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定与参禅证道(第二部)
第七章 如何参禅(2)
十三、如何证得真正的闻性
从十八界当中一门深入的修行,是观十八界中的一界,从这一界中悟入法界实相,证得三昧,从而开启大智慧。譬如从耳根门起修,禅定具足时,就要在闻性上观行,反观耳根闻性的生灭起处有什么,从而证得不生灭的真正的闻性。在参究、反观当中,心念不要落入音声里,不要去思惟音声里的内含是什么,不要落入虚妄法中,否则就不能证得闻性的根本和实质了,要在声音之外参究,参究声音的来源和起处,追根究底,才能找到闻性的本源。
十四、灵感是如何出现的
研究发现,面对突发的生命威胁,恐惧的感觉瞬间控制大脑,于是许多哺乳动物(包括人类)会定在原地不动——这就是定格。定格时,体内能量集中,开始全面接收在场的一切信息(瞳孔放大、眼睛睁大等等)。因此,在事后描述时,当事人会对恐惧感袭来这一瞬间的记忆异常清晰且富有细节。而紧随这一瞬间之后的记忆可能会模糊不清,甚至完全不记得。那么就有如下的问题:(一)身体的这些现象是谁掌控的?(二)定格与定住、禅定是否相同?(三)为什么定格时发生的事情记忆非常清晰?而过后就记忆模糊记不清了?
答:(一)意根随着如来藏能随时了别到色身遇到的所有情况,随时能对色身加以调控,意根心一动,就会在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向全身神经系统发送信号,浑身随之就会出现神经反应,意根的思想情绪就表现出来了。
(二)定格时就是短暂瞬间的禅定,注意力高度集中,也叫作定住。身体不动,意识思想不动,而意根却能非常专注的思量,寻找对策,寻找机会以脱离危险,往往能急中生智。这正是定的特征和结果,定能生慧,定中意根非常灵敏思路敏捷,往往能转危为安。
(三)定格时意根能高度集中注意力,心念不分散,六识不乱动,不影响意根的思量,这时候对尘境观察更细微,观察力更好,因此记忆力更好更牢固,所以定格时的场景记忆深刻。而过了定格阶段禅定消失,心就散乱了,所以记忆力就差,过后的情况就记不清楚。
过去禅师们悟道,也有不少在自己疑情正浓时,遇到一个突发事件应激出现灵感,从而悟道。学人在参禅中疑情很浓时,如果师父突然大喝一声或者突然其它方法,都有可能触发学人灵感,从而开悟。过去在禅堂里打坐的间隙,行者们下坐绕禅堂行走或者小跑,师父突然喊停,突然停下来时也有可能开悟。淬不及防时容易有灵感出现,这样的开悟是真实用功的结果,都是意根直接悟,直接体验,叫作亲证,不止是意识悟。这时候不容你思考,要悟就悟,不要思考动念头,不要琢磨,直接就悟,就是意根悟。
十五、循第二月觅第一月就是参禅
如果有人跟我示悟,我就给他一棒子,这一棒子就是第二月,是空谷的回音,伶俐人就可以依此去找这第二月的根源——本真第一月。这有多痛快,畅快淋漓,何必像瞎猫碰死耗子似的,成天在那里静坐,坐到没有什么妄想了,清静了那么一下,然后就与第八识的清净体性对照,觉得这样的清静境界,没有什么念想,也没有什么妄想,与第八识挺相像的,就说:这不就是我的本心第八识吗?这不就是我的法身如来佛吗?
是谁教你这样认如来佛的?若如此,在你有妄想、有念想的时候,你的如来佛是不是死的,还没有出生?在你以后定力消失,念头生出来,妄想出现的时候,你的如来佛是不是就消失灭亡了?若如是,你的如来佛为什么是有生有灭的?怎么是有增有减的?怎么是能变化的?怎么是一会儿有一会儿无,需要不断看着的?事实是,你这没有念头和妄想的清静境界仅仅是第二月,是从第一月那里转过来的,你不要停留在这第二月上,要赶紧追着它的路径去找第一月,那个第一月本来就是清净的,任何时候都是清净无念想的,不用你打坐就本然存在着的,那才是你的真心,是法身如来佛。
还有人错认啪的一下,前念已断后念还没生的中间空档,觉得这个空挡历历孤明、了了分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就是自己那个无念无想本自清净不生不灭的本心如来佛主。可若如是,在你啪的一下截断妄念之前,佛主在哪里?还没有出生吗?一会妄念出现了,你的佛主又去哪里了?灭了吗?没有妄念时清清楚楚的是什么?明明白白的是什么?清楚明白个什么?
