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雜談(第一部)
第十五章 善根福德篇(2)
十三、布施也是報佛恩
每個人的我執都很重,通過學佛,認識到世間的真實相以後,我執才能慢慢消融。前世有人學佛時間長,有人學佛時間短,使得眾生的根基有所不同。然而無論什麼樣的根基,只要進入佛法當中,都是先於其他眾生覺悟的人,應該感到慶幸。我們後邊,還有無數又無數的眾生,連人身都得不到,更沒有機會接觸佛法,苦難無邊無盡。到我們成佛時,都不知道他們是處於哪種生存方式的眾生。所以我們學佛人應該生起悲憫心,不僅憐憫自己,也要憐憫眾生,如果能發起救度眾生的心,自己修行就會很快了。
盡量多修福德,福德多了,道業才能進步,智慧才能增長。多少人不重視修福,致使學佛很久,佛法知見還是很淺薄,智慧不得一點長進,根本問題就是福德不足。那些積極修福的人,進步很快,智慧增進得很快。是修福對自己有利,還是不修福對自己有利,請大家三思。
佛是福慧兩足尊,成佛只強調福德和智慧,二者相輔相成,不可缺一。福德和智慧是孿生兄弟,不可分離。每個人修到一定程度,福德不夠用時,往往就會被卡在某處,從而停滯不前,有的人還會倒退。這是我對一些學佛人的觀察所得。
修學佛法是有次第的,破相布施、不住相布施、不執著布施的果報,這些凡夫根本做不到。如果怕執著布施的果報,怕著相布施,而不肯布施,那就永遠當無福的凡夫。只有明心以後,修到一定的果位,才能慢慢做到無相布施。在凡夫位,布施肯定是要著相的。但是著相不要緊,布施畢竟是能得福,有福德就能得道,這是最重要的。
我們修學大乘法,不能像阿羅漢一樣,自顧自地只管自己,不考慮眾生的苦。阿羅漢們都是自了漢。雖然能了自己的苦,有能力出輪迴,卻被佛呵責為焦芽敗種,墮無為坑,不生長佛法根苗。如果都是像阿羅漢一樣,這個世界眾生誰來解救?我們都是依靠佛菩薩來救度的,阿羅漢不傳法,菩薩再不傳法,眾生就會永遠處於生死苦海之中,無有出期。
我們所得的滴水之恩,都是佛菩薩給的,眾生在六道裡輪迴,都要靠菩薩來解救;如果菩薩不傳法度人,我們就不會有得遇佛法的那一天。我們大家都不希望這樣,那就應該將心比心,心裡總要想著其他眾生的苦,總要想辦法幫助其他眾生,解除苦惱。這才不枉佛菩薩們對自己的關照,不枉遇見能解救自己的佛法,也才能報佛菩薩的恩德。
十四、放生之後,生死輪迴這件事能否改得了?誹謗三寶之後,命終要下地獄,放生能否躲開地獄的果報?欠別人一萬元錢,放生之後,是否債消了?放生之後,能否證果和明心見性,能否往生極樂世界?前世今世殺的眾生,怨結是否就解開了?
