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意根修証指歸(第二部)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唯識法義 更新時間: 2022-10-29 14:05:15 閱讀: 0

第一章  意根的相關概念解釋 

一、意根的五個名字含義(一) 

大乘起信論原文:生滅因緣者。謂諸衆生。依心意識轉。此義雲何。以依阿賴耶識。有無明不覺起。能見能現。能取境界。分別相續。說名爲意。

釋:一切法的生和滅,都是由於因緣所現起的,這些因緣包括阿賴耶識、意根和意識這三個能變識,其中意根是一切法現起的最重要的因緣,衆生都依意根而流轉著。雖然說阿賴耶識是一切生滅法出生的直接之因,但卻是由於意根所促成的,沒有意根這個因和緣,阿賴耶識則不出生任何法。意根依著阿賴耶識,隨著自心的無明就會見阿賴耶識出生的一切境界法,然後再在心裡顯現出阿賴耶識所出生的一切境界法,取著阿賴耶識所出生的一切境界法,不斷地相續地分別,而絲毫不覺悟自己有這樣的無明。這樣的心體名爲意根。

原文:此意複有五種異名。一名業識。謂無明力。不覺心動。

釋:這樣的意根有五種不同的名字。第一個名字叫作業識,意根是造業的主人,因爲有無明,又不覺悟自己的無明,無明力就促使意根心動起意,作意了以後,後續就有觸受想思的出現,意根心得決定以後,六識的身口意業行就造作出來了,繼而留下了業種,以挨後世受報,於是生死相續不斷。所以說意根是業識,與無明業力相應,與業種相應,與生死相應,當然通過修行就會與空相應,與清淨相應,與寂靜相應,與解脫相應。所以修行就是要修意根,斷我見,明心見性,轉識成智,具唯識種智,最後成佛。

既然意根與業力相應,與業種相應,那麽斷我見的清淨業由意根任持,明心見性的清淨業由意根任持,只有意根斷我見和明心見性才能任持這樣的清淨業種,否則意根不能任持,後世就沒有這樣的清淨果報。同理,造惡業的業種也是由意根任持,意根心惡才能造作惡業,才能任持惡業的種子直至後世。所以意根具足一切煩惱心所法,也具足一切善心所法。

原文:二名轉識。謂依動心。能見境相。

釋:意根的第二個名字叫作轉識,轉是流轉的意思,也是運轉的意思,意根靠著無明力,能把法從阿賴耶識裡流轉出來運轉出來,意根心一動,阿賴耶識就會隨之出生境界,意根就會見到境界相,心再動,六識就會出生造作業行,五隂的作用就會現行出來了,後世的生死就不斷。境界和五隂都是隨著意根心動而出現的,生死也是隨著意根心動而出現的,所以說意根是轉動一切法的開關,意根就是轉識。

原文:三名現識。謂現一切。諸境界相。猶如明鏡。現衆色像。現識亦爾。如其五境。對至即現。無有前後。不由功力。

釋:意根的第三個名字叫作現識,這個現是呈現的意思,意根見一切法以後,就會呈現出一切法,一切法在意根心中就會呈現出影像。意根依著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變現什麽境界,意根就能了別什麽境界,心中就能呈現什麽境界。猶如明鏡一樣顯現出一切境界相。比如說五塵境界像,意根一觸馬上就會呈現出五塵境界像。在阿賴耶識出生境界的時候,意根幾乎是同時沒有前後次序地在心中把境界呈現出來,也不用刻意加工。

爲什麽說是五塵境界像,而不說是六塵境界像,或者是法塵境界像呢?這裡的五塵實質上是包括了法塵的六塵,以五塵爲代表,各自都有各自的法塵,這是省略說法。否則就說色塵和色塵上的法塵,聲塵和聲塵上是法塵,香塵和香塵上的法塵,味塵和味塵上的法塵,觸塵和觸塵上的法塵,這樣非常繁瑣,於是就簡略說五塵。

通常來說意根觸法塵生意識,可是五識是如何生起的呢?有的人就會說,五識是五根觸五塵生起的。但是五根是色法,不是心法,不是識心,怎麽能主動與五塵相觸有識心的能動性呢?實質上五根觸五塵,還是由意根作主促成的。意根主導五根觸五塵生五識,同時觸法塵生意識。既然意根是主導,那麽五塵境界像,意根也會觸,觸之後就會呈現出完整的六塵像。作抉擇之後,就會出生六識了別和處理六塵境界像。六識了別一些六塵境界,而不了別另外一些六塵境界,這就是意根所起的抉擇和主導作用。

