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意根修証指歸(第二部)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唯識法義 更新時間: 2022-10-30 17:33:44 閱讀: 0

第六章  意根的習氣與受熏

一、酒品人品就是意根的品質

酒後的狀態反映的是意根的習氣,是意根本來的面貌。喝酒以後麻醉了腦神經,五根作用力弱,出生的六識了別力弱,這樣六個偵查員不能如實偵查六塵境界,意根就切斷、半切斷了信息來源,意識的參謀助手的作用也不大了,意識的思惟力弱,對意根的督導、引導和監管力度弱,意根就按照自己的本性行事。這時全靠意根自己的智慧,意根的本性、品質就完全顯露出來了。酒後吐真言,就是喝酒以後所說的話,完全是這個人意根的心聲,是這個人真實的想法,沒有了意識的遮掩和作假。人們常說的酒品和人品,就是指意根的品質,這是一個人的本來面目。

二、意根的本性 

淨和的經歷體驗:有一天我坐在椅子上帶著耳機聽大悲咒,聽著聽著睡著了,沒有做夢。這時眼前(其實不是眼前,因爲沒有方向感,但當時並沒有意識到沒有方向感,好像茫茫宇宙當中。)一片黑暗中似乎有點動靜,一種好奇心生起,想弄明白原因,這時這個動靜變成一點亮光。

我(當時是沒有我的概念的)繼續趨向亮光,就在我接觸到亮光時,意識産生了,明白了那個動靜原來是耳機大悲咒的聲音。(這時突然意識到:原來有個東西從身體進入了大腦,五官就産生了功能。)然後回憶意識産生之前的狀態,好像是不懂事的小孩子,或是小動物一樣。有個動靜一勾引就跟著走了,沒有一點反省能力。

評:睡覺時的眼前不是眼前,而是意根相對的法,因爲這時眼識意識即使不滅,也非常微弱了,沒有前後的方向感,意根對法不能明確的知,所以就感覺茫茫的一片。有好奇心生起趨向亮光的正是意根,這是意根要緣法了,但不知道自己要緣法,對自我感知力弱,緣到大悲咒的聲音時又辨別不清楚,只能感覺亮光,因爲大悲咒有加持力,就好像亮光一樣。

意根剛緣到大悲咒的聲音,剛剛感覺到亮光時,微弱的意識出現了,意識了別出這是大悲咒的聲音。當意識了別到聲音時,意根已經感覺到亮光(聲音)進入大腦,意識瞬間就明白了,這時五識出現,就清醒很多了。清醒之後意識回憶剛才的過程,感覺意根就像小孩子似的,沒有定力,隨著出現的動靜就好奇的跟過去,非常單純幼稚,也很伶俐,哪有事哪到。當然意識的回憶,也是意根想明白剛才的事,讓意識回憶,回憶意識出現之前的事,是靠意根提供場景素材,意識(也就是我們)才能明白剛才到底發生了什麽事。

這段正好準確的描述了意根的心態,單純幼稚原始,沒有自制力,需要意識照管和牽制,需要意識督促和領路。好好體會這段對意根的如實描述,品味意根的特性,多了解意根體性。

三、業種與習氣的關係

業種與習氣的關係,其理非常深奥,屬於唯識種智範疇。習氣是久習之法成了氣候,成了習慣,就以此習慣主宰身口意。造作業行之後,再存入種子,就加深、加重了業種,導致今後的習氣更重。

習氣也是由業種而來,既然久之成習,必然有業種。習氣由意根兌現出來,意根主導六識的身口意行,造作之後存入業種,後世現行,叫作習氣。業種,是由意根主導造業形成的,意根完全與業種相應,意根是什麽性質,業種就什麽性質;業種是什麽性質,意根就現行什麽性質的業行。要想留下無我的業種該怎麽辦呢?要想形成無我的習氣該如何修行?後世要想生來就看空五隂世間,今世該如何修行?

