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開示滙總(增加三萬字的新內容)
第九章 意根訓練篇(3)
十四、如何選擇合適的觀行所緣
我們通常每時每刻所緣的法太多,導致思想分散,思惟分散,精力分散,導致所緣的哪個法都弄不清楚,生不出智慧,身口意行就錯亂,造作貪瞋癡煩惱業。如果能用心精專,思惟深透,就會看透所緣之法,不行愚癡行,就能解脫。
為了訓練意根能夠減少對外界的攀緣,把注意力縮小到一個時點只緣一法上,提高專注力,就要尋找一個適合自己觀行的所緣,尋找一個意根感興趣並且能夠契入的目標,讓祂能夠單純地觀,直覺地觀,擯棄雜念地觀。專注力提升以後,智慧才能提升。
尋找什麼樣的所緣才容易契入呢?楞嚴經中二十五聖分別在六根六塵六識上悟圓通,在地水火風空識六大上悟圓通,任何一法都可以觀行,都可以悟圓通。圓通的意思是,圓滿的通達,圓滿地契入了實證了那個法的空,小乘的空理和大乘的空性。既然在六根、六塵、六識、六大上都能圓通,那麼法法都能圓通,法法都是證道的切入點。但由於精力有限,每個修行人只能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切入點,專一去用功觀行,去突破,去入道,入道之後慢慢就會法法皆通。
如果選擇眼根作為切入點,就要對眼根所對應的色塵有所選擇,選擇合適了,心裡接受了,感覺舒適愉悅了,觀行就會得心應手。選擇的對象要簡單明了,體積不要大,外形色澤不複雜,不會引起過多的關注力,不會引出種種想法,種種情思,導致妄想紛飛,以至於違背修行的初衷,不能進入正常平淡的觀行中。
簡單的色塵如香頭、豆類、球類、筆類、自己的手指頭、腳尖、頭髮、衣服釦子等等,簡單的色塵,尤其是比較熟悉的,不需要去探索去分析,不會引起情緒波動,心境能保持平平淡淡,容易專心。
觀行時只用直覺去觀,色塵上有什麼就觀什麼,不要去腦補看不到的情節,這是現量觀行,腦補是非量觀行,不可取,結果不真實,也得不到結果。觀色塵不是研究色塵,不用思惟色塵的大小方圓長短和顔色鮮豔不鮮豔,這是意識分析的內容,分析這些沒有用,觀行的結果與這些內容無關,證得三昧不是在這些內容上證的。有人會問:那到底是觀什麼證的是什麼?功夫上道慢慢就知道了,妙不可言,至於有多妙,看二十五聖的三昧境界就知道了。
如果選擇耳根作為切入點,對所緣的聲塵就要有所選擇,聲音不能跌宕起伏,不能太悅耳動聽,免得情緒波動,引起浮想聯翩。聲音要單調一些,輕微一些,有噪音擾亂心神的不能用。小鬧鐘或者手表的滴答聲比較合適,能隨身攜帶,隨時聞聲,習慣了以後,聽到聲音心就能安靜下來。最方便的是自己的心跳聲、呼吸聲、手指頭輕微敲擊聲、牙齒咬合聲等等,敲木魚聲更好,用手機錄制一段,設置好自動重復播放功能。
如果選擇鼻根作為切入點,對所緣的香塵就要有所選擇,要淡淡的清香味,香味不能濃鬱,免得生貪心,可以選擇香料味,水果味、花香味、青草味等等。
如果選擇舌根作為切入點,對所緣的味塵就要有所選擇,味塵都在口中,最直接方便的就是品味觀行口水、口腔味,或者口含堅果類,口含棗核類等等,味塵要淡,不能太香濃,否則會生貪,造成思緒紛飛,妄念交織,心就不清淨了。
