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開示滙總(增加三萬字的新內容)
第三章 意根的實修實證(2)
十、比對所學理論的揣測與證無關
問:拿撓癢來說,根塵相觸後如作意就會生識(此處是意根作意在先,有些時候是意根作意在後),而此時意根在指揮身識運作。我就心想:七八識互依(八識九緣),意根既然出現了,第八識應該就在附近。那麼應該就是根塵相觸,意根作意的瞬間,第八識就變現出了身識(三能變),然後意根指揮身識去運作撓癢。此段的第八識的存在,是學生顛倒妄想,還是說只是種解題思路,離證得第八識的距離還甚遠嗎?
答:你此時既沒有現前觀察到意根的運作,也沒有現前觀察到第八識的運作,那麼你所敘述的都不是事實,而是比對所學的理論知識來思惟、臆想、推理、猜測,這些都是非量境界,沒有現量觀察,因此都不能當真。沒有禪定的人就是這樣學法的,意識功能強盛超前,實際上就是揣測,即使一切法都揣測對了,但那畢竟是揣測,不能作數。
我遇到不少人都是處於這種學法狀態,看著是挺聰明,能找到問題的關鍵處和著眼點,然後就走捷徑,用意識思惟分析歸納整理猜測,但這樣做就障礙了自己的修行之路,阻礙了實修實證,結果是聰明反被聰明誤。還有不少人把這種臆想推測當作實證,到處宣傳自己開悟成聖了,但這還屬於初學階段,禪定還沒有生起,戒定慧、菩薩六度乃至於三十七道品都沒有修出來,證悟的因緣和條件還差太多。末法時期眾生福薄,禪定修不出來,戒律無法受持,又不願意修福,只能搞搞乾慧,而正是這個乾慧是最障道最耽誤事的,往往會自塞悟門。
十一、如何讓意根改變一切法
問:如果我不停地觀想,或者不停地念佛誦經,功夫足夠的時候,第七識被熏了,就會自動轉出薰修的種子,改變外在的環境嗎?因為外在環境也是第七識轉出來的嗎?
答:種子和境界,都是意根促使如來藏轉化出來的,意根本身不會現行出種子。在修學過程中,只要意根的力量足夠大,獲得的能量足夠大,如來藏隨順意根的心意,一切都不是問題。境界隨意根心轉,意根被訓練得心力很強大,非常堅定地一心想改變境界,或者想達成什麼目標,就一定能滿足心願。如果還沒有滿願,那是因為力量還不足,還需要薰修集聚力量。就像指石為金,就是因為意根心力強大,硬生生把石頭變成黃金了。
學佛學好了,心善了,心柔軟了,用不了多長時間,相貌就改變了,都是心改變的結果,這個心主要是指意根,也包括意識。所謂的熏染意根,就是改變自己的心。自己心改變沒改變,改變成什麼樣,到什麼程度,自己仔細觀察,應該能知道。對人對事,修一切法,是真心的還是應付假裝的,自己應該能觀察到,凡是真心實意都是用到了意根。念佛分為真念佛和假念佛,修行時是真修行,還是假裝修行做樣子,自己應該能觀察出來。做任何事達到意根真的程度不太容易,需要戒律、禪定、智慧和福德等等條件。
一切心行都分為意識和意根兩個層次,比如判斷布施是真布施,還是走形式出風頭,仔細觀察就能分辨出來;對待父母,是真心孝敬還是假意,細心品一品就能分辨出來。讓心改變的修行,大多數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量的積累在意識,質的改變在意根,所以說意識淺,意根深。如果意根善根深,力量大,特別誠心,可以直接質變,改變一切,不需要積蓄力量。
薰修意根需要長久的堅持,持之以恒地持戒,發大菩提心,不斷地修習禪定,做事專注一心,排除雜思亂想,專心思惟,多集聚福德等資糧。要想降伏其心,大多數時候是需要意識深深的思惟法理和世間苦,來熏染引導意根,個別時候需要靠南牆,來強迫自己回頭轉彎,所以苦難是成長必需的,如果不經歷苦難,就沒有出離心和勇猛心,修行容易懈怠。
十四、AI機器人的功能作用
