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日常開示滙總(增加三萬字的新內容)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7月03日

第九章 意根訓練篇(2)


八、鏇見循元是意根圓通法門

楞嚴經第五卷原文:阿那律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樂睡眠。如來訶我。為畜生類。我聞佛訶。啼泣自責。七日不眠。失其雙目。世尊示我。樂見照明。金剛三昧。我不因眼。觀見十方。精真洞然。如觀掌果。如來印我。成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鏇見循元。斯為第一。

釋:阿那律從眼根起修,其修行心得是鏇見循元。鏇,是鏇轉、反過來的意思,把眼根的見由原來的向外反過來向內,循著見的來處,也就是落到根本處。原來是向身外心外見色法,現在要反過來去見那個能見的根本處。根本處是什麼處?是引起見的功能的根源處,是誰引導和決定著眼根的見?一是意根,二是第八識,最究竟處是第八識。

落到意根處是大阿羅漢,落到第八識處是大菩薩。從世俗界角度來看,意根有見一切法的功能,包括見內外六塵界。但因無明意根見法的功能受限,不得不用六識從五根上來見,若去除無明,恢復意根的最大功用,則可不用六識從五根上向外見法,意根獨自就可見法,讓五根休歇,六識休歇。

阿那律通過修習世尊教導的樂見照明金剛三昧,訓練出用意根見法,不用眼根地向內見,結果能見十方世界,非常清晰了然,真真切切,就像看著自己手中的果子一樣。鏇見循元,竟然是意根圓通法門。誰說意根不能見五塵境來著?大阿羅漢阿那律的意根就能見十方世界,精真洞然,色聲香味觸法無所不見,由意根證得三昧,意識無用。那麼發明出意識證果的就是天大的笑話。

九、心地平則世界地平(持地菩薩所證的圓通法門)

楞嚴經原文:時國大王。筵佛設齋。我於爾時。平地待佛。毗捨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微塵自性。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無所觸。

釋:持地菩薩無量劫中最初出家時,經常修路搭橋,助人通行,一直是默默地不計回報地為大眾提供方便,熱心於有為法中,不悟心地。中間經過了無量佛出現於世,積累了無量的福德資糧,為見道打下了極其堅實的基礎,中間也可能多次悟道,但悟得不夠深透。

直到遇見毗捨浮佛時,為佛修平路過的地面,佛摩頂加持,告訴他說:你應該平復你的心地,如果你的心地平復了,那麼世界上的一切土地就會都平復了,包括十方世界的土地。持地菩薩在佛的加持下,聽到佛的教誨,頓時心地開通悟道了,即時見到組成色身的微塵,與造就世界的微塵,都是同樣沒有差別的。這些微塵的自體性是空的,無形無相,所以互相之間沒有相觸性,互不融合,乃至於戰場上的兵器刀具對這些微塵都無可奈何,觸碰不到絲毫。

心平則地平是什麼意思呢?萬物皆由心起,不平的心見不平的地,見世界起起落落,見天地悠悠,見善惡是非美醜,如果能把心平復下來,無論見什麼都是菩提,見什麼都是七大種子的顯現,見什麼都平等無差別,無高低上下。因此平心地就能見真相,直達無上菩提。

佛講完平心地的道理之後,持地菩薩以無量劫所修持出來的無量善根和福德,以及甚深禪定,立時證入三昧之中,見自己色身中的微塵,與造就世界的所有微塵,都平等無差別,也就是構成的元素和成分都相同,同要素組成,立時證得身與世界無二。而微塵的本質又是空的,組成色身和世界的微塵由五大組成,五大無形無相,組成的微塵雖有相,相卻是空。

空相則沒有實質的微塵之說,就不能互相觸碰和組合,那麼身與身之間就沒有妨礙和障礙,也不互相重曡,不互相沖擊,猶如空與空的交融。身與世界之間,世界與世界之間也不互相妨礙和阻礙,不互相重曡和沖擊,猶如空與空的交融,了不相觸。既然如此,無量神通即可顯現,沒有障礙,身入一切境中猶如入虛空,不費須臾和絲毫。