須菩提在母胎裡,就知道世間空寂,這個習氣有多深?修行証得了空的時長超過了無量劫,這麽長的時間裡心都是空的,當然空的良好習慣延續了無量劫之多。須菩提的心空的習氣與今世意識的熏習沒有一點關係,在意識沒有出現的時候意根就是空的,這樣的心空該有多麽的輕松自在解脫。

理論上的空,當面對俗法時就不空了,死的時候也不空了,死後更不空了,後世更無法空了,所以理論上安住在什麽如夢如幻,什麽真如法性,那都是自欺,什麽事用都不頂。事到臨頭,該怎樣做還怎樣做,臨終該怎麽死還怎麽死,解決不了生死問題。理論上的這些明白,一遇事情就會現原形,就會原形畢露,所以才說不頂事。意根証得以後,形成業種,生生世世得受用,遇事也不回原形,受生時也不迷。如果住胎時也不迷,出胎時也不迷,成長過程中也不迷,那就是恒時解脫的。

四、什麽叫作熏意根?

意識對法的思惟,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觀念、見解和知見,這同時就有對意根的熏習作用,思惟的過程就能熏到意根,意識專注的思惟更能深入意根心中,熏的效果才能明顯。如果引起了意根的注意和正視,就是最初步的效果;如果意根生起了警覺和思,效果就顯著一些;如果意根思的專注和深入,又如理如法,熏的效果更明顯了;如果意根的思有頭緒了,效果就顯現出來了;如果意根思出法的意味了,並且有了初步的抉擇,真正的效果就出來了;如果意根得出非常明確而如理的結論,非常堅定的認可自己所思,並且作出了相應的抉擇和判斷,就可以說熏染成功了。意根轉變了,以後的一切心行都會轉變,圍繞著意根的判斷和抉擇而轉,就熏到家了。

五、六識的身口意行是由誰主宰的

六識造作的事相,是後面第七識意根作主決定的,也代表意根的心行,意識表面的行爲造作、身口意行,後面都有意根做主宰。身口意行可以依意識的決定,但要意識的力量大於意根,有說服力才行,意根願意聽從意識的建議和牽引才行。如果意根的力量大,不願意聽從意識的建議,那就完全由意根作主宰作決定。比如殺生時一邊殺一邊憐憫衆生,就說明意識的憐憫仍然觝不過意根的殺習,仍然依著意根把殺業造了。

意識暫時拗不過意根,等到意識再強大一些,更加懂法懂因果,說服力就大了,把意根說服了以後,就不再造殺業了。意識沒有把意根熏染成功時,就會一邊順從意根造殺業,一邊心生憐憫。意識本身善心所法還不夠堅固和強大時,引導不了意根,拗不過意根,就會一邊造善業,一邊貪嗔嫉妒,唯利是圖,只想利己不想利人。意識善心所法不夠強大堅固,沒有完全被熏成功時,四正勤就沒有修出來,意根的未生善就不能生,已生惡就不能斷,不能斷惡修善。

六、管理好身口意行的關鍵是調伏意根

管理好自心意根,就能管理好六識的身口意行。阿羅漢的意根早已得到調伏,斷除了煩惱,對於世間無可留戀和貪愛,從三果開始就心得解脫了,身口意行清淨。平時出外托鉢乞食,眼看前方一尺之地,低眉順目,不顧左右與他方,眼不亂觸,心不亂想,一心或無心。當眼睛不得不觸色塵時,知色即止,不生受想,更不生取,不留業種,不受後有,四大威儀感動人天大衆。

如果有外境熏染,意識都不受熏,意根就更不受熏,即使意識有微動,意根也不動,煩惱斷盡故。阿羅漢們不用意識去督促、監督和調控意根,意根反能調控意識。而修行比較上路的凡夫衆生,必須用意識時時處處督導意根、調控意根,限制意根,因爲意根沒有受熏,不調控就會犯人苗稼,本性就暴露出來了。所以總用意識提醒自己的人,修行還差得遠,至於連意識都迷茫不清醒的人,根本就談不到有什麽修行了。只有意根受熏之後,破除了無明,身口意行才能逐漸清淨,自動自覺,不用看護。