二、意根的五個名字含義(二)

原文:四名智識。謂分別染淨。諸差別法。

釋:意根第四個名字叫作智識,能夠分別一切善惡是非等等染污和清淨的法,能夠分清一切法的差別相。起信論裡說意根是智識,是絕對正確的,一個作主識代表著衆生的根本,決定著衆生的一切,如果五隂身的作主識沒有如此的智慧,那麽五隂就沒有智慧,世間就沒有有智慧的人了。如果說意根慧劣,那是不完全正確的說法,在具體分別過於具體微細的法塵的時候,意根確實不如意識,所以才用得到意識,一旦意根有能力分別細微的法塵的時候,意識和五識就沒有用了,意根自己直接就代替了六識的功能作用,捨識用根,也就沒有那麽多麻煩事,沒有那麽多遮障了,大神通就顯現出來了。

原文:五名相續識。謂恒作意。相應不斷。任持過去。善惡等業。令無失壞。成熟現未。苦樂等報。使無違越。已曾經事。忽然憶念。未曾經事。妄生分別。

釋:意根的第五個名字叫作相續識,意根之所以叫作相續識,是因爲意根的五遍行心所法永遠相續不斷的運行著,阿賴耶識就會隨著意根不斷地産生一切法,運作一切法,五隂世間就會相續不斷地出現,此世滅,後世生,生生不已。這樣一切善惡、染污、清淨法都會隨著意根不斷地呈現出來,善惡業就不斷絕,善惡果報就不會失壞,並且意根能夠成熟現在和未來的苦樂等果報,不違背因果軌則。意根生生世世無始劫以來所經歷的事,在有因緣的情況下就會忽然的憶念出來,還沒有經歷的事情也會虛妄地加以分別。

馬鳴菩薩說意根能夠任持善惡業,不讓業種丟失和毁壞,並且能夠成熟業果報。這個含義是非常深的,意義也非常重大。六識造作的身口意行,一是作爲種子存入阿賴耶識中,由阿賴耶識執持含藏;二是由意根任持,帶到未來世。什麽是任持呢?任持就是擔負、背負的意思,對業行負責任的意思。

爲什麽業行要有意根來背負和負責任呢?因爲意根是作主識,是五隂身的主宰,是一切業行的主宰和始作俑者,六識只是起著助手配合的作用,不是主宰。而阿賴耶識更不是業行的主宰,不作主造業,所以造業之後,一切業行都由意根負責任,背負業果。六識想背負業行也背負不了,一是不作主,二是命終滅壞,無法把業種帶到後世。既然一切法都是意根作主造作出來的,業行的善惡就體現了意根的善惡,意根的善惡心所法全部具足,與業行業種相應,並且把善惡心所法都延續到後世。所以修行就是修意根,熏染意根,改變意根。

意根還能成熟善惡苦樂業報,與因果相應。有人會問:業報不是由阿賴耶識成熟的嗎?阿賴耶識只是能現行成熟的業種,實現業報,卻不會成熟業報和業種,當業緣具足業種成熟時,阿賴耶識才能把成熟的業種現行出來,業報才會出現。成熟業種和業報不是阿賴耶識的事,而是意根的事。意根有業隨身,當外緣現前的時候,業報就會出現。

起信論這裡說意根有憶念作用,這個說法是極其正確的,因爲意根也是心,而且是極其重要的心,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一切法意根都經歷過,既然經歷過,當然就會憶念起來,並且會促使意識依此憶念回憶過往。因此說意根有念心所,會憶念惦念一切法。一切法只有主人才會惦念著、憶念著,想要處理的時候,才會召喚助手去具體處理,助手不常出現,必須是主人需要的時候才能出現,主人不需要就不會現前。

意根的五個名字的内涵法義很深奥,信息量很大,顛覆了極多人對意根舊有的不合理的認知,也顛覆了古今各唯識論師的認知。畢竟意根之法義屬於唯識種智範疇,沒有唯識証量的人是無法現量觀察意根的,誤會是難免的。歷史上被世尊認証和資料記載的初地菩薩,第一個是龍樹菩薩,其次是無著菩薩,再其次是馬鳴菩薩,據說阿難也入了初地,只是沒有傳唯識的法,禪宗當中入初地卻沒有傳唯識法的祖師可能還有其人,只是初入地時,唯識種智不深,對唯識的觀察力不強,所以還不能傳唯識法。

