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楞严经奥义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唯识法义 更新时间: 2025-07-02 19:34:20 阅读: 8

第五章 第五卷二十五圣所悟圆通法门(3)


二十三、虚空藏菩萨的修行法门

原文: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

释:虚空藏菩萨开始介绍自己修行的法门,他是在定光佛所证得了无边身。无边身的意思是说虚空藏菩萨的身体广大得没有边际,虚空有多广大,虚空藏菩萨的色身就有多广大,所以虚空藏菩萨的色身叫作无边身,既能包含虚空,也能包容十方世界,因此他的名字叫作虚空藏。虽然虚空藏菩萨身体像虚空一样广大无边际,但也是一个色身,既然有色身的存在,就有色身的功能作用;既然叫作色身,就有手,所以说虚空藏菩萨能手持四大宝珠。

这个四大宝珠,能照明十方微尘佛刹,一个佛刹就是一个佛国土,十方就是十方世界,十方代表着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还有上下,加起是十个方向,微尘就是说明数量极其极其的多,虚空中有数不清的微尘,一个微尘就代表一个佛刹,代表一个佛国土,那十方世界的微尘,就更数不清了,即使是一立方米之中的微尘,也数不过来,何况十方世界的微尘,这么多的佛刹是数不清数量的了,佛国土也是无量无边无际之多,这表明虚空藏菩萨的神力有多么的广大无碍。虚空藏菩萨手持四大宝珠,这个宝珠能照明十方佛刹,无边之多的佛国土都能够照得到。

然后化成虚空,什么化成虚空呢?十方微尘佛刹都化成了虚空,这是虚空藏菩萨所用的神力。为什么十方微尘佛刹都能化成了虚空呢?因为十方佛刹也是空幻的、不实的,虽然现象界上是有,实质上是无,也是空的,也是空幻的,所以虚空藏菩萨用四大宝珠照耀十方佛国土,立时十方佛国土都化成了虚空。这里还有特别的含义,虚空藏菩萨的四大宝珠,代表着虚空藏菩萨的大智慧,菩萨用大智慧观察十方诸佛国土,就明了十方諸佛国土都是不真实的,是如来藏依缘所幻化出来的,也是空的。

原文: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

释:十方諸佛国土化成虚空以后,虚空藏菩萨又于自心现大圆镜,这个自心是指什么心呢?不管祂现什么,这个所现的现象都从哪里来呢?都从菩萨的如来藏里来,虚空藏菩萨是十地菩萨,十地菩萨还没有成佛,没有成佛时他的如来藏就不能叫无垢识,这个时候可以叫异熟识,八地菩萨以上的如来藏都叫异熟识,也可以叫作如来藏。

从虚空藏菩萨的如来藏心当中现出了大圆境,这个大圆境是用神力变化而来的,大圆境内放出十种非常微妙的、非常殊胜的宝光,十种宝光就从十个方向照到十方世界去了,十个方向就代表虚空当中的所有处所,全部是宝光相连,没有一处没有宝光照射,十方世界虚空无边无际,心上所现的大圆境当中所放出的宝光,就同时照到了十方虚空,有虚空的地方,就有宝光流注。

原文: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作佛事。得大随顺。

释:此外宝光还照到了诸幢王刹,也就是十方諸佛国土,所有的佛国土也都显现在虚空藏菩萨内心所现的大圆境之中了,这是十地菩萨的广大神力,无边的神力所致。因为大圆境是虚空藏菩萨的心所现出来的,那么十方诸幢王刹也来到了虚空藏菩萨的身体当中。为什么呢?因为虚空藏菩萨的身体无边无际的广大,也是尽虚空际,虚空有多大,虚空藏菩萨的色身就有多大,那诸幢王刹都来到了大圆境内,大圆境是他的心所现出来的,也就在虚空藏菩萨的色身之内,也是在虚空之内,也在十方世界的虚空际之内。

这时候虚空藏菩萨的身体像虚空一样,虚空是能容纳十方世界,能容纳宇宙器世间,能容纳所有的物质色法,虚空和物质色法不相妨碍,所有的物质色法都可以到虚空当中来,都可以存放到虚空当中,都可以安立在虚空当中。既然虚空藏菩萨的身体像虚空一样,那么十方诸幢王刹也都来到了大圆境内,也就到了虚空藏菩萨的色身之内,虚空藏菩萨的色身就像虚空一样,和十方世界的诸幢王刹不相防碍,没有遮障,因为虚空藏菩萨的色身也如虚空一样。

