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意根心所法—实修的指归(第二版)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唯识法义 更新时间: 2025-07-07 02:18:03 阅读: 13

第五节 定心所法(2)

十六、意根有定才能开智慧

修定的奥秘在意根,目标在意根,目的在意根,是为了降伏意根,为了发挥意根的功用。当意识制心一处的时候,就强迫意根作意一处,意识不散乱,意根也不散乱。当六识不散乱的时候,少于了别,不干扰意根,让意根作意集中。意识思惟细密清晰,其思惟的内容传递到意根,意根能集中注意力在意识思惟观行的法上,意根不散乱的时候,也能专心思量这些法,这样才能证法。

佛用四念处观让我们修定,其原理就是通过意识的作意,让意根作意在意识所作意的目标上不散乱。比如意根一直要作意于身根的呼吸和走路上,其他都不作意和攀缘。然后才能专心思量意识了别的法,就能顿悟开智慧。顿悟是指意根的悟,一点点明理是意识一点点分析的结果。

观想一个非常有趣的境界,就把意根栓在这种观想上,心静下来,气脉流动,心理感受舒服,意根更感兴趣,专注于法并且得定就没问题了。意识非常聪明,思惟分析一个法是没问题的,关键是让意根明白,就困难了。必须让意根也不分散注意力,专心思量,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于是豁然大悟证法了,身心随之出现各种三昧状态,都是意根呈现出来的。

十七、定都是定意根的

入了灭受想定,意识灭掉,意根还在运转,这种定是意根的定还是意识的定?这时候意根还在转,还有作意、触和思心所法,只要思心所运转,境界就会出现。意根如果不作意不触不思,色身就倒下涅槃去了,所以意根在灭受想定的时候还是有转的。但这时候的定,一定都是意根的定,而不是意识的定,因为意识消失了。如果消失了的识心还有定,那么睡着以后也应该有定。

没有六识的出现,意根心行不受也不想,这正是定,少于运作,就是定。在灭尽定与无想定的时候,没有六识现前,那谁在定?一定都是意根的定。无想定与灭尽定没有六识,六识都灭了,那六识要如何定在住在无想定与灭尽定里呢?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六识,然而六识还有定,那怎么可能?昏迷了没有六识,就是入定,那我们都去昏迷好不好?睡着了没有六识,就是入定,那我们都睡觉好了,不用打坐入定。

如果意根没有定,意根的攀缘性就与从前一样,一切法可以全部现前,那六识能安静下来吗?我们静坐着想入定思惟佛法,但是意根就想听鸟叫声,想欣赏景色,就想了别从前的人事物理,六识就要杂乱了别,那怎么能安静下来思惟佛法?六识是否能入定?这是不可能的。因此说所有的定就是定意根的,把意根定住,六识才能静心思惟。

意根是转识,是万法的龙头,不定住意根,万法都会止不住的出现,六识就被拉着到处了别造作,那怎么能有定?定,就是定主人的,定指挥官的,定仆人定士兵有什么用?比如说想停车定住汽车,只能定司机,让他踩刹车,定司机旁边的副司机副驾驶有什么用?能把车停下来吗?想要制止小偷偷东西,只能定小偷制止小偷,制止不相干的人有什么用?意根既然叫转识,一切法都是祂转出来的,那么定,一定是意根的定,意根定了,才会不把不必要的法转出来,心才能止。意根转出六识,不定意根而定六识是没有用的,六识还会照样被意根转出来。

综上所述,定就是意根的定,修定的目的就是定意根,这样才能有定,万法才能不现前。如果把意根牵住了,一切法都能成就。牵不住意根,就会六道轮回。所以没有一个法不是意根的。

十八、入定出定是由意根决定的

定分很多种,有很多层次,不同层次的定,起不同的作用,只是作用大小不同而已。灭尽定是意根入的定,四禅四空定,都有意识存在,可以说是意识有定。灭尽定中意识已灭,只有意根和第八识,若说意根无定,灭尽定就不能称之为定。意根没有定,毫无道理,即使是意识的定,六识的定,也是意根定的结果,否则六识绝对不能定。

