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意根修証指歸(第二部)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唯識法義 更新時間: 2022-10-30 17:34:27 閲讀: 0

第四章  如何用意根思量和參究 

一、意根恒審思量的恒的含義

既然意根也是生滅的法,其恒審思量中的恒如何理解?恒,有兩種含義,一種是不生不滅永遠長存不滅;一種是代表時間非常長久長遠,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一直保持不變,一直是如此的。第一種是第八識的恒,是絕對的,沒有可比的,不生不滅的;第二種是意根的恒,意根的恒是相對的,是指在意根不滅的狀態下永遠保持思量不變。

意根的恒可以到成佛以後也不會滅去,所以有意根就有意根的思量性存在。但不去滅意根,並不代表意根不能滅,阿羅漢辟支佛都能把意根滅盡入無餘涅槃,七地以上菩薩以及諸佛都可以滅盡意根,而故意不滅。意根是第八識輸送識種子所生出來的,靠第八識才能出生和運行,不是不生不滅的本來法,一旦意根不再執取三界世俗法,第八識就不再輸送意根的識種子,意根就滅了。所以意根恒審思量的恒只是相對於六識而說,跟第八識的恒無法比。

二、在禪定中如何調動意根的思量

在禪定中不用意識的思惟而用意根的思量,這個功夫是相當深的,一般人很難做得到,需要有很深的禪定基礎,還需要有一定的觀行功夫,禪定和觀行修行到一定程度,就能把意識的思惟轉換到用意根思量了。意識思惟比較淺,浮在表面,一般人都能觀察出來,比如反觀此刻心裡有哪些念頭,就知道自己此刻在想著什麽,在思考著什麽,在打算著什麽,這些念頭一般都浮在表面,都是意識的思惟。

在這同時,背後也有意根的支持和主導作用,如果定力和智慧不夠,就不容易觀察出來,認不清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等把心修到非常細致的時候,就能夠觀察出來在意識思惟的時候,背後有一個力量在起主導作用,那個力量和思緒就是意根的。等到發現了意識背後意根的那種力量,能夠抓到意根的時候,就要漸漸地把意識的思惟作用淡化,淡化到一定程度再捨去意識的念頭,捨去以後還要保持心裡有念頭,有意根的思考活動,不讓自己完全無念無想,這是很不容易的。

在禪定中要學會努力發現内心深處的那種力量,祂其實是有念的,有思想活動的,是能思考的,那就是意根的思量活動。發現以後就努力保持那個思量活動,不要滅失掉,把意識所思惟的法義交給祂,讓祂繼續獨自思量,這就屬於比較深的參究狀態了,參禪就是這樣,思量五蘊非我就是用這樣的功夫。這樣就把意根的思量調動起來了,這種思考方式,這樣的功夫就叫作意根的思量。

要做到這一點離不開甚深禪定,禪定功夫需要非常好,能把粗的妄念捨掉,而且到一定時候就連細的妄念也要捨掉。妄念就是思惟其它無關緊要的法的念頭,也就是襍念和多念,這些念頭對於正念都是干擾,所以都要去掉,就剩一個意識所需要思惟的法,然後再把意識的思惟也去掉,讓意根來思量這個法,意識和意根交換過來思考問題。這個時候意識還存在著,它起著一種很輕微的了別作用,但是不深度思惟、分析和推理,而是讓意根來深深地思量,沒有語言、文字和聲音,這種思量作用在禪定和智慧不足的時候不容易觀察出來。

意根這個思量的功能作用也叫作内心深處的想法。每個人心裡的想法都分爲兩種:一個浮在表面,是淺層次的意識的想法,另一個隱藏在深處,是深層次的,也就是内心深處的意根的想法,代表自己真正的想法。比如說我現在對別人說我打算干什麽,其實我沒有這種想法,說出來的這種想法有敷衍的意味,内心還有另一種聲音和想法。那個想法比較隱秘,也不想讓人知道,就用意識的語言來掩蓋,或者是轉移視線。