事实是,你这个前念已断后念还没有生的中间空档,也只是第二月,是第一月幻化出来的,你要循着历历孤明的境界去寻找背后的本尊第一月,这就是参禅。本心自性如来从来不清楚不明白你现在的清静无妄念境界,也从来不清楚不明白任何一种世间五阴境界,祂什么都不知道,无见无闻不觉不知,既不孤也不历,既不在中间,也不在两头。倒是生灭增减的虚妄法意识,一会儿有妄念,一会儿无妄念,一会儿清楚明白,一会儿糊涂不明白,一会儿孤历一会儿宣闹。真认得自心佛的时候,不管你干什么,即使杀人放火,自心法身佛也仍然存在,仍然起妙用,祂没有灭过,时刻刹那都有相应的功能作用,不是空空的呆呆的什么也不干的傻佛。
祂不是只在你眼前晃动,同时也在你背后默默承事你;祂不只是在你心清净没有妄想和烦恼时出现,也在你混不吝的时候出现,也在你大闹天宫、倾邱倒岳的时候出现;祂不仅在你上天堂时出现,也在你下地狱时出现。你若真发现了祂,就会处处都能发现祂;如果你在别处不能发现祂,那么你在此处发现的就不是祂。真认识了一个人,这个人到哪里你都能认识;认错了一个人,在其它任何地方,你都不能认识真人。
十六、什么时候才能参末后句?
末后句,是截断生死众流之句。什么是生死流?生死流如何截断?要会末后句首先要思考这个问题。初禅定以后,证得二果以后,过了如幻观和阳炎观以后,才开始参究末后句,参通了末后句,证得有余依涅槃,就能过生死牢关,成为三果人,才有能力出三界生死流。
有关末后句的公案和句子,都相当于暗语一样,提示着解决生死问题的关键所在,这需要自己参究,不能让人明说,即使明说,自己也得不到丝毫益处,还会障了自悟门。没有初禅定,前面关口没有过,烦恼没有断,就参究不出来。没有前边的基础,无法理解末后句,小乘必须是二果人,大乘过了如幻观和阳炎观才可以理解一些,之后再行参究,才会有一点门路。
如果不修禅定,就不可能证得什么法,没有初禅定,阳炎观就很难证得,后边的各种观行就更不要想了。要明了对于很多法,自己的解到了什么程度,离证得的距离究竟有多大。有些法如果提前解了,很难再证得。在禅定等等因缘条件不足时,最好都回避一下,不要去解,否则就无法证了。都是解,生死如何了断?解与解悟还有很大差别,这些都需要自己了解,并且要有智慧判断和作抉择。佛法绝对含糊不得,差之毫厘,就会谬以千里,结果是差别很大的。
十七、淬啄同时
每个修行人还没有成道之时,都如一枚没有打破的鸡蛋。这枚鸡蛋想什么时候打破,如何打破,确实是一个大学问,有大文章。打破时辰选的不对,打破以后就是剐蛋坏蛋,甚至不能食用,更别说能孵化出一个小鸡雏了,完全指望外力来打破鸡蛋,往往打破的都是剐蛋,什么用也没有了。
所以修行主要还是靠自己,外力给点温度就行了,内里自己变化自己,自己改变自己。不想做剐蛋废材的,就不要太指望他人的提携。有的人没学多长时间,鸡蛋还是很生硬的时候,就要求师父赶快引导自己开悟。这样悟能悟出什么?悟什么都没用,废材一个。生鸡蛋刚捂热乎一点,就着急破壳,最多炒菜吃了,不成气候。
蛋壳里的生命渐趋成熟的时候,有种种的特征,到最后鸡雏肯定会自己啄蛋壳,实在啄不开的时候,在鸡嘴即将破碎撕裂之处,外力加持一下轻松打破,生命才能成功的诞生,这样的鸡雏强壮有力,生命力顽强。小鸡雏的诞生,极大部分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一小部分在于外部温度环境,母鸡的呵护。
修行也是如此,极大部分都靠自己精进努力,少部分在于师父的教导和帮助。过去祖师们接引弟子,都是啐琢同时,时辰掌握的好。为什么?因为祖师是真祖师真禅师,真有道,不仅有道力,还有道眼,明察秋毫,会观机逗教。那时候的学人是幸运的,非常幸运。如果学人三十七道品没有修好,六度还不具足,因缘也不到,禅师绝不下手接引,弟子的法身慧命最最要紧,都不逞能,责任心非常强。如果有人胡乱接引,有凑数之嫌,自己就应该知道,那人没有道,躲开最安全。护好鸡蛋,不要轻易去打破,不管谁要主动打破,一律拒绝。