貪瞋癡是識心具有的煩惱,非識心的物質色法沒有貪瞋癡煩惱。機器人雖然是物質色法,沒有識心,本身沒有喜怒哀樂,也沒有貪瞋癡煩惱,但是機器人不僅僅有物質屬性,同時也被賦予了粗淺的類似識心的功能,能起到粗淺的識心的作用,那就是識別文字的功能作用。它這種識別屬於簡單式、無腦式、不自主被動式和被限定式。總之,它的識別功能不是用智慧思考出來的,因此就不具智慧性,可以方便說為有愚癡屬性。
機器人的識別功能相當於人的一部分的意識功能,而且這個功能比較簡單化,只能識別文字信息,並且具有收集、整理、歸納、概括、存儲以及輸出信息等等種種簡單功能,而這些信息來源於其它渠道,都是已存在的舊有信息,不是機器人自己本身開發出來的新信息。它輸出的永遠是別人的信息,永遠是舊有的已存在的信息,沒有自己創造出來的新信息,因此機器人不具智慧性,方便說為有愚癡性。
無論機器人能輸出多少法,它永遠做不到與所說一致,能說不能做,永遠只是個學語之流,所有的信息內容,它都沒有證得過,也永遠不可能證得,那麼AI機器人就根本不具備意根的功能作用,沒有作主性,也沒有自主性。
部分學佛人就類似於AI機器人,智慧不足,只能用到意識的部分功能,也比較粗略,意識用從他處所學,滙總、加工、整理、歸納、提鍊,然後得出一個結論,就認為這是自己的智慧,慢心同時也出來了。如果這是自己的智慧,那麼AI機器人同樣有智慧,而且智慧還很廣大,接近於在人類現有的知識範圍內無所不知,人類不如它知識廣博,同樣人類也不如“度娘”知識豐富,那麼機器人和“度娘”是不是應該先於所有人類成佛?
這個答案大家都清楚,這是不可能的,既然不可能,某些人在意識上的高談闊論,頭頭是道,根本不是自己智慧所得,更不是真實智慧,言行不可能一致,言到行不到,意根沒有智慧沒有證法,那就仍然是凡夫,只有言行一致者才是聖人的現量智慧,是從自己胸襟當中湧現出來的,屬於個人所有的智慧。這個智慧才是極其寶貴的,有這個智慧,才能轉識成智,才能最終成就佛道。學佛該如何學,修行該如何修如何行,大家心裡應該清楚。
十五、心念心聽的原理
心念心聽不是心念耳聞,心念耳聞,說是耳聞,其實不是耳聞,耳識聞不到內心的聲音,只能聞到出聲念佛的口念的外在聲音。意識是內外(心口)聲音俱聞,意根根據定力情況,參與聽聞的深淺程度不同。心念,沒有念出聲音,念佛就沒有身識,只有意識,或者是意根與意識一起念佛,這個意識就是獨頭意識。聽心念的聲音的識心就是獨頭意識在聽,也有意根一起聽。
還有一種心念的情況,就是意根單獨念佛,這時候能觀察的也是獨頭意識,也有意根一起反觀。一般情況下,定力不深沒有反觀力時,獨頭意識不容易觀察到意根念佛,定力深時才能觀察到自己心在念佛。心念佛時,定力越深,意根參與念佛的程度越深,意根自己和獨頭意識觀察到自己念佛的心念越清晰明了,這已經達到念佛三昧的境界了。
意根的心念也體現在念咒上,讀經誦咒時也可以讓意根一起跟著讀誦,這需要禪定,禪定越深,意根參與的程度越深。在心靜時獨頭意識可以觀察到意根的心念,但意根是沒有語言文字聲音的,只有心念,心念就是念心所法。讀經誦咒時要慢慢地默讀默誦,這是要讓意根能夠專注地跟著一起念,定力深時,意根不但念的深而專注,反觀力也強。這裡獨頭意識和意根都有反觀力,二者不好分辨,需要很深的禪定,心很靜,才能有辨別力,所以對二者的反觀力容易生出誤會。
定也就是專注力,要想能專注,沒有雜念,有兩種方法:一是極快的唸誦,這樣沒有時間雜念,雜念跟不上,就不能出現了;二是極慢的唸誦,心裡沒有雜念的想法,就會專注一心了。但是第一種極快的方法,只能暫時用,不能長久,因為耗氣耗力,體能跟不上。定力的強弱,直接影響意根對一切法的參與度,意根越參與,越能成事,這就是智慧。所以有禪定有定力,不僅學佛修行用得上,在世俗法裡生存,也是有極大利益的。
修行只要用心,越過一個坎兒,就會突飛猛進。希望大家都能放開世俗法,一心奔向佛法,求取根本,不取浮華。
十六、為什麼知道虛幻了還感覺一切法都非常真實?
