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佛法襍談(第一部)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綜述 更新時間: 2020-11-29 10:24:22 閱讀: 493

第十五章  善根福德篇

一、所謂的福,是爲他人、爲團體做事,付出代價而得來的。只要向外付出,就能得到回報。既然是向外付出,利益了他人,本身就是德,佛法中常常把二者連在一起,但是世俗法和修學佛法上的福德,還是有差別的。比如雷鋒修福,爲衆生做善事,這種福德只能在世俗法中享用。因爲他沒有在佛法上種善業、種因緣,與佛法還是無緣的,他在佛法上還不能得到利益,沒有種子就沒有收成。

而學佛的人,不僅在世俗法上種福,也在佛法上種福,皈依三寶,供養三寶,勤修戒定慧,這既是修福,也是修德。這種福德不僅能在世俗法中享用,也能在佛法上享用。福德使得我們在佛法上的修行非常迅速,道業增進很快。福德是我們成就佛道的基礎,是道糧,是資糧。沒有福德,學佛修行就一事無成。所以菩薩修行,要修菩薩六度,第一度就是布施修福。開悟前要布施修福,悟後也要布施修福,入初地以後,還要布施修福,道業才能不斷地增進,可見福德有多麽的重要了。

二、所謂布施,最主要是布施自己的慳貪心,有慳貪心,必獲貧窮的果報。誰最貧窮呢?當然是餓鬼最貧窮,餓鬼肚大如鼓,而咽喉像針眼一樣小,一切飲食都不能入口,只能挨餓。口渴了,看見河水,想過去喝,因爲福薄的緣故,河水立刻變成火,喝不到口裡,只能忍受口渴的煎熬。這樣貧窮的果報,怎麽能當菩薩,行菩薩道呢?

菩薩是大福德之人,生生世世在人中、天上做菩薩,果報很殊勝。在人中做人王,在天上做天王,做轉輪王,做大鬼王,永遠不會下三惡道,除非慈願力,要度惡道衆生。菩薩的果報,都是生生世世累劫布施的結果。那麽,慳貪心就不與菩薩心相應,有慳貪心或慳貪心重的人,就不能做菩薩。無論如何參禪用功,也不能明心開悟。所以要當菩薩,首先就要行布施行,修集自己的福德,用福德資糧莊嚴自己。

布施行修好的菩薩,心心念念都想利益衆生,替對方著想,習慣於布施。如果有哪一天,沒有布施衆生、利益衆生,心裡就不安。菩薩即使與衆生還沒有見面,就會想:“我能帶給他什麽?”這樣的菩薩,就是大福德的菩薩,生生世世物質生活優越,總是做衆生的首領。由此看來,修行不能小看布施,不能不做布施,布施就是最實際的修行,名爲實修。行菩薩道的人每天都要檢查自己是否修布施行了,這樣的話,道業就會增進很快。

三、衆生在佛法上只要種了一點點善根,就會作爲種子,存在心中,永不消失,直至將來成就佛道。這點種子就像一顆非常大的大樹種子一樣,種子雖然只是一個微小的顆粒,但種下去以後,慢慢地就會長成了參天大樹, 實在是不可思議。

在佛法中種善根也如是,佛在法華經中說,衆生念一句南無佛,乃至一低頭、一微笑、一合掌,皆共成佛道。從前有個老人要求出家,阿羅漢們不允許,說他八萬大劫中沒有種過善根。釋迦佛知道後說:這個老人在八萬大劫以前種過善根,可以出家修道。阿羅漢的神通觀察不到八萬大劫以前的事情,那時這個老人是個樵夫,一隻老虎追他,他爬上樹,就喊了一聲南無佛,以此善根,八萬大劫以後的今天,就可以出家修道,老人出家以後,精勤修行,不久就得証了道果。

佛在經中說過,在釋迦佛的佛法中種了善根的衆生,在將來彌勒佛降生時,生爲人身,在彌勒佛的三轉法輪中,都能得道。前提條件是得爲人身,如果在三惡道,機會就不大了。所以衆生不管皈依三寶與否,只要他念了佛、經、咒, 對佛點點頭、笑一笑、合十作禮,都已種下善根,都與佛法結緣,將來必定得度。