入定和出定都是由意根决定的,当意根渐渐的不再攀缘不再作意时,六识心定下来,就入定了。入到无想定里六识灭了,只有意根和第八识,意根还执着色身,如果意根决定把色身空了,就入灭尽定。是谁入灭尽定?也是意根入灭尽定,六识都已经灭掉,不存在了,那就不是六识入灭尽定。也不是第八识入灭尽定,因为第八识不入定也不出定,自心永远不散乱,也不集中,无念无想无宣,心体在万法中运行,却常在定中。

在灭尽定与无想定里,是如何确定出定的时间,又是如何出定的?既然两种定里都没有六识了,是谁出定?没有六识的定里,只能是意根在定中,出定一定是意根出定,然后抉择造作。第八识不在定里和定外,定也不是定第八识的,那么定一定是定意根的,出定也是意根出定。在入定前意识告诉意根,明天五点出定,第二天五点一到意根就准时心动,决定了别境界,六识就出定开始攀缘相关的六尘境界,因为意根为了生存,必然如此。

十九、六识的定是意根引起的

眼睛不动,直直的盯着一个地方看,这是谁的定?由什么引起,为什么这样?当眼睛直直的盯着某处的时候,眼识肯定是定了,五俱意识也定,独头意识不出现,如果出现就属于分神,也叫作心猿意马。这种定是意根把眼识和意识定在意根关注的地方,是意根作意引起的,是意根作意这一处的结果,如来藏出生眼识只了别这一处,无二也无三处。如果意根作意多处色尘,如来藏必在多处出生眼识和意识,那么眼识就会四处乱转。

而意识在凝神住思的时候,这时是独头意识的定,眼根也许触着某个色尘,但眼识和五俱意识不分别。这种定也是意根促成的,意根想弄明白一个问题,就让意识凝神住思,其余物不见不听不关注。所以只有意根专注的时候,六识才能专注和不动,六识是受意根调动和指挥的。

多动症的孩子,由于精力不集中,一般来说学习都不好;同样,学佛心散乱,也不能修行好。算算数题的时候,意根精力集中与不集中,结果就不同,表面看就是意识的专注与不专注,意识专注与否是由意根决定的,只有意根定了,意识才能专注。意根禅定的深浅不同,思惟能力不同,智力不同,发挥的不同,结果就不同。诗人吟诗作画,凝神静思,踱步推敲,与参禅的功夫一样。有定才能有慧,学佛这样的大事,没有定绝对不能成办,定浅也不能解决问题。

二十、意根不攀缘心念才能集中

意根因遍缘一切法故,其了别慧肯定不能细致,如果我们攀缘的事情非常多,心识分散不集中,了别的也同样不能细致,智慧分别力也就很差。所以当我们需要把一个问题弄清楚时,就应该把心念集中在需要思考的问题上,这样意识就有定了。有了定,思惟问题才能细致,才能有智慧的生起,就解决问题了。思考问题时,在房间里踱步,这可以叫作行禅,也是修定参究的一种形式,兼定兼慧。

二十一、说做不一致是因为没有禅定

有一些人意识的高调可以高到八地菩萨的境界,意根的修持却仍然落在凡夫层次上。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别?就是因为从来不修禅定,不在定中仔细思惟,以熏染意根,意根的智慧跟不上意识所解,其身口意所有行为就与意根的无知相应,意识所说的永远做不到。

可见禅定是非常重要的,禅定是意识与意根交流的平台,禅定是意识为意根传递理论知识的桥梁,禅定是意识为意根提供数据资料的渠道,禅定是意识为意根提交证据的场所,禅定是意根受熏和明理的不可或缺的给养,禅定是降伏意根的安神丸。