不斷的反觀自己意根内心,抓住自己的意根内心,然後把原本意識所掛念和思考的法轉交給意根,讓意根來掛念,這樣就能讓意根時時處處地掛念這個法,意根的思量性就現前了。意根同意就熏染成功,意根沒有接受就沒有熏染成功,只有功夫到位了才能成功。

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都能用到意根和意根的思量作用,只是觀察不到,分別不出來,也不會做總結,就分不清楚是意識的思惟還是意根的思量。這就需要增加禪定功夫和觀行智慧,才能把這些問題搞明白。只有禪定深入了心才能細致,才能發現意識和意根的區別,也能區別開内心的聲音和表面的聲音,從而明了意根思量的狀態,抓住意根的那種思量性,慢慢就會運用了。

要達到這種程度,就要加強禪定的修行,提高智慧的分辨力,降伏煩惱,減少妄念,心緣佛法不攀緣世俗法。禪定修得越來越深,心就越來越專注,妄念就越來越少,以至於想捨妄念就能捨掉。心越來越細致,智慧越來越深的時候,意根的功能作用就會發揮得很好。

當色身得到調伏以後,達到定慧等持的程度,就可以直接用意根的思量來解決問題。在對一個法的疑情比較重的時候,直接把這個法掛在心裡頭,一開始意識掛著,然後把意識的作用減輕、減淡,讓意根掛著這個法,這時候就進入了比較深一些的禪定,讓意根深深地思量這個法。意根越專注思量,禪定越深,禪定越深,意根思量的也越專注和深入細致,最後就能把這個問題搞清楚,同時就進入一種三昧境界,法喜充滿,身心輕安,禪悅出現。三昧就是定慧等持的境界,這個境界出來以後,一天的精神狀態都會非常好,身心都非常輕安。

三、如何快速入定和參究法義

現在給大家介紹一個既能很快入定,又能同時參究和觀行的方法,讓大家快速進入參究境界。

要斷我見,五隂當中的我很關鍵,就思量這個我到底是個什麽。如果是在坐中思量,上座磐腿之後,調整好呼吸,一般是深呼吸幾次,讓身前任脈通暢沒有阻礙,頭腦清晰不昏沉。然後單提一個我,一開始是意識心中這個我字和我的意思就出現了,然後讓意識把這個我的疑情傳遞給意根,交給意根之後,意識的心念就要逐漸消失,感覺好像心空了,沒有什麽念頭了。

而心並沒有空,意根那裡在懸著這個我的疑問,感覺很深,似有似無,好像能抓住,好像又抓不住。這時候意識不要動念,讓意根心中的我的疑情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入,就像刻在心裡一樣牢固。這樣禪定就生起來了,一心一意參究個我,這時候意識像傻了消失了一樣,意根卻不是,意根的那種思量意識不容易抓得到,也不容易感受得到,但是定力增強了,心細的時候還是能夠感覺得到意根的那種深深的思量,緜緜不斷,深細極深細。

這時候心裡應該靜極了,除了那個我的疑,心裡應該什麽也沒有,這既是甚深的禪定,又是一心一意的參究和觀行功夫,定慧等持,不偏不倚。因爲禪定深,身體感覺非常的舒服,頭腦非常的清晰。在這其中,如果感覺昏沉了,或者是要入無念的定裡了,意識就要再提醒意根,提起我字,注意力全部放在我字那裡,心不空不亂。一個小時的時間就會很快過去了,起座的時候,感覺神清氣爽,精力充肺,精神愉悅。意根思量出的結果,有可能清晰明確,有可能不太清晰明確,但心裡是有信心的,比從前是明了多了。

只要還沒有出現一個明確的答案和結果,沒有定慧等持的三昧出現,沒有斷我見,以後再繼續這樣用功,直到結果滿意爲止。依據這個方法,再依次思量其他不明了的法義。如思量色隂,思量受隂,思量想隂,思量行隂,思量六根六塵六識。任何一個法義都這樣思量,能從根本上斷除疑惑,斷除三縛結。