如果選擇身根作為切入點,對所緣的觸塵就要有所選擇,觸塵一定是與身體相接觸的,是能隨身帶著,時刻能跟隨身體的,那麼用自己身體中的一部分是最方便的,比如用手輕輕觸碰額頭,按壓脈搏,盤腿坐著時搖晃腰身,可以手握圓球、小石頭、念珠、核頭等等。但不要有大的磨擦,免得用心多分散心神。
如果選擇意根作為切入點,對所緣的法塵就要有所選擇,越簡單越容易定心,比如數阿拉伯數字、1到100 反復數,手摸小口袋裡的黃豆粒數黃豆,數念珠、數呼吸,數心跳,數自己的胎息,念佛念咒都是好方法。從意根上修比從五根上修稍微難一些。
選擇行住坐臥都能隨時入觀的對象,能讓觀行連續不斷,工作的時候和與人談話的時候都能觀行,不影響處事。與人談話時,內容不是特別重要,不用全身心投入傾聽和應對,就可以一邊談話應和,一邊觀行,可以觀對方的衣領和衣服釦子,或者關注自己的呼吸、數呼吸等等。如果單位經常開會,會議又不是特別重要,這個時間可要好好利用,不能浪費,在會議室隨選一塵,半開會半觀行,皆不耽誤。
這樣的直觀,可以用在引導孩子的學習上,這是訓練專注力,訓練定慧的方法,世間和出世間的定慧是通用的,都是用的同一個心,訓練好了,孩子的學習成績自然會提升,理解力、自學能力自然增強,甚至會有獨創力。
十五、運動員是如何訓練意根的?
運動員臨場比賽時都是發揮意根的技能和功用,比如各種競技比賽運動,拼速度拼技術拼反應力拼力量,都需要全神貫注,精力高度集中,心無雜念,這時候每個動作,每個應對對手的瞬間,還有時間用意識去思考嗎?根本沒有,否則剛想思考如何應對時,對方招數已經施展完成,自己瞬間就會被對手擊敗了。賽場上時間最寶貴,時間決定勝負,而用意識思惟應變措施,對手不會給你機會等你思考,一出手就勝了你,超越了你。
運動員沒有思惟應變的時間,那麼所有的臨場應變,都是意根功能的發揮,意根不動聲色,無聲無息地、有條理地完成一個個動作,應對一個個出其不意的進攻和挑戰,完全憑借著平時訓練的經驗,形成條件反射。任何生命體的條件反射活動都是意根的反應,沒有意識發揮的餘地。條件反射是意根的習性習慣,是意根長期所習所熏形成的一種機制,意識對此不了解,也無可奈何,只能全然服從和隨順。
意根是如何形成條件反射的呢?那是平時強訓練的結果,訓練得成了習慣,成了有肌肉記憶似的,任何一個動作和招數,都不用過腦,直接上去就完成了。意思是說,不走意識思惟這條路,這時候的意識不是用來思惟用的,只是起著引導意根的作用,把意根定位到某處某法上。同時心裡只能帶著一個知,僅此而已,其他活動都多餘,沒有必要,也根本用不上,一用就壞事耽誤事,賽場上必輸。
只有平時沒有訓練到位,經驗不足時,才用意識去思考策略戰術,應對方法,但還來得及嗎?就像在戰場上,敵人的刀槍劍戟正對著你,你還能抓耳撓腮地想對策嗎?意識的思惟分析只有比賽過後、戰鬥過後來使用,過後總結經驗時用得著。在訓練正進行中幾乎也用不上,知道了如何訓練以後,只管照著方法訓練就行了,訓練熟練了,技術過關了,才能去參加比賽,比賽是靠訓練出來的技術技能,是意根的熟練程度,不是靠僥幸臨場發揮,現想對策。
那麼意根在緊張的應對過程中有思想活動嗎?當然有思想活動,而且非常快速,悄無聲息,不僅五遍行心所法環環相釦,五別境心所法也緊隨其後時時出現,最突出的就是定心所法和慧心所法,若無定不專注,稍微一分心有雜念,動作就錯亂,被對手乘虛而入,比賽就敗北。這時候意識的慧不大能使上力,全靠意根的慧了,意根若無慧,手忙腳亂,不能正常發揮應對各種狀況,比賽還比個什麼?
