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日常开示汇总(增加三万字的新内容)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综述 更新时间: 2025-07-02 17:36:13 阅读: 418

第六章 修行篇


一、我见的表现

有的人做了一点善行就到处宣扬,就像公鸡一样到处咯咯乱叫,这样还有什么阴德可言?还有什么功德可说?假如能利益到别人,哪怕是让人开心笑一笑,哪怕能给别人带来一点点利益,都是应该的,没有什么可值得公开出来的,一公开出来,善报就受了没有了,后世更大的善报就得不到了,这就相当于阴德没有了,阴德是后世受的善报。除非是想给人做个榜样,以此来熏染带动别人也向善行善,才把自己的善行公之于众。

而有些人什么事还没有开始做,就高音喇叭到处广播,先提前享受一下别人的艳羡、恭敬、赞美和追捧,这是借高利贷提前消费的行为,很不明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有严重的我见,才有严重的虚荣,想要博取他人的眼球,把自己和他人以及其中的事和功劳等等都当作真实的,加以严重的执取。了解到什么是我和我见的表现,别人一作作起来,身口意行一出现,就能辨别出此人的我见是严重还是轻微,是否断我见了,离断我见还有多远,这样就让冒充圣人者无所遁形,那么谁还敢来娑婆世界行骗呢?

二、断身见的方法

问:假设组成身体的所有小颗粒(物质)的所有权归属地球,能运动的能量的所有权归属太阳,除去外借的物质和能量,剩下空荡荡的状态,不知道什么是自己。这样的思维能帮助断身见吗?

答:这样的归还方法,能帮助断身见,楞严经里佛讲过。但是身体里的物质色法,归还错主人了,地球和太阳也是物质色法,也有主人要去归还,如果把地球和太阳当作物质色法的主人,这还是错见,不能断身见。色身里的物质色法的主人是如来藏,是如来藏用四大种子形成的四大微粒,微粒再继续不断地聚集,就凝聚成了色身,从一粒受精卵到胎儿的色身,到出生以后婴幼儿的色身,再继续凝聚成青少年和成年人的色身,老年人的色身,最后四大种子回到如来藏里,色身灭去消失。

整个过程都显示出如来藏是物质色法的主人,色身整体都是被出生和变化的,都是空的,因而是无我的,这样就能断身见了。但是四大种子形成色身的过程无法实际现前观行,虽然这样观行能观行得非常彻底和究竟,但定慧不足,还是从四圣谛的角度来断身见比较容易。

三、三果人退失了初禅定,果位会不会退失?

瑜伽师地论中说,三果人即使禅定退失,果位也不退失。因为根本烦恼已经断除了不会再生起,枝叶烦恼即使生起,心也不会再如从前一样真有烦恼了,有时候偶尔现起的小烦恼,只是在意识层面的,不是意根深层次的,生起便会快速消失,不是真烦恼,根本不影响其解脱智慧,所以就不影响果位。根本烦恼决定着解脱的智慧,决定着能否涅槃。根本烦恼断了,还能不能生起,在佛经中没见到事例,现实生活中也没有遇到,所以不确定,不排除有特例。

小乘三果和大乘三果的情况是有区别的,小乘三果人因为很少度众生,一般都是出家人,事务比较少,或者几乎没有什么事务,接触的众生少且单一不杂,心能够保持清净,禅定也容易保持,不容易退失,果位就不退,也许有特例。三果人虽然有初禅定,但是不是时时都有,不能时时都在定中,在初禅定中做事很困难,遇到需要太动脑筋和费心思的事就会头疼和烦心,其初禅定上坐时和特意保持时肯定是有,下坐时也许能保持,也许会退失一部分。比如晚上睡觉时就没有禅定,特别用脑思惟时禅定就减轻。

那么禅定减轻和晚上睡觉,果位能保持住吗?当然能保持,不能说醒着时是三果人,睡着就变成一二果或者凡夫。所以暂时退失初禅,果位不退。初果人有未到地定,禅定也很容易退失,但初果位不退。大乘七住位菩萨也有未到地定,也容易退失,但是位不退,名为位不退菩萨,不会变为凡夫,假七住菩萨谈不到退的问题,因为根本没有进七住位。