一種善行不能代替所有的善行,更不能代替清淨行。清淨行才能使心清淨,從而消除染污心,改變染污業種,果報才能真正的改變。無所求是清淨行,不貪不瞋不愚癡是清淨行,離於無明是清淨行。當然放生行善以後,與眾生結善緣,福德增加,能支撐戒定慧的增進,心得清淨,有助於證果和明心。福德增加,惡業也許暫時不現前,冤親債主由於敬珮自己的德行,不再加緊追債,也不再障礙,學法修道就順利了。
十五、佛法的修證需要極大的善根福德
佛法之難證難修,需要眾生修行三大無量劫。佛法如果容易懂容易修容易證,眾生就不會修行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圓滿成就佛道;佛法如果容易懂,佛就不強調眾生要有相當程度的善根福德和戒定慧了。三藏十二部經,有的人讀了五遍,佛法的邊卻不沾,悟道的影子也遠遠望不到。眾生無量劫迷惑顛倒,沉浸在虛妄的世間法裡,真的不容易理解甚深的佛法。
佛講法四十九年,涅槃時,還有無數眾生對佛法一知半解,有的甚至一知半解也沒有。阿難就是看到眾生的愚癡難度,錯解佛法,才不得不在佛涅槃一百年時,自己也離開娑婆世界了,本來依靠禪定力和福德可以住世很久很久,代替佛陀教化眾生。佛涅槃後,一個老和尚就教小和尚,把解脫道的法念成水老鹤,阿難讓其改正過來,老和尚不改,反而說是阿難老糊塗了,記不清佛講的法,於是阿難傷心難過,就離開娑婆世界了。
反反復復強調,讓大家多修福,多培養善根福德,可是沒有多少人願意修福培養善根福德的,所以不懂佛法那就太正常了,佛法不是不肯修福的無福人能輕易理解和證得的。證得佛法需要大福德,有大福德才能有大智慧。小根小智,與甚深佛法確實是不相應的。世間法的成就都需要福德,何況出世間有關生死的大事,何況解脫自己無量劫的煩惱大事,更何況成就佛道這樣不可思議的極大事。心裡只有自己,只想自利的人,怎麼能與無我性的如來藏大法相應。
十六、沒有福德,定力很難修持上去,這邊一打坐,就會有人事出現來干擾,於是就不得不去處理;這邊剛要入定,那邊干擾就出現了,還是不得不去了別和處理。反觀檢查一下,每個人都在哪些方面不斷的消耗福德?能反觀出來,就要注意不要輕易浪費自己的福德,以使道業快速增進。現代社會物質生活太發達,是不是說明如今眾生的福德大,而佛世時眾生的福德小?世人輕易的把福德種子套現出來,用來享受,那真是很無智。有智慧的人往往把福德留著用來修道,不套現成為世間法來享受和炫耀。
很多人都喜歡拿世俗法生滅的東西引以為傲,以此作為炫耀的資本,諸如我是某某高官,我有某某地位權威,或者我是某某,巨富無比,我有某某才華,我有某某過人之處等等。這些都是世間虛幻法,不牢靠,不久即滅,有也是空。世人都難體會到空,只知道有。
過去禪宗祖師想找個徒弟接自己的宗門,拷問徒弟的見解,觀察是否開悟是否有智慧,結果徒弟一開口說話,師父就知道沒有悟,說道:你福薄,接吾宗不起。祖師的意思是智慧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福德不足。我們的思維紊亂不清晰,也要經常找一找自己的原因。
十七、供養三寶的福德是最大的,對佛的供養,一是要每天真誠地供佛素食,別當假像供養,應該當作真佛來供養。這樣所得的福德,與供養應化身佛的福德是一樣大的。只要是素食,不管生熟,包括蔬菜、糧、油,都可以供佛。
第二種供養佛,是念佛。念佛的無量功德,不僅是念應化身佛的無量功德,最主要是念法身佛,念自性佛。人人都有自性佛,念外佛總不如念自性佛;求外佛,不如求自己佛,他什麼都能提供給你。皈依外佛,不如皈依自性佛,自性佛能帶領你走出輪迴,到涅槃彼岸。
只要每天探求真如的體性,學習祂的功德,了解祂,尋覔祂,參究祂,都是念佛,最後就能成就念佛三昧,明心見性。所有的供養無過於此,所有的念佛方法,都沒有這種殊勝。念佛成佛,念法身才能成佛;只念外佛,不能成佛。供養法,就是要每天學習、讀誦佛的經典,思惟佛經義理,探求真實義,按照世尊教導的去做。一切供養中,法供養最勝。供養僧,僧是和合義,對僧寶身口意行要清淨,如理如法地四事供養,聽從僧人的正確如法教導,不違出家師父如理之教,維護僧團和合,護持僧團弘揚正法,以利天下大眾。
十八、供養三寶之福無量無邊大
出家人戒律中有個一坐而食,吃飯的時候飯盛好了,要坐著吃,直至吃完為止,吃完就起立走人。如果中間站起來再去盛飯,或者走動一圈回來再吃,就不允許了,不能二次三次的去盛飯吃,只要身體站起來,就表示已經吃完飯了。佛世出家人日中一食,因為乞食很浪費時間,日中一食能節省很多時間來修行。如果每天乞食兩次三次,不僅浪費大量時間,也被世人和外道譏笑,說出家人成天乞食吃飯,貪吃而沒有修行。三是多吃飯,腸胃經常蠕動消化,心不清靜,影響修行,多吃也消耗自己的福德,道業修不上去。綜合幾個因素,僧團制定日中一食的戒律。
出家人乞食,同時也為了眾生有福田可種,為眾生提供修福的機會,得解脫的機會。眾生布施的越多,福德越大,得解脫的機會越多,解脫的幾率越大。不會因為出家人乞食,就讓眾生變得貧窮了,恰恰相反,眾生會越來越富貴。也不是因為出家人每天都乞食一次,佛教就逐漸滅亡了。佛教滅亡,有眾多因素,主要是眾生的善根福德越來越少了,眾生無福遇到佛法得解脫,加之波旬對於佛教的破壞,佛教必然日趨衰落,最後滅亡。眾生布施出家人,佛制不允許拒絕,要讓眾生種福得福,否則眾生無福,永遠流落六道貧窮受苦。自己能有福田可種,也應該感謝佛陀和僧人,感謝三寶,要不然何時得解脫?