在我們實修觀行佛法時也是如此,意識把意根定位在所觀行的法上,帶著對觀行對象的知,定在法上,其餘都是意根的現量觀察。比如觀察一枝花,只管盯著花觀察就好了,看著就行了,不必用意識去分析和想象,這支花的品種、產地、形態色彩如何、美麗不美麗,還會不會再開花,還能不能生長,如果送給某某人會如何?等等這些雜七雜八的思緒,全部都掐死泯滅,更不要強行根據所學的理論,去主觀地得出結論說:這支花是生滅的、虛幻的、空的,是如來藏變幻出來的,是如來藏用四五大種子,是依靠什麼什麼緣生出來的。連觀都不會,怎麼就得出結論了?這麼多事,有何益處?
只用意根觀就行了,有什麼觀什麼,別去想象推理分析,直到觀察清楚了所緣對象的生住異滅現象,眼前的法再也沒有了真實性,三昧出現,就證得了空和無我。那麼意根的慧力到底有多強,還是那個慧劣的意根嗎?慧劣怎麼能觀行,怎麼能知道法的生住異滅?怎麼能證道?這時候意根的心所法有什麼沒什麼,應該都清楚了吧?
十六、如何是正確的觀行方法?
觀是觀察,客觀地察看,簡單來說就是專一、一心一意地看,不是想,也不是思惟,更不是分析和剖析,眼前有什麼現象就直接觀察什麼現象,沒有出現的不要想象,不要去剖析、分析,不要用學過的法去對號入座,不要代入任何理論知識,不要有任何框架束縛。明白地說,就是要打死意識,別讓祂強出頭,用各種理論顯擺,用學來的各種知識套用,然後什麼也沒觀出來就用分析得出結論了。
想象出北京的面貌,和走到北京直接觀看北京,那是截然不同的境界,可以說是天上和地下的巨大差別。後者是親見、親證、實證,前者連夢遊都不算,夢都夢不到,就開兩片嘴皮、唾沫橫飛,大講特講,理論大家的架勢擺出來了,著作也寫出來了,甚至名聲都打造出來了,實際上什麼都不是。
第一尊佛修行的時候什麼理論也沒有,什麼知識也沒學過,憑什麼就成佛了呢?憑借對各種現象界的如實觀察,現量觀察,心細如發,從各種現象界發現了背後的真理真相,發現一個真理就總結一個真理,形成了指導後人的理論。直至大小乘的空都證得了,一直空下去,不斷地空下去,空到最後,再也沒有可空的了,就成佛了。
現在是師父把法講多了,弟子們也學多了,學來學去,心裡嬾惰了,遇到問題直接套用所學的理論,再也不肯自參自證,理論變成了所知障。那些理論是你自修總結出來的嗎?既然不是,怎麼能到處用?嘴叭叭地一直動,腿卻一步也邁不動,目的地永遠也到達不了,嘴到又不算。理論是指引修證方向和方法的,不是用來顯擺的,不是用來偽裝自己的,也不是用來獲取世間空法、假法的手段。陷入理論的金潭裡,也會窒息而亡。佛法不僅是良藥,如果不會用用不好,就變成了毒藥,病上加病。
拿觀行火圈來說,如何才是如實觀察呢?仔仔細細地、專一地觀察火圈,只觀察注視著就行,用白話說就是盯著看就行,定力出現以後,就會發現火圈有點虛了,不太實在了,再繼續觀察,會發現火圈不像是火圈了,再進一步觀察,發現火圈原來是一隻火把,或者是僅僅是一隻燃燒的火柴頭,哪裡有什麼火圈?最後把火把和火柴頭也觀空了,觀沒有了,道理都一樣。
火圈還是原來的火圈,火把還是原來的火把,是觀行者的定力出現以後,心細致有智慧了,於是就發現了其中的蹊蹺和不同,心的認知改變了,空了法空了物,空了我,空了人。沒有定力時心粗,認知力低下,看到的都是假象卻不知道,被自己的視覺給騙了,就是被自己的習慣性的認知給騙了。從前那麼斬釘截鐵地認為什麼都是實有的,自己這個人更是實有的,觀察到最後卻發現,世間沒有一個法是實有的,自己就這樣把自己騙了無量劫,是不是應該捶胸頓足?
