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解悟與證悟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7月01日

第九章 如何確保意根實證(2)

十三、意識思惟分析能力強,了別法塵境界比較深細,容易出生智慧。意識的智慧是通過接觸環境,深入學習和細致思惟出現的,以此智慧能牽引意根走出泥濘,趨向光明大道,到達極樂家園。如果沒有意識的引領,意根就要長期處於泥潭中,不能自拔,五陰身永久處於生死輪迴中,所以意識是非常重要的。

十四、要想思惟清晰透徹,就要有一定的定力,缺少定力就做不到。在定中思惟又深又細,慢慢地,細細地,就能深入到意根,越深越細越慢,意根就越容易理解,而且祂也參與深細的思量才能有所觸動,有真切的認知才能改變自己的知見,心行上就有個較大的轉變。

意根也有比較微弱的了別慧,意識思惟得深細了,祂就能依之真正明了五蘊是無我的,從而知道了無我的真實義。意根原來就不這樣認為,因為祂不知道這些道理,這就需要意識心多為祂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

比如教育孩子時,如果不給孩子講道理,只管強迫和動粗,他表面上雖然不得不服從,但內心深處不懂,祂就不能從內心深處認可,從而改正其行為,下次還要犯錯。因此說服教育講道理是必須要做的,理講的越透徹明白,他越能接受和順從,對待意根也是如此。

十五、意識思惟的過程,就是讓意根明理的過程,這是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過程。意識必須要思惟,而且要深思,如果不思惟,意根就不能明理。意識心明白的道理,意根還不明白,身口意行就不能發生變化。意根必須依賴於意識思惟的具體信息,起自己的思量,才能知道意識所明了的這些道理是否屬實,如果意識心不加以思惟,就沒有信息傳遞給意根,意根就了別不到這些道理,祂就不能明理,不能促使其觀念發生變化,身口意行也不能改變。所以我們修學佛法就要善於思惟,好好利用意識心,如理如法的思惟觀行,修行佛法不能讓意識總是處於無念想無覺知的狀態,不能讓意識閑著無用,那樣我們就不能深明正理,智慧也不能得到增長。

十六、為什麼很多人知道五蘊是空的,而不能斷我見

不能斷我見的原因,是因為前期的意識,沒有把五蘊虛妄的內涵思惟透徹,交給意根的資料不全,意根對此內容模糊不清,無法參究和認同,意識可能也不知道資料不全,不會思惟和不能收集證據,意根巧婦就難為無米之炊。再加上意根的攀緣心沒有降伏,禪定力不足,因此就沒有參究成就。很多人也沒有開始參究,因為前期的意識沒有把工作做好,意根無法接續工作。

意根是裁判者,是檢驗者,是把關者,意識所有思惟分析的數據,都要經由意根的檢驗,即使意識分析得再細致入微,再精確精準,意根也得把關檢查才能放行認可。比如下屬的工作人員,做好了一項工作,交給長官審批,長官不能不看一遍、檢查一遍、審核一遍,就定為合格發薪水,最少要過目一遍,嚴格的話,要審核一段時間,作以調查,確信無誤了,才能蓋章。意識與意根的關係就是如此。

十七、如何成功的薰修意根

薰修意根,就是讓意根認可某個正確真實而如法的道理,這個薰修的過程,就像是在做一道數學證明題,我們把一道題的原理不斷剖析化簡,這個剖析的過程就是給意根找證據、熏意根、讓意根明了的過程,證據確鑿,意根就被說服了,最後意根就證得了此理,承認題目的正確性。這類似於從已知條件出發,結合已知的定理,加上嚴謹的思惟推理,最後得到一個堅定不移的結論,就是證。這個過程就是求證的過程,證也叫作求證,求是推求,求是意識的求,後邊有意根的支持和合作,證是證得,是明白,是明了。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知道了結論,五蘊十八界都是空,非我,但是意根不懂不認可,就得想辦法證明給他看。證明出一分,意根就調伏一分、清淨一分,就有一分受用,離大道就近了一步。修行就是這個道理,佛陀給了我們結論,也就是真理,我們就要想辦法證明其結論和真理的正確性,然後自己就獲得了真理,有了大智慧,就能得大解脫。

如果在修行當中身心不改變,就說明意識沒有把證據拿給意根,意根不認可,祂就抓著身心不放,身心就不得解脫。所以自己修行的證明過程有沒有效果,證據是否充足,就看身心有沒有改變,遇到煩惱境界是否能過關,內心有沒有更清淨一點,是否有了智慧的認知;如果沒有,就是證明不到位,修行沒有成功,自己所掌握的就是理論,不是實證。檢驗是否斷我見和明心見性,身心世界的轉變是一個標準,是解悟還是證悟,這條也作為一個標準。

