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日常開示滙總(增加三萬字的新內容)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7月03日

第十一章 弟子們的觀行體驗(2)


六、意識的知是分很多層次的

君若蘭的觀行:分享觀行意識作用意根的過程。

閉眼,安靜。意識明白見聞覺知不是我,理解這個很容易。於是意識拋出一句話:見聞覺知是我嗎?這句意識明白的話緩緩往下落,落到一個無限大而且堅固的能量體上,能覺知這個能量體從無始劫以來就認為見聞覺知是自己,那個執著是如此的堅固,倣佛滲透到每一個細胞。

那句緩緩落下的話,讓那個能量體內心稍微動了一下,但它還是無法剝離那個執著。見聞覺知是我嗎?意識還是這樣發問。然後內心似乎有恐慌,有疑問,又不甘心,後背開始微微顫抖起來,並且想掉眼淚。這樣大的情緒感受出來,開始我以為完全是意根的呈現。當我又繼續深入觀行時,我才明白這覺受有意根的觸動,但更多還是意識的覺受。

因為當我再一次靜下心來感受到那個巨大能量體的時,發現它還是那樣執著見聞覺知是我。這個執著不是以語言文字表達的,是以一種覺受呈現的。這時我才明白,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是很大的觸動意根了,雖然有很強的感受體驗,但更多的還是意識的感受。因為意根無始劫以來的執著,是刻在骨子裡的、滲透在細胞裡的,哪能一次觀行就容易發生巨大的改變。

這個發現就如上面所觀察的,很大的覺受出來後,再靜心觀行那個巨大能量體,才發現它的執著還在,而且還那麼深重。可能它有一絲的觸動,但那絲觸動對於它整體的執著來說,不足於讓它發生很大的變化。

分享這段文字,我想表達的是,這樣觸動的觀行需要一次次,無數次的進行才行,千萬不敢輕易以為出現很大的覺受體驗,就以為意根完全接受了正確的認知。我們需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不能過度樂觀自信,但也不停止的繼續前行。因為意根的執著總會在我們深入觀行下,一點點的減少下去。

點評:意識的智慧認知分為很多層次,隨著禪定的遞進,意識的智慧認知不斷加強、深入、具體、細化、到位,意識的真正智慧也是證悟以後的智慧,在此之前都不究竟,會改變修正。禪定越深,意識越有智慧,對意根越有熏染啓發作用,意識的認知越具體越有證據和證量,對意根的熏染啓發作用越大。所以意識泛泛的知,作用不大,猶如隔靴撓癢,深知以後才能觸動意根。

意根的智慧認知也分為很多層次,隨著禪定的深入,隨著意識智慧的完善,意根的智慧越來越深入,深到一定程度,就會斷然割裂從前的認知,徹底扭轉知見,變為見地,就證悟了。很多人在意識的知很淺的時候就認為自己證了,其實離證還很遙遠,也許會經過若干劫,才能到證的邊緣。要知道,意識的深智慧也不是容易出現的。

君若蘭這種情況屬於以慧引定,用超強的意識智慧,把心定於當下所觀行的法上,不分心不雜念,使得意識對法的認知逐漸深透,帶動起意根的認知,再不斷加強意識和意根的認知,更進一步的慧由此產生,這叫層層遞進。慧強的人能夠以慧引定,慧弱的人只能按部就班地修定,然後再觀行生慧。但因慧弱,不容易把心定住,需要反反復復拉扯,才能暫時定住。所以說只要有慧,怎麼都好說,前提要有福德,福德是一切修行的基礎。

七、觀行也要反觀貪瞋癡的根源

君若蘭的觀行:這幾天遇到一件不公平的事,於是就開始觀行。公平沒得到,起瞋心,是法執(執著規則)。為何執著規則呢?就是要讓自己的利益不受損,這是要滿足貪心。色受想行識都是空的,還貪個什麼?