觀呼吸、觀鼻耑白、觀胎息、觀白骨、觀花觀草,不管觀什麼,都是如此觀,都會是這樣的結果。觀察到所觀的那個法生住異滅,不真實了,虛幻了,空了,一個小目標就達成了。不要加入意識的什麼想象,什麼理論分析,不管意識分析出什麼都沒有用,路得用腳走,把意識禁閉住,別搞什麼事,用意根直觀,直接觀,單純地觀,用意根直接見道,意識無法見道。
看聖賢人實證的案例就知道,我們對其無論怎樣分析,都是相似的理解,都不是現量所見、現量所知、現量所感,分析出的境界與實際的現量境界差距極大,有時候是南轅北轍。分析出來的可能是頭頭是道,說得可能是天花亂墜,實證以後卻會說原來是這樣,顛覆了從前的想象和認知。
深處現量境中,親眼所見,親身體會,可能未必能表達清楚、準確,而在意識的非量境界中,雖然說得很有道理,卻不是那麼回事。就好像吃蘋果,未吃之前,種種分析,查資料,寫出種種論文論述,誇誇其談,句句精彩,吃過之後,就知道了原來蘋果的滋味是這樣的,感覺是這樣的,這時候才知道真味道是什麼,顛覆了從前的認知,於是一把火把論文燒了,一句都說不到點子上,空有文字。
什麼叫現量境?目前正在享受著,親身體驗著,處於三昧中,不用分析,不用思惟,不用想象,不用理解,直接感受。很多人所謂的悟,都沒有直接感受到任何一點點現量境,沒有任何親身體驗,沒有任何受用,全憑腦子想象理解。所以還是要去做功夫去實證,實證之前的種種分析理解,都不要太當回事,更不要把理解分析出來的當作是悟,二者差太遠了,不可同日而語。學的再多,思惟得再多,也沒有用,於實證無益,不如直接去做功夫,所得一切才是真實的。
十七、一切觀行的核心是唯觀無緣
《十往生經》原文:爾時阿難白佛言。未聞觀身之法。其事云何。唯願說之。佛告阿難。夫觀身之法者。不觀東西。不觀南北。不觀四維上下。不觀虛空。不觀外緣。不觀內緣。不觀身色。不觀色聲。不觀色像。唯觀無緣。是為正真觀身之法。除是觀身。十方諦求。在在處處。更無別法而得解脫。
釋:阿難向佛請教觀身之法,應該如何觀身。佛回答說:觀身之法,就是在觀身的時候,不要去觀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不要去觀虛空,不要觀身外之法,不要觀身內之法,不要觀身體的色相,不要觀長相和聲音,不要觀色身的相貌。對色身只單純地觀,不要去攀緣與觀無關的法,比如用意識去思惟、分析、想象、猜測、推理、判斷色身內外的種種法。要做到只觀不緣,這才是正真的觀行之法。除此觀身之法,在十方世界裡去真誠求索,不管探求到哪裡,都找不到其他的方法能夠得解脫的。
唯觀無緣,四個字是一切觀行功夫的核心,所含信息量極大,排除了極多的與觀身無關的操作,那些操作都是用意識思惟分析的方法,不是直觀、正觀和純粹的觀。意識到處攀緣,想東想西,想南想北,海闊天空地遨遊,卻都與觀身無關,不是得解脫的辦法。排除意識的這些功用,就是意根的直觀,是真正的觀行,是能得解脫的觀行,是與四念處觀相符的觀行,是楞嚴經二十五聖的觀行,是一切聖賢人的觀行,同樣是諸佛菩薩的觀行。
方法已經說得非常明白了,可是有一些人還是用不上功夫,其中一個原因是用意識用得太習慣了,想象不到不用意識要如何觀,不知道用意根直觀要如何觀,總之就是離開意識的功能,就不知所措了。這就沒有辦法再進一步演示了,只能靠自己不斷地細細地琢磨和練習,在練習過程中,是可以用意識去思惟和理解的,理解透徹之後就要依之做功夫,練習觀行了。
原文:佛復告阿難。但自觀身。善力自然。正念自然。解脫自然。何以故。譬如有人。精進直心。得正解脫。如是之人。不求解脫。解脫自至。
釋:佛告訴阿難說:你們只管去直下觀身,善法之力自然而然會生起來,正念也會自然而然地生起來,心解脫也會自然而然地出現。為什麼這樣說呢?譬如有人,發願精進修行,直心用功,就得到了正解脫。像這樣的人,心雖然沒有求解脫,而解脫之果自然而來,不求自得。
