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根修证指归(下部)
第九章 意根与实修的关系(2)
十、如何判断一个结论是意识分析出来的还是意根思量出来的
1+1等于2是用意识心思维出来的还是意根思量得出的结论?1+1=2这个结论,如果你能很确信,有理有据,清清楚楚知道其中的原理,就是意根得出的结论。如果你虽然能算得出1+1=2,但却不知道其中是什么原理,说又说不清楚,就知道是这个结论,那就是意识依据所学的理论相参考或者是比较而得出的结论,跟背诵差不多。否则为什么科学家还要深入研究为什么1+1会等于2? 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所学到的知识,究竟有多少得到实证了呢?每次考试虽然都过关了,也许都得了一百分,但是考试考的是知识的理解和背诵,是知识量的掌握,没有多少是考实证的。实验室里的内容才涉及到实证,步入社会以后才涉及到实证,所以很多学霸到了社会里往往不太适应,跟不上社会的节奏,不能学以致用。
单独意识思惟分析出来的,并不能断除疑惑,遇到因缘就会疑惑重重,不再相信从前的结论。所以意识思惟分析出来的结论不坚固,主人有疑,主人作主,主人有自己的主张,关键时刻就会把助手的结论否定掉不用。所以很多意识证果明心的人会不断的退,就是这个原因。意识的思惟分析,可以没有禅定的辅助,可以在散乱心状态下,但是越有禅定,意识的思惟越精细、越准确、越到位、越如理。但无论怎样精细准确如理,都不是意根自己得出的结论,所以不叫作亲证,没有断德,没有受用,不能抵挡生死。
意识的思惟,往往能被意识感知到观察到,能被意识发现,相对于意根的思肤浅一些,粗糙一些。意根的思比较深沉隐秘,不容易被发现,但能念念不断,只有疑惑非常深的时候,意根才去思量,以解决疑惑。这就涉及到禅定了,念念不断就有禅定,能定在疑惑的探究上就是定,无论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无论醒着还是睡觉,疑问就在心里,弄不明白甚至就会上火,吃不好睡不好,像丢魂了一样。
意识心粗的时候,对于意根的思无觉无知,觉察不出来,对于自己心里的事发现不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想干什么不知道,自己的心思掌握不了。所以那么多人都不能发现意根,不了解意根,掌握不了意根,观察不了意根。用意根思量必须有禅定,禅定越深越好,能剔除其他杂事的干扰是最好了,最好六识也不要打扰到意根,只配合意根轻轻的细细的了知就行了,不要引起意根的杂思。
十一、想要证悟需要做些什么
问:我的一切都是如来藏变化来的,那么我怎么能见到如来藏呢?比如我打坐,见到法尘,知道它是如来藏幻化的,知道了有意根作意,也知道了是意识在了解,知道了如来藏在一切法处,但是也还是见不到祂的面目,现量境就看到了法尘,然后有个觉知分别,其他的都见不到,那些幻化之说也是听来的,怎么样才能真见如来藏呢?
答:首先来说,你的这些知都来源于理论知识,都是意识从他处学来的,也有一些属于意识的推理、推测和猜测、意解之类,不是实证到的,全都无法当真,因此你知道这些内容,对于自心意根来说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意根的认知不转变,身心世界就不改变。实际上这些知也等于不知,毕竟耳听为虚,眼见才为实。学来的理论知见,离实际证得还很远,对于几个识的运作仍然是一头雾水,遇到一些逆缘,疑心就会增加,也许会否定从前的这些认识,其见解有可能会相反。
要想真见如来藏,就要努力做功夫去证知如来藏,而不是根据理论去推理,或者是鹦鹉学舌似的学。证知如来藏需要很多的因缘和条件,首先来说业障要消除,福德要增加,定力要具足,信心要圆满,戒律要严持,忍辱功夫要好,并且精进于修持这一切法,最后般若智慧也要具足。总之,证得如来藏是要转凡夫心性成菩萨性,身口意行任何一方面都要与菩萨相匹配, 戒定慧与菩萨一样,烦恼性障减轻,具足菩萨的大福德和大智慧,心量与菩萨一样广大,恒顺众生,发大心利乐众生。
这样就等于脱胎换骨一样,身心世界都要有相应的转变,与凡夫阶段有明显的差别和大进步。总而言之就是要具足菩萨的六度万行,如果不足就不能见道成为真菩萨。从现在开始,要有计划和步骤的全面完善和提高自己,等待因缘时节成熟,不要有急迫的心情,不要患得患失,不要有功利心,发心要大,因上努力,果上要随缘。
十二、无上妙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意会是意根的实证,言传是用意识语言的解说。无上的妙法是最高最妙的如来藏法,这是需要每个人亲证实证的,其他人用语言的开导和提示,都代替不了自己的实证。实证需要诸多因缘条件,戒定慧和福德都要具足,而且已经发起了深深的疑情,能够念兹在兹的参究,功夫做到意根这里,然后才能实证如来藏妙法。言传只能够先落到意识心里,意根的功夫没有做到位,就不能触动意根,所以言传代替不了意根的思量和参究,终究无法亲证。
禅定和参究的功夫不够深的时候,要专心做功夫,不要听别人的见解,不要参考佛经和别人的理论知识,因为这会障碍亲证实证。修行这样的事,都是自己的事,犹如吃饭谁吃谁饱,佛法谁参究谁亲证,不参不证,听来的法等于窃取来的,不属于自己的,三昧境界只能自己发起,智慧由自己心中生,学三藏十二部,永远不如自己悟。修行人应该如大丈夫一样,勇于行持,亲力亲为,摒绝一切偷机取巧。
无上妙法不可言传,还有一层意思,如来藏这个微妙甚深法,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不管怎么说,说出来的都不是祂,无说无示,指出来的也都不是祂,不管怎么样,祂就是不出头不现身不说话不作为,低调无我,也没有调。对于这样的法怎么办?只有实证亲证亲悟才能见得祂的真面目,听来的看来的都不是,任何人传法都传不出来,那你还要听别人的指示吗?