但是皈依三寶以後,修行才能快速,尤其是内心中的真正皈依,不是走形式。真正的皈依,是在内心深處,把三寶當作依靠,深心依賴,信受不疑。他的信根已經建立起來了,信行圓滿,就會進入住位修行。真正的皈依,也會得到三寶護法的最大加持力,道業進步會很快。

我們在同事和親屬當中,看到有緣人時要善巧方便地爲他們種點善根,種下成佛的種子。如果是小孩子,可以告訴他說:你念一聲佛,我就給一顆糖;或者告訴孩子說你拜一拜佛,就能得到什麽樣的獎賞,這樣就能引導孩子們在佛法上種善根,種種子。成人可以在他們遇到挫折和病痛時,稍微講點因果,要觀察對方能接受到什麽程度,不能過份,過份反而不好了。

四、永明延壽禪師曾給自己定課:日行一善。他的一善,要求的標準比較高,我們做不到。但是爲了盡快地積累福德資糧,培養菩薩的精神品質,早具菩薩性,早日見道,我們可以把標準定低一些,說一句話利益了他人,讓人認識到一個正理、正知見,解決他人心裡的疑難、苦惱,這個善行就已經完成了。種子種到了如來藏中,遇緣就受報,不一定要來世。兩個人的如來藏分別做記錄,兩人的意識心不一樣,意根的執著不一樣,所做記錄也有差別。利益他人的心發出來了,本身就有福,何況親自去做。想做真正菩薩的人每天都應該問自己:我今天利益他人了嗎?

五、檢查自己的福德具足不具足,要看自己的修行是不是順利,有沒有什麽阻礙;修行能不能隨己意願,有充分的時間和環境條件;自己想做的事情,是否能夠做主,不受限制;自己要持戒,是否就能夠圓滿地持戒,想要精進,是否就能精進,想修定,是否沒有障緣;智慧是否在一直增長,所修的法是否得心應手;遇到的深法,能不能堪忍,是否感到意樂,願意隨順。

如果菩薩六度的修行都是順利無阻,那麽福德基本上是夠用的,可把精力轉到其它不足的方面,把六度波羅蜜都具足圓滿。如果對於佛,對於真正的如來藏法,對於真正的僧,信心還不具足,内心有疑,不能肯定,信位菩薩的條件還沒有滿足,還需要修對三寶的信心,具足信根,生起信力,然後就轉入十住位修行六度波羅蜜。

六、捨利弗供養釋迦佛,與釋迦佛供養捨利弗,誰得的福德大?兩個人同樣布施一元錢給同一個人,誰得的福大?一個人供養兩個人都是一元錢,供養誰得的福大?怎樣衡量這些福德?一個人以不同的心境供養同一個人,什麽時候得福大?

布施的時候,心越無爲越無所求,得福越大。佛布施的時候,心最空,最無所求,得福最大。雖然捨利弗布施的是佛這個最殊勝的福田,但是也不如心空福大,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証得小乘法的無爲,與証得大乘法的無爲,其無爲的層次有很大差別。同樣証得大乘法,其智慧程度不同,無爲的層次也不同。世間的一切差別相,就是心的差別。只要把心修好,一切都不用管,自然而得,越不想得得的越多,越想得得的就越少。

七、真正有善根的人,因爲福德很大,今世有隔隂之迷,不自覺地就享受自己的福報。佛菩薩以及護法神,就會阻止他來享受自己的福報,一是怕他不入佛門修行,二是福享多了,福德受損,就沒辦法在佛法上有所受益,有很大程度的進步。

所以我們學佛修行,不能只圖快樂,要想辦法多培養自己的福德資糧,戒定慧資糧,圓滿這些資糧,我們才能夠得到相應的道果,得到真正的法益。否則每天都是賣弄自己的口舌,說食不飽。佛法再好也不是你的,即使本來是佛,你也只能當個凡夫,生死輪回不斷。

積累福德不太容易,心裡貪吝的慣性勢力很大。那麽平時多注意不要消耗福德,或者少消耗福德;更要注意,不要損減福德,盡量多爲別人付出,不要讓別人爲你自己付出;多恭敬他人,不要輕視蔑視他人;爲人不要處處佔上風,要多說柔軟語;尤其不要惹父母、師長氣惱,多孝順父母、師長,這樣得福又多又快。得福最大的方面就是供佛修福,所以我們每天都應該要堅持供佛、修法、敬僧。

八、問:梁武帝修建佛寺供僧,達摩祖師說沒有功德,那就是福德了,怎樣才會有功德呢?