再比如说佛陀在四禅定中成佛,具足了四禅八定和灭受想定,但佛陀不能总住在二禅以上的禅定中,在这样的禅定中无觉无知,无法生活和度众生,佛陀平时行住坐卧只能保持初禅定;具足四禅八定的俱解脱阿罗汉也不能总在二禅以上的禅定中,行住坐卧也许能保持初禅定,也许不能保持。但是不能说不在四禅八定中,佛陀就不是佛了,阿罗汉就不是阿罗汉了,所以不在禅定中,果位是不变的。即使佛陀在初禅定中讲法一个月甚至一年、一劫,不入二禅以上的禅定中,佛陀的果位也永远不会退失。圆觉经中说:譬如销金矿,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意思是说佛已经从无明烦恼中修炼成佛了,不会再有无明烦恼了,佛位就永远不退。

那么长期退失初禅定,三果人果位退不退呢?这个要看智慧的保持情况,和身口意行的具体情况而定,要根据根本烦恼是否现行、菩提心是否退失、是否仍然不着世间的名闻利养来判定果位是否退失,而不能只以禅定而论。阿罗汉还俗退失四果,那是因为暂起轻微贪欲烦恼,后又厌倦世俗生活,又出家修成四果,三四果人断除了烦恼,没办法再过世俗生活了,即使还俗还会再回来。总结起来说,应该以果德来判定果位是否退失,检查三果人的果德变没变,看其思想行为是否还符合三果人的德行。禅定的结果应该是断烦恼,有解脱的智慧出生,如果这个结果不变,没有退失,那么果位就不退。

大乘菩萨的三果,要比小乘三果不容易保持,因为菩萨以度众生为重,接触的众生多,事务也多,用心的地方更多,比较繁忙,又没有时间修自己,禅定最不容易保持,退失是正常的。但是初地菩萨是行不退的菩萨,如果菩萨度众生的行不退,仍然保有大菩提心,行大菩萨道,不知疲倦,烦恼不生起,不求世间的名闻利养,能舍弃自我,一心为佛教事业,并且唯识种智不退,那么初地菩萨的果位怎么能退呢?如果这些果德消失了,生起了贪欲和嗔恚,搞起了名闻利养,那么果位就退了。

三果的菩萨只有初禅定,还没有宿命通,命终以后再托生人间,就会忘记前世一切所修,没有初禅定,外表与凡夫无异。可是意根与前世是同一个,意根的思想观念、品德、福德、菩提心与前世一样,延续到今世,甚至定力和智慧也很强,其心行就与凡夫差异极大,尽管意识受到了世间法的熏染,有了染污,会熏染意根,造作一些不善业,但这染污是有限的、轻微的,意根的清净性起着决定作用,一旦再次遇见佛法,很快就会觉悟,快速消除这些染污,不会成为修道上的遮障,并且还会快速地证得三果,再次明心,进入初地。

所以三果的果位退不退,在于果德是否还在,不能只看单一的禅定,禅定起着断烦恼和引生智慧的作用,既然已经起到了作用,禅定退失一段时间就没有多大关系了,需要时再快速修回来就可以了。譬如打火机,把柴火引生出来,打火机火灭了也没有关系了。

四、最稳妥保靠的修行法门

问:是修断我见证果才有把握脱离轮回,还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更有把握脱离生死轮回?有没有一本万利相对稳妥的法门呢?

答:你这个问题的核心思想是:1,如何有把握脱离轮回得解脱?2,修净土念佛是不是比断我见更快更稳妥?而我认为得解脱出生死轮回最稳妥最可靠的办法,是当下就达到像圣贤人那样的德能,身心世界都像圣贤人那样,不仅在知见上在见地上与圣贤人齐,在禅定上神通上也与圣贤人齐,在品德修养上心性上也与圣贤人齐,在心量上愿力上发心上也与圣贤人齐,在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上同样与圣贤人齐。总之,在一切方面都要与圣贤人齐,才能像圣贤人那样解脱自在,寂静涅槃,不受业力拘束。

四圣谛的理念能让众生看透看空娑婆世界的五蕴世间,从而能放下娑婆世界的种种缘,一心念佛,求生极乐,心与净土相应,往生则易。如果得初果向和初果了,更能保证往生极乐世界。没有四圣谛理的辅助,念佛则是心不在焉,粘滞在娑婆世界的种种因缘里,徒耗费宝贵时间。所以修四圣谛和念佛二者并不矛盾,可以互相融合,互相促进。

