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意識體性略說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唯識法義 更新時間: 2020-11-29 12:56:53 閱讀: 464

第十二章  六識的自証分和証自証分

一、意識知道自己當下所處的狀態,就是反觀,是証自証分的功能作用。不知道自己當下所處的狀態時,就說明意識的反觀力弱,心思粗燥,智慧低劣,就沒有定力。有好多人煩惱顯現出來時,還不知道自己有煩惱;自己無知的時候,也不知道自己無知,這樣的意識心根本不覺悟,沒有反觀力,智慧太差。能夠念念自知,時時自覺,這就是意識的証自証分;知是自証分;自知,自己知道,就是証自証分。証自証分裡有兩個知,自証分裡有一個知。

意識知道自己所處的狀態,能夠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就是証自証分,也叫作自我覺知,也就是自知,也就是對了知的了知。人難得有自知之明,証自証分就是明,就是慧,這樣的人有理智,有定力,容易化導。

所謂的自証分,就是親自了知了相分,証得了相分,知道了相分。有個知,不管知什麽,都是自証分。相分起時,就是知道有相分,知就是見分,有見分有相分,知道了就是自証分。比如:看,是見分,因爲還沒有結果,而看見是自証分,看見之中有見分和相分;聽,是見分,還沒有結果,聽見是自証分,有見分和相分。以此類推,帶有結果的,就是自証分;還沒有結果的,就是見分。反觀自己的,監視自己一切行爲造作的,是証自証分。心有警覺的人就是証自証分現前,沒有警覺,就不一定有証自証分。

眼識的証自証分,比如眼識看見陽光時,覺得陽光太亮,太刺眼睛,眼識馬上就閉眼不看,一會兒意根貪太陽或者是什麽原因,決定要看陽光,眼識就不得已緩緩地睜開眼睛,爲什麽是這樣呢?眼識的見分、相分和自証分已經出現了,哪個是証自証分?後續要如何發展?眼識不得已再去看陽光,緩緩地睜開眼睛,就說明眼識知道了陽光刺眼,可能還沒有緩過勁兒來,就不願意睜開眼睛看,眼識知道了剛才看陽光時的苦受,就是証自証分。眼識因爲有苦受,才不願意再看太陽,但是眼識也得服從意根的命令,就得緩緩地睜開眼睛。

當然看太陽的過程當中也有意識的証自証分,眼識的証自証分離不開意識,否則五識就不能現起。意識不了知自己的感受,就沒有証自証分,如果意識能了別到意識自己的感受,意識就有了証自証分。眼識知道自己的感受,就是眼識的証自証分,意識這時不一定有証自証分。關鍵是眼識對自己的感受要如何區別和了別到,就看意識有沒有智慧了。

眼識的苦受一般有眼識的知,也有意識的知,意識能知道眼識的不舒服;但意識的苦受,只有意識能知,眼識不能知。五識和六識的知與覺受也是有區別的;比如感覺疼,身識感覺的疼是肉體本身的疼,意識感覺的疼是内心的一種苦受。有時身識感覺很疼痛,但意識並不覺得難過,有人還很快樂,頭懸梁錐刺股就是這樣的情形,自虐狂也是這種的情形。

二、六個識的體性功能,就是了別和分別,所謂的了別分別,就是知,只要有知,就有六識的存在。這個知,有時感覺非常明顯,我們自己都能感知到,有時的感覺就不很明顯,我們也不知道自己是在知。自己知道心裡有個知的時候,就是意識的証自証分,這個知有時是内心的聲音語言文字,有時是沒有心聲,沒有語言,沒有文字。

這個知有時有念頭,有時沒有念頭,不管有沒有念頭,都是意識的知。沒有念頭的知,是在有一點定力的情況下,或其它特殊情況下才能出現的,比如受到驚嚇或者極度心喜,或者悲哀,或者入定,這時的心裡並不是一無所知。只要有個知,知道自己沒有念頭了,知道自己心靜了,這個知就是意識心的自知。

如果還能清楚知道五塵境界,這裡就有五識的知。當然也不離開第八識和第七識的知。當意識心能夠反觀自己的時候,能觀察到自己有知或者是知道了什麽,知道自己的心理狀況,這就是意識的証自証分。當我們智慧不足,定力也不足時,這種反觀能力就很弱,不能完全真正地了知自己的心態,也不能檢查出自己的貪嗔癡煩惱,因此煩惱性障就不能得到主動的降伏,修行就很難進步。

三、人的思想,是意識心通過分別、分析、判斷、思惟、推理、比較等等心理活動而形成的觀念和見解。意識心的體性有粗有細,細的時候,我們自己很難發現,有很多時候意識心刹那刹那都在起作用,都在了知,除非意識已滅去時,才不起作用,沒有了別性。其餘時間,只要有意識存在就有意識在分別法塵,但是我們自己卻反觀不出來。爲什麽反觀不出來?因爲智慧不足,定力也不具足的緣故。