答:功德是性德,是心性方面所具備的德能,比如降伏煩惱是功德,修到心無漏是功德;獲得智慧是功德,戒定慧三者都得到增進,趨向於圓滿是功德,或者具足圓滿,從而能夠自受用,也能夠讓他人得到利益,這是功德。一般來說,功德是不容易退失的,也是受用不盡的,直至成佛。而福德多數是自受用,能夠享盡,能夠滅壞,不是究竟的,也不能保証不利用福德而造惡業行。而功德能夠讓心漸轉清靜,讓福德也會增長。如果福德與功德同時獲得,福德就會牢固,不斷得到增長。

雖然如此,也要修福德,福德不夠,功德也難出現,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但是修出來的福德不要用在世間法的享受上,不求人天福報,以此福德全部回向成就佛道。要想多修功德,就要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廣行菩薩道,受持讀誦三藏十二部經典,參禪習定,止觀雙運,定慧等持,斷除我見,期求明心証悟,地地增上進修,圓成佛果。這些都是功德,而且是大功德,直至圓滿功德,成就佛果。

九、修行人每天都應該往如來藏這個銀行裡存款,念經念佛念咒是存款,修定是存款,忍辱是存款,思惟佛法是存款,降伏煩惱是存款,皈依持戒是存款,聽經聞法是存款,布施財物是存款,利樂他人是存款,菩薩六度萬行都是存款。

貪圖享受是取款,吃喝玩樂是取款,世間一切所需是取款,賺錢經營是取款,爲己消耗是取款,違犯戒行是取款,侵犯他人是取款,貢高我慢是取款,與人爭利是取款,得他利不思回報是取款,自我誇耀是取款,喜人贊歎是取款,受人供養是取款,不孝父母師長是取款,一切惡行是取款,總之,利己自私就是取款。

多生多世所修的福德,作一世帝王將相,就全部消耗殆盡,修行所得福德,升天享福一次就消耗無有。存款時心不甘情不願,以爲錢財進了他人私囊,自己吃虧,好不容易勉強存了款,修了福,結果一世半生就耗用殆盡,又成窮光蛋,從頭開始集福。真懂修行的人,多存款,少取款,錢財夠用就行,不用賺太多。無論賺多少錢,都是從自己的如來藏銀行裡提款,非從外得,命中本有,才能賺來,命中沒有,任你努力,也是勞而無獲。有多少懷才不遇的文人墨客,又有多少精明強干的能人,一生潦倒,内心忿忿不平,哀歎命運不公。實則前世未種福德,再有才干,無濟於事。

種福惜福,智者所爲,貪圖享受,愚人所行。生活只要過得去就好,不與人比豪富,有錢有財用於利人,利人就是利己,一元錢布施出去,至少一千倍的存款進入自己如來藏銀行裡,布施三寶無量倍的存款進入如來藏銀行裡,何樂不爲。是否富人,不看現世眼前的享受,要看如來藏銀行裡存款多少。就像有人,住高档房,開豪華車,穿高档衣,花天酒地,銀行卡裡無錢,不久就會窮困潦倒,此人不名富人。相反,大富長者,緊衣縮食,一切所有,利樂衆生,雖不顯富,存款無量。智者當思,臭囊一具,有何可樂,一切所行,爲成佛道,無我無私,究竟爲樂。普勸衆生,行菩薩行,心無小愛,大愛無我,利樂衆生,早圓佛智!

