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开示汇总(增加三万字的新内容)
第十一章 弟子们的观行体验(2)
六、意识的知是分很多层次的
君若兰的观行:分享观行意识作用意根的过程。
闭眼,安静。意识明白见闻觉知不是我,理解这个很容易。于是意识抛出一句话:见闻觉知是我吗?这句意识明白的话缓缓往下落,落到一个无限大而且坚固的能量体上,能觉知这个能量体从无始劫以来就认为见闻觉知是自己,那个执着是如此的坚固,仿佛渗透到每一个细胞。
那句缓缓落下的话,让那个能量体内心稍微动了一下,但它还是无法剥离那个执着。见闻觉知是我吗?意识还是这样发问。然后内心似乎有恐慌,有疑问,又不甘心,后背开始微微颤抖起来,并且想掉眼泪。这样大的情绪感受出来,开始我以为完全是意根的呈现。当我又继续深入观行时,我才明白这觉受有意根的触动,但更多还是意识的觉受。
因为当我再一次静下心来感受到那个巨大能量体的时,发现它还是那样执着见闻觉知是我。这个执着不是以语言文字表达的,是以一种觉受呈现的。这时我才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很大的触动意根了,虽然有很强的感受体验,但更多的还是意识的感受。因为意根无始劫以来的执着,是刻在骨子里的、渗透在细胞里的,哪能一次观行就容易发生巨大的改变。
这个发现就如上面所观察的,很大的觉受出来后,再静心观行那个巨大能量体,才发现它的执着还在,而且还那么深重。可能它有一丝的触动,但那丝触动对于它整体的执着来说,不足于让它发生很大的变化。
分享这段文字,我想表达的是,这样触动的观行需要一次次,无数次的进行才行,千万不敢轻易以为出现很大的觉受体验,就以为意根完全接受了正确的认知。我们需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不能过度乐观自信,但也不停止的继续前行。因为意根的执着总会在我们深入观行下,一点点的减少下去。
点评:意识的智慧认知分为很多层次,随着禅定的递进,意识的智慧认知不断加强、深入、具体、细化、到位,意识的真正智慧也是证悟以后的智慧,在此之前都不究竟,会改变修正。禅定越深,意识越有智慧,对意根越有熏染启发作用,意识的认知越具体越有证据和证量,对意根的熏染启发作用越大。所以意识泛泛的知,作用不大,犹如隔靴挠痒,深知以后才能触动意根。
意根的智慧认知也分为很多层次,随着禅定的深入,随着意识智慧的完善,意根的智慧越来越深入,深到一定程度,就会断然割裂从前的认知,彻底扭转知见,变为见地,就证悟了。很多人在意识的知很浅的时候就认为自己证了,其实离证还很遥远,也许会经过若干劫,才能到证的边缘。要知道,意识的深智慧也不是容易出现的。
君若兰这种情况属于以慧引定,用超强的意识智慧,把心定于当下所观行的法上,不分心不杂念,使得意识对法的认知逐渐深透,带动起意根的认知,再不断加强意识和意根的认知,更进一步的慧由此产生,这叫层层递进。慧强的人能够以慧引定,慧弱的人只能按部就班地修定,然后再观行生慧。但因慧弱,不容易把心定住,需要反反复复拉扯,才能暂时定住。所以说只要有慧,怎么都好说,前提要有福德,福德是一切修行的基础。
七、观行也要反观贪嗔痴的根源
君若兰的观行:这几天遇到一件不公平的事,于是就开始观行。公平没得到,起嗔心,是法执(执着规则)。为何执着规则呢?就是要让自己的利益不受损,这是要满足贪心。色受想行识都是空的,还贪个什么?