問:我明明知道一切法都是虛幻的,可是我看見山河大地花草樹木,為什麼還是那麼真實?冷熱觸痛的感覺也還是那麼真實呢?
答:自己認為一切法都是虛幻的,這種認為是根據所學的佛經理論而知的,是學來的知識,還沒有實證,沒有現量體驗和觀察,所以這種知等於不知。在經過實修,得到實證之後,在接觸每個法的當下,才能夠親自體會體驗,那時候的感知、感覺和認知,才是真實的、現量的、可信賴的、可依靠的,學來的知識沒有可信度,依賴不了,疑惑重重。證得一切法是虛幻的以後,要想改變一切法,不受一切束縛,需要修行四禪八定,超越色陰區宇、受陰區宇、想陰區宇、行陰區宇和識陰區宇,這樣才能解脫一切法,超越一切法,改變一切法。
眾多人即使佛經倒背如流,也不能斷我見,不能明心見性,更不能證得一切法的虛幻。那麼聽一堂課就斷我見,純屬是想入非非,即使聽一百萬堂課,也許連斷我見的邊都摸不到。因為這不是只憑借耳聽就能實證得到的,耳聽的是知識理論,理論要想變成實際,成為自己的現量智慧,中間要經過很多道工序的加工,這些工序的完成需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什麼代價也不用付出,只悠哉悠哉地聽講,那些法猶如耳邊的風聲,一閃而過,不會留下多少痕跡的。前提還是那些法講得正確無誤,如果有誤,斷我見更是不著邊際的事情。
小乘的斷我見和大乘的明心見性,都是智慧的認知,糾正了從前錯誤的邪見。智慧的認知還不能改變法本身的狀態,法的本身狀態是通過禪定和神通道力改變的,其中包括三種修行方式:奢摩他、三摩鉢提和禪那,三種修行都圓滿以後,身心世界才能全部都轉變了,轉變成佛的清淨圓滿境界,至此佛道就成就了,具體修行方法都在圓覺經中。
十七、剛開悟時總相智的智慧層次
弟子問:剛開悟證得如來藏時生出了總相智,用這個總相智觀察如來藏,能在多大範圍內觀察?
答:這個範圍剛開始悟時不算太大,觀察得並不普遍,範圍就是五蘊簡單運作之內的範圍,比較粗略,在複雜的運作中則很難觀察到如來藏。其中以色蘊和行蘊為主,受想識蘊略微能觀察一些,但不多不深,因為色蘊行蘊明顯一些,容易觀察,在受蘊上粗略的也能觀察出來,在想蘊和識蘊上觀察困難一些,都是粗略大略的觀察,不能深入細節當中,觀察不夠深細。
但是這個觀察,卻是現量的觀察,也就是現前的觀察,在五蘊運作的當下,見就見,不見就不見,不能落入一刹那間的思考當中,中間不會出現語言文字和聲音,不會落入思考思惟分析琢磨的相狀之中,一落思惟,則不是現量現前觀察了。參究當中,一旦出現語言文字和聲音,一定是禪定不足了,意識的情思意解作用佔了上風,意根的功能弱下來了,不是現量智慧。所以現量一定是意根親臨現場觀察發現和見證,不是意識的那種腦想和腦補。古時禪師考驗弟子,弟子稍微一遲疑,想要用語言描述的時候,禪師往往就會一棒子打下來,不允許落入思惟意解之中。
意識思惟行相明顯,尤其是意識單獨的思惟,不是現量,與意根一起同時觀察到的才是現量,意識起著輔助作用,不是主導作用,所佔分量比重越少,則智慧越深,越是現量,越不容否定,不能反悔,也不是猶豫不決的,而是很堅定很果決的,沒有疑慮的。可見,這種現量觀察非常不容易,要求功夫和智慧都很高。
唐宋朝六祖以後,相傳開悟的人有一千多人,禪宗公案留下來的有一千七百則,但是這裡面並不都是純正的證悟,解悟的也有,具體數量無法勘察和統計。從那些開悟偈子的寥寥數語中,以及簡略的對話和描述暗示中,因為沒有細節,所以並不能從其中分辨出是證悟還是解悟。即使他們都有禪定,也不能表明,凡是有禪定者一定是證悟,當然無禪定者更不能證悟了。在禪定中正好是處於意根深深參究時悟的,是立時見到,不落入意識思惟中的才算作證悟,偏於意識的都是解悟,或者是解悟也不算。當然如果是真解悟了,通過修定,加強意根的參究功夫,可以轉為證悟。
要想有這種參究功夫,禪定必不可少。要想有禪定,色身要氣聚,氣聚則身定,身定則心定。要想氣聚,一則色身要健康,氣脈運行通暢,能形成一股強勁的勢力,把心思凝聚起來;二則不散亂雜思,不幻想不神遊,就是不攀緣諸法,也就是能放下世間雜事。色身如果氣不足,則無法聚氣,要想氣足,可練氣,可補氣,食補藥補也可以。氣生起來以後,一定要隨順氣動,讓身心都安靜下來,氣勢一旦形成,禪定就出現。所以修行還是要趁早,趁身體健康氣力足時,不要等到年老色衰,什麼都不中用了,才想起應該修行了,這時候恐怕晚了,功夫做不起來了。雖然說修行不是修身體,但是離開身體的配合,如何能修行呢?
