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意根修证指归(下部)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唯识法义 更新时间: 2022-10-30 17:34:27 阅读: 1677

第四章  如何用意根思量和参究 

一、意根恒审思量的恒的含义

既然意根也是生灭的法,其恒审思量中的恒如何理解?恒,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不生不灭永远长存不灭;一种是代表时间非常长久长远,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保持不变,一直是如此的。第一种是第八识的恒,是绝对的,没有可比的,不生不灭的;第二种是意根的恒,意根的恒是相对的,是指在意根不灭的状态下永远保持思量不变。

意根的恒可以到成佛以后也不会灭去,所以有意根就有意根的思量性存在。但不去灭意根,并不代表意根不能灭,阿罗汉辟支佛都能把意根灭尽入无余涅槃,七地以上菩萨以及诸佛都可以灭尽意根,而故意不灭。意根是第八识输送识种子所生出来的,靠第八识才能出生和运行,不是不生不灭的本来法,一旦意根不再执取三界世俗法,第八识就不再输送意根的识种子,意根就灭了。所以意根恒审思量的恒只是相对于六识而说,跟第八识的恒无法比。

二、在禅定中如何调动意根的思量

在禅定中不用意识的思惟而用意根的思量,这个功夫是相当深的,一般人很难做得到,需要有很深的禅定基础,还需要有一定的观行功夫,禅定和观行修行到一定程度,就能把意识的思惟转换到用意根思量了。意识思惟比较浅,浮在表面,一般人都能观察出来,比如反观此刻心里有哪些念头,就知道自己此刻在想着什么,在思考着什么,在打算着什么,这些念头一般都浮在表面,都是意识的思惟。

在这同时,背后也有意根的支持和主导作用,如果定力和智慧不够,就不容易观察出来,认不清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等把心修到非常细致的时候,就能够观察出来在意识思惟的时候,背后有一个力量在起主导作用,那个力量和思绪就是意根的。等到发现了意识背后意根的那种力量,能够抓到意根的时候,就要渐渐地把意识的思惟作用淡化,淡化到一定程度再舍去意识的念头,舍去以后还要保持心里有念头,有意根的思考活动,不让自己完全无念无想,这是很不容易的。

在禅定中要学会努力发现内心深处的那种力量,祂其实是有念的,有思想活动的,是能思考的,那就是意根的思量活动。发现以后就努力保持那个思量活动,不要灭失掉,把意识所思惟的法义交给祂,让祂继续独自思量,这就属于比较深的参究状态了,参禅就是这样,思量五蕴非我就是用这样的功夫。这样就把意根的思量调动起来了,这种思考方式,这样的功夫就叫作意根的思量。

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甚深禅定,禅定功夫需要非常好,能把粗的妄念舍掉,而且到一定时候就连细的妄念也要舍掉。妄念就是思惟其它无关紧要的法的念头,也就是杂念和多念,这些念头对于正念都是干扰,所以都要去掉,就剩一个意识所需要思惟的法,然后再把意识的思惟也去掉,让意根来思量这个法,意识和意根交换过来思考问题。这个时候意识还存在着,它起着一种很轻微的了别作用,但是不深度思惟、分析和推理,而是让意根来深深地思量,没有语言、文字和声音,这种思量作用在禅定和智慧不足的时候不容易观察出来。

意根这个思量的功能作用也叫作内心深处的想法。每个人心里的想法都分为两种:一个浮在表面,是浅层次的意识的想法,另一个隐藏在深处,是深层次的,也就是内心深处的意根的想法,代表自己真正的想法。比如说我现在对别人说我打算干什么,其实我没有这种想法,说出来的这种想法有敷衍的意味,内心还有另一种声音和想法。那个想法比较隐秘,也不想让人知道,就用意识的语言来掩盖,或者是转移视线。