虚空藏菩萨介绍自己说:我身能善入微尘国土。既然十方微尘国土都到虚空藏菩萨色身当中了,那么虚空藏菩萨的色身就能够进入到十方微尘国土当中去,就是说十方微尘国土和虚空藏菩萨的色身互相交融,没有障碍,互相融合在一起,没有防碍,菩萨的神力就是这么神妙,这样就能广行佛事,广利众生,大作梦中佛事了。虚空藏菩萨能随顺十方世界众生的因缘,广度无量众生,十地菩萨的神力我们没法想象,他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神力,因为他有极深妙的智慧,又有极甚深的禅定境界,无量无边的神通道力就能由此而发起。

原文: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

释:为什么虚空藏菩萨有这样大的神力呢?虚空藏菩萨自己介绍说:“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藏菩萨用深妙的智慧仔细的观察、观行,在定中生起智慧心,定中思惟叫谛观,止观双运,定慧等持,才有谛观。七地以上的菩萨念念都在定中,没有不定时,谛观的结果,证实了四大组成的色身,无依无住,没有实质的色身和色法的存在,由此深妙的智慧发起了无量广大的神通,获得了无边广大的神力。

这种无边的神力是由定和慧共同成就出来的,所以虚空藏菩萨谛观的内容就是四大无依,四大就是地水火风四大种子所形成的四大,然后如来藏用这个四大来广造色声香味触法,广造宇宙器世间,宇宙器世间由四大所造成,所有众生的色身由四大所构成。楞严经中佛开示四大本如来藏性,实质也是如来藏,所以说四大所构成的一切法都是无依无住的,都是幻化的,没有实质的物质色法的存在。

物质色法由如来藏的四大所生成,而四大也无所依,因众生的妄想而生,由于众生的妄想,如来藏依之,就随顺变造出四大组成的色法物质世界,这个妄想就是七识心的想,七识心的思,七识心的作意,七识心的作意触受相思,于是如来藏就用四大来生成了十方世界,十方世界是四大所成,如来藏依着妄想心,依着七识心,产生了十方微尘国土。

原文: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释:十方虚空与十方諸佛国土无二无别,都是空的,都是幻化的虚妄相,都是本心如来藏性,都是如来藏本体当中的种子功能作用,与如来藏是无二的。虚空藏菩萨证得了十方世界国土以及虚空,都与如来藏无二,都是空的,于是虚空藏菩萨就生起了甚深的无生法忍,获得了更深妙的智慧。

由于这种深妙的智慧,虚空藏菩萨就发起了更加甚深的禅定,入到定慧圆融等持的三摩地中,就具有了以上所说的神力。然后能运用神力,身入虚空,等同虚空,融入十方世界,随缘度众。既然十方世界、虚空、四大都无所依,那么虚空就能够容纳四大组成的物质色法和十方微尘世界,同时十方微尘世界也能全部都化成虚空。

虚空藏菩萨本身的虚空身是由四大组成,四大和虚空无二,都是如来藏性,是如来藏所化现出来的,虚空藏菩萨的色身就可以像虚空一样广大无边。虚空与佛国本同,佛国也是四大组成的物质世界,也与虚空一样,都是如来藏所化现出来的,本质上也都是如来藏,所以佛国土的物质四大,也能化为虚空。虚空也是如来藏性,物质四大也是如来藏性,十方诸佛国土微尘世界也是如来藏性,既然都是如来藏性,它们就可以互相没有妨碍,全部都是空,就没有妨碍了。

十方世界可以化为虚空,虚空可以容纳十方世界;无边身菩萨的色身也可以化为虚空,也可以容纳十方世界微尘佛国土,这就是定慧圆明的大神力。此大神力由虚空藏菩萨定慧等持共同所成就的,无量无边之多的神通,都是由定慧所共同成就的,由止观所共同成就的,缺少一个,就不能成就了。

虚空藏菩萨由于于同发明,这个同就代表无二,和谁无二,都和如来藏无二,不管是四大的物质色法,还是虚空,以及十方世界诸佛国土,与如来藏都是无二的,本质是相同的,因为本质是相同的,都是空,虚空菩萨就生出大智慧了。于同发明,所谓的发明,就是证得了、发现了、明了了、获得了这种大智慧,明就是智慧,他悟得了四大无依,都是妄想出来的,都是生灭的。