证果和明心,都代表心的一种脱离凡夫生死轮回的境界,达到这种境界,代表德行德能都很高深了。把这种高深的德行德能取个名字,定义为断我见证果,定义为明心见性,定义为初果须陀洹到四果阿罗汉,定义为三贤位菩萨,定义为初地到八地菩萨。即使不取任何名字,没有任何定义,只要具足了这些德能德行,就是得解脱了,脱离了凡夫的生死轮回境界了。

所以众生不管如何修行,不管修什么,只要能达到这种境界就可以了,把身心世界都提升八度提升几级,那么自己所处的境界当下就是解脱境界了。改变身心世界是根本,提升自身德能是根本,其他都是附属品。如果提升不了自己的德能,改变不了自己的身心世界,其他的附属品都不会出现,那么只执着附属品有什么用呢?最稳妥最保靠的修行法门是什么,应该都知道了吧?

种种果现果得果报,都是如来藏实现的,如来藏根据什么现起这些果报?根据修行人的心,心行身口意行。心行不到,身口意行不到,如来藏就不能现出任何果得果报,如何能有初果到四果,三贤位和入地菩萨?如何能往生极乐世界?这些果报任何个人定义和取舍都不算,只有如来藏现起的才是真实不虚的。所以对于果的争议和计较,还不如脚踏实地如理如法的修行来得实在。五、如何修行才能得人身不堕入三恶道?

断我见证果和明心见性可免除三恶道业,与人相应,后世可得人身,不堕入三恶道。佛经中说五戒全者能得人身,能把五戒完完全全守好不犯,命终没有重大恶业出现,也能保证得人身。但是怎样才算守持好五戒不犯呢?心性的转变是个关键,业障的消除是个关键,福德具足是个关键,降伏烦恼是个关键,有空的智慧是个关键,有禅定是个关键。戒定慧不仅能降伏和断除烦恼,改变心性,消除业障,也能增长福德,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能保证得人身。

除此而外,只有福德心性与人相应,虽然没有证道,也能得人身。根据禅宗史料记载,过去有些参禅人,虽然没有证道,但是有很深的禅定,在命终时以禅定力和福德力,可以直接投生在某居士家中,甚至福大的还能抢胎,不用足月就能出生。禅定再深达到四禅定的,可以随时舍命走人,没有见道都可以做到直接投生人道和天道,见道以后更能投生人道和天道,免去三恶道的苦。

只要严格守持戒律不犯,禅定达到未到地定和初禅定,处于参禅阶段,智慧也不错,由此戒定慧的修行,就有很大的福德,业障很轻,业障重的修不到这个阶段,福德小的也修不到这个阶段。这样就能保证投生人道,不去三恶道。这是什么阶段呢?是临见道之前的阶段,相当于初果向,修行接近于初果阶段。得人身的条件是福德与人相匹配,德行、心性和慧力也与人相匹配,没有重大业障的遮障,重大恶业的业种消除或者是无法现前了,这样才能投生为人。

我们团体里是否有处于大乘参禅阶段的人,现在不得而知,但是却有处于未到地定观行断我见的人,这些人差不多处于初果向阶段。这个阶段就可以保证后世再投生为人,继续今世的修行,修行可以说是连续的,没有被三恶道打断。比如咱们团体里的惟如,有三昧定,有白骨观,戒定慧具足,重大业障消除不现前,心性转变,性障烦恼轻微,后世可躲过三恶道,投生为人继续修行。白雪香更是如此,禅定和小乘空的智慧很深,戒定慧具足,心性纯善,不与三恶道相应,后世不可能去三恶道受报。

还有群里的蓝天,四念处观行修得相当好,心性良善,有禅定,智慧也深,戒定慧具足,没有重大业障遮障,福德深厚,有菩萨种性,心性不与三恶道相应,后世也能免三恶道苦,在人中继续深种善根,植种德本。这个德很重要,是三善道与三恶道的分水岭。一个人没有德,无法做人。有这些修行先范做榜样,大家应该对自己的修行有信心,只要沿着正确的轨道修行,得初果向还是不太难的,后世得人身的几率还是很大的。

六、实修比单纯的学理论更加困难

在互联网时代,理论爆炸,学习知识变得很容易,几乎没有什么难度了,难就在难在实修这块。一是没有多少实修事例经验可借鉴,二是没有实修实证过的人予以指导,三是必须突破重重阻碍,亲力亲为,没有人能代替,四是众生根基普遍都不太好,业障这关难过,无法下手把修行落到实处。

我们这里都以实修为主,不以前期的理论知识为主,不耍嘴皮子功夫,不去四处辩论争胜。一旦进入了实修阶段,有了实修的基础和窍门,即使今世没有证得什么,也不容易下三恶道,后世再接触佛法,就会自动进入实修状态,修行就会很快。望大家珍惜这个机缘,莫再攀缘世俗无益之事,更不要追求世俗里的享乐,世间里没有什么可乐的。希望大家都长点心,在认知里多提升点智慧含量。

七、修行是让境界空还是让自己空?