十三、如何才能舍识用根
有人说舍识用根的根是指众生的根性,其实是指意根。根性,也是识之功能作用,离开识,就谈不到根性。善根和根性,一般都是指与生俱来的第七识意根的智慧。
舍识用根,一般人在参禅时能用得到,舍去六识,尤其是舍去意识的情思意解和琢磨、揣摩、分析、推理、比较、判断,而专用意根的思量性,这样才能证道。证道以后,后续的修行,也都尽量用意根,用意根来得直接、深透,显得耿直、正直、纯正、纯真、纯洁,能成办一切事,说到做到,甚至做到了也不一定说。
没有禅定,很难用到意根,都用意识的推理和解,轻松但肤浅。解的比证的快很多,但不管用,没有三昧,不得解脱,不了生死,意识一灭就作废。禅定越深,意根的用越多,力量越大,越能解决问题,越有三昧,三昧越深,智慧越透脱,解脱的力量越大。
十四、境随心转是随意根转
问:我有一次一边开车一边思维,一开始思维比较乱,忽然感觉一点杂念没有了,就看见周围环境特别陌生,好像认不得路了,看见什么都感觉新鲜,空气都感觉特别清新,然后就迷路了,那条路公路其实非常熟悉。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呢?
答:因为心专注于思惟佛法之后,注意力就不在周围尘境当中了,意识专心思惟使得意根对佛法有了进一步的观感,内心喜悦,就会看什么都愉快,有点类似纯粹禅定的三昧境界出现。心能转物,境随心转,这是修行过程当中暂时出现的果,还不是最后的结果,最后的结果是相当殊胜的。没有这些修道的过程,以及过程的积累,任何人都不要谈论自己有什么什么果,塑料果没什么好炫耀的。
十五、依理比对和想象不等于实证
菩提的含义总括起来是指成佛之道中所有应该具足的佛法,其层次由浅入深有很多层次,最初是断我见,包括初果至俱解脱的四果,然后是大乘明心证得菩提的根本如来藏,直至佛地的四智圆明。证得如来藏就算证得菩提,但是不等于证得全部的菩提,因为如来藏体性深广无边,只有全部证得,才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证得才是一个开始,还有很多法都要一一证得,才能圆满菩提。
如果是仅仅知道如来藏到处都参与,到处都是如来藏的身影,一切法都是如来藏,全体即真如,这只是意识从书上得知的理论而已,还不涉及到意根,与意根无关,那么这个理论不是自己实际证得之后得出的结论,那就是学语。没有实际证得,就是理解也理解的不够深入,知其然都谈不上,更不能知其所以然,那生死问题如何解决?如果能把眼界打开一条缝,再往里能窥探一点点,就会得知一点点真相。
有的人知道了全体即真如这个理论以后,就耍小聪明,开始发挥想象说,这也是真如,那也是真如,到处都是真如,然后自以为是的说:我这不是开悟了吗?于是就去找人印证。
如果能见到如来藏是如何具体存在和显现出来的,那就相当不错了,可以说是真开悟了。学佛就是要先断我见,只有把五阴无我之理搞透彻了,之后明心就不难了。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电流在电线里面,而看不到电流,只能看到它的应用,它让电饭煲煮饭,令洗衣机洗衣,手碰到电流,被电得发麻哆嗦,这也不属于证得电流。看见洗衣机洗衣服,就知道有电流,是根据理论知识理解的成分比较多,还不知道电流的具体作用,就不属于证得。
十六、意识与意根的智慧此消彼长
在学生学习阶段,因为是对知识理论的吸收阶段,因此都是意识用得多,学习结束之后就进入实践阶段了,这个阶段是理论应用于实际操作,全靠个人发挥真才实干了,这个时候是意根用得多。如果意根用不好,就会被人讥笑为书呆子和学究,只有学问没有才干,没有真材实料,所学无所用。
在学生做几何题时,明显是用意识推算,因为有结果有答案,只要往答案那里推演就行了,个别定力好的学生,能用到一点意根的思量作用,但不太多。如果题目没有答案时,用到意根的思量可能会多一些,得出正确的结论则可能会显示出学生一定的真智慧,但也不排除用的意识推理的成分多一些。在几何题推算推理过程中,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律可遵循,依靠的越多,意识作用越大,意根作用越小,智慧越浅。
