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觀行五蘊斷我見(第一部)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二乘解脫 更新時間: 2020-11-29 14:05:04 閱讀: 678

第八章 五蘊與第八識的關係(2)

第十一節  五隂與第八識不一不異的關係

一、從大乘角度來說,五隂與第八識是有不一不異的關係。色隂受隂想隂行隂識隂生滅變異都不是真正的我,不是真我第八識,但是五隂由第八識出生,也不異於第八識,離開五隂也找不到第八識,第八識與五隂不互相混合,第八識不在五隂中,五隂也不在第八識中。

爲什麽五隂不異於我?世尊說個比喻,比如花的香味與花的關係,花香是依賴花而有的,離開花沒有花香,有花香一定有花,但是花可以沒有花香,離開花香,花也可以存在;要想找到花,只要循著花香去找,肯定能夠找到,聞到花香就能找到花。

花就比如是第八識,花香就比如是五隂。離開第八識就沒有五隂,離開五隂就找不到第八識。從世俗法的角度看,色隂不是第八識,離開色隂也找不到第八識;受隂不是第八識,離開受隂也找不到第八識;想隂不是第八識,離開想隂也找不到第八識;行隂不是第八識,離開行隂也找不到第八識;識隂不是第八識,離開識隂也找不到第八識。五隂不異於第八識,是第八識的一部分,第八識能在五隂上顯現出來,離開五隂就顯現不出第八識。第八識與五隂性質不同,不能相互混合,就像色和聲不能混合在一起一樣。但從唯識種智上來看,五隂的實質就是第八識,五隂全體即真如。

二、世尊在最初講小乘法時,就已經點明了衆生五隂當中有不生不滅的第八識,小乘人信佛語故,知道有這個心的存在,因而就能斷我見,不認五隂假我,知五隂的滅不是斷滅,還有個不滅的第八識在。五隂與第八識不一不異,也不相在。爲什麽不相在?第八識無形無相故。如果第八識在色身裡,把身體切割開就可以找到第八識,這是不可能的。古代國王就拿死刑犯人做試驗,把犯人的身體一片片切割,切割完畢了也沒有找到第八識。第八識無形無相,不是與身體能合在一起,也不是用肉眼就能發現,必須用菩薩的智慧眼來識得或明了這個沒有相的第八識心。

三、問:“非我,不異我,不相在”的不相在是什麽意思呢?是不是身體裡外都有第八識的存在?

答:不相在有兩個意思,從小乘方面來看,五隂的我與我所不互相混合,如把色蘊當作我,就會把受想行識蘊當作我所,而色蘊與受想行識蘊就是不互相存在的;從大乘方面來看,第八識真心與五隂不混合在一起,不參襍在一起,不貼在一起,不碰觸在一起,不參合在一起。因爲體性不同,第八識無形無相,沒有體積和形相,不能與色身混襍,就像虛空不與身體相混合一樣, 虛空也不與任何物質互相混合混襍在一起。

第八識無形無相,不能具體在哪一個地方,也不能在身體的裡或者外,但是裡外祂都可以到,可以同時應付色身四面八方的事情,同時到四面八方都沒有阻礙。如果第八識是有形相的就有阻礙了,祂能到一處,就不能同時到另外一處,這就是祂遍一切法的道理。比如你在娑婆世界,祂跟著你在娑婆世界,同時祂也在執持你前世其它世界的屍體或者墳墓,或者祂到極樂世界七寶池中出生你往生時需要的蓮花座,或者到別人的夢中,或者回到前世,去往後世。第八識還可以隨意根作其它的事情,比如去報複某人,加持某人,利樂某人,教化某人,毒害某人等等。祂既在六根上,也在六塵上,也在六識上,無一法沒有祂的存在。