一位七十五歲的老居士跟我通話,聲音洪亮如鐘,中氣很足,我一聽,這氣勢都超過我了,也超過了很多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聽聲音再活二十年沒問題。我問禪定怎麼樣,他說禪定很好,能達到用意根參究的程度,沒有雜念,氣感很強。我問智慧境界怎麼樣,他問我剛開悟時的總相智,能觀察如來藏的運作,在多大範圍之內。我一聽就明白了,這幾年他的功夫和智慧都大有長進,心量格局也大,善根深厚,是成大器之人。
十八、獲得真智慧才能直成佛道
佛法若慢慢品味,或者叫作深深參究,參究一句話即可入定,這叫作以慧引定。在定中,參究的智慧又不斷深入,法義越來越通透,這又叫作以定引慧。定慧互引互增,這是真修行,是最深入的修行,是最根本的修行,也是最究竟的修行,獲得的是真智慧,是自己修出來的智慧。只是這樣的參究,表面看起來比較慢,好像獲得的知識量比較少,實則是修行最快的,是最直接的直徑,因為修行是以獲得智慧為究竟,智慧成佛。
相反,不懂修行的人,比較膚淺,只追求表面的知識量,滿足於知道的多,懂得的多,學得的多,不懂得真智慧的重要性,以至於不求取真智慧。追求數量和速度,所學所得都不是自己開啓出來的真智慧,實則是修行的外行人,看似用功精進,實則速度反而是最慢的,因為沒有真智慧。把多知多解多得當作是智慧,實則是初學佛人的愚癡。
十九、意識與意根所見不同
問:昨夜打坐完就準備睡覺,不一會下雨了,雨打在玻璃上發出清脆的響聲,邊聽邊睡,快睡著時感覺那雨倣佛打在我頭骨上,不一會兒就砸沒了半邊,黑洞洞的,只剩半邊頭骨,心裡知道也沒太驚訝,就睡著了。這是因為剛下坐還有定力沒消散,還是出現了幻覺呢?
打坐下座時心靜,意識不動念,尤其是睡前意識也不動,意根直接感知雨聲,感覺聲音非常大,就誇張了一下,用砸壞半邊頭骨,表示那雨點聲很大很大。意根所感知到的與意識感知到的有差別,也許差別很大。所以我們平時所見到的法,與證得實相時所見到的同樣的法完完全全不同,甚至是相反,才知道從前所以為的見解看法全都錯了,悔得直拍大腿。
為什麼修觀行以後,同樣是見呼吸,見身行,見六塵相,見道之前和見道之後,同樣一個法所見就大相徑庭了呢?同樣是喝水、沐浴、見色、聞聲、嗅香、嘗味、覺觸、知法,見道之前和見道之時,內心覺受看法完全相反呢?
見道之前那麼篤定,色是色,聲是聲,香是香,味是味,觸是觸,法是法,我是我。見道之後,一切皆非,色非色,聲非聲,香非香,味非味,觸非觸,法非法,我非我,人非人。為什麼有這樣大的差別呢?意識所見與意根在三昧中所見完全不同,所以說意識證果就是一個笑話,這樣的證與不證沒有一點區別,是癡人之見。眾生越愚癡往往是越自信,自信個什麼呢?自信個愚癡。
見道之前,意識妄想紛飛,種種知見,長篇大論,得意得不得了,見道之後,意識終於消停下來,一切都要倒過來。誰最愛說話,誰知見最多,誰最犟,誰就最顛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