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開示滙總(增加三萬字的新內容)
第六章 修行篇(2)
十一、雜學不是正精進
我們學佛修行是要解決實際的根本的生死問題,不是為了學理論的,理論知識掌握一些夠實修用的就行了,別再往裡深鑽,心思要用到關鍵處,只要意根智慧開發出來,原來不懂的法都會明了,原來不知道的知識都會清楚,然後自己的智慧總結出來,傳遞出去,就變成了別人需要的理論知識,於人於己利益無量。
周利盤陀伽證得四果阿羅漢之後,仍然不會講法,嘴笨,但事都做到了,有解脫智無生智,就是表達不出來,知識面也不足。雖然如此,不障礙他是聖人,有解脫三界生死的智慧,蘋果吃到肚子裡了,這是實實在在的,比那些能寫出一百本書的誇誇其談的貪瞋癡煩惱具足的凡夫強大多少倍?
很多人不懂得學佛修行,天天津津樂道於到處收集知識,不管是有用沒用的都努力收集,淨撿一些芝麻,收集之後再忘記一些。無盡寶藏不去開發,金鈅匙不知道拿到手裡,看似努力用功,其實是邪精進,越精進離道越遠。
有些人就是喜歡研究萬花筒中的花樣圖案,第一種圖案還沒研究出來,就換成了第二個圖案,一萬個圖案轉換,追逐各個花樣,結果把眼睛晃花了,也沒研究明白。無智的人就是不知道研究制造萬花筒,有了萬花筒一切花樣圖形自己隨心掌握豈不快哉?世界上知識無量,成爆炸式發展,天天追逐能得到什麼?發大菩提心,努力變成知識庫,一切知識從自己心中源源不斷地汩汩而出,眾生都能依靠你這個知識庫汲取知識營養,那是多美的一件事?
為什麼有人修行沒有多長時間,禪定就很深,觀行智慧也好,三昧不失,而有些人修行了幾十年,禪定不出現,智慧力弱?癡狗逐塊,外面的什麼東西都去關注,都感興趣,每天各大平台裡轉,什麼知識都學,到現在都一無所成。往往越一無所成的人越自信,憑什麼自信呢?
有些人如果打開他的後腦勺子,就會發現,那裡都是一堆亂線頭子,雜亂無章,思想沒有什麼邏輯性,上一句話和下一句話都對不上茬,還出去亂學那些沒有邏輯性的東西,腦子越學亂線頭子越多。人的思惟路線和方式是有熏染性的,跟什麼人學就會學出那個人的思惟特性。沒有辨別力的時候,隨便亂學,本來自己智慧就弱,再熏染雜亂思惟方式,自己的思惟就更不能走直線,說話繞來繞去,說不到根本和重點。思惟路線不對,能證果和明心嗎?
人家修得好的人,長處定中和觀行中,別說外邊雜亂的東西不學不看,就是師父我說話人家都沒心思聽,我這邊說,人家心裡在觀行,畢竟做功夫要緊,生死大事要緊。而幾十年修不出什麼的人,每天都忙著雜亂無章地吸取各種雜亂的知識,忙得不亦樂乎,你究竟有什麼可樂乎的?大腦堵得一塌糊塗,一根清晰的線都沒有。
十二、持戒算不算修行?
甲說:修行的最終目的就是破我執,進而破法執。而破我執、法執就要有般若智慧,如果要成就般若智慧,就必須有禪定助緣,沒有禪定助緣心就會散亂,即使熏習過般若智慧,也使不上力,所以要有定功。而禪定的基礎在戒,只有透過持戒,才能遮止、不去做一些不好的業,使身、口、意三業保持清淨,這時就有了力量用般若智慧破除內心的貪瞋癡、我執等。
甲的意思是持戒有助於禪定,保持清淨心,不造惡業,在禪定的力量下斷除貪瞋癡煩惱,破除我執和法執,這樣的持戒算是修行。但我覺得單單不造惡業的持戒還是不夠的,雖然說從初發心學佛的角度來說,這樣已經很好了,但還是沒有進入修行階段,因此還不算是修行。
修是修正自己的思想觀念和身口意行,行是身體力行,具體操作,對於善法善業有所造作,只不作惡還不行。眾生的身口意行都具足了貪瞋癡煩惱,具足了無明,這些無明煩惱需要用善法來對治,善來惡去,有善就有福,福德一是有助於持戒,二是有助於生起禪定,降伏煩惱,三是有助於生起智慧,改變錯誤的思想觀念,清淨身口意行,讓身心世界都得到轉變。僅僅是持戒不作惡,還不能具足善法,不能有大福德,因此還不算修行。
乙說:持小乘戒,不是真正的修行佛道,頂多算是一個修行的保障,持菩薩戒才是修行。修行佛道就好比一艘船行於苦海,船行的方向、路線是第一重要的。佛世尊開示的修行路線圖第一重要,法船第二重要。僅僅持小乘戒,為什麼不算修行佛道呢?譬如只保護自己的小船不觸礁,不漏水,孤零零地飄蕩在苦海裡,自利不了,利他又不能,這怎麼算是自他兼利的修行呢?