十八、临济禅宗四料简
临济禅师的四料简是:夺人不夺境、夺境不夺人、人境俱夺、人境俱不夺。夺,指剥夺、剥离、遣除、消除、消灭;人,指主观的我,为能攀缘的识;境,指所攀缘的尘境。这三个字的意思涵盖了在参禅过程中所要做的功夫,降伏根尘境界,剥离和消除能和所,逐渐断除身心五阴我见。有我见就是遮障,就是障碍,慧眼不开,只见人境,不见真心。
凡夫众生虽然都有我见,但在修学的过程中,我见的侧重点不同,有些人偏重于主观的能,执著于识,有些人则偏重于客观的所,执著于境,有些人则二者俱执。由于有我见我执,心不空,参禅无果,这时候就需要具眼的禅师接机示教,当面逼空,夺去学人所执的能所,去除眼障,使其法眼净,这是前三料简。
得了法眼净的禅者,人境俱空,落到了空处,为了向上一路悟实相,禅师再接机示教,让学人从空处转身,在人和境上悟那个有,这样柳暗花明又一村,境界转折了,大事就得到初步的解决。但在月明帘下转身难,从空到有很不易,这是小乘到大乘的跨度,需发大菩提心,广行菩萨道。第四料简完成大乘见道,开启了向上之路。所以不断我见,不能开悟。
十九、释究能法师的参禅窍诀
释究能法师:禅宗的参禅法门都是要我们用根不用识,禅宗不管你妄想不妄想,它不管你那么多闲事,它只要你修到意根这里,能用意根参话头,有能力悟道。禅宗参禅是参话头,这是中上根人才有能力参的,下根人参不起来。为什么呢?你看这个参话头,比如说参念佛是谁,参我们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很多人参话头——念佛是谁,到处找这个谁,这个不是参话头,这是在念话尾。参话头是什么呢?参话头就是要参话的前头,话的前头是什么?你想不想说话?你就想南无阿弥陀佛,就当说话了,话头呢,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之前那个状态。
所以参话头的功夫是这样的:想念阿弥陀佛,但是你偏偏不让它念出来,要念出来就是话尾了,所以你要参这句话的前头。你想念阿弥陀佛,但是偏偏不让它念出来,这个时候是什么样子?想念,你心里的阿弥陀佛不要冒出来,冒出来就是话尾巴,这就是参话头。参话头做功夫要做得非常的绵密,它这绵密到什么程度呢?参话头参得功夫纯熟的时候,就像吞热汤丸一样,很热的汤圆含在嘴巴里面,吞下去又会烫死掉,吐又舍不得,就卡在喉咙上。有一个比喻叫做如猫捕鼠,猫看到老鼠,就紧追,追得老鼠一下跑到洞里去了,猫就四爪抓地,尾巴翘起来,全神贯注盯着洞口,看住老鼠,等它一出来就抓住。参话头也是这样,要看住自己的心里面。话头不让它冒出来,但是一定要想着它。
参话头的人就是要这样用功,心里藏着话头,却又不念出来,能做到这个程度,肯定是中等根基或者是上等根基的人。如果你做不到,就老老实实的先去念佛,念佛功夫慢慢深了之后,心安静下来,没有妄念,这时候念佛就达到了意根这里,这就类似于参话头的功夫,所以参话头实际上就是在意根上做工夫。话头还没有出来的时候,心里却是清清楚楚有这个话头、这就到意根层面了。
评:释究能法师把参禅的用功情境描述得比较准确,并且明确地指出来,在参禅的时候正是意根在那里专心一意地参究,那个功夫是以意根为主的参禅功夫。当你修到能用意根思量参究话头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参话头确实是很有韵味和意味的,也确实是很令人着迷和不舍的。所以参禅的人能做到不眠不休,日夜精进用功,功夫做到连续不断,持续升温。参禅又如猫伺鼠,眼看那老鼠在洞口乱窜,抓住的几率非常大,成功在即,所以猫就警惕着,小心翼翼地守着,不离不弃,等待时机一举拿下。