四、五隂生住異滅,念念遷流變化,無常而又變異,因此是苦的,無常變異就是苦。我們把握不了五隂,主宰不了五隂,當它慢慢衰老時,出現疾病時,我們是無奈的,也不能讓它隨我們的心意而改變。這就是我們對於五隂的無奈,也說明五隂的不自在性,不能作主性,所以五隂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擁有的,不是真實的。從另一方面來說,五隂是能被我們以及外力所改變的,比如截去四肢,損壞身體,做各種美容術,各種手術,讓身體可以增加一些器官和物質,也可以減少一些器官和物質。這樣的五隂是變幻不定的,不是固定不變的,因此不是真實的,不是永遠如一的,不是我。

真實的我是永遠常恒不變異的,是無苦而有自在性,能獨立自主的。我是永遠不變的,任何外力也改變不了,是恒久一如,沒有苦受也不生滅的。生滅變化的假我與真實的我是不一不異的關係,假我不能離開真我而存在,真我需要在假我上面顯現出來,雖然祂不依賴假我而有。二者如果是一,假我滅則真我就跟著滅;如果是二,沒有真我照樣也有假我,假我能單獨存在,而事實上不是這樣。所以,二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繫,是不一不異的關係。

五、苦的爲什麽不是我

真實的我是永恒的,永恒的就是清淨自在的,清淨自在的就是寂滅樂。而苦是生滅變異的,不是永遠長存的,永遠長存的一定是清淨的樂,真實的樂,寂靜的樂。生生世世不斷滅的法一定是清淨的樂法,斷滅的法一定是苦的,不斷滅,不變異,永恒存在的才是樂,才是我;斷滅變異的就是苦,因此苦的就不是我;我是不苦的,我是永恒的,永遠沒有憂患,因此我沒有苦。

五隂身中有第八識不斷滅,不變異,沒有苦受,五隂有苦,因此五隂非我,但是五隂也不異我。異,就是二法,就是有差別沒有關聯之法,而五隂是第八識所生,是第八識的一部分種子功能作用,與第八識不是完全的二體,與第八識是不二法。

五隂與第八識不相在,就是說二者不能互相混合在一起不分彼此,體性不同不能混合,而且第八識無形無相,不能與任何事理相混合。第八識不在五隂裡,因此把五隂身片片割開也找不到第八識,五隂滅,第八識不滅。五隂也不在第八識裡,因爲第八識無形無相,無内無外,五隂就不能在第八識裡,但是五隂也不出第八識之外。

第十二節  行蘊與八識的關係

五蘊當中的行蘊包括了身行、口行和意行。身行當中有時有六識的存在,有時沒有六識的存在,某部分的身行有六識在運行並且受六識的支持,某部分的身行沒有六識在運行,不需要六識的作用。沒有六識活動的身行,包括睡著無夢時、昏迷時、無想定時、滅盡定時,在這四種情況下色身的運行,六識已經滅去不存在,但是身體還在,身體各種功能還在運行,不是死亡狀態。

這時身體的各種運行都有意根和第八識在維繫,就是說身行有時能夠離開六識而運行。即使六識存在的時候,某部分的身行也與六識無關,直接由意根和第八識來維繫和作用。比如呼吸、血液流動、心臟脈搏的跳動、細胞新陳代謝、飲食的吸收消化排泄、神經傳導等等很多功能作用。

因爲身根是由第八識所了別和執持的,意根能夠緣於第八識的見分而作間接的了別,因此意根可以直接作用於身根,作主宰,使身體有各種自然的反應。比如睡著時眼皮跳動,各種神經活動,流鼻涕、内臟器官的活動,小孩的尿床等等。

還有意根直接作決定,六識不自覺的參與身根的活動。如:開車時遇到緊急情況突然躲避,意識來不及分析和判斷,只是及時的了別,把了別的信息即時傳遞給了意根,意根就知道危險,根據自我保護的慣性,決定避開。手突然被燙而馬上甩開,不用意識思惟分析判斷,只把了別的情況快速傳給意根;蟲子掉到身上,馬上就抖落掉,不用意識分析,意根就了知到,然後習慣性採取自我保護措施;蚊子剛剛咬到自己,馬上就去拍打,不用意識的考慮抉擇;口中吃到異物,馬上就吐出,不用思惟;腳踩到異物,馬上就抬起,不用意識判斷分析等等,有很多情況六識的作用都是不太明顯。