觀行時,開始意識參與多一些,後來到最後一句,意識思維不動了,只有一個單純的覺知在,這時看到一個意象:“我”,一個身體輕飄飄的半虛化在那裡。後來那個半虛化的意象也不存在了,只有一種輕飄飄的感覺,直到結束。觀行結束後,再想這件事,發現內心很平靜。每當現實中有牽動情緒的事,就抽出空來觀行。越觀行越發現自己的意根問題可真多,我執深重。

點評:君若蘭的觀行很到位,說明智慧很好,慧強,不知道禪定是不是與慧一樣強,我感覺是稍微弱一些。不過照此速度,禪定會很快再增強的,直到出現三昧的時候,修行就是個很大的轉機,好好把握見道可期。

每個人的貪瞋癡都有一個源起,也就是根源,這個根源是什麼呢?就是我,由於有我見,為維護自我,滿足自我,就會自動生起貪瞋癡。所以貪瞋癡的現象從客觀上反應出了心中的我見和我執,即使初果二果人已經斷除了我見,但是還沒有斷徹底,那麼貪瞋癡煩惱雖然降伏了,卻沒有根除,在初禪定以後,到了三果的時候,才根除了貪瞋煩惱,但還有癡煩惱沒有根除。這個癡是指對三界內的法的癡,不是指對大乘法的癡。

對於貪瞋癡煩惱的降伏和斷除,必須是在有效觀行之後,尤其是三昧生起來之後,效果非常明顯,不用意識強行壓制煩惱,煩惱自然不起。在觀行過程中,意根一旦明了五蘊身心的虛假不實,思想觀念改變,於是就不把色身當回事兒了,對欲界的粗重的貪自然不現前,衣食住行等等六塵境界自然會逐漸無心,不挑剔不在意不追求,瞋心也自然得到降伏,對一切都感覺無所謂,一句無所謂就化解了許多的糾葛。

修行就是用理論來指導實際的,實際就是五蘊當下的每個環節,每個身口意行,修的就是身心身口意行,這是最終的落腳點,最終的目標。觀每個人的修行效果,就要觀其身口意行,觀其五蘊活動中的每個細節,細節決定成敗,決定成效。為什麼觀察五蘊細節和身口意行呢?因為思想觀念決定了身口意行,決定了五蘊活動的細節,理論落實到位了,觀念才會轉變,理論落實不到位,那僅僅是理論而已,沒什麼好談的。

八、白雪香對於法相的破解

瞋恨心傲慢心嫉妒心煩惱心,你看啊,這些心是怎麼生發出來的?我舉個例子吧,比如嫉妒心和傲慢心,這其實是一種類型的心,別人比“我”好,我很不舒服,這是嫉妒心,“我”某些方面比別人強,這叫傲慢心。

仔細觀察,一定是有一件事,對一件事的認識,別人比我做的好我嫉妒,不如我我傲慢。這怎麼解決呢?把我扔掉,世間上的事,世人有個成語叫森羅萬象,華嚴經有個形容海印森羅,也就是說世間事太多太多了,術業有專攻,人家做的好應該讚歎,我做的好應該謙虛,因為比我做得好的人大有人在,沒什麼值得傲慢或者說驕傲的。事情本身沒有任何情緒,產生情緒的就是人的想象罷了,空幻不實,事情本身也是瞬息變化生滅,哪裡有個需要驕傲或嫉妒的呢?

你再仔細觀察,我說把我扔掉,你看,我產生了情緒,扔掉了情緒,其實等於扔掉的是一個空幻的東西,也並沒有扔掉什麼,於事上不增不減,不耽誤做任何事情,還非常的平靜。

剛剛提到各種心,心有各種分別,有各種分別就有各種心,這個叫森羅萬象。森羅萬象就如鏡子裡的影子,這叫心法,也叫法界。鏡子能照森羅萬象,這是鏡子本具的功能,佛經的名詞叫法爾如是,這個功能叫性,也就是見性。能分別森羅萬象的功能是識,把識細分就是八識,鏡子就叫如,裡邊的那些物象就叫來(去)。這個鏡子還有個功能,照完之後能留底片,就如照相機的底片,這個叫種子,留存種子底片的功能叫藏(cang),整體就叫如來藏,因為不知道不懂得用,就叫藏(cang),明白了,大覺悟了,就成了寶藏(zang)。