不断的反观自己意根内心,抓住自己的意根内心,然后把原本意识所挂念和思考的法转交给意根,让意根来挂念,这样就能让意根时时处处地挂念这个法,意根的思量性就现前了。意根同意就熏染成功,意根没有接受就没有熏染成功,只有功夫到位了才能成功。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都能用到意根和意根的思量作用,只是观察不到,分别不出来,也不会做总结,就分不清楚是意识的思惟还是意根的思量。这就需要增加禅定功夫和观行智慧,才能把这些问题搞明白。只有禅定深入了心才能细致,才能发现意识和意根的区别,也能区别开内心的声音和表面的声音,从而明了意根思量的状态,抓住意根的那种思量性,慢慢就会运用了。

要达到这种程度,就要加强禅定的修行,提高智慧的分辨力,降伏烦恼,减少妄念,心缘佛法不攀缘世俗法。禅定修得越来越深,心就越来越专注,妄念就越来越少,以至于想舍妄念就能舍掉。心越来越细致,智慧越来越深的时候,意根的功能作用就会发挥得很好。

当色身得到调伏以后,达到定慧等持的程度,就可以直接用意根的思量来解决问题。在对一个法的疑情比较重的时候,直接把这个法挂在心里头,一开始意识挂着,然后把意识的作用减轻、减淡,让意根挂着这个法,这时候就进入了比较深一些的禅定,让意根深深地思量这个法。意根越专注思量,禅定越深,禅定越深,意根思量的也越专注和深入细致,最后就能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同时就进入一种三昧境界,法喜充满,身心轻安,禅悦出现。三昧就是定慧等持的境界,这个境界出来以后,一天的精神状态都会非常好,身心都非常轻安。

三、如何快速入定和参究法义

现在给大家介绍一个既能很快入定,又能同时参究和观行的方法,让大家快速进入参究境界。

要断我见,五阴当中的我很关键,就思量这个我到底是个什么。如果是在坐中思量,上座盘腿之后,调整好呼吸,一般是深呼吸几次,让身前任脉通畅没有阻碍,头脑清晰不昏沉。然后单提一个我,一开始是意识心中这个我字和我的意思就出现了,然后让意识把这个我的疑情传递给意根,交给意根之后,意识的心念就要逐渐消失,感觉好像心空了,没有什么念头了。

而心并没有空,意根那里在悬着这个我的疑问,感觉很深,似有似无,好像能抓住,好像又抓不住。这时候意识不要动念,让意根心中的我的疑情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入,就像刻在心里一样牢固。这样禅定就生起来了,一心一意参究个我,这时候意识像傻了消失了一样,意根却不是,意根的那种思量意识不容易抓得到,也不容易感受得到,但是定力增强了,心细的时候还是能够感觉得到意根的那种深深的思量,绵绵不断,深细极深细。

这时候心里应该静极了,除了那个我的疑,心里应该什么也没有,这既是甚深的禅定,又是一心一意的参究和观行功夫,定慧等持,不偏不倚。因为禅定深,身体感觉非常的舒服,头脑非常的清晰。在这其中,如果感觉昏沉了,或者是要入无念的定里了,意识就要再提醒意根,提起我字,注意力全部放在我字那里,心不空不乱。一个小时的时间就会很快过去了,起座的时候,感觉神清气爽,精力充肺,精神愉悦。意根思量出的结果,有可能清晰明确,有可能不太清晰明确,但心里是有信心的,比从前是明了多了。

只要还没有出现一个明确的答案和结果,没有定慧等持的三昧出现,没有断我见,以后再继续这样用功,直到结果满意为止。依据这个方法,再依次思量其他不明了的法义。如思量色阴,思量受阴,思量想阴,思量行阴,思量六根六尘六识。任何一个法义都这样思量,能从根本上断除疑惑,断除三缚结。