小乘的蘊僅僅指六識,而大乘的蘊就很寬廣,有時把第七識也包括進去,因爲第七識也是識,有識的功能作用。第七識也在運行,因此第七識就有行蘊,第七識也有受想心所,就有受蘊和想蘊,在色蘊中也有第七識的作用,否則就沒有色蘊的存在,第七識在五蘊上能起相應的作用,所以五蘊也可以包括第七識意根。

大乘的蘊,也可以把第八識包括在蘊中,能藴集五隂七識的業行,未來生成五隂的果報。因爲第八識也是識,有識的功能作用,只是第八識的蘊不是生滅性的,不是苦的,不同於前七識,與前七識有很大的差別而已。在五蘊上都有第八識的運行,而且五蘊不能離開第八識,否則五蘊就不存在了。第八識本身有五遍行心所法,所以第八識也有受想行,當然第八識的受想行是不能滅掉的,永遠伴隨著第八識的運行,不同於前七識的蘊的功能作用,與前七識的差別極大。

悟前的凡夫衆生和地前的菩薩不能觀行到這些法,在粗淺的經論中都不講這些甚深的法義,否則衆生承擔不了。所以我們說大乘法的内涵非常寬廣,才叫作大;包涵的範圍非常廣闊,才叫作大;直通到佛地的一切法,才叫作大;能達到究竟圓滿,才叫作大;包涵十方世界,才叫作大;最後歸結到一真法界,才叫作大;再沒有能超出一真法界的了。

第十三節  五蘊皆空都是如來藏性

一、爲什麽說有大智慧能打破五蘊的塵勞煩惱

當我們証得般若真如本來而有的大智慧時,我們的識心就同時生起了般若智慧,明了真心本不生滅,真心本具萬法,真心能出生一切法,真心能生起五蘊身,真心能現起身口意的一切行,有真心就有一切法的存在。同時就知道,我們的五蘊是真心所生,是能生滅的法,五蘊的功能作用都是真心籍緣所生,非真實有,是生生滅滅的虛妄法。

這樣就知道了五蘊非我之理,也就斷除了我見,打破了五蘊是我的這種見惑煩惱,從此知見上的迷惑顛倒想就沒有了,生生世世在三界五欲六塵中的煩惱惑業就能慢慢消失。也就是通過後續的修行再斷思惑煩惱,思惑就是思想上或心理上的煩惱,貪嗔癡慢這些五蘊煩惱。以後所有的塵勞煩惱都消失滅盡,這些塵勞煩惱的打破滅盡,就是由於証得般若的大智慧而得來的,所以只有具足大智慧才能打破五蘊的塵勞煩惱,得以解脫生死。

二、如何能照見五蘊皆空

我們能觀行能知道五蘊皆空的心是妄心七轉識,七轉識有貪嗔癡煩惱,有無明。意識通過觀行思惟五蘊無我性,就能証得五蘊皆空,從而打破了無明,斷了我見。如果再修出禪定,有初禪定的定水滋潤就能斷除貪愛和嗔恚;貪愛嗔恚斷除,心得解脫,不再被貪愛所係縛,不被五欲六塵所係縛。如果修到四果,對三界世間的貪愛和執著都斷盡,就能解脫於三界世間的生老病死係縛而出離三界。斷除煩惱,心得解脫以後,身口意行就清淨,不再造作貪嗔癡染污業行,心就得自在了。

有無明就有貪染,身口意行就不清淨,造作業行後,業緣成熟就要受到業報,那時就會苦惱不堪,生死無盡。學習阿含經,觀行斷除我見,知道五蘊是虛妄的生滅的無我的,就不再成天圍繞著五隂假我而造作惡業,知道三界世間都是虛妄的,就不再貪染世俗法,不再被世俗法所係縛,心就能得解脫。如果再修大乘法,明心見性,找到如來藏真我,知道有個永遠不壞滅的真實我存在,然後向祂學習,效倣祂,將來就能心無掛礙,沒有了顛倒夢想,無有恐怖,心得解脫。