同理,在观行参究的过程中,别人给的提示越多,意识用得就越多,意根用得越少,智慧越浅。如果是完全靠别人提示,口说耳入式的,都是意识的作用,意根一点没使力,则意根一点智慧也没有,今世后世都不得解脱的功德受用。而在没有任何提示的前提下,完全靠自己参究出来的,发挥的就是最好的,智慧最深。相反,别人给的帮助越大,自己的能力就越小,没有任何帮助就把问题解决了,所有的智慧都是自己的。独觉佛一个人在山上参究十二因缘,证法前后的那个智慧,阿罗汉没法比,凡夫就更不用说了。阿罗汉有佛陀和佛法可以依靠,智慧开发的有限,不如独觉佛的智慧深细。
外缘依靠的越多,意根用得越少,能力智慧越差。有些人学法总是祈求得到种种帮助,不知道得到的帮助越大,开发的智慧越少,受用就越小。遇到问题能自己用功,开动脑筋,获得的才是最大的智慧。总喜欢问法的人,智慧比较浅,自力不够,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人总想求人帮助悟道,帮助悟的,到底是属于谁悟的?是谁的智慧?佛法上的智慧,以及世俗法上的智慧,都是谁自力谁得,靠人不如靠己。
十七、什么情况才可以发愿留在娑婆世界?
类似娑婆这样的世界才有三恶道,如果要发愿留在娑婆世界,最起码要保证能断除三恶道的业,灭除三恶道的果报,后世能不入三恶道才行。而不入三恶道,就要断除三缚结,三縛结是意根证果时断的,断除三縛结时就断除了粗重的烦恼结缚,否则后世免不了三恶道的苦受。不是意识断三縛结就能免除三恶道业的,意识的烦恼和三縛结依意根而有,意根不断,意识即使断了也没有用,祂是受意根支配的。
断除欲界五品烦恼成为初果向之后,才能证初果断除三缚结,先观察自己的五品烦恼有没有,重不重,能否断除,然后才能判断自己能否有希望断除三缚结,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愿,让后世不受极重苦。如果弄不好,发愿留在娑婆世界,却长期在三恶道里受苦,自己本身就是一个等待被度的对象,你还怎么去度别人?这样的话,后世是不是很苦恼?
如果你保证不了断三缚结,甚至意识的结缚都不能保证能断除,三恶道就不能免除。即使意识没有了三缚结,意根有三缚结,也不能免除三恶道业。而且如果意根的结缚深,烦恼重,意识的三縛结随时随地都会现起,不由自主,后世定会趣向三恶道,那么这样的发愿就等于发愿留在三恶道受苦一样。所以发愿一定要小心,什么情况发什么愿,根据自己的修证水平和实际情况,不能头脑发热,什么都不管不顾的,智慧是个好东西,一定要多动脑筋,开启智慧,再有所行动。
十八、断我见不下三恶道的原理
断我见证得初果以后的人,不会再下三恶道受苦报,为什么如此?因为其心改变了,心与三恶道业不相应,不会再造三恶道业行,也就不会再下三恶道受苦。心证得无我,就空了,心空的人不可能再造三恶道的业行。什么是三恶道的业行?就是违犯五戒的业行,违犯十善业的业行。受持五戒才能得人身,不得三恶道众生身,受持十善才能得人和天人身,不得三恶道众生身。断我见证果的人粗重烦恼断除了,心行一定与五戒十善相应,才能免除三恶道业和身。
那么这个断我见的心,与五戒十善相应的心,不与三恶道业相应的心,是哪个心呢?意识当然是这样的心,最主要的意根绝对应该是这样的心,而且意根是无间断的心,断我见之后,意根才会无间断的有毗钵舍那和奢摩他的双运道功德,不管是睡觉、昏迷、死亡和中阴身的任何时候,都有断我见的功德在身,就会以此功德受生、投胎和入胎,那么意根是什么心行,有什么业,就会有相应的胎身。想要不入三恶道,就需要意根断我见,具诸功德,只有意识的闻法智慧、推理智慧、臆测智慧和情思意解的智慧,绝对保证不了断除粗重的烦恼现行,保证不了不造作三恶道的业行,保证不了不违犯五戒十善,也就保证不了命终不入三恶道。
十九、由净和的观行来看意根的运行