一开始上座时,意根没有经验,不能进入思量者的角色,进入角色了以后,也不知道思量个什么,这就需要意识提醒引领意根朝向哪个方向去思量,还不能提醒得太多,每次只需要提醒一点点,模模糊糊的,意根一旦能够专心的思量了,就会越来越明,越来越通透。出定之后,意识要进行整理归纳,把意根思量出来的全部法义都思惟一遍,这样能加深印象,得到确认。

在打坐中这样用功夫,在行走做事情当中也要这样用功,只不过比较困难一些,精力要分散一些,达到同样的效果所用的时间要长很多,方法都是相同。意根的疑情很深的时候,行走坐卧都可以专心用功,为什么如此,里面有什么奥秘,就会知其所以然了,法的来龙去脉探究清楚就证悟了。

四、如何用智慧进入禅定中

上座调整好呼吸之后,心里调出需要思惟的问题,用意识把问题捋清内涵之后,不去分析、推理、猜测和想象,不动用表面的意识的思惟之中,把意根调动起来,问题深深的植入意根心中,让意根悬挂着这个问题,这时候意识和意根心里都没有文字语言和声音,这样甚深禅定就出现了,定力生起来了。意根处于思量问题状态中,如果色身没有什么阻碍,心里没有杂念,意根越思量越专注,禅定越深,智慧越开解,身心状态越来越调和,精神越愉悦。

在这样甚深的禅定当中思量法义,完全等于是甚深观行、参禅和参究,心里对法义就会越来越清晰,一旦能思量通透,内心会很笃定,没有疑,断除了疑惘。如果是用这样的方式思量断我见的内容和有关自性明心的内容,一旦思量参究明了,就会断除三缚结,疑结必断。如果是意识推理臆测出来的,意根不明了,疑结就不断,业障也不除,生死就不能绝。

极多人都只会用意识的肤浅思惟方式,不会用意根的深深的思量方式,所以都不会用功参禅和参究,导致情思意解,疑情不灭,疑结不断,遇到风吹草动,疑心炽盛,从前所推导出来的法就会被推翻,即使不推翻,也不是实证亲证,没有实际用处。所以现在很多自认为悟道的,假悟道的比率是纯金率,或者更多,只多不少。这就是末法时期的现状,不管有多少人心有不甘,这就是事实,与末法时期的众生根器和时代背景相应相匹配,不会比正法时期和像法时期更好,绝对不会。

五、如何以智慧引发禅定

以智慧引发禅定,入定非常快,前提条件是禅定和观行基础都比较好,一上座心里能很快排除杂念和妄想。心里思考一个法义,内涵清晰,能很快的专注思考,而且越来越专注,把明显的意识思考减弱和消除,但内心里的意根还是在思考着思量着,没有语言,没有声音,没有文字,思考的非常深。刚开始修习的时候会比较勉强和难耐,习惯了以后入定非常快,身心都非常舒服,浑身通透,头脑清晰,出定以后身心愉悦,精神百倍,比睡眠效果好很多。

在意根思量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意根不会去参考什么法义,不会与其他法义相比较,也不会猜测和想象,所以意根没有比量和非量的思考方式,完全是现量的思考,一旦得出结论就是现量的智慧,比较真实,不容易推翻和后悔,值得信赖,用意识思考就不是这样了。因为意根的思量没有语言、文字和声音,祂所思量出来的结论要想形成语言、文字和声音,就需要意识来帮忙,需要唤醒意识,把结论传递给意识,意识明了了以后再组织语言,形成文字和声音,形成的语言和文字会很简洁、明了、通透、到位。

这个过程就比较复杂和缓慢了,比意识单独思考问题要慢很多,但尽管慢,却很深、很究竟和到位,代表了自己的真实智慧。所以如果一个人用意识思考的非常多,以意识思考为主,他写文章和演说虽然会很快,内容也会很多和庞杂,但质量无法保证,更保证不了是现量智慧,比量非量成分会很多,参考的内容会多一些,记忆力可以很好,发挥的也可以很好,只是不完全代表自己的真实智慧。所以好饭不怕晚,也不怕慢,精致美味最为享受。