佛講的用功方法非常明白,只管去觀,直接去觀,不要胡思亂想,腦補情節,情思意解,增添很多事情,種種曲折,反不得力。直下用功觀行,不作他想,不要有他念。就像四念處經裡所教的觀行方法一樣,如實觀行,那麼善法之力自然生起,善根增長成熟,暖頂忍世第一法自然現前。心具正念,與四聖諦理相應,身心自然就解脫了。心雖沒有求過解脫,解脫自然出現了。
這是意根用功觀行的方法,一切觀行都是如此,從凡夫地到等覺地都是如此觀行證道。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一生當中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每位善知識教導一個法門,善財童子就在定中直觀,直到三昧出現,這一法門就成就了,修完了。然後再去參訪下一位善知識,這樣善財童子就從凡夫地修到了等覺位。如此參訪到最後一位善知識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教導祂發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
既然善財童子都是用意根的如此直觀方法,修到了等覺地,我們就不要另辟蹊徑,非要加進意識的想入非非,用投機取巧方法來獲取正真道果。道果不是用意識得的,是意根主人修來的,是直觀得來的。因此佛教當中沒有意識證果、意識明心見道之說,用意識投機取巧的方法,是不可取、不可用的,用了也白用,得不到善果,得不到正真的解脫果。
十八、會主動使用意根的成果
弟子至從學會使用意根之後,工作效率快速提升,工作量也增長好幾倍。現在做任何事都不愁方法, 能想出來的方法有的是, 只要心裡一惦記某件事, 就對那件事上心了, 然後往那一打坐, 哪怕是睡個覺, 辦法就會來一堆。處理問題的方法出現了,就得馬上記下來,或者立即實行起來,要不然過後容易忘。實行之後事情就會越做效果越好。以前不會用意根,遇到一些事情可愁死了,尤其是工作業務繁忙的時候,都不知道如何處理解決,頗費腦筋。
弟子用意根這些年確實有一些體會,但不太會總結。有時候意根尋思出來的方法竅門靈感,簡直妙不可言,自己都感覺很驚訝,奇怪這是怎麼出來的呢。
評:這篇分享體驗,是實打實的,沒有一點虛的假的意解的成分,禪定非常好,上座很快就能入定,意識功能弱一些,意根的功能強大,真能產生出解決實際問題的智慧,包括佛法上的智慧,問題只要入到意根裡,思量都很透徹。
意識拋出問題後,不再思考,懸在意根心中,讓意根隱秘的思量,意根就會默默地,不動聲色地思量,結果自然出現,意識了知到這個結果,就會突然明白了。這個時候發現雖然意識不在思考,但還是感覺到有一股念力思考力在運行著,這是意根在暗暗思量問題的一種隱秘方式,至於思量有多深有多久,是什麼結果,由多種因素決定。
能主動使用意根,讓意根思量的前提是,一定要靜下心來,一定要有定力,禪定越深,意根思量的功能越強大,結果越令人震驚,如果有未到地定或者是初禪定,意根思量佛法,斷我見和明心見性就相對容易多了。如果定力不夠,感覺好像是意根在思量,其實意識沒有停歇,也參與思考,其結果就有意識的分析推理的成分,結果並不太真實。
學會運用這種功夫,世間法以及出世間法都會有大成就,擁有獨到的大智慧,能夠處理好各種事務,效率倍增,效果顯著。這種功夫從國學生開始就可以培養,功夫學成以後,不僅是事半功倍,自學能力也許是幾倍的增長,各行各業都會大出優異人才,這種有獨創力的人才,機器人無論如何都追不上取代不了。
十九、會使用意根的殊勝境界
