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楞嚴經奥義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唯識法義 更新時間: 2023-11-18 21:51:01 閱讀: 554

第三節  五隂虛妄

一、原文:佛言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爲。妙覺明體。

釋:佛言:阿難,你還沒有明白一切的浮塵以及幻化出來的假相,這些假相在當處出生,又在出生之處滅盡。幻化虛妄不實,所以把它們叫作相,而真實的法卻沒有相,這些相的本質,確實是本覺妙明之體。

浮塵包括外六塵和内六塵。外六塵被幻化出來以後,我們六根接觸時,本覺再把它們變現一次,落到勝義根,産生六識來分別。二次幻化更爲虛幻不實。

當處出生,這些浮塵都由妙覺明體所出生,是生在妙覺明體心中,不出心體之外,心體之外什麽也沒有。隨處滅盡,滅失時也是在心體之内滅失,不出心體之外,即使是十方諸佛國土,也不出這個心體之外,都是一真法界,一真如性。這些幻化虛妄的稱爲相,有形有相。而能幻化這些浮塵的本覺,確實真實不虛,非幻化而有,無形無相,沒有一個法相。

這個處是指一切妄法的出生處——如來藏,不在別處,也沒有別處,如來藏之外沒有法。那麽如來藏依據業種依緣,輸出七大種子,出生五隂世間,緣盡妄法滅去,仍然在如來藏裡滅,不在別處,也沒有別處。那等於諸法生而無生,滅而無滅。七大種子輸出也沒有輸出,沒出如來藏之外,往哪裡輸出呢?尤其是輸出第七識的識種子,是往哪裡輸出呢?沒有第七識的推動就沒有五隂世間,第七識在妄法當中第一存在,除此就沒有其它任何妄法,第七識存在哪裡,滅時又滅向哪裡?都是在如來藏裡,在如來藏處,其它幻法妄法也都是如此。

想想這件事非常有意思,更有意義,世間本沒有法,也沒有世間,什麽也沒有,若見法即見如來藏,若有見即如來藏見,還有什麽呢?除了如來藏。一切法都了無所得,不可得,絕對不可得。

什麽叫作生?出體,出現另外一個事物,叫作生,一切法都沒有出如來藏之外,都在如來藏裡,所以都沒有出生,既然沒有出生,也都不滅,一切法本如來藏,不生不滅。也所以說,一切法空,無自性。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忙,有什麽意義呢?

忍可、認可這個理,就得無生忍和無生法忍。意識容易忍下來,容易認可,關鍵是意根,意根如果能忍可就是實証,完全徹底的實証就成佛了。想一想很容易,做起來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非常不容易。長伸兩腳臥,事事不關心。爲什麽這麽悠閑?一切法與我無關,也沒有什麽我,萬法安閑,我也安閑。世間有什麽可閙騰的?

原文:如是乃至。五隂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釋:佛說:同樣是這個道理,幻妄之法擴展到五隂、六入,從十二處再到十八界,都是因緣和合才虛妄出生的,因緣分開不聚合了,也就虛妄的滅去了。衆生卻不知道,這些法的生滅和去來,本來都是如來藏的常住妙明、圓滿、湛然不動、遍及一切法的妙真如性。在妙真如性中,去找一切法的來去,去找衆生的迷悟和生死,都是了不可得的,根本什麽也得不到,什麽也沒有。

五隂,色受想行識;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十二處,六根加六塵。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這些都是因與緣和合起來,虛妄的産生出來的。色隂産生的緣是業緣、父母緣加上意根的貪愛執著性,外界六塵的産生是由於所有有緣的衆生的業緣。六根觸六塵,六識出生。六識的産生各有各的緣,這些緣具足了,十八界的一一界才産生出來,緣不具足,就不能産生。這就說明依賴緣而産生的十八界是虛妄的。

六個識出生了,五隂的功能作用就出現了,五隂也是因緣所生。佛說有因有緣世間集,有緣無因還是不行,集不起五隂十八界。萬法的因、五隂十八界的因和源頭就是本覺妙明的如來藏,因和緣別離了,虛妄的現象也就消失滅亡了,五隂十八界也就滅亡了。而衆生不知道,這些生生滅滅的浮塵,五隂身的來來去去,本來就是如來藏的常住妙明性。

如來藏常住不動,雖然不動,其體性遍及十方一切諸佛國土,圓滿成就一切法。一切法都是如來藏的妙真如性,也即是佛性。在真如性的真實而常住之中,想要尋找到五隂的來來去去、萬法的生生滅滅、衆生的迷和悟以及生死,都了不可得。因爲這一切法都是妙真如性,是真如所顯所變,虛妄的、空幻的,才了不可得。