世人說的“我”和佛菩薩說的“我”,不是一回事,世人說的“我”是角色,就是世間各種角色,可以羅列一下,比如父、母、兒子、女兒、上司、下屬、買菜的、賣貨的、司機、美國人、中國人、信徒等等無數無量的角色,“我”可以做各種角色,但角色不是我,用什麼做這個角色?答案是身體,以身體來進入角色,所以我們總以為身體是“我”,也就是這個原因。身體就如個物件,所以需要思想來支配,所以我們又以為思想是“我”,思想是角色的劇本,身體是角色的道具。

思想這個角色是個心法,一念無明生三細,業相,轉相,境界相。仔細讀師父法義,唯識把這些分類解釋得非常詳細,真的是能讓人出離世間的大法要。師父強調意根的重要性,前提是要意識上把這些脈絡弄得清清楚楚,然後去用意根證得。其實我們普通人意根也是有證量的,比如非常執著世間名利、情,這也是意根的證量,只是歪了,就如哈哈鏡一般,不然也不會那麼難證了。轉意根的認知,意根在轉之前是一團麻,有了正確的認知後,修正意根的認知,轉之後就清涼了。

評:這純粹是實證所得的見地,非常有智慧,破解了世俗界裡的名和色法相,破解的程度還不淺,這樣五蘊法相也就破解了。只有破解了法相,才能解脫於五蘊的法相,不被法相束縛。而要破解就要實證法相的苦空無常無我性,意識理解的作用很微小,一到具體事情上就派不上用場了。

只有實證的人才無煩惱,意識解出來的,不解決煩惱問題,所以有不少人越過小乘的觀行和實修,也越過禪定和戒律,直接去解大乘如來藏,即使解出來了,也沒有打破五蘊的智慧,五蘊不破,依然故我,煩惱重重,惡業還會繼續造,沒有一絲解脫的影子。真修行不越過任何一個階段,也不看低任何一個法的修行作用,更不會高看自己的智慧,實事求是,腳踏實地,才能有所成就,才能出真智慧,心與世俗界才能脫離得解脫。

九、意識的見覺和意根的見覺有很大的差別

弟子唯識的念佛體驗:晚上本打算念佛一個小時,結果念了快三個小時還捨不得停下來,最後覺得還有功課沒做完強行停了下來,報告一下感受。

1,慢速念佛更容易攝心。2,開始時候想象自己和無量眾生一起念佛,有時候一起念,有時候我先念。後來聽不到其他念佛聲了,就清清楚楚地聽到自己的念佛聲。3,家裡噪音還是聽得到,但是不上心。平時能擾亂自己的各種念頭,這次感覺都很弱小,剛起念就拋下。只有念佛聲捨不得停下。心中歡喜。4,最後一段時間,感覺念佛字字都有力量,念一個字,耳朵能聽到很多回聲,一直等到這個字回聲滅掉再念下一個字,感覺字字都有力量。

評:這是念佛有點拉絲了,是禪定的韻味,也叫作法喜,有喜覺支出現,是佛力加持的效果。心定下來以後,色身的四大和磁場都變得調和了,感覺舒適,就有喜悅出現,心沉浸其中,捨不得離開當前舒適的境界。好像有點貪,但對佛法越貪戀修行的效果越好,三昧出現的就越快。

有定力的時候,感覺念佛字字都有力量,是意根的感覺多;沒有定力的時候,感覺平淡,是意識的感覺多。可見意根與意識二者所見所覺是不同的,平時都是意識的見覺多,感覺平平淡淡,稀疏平常,無明煩惱不減。而意根見覺多的時候,與平常的感覺就不一樣了,甚至差別很大,也許是完全相反的。所以見道時一定是意根見道,以意根的見覺為準,意識隨順。

無定力的時候,無論是聽雨聲、聽鬧表的嘀嗒聲還是聽念佛聲感覺都很平淡,心裡沒有什麼漣漪和影響,而在定力很強的情況下,聽雨聲聽鬧表聲,震耳發聵,響徹心間,甚至呼吸聲、心跳聲都覺得很大,念佛聲更有可能不絕於耳。如果再繼續觀下去,發覺塵境還會有一系列變化,心境也隨之發生改變,之後就能見道了。有定無定所見的塵境雖然是一,可見的結果就大不相同了,這是因為意根和意識智慧生起的緣故。