佛说的戒定慧三无漏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佛不我欺,佛是如语者、实语者、不异语者,佛是大智慧无量智慧无上智慧的集成者,信受佛语,必定成佛。

二十二、念佛三昧是意根成就的

念佛有三个层次,最浅层次是意识单独念佛,意根不就念佛,这是流于形式的散心念佛,是做样子的念佛,不是真念佛,与诸佛没有感应,念佛的功德很小;其次是意根与意识共同念佛,有浅定,是半摄心式的念佛,可以与诸佛有轻微的感应;最深层次是意根独自念佛,念佛比较真诚,与诸佛有感应,能引生念佛三昧,念佛的功德大。

意识念佛,意根不喜欢念佛时,心比较散乱,一边念佛,还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谈话,一边妄想,能夹杂很多事。意根念佛时,睡觉时也能念佛,做梦时也能念佛,工作时也能念佛,思考问题时也能念佛,干什么都能念佛,能出现念佛三昧。所以念佛三昧一定是意根发起的,意根能一切时中念念在念佛,不间断,有禅定,身心觉受轻安,有喜悦感。

有个人参加百万洪名念佛期,一个星期念佛一百万遍,手里捻着1080个珠的串珠,念完一圈,就把108的串珠捻一个,这样左右手不断地捻珠子,口里佛号不断。同时还能看电视,还能发表意见,还能看别人做事,有时还能生气,真是忙碌,但这样念佛有什么用呢?意根处处攀缘,意识就得装模作样地念佛,没有一点专注,可见降伏意根才能有念佛定,才能有念佛三昧,定还是定意根,定意识不解决问题。

二十三、意根定六识才能定下来

问:意根默容一切法,默容可以理解为被动接受吗?比如六尘境界的声尘,声音刺耳,不想听也没办法,除非远离声尘这个因缘,或者是意根心思放在别的内容上。

答:意根默容一切法的意思是,意根随着如来藏能见一切法,了知一切法。一切法上不仅有第八识的运作,还有意根的运作,这两个识的运作非常深细。所谓的深细,就是因为意识的禅定和智慧不足以观察到两个识的细微更细微的运作,才说意根和如来藏的法深细,识心运作更深细。

不想听声音想远离声音的是意识,意识这个想法让意根知道了,意根就决定把注意力放到其他法上。被动接受境界的是六识,因为意根的惯性了别力,意识无法降伏它,就不得不了别一些不愿意了别的境界。意根被动接受境界的情况是,如来藏依据成熟的业种而现行出来的六尘境界以及非六尘境界,意根就要被动接受和了别,有很多属于逆缘和逆境,也有善业果报。

意识想入定时,不想接收六尘境界,可是意根没有被降伏,一定要不断让六识了别意根感兴趣的境界,或者是意根习惯性攀缘的境界,六识就要随意根不断地了别。然后意识就要不断地牵引意根定于意识想要观行思惟的法上来,当意根被意识说服降伏的时候,意根就减少攀缘和了别,定在需要专注了别的六尘上,六识才能入定。实际上还是意根先有定,然后六识才有办法定下来。

二十四、意根和禅定是修行的关键

静坐思惟观行以后,精力越来越充沛,最终摆脱了昏沉,这是好现象。下座以后还能继续思惟观行,这表明意根形成了思惟习惯,能精进用功了,这是禅定的结果。一切修行只要与禅定和意根有关,就会有效果,出结果,修行就落实在根本上了。如果修行中没有禅定,也就没有与意根挂钩,没有熏到意根,没有落实在意根,七觉分不能现前,就不会真精进,也就不能证得佛法。

世出世间法的关键点都在意根上,因此除了意根,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一切法的究竟、实质和根本就是如来藏和意根,讲别的就太浮浅了。修行也要在意根上修,只修到意识就太浅了,不能出离欲界,不能脱离三恶道,就会永远在魔王的掌控下。因此禅定和意根之法,是魔王最忌讳和害怕之法,他唯恐学佛人有了禅定,有能力出离欲界,唯恐学佛人修到意根,证得佛法,脱离他的掌控,因此他要千方百计的阻止学佛人修定,阻止学佛人证法。我们要想得解脱,不被欲界魔掌控,就要精进修禅定,努力让意根修行,以早日证得菩提,走上解脱之道。