二、原文:佛言阿難。雲何五隂。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唯一晴虛。迥無所有。其人無故。不動目晴。瞪以發勞。則於虛空。別見狂華。複有一切。狂亂非相。色隂當知。亦複如是。

釋:佛言:阿難,怎麽說五隂本來是如來藏的妙真如性呢?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的眼目,觀看晴朗明淨的虛空中,只是個晴朗清淨,什麽也沒有。這個人也沒有什麽原因,就目不轉睛地看著虛空。眼睛瞪長久了以後就疲倦了,因爲疲倦,出現幻覺,看見虛空中狂飛亂舞的花點,以及一切狂亂的本來沒有的相。這些花點和亂相並不是實在的東西,都是幻化出來的虛妄法,色隂也是像這些狂花一樣,本來不存在,是幻化的虛幻的假有的法,是衆生心顛倒迷惑所見到的虛幻相,沒有實體。

原文:阿難。是諸狂華。非從空來。非從目出。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從空來。還從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虛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華相起滅。如阿難體。不容阿難。

釋:佛說:阿難,這些狂亂的花點不是從虛空中來,也不是從眼睛裡出來的。阿難,事實是這樣的,若亂花從虛空來的話,還會滅回到虛空裡去。如果有東西能從虛空裡出來進去,那麽虛空也不叫虛空,不是空無的了,虛空就成了實體,若是實體,自然不會容受這些花相的起滅和出入。就像你阿難的身體,不會再容另一個阿難了。

原文:若目出者。既從目出。還從目入。即此華性。從目出故。當合有見。若有見者。去既華空。鏇合見眼。

若無見者。出既翳空。鏇當翳眼。又見華時。目應無翳。雲何晴空。號清明眼。是故當知。色隂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釋:這些狂花如果是從眼睛裡出來的,還會從眼睛裡進去。因爲是從眼睛裡出來,那麽這些花點的性質應該和眼睛一樣有見性。如果花點有見性,花點從眼睛裡出去,就到虛空裡了,如果花從虛空當中回來時,應該能看見眼睛,可實際上是看不見的。可見花沒有如眼睛一樣的見性,因此說花點不是從眼睛裡出入的。

如果花點沒有見性,從眼睛裡出去時,就會遮障了整個虛空,從虛空中回來時應該遮障了兩隻眼,這時眼睛應該什麽也看不見。事實上卻不是這樣,虛空和眼都沒有被遮障。可見花不是從眼睛出入的。而且眼睛看見狂花時,應該沒有疲勞和病幻,而恰恰是眼睛疲勞了出現幻覺,才看見狂花。如果是疲勞有幻覺看見狂花了,怎麽能稱作是清明的眼睛和晴朗的虛空呢?這就說明狂花不是從眼睛出入的。

總之,狂花不是從虛空來的,不是從眼睛出入的,它來無所來,去無所去,本是虛幻的。它的性質本不是因緣性,也不是自然性,而是如來藏性,是如來藏的功能和妙用。色隂也如是虛妄,來無所來,去無所去,非因緣性,非自然性,都是如來藏性。

三、受隂虛妄

原文:阿難。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調適。忽如忘生。性無違順。其人無故。以二手掌。於空相摩。於二手中。妄生澁滑。冷熱諸相。受隂當知。亦複如是。

釋:佛言阿難,譬如有人手腳安閑靜止不動,身體各個骨節各個部位都舒適自在,這時就把自己忘了,内心暫時忽略了身體的存在,好壞的感覺都沒有了。這個人無緣無故把兩隻手在空中互相摩擦,兩手觸到一起就虛妄地産生了粗澁、細滑、冷熱等覺受相。

這些覺受本來是沒有的,就因爲兩手接觸而産生,從無到有,所以是虛妄。受隂也是這樣,本來沒有各種受覺,就因爲六根觸了六塵,虛妄地産生苦樂憂喜捨受,然後又消失。從無到有又無,虛妄地感受。

原文:阿難。是諸幻觸。不從空來。不從掌出。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能觸掌。何不觸身。不應虛空。選擇來觸。

釋:佛言阿難,這些虛幻的觸覺,不從虛空中來,也不從手掌中出。是這樣,阿難,如果觸覺從虛空中來的話,既然它能觸手掌,爲什麽不能觸身體呢?不應該是虛空有所選擇的來觸什麽。現在身體並沒有産生覺受,只是兩手有覺受,那麽這個觸覺就不是從虛空中來。