净和:今天早上开车上班,双车道我在左侧紧跟前车行驶,这时右侧有车加快行驶,然后右侧车道没车了。这时眼睛不自觉的向右观察(这其实是意根觉察到右侧车道变空,指挥眼睛进一步详细观察),观察之后立刻取了一个“右车道空”的法尘(感觉是在大脑里),接着立即有一股“力量”在心口窩出现(这个力量是指挥手脚做动作变换车道,这个应该是意根的思心所?)如果观察到了这个力量,手脚就不会有动作,这个力量似乎是被六识的反观力截断了,如果不反观它,它就会让手脚做动作(这其实就是意根的思心所指挥身识的现象)。
这整个过程中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取到“右车道空”这个法尘后,有的人是立即变道,有的人可以是不变道,这个区别是怎么产生的呢?这个区别就是由每个人的“知见”不同产生的,这个“知见”很有意思。
观无我:意根觉得有必要就变,没有这个意愿,或觉得不安全就不变,这个取决意根的经验和决定,意识只是按意根的意愿去收集分析信息,再交给意根去决定。知见其实应该包括意根与意识,两个识共同作用。先有意根作意才有意识生起,所以用意识去找意根不容易,多在定中练习深细观察。
净和:对,是这个意思,我只是把这种经验表述成了“知见”这个词。我就觉得这个知见有意思,观察它,它无形无象,根本观察不到,(知道靠第六识来描述它,才勉强算能让它现点相。)但它又在我们每一个身口行背后起着作用。意根为什么向“a"作意而不向”b"作意?就是由这个知见决定的(个人理解)
观无我:这就是意根的心所法相互配合来判断和决定,无始劫来留在意根中的经验。意根的慧,一般人想象不到,大多数人都习惯使用现世意识的慧,这样往往会障碍意根的慧发挥出来。
净和:决定的依据是什么?就是依据这个知见。您说的判断是指思心所吧?但这个知见的影响应该是作意的同时就起作用了。我觉得观行中,就是要让微弱的意识一点点引导意根的变化。
观无我:我在观行中发现意识干扰意根很明显,有五遍行也有五别境,心所一般都是相互配合作用的。所以我在入定以后,尽量不去注意生起的境界相,那个很容易分散意根的关注点。有效观行比入定要难很多,花的时间也很多,慢慢摸索吧。
评:他们这些对意根作用的观察和讨论都很好,方向也对,常作此观察,定慧都能增强。观察到了心口窝的这股力量,本来想要有所动作的手脚就没有了停止了,如果不去观察这股力量,手脚就会顺着这股力量动作起来。这是为什么?因为心口窝离心脏很近,意根调动身根的时候,就是在大脑神经中枢这个位置,意根心一动,神经中枢就会通过所有神经向全身发布命令,心脏就负责供血。如果意根有情绪,或者情绪比较严重,心脏输送血液就会受影响,需要大量供血,这样导致面色出现变异,如果供血不足,就会出现休克等等现象。
当感觉到心脏有异常的时候,一般都是意根出现某种情绪了,或者是意根有什么特别的念头了,需要消耗更多的血液,心脏或者是心口窝就会有反应。心脏功能不强的人,要严格控制意根的情绪,是谁来控制?是理智的冷静的意识来控制,所以意识的作用还是很大的,通常都比意根理智得多。在凡夫阶段意根的情绪化比意识要严重得多,像个小孩子一样,需要意识哄着、安抚着和调控着。当意根断除烦恼以后,情绪化越来越低,智慧越来越高,就越来越有理智。
大多数人都知道用意识观行,那么意根能不能观行?当意识非常微弱的情况下,意识就不能观行了,这时候还有没有观行?能不能再观行?佛陀在四禅定里证道成佛,诸大菩萨和阿罗汉辟支佛在四禅定里成就一切神通道力。而二禅以上五识就灭了,意识非常微弱,无法思惟,四禅定里意识就更加微弱了,那么在四禅定里是如何证道和发起神通道力的呢?
真开悟真证果的时候,是意根依靠意识证道,还是意识依靠意根证道?两个识是谁先证道,还是同时证道?当然如果是解悟,不管大乘还是小乘,都是意识的作用,是意识分析思惟推理猜测整理归纳出来的,意根不太知道这些结果,也不同意这样的结果,所以意根不断疑,心性不能转变,身口意行也不能转变。
四念处观行开始的时候,都是用意识起观,定力出现的时候,就会稍微涉及到一点意根。现在应该训练自己,让意识的观行作用越来越弱,逐渐让意根来代替。这个功夫要如何做,自己考虑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