原文:我於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回心今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花。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本如來藏。虛妄發塵。塵銷智圓。成無上道。斯為第一。

釋:持地菩薩說:我在微塵的法性上悟了無生忍,證成了阿羅漢。把心回入大乘菩薩道,聽聞諸佛宣演微妙的蓮花經,佛所具足的見地,我先證明了佛所說法,以此而為第一。佛問我修的圓通法門是什麼,我是仔細地觀察色身和法界二種微塵,都相同而沒有差別,都是本來的如來藏生發出來的微塵。在三昧中微塵從心中消散不存在了,智慧就得以圓滿,成就了無上道果,這是我的第一圓通法門。

持地菩薩的這段自述,也是修行成就的關鍵,持地菩薩聽我佛講的微妙甚深的法理之後,親身實踐,最後如實證明了佛法的真實性,而不是止步於只信受了佛所說法。信和實行,是兩個不同層次,只信還不是佛陀的真正弟子,實踐佛陀所講的法才是真孝敬佛陀,真懂佛意,是真佛子。若不修行,信有什麼用?學理學知識有什麼用?

我們知道了上述道理,身心與世界都無礙了嗎?並沒有一絲無礙,障礙仍障礙,業障仍業障,煩惱仍煩惱,無明仍無明,無濟於事,於事無補。依照此理,踏實修行,證得微塵無二之後,那些障礙才能解除,業障和煩惱才能消除,身心世界才能圓融,無量三昧、神通道力才能出現。理是用來指導實踐的,若不想實踐,理即使堆積如山,也是於事無補,知識並不能拯救一個人,而實踐實證才能救人於水火。所以以知識量為能事的人早該醒醒了,別做美夢了。知識若不能轉化為修行力,有與不有並無差別。

有人在若干年當中,一直不斷地發給我各種表格,不知是誰歸納總結整理出來的楞嚴經大綱,若干年都在大綱上做文章,都在研究楞嚴經的脈絡,從來不肯遵照楞嚴經所講的方法來指導自己實修,不肯把理論付諸於實踐。這樣的研究,最多只能當個學者,當個理論研究員,學者和研究員是個什麼呢?除了會玩弄文字,什麼都不是,即使在文字中再流轉十億年,也仍然什麼都不是。

十、大迦葉菩薩的意根圓通法門

楞嚴經中大迦葉菩薩講述自己修證的圓通法門:我觀世間。六塵變壞。惟以空寂。修於滅盡。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猶如彈指。我以空法。成阿羅漢。世尊說我。頭陀為最。妙法開明。銷滅諸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法因為上。

釋:大迦葉說:我觀察世間裡的六塵境界不斷地生生滅滅,從無到有,從有到壞到滅到空,都不可依止,只有以空的寂滅的心,把這些法都空掉,身心時時處於滅盡法的定中。在這樣的三昧境界中,身心經過百千劫的漫長歲月,卻感覺就像僅僅只有一彈指這麼短的時間。我是因為把六塵境界法都空掉了,才成為阿羅漢的。

在滅盡定中把六塵境界都從心裡滅掉空去,這說明了什麼呢?說明了六識也隨之滅去了,沒法再出生了,六塵是六識出生的一個緣,緣不具,識就不能出生。六識若滅掉,就只剩下意根和如來藏了,大迦葉只好處於滅盡定中。那麼大迦葉還出不出定呢?還應對不應對世俗界的人事呢?需要應對的時候該怎麼辦呢?大迦葉修行到把法滅盡的程度,雖然很輕易就能入到滅盡定中,但是作為一個大菩薩是有利生責任的,不能總在滅盡定中什麼也不做。出了滅盡定還是處於滅盡法的三昧中,並且要做一切利生事業。這就不可思議了,法都空了,怎麼做利生事業,利生事業也是法呀?