虚空无二,佛国本同,悟得了这一点,都是如来藏的本质,都是如来藏的空性,本质都是空,所以它们互相都没有妨碍,虚空藏菩萨就这样获得了甚深的无生法忍,由获得了无生法忍这种大智慧,就有大神力。他的大神力是无比的大,微尘一样多的佛国土能融入到祂的色身当中,十方佛国土都能化成虚空,他的色身与虚空、十方佛国土、宇宙器世间的物质色法,互相没有妨碍,没有障碍,互相圆融。

原文: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释:因为他已观察到虚空是无边无际的广大,在观察中就入了三摩地,这是由慧生定,再起神通。虚空没有边,为什么没有边?如果有边,就是物质色法,虚空的本质也是如来藏性,物质色法和十方世界的本质也是如来藏性,本质是空的,是如来藏性。

菩萨观此理,就入了三摩地,三摩地是定和智慧圆融之地,表示菩萨是由智慧境界而入到甚深的禅定境界,于是就获得了广大的神力和无边的智慧,妙力圆明,斯为第一。妙力就是虚空藏菩萨微妙的神力,圆满的发明了出来,圆满的获得了奇妙的圆通道力。

虚空藏菩萨观察虚空无二,佛国本同,斯为第一。他的修行方法,一个是定,一个是慧,止观同体,观察一切法都是如来藏性,与如来藏不二,所以一切法都是空的,既然一切法都是空的,那么互相就没有妨碍,互相没有障碍,能够圆融容色,他的身体能容纳虚空,和虚空一样,又能让虚空能容纳十方世界,他的身体也能容纳十方世界,他还能到十方世界,随顺着众生,随顺着佛国土,广行佛事,这就是虚空藏菩萨的修行法门。

二十四、虚空藏菩萨的无边身

虚空藏菩萨因为证得了物质色法、色身与虚空都是不二的,和谁不二呢?都是和如来藏不二的,虚空也是空,物质色法也是空,那么众生的色身与菩萨的色身也都是空。他证得了这一点以后,就生起了无生法忍大智慧,生起了甚深的禅定,发起了广大的神通,他的色身和虚空就无碍了,和十方世界的诸佛国土也无碍了,色法和色法之间也都无碍了。

为什么色法和色法之间都无碍了呢?因为所有的色法都是空的,都是如来藏所幻化出来的,没有实质的物质色法,在禅定和智慧都生起来的时候,就能在心里上空却了色法,从而大神通就显现出来了。比如有神通的菩萨,他发起神通的时候就能穿墙越壁,非常高大的须弥山,他转眼间就能穿越过去,须弥山那么坚硬的物质,那么坚硬的宝,他的色身很容易就能穿过去。为什么能穿过去呢?因为虚空藏菩萨证得了须弥山等种种物质色法都是空的,菩萨的色身也是空的,空和空之间没有障碍,没有阻碍,所以虚空藏菩萨能融入到虚空当中,十方世界的诸佛国土也能融入到虚空藏菩萨的色身当中,当然这些都要依靠极深的禅定,发起大神通才能做得到,没有禅定一事无成。

那么十方世界的众生色身,当然也能融入到虚空藏菩萨的色身当中,虽然色身能互相融入,但是一个众生确实有自己的如来藏,各有各的如来藏,祂们是不能混淆,也不能互用的,只是色身之间没有阻碍,没有障碍。这与众生和色身上的细菌的关系不完全一样,细菌是附属在人的身上,和人的色身是有障碍的,不是重叠在一起的;可是虚空藏菩萨的色身和其它众生的色身之间,就没有障碍,是重叠在一起的,互不妨碍,虚空藏菩萨的色身和十方世界的诸佛国土的物质色法,也没有障碍。

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证得甚深空性的人,一切物质色法对自己都没有阻碍,也可以使用神力让物质色法对其他人也同样没有阻碍。释迦佛在出生到娑婆世界之前,入母胎时,因为佛的神力无比的巨大,佛在摩耶夫人腹部的时候,可以随意到十方世界诸佛国土去,可以随意邀请十方世界的诸佛到摩耶夫人的腹部来聚会,十方世界的菩萨们,还有十方世界的护法神,都到摩耶夫人的腹部来聚会,那么摩耶夫人的腹部和其它诸佛菩萨们的色身,互相都没有障碍,这就是释迦佛和諸佛菩萨的神力。