观行时,开始意识参与多一些,后来到最后一句,意识思维不动了,只有一个单纯的觉知在,这时看到一个意象:“我”,一个身体轻飘飘的半虚化在那里。后来那个半虚化的意象也不存在了,只有一种轻飘飘的感觉,直到结束。观行结束后,再想这件事,发现内心很平静。每当现实中有牵动情绪的事,就抽出空来观行。越观行越发现自己的意根问题可真多,我执深重。
点评:君若兰的观行很到位,说明智慧很好,慧强,不知道禅定是不是与慧一样强,我感觉是稍微弱一些。不过照此速度,禅定会很快再增强的,直到出现三昧的时候,修行就是个很大的转机,好好把握见道可期。
每个人的贪嗔痴都有一个源起,也就是根源,这个根源是什么呢?就是我,由于有我见,为维护自我,满足自我,就会自动生起贪嗔痴。所以贪嗔痴的现象从客观上反应出了心中的我见和我执,即使初果二果人已经断除了我见,但是还没有断彻底,那么贪嗔痴烦恼虽然降伏了,却没有根除,在初禅定以后,到了三果的时候,才根除了贪嗔烦恼,但还有痴烦恼没有根除。这个痴是指对三界内的法的痴,不是指对大乘法的痴。
对于贪嗔痴烦恼的降伏和断除,必须是在有效观行之后,尤其是三昧生起来之后,效果非常明显,不用意识强行压制烦恼,烦恼自然不起。在观行过程中,意根一旦明了五蕴身心的虚假不实,思想观念改变,于是就不把色身当回事儿了,对欲界的粗重的贪自然不现前,衣食住行等等六尘境界自然会逐渐无心,不挑剔不在意不追求,嗔心也自然得到降伏,对一切都感觉无所谓,一句无所谓就化解了许多的纠葛。
修行就是用理论来指导实际的,实际就是五蕴当下的每个环节,每个身口意行,修的就是身心身口意行,这是最终的落脚点,最终的目标。观每个人的修行效果,就要观其身口意行,观其五蕴活动中的每个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决定成效。为什么观察五蕴细节和身口意行呢?因为思想观念决定了身口意行,决定了五蕴活动的细节,理论落实到位了,观念才会转变,理论落实不到位,那仅仅是理论而已,没什么好谈的。
八、白雪香对于法相的破解
嗔恨心傲慢心嫉妒心烦恼心,你看啊,这些心是怎么生发出来的?我举个例子吧,比如嫉妒心和傲慢心,这其实是一种类型的心,别人比“我”好,我很不舒服,这是嫉妒心,“我”某些方面比别人强,这叫傲慢心。
仔细观察,一定是有一件事,对一件事的认识,别人比我做的好我嫉妒,不如我我傲慢。这怎么解决呢?把我扔掉,世间上的事,世人有个成语叫森罗万象,华严经有个形容海印森罗,也就是说世间事太多太多了,术业有专攻,人家做的好应该赞叹,我做的好应该谦虚,因为比我做得好的人大有人在,没什么值得傲慢或者说骄傲的。事情本身没有任何情绪,产生情绪的就是人的想象罢了,空幻不实,事情本身也是瞬息变化生灭,哪里有个需要骄傲或嫉妒的呢?