佛在經中說,供養佛陀的功德無量無邊之大。尤其是在佛陀剛剛成道時第一頓飯和臨涅槃時最後一頓飯,如果有機會供養,這個人就能最快速成佛,超越於其他人。佛陀成道後第一頓飯是牧羊女供養的羊嬭,佛陀臨涅槃時最後一頓飯是一個鐵匠純陀供養的。當時有極多人哀求世尊要供養佛陀最後一頓飯,佛陀都不許,直到鐵匠純陀提出供養的請求,佛陀才點頭答應。然後佛陀就授記鐵匠成佛之事,這是佛陀前世曾經答應純陀在佛陀臨涅槃時供佛最後一頓飲食。可見能有機緣供養佛陀和三寶,其福不可思量。
十九、菩薩六度當中什麼法是先導
六度當中,般若為主導,為根本,為中心,布施為先導,福德是基礎。世、出世間任何法,沒有福德,做不成功。布施是修福,有了福,才能很好地持戒、修定、修忍辱,才能觀行成功,才能明心見性。福德是基礎,持戒是助緣,禪定是前提。觀行是正行,觀行才能獲得般若智慧。沒有福德,想持戒,就有破你戒的,持戒總是阻礙重重,不能圓滿。福德具足,修行就沒有障礙。福和德總是連在一起的,不為自己就是德,不求世俗法的享樂就是德,利樂眾生就是德,有德就有福。
佛說六度,第一度是布施修福,這個不具足,不可能獲得般若智慧。如果先有般若智慧,那我們就不用修行了,還用觀照做什麼呢?六度的概念、修行的內涵要懂,經常觀察自己做到哪一樣了,什麼還不具足,想辦法圓滿六度的條件。 佛的另一種是悲心是後天通過修行修出來的,是佛的意識心也就是妙觀察智所表現出來的對眾生的悲憫心,這種心能夠隨著佛的意識心妙觀察智的出現而出現,隨著妙觀察智的暫滅而不現,是生滅變化的,不是永遠都能存在的,既然不是長存的心,是佛的無垢識出生虛幻出來的,因而是虛妄的。
佛的兩種悲心都不動轉,菩薩的意識心的悲心還有動轉,凡夫的意識心偶爾的悲心全部隨境轉,不是隨時都有,也不能恒常存在,也不究竟,更不具智慧性。佛生悲心,不隨境界流轉,不認境界為真,不分對象,真正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沒有你我他它的分別對待,看眾生一律平等。
眾生對待人往往是不平等的,以自我為中心點,一點一點地向外擴展,越是外圍的人,生起的慈悲心越少,或者根本沒有慈悲心;有的人即使是自己最親近的人,也不生起一絲慈悲心。所以眾生私心比較重,我心比較重,很少考慮別人,或者根本不考慮,不能站在他人的立場來考慮問題,與佛的無緣大慈相去甚遠。
二十五、關於即身成佛的問題,無論是即身成佛,還是即生成佛,都是最後身菩薩妙覺菩薩的事,凡夫無分。即身成佛,是像彌勒菩薩那樣的妙覺菩薩才能即身成佛,但是也得選擇時節因緣,除此再也沒有即身成佛的了。
眾生修行都是有次第的,不可能跳躍很高的層次,從凡夫一躍而為佛,除非是已成佛者表法示現;但是也不會在有佛住世之佛國土示現,一國土無二佛故。凡夫眾生應該先修阿含解脫之理,證解脫果,然後再修學大乘般若和唯識之理,循序漸進,一輩子能明心見性,已經是相當好的根基了。一般的眾生斷個我見,證個初果,都已經難上加難,摸不著頭緒,即身成佛的事就不要想了。一般眾生學個如來藏法,都學不明白,不可能一輩子把如來藏裡的所有種子功能作用都證到而成為一切種智。一般的眾生連個四禪八定之前的未到地定,都修不出來,何況修出四禪八定和滅盡定,獲得無量的神通道力,無量無數的分身,根本是不可能的。