除此之外,其他人傳唯識法的,沒有資料証明有初地菩薩的証量,所以所著的唯識論著都有瑕疵和紕漏,法義不是完全正確的,只能作以參考,不能全部信受。唯識論著中,馬鳴菩薩著作的大乘起信論的証量是非常高的,能如實觀察到意根的心所法,其譯者實叉難陀菩薩証量也很高,翻譯精確如理如實,這是一部值得信賴的唯識論著。

三、意根是現識的含義

現識是現量識的意思,是現量的見法,現量的識別法的意思,或者是現量的呈現法的意思。意根雖然也如如來藏一般有如鏡現像的功能,有像鏡子一樣顯現法像的功能作用,但是如來藏所現的像是自己出生的像,意根所現的像,是呈現的如來藏所變現的像,意根不會變像。如來藏這個鏡子和像之間的關係是生與被生的關係,能生者一定是不生不滅的法才行,被生者卻是生滅變異的,而意根與像之間不是生與被生的關係,同樣都是被生的法。並且意根所呈現出來的像與如來藏所現的像有本質的區別,如來藏現的是本質境,是如來藏最原始所變造出來的法,意根所現的像是帶質境,是如來藏對於法的二次變現,已經不真實了。

爲什麽說意根是現量識呢?因爲意根見法是見的現前存在的法,見的是如實的法,沒有比量和非量見法的功能,如來藏幻化出法的第一刹那意根就能見得到,這是帶質境,接近於本質境,比較真實可靠。意根見帶質境以後,如果想要進一步詳細的了別,才把法傳遞給六識見,那麽六識所見的就不是比較真實的帶質境了,見的是已經經過變異了的法,其顯現出來的法離本質境和真實境又隔了一層,比意根所見的法更虛幻了。況且意識見法還有比量和非量,其所顯現出來的法更加的不真實。

如果比照現識的内涵,如來藏見法更是現量的見,比意根見的更加的真實可靠。如來藏不管見什麽法都是自己現前所出生和執持的法,與法沒有一絲的隔礙,生什麽法就見什麽法,執持什麽法就見什麽法,不生則不見,不執持則不見,更沒有比量和非量見法的情況發生。對於如來藏來說,根本沒有過去的法,也沒有未來的法,都是當下的法,即使是無量劫以前的法也是當下的法。但對於六識來說就不是當下的法了,其實六識是見不到當下的法的,不管見什麽法都是已經變異了的法,都是過去的法。

四、什麽是業力?

業力也叫作業行的習慣勢力,分爲善業力、惡業力和不善不惡業力。比如一輛車開足馬力開往前方危險之地,車速很快,司機意識到了前路危險,覺得應該減速刹車掉頭改方向,可是因爲兩種原因車速不減,根本不能刹車和調轉方向。一個原因是司機雖然是意識到了,但沒有行動力,或者是心智不清,手忙腳亂,行動力弱;另一個原因是車本身的慣性作用太大,或者是刹車失靈。這兩個原因致使車還是朝著危險之地快速前進。

雖然很多事情意識到了,不一定能做得到。意識到了就是意識知道了,但是意識知道卻做不到,因爲意根沒有抉擇。如何才能做得到?衆生五蘊這輛車以無始劫以來的巨大的惡業力,慣性地駛向三惡道,開車的司機或者是車主是誰?當然是作主識意根。要想脫離去向三惡道的軌道,調轉方向奔向三善道,奔向佛國淨土,五蘊車的司機或者是車主是極其關鍵的。意根爲什麽要把車開向三惡道?有人說開車的是意識,那麽意識滅了的時候,五蘊車是開著還是熄火了?意識喝醉了,車怎麽處理?意識只能當個副駕駛,當個導航,指引和督促司機把握好方向磐。

衆生趣向三惡道,是因爲有三縛結,縛著五蘊車行駛在三惡道途中,實際上是意根司機的三縛結,讓意根開車在三惡道途中。所以所謂的業力,主要是指意根之業力,意根斷除我見,斷除三縛結,就會調轉方向,把車開到善道上來。

在面對六塵境界的時候,業力就出現了。比如在財色面前,不同衆生的意根有不同的業力,有不同的對待財色的慣性力量。惡業的力量大,就會貪取財色,善業的力量大,就會棄財色於不顧,甚至是布施財色,不善不惡者則隨緣取中道。衆生業力現前的時候,一切勸導如耳旁風,不入耳,聽不到。如果善業力量大,身處逆境不受染污,不同流合污,仍然保持一顆潔淨的心。處污泥不染者,名爲菩薩。如果意根不改其惡業的力量,煩惱不降伏,想要斷我見斷三縛結,脫離三惡道,那是決然不可能的。四正勤斷惡修善,是必須要修好的,惡不斷,善不具,三惡道不免。