乙的觀點是僅僅持小乘,還不算修行,持大乘戒才算是修行。但是大小乘只要有純正的發心都是修行,只不過各自的目標不同,小乘在中途就下車了,而大乘是在終點站下車。持戒是不是修行,關鍵在於以什麼樣的心行而持戒,持戒所指向的結果是什麼。如果持戒是為了人天福報,得了人天福報或者是造惡業,或者是福盡又墮落,這樣的持戒仍然能導致墮落,那就不是修行了。外道門也持戒,很多人五戒絕不犯,心也清淨,最終仍然是外道,不走佛道,這樣的持戒也不算修行。
小乘修行的目標是斷我見,修成無我,改變五蘊是我的思想觀念,解脫五蘊束縛。如果能以無我無私的心持戒,就能斷我見趣向解脫,得涅槃果證,那麼這種持戒就屬於修行。相反,以有我之心,不行無我之事,心中處處計較著我,這樣的持戒就不是修行,得不到無我的果德,得戒福以後還會墮落。大乘以無我之心行利他之事,發大菩提心,這樣的持戒是修證的基礎,能改變心性,增長定慧,導向明心證悟,所以算作修行。
十三、什麼是邪精進?
邪精進與正精進相反,所努力的方向不正確,而方向不正確,則越努力離目標越遠。正精進努力的方向是證得無我,證得空,越來越無我,越來越空,直至徹底究竟,圍繞著這個目標修行戒定慧三無漏學。而邪精進的人心中我盛,著有不空,無論修什麼都是為了那個所謂的我的世俗利益,著於世俗的有,對於名聞利養心有希冀和追求,與道背道而馳。這樣的話,盡管日夜不息地打坐念經念佛,學法甚至弘法,都以自我為中心,以自身利益為中心,只要自己得利,與自己有關的人得利,別人好不好無所謂,甚至還要損害他人的利益。這樣的修行,越精進離無我之道越遠,離空越遠,離法界實相越遠,最後還容易修成魔。
沒有清淨大願正願的精進,雖然不算邪精進,但也不是正精進,一切修行願為先導,無願不成事,有願事半功倍。願如加速器,願如深坑中的梯階,願如泥中的牽引繩,願能擺脫業力的糾纏,直達涅槃彼岸。小願為自身,大願為眾生,邪願為假有,正願為真空,為清淨。大願和正願發不出來,修行尚淺,一旦善根福德積累得深厚了,自然願起,有願皆成。
十四、為什麼聲聞人厭多聞緣覺厭思惟?
優婆塞戒經第一卷原文:聲聞之人厭於多聞。緣覺之人厭於思惟。佛於是二心無疲厭。故名為佛。
釋:具有聲聞根器之人為什麼會厭倦於多聞?小乘經中佛曾經說聲聞人因為喜歡多聞,才被稱為聲聞,而在大乘這裡,佛卻說聲聞人厭於多聞,是不是佛說法總是顛倒?其實不是,每個定義都有一個前置條件,都是在一定範圍之內的定義,超出這個範圍,從前的定義就不適宜了,那麼定義就要改變。聲聞人的多聞,是在小乘解脫道範圍內的多聞,是在四聖諦世俗諦範圍內的多聞,超出這個範圍,他們就不想多知多聞了,滿足於現狀,同時也認為超出這個範圍再也沒有什麼法了。這種認知的局限性緣於他們的發心,緣於他們的心量和眼界,也緣於他們不算太深入的智慧見地。
聲聞人通過聽佛講法,認識到了五蘊世間苦,他們發心小,只想解脫世間苦,只要能解脫世間苦,這就足夠了,至於遙遠的三大無量劫的成佛之道,他們不感興趣,也有的人認為能解脫三界繫縛就成佛了,其餘的就沒有什麼可修可證的了。緣於善根福德智慧的局限,他們在修學四聖諦時,觸碰不到大乘般若如來藏之理,於是就盲目地認為四聖諦對於解脫已經是究竟到底了,再無他法了。正是基於如此的愚慧,在法華會上,才有五千比丘退蓆,大乘法他們不信不聽,更不會去思惟。從這一點上就可看出,聲聞人其實是不喜多聞佛法的。
緣覺辟支佛們的善根智慧要比聲聞人深一些,他們不必跟在佛身邊多聞佛法,但遇因緣就會獨自思惟其來龍去脈,追根究底,徹法底源,於是就有了對十二因緣法的思惟,在反反復復正推和逆推中,觸碰到了五蘊世間一切法的最初來源阿賴耶識 。他們思惟到阿賴耶識這裡,緣於根性和習性就不再進一步思惟了,也不想去實證這個法界實相真理,智慧就停滯在能解脫三界世間苦這個程度。因為他們沒有發大菩提心,想要成就佛道,他們只想解脫五蘊世間束縛,別無所求,所以才滿足於現狀,滿足於斷除對於解脫五蘊世間苦的無明,更深細的無明沒有斷除的欲望和打算。所以佛在這裡說,緣覺厭於思惟。