楞嚴經中又有一段講: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這段就是講大迦葉平時是如何處事應對人事的,如何處事應事呢?不用意識的心念而能圓圓滿滿清清明明地了知六塵境界。

對於普通人來講,這個境界是不是太玄乎太不可思議呢?不用意識就能知道六塵境界,而且還知道的比普通人都圓滿還清明透徹,那是怎麼知道的?那就是意根知道的,意根代替了六識的了別性,換句話說是意根自己直接了別,不用六識輔助,主人自己能做一切事,把助手都打發走了。這意味著主人精力充沛,能力提高了,所有的事,自己單獨就能應付得過來,不用幫手。這樣的意根多厲害,這是普通人能擁有的意根嗎?準確說,有這樣意根的人,能是普通人嗎?那可是相當於八地菩薩的大迦葉啊!

文中提到的久滅意根又是怎麼回事,是大迦葉早就滅掉意根了嗎?這裡的意根不是指作主的第七識了,而是指意識出生的根源。如果第七識滅了,就會入無餘涅槃了,不再有大迦葉這個人存在世間了,又何談圓明了知呢?

那麼意識出生的根源是指什麼呢?意識出生需要幾個緣,缺少其中一個緣,意識就不能出生。幾個緣當中包括法塵境,主要的還是意根第七識的作意,法塵境出現以後,意根不作意去辨別和了知,無心於境,於境無心,意識就無法出生,這個是修行最關鍵的。意根如果對六塵境界無心了別,空掉了六塵和萬法,六識都不能出生。所以修到意根無心於境,就滅去了意識出生的根,就是大迦葉的久滅意根三昧境界。

可是又能圓明了知,意根既然無心了不想了別境界了,怎麼還能了知並且圓明了知呢?這是意根自然的無心任運的了別功能。就像攝像頭開著,一切景觀自然進入攝像頭裡,意根也是這樣,無心了別,塵境自然現前。若意根這個攝像頭不開,就入無餘涅槃了,菩薩不會這樣做,開著能順便做利益眾生的事業。一切利生事業都是意根單獨做出來的,那麼意根有沒有善心所法呢?意根的智慧強大不強大呢?絕對不是劣弱的吧?尤其是初地菩薩以後,意根轉識成智了,意根的慧怎麼還是劣弱的呢?即使是凡夫的意根,有時候也是有智慧的,並不劣弱。意根的功能是如此殊勝,我們怎麼能不去努力修祂訓練祂呢?

十一、意根思量“患得患失”成語的步驟

第一步,深呼吸,把心靜下來,再靜下來,直到雜念漸少以至於無。

第二步,眼識盯著這個成語,意識明了大概,不作思惟分析,念不動,處於愣神、呆愣、發呆狀態中。這個過程相當於把成語的信息往意根裡傳送,就好比袋子裡的東西裝滿了,但還有東西要裝進去,就把袋子裡的東西往裡壓一壓,頓一頓,騰出空間再裝剩下的東西。而壓和頓,就是把東西從袋口送到袋子下面,送的越多,騰出的空間越大。袋口相當於意識,袋底相當於意根。

第三步,信息都傳遞給意根以後,意根開始處理信息。這時候要保持和延長髮呆、發愣和愣神兒的狀態,意識不動念,甚至要閉目以養神。

閉目是眼識意識閉目不見色,養的當然是意根這個神識。意根覺得應該休息,決定閉目不見色,二識聽從決定,就閉目了。若意根想見色,二識無論如何也不能閉目。若意識說這個色真好,再看一會兒,意根說那就看一會兒吧,於是二識見色不閉目。任何事都是意根作主作決定,雖然有些事是意識建議的,那也得意根同意意識的建議,再作主決定。二識一閉眼不造作,意根就不用費神關注見色這件事,就省下心思,或者去思量別的重要事情。

意識安定下來,信息都傳遞給意根以後,意根開始思量,無聲無息,無動無靜,靜得意識很難發現和感覺到祂的存在和運行,所以一般人都說意根是傻子和擺設,沒什麼實質的功能作用,而實際上五蘊最主要的功能作用都是意根的,意根起挑大梁的作用。

第四步,意根首先思量“患”這個字,意識不要去分析,要做到不干擾不添亂,不讓意根分神,也不要讓意根離開對成語的思量。保持意根不離應該思量的標的,是意識的工作任務,若完成不好,可能會影響意根的思量結果。若意根已經嫻熟於思量,則不用意識督促。意識不能急於出結果而去參與其中,絕對不能有思惟作用,否則意根無智慧可出,意識思惟出的結果不代表真正的智慧,不可用。