五、什麽是觸

觸就是接觸和碰觸、碰到的意思,分爲有心觸和無心觸。無心觸就是物體的觸碰,有心觸就是識心的觸,是觸心所法。只有觸了,才有後續的了別,見面互相認識,不見面就無法認識和了解。意根觸法塵是有心觸,意識出生以後,三者再和合起來觸,就是三者都互相觸,如果不觸了,就沒有意識了,也沒有後續的了別。這時意根既觸法塵,也觸意識,意識既觸法塵也觸意根,所以意識既了別法塵也知意根的心思,意根既粗略了別法塵也知意識的心思。法塵同時被意根和意識觸,也被意根和意識同時了別。意根又通過意識的了別再了別法塵,就對法塵有了清晰的知。

但是六識的觸,卻分爲有意的觸和無意的觸,有意的觸是先有作意,作意就是有心有意,然後再觸所作意的法;無意的觸,是先觸法後作意,這是無心無意的觸,是由意根完全作主宰之後的觸,一般是突然間的觸,沒有準備的觸。

六、意根的平等性智

第七識在極喜初心地有平等性智,意思是說在入到極喜地的初地心中,第七識轉識成智,具有了一分平等性智。第七識經過修行菩薩六度,明心開悟以後具有了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增長具有了後得智,通過修道發起了初禪,斷除煩惱,依次過陽炎關和如夢關,証得有餘涅槃以後,薰修唯識,具有一分唯識種智,進入初地,第六識初次轉識成智,具有初分妙觀察智,第七識初次轉識成智,具有初分平等性智。兩個識在成佛時要經過三次轉識成智,無明染污斷盡,全變成明,第八識和五識才分別變成大圓鏡智和成所作智,圓滿佛道。

初地菩薩斷除了異生性,入如來家,成爲真佛子,這是在學佛修道中極大的轉變,標志性極強,内心極喜,因此稱爲極喜地。第七識的平等性智,是在明心之後的三賢位修道過程中轉變出來的,是成功轉依第八識的標志,第七識証得第八識的平等性,經常觀察一切衆生雖然果報不同,其呈現果報之因第八識卻是平等的,因此相也是平等的,這樣就破除了人相、我相、衆生相和壽者相,如實証得一切衆生實質上都是平等的,最終都會成佛,第七識心也漸具平等性,斷除煩惱轉識成智以後就入初地。

所以在最初明心的時候,一定是第七識和第六識都同時明心,才能具有般若智慧,才能都破除四相,才能都斷除煩惱,才能過禪宗三關,才能都証得陽炎關和如夢關,才能都斷除異生性,才能都証得初地菩薩的一分唯識種智,才能都証得一切法的真如性,才能都証得一分一真法界,才能都最終成佛。

阿羅漢的第七識沒有平等性智,因爲阿羅漢沒有明心開悟,不具備般若智和唯識智。但也有一些平等性,其平等性立足點與初地菩薩不同,阿羅漢看一切衆生都是空的和無我的,心中斷除了一切煩惱,破除了四相,從這個空的角度,第七識見一切衆生都是平等的,但不能見一切法平等,不知道一切法都是第八識性,都是真如性,都是一真法界,因此就沒有平等性智。

從阿羅漢全部的修道過程來看,初果到四果的法眼淨智慧,都是第七識和第六識同時証得的,否則就不能斷除煩惱,入有餘和無餘涅槃,也不能破除四相。如果第七識意根不能斷我見,就不能斷除無明煩惱,生死不能了,三界塵勞不可出,輪回不能止,苦就不能斷,修道就無意義。

七、意根内執阿賴耶識爲我是什麽意思

這個意思是說意根執著阿賴耶識的功能作用爲我的功能作用,而不知道這是阿賴耶識的功能作用,隨同阿賴耶識所見的法,認爲這些法都是我和我所有的,不知道是阿賴耶識出生的,歸阿賴耶識所有,本質都是阿賴耶識性。因此意根就愛著阿賴耶識的功能作用,喜歡阿賴耶識的功能作用,樂著阿賴耶識的功能作用,執著阿賴耶識的功能作用。意根因爲有這些執著和貪愛,而被係縛,不得解脫,遂有生死不能捨離。意根根本不知阿賴耶識爲何法,所以並非執著阿賴耶識,而是誤以爲阿賴耶識産生的所有功能作用都是自己的功能,所有法都歸自己所有,從而産生了執著。