为什么说在一句话或者是阿弥陀佛四个字将出未出之际,就是话头,就是意根的参究状态?因为意根的念没有语言文字和声音的相,在话头将出未出的时候,还没有形成语言文字和声音,这时候就是意根的念和思。再下一步出现了语言文字和声音,落到意识心里面,就不是参话头状态了,而是念话尾巴,是意识的情思意解状态。所以在一切法运行当中,永远是意根的思念在前,意识的思念在后,意识的思念也可以再转换到意根的思念,只不过意根的思念极其难以观察和把握。
在清醒时的各种状态里都有意识和意根的知和念,只不过是在各种状态里,意根和意识哪个的知和念的作用更强更突出而已。两个识的功能作用很难分辨清楚,意根比如是甲,意识比如是乙,我们的知就是乙的知,我们要分辨意根,就是乙去分辨甲。乙怎么能知甲的知与不知?怎么能知道甲有什么心念,有什么觉受什么思想?某甲的心境,某乙怎么能了解和理解?某乙对某甲的判断,如何才能如实正确无误?当某乙不知某甲的心理状态时,说明某乙还不具备判断某甲的智慧。意识什么时候才能有智慧?什么时候才能如实地现量观察意根的运作?要修到证悟以后有道种智的时候才可以。
现在我们先不要管意识能不能如实观察意根的心理状态,应该先把参禅的知见确立好,比照上面所描述的功夫和用功状态,把正确的参禅功夫修持出来,这是目前最急需要做的。只要把这个参禅功夫修持出来,今生即使不悟,后世也会知道如何用功,也会再次把参禅的功夫修持出来,不走邪路,证悟就是早晚的事了。
二十、如何觅菩提?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释:菩提为什么向心觅呢?因为菩提就是心,是哪一种心呢?有什么特征特点呢?菩提向哪个心觅呢?从哪个心上能觅到菩提呢?
心在身内,或者说在自心内,心不在虚空中,不在外相外尘境上,也不在他人身上,所以寻觅这个心不需要你向外去求索,说玄说妙的都不用,只要回头向心内找就行了。但是这个心时时处处与一切法打交道,包括他人,包括外境,也包括虚空宇宙器世间。当你在与这些外境打交道的时候,回光内敛,反观自心,就能照见这个菩提心。因为菩提是有用的,时刻都起用着,没有闲时,那就要在种种用中觅祂,同时不要被外境蒙蔽了双眼,只见外境,把外境当真,这样的话就不能照见菩提心了。
这就叫作参禅,只有这样修行,才能证得自心,证得光现大千界的菩提心,证得能圆满成就一切法的菩提心,证得本来就是佛陀的自心如来。证得如来,依之改变七识染污心,使之如菩提心般洁净,如菩提心般的无我无私,如菩提心般的清净无为,如菩提心般的利乐一切有情,这样的修行,能圆满佛道,成为内外通透、光明挥发、澈照无边际三千大千界的如来,与自心如来合,就会变现出无数大千世界如极乐世界般辉煌美妙,极乐世界时时处处都在眼前,度尽一切苦众生,归于寂灭道场,常乐我净。
二十一、凝守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涅槃法显。
评议:如果是在修道过程中,证得了真心,最初为了静心,可以凝守真心,以真心为归。随着修道功深,就会知道守着真心,也是虚妄法,也是多余,有守的心行就是妄心的心行,就是生了妄念。为什么要守真心?还是因为把真心当作我和我所有的,所以才去守,那么我所的心就没有灭,心还不够空。这时候心是比从前清净了,好像真心一样,没有其他念头了,但这是禅定境界,也可以说类似于真心的没有念头的境界,说是涅槃的真心显现出来了,也说得通,但比较勉强。因为涅槃的真心不管什么时候都是显现着的,证悟真心的人都知道。
