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日常开示汇总(增加三万字的新内容)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综述 更新时间: 2025-07-07 00:13:47 阅读: 443

第九章 意根训练篇

一、观行、观想、观察与想象的区别

观,一般是指客观的观察,现前有什么就观察什么,也叫作现观和直观。而想象就是妄想现前没有的,离开现前境离开事实的脑补,与现观直观相反,是意识的思惟活动,是修证的大忌。

前几天在日常生活中训练意根的帖子里讲过了,盯着香头是意识盯,为了牵引意根观察香头,并且意识不要胡思乱想,不要去想象什么,不要在脑海里出什么画面,不要去打扰意根观察。一个香头,有什么可想象的?哪有那么多事,还出画面?意识妄念止不住,意根也静不下来,心不定就不能观。有禅定时叫作观,没有禅定就是意识的杂念。训练意根的同时,也是训练意识,先把意识训练得无妄念妄想,无杂念以后,意根就差不多训练好了,这时候才能谈得到观,不动意识心念的观,也可以进入参,之后进入三昧中,观行和参究才能成就。

四念处观中,观身不净,包括观呼吸和白骨观,呼吸是现前存在之法,观名为观察观行,白骨现前可以见得到,也可能见不到,但是白骨都会见过,知道为何物,不用想象,观呼吸观白骨的观也可以叫作观察观行,也可以叫作观想。

观受是苦,受是自己亲身感受,现前存在或者自己经历过,不用想象,观受的观名为观察观行观想。

观心无常,心是自己现前存在和运行的妄心,自己感受得到,不用想象,观心的观名为观察观行观想。

观法无我,法是我们所修的四圣谛理、三十七道品、五盖、五蕴十八界等等,这些是现前存在的法,不用想象,观法就是观察观行观想。

但是由于智慧不足,现前存在的法不能正确认识,就靠意识的思惟想象,这就无法现量观行了。就是呼吸这样简单的现象,许多人也无法现量去观,而靠意识的思惟想象,意识一动就遮蔽意根,现量的观和思就不能启用,所得结果就假。

观像念佛,面前要摆一尊佛像,或者画一尊佛像,意识看着佛像,意根直接去观。禅定不足时,意识会辅助意根去观,有些思惟分析,禅定足了以后,去掉意识的分析,意根单独的现量观。三昧出现时,意根观行的现量境现前,证量出现,观像念佛就修成就了。这时候不管意识想不想佛像,佛像都会出现,不以意识为转移,身心都处于三昧中。凡是意识控制指挥不了的,都是意根的现量境,真实可靠。

观无量寿经的十六观,没有参照物,很难观,这得靠自己的愿力和阿弥陀佛等诸佛菩萨加持力。第一观日观,有个落日可以作为参照物,后面十五观都没有任何参照物,也没法用意识思惟想象,极乐世界里即使是一草一木都无法想象,何况那么多景观宝物听都没听说过,地球上根本没有,这要如何观?但只要第一观日观成就,心处于三昧中,意根的思就打开了,再附以诸佛菩萨的加持,第二观第三观才有希望成就。第三观成就以后,不管你怎么样,三昧都永远不消失了,一直保持到临命终时,然后在此三昧中往生极乐世界。而永久保持三昧境界,就是诸佛菩萨的加持的结果,否则保持不住。所以第一观没有成就时,直接去修后面几观,那都不是一般的困难,无法想象如何去修。

二、如何训练意根思考和解决问题

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着急立即用意识去思惟分析下结论。如果事情不是特别紧急,就把心沉静下来,尽力排除杂念,心里只盯着当前这个事情,不作意识的分析,不作意识的推理,不作意识的判断,更不要意识的结论。放空其他念头,盯着这个问题,心里不要有语言文字,不要有心声,静静地盯着这个问题,但是心里并不是空,并不是没有考虑这个问题,而是意根在心里静静地悬挂着这个问题,在悄悄地思量着这个问题。