六、如何才能入定快

在打坐时如果思考法义,比默念心经和咒语入定来的快,还要深,比调呼吸入定快,比用其它方法入定都要快。这是对烦恼轻微妄念少的利根的人来说是这样,因为这些人已经有了修定的基础,前行方便就可以省略了,而对于攀缘重心思多的初学定者,越思考则心越乱,没有禅定就是杂思,杂思乱心,那就等有禅定基础的时候再思考。我上座时腿一盘,什么前行方法都不用,直接进入深深的思考当中,没有意识的思惟,都是意根的思量。盘腿以后,先是关注需要思考的法,然后就定在那个法上不动了,一点妄念没有,这就是意根参禅参究的状态。

意根思量的深而慢,但彻底,意识思惟的快而浅,不彻底不透彻。意识思惟是前行方便,目的是为了引起意根的思考,最初这是必须经过的一个过程。在意根思量参究里,几乎没有所得的知识,不会增加知识量,但是却很有趣味,有一种深深的探索的趣味,有一种朦朦胧胧要发现什么的乐趣。开发的都是自己心田里的智慧,这种智慧不从外得,外得的都是知识。到这种程度,就不感觉累了,我可以坐一上午,也可以坐一天,就是心里有牵挂,不得不下座。

七、用意根思量的益处

问:我好像明白怎么用意根思量了,那是一种不能用想的心的活动,一想意识就参与了,意识一参与,那种状态就变的没有那么深细了。是这样吗?这个状态时间很短,思量到问题卡壳地方,就用意识想了,马上状态就没那么深细了。还有打坐时对身体的状态一觉观,会出现没有这个色身的感觉,只是轻微的觉受和意识构成的这么一个身体,很不实在。突然有种想法,平时看到的事物只不过是图像影像,是变现出来的,有这样的感觉,出了定后看看周围却还是那么真实。

答:你现在大概能分得清楚打坐当中是意识在思惟,还是意根在思量,方法用得也正确,只是功夫还不够纯熟自如,需要慢慢来,逐渐加深功底。静中思考佛法,确实是用到意根的时候心思很深细,用意识的时候就有些肤浅,好像隔了一层,不够深透。

打坐时观察色身比较专注的时候,定力就会提升,定力加深时,反而觉观变得轻微了,就没有了色身的知觉,心就空了。定力能让心思细密精准,往往能观察到平时观察不到的事情,能发现事情的真相,从而参透和悟透真理。那么在定中感觉看一些事物好像是图像似的,不那么实在了,这是一种正确的知见,在正知见的基础上,再把功夫做得纯熟,就有希望证悟。

证悟之后,出定就不会再把虚妄之法当真了,在证悟之前,知见仅仅是知见,改变不了什么。但正知见毕竟有一些脱离了虚假的认知,趣向于发现事物的真相,把这种修行状态再保持和深入下去,更能看透种种事理非常虚幻不实,因缘时节具足的时候,就有可能证得空。所以一切法的证悟都是在甚深禅定当中证悟的,即使是在活动中,也是有定力的,这种定力都是缘于打坐的禅定功夫,是静中定的延伸延续。

八、如何才能契理入理

五阴十八界十二入,是由各种因缘聚合而有,因缘散即消失。此理要如何契会?意识想一想就能明白个大概,可是你自己也能知道这不是真正的懂,还需要深深的确切的明了其义,有理有据。这就需要在禅定中,把此理悬在脑海中,让意根一心一意思量,时时刻刻绵密的思量。意根的思量隐秘、连续而不粘境,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叫作高着眼看。

九、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问:有一天晚上我在睡梦中进入禅定,心里明明朗朗,周遭的人事物都清清楚楚的知道,但又觉得这些人事好像和自己没有任何联系,也影响不到自己。自己好像是身处真空中一样,心中没有一丝杂念,只有思维法义的一个念头(具体什么法义记不得了),就像只有一个太阳孤零零的照在天上,一点乌云都没有的感觉,同时全身心感到无比的轻安舒适,终于知道了原来在禅定中是这么的舒服!醒来后都还感觉得到那种舒服,如果有这种禅定,真的不会再去贪图世间的享乐了,那种感觉非常的轻安自在,是世间的五欲乐无法比的。请教师父:为什么会在梦中出现这种现实都没有经历过的境界?