十八、意根和如來藏的存在,沒有先後,無始劫前同時都存在,法爾如是,沒有道理可講。無始劫前因為意根的無明,不明實相,就起心向外攀緣,於是五陰世界出生,一切法也就漸漸的都產生出來了,於是是非紛擾不停,苦惱連連不斷。修行就是讓意根認可一切法都不是我,意識就要觀行思惟一切法都不是我,大小乘理都要修學,學通達以後,最後才能證得一切法都不是我,所有的修行,都是為此打基礎。所以說我心越重,越不得解脫,離成佛就越遙遠,降伏意根的我性,任重而道遠。

十九、意根對第八識的思量,要緣於意識的思惟和引導才能進行,意根不能自己自動覺悟到第八識。因為意根的無明根深蒂固,從無始劫以來就存在著,無始劫以來祂就與第八識在一起,卻不識祂,還把第八識的功能據為己有。意識通過學習第八識理論之後,不斷地熏意根,讓意根也了別第八識的體性。意根了知第八識的體性之後有可能要想尋覔證得第八識,於是就決定參禪。

證得第八識以後,通過意識心對第八識的觀察,意根就會思量第八識出生一切法的功能,思量五陰的無我性,思量六識的無我性,也思量意根自己的無我性,就能發起大智慧,認可五陰六識以及意根自己都不是真實的,這樣就能斷除對自我的執著性。也不會再把第八識的功能作用當作己有。意根的智慧就會越來越深,無我性越來越增大,無明越來越淡泊,心行越來越清靜平等。

二十、怎樣做到意識無念而意根參究?意識要把問題仔細思考一下,把問題的內涵了解清楚,然後把問題的整個意思凝聚成一個點,深深地懸在意根心裡,這樣就把問題交給意根了。意識這時可以思考,也可以不思考,有時需要思考,有時需要靜靜的不要思考。最好是能配合意根,不分散自己和意根的注意力,因為如果意識忙於其他事務,必把信息傳遞給意根,增加意根的負擔,使得意根不能專心,無法思量出正確結果。

是否是意識把一個問題思考以後。就是交給意根思量了?意識把問題的來龍去脈弄清楚以後,暗示意根這個非常重要,一定要弄清楚,然後把問題的重點核心內容深深懸掛於心,就交給意根了。意根就會不斷的思量,直到有了結果。很多時候,意識思考的同時就有意根的思量,定力越好越用心,意根參與的越多越深。而當意識沒有思考出結果時,意根就不會放棄,就會單獨思量,指不定什麼時候就有了結果。

二十一、如何正確修行才能實證無我

既然要求證無我,獲得無我的解脫,那就要知道什麼是無我的,為什麼是無我的。這個為什麼是非常重要極其重要的。不知道為什麼,只能是相似的理解,不是證得無我也不能證得無我。因為裡面沒有觀行的過程和觀行的內容,就直接接受了那個無我的結論,把那個結論直接當成了自己的結論,而不去用心思考究竟為什麼無我,沒有思考就得不到有說服力的證據,就得不出有說服力的結論,也就不能證得無我,只能想象無我,叫作情思意解。

 一般學佛人都是因為不懂得思考問題,不願意動腦筋思考,不知道如何思考,思路也不通不清晰,於是就把從外學來的法,當成是正確無誤的,而毫無疑問的直接接受下來。接受了以後,就覺得真的是那樣,於是就幻想著自己也有相同的境界。很多人也就以為自己真的證得了什麼,其實都是誤會。現在佛教世面上認為自己斷我見證果的人一大堆,認為自己已經明心見性的人一大堆,認為自己已經得到初禪以上禪定的人一大堆,好像越末法時期,越是聖人輩出,這真是一個極大的誤會。這些聖人連最起碼的思維觀行都不會,就那樣稀裡糊塗的成了聖人了。因為這些現象太多了,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也就不感歎了。

直接接受一個無我的結論並且修定,這是修行的基礎和前提,還不究竟,應該繼續觀行思考,多問為什麼,不要接受現成的答案和現成的結論。應該自己從頭思考,一步一步都要問為什麼,不要糊弄自己,不要欺騙自己。只要自己能思考有思考能力,哪管走錯路也不白走,增長經驗,識得對錯。錯路是正路的基礎,只要不怕錯,總有走正路的時候,思考一上路,證果是早晚的事。

很多人都把修定當成是全部的修行內容,不懂得思惟觀行,就沒有觀行智慧。因為修定可以有些特殊的感應和很舒服和愉悅的身心覺受,很多人就貪著禪定,但不能證果,不能出生大小乘的智慧。真正修行必須在禪定的基礎上觀行思考再思考,只要思考動腦筋,才能從腦筋那裡出生智慧,從而證得無我,有初步的解脫功德受用。很多人都不懂觀行,於是就一味的修行禪定,入到定中一無所知,渾渾噩噩,糟糟懂懂,還認為這就是修行。還有的人,以為身心出現各種特殊境界,就是修行。其實這些都是修行的一個側面,是修行的一部分內容,最主要內容應該是思考觀行,然後獲得解脫的功德受用。