當念佛效果非常好時,要趁熱打鐵繼續念下去,以加深念佛功夫,不要想著其它功課的事,哪個更重要要分得清,目標是什麼心裡要明確,不要做走形式的功課。

弟子如春說:我感覺念楞嚴咒非常快時,也會進入一種渾然忘我的狀態,就感覺只剩兩片嘴皮子在一張一合,眼睛稍微瞄一眼就行,不用等意識完全看清楚字,嘴巴就把那一行字溜下去了,那種感覺也是很有意思。

念佛念經非常快也是一種定,因為沒有時間雜思亂想了,但是耗氣多,不能長時間保持下去。這種情況是因為咒語已經很熟悉,幾乎能背下來了,不需要太用意識去讀取,意根差不多能自動播放。當能背誦經文和咒語時,要學會意念,就是意根念,經文咒語在腦子裡流過,而沒有語言文字和聲音,無聲無息地背誦,入定會很快也很深。

綜合所有人的修行體驗,能很明顯的看出,意識證果意識明心是個什麼玩意呢?什麼都不是,就是一個愚弄人的把戲,搞出這個戲碼的人有沒有禪定,有沒有修行,有智慧的人一看便知。

十、安然讀誦楞嚴咒的親身體驗

昨晚讀楞嚴咒,想起師父法義裡說可以敲著木魚讀,我就用筆敲著桌子讀。開始很正常,過幾分鐘後,我感覺自己的吐字、頻率、音調,和平時完全不一樣,倣佛不是我讀的。這些變化不是我意識操控的,好像是自動出來的。當時感覺自己的意識非常薄弱,眼睛幾乎都睜不開,勉強能看到字。但讀的很順、很快,韻律像唱誦。讀完以後,意識還是非常薄弱,扶著桌子自己才躺到床上。休息了好一會兒,意識才恢復正常。

評:這就是諸佛菩薩的加持力,不可思議。本來讀誦和聲音都是意識所為,但這時自己的意識卻無所為,無能為力了,那麼這個讀誦就不是意識主導的行為,這個讀誦一是受諸佛菩薩或者是護法神所攝持加持出來的,二是受自己的意根所調控的,是意根主導出來的讀誦,也就是意根自己的讀誦。第一好理解,第二如何理解呢?意根為什麼控制了意識,甚至是代替了意識的讀誦?這裡涉及到禪定的力量,加持力肯定是有,但暫時撇開不談。由於意根認識到楞嚴咒的重要性,參與了意識的讀誦,而且很熟悉了,就會自主讀誦,代替意識,意識無能為力了。這是處於輕微的念咒三昧當中的狀態,繼而再深的三昧也會出現,後續的修行就會很快很順利。由於出現了三昧,意根親自上場,背誦楞嚴咒就會很容易了,不用意識的回憶回想,意識稍微參與就行。

如果這不是有實例顯示,一般人都不會相信,也有人會說:意根怎麼能會讀誦會背誦?簡直是無稽之談。那麼背誦和三昧是到底是什麼原理?背誦和三昧就是意根所為,意根主導,沒有其他原因,因為意識明明是無能為力,超控不了了,不知所以了,甚至連文字都看不清看不見了,如何讀誦?

這種境界與我當初打楞經期,念楞嚴經時的狀態一模一樣。我當時因為唸誦得非常快,不用思惟,念著念著眼睛就看不見書裡的文字了,而口裡卻是極快地唸誦,別人都跟不上了,這應該是叫作背誦比較準確。當時心空沉靜,如水不動,像是入定一般,只希望木魚不要停下來,經文不要結束,念經能永遠持續下去不要停。從此以後我就會背誦楞嚴經了,根本不用特意背誦。

由此可見,受持讀誦楞嚴經楞嚴咒以及大乘經典,諸佛菩薩的加持力有多大,感應有多殊勝,修行進步有多快。讀誦背誦楞嚴咒的功德不可思議,其功德利益都在楞嚴經第七卷講得很詳細了,希望修行還不能走上正軌的人發心修楞嚴咒,用好楞嚴咒,促進道業進步。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