意识没有思惟分析,意根却在面对着这个问题,没有语言文字和声音地思考着、思量着。没有经验的时候,心不细的时候,就感觉不到意根有心理活动,但祂确实有极多的心理活动,只是都被意识的活动掩盖了。有的人意根能量很微弱,思考力也很微弱,因为杂念太多,零零碎碎,把能量都分散了,导致心力不足,无法集中精力思考一个问题,也无法完美地合理地深层次地解决一个问题。

众生之所以智慧劣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杂念多,心里乱乱糟糟的,没有一条清晰的主线,没有重点。就像一个战斗团队,成员们各自自行其事,团队力量分散,不能聚集到一起形成一股巨力,去勇敢地成功地抗击敌对势力,结果面对每个敌对势力都溃败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福薄,严重缺福,没有福德的支撑,这个先不谈。

那么为了提升智慧,尤其是要提升意根的智慧,就要排除杂念,有能力集中心念,关注极少的、重要的、关键问题。要做到这点,就要压制意识,少用意识,尽量不动用意识的语言文字和声音,不要总有内心的声音,不要总有独白。有些时候内心有意识的独白也不要紧,但除此之外,还应该有意根的专注的思虑,意识一边独白,意根一边思虑,二者所关注的事情应该是同一个。这时候意根的能量就大了,力量集中了,就会突破内心的黑暗和无知,找到问题的根源,从根本上把问题解决。

意根思虑清楚了,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意识琢磨明白的问题,即使解决了,也不彻底不稳妥不放心,况且还不容易解决问题。因为意根是作主识,祂自己考虑清楚的问题,解决以后不会后悔,听从意识分析的,容易后悔,容易改变心意和想法。善变的人,都是习惯于用意识思惟,不用意根的人,是比较肤浅的人。没有主意的人,喜欢依赖别人的人,都是不习惯于用意根思考问题,而是习惯于用意识的人,因为自己的意识靠不住,没办法才去依赖别人。

而用意根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虽然稳妥、可靠、彻底、究竟,能直截根源,但往往比较慢,因为思想深就会慢,思想浅才会快。就像挖井一样,挖得深费工夫,挖得就慢,挖得浅不费功夫,挖得就快。但是挖得慢能挖出水,挖得快却出不来水。所以慢就是快,快也就是慢,效果不同,所以不能求速度,质量为上。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也是这样,深深地思考抉择,需要费一些时间,但慢工出细活,结果完美。一个习惯于深思的人,一个习惯于用意根的人,一般来说思惟比较慢,做事也比较慢,但相对来说效果好,不容易出错,不容易后悔。

要想做事解决问题的效果好,就不要图快,要深思熟虑,要多用意根思考和抉择,要多训练意根的思考力,多练习无语言文字声音的专注力和观察力。训练时间长了,意根用得熟练了,就会发现,用意根思考很有韵味和趣味,很有吸引力,越思考越不想停下来,于是就喜欢孤独,不想被打扰,而且智慧越来越深,解决问题越来越得心应手。一个人的意根训练好了,用习惯了,这个人就显得很深沉,很有内涵和特质,思想深邃,见解独特,能力强,关键是稳重可靠,可信赖,不会总变卦。

三、道和术的关系

训练意根属于术的范畴,如果道的高度达不到,仅靠术,无论如何也不能见道,只能把术运用于世俗法中讨生活。而只要道达到一定的高度,术不必训练,自然具足。因为道是根本,术是枝末,道是心,术由心成,是心的一种状态,心成就,术自然就成就,如影随形。如果对一种法深度渴求,心心念念于斯,无有他想,这种法必然会深入骨髓,刻到意根心中,虽斗转星移,朝朝暮暮无动摇,术不求自现。