十、學佛人福德不夠,修行時就有襍事干擾,這是福德不足的表現。這時應該考慮修福,福德不足,修行進展緩慢,事倍功半。在世俗法裡生存,福德不足,也會一事無成,學佛修行這種生死事,是天底下最大的,如來藏銀行裡沒有存款,修行就不能順利。想要辦成多大的事,就要有相應多的存款,福德不足,無法實現什麽願望。想要成佛,就需要有佛那樣大的福德;想成八地菩薩,就要有八地菩薩的福德;想要成爲初地菩薩,就要有初地菩薩的福德;想要明心開悟,就要有十住位菩薩的福德。沒有福德,寸步難行。

十一、修福與菩薩心性

有菩薩心性的人成就很快,這是多生累世修行的結果。爲了修行更快速,我們都應該發大心,修自利利人的菩薩行。菩薩的心性就是無我的,無我與菩提相應,就能快速証得菩提;有我,就是障道的根源。如果一個人心心念念都是爲著個人利益而修行,不關心佛教和衆生,不關心他人,福德很難累積起來,智慧很難得到增長,修行就非常緩慢。有一些人勸他修福,就是不肯修,結果學了很久,花費了很多精力,知見還是很可憐,上不了正路。修福是學佛的起步,是証得佛法的基礎,非常重要。可是還是有人不願意修福,以爲修福就吃虧了,不知道不修福才吃大虧。

布施修福,選擇在什麽處修福也是很重要的,想收獲糧食,就要在稻田地裡種種子,不能在菜地裡種水稻的種子。在大乘法中修福,才能証得大乘法;在真正的佛法上種種子,才能收獲大小乘法的果實。如果專門修福德的話,就要修布施行,包括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

布施不僅僅是供養三寶,包括對衆生的三種布施:財布施就是錢財、物品的布施;法布施,如果自己沒有証得佛法,可以作間接的法布施,這樣積累福德也很快,能讓更多的衆生了解大乘佛法,自己福德很快就能集聚起來,知見樹立得也快,見道就快;無畏布施是解決他人的苦惱和憂愁,讓他人沒有後顧之憂。這三種布施,做到一定程度,福德就能集聚到足夠証果和明心見性,脫離凡夫位。

十二、菩薩爲了道業不能輕易享福

菩薩不會輕易選擇上天去享福,除非是爲了度衆生的方便。菩薩在人間時,如果是爲了度衆生的需要,或者是爲了護持佛法的需要,才現大富貴身。一般來說,都不現富貴相。因爲福報消耗得很快,道業增進得就緩慢。過去悟道的禪師,都可以做國王,可是很少有人願意當國王,那是怕自己的福報消耗得太快,也不利於修道,道業會受到很大的阻礙。現在的人,當個小科長,慢心就很重,不知道我們菩薩連天主都不願意當。

真正的大富貴人,是指如來藏的銀行裡有數不清的存款,而不輕易從如來藏裡提取出來享受。布施三寶、護持佛法除外,這是又往如來藏銀行裡存款,而且那是極高額利息的存款。如來藏裡財富少或者沒有財富的種子,也仍然屬於貧窮人,尤其是沒有善業種子和修持佛法的種子,更是貧窮人。所以學佛人在生活上只要過得去,就應該知足,不要想辦法把財富都提取出來;如果不都提取出來,極大部分留在如來藏裡,永遠屬於自己的,任何人都拿不走,而且如來藏銀行永遠也不倒閉,是世界上最安全的銀行。因爲祂不在世間裡,如果祂在世間裡,肯定也有倒閉的危險。

十三、布施也是報佛恩

每個人的我執都很重,通過學佛,認識到世間的真實相以後,我執才能慢慢消融。前世有人學佛時間長,有人學佛時間短,使得衆生的根基有所不同。然而無論什麽樣的根基,只要進入佛法當中,都是先於其他衆生覺悟的人,應該感到慶幸。我們後邊,還有無數又無數的衆生,連人身都得不到,更沒有機會接觸佛法,苦難無邊無盡。到我們成佛時,都不知道他們是處於哪種生存方式的衆生。所以我們學佛人應該生起悲憫心,不僅憐憫自己,也要憐憫衆生,如果能發起救度衆生的心,自己修行就會很快了。