答:这种梦境是在禅定中参禅的状态,有定有慧,止观双运。你过去世修过这种禅定,是未到地定,意根前世经历过,有记忆,现在是心里向往,还想要经历这种禅定境界,但在现世生活中比较忙碌,修定的因缘又不具足,于是意根只好做梦,在梦中享受禅定和参禅的快乐。看来意根也挺可怜和无奈的,现代社会太繁乱了,竟然无法摒绝繁乱的生活一心修道。

在梦中,意识处于清明的无念状态,明明了了,没有念头,应该在未到地定中,但意根起用处于参究法义的状态,在思量着佛法,只有这样思量佛法才能解决根本问题,才能证道。参禅参究就是这种状态,心中无一丝杂念,外境不入心,心如铜墙铁壁一样如如不动。达摩祖师说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禅定和思惟达不到这种程度,就不要指望证道。

意根的这种思量参究状态,只有在极静的环境条件下才能生起并且保持连续不断,才能参究出深细极深细的法理。所以真正的修行人会摒绝一切外缘,是绝对的孤寂和寂寞,孤无等侣,修道本是孤家寡人所做的大事,不是处愦闹结伴能成就的,耐不得寂寞的人走不上正修之道。禅定能降伏烦恼和断除烦恼,能获得轻安、喜悦和快乐,没有比修道更让人快乐的了,所以有禅定的人都不喜欢世间法,心不着于世间,不追求财色名食睡和名闻利养,不喜权势地位,贪于世间法实在是不明智的行为。

有的人说只要有十多分钟时间没有杂念地思惟法义,就可以证果明心,这样说简直是太胡闹了,只有这么短的时间思惟佛法根本不可能有多深细的思惟,也不可能修到参禅的定慧等持状态。就如要烧一大锅开水,需要一个小时时间,如果烧五分钟十分钟就停火,第二天再接着烧,这样连续烧一年十年也不能把这锅水烧开。这样拿佛法当儿戏,戏弄佛法的果报相当不善,佛法如果这样容易修和证,哪里还会有那么多的三恶道众生?世人都喜欢投机取巧,可是投机取巧的结果却害了自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想要有所成就,就要放舍身心,舍得下功夫才行。

十、意根恒审思量为什么还需要睡眠?

睡眠是灭除六识,让色身和六识休眠,而意根不灭也不休眠,所以睡眠并不影响意根的恒审思量,意根恒审思量也不影响睡眠。

睡眠是为了恢复色身精力,消除色身疲劳,为了六识更好更有效果的正常运行。意根把色身当作自己所有的,把六识当作自己所有的,把五阴十八界都当作是自己所有的,又依靠第八识刹那了知色身的情况。六识活动会消耗能量,为了减少能量的消耗,意根决定不让六识再活动,主动关闭六识对六尘的了别,不想再知六尘,只靠意根自己的知就行了。这样能量不断的集聚,精力恢复到一定程度,意根就会决定醒过来,接触尘境,继续五阴活动。

如果色身疲乏了,就需要睡眠,以恢复精力,意根就会决定睡觉,不让六识再活动了,意根自己想关闭六尘,不了知六尘,这样五识和意识就会逐渐灭去了。所以不是意根需要睡觉,而是色身需要休息,补充能量,恢复精力。这正是意根恒审思量的结果。但睡眠并不影响意根的恒审思量,意根可以在睡眠中继续思量,还可以现起梦境,在梦境里思量。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