最初的時候,可能意識不會督促提點,意根也不會思量,二者都需要努力學習,過了這個階段,就能自如上路修觀了。意根思量了若干時間,知道患有過患、擔憂、害怕、計較的意思,到底是哪個意思,還要看後面的字詞再決定。於是就思量“得”這個字,由於得的含義太多,就把得失兩個字連起來一起思量,就圈定了得和失的含義,再思量得什麼失什麼,就知道是對五蘊世間法的財色名食睡、家親眷屬、權勢地位等等人間這些生滅的空法假法的計較執著。最後把四個字綜合起來思量,就知道患得是擔心得不到,患失是擔心得到的再失去,計較執著得很,什麼也看不破放不下,整整是一個我見我執在作祟,這是生死凡夫的心理狀態,好可憐。

最後再思量什麼呢?那要看各人的意根智慧和觀念了。意根應該回顧整個人生的得失,有智慧地思量出得失都不可得,得不到什麼,也失不去什麼,無事瞎折騰而已,實屬愚癡。當然大多數人的意根思量不到這一步,只要慢慢練習思量就好。

由於智慧不足,方法不熟練,禪定也不足,最初練習思量,可能非常慢,還不一定思量正確,但沒關係,總有熟練的那一天。意根一旦學會如理思量觀行,那個智慧就會汩汩而出,擋都擋不住。

從前注重意識聞思,廣學多聞,把時間都耗費在各種大部頭的唯識論著中的人,現在看來是不是吃虧了?幾十年用意識啃唯識論著,啃出什麼結果了?現在是不是應該回頭補補基礎,一步步著手實修了?但是有些人因為習慣於意識的聞思,實修的時候,意識不肯老實安靜,對實修的障礙非常大,禪定很難修出來,觀行就談不到了。理論強盛的人,與那些注重實修,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人,修證功夫差距是很大的,人家幾年功夫就修出了三昧,已經是初果二果了,隨時隨地能證悟如來藏空性,而自己不僅理論沒有通,禪定還沒有個蹤影。

這一對比,就應該知道理論若不與實際相結合,空談往往誤國,理論若落不到實處,實證就難上天。實處是什麼處?實處是意根之處,是眼見之處,能接觸到事實真相之處,而意識是虛處,是耳聽之處,接觸不到事實真相之處。

十二、如何讀經受益最大?

很多人沒有般若空的基礎,卻津津樂道於唯識,結果學來學去,越學越著有,越學越不空,與道相背離。本來唯識全部指向一切法空,結果讓很多人一研究,就變成了實實在在的有法,變成了一門學問,這是唯識學的不幸。為了扭轉這種局面,補足基礎部分,從現在開始,咱們要回頭著重對般若法門的修學。般若法門承上啓下,既有助於小乘斷我見,也有助於唯識的修學,如果沒有般若學基礎,學唯識就是戲論。世尊講的般若經有六百卷,每天堅持讀一部分,日積月累對般若法門的理解就加深了,心中就會越來越空,不著世間相,身心就會轉變。

讀經要想讀懂佛意,有大受益,就要有一定的方式方法,首先就是要發菩提心,把菩提心貫穿整個修學過程,在此基礎上,修行菩薩六度,然後專精用功辦道。讀經一般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意識有口無心地讀,意根天南海北打妄想;第二種是妄念減少,意識專心讀經,意根少打妄想,一起關注經文,留出一定的空間思惟理解經意;第三種,經文熟練時,意識不讀或不出聲地慢讀,配合意根思考參究,意根專注在經文上,對經文不斷地進行思考。

第一種是最初級的讀經方式,純粹是讀,不需要理解經文,要過渡到第二種第三種,才能達到讀經的效果,對經文有一定的思考,正確理解經文,把握經文的意涵,從而有效地指導自己的修行。

如何做到第二種讀經方式呢?讀經要用心專精,不雜思亂想,禁止意根的廣泛攀緣,拴住意根只關注經文。讀經時就要慢慢地讀,留出思惟理解的空間,也給意根思考的時間,讀到重點部分或者是有疑惑處時要暫停,讓意根不動聲色地去思量和消化一下。這是注重讀經的質量,而不是完成任務似的求速度。