原文:若從掌出。應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則掌知。離則觸入。臂腕骨髓。亦應覺知。入時蹤跡。

必有覺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來。何待合知。要名爲觸。是故當知。受隂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釋:如果觸覺是從手掌中來,那麽手掌自然會常常出覺受,不用兩手互相摩擦才産生覺受。而且如果觸覺是從手掌裡出來的話,手合到一起手掌有覺知,手分開時觸覺應該回到手掌裡,順著手掌入到身體裡,那麽手腕、手臂、骨髓也應該覺知觸覺進入了身體裡,身體各個部分都有覺知才對。

如果是這樣的話,一定有個知覺心知道觸覺從手掌出去了,又回到手掌裡了,這樣的話,自然有一個物在身體中來來往往。既然有這知覺的物,爲什麽要兩手合起來的時候才知道?也就沒有必要在兩手相摩時才有覺受,兩手不合時也應該常有觸覺和覺受,那麽身體不與觸塵相觸時,也應該有覺受,能知觸。

這樣的話,觸的定義也應該改變了,不是根觸塵的觸了,根不觸塵也有覺受。這樣就違背了六根觸六塵生六識之理,無因無緣就有識的覺受,那麽修行人打坐入定熄滅六根功用時仍有覺受,也就不能入定得寂止了。是故當知,幻觸不從空來,不從掌出。來無所來,去無所去,本非因緣非自然性,都是如來藏性。同理可証,受隂也同樣虛妄,來無所來,去無所去,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即是如來藏性。

四、想隂虛妄

原文:阿難。譬如有人。談說酢梅。口中水出。想踏懸涯。足心酸澁。想隂當知。也複如是。

釋:佛言阿難,譬如有人談論著一種酸梅,說著說著口中就流出酸水來了。沒吃酸梅,只是談論就出酸水,這是一種極其虛妄的現象。言語不産生酸水,是衆生心作想,了知了酸梅的酸,産生生理反應,酸水出來了。如果有人心裡幻想自己站在懸崖邊上,想著想著内心害怕,連帶反應就是足心酸澁,害怕腳踩地不穩掉下懸崖,其實人在家裡坐著呢。

本來心裡想事和腳沒有關係,足心出現的酸澁反應那就是完全虛妄的,出現這種情況是沒有道理的,想隂也是這樣的不真實。想即是了知、知道、思惟、幻想、想念、憶念,談說酸梅時,心中了知了酸,産生覺受。心想懸崖時,了知了危險性,産生覺受。覺受時馬上有生理反應。這種了知性是虛妄的,並沒有酸梅這物在口中,雙腳也並沒有站在懸崖邊上,虛妄地想,無緣由地想,不符合實際的想,卻也有虛妄的覺受出現,實在是虛幻。

就像一個精神病患者,他對外界的認知是錯亂的,内心的思惟就不可能正確,而後一系列的行爲造作肯定是違反常理的,那麽他的認知和想就是虛妄的、不實際的、不正確的、不如理的。我們的想隂也是這樣不如理、不如實,因爲無明。而諸佛的想和知沒有無明,完全如理如法,沒有絲毫錯亂。

原文:阿難。如是酢說。不從梅生。非從口入。如是阿難。若梅生者。梅合自談。何待人說。若從口入。自合口聞。何須待耳。若獨耳聞。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想踏懸崖。與說相類。是故當知。想隂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釋:佛說阿難,像這樣對酸梅的談說,不是從酸梅中産生,也不是從口中進去的。如果是從梅中産生的談說,酸梅自己會談說,還用人來談說它嗎?如果談說是從口中進去的,口會自己聽聞,不用耳來聞了。如果單獨用耳來聞的話,酸水爲什麽不從耳朵裡出來,而是從口中出來的?所以這樣的談說是虛妄出現的。内心有想有覺觀,就會有語言出來,語言又會觸動更深一層的想和知,産生酸的覺觀,口水就出來了。它們是互相影響,互相關聯的,全部虛妄,沒有實事,執著它,就會生死相續。