一開始上座時,意根沒有經驗,不能進入思量者的角色,進入角色了以後,也不知道思量個什麽,這就需要意識提醒引領意根朝向哪個方向去思量,還不能提醒得太多,每次只需要提醒一點點,模模糊糊的,意根一旦能夠專心的思量了,就會越來越明,越來越通透。出定之後,意識要進行整理歸納,把意根思量出來的全部法義都思惟一遍,這樣能加深印象,得到確認。

在打坐中這樣用功夫,在行走做事情當中也要這樣用功,只不過比較困難一些,精力要分散一些,達到同樣的效果所用的時間要長很多,方法都是相同。意根的疑情很深的時候,行走坐臥都可以專心用功,爲什麽如此,裡面有什麽奥秘,就會知其所以然了,法的來龍去脈探究清楚就証悟了。

四、如何用智慧進入禪定中

上座調整好呼吸之後,心裡調出需要思惟的問題,用意識把問題捋清内涵之後,不去分析、推理、猜測和想象,不動用表面的意識的思惟之中,把意根調動起來,問題深深的植入意根心中,讓意根懸掛著這個問題,這時候意識和意根心裡都沒有文字語言和聲音,這樣甚深禪定就出現了,定力生起來了。意根處於思量問題狀態中,如果色身沒有什麽阻礙,心裡沒有襍念,意根越思量越專注,禪定越深,智慧越開解,身心狀態越來越調和,精神越愉悅。

在這樣甚深的禪定當中思量法義,完全等於是甚深觀行、參禪和參究,心裡對法義就會越來越清晰,一旦能思量通透,内心會很篤定,沒有疑,斷除了疑惘。如果是用這樣的方式思量斷我見的内容和有關自性明心的内容,一旦思量參究明了,就會斷除三縛結,疑結必斷。如果是意識推理臆測出來的,意根不明了,疑結就不斷,業障也不除,生死就不能絕。

極多人都只會用意識的膚淺思惟方式,不會用意根的深深的思量方式,所以都不會用功參禪和參究,導致情思意解,疑情不滅,疑結不斷,遇到風吹草動,疑心熾盛,從前所推導出來的法就會被推翻,即使不推翻,也不是實証親証,沒有實際用處。所以現在很多自認爲悟道的,假悟道的比率是純金率,或者更多,只多不少。這就是末法時期的現狀,不管有多少人心有不甘,這就是事實,與末法時期的衆生根器和時代背景相應相匹配,不會比正法時期和像法時期更好,絕對不會。

五、如何以智慧引發禪定

以智慧引發禪定,入定非常快,前提條件是禪定和觀行基礎都比較好,一上座心裡能很快排除襍念和妄想。心裡思考一個法義,内涵清晰,能很快的專注思考,而且越來越專注,把明顯的意識思考減弱和消除,但内心裡的意根還是在思考著思量著,沒有語言,沒有聲音,沒有文字,思考的非常深。剛開始修習的時候會比較勉強和難耐,習慣了以後入定非常快,身心都非常舒服,渾身通透,頭腦清晰,出定以後身心愉悅,精神百倍,比睡眠效果好很多。

在意根思量過程中,可以觀察到,意根不會去參考什麽法義,不會與其他法義相比較,也不會猜測和想象,所以意根沒有比量和非量的思考方式,完全是現量的思考,一旦得出結論就是現量的智慧,比較真實,不容易推翻和後悔,值得信賴,用意識思考就不是這樣了。因爲意根的思量沒有語言、文字和聲音,祂所思量出來的結論要想形成語言、文字和聲音,就需要意識來幫忙,需要喚醒意識,把結論傳遞給意識,意識明了了以後再組織語言,形成文字和聲音,形成的語言和文字會很簡潔、明了、通透、到位。

這個過程就比較複襍和緩慢了,比意識單獨思考問題要慢很多,但盡管慢,卻很深、很究竟和到位,代表了自己的真實智慧。所以如果一個人用意識思考的非常多,以意識思考爲主,他寫文章和演說雖然會很快,内容也會很多和龐襍,但質量無法保証,更保証不了是現量智慧,比量非量成分會很多,參考的内容會多一些,記憶力可以很好,發揮的也可以很好,只是不完全代表自己的真實智慧。所以好飯不怕晚,也不怕慢,精致美味最爲享受。