你再仔细观察,我说把我扔掉,你看,我产生了情绪,扔掉了情绪,其实等于扔掉的是一个空幻的东西,也并没有扔掉什么,于事上不增不减,不耽误做任何事情,还非常的平静。
刚刚提到各种心,心有各种分别,有各种分别就有各种心,这个叫森罗万象。森罗万象就如镜子里的影子,这叫心法,也叫法界。镜子能照森罗万象,这是镜子本具的功能,佛经的名词叫法尔如是,这个功能叫性,也就是见性。能分别森罗万象的功能是识,把识细分就是八识,镜子就叫如,里边的那些物象就叫来(去)。这个镜子还有个功能,照完之后能留底片,就如照相机的底片,这个叫种子,留存种子底片的功能叫藏(cang),整体就叫如来藏,因为不知道不懂得用,就叫藏(cang),明白了,大觉悟了,就成了宝藏(zang)。
世人说的“我”和佛菩萨说的“我”,不是一回事,世人说的“我”是角色,就是世间各种角色,可以罗列一下,比如父、母、儿子、女儿、上司、下属、买菜的、卖货的、司机、美国人、中国人、信徒等等无数无量的角色,“我”可以做各种角色,但角色不是我,用什么做这个角色?答案是身体,以身体来进入角色,所以我们总以为身体是“我”,也就是这个原因。身体就如个物件,所以需要思想来支配,所以我们又以为思想是“我”,思想是角色的剧本,身体是角色的道具。
思想这个角色是个心法,一念无明生三细,业相,转相,境界相。仔细读师父法义,唯识把这些分类解释得非常详细,真的是能让人出离世间的大法要。师父强调意根的重要性,前提是要意识上把这些脉络弄得清清楚楚,然后去用意根证得。其实我们普通人意根也是有证量的,比如非常执着世间名利、情,这也是意根的证量,只是歪了,就如哈哈镜一般,不然也不会那么难证了。转意根的认知,意根在转之前是一团麻,有了正确的认知后,修正意根的认知,转之后就清凉了。
评:这纯粹是实证所得的见地,非常有智慧,破解了世俗界里的名和色法相,破解的程度还不浅,这样五蕴法相也就破解了。只有破解了法相,才能解脱于五蕴的法相,不被法相束缚。而要破解就要实证法相的苦空无常无我性,意识理解的作用很微小,一到具体事情上就派不上用场了。
只有实证的人才无烦恼,意识解出来的,不解决烦恼问题,所以有不少人越过小乘的观行和实修,也越过禅定和戒律,直接去解大乘如来藏,即使解出来了,也没有打破五蕴的智慧,五蕴不破,依然故我,烦恼重重,恶业还会继续造,没有一丝解脱的影子。真修行不越过任何一个阶段,也不看低任何一个法的修行作用,更不会高看自己的智慧,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才能有所成就,才能出真智慧,心与世俗界才能脱离得解脱。
九、意识的见觉和意根的见觉有很大的差别
弟子唯识的念佛体验:晚上本打算念佛一个小时,结果念了快三个小时还舍不得停下来,最后觉得还有功课没做完强行停了下来,报告一下感受。
1,慢速念佛更容易摄心。2,开始时候想象自己和无量众生一起念佛,有时候一起念,有时候我先念。后来听不到其他念佛声了,就清清楚楚地听到自己的念佛声。3,家里噪音还是听得到,但是不上心。平时能扰乱自己的各种念头,这次感觉都很弱小,刚起念就抛下。只有念佛声舍不得停下。心中欢喜。4,最后一段时间,感觉念佛字字都有力量,念一个字,耳朵能听到很多回声,一直等到这个字回声灭掉再念下一个字,感觉字字都有力量。
评:这是念佛有点拉丝了,是禅定的韵味,也叫作法喜,有喜觉支出现,是佛力加持的效果。心定下来以后,色身的四大和磁场都变得调和了,感觉舒适,就有喜悦出现,心沉浸其中,舍不得离开当前舒适的境界。好像有点贪,但对佛法越贪恋修行的效果越好,三昧出现的就越快。
有定力的时候,感觉念佛字字都有力量,是意根的感觉多;没有定力的时候,感觉平淡,是意识的感觉多。可见意根与意识二者所见所觉是不同的,平时都是意识的见觉多,感觉平平淡淡,稀疏平常,无明烦恼不减。而意根见觉多的时候,与平常的感觉就不一样了,甚至差别很大,也许是完全相反的。所以见道时一定是意根见道,以意根的见觉为准,意识随顺。
