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杂谈(第一部)
第十五章 善根福德篇
一、所谓的福,是为他人、为团体做事,付出代价而得来的。只要向外付出,就能得到回报。既然是向外付出,利益了他人,本身就是德,佛法中常常把二者连在一起,但是世俗法和修学佛法上的福德,还是有差别的。比如雷锋修福,为众生做善事,这种福德只能在世俗法中享用。因为他没有在佛法上种善业、种因缘,与佛法还是无缘的,他在佛法上还不能得到利益,没有种子就没有收成。
而学佛的人,不仅在世俗法上种福,也在佛法上种福,皈依三宝,供养三宝,勤修戒定慧,这既是修福,也是修德。这种福德不仅能在世俗法中享用,也能在佛法上享用。福德使得我们在佛法上的修行非常迅速,道业增进很快。福德是我们成就佛道的基础,是道粮,是资粮。没有福德,学佛修行就一事无成。所以菩萨修行,要修菩萨六度,第一度就是布施修福。开悟前要布施修福,悟后也要布施修福,入初地以后,还要布施修福,道业才能不断地增进,可见福德有多么的重要了。
二、所谓布施,最主要是布施自己的悭贪心,有悭贪心,必获贫穷的果报。谁最贫穷呢?当然是饿鬼最贫穷,饿鬼肚大如鼓,而咽喉像针眼一样小,一切饮食都不能入口,只能挨饿。口渴了,看见河水,想过去喝,因为福薄的缘故,河水立刻变成火,喝不到口里,只能忍受口渴的煎熬。这样贫穷的果报,怎么能当菩萨,行菩萨道呢?
菩萨是大福德之人,生生世世在人中、天上做菩萨,果报很殊胜。在人中做人王,在天上做天王,做转轮王,做大鬼王,永远不会下三恶道,除非慈愿力,要度恶道众生。菩萨的果报,都是生生世世累劫布施的结果。那么,悭贪心就不与菩萨心相应,有悭贪心或悭贪心重的人,就不能做菩萨。无论如何参禅用功,也不能明心开悟。所以要当菩萨,首先就要行布施行,修集自己的福德,用福德资粮庄严自己。
布施行修好的菩萨,心心念念都想利益众生,替对方着想,习惯于布施。如果有哪一天,没有布施众生、利益众生,心里就不安。菩萨即使与众生还没有见面,就会想:“我能带给他什么?”这样的菩萨,就是大福德的菩萨,生生世世物质生活优越,总是做众生的首领。由此看来,修行不能小看布施,不能不做布施,布施就是最实际的修行,名为实修。行菩萨道的人每天都要检查自己是否修布施行了,这样的话,道业就会增进很快。
三、众生在佛法上只要种了一点点善根,就会作为种子,存在心中,永不消失,直至将来成就佛道。这点种子就像一颗非常大的大树种子一样,种子虽然只是一个微小的颗粒,但种下去以后,慢慢地就会长成了参天大树, 实在是不可思议。
在佛法中种善根也如是,佛在法华经中说,众生念一句南无佛,乃至一低头、一微笑、一合掌,皆共成佛道。从前有个老人要求出家,阿罗汉们不允许,说他八万大劫中没有种过善根。释迦佛知道后说:这个老人在八万大劫以前种过善根,可以出家修道。阿罗汉的神通观察不到八万大劫以前的事情,那时这个老人是个樵夫,一只老虎追他,他爬上树,就喊了一声南无佛,以此善根,八万大劫以后的今天,就可以出家修道,老人出家以后,精勤修行,不久就得证了道果。
佛在经中说过,在释迦佛的佛法中种了善根的众生,在将来弥勒佛降生时,生为人身,在弥勒佛的三转法轮中,都能得道。前提条件是得为人身,如果在三恶道,机会就不大了。所以众生不管皈依三宝与否,只要他念了佛、经、咒, 对佛点点头、笑一笑、合十作礼,都已种下善根,都与佛法结缘,将来必定得度。
但是皈依三宝以后,修行才能快速,尤其是内心中的真正皈依,不是走形式。真正的皈依,是在内心深处,把三宝当作依靠,深心依赖,信受不疑。他的信根已经建立起来了,信行圆满,就会进入住位修行。真正的皈依,也会得到三宝护法的最大加持力,道业进步会很快。
我们在同事和亲属当中,看到有缘人时要善巧方便地为他们种点善根,种下成佛的种子。如果是小孩子,可以告诉他说:你念一声佛,我就给一颗糖;或者告诉孩子说你拜一拜佛,就能得到什么样的奖赏,这样就能引导孩子们在佛法上种善根,种种子。成人可以在他们遇到挫折和病痛时,稍微讲点因果,要观察对方能接受到什么程度,不能过份,过份反而不好了。
四、永明延寿禅师曾给自己定课:日行一善。他的一善,要求的标准比较高,我们做不到。但是为了尽快地积累福德资粮,培养菩萨的精神品质,早具菩萨性,早日见道,我们可以把标准定低一些,说一句话利益了他人,让人认识到一个正理、正知见,解决他人心里的疑难、苦恼,这个善行就已经完成了。种子种到了如来藏中,遇缘就受报,不一定要来世。两个人的如来藏分别做记录,两人的意识心不一样,意根的执著不一样,所做记录也有差别。利益他人的心发出来了,本身就有福,何况亲自去做。想做真正菩萨的人每天都应该问自己:我今天利益他人了吗?