三、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爲什麽五蘊是空的?拿木偶人演木偶戯來作比喻,木偶人四肢和頭都被拴著線繩,後面有人牽線,這個木偶才能演戯。木偶人演戯時,不能說這件事沒有或者是不存在,但是它演戯這件事沒有實質,不真實,不自在,不能自主,是空幻的。相是有,卻沒有自己的實質,所以相是不真實的。

我們的五蘊也如是,不能說五蘊沒有,不能說五蘊不存在,但是這種存在是虛幻的,沒有實質性的五蘊,不自在,也沒有自主性,因此是不實的。又比如低血壓的人頭暈時,眼冒金花,眼前都是黑點,這些黑點對他來說不能說沒有,但是這種有是虛幻不實的,完全是一種幻相,別人看不見。我們不必對黑點生起恐懼和厭惡,也不用起心把這些黑點趕跑,只要治好頭暈病,黑點就會消失。同理,只要治療好我們的無明病,虛幻的假相,就在心裡消失,看一切法都是實相。

我們的五蘊就像這些黑點一樣虛幻不實,就像那個木偶人演戯一樣的虛妄。這些道理要想真正的明白,就得要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進行深細的觀行、思惟和參究,才能悟道。一切相是有,但有是假有,是虛幻,是幻化,是不自在的,那麽五蘊就非我。而有個我不是幻化的,雖然祂無相,但確實是實相,是真實存在的相。

般若智慧的觀行,要在菩薩六度修到第六度的時候才有悟前的觀行智,有觀行智時才能觀行成就般若智慧。觀行成就時,証得了本來就自在的心以後就能發現,這個心是無所得的心,對於世間一切法祂什麽也不得,因爲祂什麽都不需要,什麽都具足,絲毫不欠少什麽。這個心,我們把祂叫作佛也行,叫衆生也行,叫作什麽都行,不叫作什麽也行,祂都無所謂。祂是一個無所謂的心,怎麽都行,有什麽沒什麽都行;怎麽對待祂都行,認識不認識祂,祂都無所謂,因爲祂自在嘛!我們就不自在了,非得要這樣不可,不這樣就不行,真是太不自在了。

當深入觀行,因緣成熟的時候就能証得五蘊虛妄,明了五蘊非我,五蘊無常,五蘊是空的。五蘊本來就是空的,只因爲無明才不知此理,通過觀行就能証知此理。當我們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証得真心如來藏時,就知道一切法都是如來藏的起用,五蘊也是如來藏的起用,苦厄也是如來藏的起用,全體都是如來藏的妙用;本沒有五蘊,沒有苦厄,這些假相都是如來藏所現起的,猶如幻化出來的一樣。那麽五蘊就是空的,苦厄就是空,一切法都是假相,都是如來藏的顯現。有如來藏的化現,其他一切法都是泡影,如來藏沒有一切苦,祂一出現,所有的苦厄都是如來藏,苦厄就全部消除。所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能夠照見五蘊皆空,能夠度一切苦厄。我們也可以這樣作觀行,照見五蘊都是空的,都是如來藏,從此以後就能打破五蘊的塵勞煩惱。 

第十四節  一切法全部是虛妄不實的

一、一切法生,是從如來藏中生,那麽一切法滅,是滅向哪裡?物質色法生時,是四大種子形成;滅時,四大種子散去,生時從如來藏來,滅時回到如來藏中。所以我們看見一切物質色法消失,最後是無影無蹤,沒有滅的處所。

後腦勝義根裡的六塵色法,也複如是,生時四大種子形成,從如來藏來;滅時,四大種子回到如來藏中,消失得無影無蹤。我們不會看到和感覺到,後腦勝義根裡的六塵物質色法究竟是如何出生的,如何滅去的,但這些東西確實來無蹤去無影,其實都在如來藏裡生生滅滅。生生滅滅的也都是影像,刹那刹那代謝,抓不住,摸不著,感覺卻那麽真實,實在是幻覺,自欺欺人而已。