意根精力和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并且能够单独考量衡量某些事理的时候,每个人都亲身经历过,只是想不到这点。比如意根特别喜欢,特别感兴趣,特别关心,特别震惊震撼震动,特别惊讶,特别恐怖,特别惊喜,非常激动,非常愤怒、气愤,这时候都是意根一心的时候,意识参与不进来,意根不需要意识做什么,一心沉浸在当前的情境中,进行深度感知,深度体验和思量。这时候就是不动意识心念,意根单独在消化所接收到接触到的信息或是尘境,往往会目瞪口呆、愣神、惊呆、呆愣,这时候意识没有思惟,像傻子一样,意根自己快速深度思量,祂会发现从前所发现不了的事实和真相,发现了之后,意识就会感觉到原来如此,也知道问题的真相了。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这类事情总结提炼出来,形成一种指导自己修证的方式方法,修行就会进入更深一个层次。

提炼总结出来的经验,就包含着道与术,道就是心,就是心的状态,从佛教的修行来看,就是菩提心,就是对佛法的态度,就是善根福德。术就是功夫和技巧,在道之后通过培养训练才能具足,之后就等着出成果了。

对于道发菩提心方面,我讲得极少,导致大部分弟子对发菩提心认识不足,在术上用功比较多,进步却不快。发菩提心属于基础修学内容,跟我修学的弟子应该早就具足,不用我特意教学,我的精力不允许我照顾初级众生的需求,没有精力包揽众生修学所需的全部内容。

四、四念处经中训练意根的方法(意根训练篇)

世尊讲的四念处经的观行方法,就是训练意根的方法。首先从观呼吸上来看,世尊就是让弟子们如实观,现前的呼吸是什么状态就观什么状态,不能加入意识的思惟和想象,意识只负责把意根牵引到呼吸这件事上来,别的不要管,不要动念不要没事找事。意识如何把意根牵引到呼吸上来呢?意识只要把注意力固定在呼吸上,看着呼吸就行了,不要用语言文字和独白,这时候意根指挥不动意识,其他的法就攀缘不了了,只能顺着意识的焦点去观呼吸了。

在观呼吸当中,意识了知呼吸的进出长短等状况,不做任何加工,意根也渐渐摈弃众缘,与意识一起专心观呼吸,了知每个当下呼吸的状况,渐渐成了习惯,变成自动化似的,行住坐卧都会观呼吸。养成习惯这件事很重要,习惯一成,则成主宰,日久天长,因缘成熟,就会发现呼吸的真相,色身的空和无我的真相。观其他的法都是如此观,拴住意根野马,使其念兹在兹,心细如发时发现真相。若不拴住意根,意根心猿意马,注意力分散,智慧不生,则不能发现真相,随生死流流转不息。

四念处这部经非常好,其修行方法通大小乘,其用功方法就是老实观,如实观,不作他想,不作加工,意识牵引意根,意根抑制意识的妄想,共同合作,证得五蕴无我。这个行门通一切法的观行和修证,通后世的修行,后世再遇佛法,也会自动如此观行,修证则易。四念处经中所教的观行方法,也就是训练意根的方法,引导并牵制住意根,养成观行的习惯,后边自然会水到渠成,好像变成了无功用行,任运自然,必能打开智慧。

五、楞严经中训练意根的方法观鼻端白(意根训练篇)

楞严经原文: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未获无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烟相渐销。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释:孙陀罗难陀最初出家的时候,由于心散乱,修不出三昧,不能证得无漏的道果,世尊就教他和拘絺罗两个人观自己的鼻头气息变白。孙陀罗难陀只观了二十一天,就看见自己鼻子中的进气和出气都像烟雾一样,身心世界也都清清明明,能够圆满地洞察出世界全部都变成了空虚和清净,就像琉璃一样明澈。于是进出鼻孔气息的烟相渐渐没有了,变成了白色。在此三昧中智慧打开,烦恼断尽,所有从鼻端出入的气息都变成了光明,映照十方世界,证得了阿罗汉果。世尊授记他将来会证得无上菩提。他的圆通法门是销去鼻端出入的气息,时间久了,智慧生起,圆满以后灭尽烦恼。