如果我们牢牢的执著自己的色身是真实的,是真实的物质色法,那么这个色身就有阻碍有障碍,和其它的物质色法,和十方世界都有阻碍有障碍,那么我们就不能够穿越物质色法,不能透过物质色法,物质色法和我们的色身就不能无碍的融合到一起,这是因为我们的心有障碍。当我们的心生起智慧的时候,认为物质色法是虚妄的,我们自己的色身也是虚妄的,实际上并不存在,没有实质的物质色法,都是空的、幻化的、不真实的,加上禅定的证量,就能改变物质色法,穿透物质色法,与物质色法重叠也没有阻碍。

当我们把色法空掉的时候,自己的色身和其它的物质色法就没有了隔碍,没有了障碍。当我们把色身空掉,想到另一个空间去的时候,色法的墙壁高山对我们来说,就不会成为阻碍,因为墙壁这种物质色法也是空的。修到心里把自己的色身空却,不知道有色身存在的时候,色身就像不存在一样,就可以穿山越水,毫无阻碍。当四禅八定生起来的时候,就能把色身空却,五神通现前,六神通现前,色身和其它物质色法就没有障碍,就能穿墙越壁。这些事例证明了一切色法并不是真实的,通过修定修慧,就能空却这些色法,自己就能不被自身色法和外界色法所拘碍了,身心都是非常自在的,最后就能像虚空藏菩萨那样,与十方世界融为一体。

二十五、如何理解虚空藏菩萨像虚空一样的无边身

(一)问:既然虚空藏菩萨证得了物质色法、色身和虚空都不二,可以任意十方世界遨游,那么他分辨众生的差异,分辨色法的差异,这种能力是如何的呢?是不是神通现起和了别众生色身差异不可能同时存在?

答:虚空藏菩萨虽然身体像虚空一样广大,与虚空无障碍,可是他证得的毕竟是虚空身,虽然没有形,也属于色身,那他就同时有眼耳鼻舌身意,他就能有眼识见色,既用肉眼,也有天眼,同时也用法眼,他的几种眼都很殊胜,都要超胜于普通人,见的更真实,分辨得更清楚。

他因为证得了法眼,大智慧要远远超胜于凡夫的智慧,凡夫都能分辨出一般的色法,虚空藏菩萨就更能在色法上有超强的分辨能力。他有大神通,同时也能了别众生的差异,既能见实质,也能见表面现象,不会失去如凡夫一样的肤浅能力。

(二)问:虚空藏菩萨所证得的色身、色法的“空”,能否作如下理解:其一是指色身色法是如来藏幻化的,与如来藏不一不二,此空可以理解为如来藏;其二色身色法的“空”就是愣严经中所说的“目眚,瞩灯光中所现圆影”,是虚幻的,如梦中物一样?

答:这里的空,其一是指空性心如来藏,一切法都是如来藏幻化出来的,非常的不实在,就像魔幻师幻化的山河大地一样。其二义是指没有实质,就像虚空一样;就像灯光中的圆影,本不存在。因此物质与物质可以重叠,可以互相包容,色身可以穿墙越壁,与物质色法不相妨碍。

还可以从另一方面理解,物质色法是由四大微粒构成,四大微粒由四大种子刹那刹那生灭幻化出来的,那么物质色法就是刹那生灭幻化的,哪里有真实的物质色法呢?因为没有真实的物质色法,物质之间才能重叠,互相包涵,互相容纳。

虚空藏菩萨的无边身,要这样理解,人和畜生的色身,是实质的肉身,因此功能就受到很大的阻碍,没有神通。而鬼神道的众生,他们的色身就不是肉身,色身是微细的物质色法,他们就不太会受到色身的阻碍,有小神通。天人的色身更是微细,因此神通就比鬼神更大一些。

那么大菩萨的色身由于禅定和智慧以及福德非常广大殊胜的缘故,他们的色身就要比天人的色身更加的微细,神通道力也就更加的强大。色身越微细,越没有实质性,越虚灵,阻碍越小,德能越广大。天人的色身比较虚灵,福德比较大,色身也就更广大一些,那么有甚深禅定和智慧,有大神通的菩萨的色身就要比天人的色身更广大,更虚灵,更能容纳其他物质色法。

这样就能知道我们的修行方向是什么,是要空心,也要空身,空一切物质色法,不要贪着色身和色法,不要把任何一种色当成实有的,这样心就广大了,色身也就广大了,心能包容一切法,色身也就能包容一切色法。