而另有一些人,認為修行就是為了獲得智慧,懂得越來越多的理才是正道,才能得解脫。於是就把意識理解的那點東西原封不動的倒給其他人,就叫作弘法度眾生了,根本就不修禪定,成天手捧書本,不是背誦就是情思意解,看完書,理解了,懂得了,吸收了,就認為自己有智慧了,就已經證得某某果了。現在到處是果,看得人眼花繚亂的,什麼果也不稀奇了。

很多人的學佛目的就不明確也不正確,追求自由自在,什麼是自由自在沒有搞懂,想要達到什麼樣的自由自在也不清楚,能否真的自由自在永遠自由自在也不清楚。外道也能通過修定而達到所謂的自由自在,那就是各種神通境界啦,殊不知神通依靠禪定而有,禪定依靠色身而存在,依靠心的自律而有。如果不守戒行,或者色身消失,禪定就消失,神通就消失,然後就不自由自在了。追求無憂無慮和覺知安詳,就更是虛無縹緲,不可靠的了。那都是依禪定,依覺知心,依意識心而有的一種暫時的心境,可是任何一種心境都是生滅變異法,前提條件消失,心境就消失,業障凡夫,誰也不能保證心境總是如一不變的。

二十二、初學佛的人都有疑問,有疑問不解決,就會障礙道業的增進。那就應該想辦法解決疑問,其一是要從他處請教解開疑問,其二是請教之後要自己通過思考,尋找證據,再親自解開疑問。明明有太多的疑問,不去解決,而是一味的修定來遮蓋疑問,那怎麼能解除疑問,獲得智慧呢?為了不把身體當作我,就去想象著把無情物當作自己的身體,各種想象,卻從來不思考為什麼色身不是我。這樣還是有個色身的我,還是有束縛不得解脫。然後這個色身我見沒有斷除,就去想象識心的功能作用不是我,這些想象還是貪愛美好的感受,是換另一種想象的樂的感受來代替目前苦的感受。沒有仔細思維觀行所有的受為什麼都不是我,不是真實的,為什麼是生滅變異無常的。不這樣如理思惟,而是逃避現實,在想象中享受,也是一種貪愛和束縛。以後的內容都是如此,想象和情思意解,沒有觀行體驗和過程,這不是真正的修行,是逃避現實。

數理化比較好的人,邏輯思惟力非常好,正好用到佛法的觀行上,比較實用。而文人墨客,學佛全靠研究和情思意解,不懂觀行,不會如理思考,結果文人墨客因為他的理解力研究力好,文字水平好,雖然什麼也沒有證得,卻一篇篇的理論文章橫空出世,搞得人們眼花繚亂,都被迷惑住了。世上有幾人是開眼者,有如孫悟空般的火眼金睛,看破一切偽裝,還原一切真相?

學佛修行,不是追求什麼果位,去求取什麼果子吃,而是要真真實實的獲得解脫的智慧,心地要達到解脫,這是修行的根本目標和目的,追求果位和虛名,就是捨本逐末,本來沒有解脫,現在又加上一個束縛,給自己再增加一道繩索,何苦呢?追求虛榮,還不是一個我嗎?怎麼能斷除我見呢?末法時期眾生福薄,修行都是顛倒著修。明明是要破除我見,卻時時在增加我見,明明是要無我,卻處處都是我。修行的實質意義都沒有弄明白,也不想弄明白。學佛還是為了一個我,我要如何如何,這是背道而馳,追求越多,跑得越快,越多造作,離道越遠。

斷個我見真的很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像有些人那樣,看幾本書,揣摩揣摩,然後就把無我的果揣進兜裡了。還早著呢,還遠著呢,八萬四千裡的長徵才剛剛開始,急著得果,還是個我,不出我心之外。我要證果,我要證果,有這個我,怎麼能證果?我要成為聖人,我要成為聖人,有這個我,怎麼能是聖人?

二十三、當你心裡說,這一切都不是我的時候,要問問自己為什麼,多問幾個為什麼。如果說不清楚,再繼續觀行。一定要多多自問自答,這樣才能有證據,證據確鑿,才能發現事實,發現真理。真有疑問,就是意根生疑,祂不懂,想要弄懂,這是好事。就怕沒有疑問,那離見道就太遠了。

二十四、斷我見需要證據,證據確鑿才行。意根的習氣也不要太重,無明不要太深重才行。如果意根非常愚癡,即使所有的證據都擺出來,證據確鑿,意根仍然認原來的死理,那就不能斷我見。意識不斷的觀行思惟過程,就是不斷扭轉意根的愚癡無明的過程,意根的無明薄一些了,才肯認事實,否則事實明晃晃的擺在面前,也沒有用。