五、检查自己的福德具足不具足,要看自己的修行是不是顺利,有没有什么阻碍;修行能不能随己意愿,有充分的时间和环境条件;自己想做的事情,是否能够做主,不受限制;自己要持戒,是否就能够圆满地持戒,想要精进,是否就能精进,想修定,是否没有障缘;智慧是否在一直增长,所修的法是否得心应手;遇到的深法,能不能堪忍,是否感到意乐,愿意随顺。
如果菩萨六度的修行都是顺利无阻,那么福德基本上是够用的,可把精力转到其它不足的方面,把六度波罗蜜都具足圆满。如果对于佛,对于真正的如来藏法,对于真正的僧,信心还不具足,内心有疑,不能肯定,信位菩萨的条件还没有满足,还需要修对三宝的信心,具足信根,生起信力,然后就转入十住位修行六度波罗蜜。
六、舍利弗供养释迦佛,与释迦佛供养舍利弗,谁得的福德大?两个人同样布施一元钱给同一个人,谁得的福大?一个人供养两个人都是一元钱,供养谁得的福大?怎样衡量这些福德?一个人以不同的心境供养同一个人,什么时候得福大?
布施的时候,心越无为越无所求,得福越大。佛布施的时候,心最空,最无所求,得福最大。虽然舍利弗布施的是佛这个最殊胜的福田,但是也不如心空福大,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证得小乘法的无为,与证得大乘法的无为,其无为的层次有很大差别。同样证得大乘法,其智慧程度不同,无为的层次也不同。世间的一切差别相,就是心的差别。只要把心修好,一切都不用管,自然而得,越不想得得的越多,越想得得的就越少。
七、真正有善根的人,因为福德很大,今世有隔阴之迷,不自觉地就享受自己的福报。佛菩萨以及护法神,就会阻止他来享受自己的福报,一是怕他不入佛门修行,二是福享多了,福德受损,就没办法在佛法上有所受益,有很大程度的进步。
所以我们学佛修行,不能只图快乐,要想办法多培养自己的福德资粮,戒定慧资粮,圆满这些资粮,我们才能够得到相应的道果,得到真正的法益。否则每天都是卖弄自己的口舌,说食不饱。佛法再好也不是你的,即使本来是佛,你也只能当个凡夫,生死轮回不断。
积累福德不太容易,心里贪吝的惯性势力很大。那么平时多注意不要消耗福德,或者少消耗福德;更要注意,不要损减福德,尽量多为别人付出,不要让别人为你自己付出;多恭敬他人,不要轻视蔑视他人;为人不要处处占上风,要多说柔软语;尤其不要惹父母、师长气恼,多孝顺父母、师长,这样得福又多又快。得福最大的方面就是供佛修福,所以我们每天都应该要坚持供佛、修法、敬僧。
八、问:梁武帝修建佛寺供僧,达摩祖师说没有功德,那就是福德了,怎样才会有功德呢?
答:功德是性德,是心性方面所具备的德能,比如降伏烦恼是功德,修到心无漏是功德;获得智慧是功德,戒定慧三者都得到增进,趋向于圆满是功德,或者具足圆满,从而能够自受用,也能够让他人得到利益,这是功德。一般来说,功德是不容易退失的,也是受用不尽的,直至成佛。而福德多数是自受用,能够享尽,能够灭坏,不是究竟的,也不能保证不利用福德而造恶业行。而功德能够让心渐转清静,让福德也会增长。如果福德与功德同时获得,福德就会牢固,不断得到增长。
虽然如此,也要修福德,福德不够,功德也难出现,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但是修出来的福德不要用在世间法的享受上,不求人天福报,以此福德全部回向成就佛道。要想多修功德,就要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广行菩萨道,受持读诵三藏十二部经典,参禅习定,止观双运,定慧等持,断除我见,期求明心证悟,地地增上进修,圆成佛果。这些都是功德,而且是大功德,直至圆满功德,成就佛果。
九、修行人每天都应该往如来藏这个银行里存款,念经念佛念咒是存款,修定是存款,忍辱是存款,思惟佛法是存款,降伏烦恼是存款,皈依持戒是存款,听经闻法是存款,布施财物是存款,利乐他人是存款,菩萨六度万行都是存款。
贪图享受是取款,吃喝玩乐是取款,世间一切所需是取款,赚钱经营是取款,为己消耗是取款,违犯戒行是取款,侵犯他人是取款,贡高我慢是取款,与人争利是取款,得他利不思回报是取款,自我夸耀是取款,喜人赞叹是取款,受人供养是取款,不孝父母师长是取款,一切恶行是取款,总之,利己自私就是取款。