二十六、大势至菩萨圆通法门

原文: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释:大势至法王子和与他相同类的五十二位大菩萨,立即从座位上起立,顶礼佛足,对佛说:我回忆古往昔时恒河沙劫以前,有尊佛出世,名字叫作无量光佛。在无量光佛后面又有十二尊佛在一劫当中相继出世,最后一尊佛名字叫作超日月光佛,那尊佛教我修习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具体的修学原理和方法是这样的,譬如有两个人不在一起,一个人一心想着另一个人,而另一个人心里并不想这个人,只想逃避,这样的话,这两个人也许能相遇,也许不能相遇,也许能见面,也许不能见面。如果两个人都互相想念的话,两个人的忆念力深,一定会见面相聚。因为这样互相想念,从今世一直到后世,两个人就会形影不离,不再分开了。修习念佛三昧就是像这样的念佛,才能成就。

原文: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释:十方如来悲怜念着众生看护众生,就像母亲想念孩子一样。如果孩子避母而逃,不想见母,那么母亲再如何想念孩子也没有用,还是不能见面。如果众生的心能够想念着佛忆念着佛,在现前以及将来,一定能够见到佛,离佛不远,不用再用其它方便方法,自己就能心开见佛,悟无生忍,成就念佛三昧。就像做染香工作的人,身上常有香气,这叫作香光庄严。

我原本在成菩萨之前是以念佛的心获得了无生忍,开悟成为了菩萨。我现在在娑婆世界,摄受念佛人来归于清净的国土。佛问我修行的圆通法门,我没有其它的选择,是利用念佛的方法,把全部的六根都统摄收摄起来,心念专注忆念于佛,只一个想佛的清净念不断的萦绕于心,这样就进入了三摩地,成就了念佛三昧。我是以这种修行方法作为第一圆通法门。

这里所念的佛,寓意为众生自己的自性清净心,众生自己的本来佛,无始劫以来由于无明迷失了,现在为了不再流浪生死,要找回迷失的本心佛,靠自性佛这盏明灯指引渡出生死苦海,因此众生要时时想念本心佛,忆念本心佛,才能见得到祂,从此不再迷茫找不到归家的路。而本心佛从来没有离开过众生,从来都是关照着众生,只是众生自己不知,如果能忆念本心佛,在佛光的指引下,一念回心,就会赫然发现本心佛一直在自己身边陪伴着自己。从此心花开放,心有宝珠,获大饶益。

二十七、看二十五圣所修的结果,就知道意根完全可以代替前六识,这是圣人修行的事实,他们不一定是菩萨,罗汉就可以做得到。前提条件是要具足禅定,具足三昧力。

世尊一再在楞严经中强调,六根本一根,因无明妄想,分为六。得道以后六消一也亡,都是本觉的功能作用。佛经当中,还是楞严经讲得最深最透,世尊处处引导我们明心见性,认识一切法的本质,找到归家之路。

背佛经总比背菩萨的论要好很多很多,毕竟佛经比论更可靠,不会误导人,除非翻译者的证量和水平所限,和辗转流通时误传。而菩萨的智慧远远不如佛的智慧,所说都有差池,没有完全正确的,有百分之八九十正确,都是难能可贵的。

二十八、从楞严经二十五圣的修行来看,过去的修道人修行都很务实,学习的理论并不是很多,他们稍微熏习了一些理论,马上就去禅定中实际观修,修行都是以禅定和观行为主,修定和参究占据了修行的百分之八十还多,修行非常踏实,所以他们很快就能证理,获得三昧,成就的很快。古时候的修行风气是证理的多,说理的很少。

如今的人却相反,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精力都用来学理论知识,复述背诵能力强,却没有独自修行的能力,不喜欢修定,心思繁乱得也修不出禅定,观行只靠意识的情思意解,认为自己懂得多就有道了,知道一个相似的答案就是证得了,全然不知知解宗徒和说食不饱的后果是什么。然后著书立说,广收徒众,丝毫不考虑会不会误人子弟,把众生引向歧途。这是末世众生思想浮躁,思惟浅薄的结果,放眼望去,都是说理的说客,几乎见不到证理的道者。众生越不具福德,这些现象越严重。这些事说多了惹人恨遭人骂,想要复古遵从古人修行足迹太难太难,没有几个人能意识到佛教存在着很大的危机,不良现象有多严重。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