二十五、如何让意根念兹在兹

一个法要深入到内心深处,就要深入禅定,止观双运,定中经常思惟,就会形成无间作意,从而念兹在兹。意根就会牢牢的挂着这个法,暗暗参究,有朝一日,就会通达这个法。如果缺少禅定,法义无法深入内心,不能形成疑情,也就不会有所突破,不能参究出实质性的内涵。所以只有修出禅定,才能充分熏染了意根,意根有禅定,才能生出智慧,证得佛法。

二十六、六识的生灭相是意根乱动的结果

从相上看,前六识经常生灭变异,即使在白天很正常的情况下,也是要不断地从此法上生,从彼法上灭,然后再从此法上灭,从另一个法上生。六识的体性就是这样不断的生生灭灭,根本没有定。六识为什么要在各种法上生生灭灭呢?因为意根思想的波动,意根缘法的不断转变,以及意根的不定止造成的。如果把意根降伏下来,心不散乱,意根的思想念头就不会跳动不停了,就会定在一个或几个法上,六识也就不散乱了,不会到处出生和了别,不会跳来跳去的了。

二十七、三昧定境是意根引生出来的

观察佛像十秒钟,然后再看白色的墙面,就会出现佛像的影像,但影像一会儿就会消失不见了。这个境界是如何出现的?这是视觉暂留现象,是眼识意识的记忆功能,还没有深入到意根,意根还没有记住,如果意根记住就会长期出现这种影像。如果眼识意识观察久了,就会影响意根,意根记住以后,就会随时随地出现影像,这就是三昧定境。以眼识为主的视觉暂留时间短,以意识为主的视觉暂留时间要长,而且闭眼之后再睁眼还能看到。

过目不忘是怎么回事?意识单独记忆的内容,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忘记了,而意根记忆的东西很难忘记,甚至能不自觉的想起来,再甚至有可能挥之不去。过目不忘,那是意根的定深,以至于瞬间记忆很牢固,如果意根定浅,记忆的东西忘记的也快。所以所有的定境都由意根引发,意识不能引发长久的定境,只能非常短暂的出现某种境界。我们要想成就各种三昧,一定要深入到意根,由意根来引发境界。

环境熏染的力量是很大的,如果身边有人口痴,总看着他说话,慢慢可能就被熏染有点口痴。外貌、生活、习惯亦是如此。包括情绪都是传染的,我们应该多接触乐观积极向上的有正能量的人,自己就能被感染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所以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一定要多近善法和善人,如果有能力,才去近恶人度恶人。

如果经常观察佛像,出现禅定,让意根记住,看看眼前是否总能出现那个影像?如果能做到眼前出现佛像,那我们会不会修定?会不会修念佛三昧?会不会修白骨观?会不会修观无量寿经?观想西方极乐世界,意识勤加练习,意根达到不忘,等到命终的时候,不管什么境界,内心只要一想极乐世界,意根就能安住在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会现前,必定往生。精进修行的时候谁精进比较有效果?意根精进有效果,意根精进才是真精进。如果想让极乐世界的境像现前,那就让意根念佛,意根与意识一起观想极乐世界。

二十八、意根与三昧定境的关系

白骨观观到最后,成就白骨观三昧,开眼闭眼能见自他色身皆为白骨,这属于定果色,他人不能见,只有修出这种三昧定境的人可见。这样的定境,是通过意识长期的观想,成功熏染了意根,意根就会认为色身即是白骨样貌,于是如来藏就会显现出白骨相,意识随时随处就能见到白骨相,于是观想成就。