阿賴耶識的功能作用都有什麽?無非是五蘊十八界運作的功能作用,無非是一切世俗法的功能作用,意根就把這些功能作用都當作是我和我所,這個誤會一直到証得阿賴耶識以後才開始慢慢解除。當意根証得阿賴耶識的時候,就會隨同意識一起觀察出,五蘊十八界的功能作用都是阿賴耶識出生的,是阿賴耶識的功能作用,不是意根我的功能作用,於是慢慢斷除了我執。再相續証得其他一切法都是阿賴耶識的功能作用,並不是意根我的功能作用,於是就逐漸斷除了法執,無明逐漸斷盡,成無上涅槃,得大解脫。

畜生們都有我執法執,哪個能知有阿賴耶識?只是把阿賴耶識産生的那些功能作用,出生的那些法,當作是自己的罷了。意根執著的只是阿賴耶識出生的那些法,豈是執著阿賴耶識?學法不是拆解文字,不能在字面上繞來繞去,要深入觀行其甚深義究竟義。多數人學法都是很浮淺的意識思惟,從來不修定深入思考觀行,所以那麽多人修學小乘苦空無常無我,最後卻得出五蘊非第八識不異第八識這樣的結論,邏輯都不通,哪有凡夫具有五蘊是第八識這樣的觀念?有這個觀念的人就不是凡夫了,根本就不用再觀行斷我見和實証第八識了。

八、意根執第八識見分爲我是什麽意思

第八識能見一切法,意根隨著第八識也能見一切法,但意根和第八識所見的一切法的相是不同的,所見内容有差別,第八識見的是非世俗相,意根見的卻是世俗法相。意根依著第八識的見分,見了一切法之後,就認爲這一切法都是我,都是我所有的,這就是我見,包括人我見和法我見。

因爲有這樣的我見,意根就執取這一切法,不肯捨離,普遍計度執著,所以意根又是遍計所執識。衆生都是先有我見,後有我執。意根因爲無明不懂得一切法都是第八識所生,都是歸第八識所有,都有第八識的屬性,依靠著第八識見一切法之後,就誤會爲一切法都是自己的,歸自己所有。這個誤會從無始劫以前一直延續到如今,如果不通過觀行把這個誤會消除,我見就不能斷除,生死苦就不能滅,輪回就不止。

九、意根與五蘊的關係

意根既獨立於五蘊,也不獨立於五蘊,既與五蘊和合,也不與五蘊和合,既能脫離五蘊,也不脫離五蘊。爲什麽如此?意根不獨立於五蘊,是因爲意根所有的思,所有的想法和意願,都必須通過五蘊來實現和完成,所以意根把五蘊當作我;而五蘊的運作,又增強和啓發了意根的思,使得五蘊圍繞著意根團團轉,意根又圍繞著五蘊團團轉,互相糾結在一起,不可分離。

意根完全能獨立於五蘊是因爲:(一)在最初世界未建立之前,沒有五蘊,只有第八識和意根存在;(二)在正死位,五蘊滅去,只有第八識和意根存在;(三)在受精卵位,五蘊沒有生起來的時候,只有第八識和意根存在;(四)在滅盡定中,五蘊中只有微弱的色蘊存在,六識的受想行識蘊都不存在,第八識和意根存在;(五)在昏迷的時候,和其他時期,五蘊中只有微弱的色蘊和識蘊存在,而第八識和意根不受影響的存在著;(六)阿羅漢剛剛出無餘涅槃的時候,只有第八識和意根存在,五蘊還沒有出現。所以意根能完全獨立於五蘊,但不能獨立於第八識。(七)即使在五蘊存在的情況下,意根也完全可以有自己單獨的心行,這些心行不因五蘊而有。

在五蘊不斷的運行過程中,意根與五蘊也有獨立的層面。意根把五蘊當作祂自己,或者把五蘊當作是祂自己的所有物,當作實現自己想法和意願的工具,就含有獨立於五蘊的意思了。五蘊有第八識的屬性,因爲是第八識用七大種子變化出來的,到處都顯示第八識的信息,其實五蘊全體都是第八識。但如果說五蘊有意根的屬性,是因爲五蘊合於意根的習氣,是意根無明的結果。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