如果说凝然守心是可以的,这个守心就是指不让妄心虚妄造作,更不要造作贪嗔痴业,回归清净,或者是回归真心自性。守真心这个说法有待商榷,因为真心不用守,证悟的人守真心多此一举,还增加烦恼执著,不能过牢关,没证悟的人想守却找不到祂,如何能守?但是一个守字,就表明了有念头有主观,不管守真心还是守妄心,只要守,就是妄念。这时候只是意识妄念不生,意根绝对有念,没有念时,心空了,什么也不守,也守不了,也没有守的心行了。有念有心时,涅槃的真心和妄心都存在,哪个是显现出来的涅槃心?既然有个守的心行,心行就不灭,所守护的就是我所,不管守护什么,都是守护我所,我所心根本没有灭。
禅宗与唯识的境界无法比,在修禅宗阶段,心还不够空,即使过了禅宗第三关,心也没有修到唯识阶段的人心空。只要一个心行不空,禅宗第三关就过不去,也到不了第三关。心空才能证得有余涅槃,有能力过禅宗第三关生死牢关。守个真心,就被真心系缚住了,还有生死业,不能涅槃。守就是生死业,守就多事,心不寂静。四禅叫作舍念清净,舍念才是清净,舍念就没有守,心空无守无住。有守也不会入无想定,更不会入灭尽定。为什么不能入灭尽定?因为意根还有受和想,守就是想。无想定中也没有意识的守,意识不能起用。守类似于制心一处的修定,制,就是放置,就是对治,就有动作,有运行。
我们现在谈的是最终的修行结果,不是谈修行过程,修行过程应该怎样做就要怎样做,可以采取各种方法措施,都是用功所需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到最后结果的时候,一定是心行寂灭的。比如说守戒到了不用守的程度,才是于戒自在,而不逾戒,变成了全然的意根的习惯习气,心行天然就如此,不用思考和督导、规范,自自然然的心行就符合戒律。
二十二、六根圆通
晨起静坐,鼓声风声念诵声鸟鸣声,声声入耳,心绝尘寰,无有涟漪。
心声又起,世界家国有情弘法度众,事事浮现,心离诸相,微波不兴。
世间人事,蛙鸣蝉噪,蚁斗蜂争,博人一笑尔,除死无大事。死生事也不大,沤生沤灭,全部空幻尔。
出世间事,众苦解脱,弘法利生,认真不得尔,都是梦中事。名闻利养,毁誉称讥,誓愿任责,不过空相尔。
一切音声如空谷跫音,皆不取,一切色相如海市蜃楼,皆不着;一切事理如龟毛兔角,皆不执;世人威逼利诱,皆为陷阱,世事繁华乱舞,皆为芒刺;言笑语默举手投足,诸有造作,皆为苦业。六根对境,声色犬马,若执一毫,砒霜入口。
眼色见三者空,耳声闻三者空,鼻香嗅三者空,舌味尝三者空,身触觉三者空,意法思三者空,能空空,所空空,心中空也空,空空也空,直至无纤毫可立,无微尘可得,不立也不立,不得也不得,不立不破,不得不失,方是到家的消息。家无四壁无寸草,也无卓锥之地,毕竟无毫尘,无毫尘也无,无也无。到此者,何止耳根圆通,眼根圆通,鼻根圆通,舌根圆通,身根圆通,意根也圆通,六根都圆通。通个什么?参!
二十三、佛与众生见不同
诸佛还见妄法否?见是见,却不作妄法解,也不作妄法用。诸佛慈悲大人相,入泥入水为众生,心如莲花纯洁无妄。如来藏见妄相否?不见,如来藏不见组合相,不见和合相,不见一合相,不见变异相,只见原相种子相。如来佛祖在原相里,供养众生一切法,入泥入水,却不沾丝毫,不受熏染!
众生为何只见山河大地妄法?心盲眼瞎,无明遮障。为啥心盲眼瞎无明遮障?无始劫来即如此,没有为啥,无明无因。无始劫以来,瞎却几只眼?眼耳鼻舌身意末那,总共七只眼,全部都瞎。末那一瞎,六只眼都随着瞎,没有明眼。众生如何才能见真不入妄?发大菩提心,愿破一切无明,救度一切众生出无明,修行戒定慧和三十七道品,广行菩萨六度,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观行无我,证悟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