盡量多修福德,福德多了,道業才能進步,智慧才能增長。多少人不重視修福,致使學佛很久,佛法知見還是很淺薄,智慧不得一點長進,根本問題就是福德不足。那些積極修福的人,進步很快,智慧增進得很快。是修福對自己有利,還是不修福對自己有利,請大家三思。

佛是福慧兩足尊,成佛只強調福德和智慧,二者相輔相成,不可缺一。福德和智慧是孿生兄弟,不可分離。每個人修到一定程度,福德不夠用時,往往就會被卡在某處,從而停滯不前,有的人還會倒退。這是我對一些學佛人的觀察所得。

修學佛法是有次第的,破相布施、不住相布施、不執著布施的果報,這些凡夫根本做不到。如果怕執著布施的果報,怕著相布施,而不肯布施,那就永遠當無福的凡夫。只有明心以後,修到一定的果位,才能慢慢做到無相布施。在凡夫位,布施肯定是要著相的。但是著相不要緊,布施畢竟是能得福,有福德就能得道,這是最重要的。

我們修學大乘法,不能像阿羅漢一樣,自顧自地只管自己,不考慮衆生的苦。阿羅漢們都是自了漢。雖然能了自己的苦,有能力出輪回,卻被佛呵責爲焦芽敗種,墮無爲坑,不生長佛法根苗。如果都是像阿羅漢一樣,這個世界衆生誰來解救?我們都是依靠佛菩薩來救度的,阿羅漢不傳法,菩薩再不傳法,衆生就會永遠處於生死苦海之中,無有出期。

我們所得的滴水之恩,都是佛菩薩給的,衆生在六道裡輪回,都要靠菩薩來解救;如果菩薩不傳法度人,我們就不會有得遇佛法的那一天。我們大家都不希望這樣,那就應該將心比心,心裡總要想著其他衆生的苦,總要想辦法幫助其他衆生,解除苦惱。這才不枉佛菩薩們對自己的關照,不枉遇見能解救自己的佛法,也才能報佛菩薩的恩德。

十四、放生之後,生死輪回這件事能否改得了?誹謗三寶之後,命終要下地獄,放生能否躲開地獄的果報?欠別人一萬元錢,放生之後,是否債消了?放生之後,能否証果和明心見性,能否往生極樂世界?前世今世殺的衆生,怨結是否就解開了?

一種善行不能代替所有的善行,更不能代替清淨行。清淨行才能使心清淨,從而消除染污心,改變染污業種,果報才能真正的改變。無所求是清淨行,不貪不嗔不愚癡是清淨行,離於無明是清淨行。當然放生行善以後,與衆生結善緣,福德增加,能支撐戒定慧的增進,心得清淨,有助於証果和明心。福德增加,惡業也許暫時不現前,冤親債主由於敬珮自己的德行,不再加緊追債,也不再障礙,學法修道就順利了。

十五、佛法的修証需要極大的善根福德

佛法之難証難修,需要衆生修行三大無量劫。佛法如果容易懂容易修容易証,衆生就不會修行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圓滿成就佛道;佛法如果容易懂,佛就不強調衆生要有相當程度的善根福德和戒定慧了。三藏十二部經,有的人讀了五遍,佛法的邊卻不沾,悟道的影子也遠遠望不到。衆生無量劫迷惑顛倒,沉浸在虛妄的世間法裡,真的不容易理解甚深的佛法。

佛講法四十九年,涅槃時,還有無數衆生對佛法一知半解,有的甚至一知半解也沒有。阿難就是看到衆生的愚癡難度,錯解佛法,才不得不在佛涅槃一百年時,自己也離開娑婆世界了,本來依靠禪定力和福德可以住世很久很久,代替佛陀教化衆生。佛涅槃後,一個老和尚就教小和尚,把解脫道的法念成水老鹤,阿難讓其改正過來,老和尚不改,反而說是阿難老糊塗了,記不清佛講的法,於是阿難傷心難過,就離開娑婆世界了。