二十五、如何訓練意識引導意根觀行

訓練快速睡眠的方法,首先意識暗示意根放松,就是讓意根不再執身,不再讓身識和意識執身,不再讓五識和意識多有造作;然後意識暗示意根不要再想,就是讓獨頭意識不再生起。如果意根服從意識的暗示,六識就會漸漸減弱,漸漸滅去。要想達到理想的效果,主要在於意識會引導,意根能聽話順從,就能達到目的。

斷我見也是如此,意識要有足夠的智慧引導意根,意根心性得到有效降伏,能順從意識的思惟和引導,需要意根不要有那麼強烈的我見和我執。在平時就應該訓練意識和意根少考慮色身,少執著五陰的功能作用,貪執要減輕,才有辦法漸漸空去色身的感受。意根太執我的時候,是沒辦法引導和觀行的。意識也應該多了解身見的內容是什麼,我見的內容是什麼,這樣才能有方向有目標的觀行和反觀;如果身見和我見的內涵和範圍不知道,就沒法觀行斷身見和我見了。

二十六、如何做參究功夫

有禪定能保證思惟觀行參究很專注,不會思惟一會兒心就散亂了;沒有禪定思惟就沒有頭緒,思路也不清晰。做功夫參究的過程非常複雜,意識和意根的識心活動非常深細,如果弄不好,不會做功夫,參究就不出結果。要會用功夫,把參究過程中的識心活動搞清楚,就知道如何用心如何做功夫了。

意識和意根共同參究時,五識也有一定的作用,否則就處於二禪境界沒有五識,意識微弱,這樣也就不能思惟觀行,不可能開悟。如來藏也在其中起相應的作用,否則就沒有七識存在。

參究時意識要把需要參究的內容理解透,生起疑情,凝聚成一個點,交給意根,讓意根也生起疑情,禪定具足時,就能精進,行走坐臥朝思暮思,不破解疑情決不罷休。

為什麼要把參究的內容凝聚成一個點呢?因為意根沒有語言文字,也不能分析,如果不把整個意思凝聚成一個點,就有語言文字,意根無法參究,只能由意識單獨思惟分析。而意識單獨思惟分析程度比較淺,不能出生甚深的智慧,也就是意根不參究就不能有智慧出生,意識的慧不起決定作用,意根也有智慧時,才能把握好五蘊的方向盤,才能決定五蘊今後的命運。

二十七、不管意識知道多少法,意根不知道就要起疑,心裡就不會踏實和落底。為了解決意根的疑,不讓意根再疑,所以不要讓意識單獨學知識,滿足於意識單獨的知,應該兩個識一起參究,觸證了以後,兩個識都知道,就沒有疑了。斷疑生信,不僅要斷意識的疑,更要斷意根的疑。

所以學法意識盡量不要去猜測,要在禪定中與意根一起參究。意識的疑淺,意根的疑深,疑越深,解決之後越釋然 ,智慧越大,身心越能轉變。

二十八、開悟的過程

學佛開悟的過程,說難極難,說容易也容易。說難是因為扭轉和改變意根固有的認知,讓祂接受一個真理真相非常不容易。說容易是因為其中的步驟並不複雜,只涉及到意識和意根的認知問題。首先是意識通過學習,知道有個如來藏常住五陰身中出生一切法,反反復復薰修讓意根也知道有個如來藏是真我,是真正的主人。但是意根肯定會懷疑這件事,認為自己就是真主人,一切都是我作主說了算的。

為了去掉意根的疑,就要先讓意根證得五蘊十八界都不是我,包括意根自己也是生滅變異的不是真實的,這樣意根就會確立一個依托,承認有個如來藏可以依靠。再下一步就是意識和意根共同參禪,參究如來藏。如果是意識自己參究,那叫作推理推測,叫作情思意解,得出的結論就叫作理解或者是解悟,獲得一種沒有禪定水滋潤的乾慧,解行無法相應,無法解脫。要想讓意根與意識共同參究,必須有禪定,用疑情和話頭拴住意根,截斷意根的胡亂攀緣和思慮,讓祂朝斯暮斯的緣慮疑情和話頭,有朝一日,定能明心見性。

悟道的方法就是從意識下手深入到意根,把意識所思惟的內容落到意根讓意根理解,需要意識這個傳令兵傳信息的時候要有善巧方便,心細有智慧,思惟周到嚴密,充分吸引意根的注意力,調動意根的積極性,讓意根沒有退路,只有認真思量審批認可的份兒。意識把收集到的信息組織好之後交給意根,之後最好是安靜等待,隨時聽候意根的吩咐,不給意根惹事和添亂,這就需要相當好的禪定了,讓意根在定中沒有干擾的思量參究,這樣參究的效率是最高的。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