即使我們每天看到滿房間的東西,顯得很擁擠,整個房間和東西,也都是影像,並不是真實的,包括擁擠的感覺,也是虛幻出來的,非常不實在。看冰箱時,冰箱的影像攝入勝義根裡,刹那生滅,然後消失。看電視機時,電視機的影像在勝義根裡生成,然後滅去。又換成沙發和桌椅等等,一個個影像出生,然後一個個影像滅去,來無蹤去無影,刹那生滅變異,非常虛妄不實。

聽聲音時,所有聲音的影像,或者同時在勝義根裡形成,或者順次在勝義根裡生成;滅時,或者同時滅去,或者順次滅去,來無蹤去無影。其實都從如來藏裡來,又回到如來藏裡去。來和去,都不是實質的色法從如來藏裡來,又回到如來藏裡去,而是四大種子,從如來藏裡來,又回到如來藏裡去,無形無相。色身的出生和滅去,也是如此,虛妄、虛幻、不實、刹那生、刹那滅,來無蹤去無影,哪有什麽實質的色法,誑人耳目而已。

五識心,識種子從如來藏中生出來,於是好像有了見聽嗅嘗觸,其實虛幻不實;滅時,識種子回到如來藏中,五識消失,無影無蹤,來無蹤去無影,幻化誑人而已。第六識、第七識,識種子從如來藏中出生,形成了好像連續不斷的了知性分別性,刹那生,刹那滅;生沒有來處,滅,沒有去處,無形無相,來無蹤去無影。猶如海市蜃樓般虛幻,誑人心識而已,沒有實事,沒有實法,都是如來藏的把戯。

一隻猴子對著湖泊裡的月亮,種種情思臆想,妄圖撈取。一隻癡狗,對著鏡子裡的圖像,張牙舞爪,妄圖敺走。每個衆生的生生世世,用個比較恰當的詞語概括一下,就是徒勞無益,成了佛,也是夢中事。當衆生是噩夢一場,成了佛,美夢一個。

二、如來藏不與各種境界在一起,因爲境界是物質色法,如來藏是心法,二者不能互相混淆在一起,如來藏不可能在景物的後面,不可能與景物在一起,雖然物質色法都不能離開如來藏而存在。証得如來藏不是在物質色法背後証得的,是在五隂活動當中証得的。當我們觀行五隂十八界的虛妄有明顯效果的時候,心裡應該有所觸動,意根應該覺得:哦!原來如此!原來外面的境界都是所有共業衆生的如來藏所執持的,並不真實。能觀行到這個程度,斷我所見就快了,心裡不再把自己所擁有的物質色法當作真實,多半能看空自己所擁有的物質色法,内心的感受空一些的時候,定力能迅速提升。五隂和萬物有明顯區別,萬物沒有識心,沒有靈性,沒有受想行識,只是四大組成,但是都有如來藏的執持作用;在五隂上面則有八個識的活動,所以一切萬物萬法背後都有如來藏在維持著變現著,因此說一切法都是生滅虛幻的,都是如來藏的功德作用。

    三、在五隂的一切虛妄法上都有真心和妄心的共同運行,兩種心都是無形無相的,皆不在内外和中間,但是兩種心的體性卻截然不同。妄心有生滅,有動轉,有分別,有染污,有習氣,而真心如來藏沒有。我們接觸世間一切現象時,都要仔細分析思惟這些現象的不實性、虛幻性、不自主性、變異性,慢慢地心裡就能不攀緣,不貪戀,煩惱輕微,觀行斷我見就很快。

如果再觀察這一切現象的背後,還有什麽在維持著現象界的存在和運行,爲什麽一切現象是這樣的虛妄,卻還能出生和存在,這樣生起疑情之後,慢慢地就能找到萬物主,找到生起萬法的如來藏了。經常觀察一切法的無我無人性,一切法的空性,不僅能証果,還能明心証悟,之後能相續獲得如幻觀,陽焰觀,如夢觀等等各種觀行。