反反複複強調,讓大家多修福,多培養善根福德,可是沒有多少人願意修福培養善根福德的,所以不懂佛法那就太正常了,佛法不是不肯修福的無福人能輕易理解和証得的。証得佛法需要大福德,有大福德才能有大智慧。小根小智,與甚深佛法確實是不相應的。世間法的成就都需要福德,何況出世間有關生死的大事,何況解脫自己無量劫的煩惱大事,更何況成就佛道這樣不可思議的極大事。心裡只有自己,只想自利的人,怎麽能與無我性的如來藏大法相應。

十六、沒有福德,定力很難修持上去,這邊一打坐,就會有人事出現來干擾,於是就不得不去處理;這邊剛要入定,那邊干擾就出現了,還是不得不去了別和處理。反觀檢查一下,每個人都在哪些方面不斷的消耗福德?能反觀出來,就要注意不要輕易浪費自己的福德,以使道業快速增進。現代社會物質生活太發達,是不是說明如今衆生的福德大,而佛世時衆生的福德小?世人輕易的把福德種子套現出來,用來享受,那真是很無智。有智慧的人往往把福德留著用來修道,不套現成爲世間法來享受和炫耀。

很多人都喜歡拿世俗法生滅的東西引以爲傲,以此作爲炫耀的資本,諸如我是某某高官,我有某某地位權威,或者我是某某,巨富無比,我有某某才華,我有某某過人之處等等。這些都是世間虛幻法,不牢靠,不久即滅,有也是空。世人都難體會到空,只知道有。

過去禪宗祖師想找個徒弟接自己的宗門,拷問徒弟的見解,觀察是否開悟是否有智慧,結果徒弟一開口說話,師父就知道沒有悟,說道:你福薄,接吾宗不起。祖師的意思是智慧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福德不足。我們的思維紊亂不清晰,也要經常找一找自己的原因。

十七、供養三寶的福德是最大的,對佛的供養,一是要每天真誠地供佛素食,別當假像供養,應該當作真佛來供養。這樣所得的福德,與供養應化身佛的福德是一樣大的。只要是素食,不管生熟,包括蔬菜、糧、油,都可以供佛。

第二種供養佛,是念佛。念佛的無量功德,不僅是念應化身佛的無量功德,最主要是念法身佛,念自性佛。人人都有自性佛,念外佛總不如念自性佛;求外佛,不如求自己佛,他什麽都能提供給你。皈依外佛,不如皈依自性佛,自性佛能帶領你走出輪回,到涅槃彼岸。

只要每天探求真如的體性,學習祂的功德,了解祂,尋覔祂,參究祂,都是念佛,最後就能成就念佛三昧,明心見性。所有的供養無過於此,所有的念佛方法,都沒有這種殊勝。念佛成佛,念法身才能成佛;只念外佛,不能成佛。供養法,就是要每天學習、讀誦佛的經典,思惟佛經義理,探求真實義,按照世尊教導的去做。一切供養中,法供養最勝。供養僧,僧是和合義,對僧寶身口意行要清淨,如理如法地四事供養,聽從僧人的正確如法教導,不違出家師父如理之教,維護僧團和合,護持僧團弘揚正法,以利天下大衆。

十八、供養三寶之福無量無邊大

出家人戒律中有個一坐而食,吃飯的時候飯盛好了,要坐著吃,直至吃完爲止,吃完就起立走人。如果中間站起來再去盛飯,或者走動一圈回來再吃,就不允許了,不能二次三次的去盛飯吃,只要身體站起來,就表示已經吃完飯了。佛世出家人日中一食,因爲乞食很浪費時間,日中一食能節省很多時間來修行。如果每天乞食兩次三次,不僅浪費大量時間,也被世人和外道譏笑,說出家人成天乞食吃飯,貪吃而沒有修行。三是多吃飯,腸胃經常蠕動消化,心不清靜,影響修行,多吃也消耗自己的福德,道業修不上去。綜合幾個因素,僧團制定日中一食的戒律。

出家人乞食,同時也爲了衆生有福田可種,爲衆生提供修福的機會,得解脫的機會。衆生布施的越多,福德越大,得解脫的機會越多,解脫的幾率越大。不會因爲出家人乞食,就讓衆生變得貧窮了,恰恰相反,衆生會越來越富貴。也不是因爲出家人每天都乞食一次,佛教就逐漸滅亡了。佛教滅亡,有衆多因素,主要是衆生的善根福德越來越少了,衆生無福遇到佛法得解脫,加之波旬對於佛教的破壞,佛教必然日趨衰落,最後滅亡。衆生布施出家人,佛制不允許拒絕,要讓衆生種福得福,否則衆生無福,永遠流落六道貧窮受苦。自己能有福田可種,也應該感謝佛陀和僧人,感謝三寶,要不然何時得解脫?