六、如何才能入定快

在打坐時如果思考法義,比默念心經和咒語入定來的快,還要深,比調呼吸入定快,比用其它方法入定都要快。這是對煩惱輕微妄念少的利根的人來說是這樣,因爲這些人已經有了修定的基礎,前行方便就可以省略了,而對於攀緣重心思多的初學定者,越思考則心越亂,沒有禪定就是襍思,襍思亂心,那就等有禪定基礎的時候再思考。我上座時腿一磐,什麽前行方法都不用,直接進入深深的思考當中,沒有意識的思惟,都是意根的思量。磐腿以後,先是關注需要思考的法,然後就定在那個法上不動了,一點妄念沒有,這就是意根參禪參究的狀態。

意根思量的深而慢,但徹底,意識思惟的快而淺,不徹底不透徹。意識思惟是前行方便,目的是爲了引起意根的思考,最初這是必須經過的一個過程。在意根思量參究裡,幾乎沒有所得的知識,不會增加知識量,但是卻很有趣味,有一種深深的探索的趣味,有一種朦朦朧朧要發現什麽的樂趣。開發的都是自己心田裡的智慧,這種智慧不從外得,外得的都是知識。到這種程度,就不感覺累了,我可以坐一上午,也可以坐一天,就是心裡有牽掛,不得不下座。

七、用意根思量的益處

問:我好像明白怎麽用意根思量了,那是一種不能用想的心的活動,一想意識就參與了,意識一參與,那種狀態就變的沒有那麽深細了。是這樣嗎?這個狀態時間很短,思量到問題卡殼地方,就用意識想了,馬上狀態就沒那麽深細了。還有打坐時對身體的狀態一覺觀,會出現沒有這個色身的感覺,只是輕微的覺受和意識構成的這麽一個身體,很不實在。突然有種想法,平時看到的事物只不過是圖像影像,是變現出來的,有這樣的感覺,出了定後看看周圍卻還是那麽真實。

答:你現在大概能分得清楚打坐當中是意識在思惟,還是意根在思量,方法用得也正確,只是功夫還不夠純熟自如,需要慢慢來,逐漸加深功底。靜中思考佛法,確實是用到意根的時候心思很深細,用意識的時候就有些膚淺,好像隔了一層,不夠深透。

打坐時觀察色身比較專注的時候,定力就會提升,定力加深時,反而覺觀變得輕微了,就沒有了色身的知覺,心就空了。定力能讓心思細密精準,往往能觀察到平時觀察不到的事情,能發現事情的真相,從而參透和悟透真理。那麽在定中感覺看一些事物好像是圖像似的,不那麽實在了,這是一種正確的知見,在正知見的基礎上,再把功夫做得純熟,就有希望証悟。

証悟之後,出定就不會再把虛妄之法當真了,在証悟之前,知見僅僅是知見,改變不了什麽。但正知見畢竟有一些脫離了虛假的認知,趣向於發現事物的真相,把這種修行狀態再保持和深入下去,更能看透種種事理非常虛幻不實,因緣時節具足的時候,就有可能証得空。所以一切法的証悟都是在甚深禪定當中証悟的,即使是在活動中,也是有定力的,這種定力都是緣於打坐的禪定功夫,是靜中定的延伸延續。

八、如何才能契理入理

五隂十八界十二入,是由各種因緣聚合而有,因緣散即消失。此理要如何契會?意識想一想就能明白個大概,可是你自己也能知道這不是真正的懂,還需要深深的確切的明了其義,有理有據。這就需要在禪定中,把此理懸在腦海中,讓意根一心一意思量,時時刻刻緜密的思量。意根的思量隱秘、連續而不粘境,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叫作高著眼看。

九、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問:有一天晚上我在睡夢中進入禪定,心裡明明朗朗,周遭的人事物都清清楚楚的知道,但又覺得這些人事好像和自己沒有任何聯繫,也影響不到自己。自己好像是身處真空中一樣,心中沒有一絲襍念,只有思維法義的一個念頭(具體什麽法義記不得了),就像只有一個太陽孤零零的照在天上,一點烏雲都沒有的感覺,同時全身心感到無比的輕安舒適,終於知道了原來在禪定中是這麽的舒服!醒來後都還感覺得到那種舒服,如果有這種禪定,真的不會再去貪圖世間的享樂了,那種感覺非常的輕安自在,是世間的五欲樂無法比的。請教師父:爲什麽會在夢中出現這種現實都沒有經歷過的境界?