當反觀不出來意識在分別法塵時,有的人就說自己已經達到無心狀態,或者說自己無念了;還有的人說,他証得了無妄想又無念頭的真心,但是這個誤會就太大了。這是明顯的真妄不分,《心經》根本就沒有看懂。心經講真心不生不滅,而他卻把意識由有妄念的變成無妄念的狀態當成是真心;這種所謂的真心就是生滅法,有妄念時真心不存在,無妄念時真心又出現了,這完全不是佛說的真心。

四、意不隨遷,心無所住時,這是意識有了定力,不住法。意識能了別定境法塵,知道自己不隨境界轉,知道自己不在意色聲香味觸法了,這個知道的知,就是意識的知,這是意識的反觀性,是意識証自証分的現起。知道自己已經心無所住,這個知一定是意識心,心無所住是法塵境界;這個境界與意根和意識相應,是意識了別的内容,不與第八識相應,但也不離第八識而有。

真正的心無所住,不住六塵境界的心是第八識。因爲第八識不與六塵相對,不住六塵也不了別六塵爲何物。七個識只要存在,就必定與六塵相應,必定要了別六塵,肯定是住在六塵中。即使意識心非常的微弱,也能知定境法塵,所以只要有知,就有意識心。一般人只能與意識相應,不能相應到第八識,因爲福德、禪定、般若智慧等種種菩薩條件都不具備故,所以就不能找到第八識,也沒辦法觀察第八識的無所住的運行狀態。

五、意識思惟觀察的重要作用

從隔隂之謎、醉酒、夢遊和催眠的現象,看意識的作用究竟有多大?講意根的體性,有些人就把一切都歸於意根,而忽略了意識。現在就要思惟意識的作用,這是斷我見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這個問題的思路應該是這樣:思惟分析隔隂之謎的種種現象,找出都有哪些現象,然後從這些現象當中觀察意識的作用有哪些,有什麽特點,有多重要,這叫作意識的反觀,也叫作証自証分。

再依次思惟分析醉酒之後的現象都有哪些,從這些現象上觀察意識的作用和特點以及重要性;思惟分析夢遊以及醒過來之後都有哪些現象,從這些現象當中觀察意識的作用特點以及對領悟六塵的重要性;思惟分析催眠以及催眠之後都有哪些現象發生,觀察這些現象當中意識的作用特點,以及意識對六塵分別的重要性。

以上思路是授人以漁,而不是單純的授人以魚。掌握了漁的要領,會使用漁,以後就能自力更生了。

要學會觀察,會尋找和分析現象,觀察力非常重要,這是以意識的智慧爲主,裡面也有意根的智慧。只有意識的智慧先具足了,意根才能提升智慧具足智慧。意識的智慧在先,意根的智慧在後。意根具足了智慧,後世時,意根的智慧在先,意識的智慧就在後。然後意識以此類推,又出生其它的智慧,再帶動意根,讓意根也具足其它智慧。生生世世就是這樣一步步一點點的轉變了六七識,最後轉識成智。

很多人連意識的智慧都沒有,無數事實真相擺在面前都視而不見,無覺無知,非常愚癡。很明顯很明白的現象都看不明白,理不出頭緒,甚至被人告知了一遍又一遍,仍然不知所雲。如果意識的思惟力都沒有,觀察分析能力都沒有,那就談不到具足智慧了,更談不到熏染帶動意根也同樣具足智慧,愚癡無明不破,解脫就一點希望也沒有。

六、問:在靜下心來仔細體會的時候,能清楚體會到有一個清清明明的我存在,那個“我”是什麽?知道那個“我”的知道又是什麽?

答:體會到一個清清明明的我,這個我就是最容易被觀察體會到的意識的各種功能作用,如這個我在體會,在觀察,在分析,在思考,在判斷,在覺受,在感知,在抉擇,在思想,在推理,在尋求等等這些受隂想隂行隂識隂的功能作用。而知道這個我的各種功能作用的知,就是意識的反觀作用的知,是意識心的証自証分。

其中在這一切法的運作過程中,在意識的各種知當中,都有意根的知和第八識的知,都有意根和第八識的功能作用。當意識知的時候,必有意根的知相伴隨,也必有第八識的知相伴隨。缺少意根的知,意識必滅亡不存在,也不能生起,沒有第八識的知,意識的知也必然不存在,必然不生起,必然滅亡消失。

七、問:在平時念佛的時候,除了知道佛號以外,還有一個知道念佛的那一知,那一知是什麽?在體會佛說什麽是“聲”,什麽是“聞”的時候,能清楚地體會到什麽是能聞的“聞”,可是還有一個知道“聞”的“知”,這個“知”是什麽?

答:知道佛號以及念佛聲音,是意識心的知,也有耳識的知。念佛是意識心念佛,而知道自己在念佛的知,還是意識的知,是意識的反觀作用,是意識的証自証分功能作用。能聞聲的聞,以意識的聞性爲主,輔助有耳識的聞性,能知聞聲的知是意識的知,是意識的反觀作用,是意識的証自証分功能作用。

當然在聞聲時,有四個識心,不僅僅有意識和耳識,還有第七識和第八識,一切的聞性,以第八識爲主,但是表面上都是意識和耳識的聞,第八識的聞性非常隱秘難知,意根第七識的聞性也同樣隱秘難知,一般人觀察不到這兩種聞性,能比較容易觀察到意識的聞性。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