一般眾生連度自己都很難,何況能度無量無邊之多的眾生,作為自己佛國土裡的弟子,更是不可能。不能度眾生,就不能有無量數的弟子,沒有弟子,一個人不能成就一個佛國土。當國王都有輔佐的大臣和千軍萬馬,來建設和維護國家;作佛就需要更多的大菩薩來輔助弘法度眾;沒有度過眾生,就不會有大菩薩弟子作為左膀右臂來輔助自己弘法。所以娑婆世界的眾生還是要腳踏實地的一步一個腳印的修行,不要好高騖遠,而耽誤自己的道業。
二十六、修行不是只活在當下,只管當下,最重要的是要考慮未來。讓未來不再受輪迴之苦,不再迷茫無知,不再有無明。如果只活在當下,心中沒有未來,就看不清楚前方,容易走錯路。而且這個當下念念生滅,說一個當下,就已經成為過去。哪裡有當下呢?過去無數個當下已經消失了,這個當下正在滅亡,以後的當下還沒有來。你要哪個當下呢?過去的識心已經滅了,現在的識心念念在滅,未來的識心還沒有來,你要得哪個心呢?三心不可得,不可得的那是識心,是無常虛妄的心,能生滅的怎麼能得到呢?怎麼能抓住呢?
但有一個心,不是後得的,先天就有。即使你不要祂,祂也不離棄你,你上天隨你上天,下地獄也隨你去,你到哪裡,祂都隨從。你受苦受惡報,祂也不嫌棄,從無始劫以來,從來就沒有離開過你,這個心有多麼好啊!修行就是要證這個心,明了這個心,探索其中的奥秘,才能開發大智慧,有了大智慧才能成佛作祖。
二十七、所謂的世界,不過是一種感覺罷了。不同的心境,有不同的感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覺。那麼這些感覺都是什麼東西?什麼也不是,幻化罷了。那怎麼辦?改變不如實不如理的感覺,為如實如理的感覺,就回歸真實,回歸覺性,回歸一真,回歸涅槃,回歸寂靜。
二十八、對於實修的人,不需要特意講意根,他們就能實證。對於不實修的人,一定要告訴他們解悟與證悟的區別,讓大家不要滿足於解,一定要實證。這是對末法時期浮躁的眾生特殊待遇,眾生心極其浮躁,不肯下苦功,不肯持戒,不肯修定,即使想持戒,想修定,由於環境因素,也無法做得到,因此不能觀行,不能實證。只能天天看看書,意識理解理解,解到一定時候,對外就說自己證悟了。因此有必要在這特殊時期講一些特殊的法。對特殊眾生要特殊講法,這才是對應眾生的根基,解決眾生實際和根本的問題。
二十九、任何人都有可能錯解佛經佛意,但是只要不肯定表達自己的見解,就沒有大過失了,也不一定會誤導他人。學佛過程中,肯定是一錯再錯,任何人都難免,關鍵是對自己的觀點抱持著什麼態度,到什麼程度可以自信自己的觀點正確,這個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沒有錯誤的,只有佛一人,彌勒菩薩講法,佛也不會百分之百肯定。
開悟的菩薩講法也會有錯,不開悟時講法錯誤就會更多,一般性的錯誤都沒關係,關鍵是最關鍵之處,不要有錯誤,因為關鍵之處涉及到隨學的眾生能否證悟的大問題,這是眾生生命轉折點,在這個轉折點上,一定不要有錯,只要目標方向沒有問題,其餘的都是小問題,可以糾正扭轉。我們學佛,就是要努力勤求證悟,證悟以後,隨所學法,隨學隨得,往往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