七、諸佛菩薩爲什麽不受惡熏

如果衆生處世之中,遇到惡緣還會受到熏染,從而出現了煩惱,說明衆生的意根是與煩惱相應的,還沒有斷除煩惱,所以遇緣就染,遇緣就現惡業。諸佛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早已經斷盡了貪嗔癡慢疑惡見等一切煩惱染污,以及一切煩惱習氣,無複餘習,來到五濁惡世,與諸煩惱衆生相接觸,根本不會受到衆生煩惱的一絲熏染和染污,心地永遠是純淨無染的。因爲佛在初地時就斷除了煩惱,心地已經沒有染污了,只是那時候還有煩惱習氣未斷盡。

諸佛在初地之前就開始斷除的煩惱,是六七識都斷除的煩惱,因爲第七識斷除了煩惱,才能轉識成智,具有了平等性智,觀一切法平等無二,無自他之別,所以沒有私心,平等待人對事。因爲第七識意根斷除了煩惱,後世不管再出生於何處,意根都沒有煩惱,不受熏染。但煩惱習氣沒有斷除時,習氣偶爾會現行出來,這是難免的,意識偶爾也會受環境熏染。雖然意識會受熏染,呈現出一些煩惱,但是會很快消除,不會持久和堅固,也不會熏染影響到意根。

因爲意根不受熏染,本身又沒有了煩惱,所以意識的煩惱才易斷,否則意識受意根左右,煩惱不容易斷除,即使斷除也會再生起。八地以上的菩薩,意識就不會再受熏染了,不會現行煩惱習氣,諸佛的意識更是不受一絲熏染和染污,煩惱和習氣都不會出現,見色不貪,見財不愛,不求權勢和地位,不嗔不怒,不煩不燥,心地柔軟調和,寂靜極寂靜。而凡夫衆生的六七識則具足一切煩惱,遇緣就受熏染,往往總是隨順於環境,對於環境沒有多少觝抗力,見色則愛,見財則貪,喜歡權勢,追求名利,逆緣現前嗔怒常隨其心,私心我心極重。

由此可見,凡夫衆生的意根具足貪嗔癡慢疑惡見一切煩惱,意識隨於意根,煩惱也會常常現前,遇到染緣,意識很容易受熏。因爲意根連接前後三世,又具足一切煩惱,所以才生死輪回不斷,在中隂身以及後世一出生時就具足一切煩惱,與前世無異,生生世世煩惱不已。但除了我見、我執、我慢和我癡煩惱一直恒常伴隨著意根不斷的運行,沒有暫停時,其它的煩惱則不是恒常伴隨意根運行,而是遇緣才會現行出來造作惡業,存留業種,以延續後世的生死輪回。

八、如何調伏熏染意根減輕煩惱

淨和的觀行:我最近對意根的體會也有一點小收獲,就是感覺意根的”動作“是分層的,祂在五俱意識産生之前主要是疑性,在五俱意識産生之後才表現出明顯的貪、嗔等性。在日常生活中一般要到貪、嗔等習氣産生後才能反醒過來,在坐中盡量是在五俱意識産生之初就反醒反觀。但這個反醒放下的過程,一般都要用意識來做一些引導,並不能做到反醒後馬上就放下(這就是意根對五蘊的空性還沒有完全認同),現在苦惱的就是這個。

評:意根最初的疑,是對法的不確定性,所以還不能作出抉擇,一旦内心確定不疑了,就會有一個抉擇,抉擇之後六識出生按照意根的想法去造作。在造作過程中,意識會對法進行觀察,觀察中會發現自己有貪嗔癡,這個自己就是指意根。意根的貪嗔癡要通過六識的造作反映出來,這時獨頭意識是有觀察力或者是反觀力的。一般來說,獨頭意識覺悟不太強的時候,都是在身口意行造作完成之後才觀察到自己的貪嗔癡習氣,這就晚了一步。如果獨頭意識覺悟力強,在要決定造作的的時候,就發現自己有貪嗔癡,要造作的是貪嗔癡業行,並且決定不造作,這個決定反餽給意根,意根再作自己的抉擇,最後結果怎麽樣就看意根的覺悟了。