境界都包括什么法?境界就是尘,尘是一切与我的识心相对的色声香味触法,包括人事物理一切法,包括自他五阴身,根尘相触生识,有识就有分别,就会起心动念。那么修行是空境界还是空我?是我先空,我空了境界就空了,不是境界空了我就空了。

境界若无,我就无,境界若有,我就有。这叫什么修行?若这样也叫作修行,那么外道修出四禅八定空了境界相,却只留我,他们是否断我见了?谁比还外道空?修境界者,原来是随境界转者,随境界转的就是凡夫。我空了,还有尘吗?尘随着就空了。你若不空,一切境界起,你若心空,一切境界化为无。

八、心空以后还有境界显现吗?

众生只要有意根存在,有五蕴存在,如来藏就会输出业种和七大种子,变现出五蕴所需要的法,就有种种境界出现。诸佛菩萨都有意根和五蕴,因此诸佛菩萨都生存在世间一切境界里,广度有缘众生,但这绝不影响诸佛菩萨的心空的证量和无我的证德。因为心空不是要把一切法都灭去才称作心空,而是不认一切法为真,不追求一切法,不执著一切法,这才是心空。心空是让心空了法,不落于有中,而不是让法灭去了而留心。如果要把法都灭去,首先意根要先灭,继而五蕴身也要灭去,这个众生就消失不见了,然后法就随之灭去。这样的话这个人就消失了,修不了佛法,也不能成佛了。有一些阿罗汉在命终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但还没到命终的时候,阿罗汉的意根和五蕴都还存在着,如来藏就要变现出阿罗汉生存所需要的一切法,包括境界。

这个问题的关键点是何为心空,心空是把法看空观察空,不是把法灭掉让法空不存在。很多人都对心空有误解,认为空就是不存在,实际上心空就是不管什么法出现,心都知道法的本质是空的,因而不去追求和执著法,也不生起烦恼。

如果空就是不存在,那么有人认为自己空了,那还吃饭做事吗?色身还有什么活动吗?把自己灭掉没有?认为空了的人,为什么还用嘴说话,为什么还用手打字?不是空了就是不存在了吗?这样的误会是很大的,佛陀空得最彻底了,可是佛陀也有五蕴活动,也在境界中讲法广度众生。而且还讲五蕴法,讲世界的成住坏空,佛陀这样讲是承认五蕴是真实的吗?是承认世界是真实的吗?都不是的。佛陀讲五蕴是为了让众生正确认识五蕴,通过修行证得五蕴皆空,佛陀讲世界是为了让众生正确认识世界,通过修行证得世界虚妄,从而达到心空。所以心空就是指心的一种状态,不是让境界空,境界本来就是空的,不用再去空它,修行不是修境界,而是修心,把心对境界的执著空掉就行了。不管心空不空,境界都依然显现,不管显现什么境界,心都要把境界空了,不念不住不执境界。

九、生起念觉分是证法的前提条件

七觉分中第一个是念觉分,意思是学了某个法以后,了解了这个法,认识了这个法,并且记住了这个法,法入心了以后,心中有了这个法,平时能够忆持这个法,想着这个法,思考着这个法,遇境就能如实观察这个法,这是证得法的前提。中间少一个环节步骤,念觉分和七觉分都不圆满,就不能证法。而法入心能够忆持了以后,就不用每天都手离不开书本地学这个法,否则就没有生起念觉分。那么在学佛修行的什么阶段才能有念觉分呢?