佛在經中說,供養佛陀的功德無量無邊之大。尤其是在佛陀剛剛成道時第一頓飯和臨涅槃時最後一頓飯,如果有機會供養,這個人就能最快速成佛,超越於其他人。佛陀成道後第一頓飯是牧羊女供養的羊嬭,佛陀臨涅槃時最後一頓飯是一個鉄匠純陀供養的。當時有極多人哀求世尊要供養佛陀最後一頓飯,佛陀都不許,直到鉄匠純陀提出供養的請求,佛陀才點頭答應。然後佛陀就授記鉄匠成佛之事,這是佛陀前世曾經答應純陀在佛陀臨涅槃時供佛最後一頓飲食。可見能有機緣供養佛陀和三寶,其福不可思量。

十九、菩薩六度當中什麽法是先導

六度當中,般若爲主導,爲根本,爲中心,布施爲先導,福德是基礎。世、出世間任何法,沒有福德,做不成功。布施是修福,有了福,才能很好地持戒、修定、修忍辱,才能觀行成功,才能明心見性。福德是基礎,持戒是助緣,禪定是前提。觀行是正行,觀行才能獲得般若智慧。沒有福德,想持戒,就有破你戒的,持戒總是阻礙重重,不能圓滿。福德具足,修行就沒有障礙。福和德總是連在一起的,不爲自己就是德,不求世俗法的享樂就是德,利樂衆生就是德,有德就有福。

佛說六度,第一度是布施修福,這個不具足,不可能獲得般若智慧。如果先有般若智慧,那我們就不用修行了,還用觀照做什麽呢?六度的概念、修行的内涵要懂,經常觀察自己做到哪一樣了,什麽還不具足,想辦法圓滿六度的條件。 佛的另一種是悲心是後天通過修行修出來的,是佛的意識心也就是妙觀察智所表現出來的對衆生的悲憫心,這種心能夠隨著佛的意識心妙觀察智的出現而出現,隨著妙觀察智的暫滅而不現,是生滅變化的,不是永遠都能存在的,既然不是長存的心,是佛的無垢識出生虛幻出來的,因而是虛妄的。

佛的兩種悲心都不動轉,菩薩的意識心的悲心還有動轉,凡夫的意識心偶爾的悲心全部隨境轉,不是隨時都有,也不能恒常存在,也不究竟,更不具智慧性。佛生悲心,不隨境界流轉,不認境界爲真,不分對象,真正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沒有你我他它的分別對待,看衆生一律平等。

衆生對待人往往是不平等的,以自我爲中心點,一點一點地向外擴展,越是外圍的人,生起的慈悲心越少,或者根本沒有慈悲心;有的人即使是自己最親近的人,也不生起一絲慈悲心。所以衆生私心比較重,我心比較重,很少考慮別人,或者根本不考慮,不能站在他人的立場來考慮問題,與佛的無緣大慈相去甚遠。

二十五、關於即身成佛的問題,無論是即身成佛,還是即生成佛,都是最後身菩薩妙覺菩薩的事,凡夫無分。即身成佛,是像彌勒菩薩那樣的妙覺菩薩才能即身成佛,但是也得選擇時節因緣,除此再也沒有即身成佛的了。