這一步做得差不多了,就過渡到第三種讀經方式,把大部分思考工作都留給意根,意識只負責把意根引導到每部分經文上,讓意根把每段經文的關鍵部分凝聚成一個點懸在心中,單獨在心中思考參究。只有在讀誦非常慢沒有妄想時,意根才能不受讀誦的影響,把法義懸在心裡,自行思考。

這是修慧的過程,同時也是修定的過程,定慧同修,法理入心,心中就會越來越空,以至於身心轉變。會讀經的人,坐在那裡,就如老僧入定,眼睛雖在經文上,注意力卻在意根的默默思考上,非常專注,以至於禪定生起,身心舒暢開朗,心開意解,慧思如泉湧,智慧如朗日照耀心田,滋潤極了。做任何事都在於用心,不但需要發心正確,更需要專精,以及正確如理的方式方法,這樣的話結果有可能不僅是事半功倍,還會超越於此。

十三、在日常生活中訓練意根的方法

訓練意根的專注,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開始練習,四念處經裡是觀呼吸、觀白骨、觀身行,楞嚴經裡二十五聖是觀六塵、六根、六識、六大,我們可以觀蠟燭的火苗,或者是燃燒的香頭,或者是一個蘋果,或者是一朵花,隨自己方便選擇。意根緣蠟燭或香頭,意識出生在此處,然後定在此處不動,眼識不看別處,意識不念他法,不動心念,二者只是單純地盯著蠟燭或香頭。這時候意根被牽制著只能緣蠟燭觀蠟燭,不能攀緣他處,漸漸入境,漸漸專注,漸漸一心,心漸漸細致入微。

觀是讓意根聚焦一處一點一法,平常意根太散亂了,什麼法都攀緣,什麼法都認識不清,什麼法都不了解,不知道什麼法的真實面貌,不知道什麼法本不是什麼法。當意根觀得漸入佳境,此時意識心裡是空的,一念不生,或者只有知火苗的一念,而意根則暗暗地觀,在觀當中禪定生起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心思會起變化,對火苗相的認知會逐漸改變,真相漸漸浮出水面,逐漸會發現,火苗非火苗,香頭非香頭,蘋果非蘋果,鮮花非鮮花,一切物非一切物,智慧生起之後會有各種空的認知,三昧會出現,身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

可見,平常我們所見全都是錯見,見假不知真,才對一切物起執,執為我和我所,什麼色受想行識是我,色聲香味觸法是我所,財色名食睡是我所,權勢地位名聲金錢是我所,家親眷屬是我所,一切與自己關聯的是我所,為了我和我所,什麼代價都可以付出,修行哪有我和我所重要,不就是在六道裡輪迴嗎?我不在乎,輪迴不可怕,失去我和我所才最可怕,可是你得到過我和我所了嗎?你失去多少個我和我所,你有辦法護住嗎?

為破此愚癡、愚見和愚執,觀一物,長期觀,就會知道物是什麼,我是什麼,有誰執何可執,現前去體會夢幻泡影,從夢中醒過來。夢裡明明有六趣,醒後空空無大千,可笑從前的愚迷,捶足鈍胸。醒過來就好,從前的不算數了,翻篇了。醒過來以後是大丈夫,醒之前是迷惑顛倒的凡夫,身份變了,大丈夫所行事業,值得一切世人敬仰,癡迷的凡夫所行令人心生憐憫。

具體觀行過程和結果參照楞嚴經二十五聖的圓通法門。聖人們修行不拘於一界一法,十八界隨選一界皆可入道,皆可成就殊勝的三昧,皆可圓通,從一法上入道,法法都在道,叫作一門深入,門門皆通。

我們要想斷我見,不必五蘊十八界全部作以觀行,選一個自己易觀的著力點,像錐子一樣一直紮進去,定會破除五蘊十八界。比如氣球在一處紮破,整個氣球都破,比如船艇一處漏水,整只船都會沉入水中。大家都盡快行動起來吧!別再傻傻地抱著夢幻泡影,錯認爹娘了。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