孙陀罗难陀所获得的三昧成就是意根观的成果,是修证出来的成果,不是意识思惟分析出来的成果,意识的任何作用无法见到事物的真相和本质,因此无法出成果。成果由意根的修证而来,因为意根能见到事物的真相,见到大千世界的真相,见到五蕴空相。这些真相靠意识的想是想不出来的,因为意识所能触的法,与意根所触的法隔了一层,更虚假了一层。意根与如来藏紧密相连,所触的法是带质境,直接由本质境而来,中间再无过渡的法了,而意识所触的法是意根触之后再次变现出来的,意识要想见到真相,太难太难,只有依靠意根。

这个法门我没有修过,具体的修行过程和殊胜的结果讲不清楚,但大致的修行入手处就是客观的观,不加入意识对气息的思惟分析作用,用意根直觉直接去感知鼻端的气息,渐至专一,定慧等持进入三摩地中。在任何观行法门中,意识的思惟等等功能一启用,就不处于观的状态了,离开了当下境界,变得不如实了,结果就不可信了,不出三昧境界。意识用的越多,对意根观的遮障越大,离道就越远。

所以要训练意根的观,就用直观的方法,泯去意识的思惟,让意识只起牵引作用,剩下的都留给意根。意根的观是客观实际的观,没有脱离现实的非量想象,能主导境界的变化,让境随心转,而不是心随境转,从而改变身心世界。入手处看似简单,实则功夫难做,究其原因是心理挂碍的人事太多,心被缠绕得不能进入安静专一的观行状态,定慧都不能出现,当然就谈不到修证的果了。

六、灭除贪淫的观行妙法

楞严经第五卷原文:(乌刍瑟摩)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诸漏既销。生大宝焰。登无上觉。斯为第一。

释:乌刍瑟摩回忆自己在久远劫前,贪欲心重,空王佛告诉他说,心性多淫的人,由于淫欲多,每天就像处于猛火聚集的部落之中,燃烧自己的身心,不断地感受着身心的焦灼,不得安宁。为了摆脱这种焦灼,佛教给乌刍瑟摩一个对治贪淫的妙法,就是每天都观行自己全身上下的百骸四肢当中的冷气和暖气,从头到脚、从脚到头地全部都观行到。

这是从火大上入手观行,火大在色身上的表现就是体温,或冷或热,遍布于全身上下和内外,就是百多块骸骨和四肢当中,佛让乌刍瑟摩把全身的冷暖都观行到。乌刍瑟摩在观行一段时间以后,身心出现了巨大变化: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什么是神光呢?就是精神头、精力、注意力、心力,主要是指意根的精神力量,不仅六识的注意力不向外散了,最主要的是意根的精力也不向外泄漏宣泄淫欲了,而是向身内凝聚,都用在观身体里的冷暖气上了。这股本来要宣泄出去的精力和能量就向内转化了,转化为观察力和智慧力,生出了智慧之光,心火变成了慧光。

佛教的方法不是强行压制淫心不起,而是巧妙地转化、转移,同样的一股精力和热情,转移到另外一处,用于开发智慧之处,用于解脱之处,这有多巧妙?压制会引起痛苦挣扎,就像戒赌戒毒一样难以忍受,而转化是引火归元,换一个地方使用。充分利用之后,火光三昧生起,身心都焕发出勃勃生机,烦恼漏尽,清凉寂灭,心得大自在,成阿罗汉。乌刍瑟摩所修的圆通法门是:一心观行身体百骸四肢的一切冷暖之触,身体中的火大能够无障碍地全身流通运行,不再被淫欲所阻碍,滞留于淫欲之中,从此一切烦恼都灭除了,生起了解脱三界世间的大智慧,登上了无上觉悟之路。

从地水风空四大入手观察也是这样观,都是观身触根尘处。贪淫归火大,而广泛的贪欲归水大,可以观身内之水界与身外之水界等无差别,都归于空,从而灭除贪欲,烦恼漏尽。嗔恚也归火大,同样可以观心火归空,从而灭除嗔恚,得解脱。五蕴中任何一种法都可以作为观行所缘,都可以入道,都可以灭除烦恼漏,都可以涅槃得解脱。

七、怎样观行才能见道?