答:這種夢境是在禪定中參禪的狀態,有定有慧,止觀雙運。你過去世修過這種禪定,是未到地定,意根前世經歷過,有記憶,現在是心裡向往,還想要經歷這種禪定境界,但在現世生活中比較忙碌,修定的因緣又不具足,於是意根只好做夢,在夢中享受禪定和參禪的快樂。看來意根也挺可憐和無奈的,現代社會太繁亂了,竟然無法摒絕繁亂的生活一心修道。

在夢中,意識處於清明的無念狀態,明明了了,沒有念頭,應該在未到地定中,但意根起用處於參究法義的狀態,在思量著佛法,只有這樣思量佛法才能解決根本問題,才能証道。參禪參究就是這種狀態,心中無一絲襍念,外境不入心,心如銅牆鉄壁一樣如如不動。達摩祖師說心如牆壁可以入道,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禪定和思惟達不到這種程度,就不要指望証道。

意根的這種思量參究狀態,只有在極靜的環境條件下才能生起並且保持連續不斷,才能參究出深細極深細的法理。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會摒絕一切外緣,是絕對的孤寂和寂寞,孤無等侶,修道本是孤家寡人所做的大事,不是處憒閙結伴能成就的,耐不得寂寞的人走不上正修之道。禪定能降伏煩惱和斷除煩惱,能獲得輕安、喜悅和快樂,沒有比修道更讓人快樂的了,所以有禪定的人都不喜歡世間法,心不著於世間,不追求財色名食睡和名聞利養,不喜權勢地位,貪於世間法實在是不明智的行爲。

有的人說只要有十多分鍾時間沒有襍念地思惟法義,就可以証果明心,這樣說簡直是太胡閙了,只有這麽短的時間思惟佛法根本不可能有多深細的思惟,也不可能修到參禪的定慧等持狀態。就如要燒一大鍋開水,需要一個小時時間,如果燒五分鍾十分鍾就停火,第二天再接著燒,這樣連續燒一年十年也不能把這鍋水燒開。這樣拿佛法當兒戯,戯弄佛法的果報相當不善,佛法如果這樣容易修和証,哪裡還會有那麽多的三惡道衆生?世人都喜歡投機取巧,可是投機取巧的結果卻害了自己。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想要有所成就,就要放捨身心,捨得下功夫才行。

十、意根恒審思量爲什麽還需要睡眠?

睡眠是滅除六識,讓色身和六識休眠,而意根不滅也不休眠,所以睡眠並不影響意根的恒審思量,意根恒審思量也不影響睡眠。

睡眠是爲了恢複色身精力,消除色身疲勞,爲了六識更好更有效果的正常運行。意根把色身當作自己所有的,把六識當作自己所有的,把五隂十八界都當作是自己所有的,又依靠第八識刹那了知色身的情況。六識活動會消耗能量,爲了減少能量的消耗,意根決定不讓六識再活動,主動關閉六識對六塵的了別,不想再知六塵,只靠意根自己的知就行了。這樣能量不斷的集聚,精力恢複到一定程度,意根就會決定醒過來,接觸塵境,繼續五隂活動。

如果色身疲乏了,就需要睡眠,以恢複精力,意根就會決定睡覺,不讓六識再活動了,意根自己想關閉六塵,不了知六塵,這樣五識和意識就會逐漸滅去了。所以不是意根需要睡覺,而是色身需要休息,補充能量,恢複精力。這正是意根恒審思量的結果。但睡眠並不影響意根的恒審思量,意根可以在睡眠中繼續思量,還可以現起夢境,在夢境裡思量。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