腳踏懸崖之想也是這樣虛妄,這個想不從懸崖上來,否則懸崖自己想,與人無關;也不從腳中生,如果腳能生想的話,就會常想常酸澁,不能正常生活了。心中假想站在懸崖邊上,無事生事,之後又沒有道理的産生害怕的覺受,又更是沒有道理的足心酸澁。這一切沒有一樣是真實事,都是幾個識心在顛三倒四。衆生就是這樣被自己玩轉著,苦惱不堪,甚可憐憫。佛說想隂也是這樣虛妄,這些想念、思念來無所來,去無所去。本非因緣,非自然性,都是如來藏性。

五、行隂虛妄

原文:阿難。譬如暴流。波浪相續。前際後際。不相踰越。行隂當知。亦複如是。

釋:阿難,譬如暴流水,波浪滾滾,相續不斷絕,後邊的波浪總是跟著前邊的波浪,沒有超越的,次序不亂。行隂也是這樣,一個行隂流跟著一個行隂流,前後次序井然。

比如眼識的行隂流,前一個眼識種子生來滅去,後一個眼識種子在同一位置生起又滅去,一個接著一個生起滅去,形成眼識流動,衆生才能見色,身識也如此,這樣才有身體的覺受和身根的運轉施爲,意識如是,意根如是,血液流動也如是。凡是動轉而不靜止的都屬於行隂。

原文:阿難。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離空水。

釋:阿難,這種水的流動性,不是由於虛空而産生出來的,也不是因爲水而産生出來的,也不屬於水的性質。因爲水是溼潤性,而暴流是流動性,二者不是同一屬性。但是暴流也離不開虛空和水而存在,因爲離開虛空,沒有了空間,暴流就不能流動,成了靜止狀態。就像滿瓶水,沒有空間,無論怎麽晃動也是靜止狀態。如果離開水,也沒有水流了,怎麽還能湧動呢?

原文:如是阿難。若因空生。則諸十方。無盡虛空。成無盡流。世界自然。俱受淪溺。

若因水有。則此暴流。性應非水。有所有相。今應現在。若即水性。則澄清時。應非水體。若離空水。空非有外。水外無流。是故當知。行隂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釋:是這樣,阿難,如果暴流是因爲虛空而産生的話,虛空無邊無際,那麽無邊無際的虛空中都會有暴流産生,十方世界都會受到暴流的侵襲和淹沒,則沒有生命能夠存活。可見暴流不因虛空而有。

如果暴流是因水而有,水是溼潤性,暴流應該有溼潤性,可是暴流卻是流動性的,它有自己的屬性和樣貌,沒有水的溼潤性。暴流如果是因水而生,有水就應該有暴流,那麽水澄清不動時,怎麽不見暴流,全是水呢?可見暴流不因水有。如果離開虛空和水而有暴流,虛空之外一無所有,暴流不能存在,它只能存在虛空裡,離開水也沒有水的流動性,暴流也不能存在。

總之,暴流不是因虛空産生的,不是因水産生的,也離不開虛空和水而有。它來無所來,去無所去,本是虛妄。行隂也如是,來無所來,去無所去,本來不是因緣性,也不是自然性,都是如來藏性。

六、識隂虛妄

原文:阿難。譬如有人。取頻伽瓶。塞其兩孔。滿中擎空。千裡遠行。用餉他國。識隂當知。亦複如是。

釋:阿難,譬如有人拿一個頻伽瓶,裝滿虛空,塞緊瓶孔,不讓虛空跑出去,然後把這個瓶子裡的虛空送給千裡之外的另一個國家。這是愚癡行爲,這件事本是虛妄,不能成立。因爲虛空是無法,不是真實有,瓶子裡本身就是空的,裝上虛空也還是原來的空,等於沒有裝一樣。因此虛空沒有來去,也沒有動搖,不能從此處移動到彼處。衆生的識隂也是這樣的虛妄,盲目認知本不存在的六塵境界。

原文:阿難。如是虛空。非彼方來。非此方入。如是阿難。若彼方來。則本瓶中。既貯空去。於本瓶地。應少虛空。若此方入。開孔倒瓶。應見空出。是故當知。識隂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釋:阿難,這樣的虛空不能從他方來,也不能進入到此方的虛空裡去。如果虛空能從彼方來,那麽瓶子裝滿了彼方的虛空,彼方的虛空應該減少,把瓶子裡的虛空倒入此處,打開瓶子時,應該看見虛空從瓶子中出來,此處的虛空應該增加才是。事實上絕無此事,可見移動虛空這件事,本是虛妄。識隂識取六塵也是這樣的虛妄,六塵本不有,如何讓我們任意抓取,是幾個識心虛妄地分別而已。而識隂不是因緣性,也不是自然性,都是如來藏性。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