楞严经第五卷原文:(周利槃特迦)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返息循空。斯为第一。

释:佛教周利槃特迦安居一处,调出息和入息,调的同时就是观察出入息。周利盘陀迦观出入息的时候,观到最后观察出自己的出入息非常微细,微细到快要断了。还观察出出入息的产生、暂留、变异和灭去的细微过程,甚至能觉察出出息和入息都是刹那刹那运行的,也就是入息出息是一刹那一刹那的过程,不是连续不断的完整的过程,是可分割的机械化的过程和程序,是组合拼凑起来的。

到这个时候,就豁然发现出入息是空的虚妄的,不是真实的。于是周利盘陀迦的心豁然开朗,顿悟了自身五蕴是空的无我的,再也不被这些生灭法障碍了,当即烦恼断尽,证得了四果大阿罗汉。周利盘陀迦的观行体会是反观出入息的来去处,直至发现来处空、去处也空,出入息生住异灭的全部过程都是空的,了不可得。

观出入息是观呼吸过程中的后一部分,观呼吸最开始部分是观从鼻孔出入的气,这部分比较粗,容易观。等到气入到身体里以后,渐渐变成了与脉络相连的息,这部分就比较微细了,甚至非常微细的息有可能与鼻孔的呼吸气不相关了。是身体本身自动的息脉运行,哪管呼吸停止了,没有外在的气从鼻孔进入身体里了,这个息脉仍然会缓慢地微微地运行,这是四禅呼吸停止的境界,而人却不会死。那么息是如何发起来的呢?人的身体有毛孔,外边的气会通过毛孔进入身体里面,再变成息,促使身体血液流动,以维持生命活动基本的需求。

如果不是在四禅定里,这么微少的气息是推动不了血液快速流动的,身体所需要的血液养料供应就不充分,就会感到憋闷受不了。四禅定是舍念清净定,没有心念,就不用消耗那么多的气血,毛孔呼吸提供的养分足够用了。

息的大本营在丹田处,由丹田向全身运行,观出入息主要就是观丹田这部分的息,丹田一起一落就是一息,精力充足心更细的时候,就会随着息运行到全身而观全身的息。息有粗有细,有急有缓,观的时候只淡然、疏离、客观地感受息的运行情况,不加任何心思和想法。待到禅定加深,心思非常细腻以后,就会观察出息的运行非常微弱缓慢了,是一段一段运行的,前后连接不是那么紧密,好像是拼凑起来的,感觉不那么真实了。

这就好像观火圈一样,平时看火圈是火圈,不知道是一只火把快速摇动形成的,根本没有什么火圈,这是错觉,是看错了的感觉。待到心细了以后,仔细观察,就发现哪里是什么火圈,就是火把沿着固定圆形轨道的一点位一点位的移动。于是豁然开朗,心下大悟,根本没有火圈,火把也是空的,心瞬时就空了,解脱了,从此不再被火圈束缚,每天不用再围着火圈转来转去,不得消停。

观出入息,以及观一切法都是这个原理,观到最后就会发现根本没有其事其物其人其法,都是空的,这样就见道了。只要如实的观察出法的生住异灭,一下子就能见道。在明白观行所指的方向,掌握正确的观行方法,功夫修到位,见道是不难的。难在心不在修道上,对世俗法仍然看重和执著,不肯放下,思想观念起决定作用。

众生由于愚痴,心很粗糙,没有禅定力,看什么都是错觉,看世间一切法就是一切法,真真实实,丝毫不怀疑,所以才去拼命地不断地抓取一切法,弄得头破血流,伤痕累累,甚至付出生命,却仍然顽强地去拼,美其名曰叫作努力奋斗,叫作胸怀大志,叫作积极进取,叫作有事业心,叫作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为了那些根本无有其人其事的空法,付出一切代价,真是蠢得没话可说。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