无定力的时候,无论是听雨声、听闹表的嘀嗒声还是听念佛声感觉都很平淡,心里没有什么涟漪和影响,而在定力很强的情况下,听雨声听闹表声,震耳发聩,响彻心间,甚至呼吸声、心跳声都觉得很大,念佛声更有可能不绝于耳。如果再继续观下去,发觉尘境还会有一系列变化,心境也随之发生改变,之后就能见道了。有定无定所见的尘境虽然是一,可见的结果就大不相同了,这是因为意根和意识智慧生起的缘故。
当念佛效果非常好时,要趁热打铁继续念下去,以加深念佛功夫,不要想着其它功课的事,哪个更重要要分得清,目标是什么心里要明确,不要做走形式的功课。
弟子如春说:我感觉念楞严咒非常快时,也会进入一种浑然忘我的状态,就感觉只剩两片嘴皮子在一张一合,眼睛稍微瞄一眼就行,不用等意识完全看清楚字,嘴巴就把那一行字溜下去了,那种感觉也是很有意思。
念佛念经非常快也是一种定,因为没有时间杂思乱想了,但是耗气多,不能长时间保持下去。这种情况是因为咒语已经很熟悉,几乎能背下来了,不需要太用意识去读取,意根差不多能自动播放。当能背诵经文和咒语时,要学会意念,就是意根念,经文咒语在脑子里流过,而没有语言文字和声音,无声无息地背诵,入定会很快也很深。
综合所有人的修行体验,能很明显的看出,意识证果意识明心是个什么玩意呢?什么都不是,就是一个愚弄人的把戏,搞出这个戏码的人有没有禅定,有没有修行,有智慧的人一看便知。
十、安然读诵楞严咒的亲身体验
昨晚读楞严咒,想起师父法义里说可以敲着木鱼读,我就用笔敲着桌子读。开始很正常,过几分钟后,我感觉自己的吐字、频率、音调,和平时完全不一样,仿佛不是我读的。这些变化不是我意识操控的,好像是自动出来的。当时感觉自己的意识非常薄弱,眼睛几乎都睁不开,勉强能看到字。但读的很顺、很快,韵律像唱诵。读完以后,意识还是非常薄弱,扶着桌子自己才躺到床上。休息了好一会儿,意识才恢复正常。
评:这就是诸佛菩萨的加持力,不可思议。本来读诵和声音都是意识所为,但这时自己的意识却无所为,无能为力了,那么这个读诵就不是意识主导的行为,这个读诵一是受诸佛菩萨或者是护法神所摄持加持出来的,二是受自己的意根所调控的,是意根主导出来的读诵,也就是意根自己的读诵。第一好理解,第二如何理解呢?意根为什么控制了意识,甚至是代替了意识的读诵?这里涉及到禅定的力量,加持力肯定是有,但暂时撇开不谈。由于意根认识到楞严咒的重要性,参与了意识的读诵,而且很熟悉了,就会自主读诵,代替意识,意识无能为力了。这是处于轻微的念咒三昧当中的状态,继而再深的三昧也会出现,后续的修行就会很快很顺利。由于出现了三昧,意根亲自上场,背诵楞严咒就会很容易了,不用意识的回忆回想,意识稍微参与就行。
如果这不是有实例显示,一般人都不会相信,也有人会说:意根怎么能会读诵会背诵?简直是无稽之谈。那么背诵和三昧是到底是什么原理?背诵和三昧就是意根所为,意根主导,没有其他原因,因为意识明明是无能为力,超控不了了,不知所以了,甚至连文字都看不清看不见了,如何读诵?
这种境界与我当初打楞经期,念楞严经时的状态一模一样。我当时因为念诵得非常快,不用思惟,念着念着眼睛就看不见书里的文字了,而口里却是极快地念诵,别人都跟不上了,这应该是叫作背诵比较准确。当时心空沉静,如水不动,像是入定一般,只希望木鱼不要停下来,经文不要结束,念经能永远持续下去不要停。从此以后我就会背诵楞严经了,根本不用特意背诵。
由此可见,受持读诵楞严经楞严咒以及大乘经典,诸佛菩萨的加持力有多大,感应有多殊胜,修行进步有多快。读诵背诵楞严咒的功德不可思议,其功德利益都在楞严经第七卷讲得很详细了,希望修行还不能走上正轨的人发心修楞严咒,用好楞严咒,促进道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