佛異於聲聞緣覺,在三大無量劫的修行中,發心廣大,為無量眾生得離苦,不為自身得安樂,根深器大,智慧就廣大,為了探究法界真實理,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不滿足於現前所得小法淺法,不斷地深入思惟,不斷地探究究極真理,對真理的追求從來沒有疲倦,才能最終圓滿一切種智,成就佛道。
總結起來說,一個人的根器是極其重要的,根深器大,才會枝繁葉茂,心包太虛,才會量周沙界。當一個菩薩能度到一個大根器的眾生,該有多麼幸運,遇到一個大根器眾生該有多麼寶貝,誰願意額外花費心思度那些無用的自私聲聞人,耗費自己寶貴的度眾生的精力?有這精力度一個初發心的菩薩,勝過度百千萬億聲聞人。這個初發心菩薩,將來成就時,能拔濟無量眾生的苦,帶領無量眾生走向解脫。如果能度到善根已經成熟了的菩薩,那更是非常幸運的事了!
因此,如果你們看到我有偏心,就不要奇怪和誤會什麼,要看我因為什麼而偏心,心偏到了哪裡,哪裡就有大乘菩薩,不管是初發心菩薩也好,久修菩薩也好,總之是菩薩,將來是要成佛的,是會有無量眾生從之受益得解脫的,也許現在就有很多眾生在暗暗受益著。如果我沒有偏心,那就沒有平等心了,就有不公平的事出現,那樣的心才是偏的。比如說甲作出了一百份的貢獻,乙只作了一份的貢獻,我如果都給同樣的待遇,這顯然是不合理、不公平,也不平等的。
佛同樣有偏心,佛是偏愛大乘菩薩,偏愛於佛子的。誰是佛子?初地以上的菩薩是佛子。盡管這些菩薩在五蘊世間解脫的智慧上,不如阿羅漢和辟支佛,甚至與他們相差很大,但是佛護地上菩薩,稱他們為親兒子,讓他們繼承如來家業;而稱阿羅漢辟支佛為焦芽敗種,從來不說聲聞緣覺是我子佛子。佛到娑婆世界來度眾生,身邊跟著的都是佛無量劫所度化的各階位菩薩,這些菩薩們雖然居在他方世界,卻能隨佛去往十方世界度化眾生,佛的隨從眾裡可沒有聲聞緣覺。佛在娑婆世界講法,為聲聞緣覺只講了十二年,為菩薩們卻講了三十多年。三藏十二部經裡,僅有少量的聲聞緣覺法,大量的都是大乘菩薩法。沒有講出的法,更有極多的都是菩薩法。
十五、心縛塵勞不如覺醒修道
由於業力突然間的意外死亡,心裡沒有準備,一般情況下是不容易再投生的,無法投生就會成為孤魂遊魂,尤其是死時屍體殘缺不全或者是全無者,更無法投生。這類眾生心裡非常沒有歸宿感,惶恐不安,很痛苦。意外死亡的人不容易投生,往往會在自己死亡之處等待機會,或者想辦法制造意外事故,借著新死之人的魂再次投生,俗語說是抓替身。自殺的人也是這樣,只有抓到替身,才好投生。所以發生事故之處,以後會隔段時間再次發生事故,甚至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事故,不僅是地面,空中、水中事故都是如此,好多事故是眾生的執念造成的。
為了救度這些橫死意外死亡的人,讓他們盡快投生,我們就要為他們念佛念經回向,讓他們明理,去除執著和執念,增加他們的福德,讓他們有機緣想去投生就去投生,不要守著死亡之處,徘徊不已。我們應該發慈悲心,抽點時間念佛念經給這次空難者回向,如果他們能在一個月之內投生,以後在同一地點就不會再次出現意外事故。
每個人早晚都會死,但盡量不要橫死,不要意外死亡,最好是善終、正常死亡,最起碼要落得全屍,這樣後世才好辦。好死善終也是福德所感,善業所招,所以我們盡量在日常生活中隨緣行善積德,不要做惡事,損人之事一定不要做,尤其是對三寶,能護持則盡量護持,不能護持也不要毀謗,起破壞作用,要做到言行無虧,避免今世後世受到重大的惡報。