我有一個弟子,學會了使用意根,每遇到問題,智慧汩汩而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層出不窮,隨著辦法的出現,不得不馬上去解決問題,一個一個方案都去實施,導致日夜工作,馬不停蹄,身體卻吃不消了。因為智慧出現以後,腦子裡的思想若不去實施,過後那些想法可能會想不起來了,很可惜。解決一個問題以後,思路開闊,又一個想法出現,還得再去把這個想法實施起來,去解決另一個問題,這樣下來,就不得不連續工作,變成了工作狂,工作效率雖然大幅度幾倍若干倍的增長,可是身體吃不消。
我就給他出主意說,你以後再有汩汩的思想智慧火花出現,馬上用手機記錄下來,只用簡明扼要的語言記錄就行,或者只用一些關鍵詞記錄也行。因為是自己頭腦中(意根心中)出現的想法,過後再打開記錄,意識瀏覽一下,就會回憶出大概內容,思路還會再現,不會浪費了智慧資源。
還有一個弟子,幾年前跟我學法以後,出國學習工作,僅用了十五個月的時間,完成了近五年的工作學習任務,並簽訂了十年的訂單。這都是學會用意根,處理問題的智慧快速增長,超額完成工作學習任務。可見意根的潛力是非常大的,只怕意識和體能跟不上,身體吃不消。
我講法就是採取這個辦法,對於一個法義,只要心定下來,沉浸其中,各種想法思想不斷湧出,有時候身體疲乏,意識跟不上,就沒辦法把思路都形成文字記錄下來。把腦海裡的意念都形成文字也很費氣血,氣血這個東西對我來說可是寶貴的資源,得省著點用。於是我不得不只記錄片段,或者是只記錄關鍵詞,以後再打開看時,思路又會重新出現。但由於記錄的片段太多,根本沒有時間再去整理,而新的思想想法又不斷出現,舊的記錄多年來一直堆積著,沒有精力處理。所以我沒法再去應對各個弟子們的問題了,否則會沒完沒了的,哪個法也不能形成文字發表出去。
會用意根,真的是有用不完的智慧,意根祂從來不休息,而意識的精力遠遠跟不上,文字和語言的表達跟不上意根的思想,智慧形成不了文字,這也覺得很可惜,頭腦靈光就是這樣,自受用沒問題,想要讓他受用就有障礙,但這總比意識靈光,意根無智慧的強太多了。意識靈光,侃侃而談,天花亂墜,而實際可能就不是那麼回事。
可見,意識與意根並不一定是協調一致的。有些事我們有時能做得到,雖然做得到,卻不會總結歸納,如果要形成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就顯得非常困難,或者是沒有時間精力去形成語言文字。比如大阿羅漢周利槃陀迦,自己意根的證量證德非常高,卻無法把這些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以利益眾生,這是意識智慧的缺陷。意根都做到了,意識卻說不清楚,表達不出來,能做不能說。而有些人卻相反,意識說得天花亂墜,意根卻寸步難行,能說不能做。而諸佛菩薩們由於長期度化眾生,既能做也能說,意根和意識協同一致,不但通宗也通教,宗是意根的智慧,教是意識的智慧,兩種智慧都很高深。
從意根衍生出的智慧境界來看,意根的智慧被打開被充分激發出來以後,並不劣弱,相反還很強盛,意識的意識倒顯得劣弱了一些,跟不上意根的節奏,語言文字描述不了意根的三昧境界,很多時候還理解不了意根的境界。而且隨著修行的不斷深入,意根的智慧越來越深,最後深到完全取代六識的功能作用,把六識滅掉不用了,以一帶七,這樣的功能智慧該有多麼的強大,強大到意識連劣弱都談不到了。從古到今說意根慧劣的人,看到如此事實,有何想法呢?是否還仍然執迷不悟,執拗地抱著殘缺的意識思惟出來的理論不放?後續再用諸聖實證境界來打破這些虛妄的殘缺的思想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