如果意根覺悟性不強,習氣重的話,還是會堅持自己的抉擇,不想改變身口意行,讓煩惱繼續現行。但是即使這樣,獨頭意識的反觀仍然是有效果的,給意根埋下了一個種子,熏染了意根,讓意根知道這種行爲是貪嗔癡,是不好的,不應該做的,下次意根再想現行煩惱的時候,心裡就有了遲疑和障礙,煩惱的力度會減輕。意識多次的阻止和勸導,意根的心意就會改變,不再延續煩惱的造作。所以修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意識的每一次反觀,都是對意根的熏染,都會埋下消除煩惱的種子,這些種子早晚都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意根累生累世的煩惱堆積如山,不是短時間就能改變的,有耐心的薰修是必要的,應該經常保持覺悟。

九、對理論的熏習層次

學習和修行分爲兩個層次,最初是在意識的淺層次,最後才能達到意根的深層次。任何一種理論知識的學習,首先都是意識開始學,最初還達不到意根那裡。意識一邊學一邊在熏意根,熏成功了,就把理論知識掌握到手了,變成了自己的真知灼見,成爲了自己的學問和技能,隨時隨地都能得到發揮,沒有障礙,也不會忘記。只有意識掌握的知識才會忘記,因爲那是學來的,是別人的東西,不是自己的,屬於自己的東西是不會忘記的,也不用特意去記持,隨用隨有,這叫作自心流露,不是鸚鵡學舌,在佛法的修証上也有人說是自性流露。

十、意根受熏後的覺受

問:弟子思維色身苦空無常無我,思自己思他人,生老病死吃喝拉撒,身不由己,平常走路思維不深,靜下來思維時,感覺身心有喜悅覺受出現,好像進去一個新天地,身心進了另一個境界一樣,很喜歡這個感覺。這個覺受是意根受熏了一點嗎?

答:這是七覺分中的喜覺分,正是在佛法熏習過程中的一個好的現象,意根受熏才有喜覺分出現,有喜悅才能堅持長久修行,之後就會有倚覺分出現。發自内心的喜悅都是由意根受熏而來,表現在色身上和意識心上。意根受熏才有身心上的各種變化,包括苦樂的覺受,以及不苦不樂的覺受,因爲意根有了新認知,思想觀念轉變了,就會促使身心轉變。經常思惟觀察五隂無我以及其他佛理,意根和身心變化就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多,最後由量變到質變,脫胎換骨,鯉魚躍龍門,轉凡成聖。

十一、意根受熏的程度有深淺不同

問:如果聽了一個知見,學了一個法,比如五蘊虛妄、無常空無我,心確實在生活中改變了,無論是工作生活的大方向調整,還是再見到之前貪愛的不太貪著了,感覺很淡薄,這算是意根的轉變嗎?

答:這是處於修行三十七道品階段的改變,修行比較得力了,一個受熏了,心就開始轉變了,轉到在八正道上,降伏了一些粗重貪的的煩惱。身心世界轉變了,就是意根受熏而轉的,就是說在修行的任何階段,只要意根受熏,修行就見效果。三十七道品也要修到意根這裡,否則就是假修行,還沒有上道。但是這種身心轉變還不足以轉變到脫胎換骨,以至於能夠斷我見。所以很多自稱斷我見的人,在斷我見之後身心各方面都沒有多少改觀和變化,骨頭沒變,凡夫胎就不能換成聖人胎。

在証果之前,佛法都要熏習到意根,意根受到善法熏習就會有所改變,身心就會發生變化,証果的當下更是如此,那才叫作三昧力。如果在學習佛法過程中,沒有熏習到意根,只是意識對知識的吸收和理解,意根還會一如既往,不會有身心世界的轉變,那麽斷我見和証果就遙遙無期了。

在証果之前即使把意根熏習了,但沒有達到一定程度,也不能斷我見証果。所以身心的轉變,身口意行的轉變,斷我見和明心見性都必須把意根熏染到相當程度,意根只改變一點都不行。脫胎換骨,必須徹底轉變意根,消除意根煩惱染污心,斷除欲界五品思惑煩惱。這樣業種存入第八識中,後世才能保証往生人天善道,不入三惡道。還有人抱著意識証果的頑固態度,跟意根証果的觀念相對抗,頑抗不化,死犟死犟的,真是無可救葯了。