什么人学完法以后,怎么学也不能入心,记不住,想不起来,必须依赖书本才能了解法,才能思惟书本中讲的法呢?还没有生起念觉分的人对法没有什么印象和兴趣,就是这样,念力很差。只有把兴趣提升了以后,知道法的重要性以后,心里才能时不时地念着法。

比如说,学完小乘法五阴无我之后,看着书就知道色声香味触法六尘都是空的假的不真实的,而离开书转身遇到六尘境界时,看见色尘还是非常挑剔,非常在意,想要最好的,不想让自己受一点委屈,听见声音也是非常挑剔,非常在意,嗅着味道,也非常挑剔,非常执着香臭,遇到触法也是,非常挑剔执着,完全忘记了自己刚才还在读六尘虚妄不可得这句话。这些现象说明,此人对于六尘空假这个法没有入心,没有忆持性,不能思考观察,念觉分还没有生起来,那么什么时候才能证得六尘无常无我呢?没有日期,也许驴年,也许马月。

十、精进学法算作是修行吗?

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三藏十二部清净妙理,属于理论和知识范畴,这些理论知识在实证之后,破除相应的无明,就没有用了,就要弃舍掉,如果留存于心,只能窒碍心识,不能心空无碍,徒增法缚。比如用药治好了病,就应该把药丢弃,否则执药反成病。而与法相对的非法就是无明,贪嗔痴烦恼。无明的范围极广,凡是错误的、不如理的、导致生死不绝的思想观念都是无明。这些非法更是要舍弃掉。我们整个的学佛修行过程,就是不断地破除无明的过程,直至无明灭尽,到了彼岸,再不需要修行,法理也要空尽。

这样法与非法的关系就很清楚了,二者是药与病的关系,是对治与被对治的关系。法是用来对治非法的,非法对治没有了,法也要舍弃,这样心就空了,清净了,常乐我净了。既然法是用来对治无明的,它就是修行的一种工具和方法,而修行的对象是无明烦恼,而不是法本身。法是理,无明烦恼是事,事体现在身口意行上,身口意行也是事,分为善、恶和不善不恶三种,恶灭心就变为纯善和清净。那么用理破事,圆融事,圆满种种事行事相,就是修行最初和最后的标的和宗旨。

到最后心中的法肯定是要消除的,事行是否也消除呢?无明烦恼的事行一定要消除,消除了无明烦恼以后,身口意行就会变得彻底清净,没有染污,这样就圆满了种种事行,成就了无上佛道。但诸佛成道是不入无余涅槃的,在无住处涅槃中,圆满清净的事行就要常常现起。因为诸佛因地发愿要广度无量众生,成佛以后就要圆满地实现因地所发的种种清净大愿,所以事行不能断,也不能灭,直至众生度尽。

这样就清楚了,有智慧能理事圆融,能圆满种种事行,才是真修行,能用以自豪和标示于人的应该是无无明的清净的身口意行,而不是学了什么法和学了多少法,因此方法和用具不必展示于人,结果很重要,将结果示人,才能激励人、教导人、引导人,走上破除无明的成佛之道。就像身体健康的人,只向人展示健康的身体就行了,没必要到处宣传自己有治癌药,有治白血病的药,无病才是令人自豪的。用法对治了非法,起到了其应有的作用,消除了无明,去掉了贪嗔痴烦恼,灭除了我法二执,这才是根本。如果不起作用,念佛也是非法,如果能起到作用,外道非法也是法。

现在有一部分人理论是理论,事是事,二者没有关系,那修行到底是在修什么?很多人都以为学佛就是学理论知识,多懂一些佛法,而懂佛法是为了什么却不知道,修行的目标和方向是什么不知道。如果学佛只是为了掌握理论知识的话,即使学富五车,变成了佛学博士,也仍然是无明众生,不能解脱一丝毫。理论知识并不能让众生成佛,执理废事,反倒变成了法执,被法所缚更增生死,这样的学法就是愚痴行,不算作修行。理论是为事服务的,事圆满了,理论就没有用了,应该舍弃了。哪有智慧人成天抱着理论而不顾事,本末倒置呢?

人是在事上解脱,不是在理论上解脱的。有些人真是颠倒,高捧着理论,却大造恶业,以为理论在手,目的达成,事行不管。而实际上,有用的是事,需要圆满的是事,事圆满了才是佛。为了把事圆融做好,才去学理论,用理论指导事行,改变事行,圆满事行。若不为此,埋首三藏十二部中,孜孜以求,所为何事?为学而学,岂不是无用功?那些学了一些法就傲视群生的人,是多么地愚痴颠倒啊!所学不能减轻贪嗔痴,反而增加了无明,莫不如不学,学来学去也只是个祸害,让众生误会佛法误会佛教,就是在造大恶业。总结起来说,不能圆融事行的学法,再精进也不算作修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