這次空難者,有不少人的人生還算圓滿幸福吧?工作事業家庭都挺不錯,令人羨慕吧?可是結局如何呢?幾十年時間的所謂圓滿幸福快樂,後世卻是千萬年甚至更久的苦痛,流離失所,身心難安,甚至想要有個色身都很難。所以有智慧的人,眼光一定要放長遠,格局一定要大,眼界一定要寬,站得要高看得要遠,以有生之力,搏永生之安穩。要做聰明有智慧的人,不要目光短淺,心胸狹窄,心量短小,只顧眼前蠅頭之利,不管未來無量劫的生死苦痛。
有多少人找借口說,我現在還不能出家,還不能全心修行,因為我在世間還有責任和義務。可是如果你的家人和親友突然間消失不見了,你的責任和義務該怎麼算?如果你自己突然間消失不見了,還談什麼責任和義務?所以趁著有生之年,趁著還有精力,應該多做一些真正有意義的事,多做一些有利於更長遠之事,別只顧著目前幾十年,幾十年時間確實是很短暫很短暫,未來長劫卻是很長很長,長得無法計算,你是應該在意這幾十年的人生享樂,還是更應該考量後世長劫的安穩?世間之事,早就應該心清如鏡了,什麼事還能迷惑住自己的雙眼和心智?智者應善思。
十六、不過如此
移山填海,偉大工程,揮沙運石,眾志成城;
高樓大廈,宏偉壯觀,安居樂業,人生榮華。
天上看之,如蟻造穴,群蟻合力,搬沙運土;
穴成群居,安蛋孵卵,天災毀之,移穴再造。
你之偉大,我也不差,歷劫如此,循環往復;
碌碌一生,終歸寂滅,回首一望,無盡蒼穹。
眾情執之,渾然不覺,迷之爭之,不過塵沙;
身生身滅,塵幻埃亡,唯一不化,不如一土。
十七、勸修
一到過年,辳村就要殺豬宰羊了,最後一頓給豬喂食的時候,豬吃得還那麼歡快,絲毫不覺得這是有生之年最後一餐,吃了一輩子無所事事,養出肥膘卻喪失了性命,越愚癡的畜生,越沒覺悟。人也如是,人類的一切災難都擺在眼前,明晃晃的,絲毫沒有遮掩,靠山山倒靠水水流靠人人跑,什麼也靠不住,在災難四起之時,卻還有心遊山玩水,看山看水又看雪,能玩則玩能樂則樂,猶如豬在享受最後一頓晚餐。人與豬的區別在哪裡呀?
不要覺得一輩子很長,那是錯覺,在天人看來只幾分鐘幾天時間而已。不要覺得自己還年輕,黃泉路上無老少,白髮人送黑發人常常在發生。不要覺得自己沒事,遇上大災大難的有不少都是很自信的人,都是躺在床上不能動了才留下悔恨的眼淚,卻為時已晚。
遇到佛法了,還不覺悟,還不想努力修行,改變生死悲苦的命運,這樣的人還有什麼藥可救?我說誰,誰應該知道,如果還不知道,簡直是蠢笨如豬了,知道還不改,還有什麼好話可說呢?
十八、如何才能運用好自己的思惟?
問:人死時,身體裡眾生是不是都離開了?死後身體裡還有沒有眾生,特別是有沒有無形眾生?
答: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明白眾生附在別人的身體是為了什麼,利用別人的身體想達到什麼目的。然後再思惟人死了以後,身體會變得怎麼樣,對眾生是否還有用。按照這樣的思惟順序,都思惟清楚了,就能明了人死後,身體裡是否還會有各類眾生。
我們對各種問題,一定要有個清晰的思路,思惟要具有邏輯性,這遠遠超過解決問題本身。如果思惟沒有邏輯性,思路不清,即使能解決一個問題,其他的問題還是解決不了,都得依靠別人來解決,而依靠誰也不如依靠自己,自立才是根本。如果自己的思惟沒有邏輯性,思路總是不清晰明了,那就要分析自己為什麼會這樣,是什麼原因導致自己思惟力不夠好,再想辦法解決這個原因,讓自己有個非常強大的頭腦以解決諸多問題,或者是關鍵問題,或者是淺顯的基礎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