十二、意識應該有效地熏染和改變意根

不少人在面對境緣時不自覺地表現出喜怒哀樂的情緒,過後才發覺,就說喜怒哀樂是老早就安排好的,是不由自主的。其實都是意根的煩惱習氣,是意根自然的反應,依靠六識表現出來的。情緒顯現出來過後,意識覺悟明了了,才發現了自己剛才出現了喜怒哀樂。當意識發現了以後,就覺得好像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不得已才說這些情緒是早就安排好的,是不由自主的。如果意識的覺悟性高一些,定力好一些,觀察力強一些,是可以觀察得意根的一些情緒和心理狀態,並且可以稍微控制一下情緒。尤其是在平時應該多做自我教育,以此熏染意根,改變一些意根不該有的煩惱習氣。

有的人意識的思想情緒也不正,沒有能力自我教育,進行有效的心理建設,就借口說意識這麽折騰也折騰不出意根習慣的圈子。如果意識怎麽折騰都跑不出意根習慣圈子,修行還有什麽用?修行就是要用意識來改變意根,意識好好折騰折騰,意根就不得不隨順意識,修行就上道了。

由於意根的各種心行、思想情緒,引生出種種身口意行,如果想要有清淨的善的身口意行,就要充分發揮意識的能動性和引導作用,積極地引導意根向善,造作清淨身口意行和有福德的身口意行。如果意根習性太重的話,意識雖知惡而不能改,就像毒癮發作一樣,雖知毒害己,卻仍然要吸毒。衆生煩惱重的時候,雖知是煩惱,雖知煩惱有過患,卻仍然煩惱不止。這是最初基學人的狀態,修行的路還很長。

十三、念佛三昧是意根的念佛功夫

腦子裡不自覺出現的念佛聲是如何生起來的?是誰在念佛?不自覺出現的念佛聲,都是由意根發起來的,是意根在念佛,一開始意識覺知不到,等覺知到以後,又控制不住,不得不隨著聽佛號聲。自覺是意識自己的覺,不自覺就不是意識自己的覺,而是意根的覺,意根的行爲。這種念佛三昧是禪定境界,這個定還比較牢固,借著這個三昧境界,再觀行四念處,心也是清淨的,容易觀行。

不自覺出現了念佛聲音,而且連緜不斷縈繞在心間腦子裡,這就是念佛三昧。種種三昧都是由意根發出來的,爲什麽意根能發起三昧呢?念佛功夫不純熟的,就不會有念佛三昧出現,各種觀行功夫不足的,也不會出現三昧境界。所謂的功夫純熟,是指由於長期堅持一種修行,成功地熏染了意根,意根被熏成就了,就會自動自覺地念佛和觀行,就出現種種三昧了。各種三昧的出現,不由意識決定,不受意識控制,意識只能被動接受,被動融入三昧境界當中,去體會三昧和身心覺受。

十四、對牛彈琴

琴曲雖然悠揚雅致悅耳,而牛很愚笨最初會聽不懂,更訢賞不了。因爲意根這個牛無明太重,無始劫以來在生死輪回中極大多數時間都在受苦報,沒有機緣熏習世出世間真諦,所以從來不懂得解脫之理。盡管佛法是這樣的美妙,可是意根卻不知不覺,不解其義,甚至也不求解脫之法,意識對於意根的熏染就如對牛彈琴。

這時候意識就要訓練自己彈奏技巧,並且耐心的長期彈奏下去,終有一天意根牛就會明了其中的韻味。意識要加強訓練的功夫,是要做到不管彈奏什麽曲調,保証意根牛都能聽得懂,這是非常不容易的,要下一番苦功夫。等牛聽懂曲調以後就好辦了,修行就會順風順水了。

十五、什麽叫作刻意?

刻意是意識壓制意根、調伏意根、調控意根、熏染意根、帶動意根、引導意根、槼勸意根,這時候意根還沒有被熏,沒有養成良好習慣。等到意根被熏成功,養成了良好的習慣,老牛聽話就會改了牛脾氣,意識就不用再管理意根、壓制意根、調伏意根了,不用再刻意的去做什麽,可以隨順於意根的良好習慣,不會違越槼矩。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