衆生修行都是有次第的,不可能跳躍很高的層次,從凡夫一躍而爲佛,除非是已成佛者表法示現;但是也不會在有佛住世之佛國土示現,一國土無二佛故。凡夫衆生應該先修阿含解脫之理,証解脫果,然後再修學大乘般若和唯識之理,循序漸進,一輩子能明心見性,已經是相當好的根基了。一般的衆生斷個我見,証個初果,都已經難上加難,摸不著頭緒,即身成佛的事就不要想了。一般衆生學個如來藏法,都學不明白,不可能一輩子把如來藏裡的所有種子功能作用都証到而成爲一切種智。一般的衆生連個四禪八定之前的未到地定,都修不出來,何況修出四禪八定和滅盡定,獲得無量的神通道力,無量無數的分身,根本是不可能的。

一般衆生連度自己都很難,何況能度無量無邊之多的衆生,作爲自己佛國土裡的弟子,更是不可能。不能度衆生,就不能有無量數的弟子,沒有弟子,一個人不能成就一個佛國土。當國王都有輔佐的大臣和千軍萬馬,來建設和維護國家;作佛就需要更多的大菩薩來輔助弘法度衆;沒有度過衆生,就不會有大菩薩弟子作爲左膀右臂來輔助自己弘法。所以娑婆世界的衆生還是要腳踏實地的一步一個腳印的修行,不要好高騖遠,而耽誤自己的道業。

二十六、修行不是只活在當下,只管當下,最重要的是要考慮未來。讓未來不再受輪回之苦,不再迷茫無知,不再有無明。如果只活在當下,心中沒有未來,就看不清楚前方,容易走錯路。而且這個當下念念生滅,說一個當下,就已經成爲過去。哪裡有當下呢?過去無數個當下已經消失了,這個當下正在滅亡,以後的當下還沒有來。你要哪個當下呢?過去的識心已經滅了,現在的識心念念在滅,未來的識心還沒有來,你要得哪個心呢?三心不可得,不可得的那是識心,是無常虛妄的心,能生滅的怎麽能得到呢?怎麽能抓住呢?

但有一個心,不是後得的,先天就有。即使你不要祂,祂也不離棄你,你上天隨你上天,下地獄也隨你去,你到哪裡,祂都隨從。你受苦受惡報,祂也不嫌棄,從無始劫以來,從來就沒有離開過你,這個心有多麽好啊!修行就是要証這個心,明了這個心,探索其中的奥秘,才能開發大智慧,有了大智慧才能成佛作祖。

二十七、所謂的世界,不過是一種感覺罷了。不同的心境,有不同的感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覺。那麽這些感覺都是什麽東西?什麽也不是,幻化罷了。那怎麽辦?改變不如實不如理的感覺,爲如實如理的感覺,就回歸真實,回歸覺性,回歸一真,回歸涅槃,回歸寂靜。

二十八、對於實修的人,不需要特意講意根,他們就能實証。對於不實修的人,一定要告訴他們解悟與証悟的區別,讓大家不要滿足於解,一定要實証。這是對末法時期浮躁的衆生特殊待遇,衆生心極其浮躁,不肯下苦功,不肯持戒,不肯修定,即使想持戒,想修定,由於環境因素,也無法做得到,因此不能觀行,不能實証。只能天天看看書,意識理解理解,解到一定時候,對外就說自己証悟了。因此有必要在這特殊時期講一些特殊的法。對特殊衆生要特殊講法,這才是對應衆生的根基,解決衆生實際和根本的問題。

二十九、任何人都有可能錯解佛經佛意,但是只要不肯定表達自己的見解,就沒有大過失了,也不一定會誤導他人。學佛過程中,肯定是一錯再錯,任何人都難免,關鍵是對自己的觀點抱持著什麽態度,到什麽程度可以自信自己的觀點正確,這個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沒有錯誤的,只有佛一人,彌勒菩薩講法,佛也不會百分之百肯定。

開悟的菩薩講法也會有錯,不開悟時講法錯誤就會更多,一般性的錯誤都沒關係,關鍵是最關鍵之處,不要有錯誤,因爲關鍵之處涉及到隨學的衆生能否証悟的大問題,這是衆生生命轉折點,在這個轉折點上,一定不要有錯,只要目標方向沒有問題,其餘的都是小問題,可以糾正扭轉。我們學佛,就是要努力勤求証悟,証悟以後,隨所學法,隨學隨得,往往會事半功倍。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