多生多世所修的福德,作一世帝王将相,就全部消耗殆尽,修行所得福德,升天享福一次就消耗无有。存款时心不甘情不愿,以为钱财进了他人私囊,自己吃亏,好不容易勉强存了款,修了福,结果一世半生就耗用殆尽,又成穷光蛋,从头开始集福。真懂修行的人,多存款,少取款,钱财够用就行,不用赚太多。无论赚多少钱,都是从自己的如来藏银行里提款,非从外得,命中本有,才能赚来,命中没有,任你努力,也是劳而无获。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墨客,又有多少精明强干的能人,一生潦倒,内心忿忿不平,哀叹命运不公。实则前世未种福德,再有才干,无济于事。
种福惜福,智者所为,贪图享受,愚人所行。生活只要过得去就好,不与人比豪富,有钱有财用于利人,利人就是利己,一元钱布施出去,至少一千倍的存款进入自己如来藏银行里,布施三宝无量倍的存款进入如来藏银行里,何乐不为。是否富人,不看现世眼前的享受,要看如来藏银行里存款多少。就像有人,住高档房,开豪华车,穿高档衣,花天酒地,银行卡里无钱,不久就会穷困潦倒,此人不名富人。相反,大富长者,紧衣缩食,一切所有,利乐众生,虽不显富,存款无量。智者当思,臭囊一具,有何可乐,一切所行,为成佛道,无我无私,究竟为乐。普劝众生,行菩萨行,心无小爱,大爱无我,利乐众生,早圆佛智!
十、学佛人福德不够,修行时就有杂事干扰,这是福德不足的表现。这时应该考虑修福,福德不足,修行进展缓慢,事倍功半。在世俗法里生存,福德不足,也会一事无成,学佛修行这种生死事,是天底下最大的,如来藏银行里没有存款,修行就不能顺利。想要办成多大的事,就要有相应多的存款,福德不足,无法实现什么愿望。想要成佛,就需要有佛那样大的福德;想成八地菩萨,就要有八地菩萨的福德;想要成为初地菩萨,就要有初地菩萨的福德;想要明心开悟,就要有十住位菩萨的福德。没有福德,寸步难行。
十一、修福与菩萨心性
有菩萨心性的人成就很快,这是多生累世修行的结果。为了修行更快速,我们都应该发大心,修自利利人的菩萨行。菩萨的心性就是无我的,无我与菩提相应,就能快速证得菩提;有我,就是障道的根源。如果一个人心心念念都是为着个人利益而修行,不关心佛教和众生,不关心他人,福德很难累积起来,智慧很难得到增长,修行就非常缓慢。有一些人劝他修福,就是不肯修,结果学了很久,花费了很多精力,知见还是很可怜,上不了正路。修福是学佛的起步,是证得佛法的基础,非常重要。可是还是有人不愿意修福,以为修福就吃亏了,不知道不修福才吃大亏。
布施修福,选择在什么处修福也是很重要的,想收获粮食,就要在稻田地里种种子,不能在菜地里种水稻的种子。在大乘法中修福,才能证得大乘法;在真正的佛法上种种子,才能收获大小乘法的果实。如果专门修福德的话,就要修布施行,包括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
布施不仅仅是供养三宝,包括对众生的三种布施:財布施就是钱财、物品的布施;法布施,如果自己没有证得佛法,可以作间接的法布施,这样积累福德也很快,能让更多的众生了解大乘佛法,自己福德很快就能集聚起来,知见树立得也快,见道就快;无畏布施是解决他人的苦恼和忧愁,让他人没有后顾之忧。这三种布施,做到一定程度,福德就能集聚到足够证果和明心见性,脱离凡夫位。
十二、菩萨为了道业不能轻易享福
菩萨不会轻易选择上天去享福,除非是为了度众生的方便。菩萨在人间时,如果是为了度众生的需要,或者是为了护持佛法的需要,才现大富贵身。一般来说,都不现富贵相。因为福报消耗得很快,道业增进得就缓慢。过去悟道的禅师,都可以做国王,可是很少有人愿意当国王,那是怕自己的福报消耗得太快,也不利于修道,道业会受到很大的阻碍。现在的人,当个小科长,慢心就很重,不知道我们菩萨连天主都不愿意当。
真正的大富贵人,是指如来藏的银行里有数不清的存款,而不轻易从如来藏里提取出来享受。布施三宝、护持佛法除外,这是又往如来藏银行里存款,而且那是极高额利息的存款。如来藏里财富少或者没有财富的种子,也仍然属于贫穷人,尤其是没有善业种子和修持佛法的种子,更是贫穷人。所以学佛人在生活上只要过得去,就应该知足,不要想办法把财富都提取出来;如果不都提取出来,极大部分留在如来藏里,永远属于自己的,任何人都拿不走,而且如来藏银行永远也不倒闭,是世界上最安全的银行。因为祂不在世间里,如果祂在世间里,肯定也有倒闭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