 第十五節  大小乘不能混淆觀行

放下自我,達到無我。兩個我都指什麽?都是指妄我。妄我和真我的邏輯關係搞不通,大小乘修行都困難。觀行小乘,卻沒有得出小乘無我的結論,這是如何觀行的?觀行大乘,卻只得出小乘結論,因爲根器還不夠好。一般來說,還沒有明心的人,離明心還有段距離的人,建議要專心在小乘方面的觀行,不能與大乘法的參禪混在一起,因爲根器不夠,智慧有限,不大可能得出一個正確的觀行結果,無法真正斷我見。

無我不是都指大乘法的第八識,轉依於第八識才能無我,不是這樣。比如世俗界不懂佛法的人,他們如何達到無我?如雷鋒等等英雄人物在世俗事業上做到的所謂無我,他們都轉依第八識了嗎?都沒有。小乘初果至四果,都轉依第八識了嗎?都沒有。所以對於無我法,都生搬硬套到第八識這裡是不行的,還要實際去觀行體會。小乘只要真正証果了,必定會得出一個合理如實的結論,不會去跑到大乘法上來,得出一個大乘結論。

很多人的言論一出來,就能看出他是否經過實際修証了,語言能顯示出一個人是真修實証過來的結論,還是情思意解鸚鵡學舌拼湊的理論。一個凡夫一講法就講初地八地菩薩的修行,說明這個人根本不懂實際修行,不知道如何著手修行,所以才領著他人東柺西柺,沒有清晰的路線圖,自己沒有走過的路,不可能有清晰的路線圖。大家還是下功夫修定,沒有禪定思惟沒有邏輯性,就不清晰不透徹。

 第十六節  聲聞人不能實証真我第八識

信不等於証,信佛語不等於証佛語。信五蘊無我並不等於証得五蘊無我,信第八識是真我,並不等於証得第八識是真我。當然信還有一個層次的問題,淺層次是意識的信,深層次是意根的信。意根即使信了,也不等於証,信與証之間的差距也許很大,也許很小,要看是什麽人信。

聲聞人因爲信佛語,知道有個真我不滅的第八識,但因爲心量問題不能實証,一旦實証就是大乘見道的菩薩。聲聞人不等於菩薩,如果聲聞人發心不入無餘涅槃,可以是通教的菩薩,不是別教菩薩,証得第八識以後,才是別教的菩薩。

聲聞人在聽佛語時,當時就知道了有個第八識是真我,但再詳細一點的内容就不知道了。對於第八識沒有實際觀行,不知道五蘊與第八識之間的真實關係如何,不知道第八識如何出生和維持五蘊的存在和運作。

聲聞人信佛語以後,在禪定中具體細微的觀行五蘊十八界的無常苦空無我性,最後得出一個結論五蘊十八界確實是苦空無常無我的,這樣就斷除了認五蘊爲我的我見,得法眼淨,有初步的解脫功德受用。

因爲聲聞人沒有實際觀行過第八識,也沒有能力觀行,所以無法確切得出結論,証得五蘊就是第八識還是非第八識。只有大乘菩薩証得第八識以後,才能如實觀行五蘊十八界這個我是生滅的假我,確實不是第八識。在此之前都是信佛語,相信佛陀所說如實。

菩薩証得無生法忍,具有道種智的時候,能夠逐漸如實觀察出五蘊十八界實際上也是第八識,是第八識的一部分功用,能現前觀察到第八識如何具體的流注識種子和四大種子,如何流注出業種子,形成了連續不斷的五蘊十八界的功用,這才逐漸証得了一切法都是第八識,衆生就處在一真法界裡,一切法都是第八識真如。在此之前,都是相似的理解推論猜測想象和信佛語,談不到實証。

因爲聲聞沒有實際觀行第八識,沒有實証第八識,就不可能得出結論說:五蘊與第八識是不一不異的。這是實証的大乘菩薩才能得出的確切結論,聲聞人能確切得出這個結論,馬上就成爲大乘實義菩薩,成爲別教菩薩。

聲聞人通過觀行參究証得五蘊十八界是空的,這個空不是指第八識的空性體性,聲聞人沒有這個智慧,只能証得毁壞敗壞的那種空,是不究竟的那種空。大乘菩薩才能証得五蘊是第八識的空性,把五蘊全體都能觀照成第八識的空性,那也就入地有唯識種智了,觀行智慧很深很深,禪定也很深很深。

沒有實際証得第八識的時候,無法現前觀察到五蘊到底是不是第八識,觀察不到第八識在五蘊身中的運作,就觀察不出五蘊與第八識異不異的關係。想象出來的不等於實証,推理出來的不等於實証,信佛語複述佛語不等於實証。

如果把邏輯推理推論等等當作實証,在命終的時候,麻煩非常大,那時就會發現:一切都不是自己平時想象認爲的那樣。那時候再怎麽手忙腳亂,也無濟於事了。最可怕的是,因爲不再信自己從前所學所認之理,就會生出誹謗佛法之心,然後去向惡道。

即使是大乘菩薩,以修學大乘爲主,但是沒有証得大乘法,也不能如實觀察到五蘊究竟與第八識是何關係,五蘊究竟是如何與第八識異不異的關係。推理代替不了實証,否則稍微有些小聰明的世間人都能証得第八識,都能成爲大乘菩薩了,不用皈依三寶,不用修行戒定慧了,佛的那些前行法就都沒有用了。

第十七節  傅大士對聲聞初果和真妄心的描述

一、傅大士偈曰:捨凡初入聖,煩惱漸輕微;斷除人我執,創始証無爲。緣塵及身見,今者乃知非;七反人天後,趣寂不知歸。

釋:衆生修苦集滅道四聖諦証得人我空以後,從而捨去凡夫的身份,入了初果聖道流。以此爲基礎,進一步修行,貪嗔癡煩惱漸漸轉淡轉薄,証得二果。再修得初禪定,斷貪欲心,再斷嗔恚心,証得三果,心得解脫。又再繼續進修,對自我的執著漸漸輕微以至於完全斷除,斷除深細的我慢,滅了對欲界、色界、無色界的所有法的貪愛,証得四果羅漢,從此無心於三界,只是隨緣度化衆生。壽命終了灰身滅智,滅掉五隂,滅掉十八界的假我,只剩一個不生不滅阿賴耶識心體,處於寂靜無爲的狀態。

衆生斷除我見証得初果時,回想自己生生世世攀緣六塵境界,迷執其中,把色身當作自己,把色身上所具有的見聞覺知性當作自己,爲了這個幻化空身,造作種種業行,不斷地流轉六道,現在終於知道自身的虛妄,身口意行的虛妄,萬法的虛妄了。但他不再精進修行,滿足於現狀,壽命終了,生到欲界天上,又回到人間,來回七次,就証得四果羅漢,命終取得無餘涅槃。入了無餘涅槃之後,只剩下阿賴耶識,一無所有,一無所爲,空空的境界,無境界的境界。也沒有一個所謂的阿羅漢存在,也不知道再回到人間修學大乘法,爭取早日成佛,就這樣走了真是可惜!

二、傅大士偈曰:菩提離言說,從來無得人;須依二空理,當証法王身。有心俱是妄,無執乃名真;若悟非非法,逍遙出六塵。

釋:這裡的菩提和非非法,均指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沒有言說,但言說時不能沒有祂。不管悟與不悟真心本性,都沒有得菩提之人,因爲菩提本來具足,不從外得,即使悟了,也是自家珍寶的發現而已。要証得佛地的法王身,就要依人我空和法我空之理來修証,最終才能成就佛地的法身無垢識。在一切世間法中,如果有心的分別性,有心的貪執性,肯定都是妄心,不要錯認這樣的妄心爲真實不壞滅的法,爲不生滅的自我。對三界世間法無心也無執又不分別的心,才是不生滅的真心。悟得沒有三界世間法相貌的心,迥異於七識的心,才能出六塵,了得生死。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