所以一切的定境和三昧,都是意识观想,成功熏染改变意根的结果,也就是意根成就的,意根受熏有了禅定,三昧定境才出现。意识很容易认可各种理论,只是意根因为无明习性深重,很难认理,这就造成了修行的不易。每个众生的意根无明程度不同,习性也不同,无明越薄,修行越快,越容易出现禅定,越容易进入三昧,越容易证法。白骨观成就时,就会断除身见,否认身体为我,贪欲得到降伏,不再执身,得一分解脱。

日想观成就也是如此,乃至于所有观行的成就,所有定境的成就都是如此。心净则佛土净,菩萨就是这样成就清净佛国土的,离不开意识,离不开意根,离不开如来藏,离不开定境,离不开三昧的成就。

二十九、各种观想境界是由意根成就的

问:弟子观想落日的时候会觉得眼睛热热的,而且隐约有黄色的光亮感觉,就是没有明显的轮廓,感觉有一团模糊的光,这是什么原因?

答:这就是意根作意的结果,意根作意要见落日,注意力在眉间,时间长了,眼睛就会感觉热,意识回忆落日光明,眼前就好像有光亮似的。意根想什么如来藏随顺变现什么,我们就有什么,我们的五阴就是意根妄想出来的。比如指石为金,眼前本没有金子,意根在非常强的禅定中,非要变出黄金,如来藏没办法也给你变黄金;我们本来没有三千大千世界,八地菩萨时定慧都很强大时,意根想有三千大千世界,如来藏就随顺凭空变出三千大千世界来。

所以万法唯心造,一个是指如来藏直接给我们变造,但是如来藏根据什么变造呢?就是根据意根的想来变造。抓住意根的想,就能如意如愿,意根想好东西就能造好东西,意根想不好的东西就造不好东西。比如意根有贪嗔痴,如来藏就变造六道轮回的生死苦。意识想有没有用呢?意识的想如果影响到意根,让意根也有同样的想才有用,如果没有让意根也想,意识的想就没有作用,原理就是如此。那我们的病呢,如果身体真有癌症,意根认为没有什么事,心里放荡放空,癌症就消失了,你心里认为没有,如来藏就把那个癌症的四大就抽回去了,癌症就没有了,一切法都是心想生,就是这个道理。

观落日,心想落日,将来成就三昧定境,开眼闭眼都是落日,如真实的一般,就是意根心想如来藏随顺变现出来的。关键是如何让意识的想变成意根的想,意根的想一旦牢不可破,落日景观即时刻在眼前。一切三昧定境都是如此修成的,修成一个,就会修成两个三个,乃至于四个五个,无穷无尽的三昧都会现前,世界即改变。

三十、意根在禅定中才能改变一切

用自我暗示法观行佛法时,意识常常要暗示意根,五蕴虚妄,一切法虚妄,都是如来藏的功能作用,到一定时候,意根就会接受下来,也许就能断我见了,从而发挥自己的潜能,改变自己。这种暗示,类似于自我催眠,把自己调整到比较安静和沉静的状态,能听到内心声音的状态,这时就可以自我暗示了。

把以上断我见的内容,慢慢地抑扬顿挫地陈述出来,熏陶意根,并且给意根一定的缓冲时间,让意根接受信息,整理思路,思惟信息里的法义。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环境场景,就是让意根不关注其他问题,只注重被引导的内容,内心要沉静和安稳祥和,能够充分的接受意识的引导。如果意识能引导到哪里,意根就能思惟到哪里,这时意根是比较听话的,已经初步被熏染了,只是没有最后成功。关键在于意识是否会观察意根的反应,是否有引导的经验,是否真懂无我之理了。这样的引导催眠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场景中反复多次进行,只要意识理论娴熟,会观察意根,会引导意根,能保持沉稳和沉静状态,到一定时日,就可以断我见。

这种引导和催眠状态,可以叫作定的状态,这种状态能够改变意根的思想,从而发挥意根的功用。意根的改变为什么与定有关,发挥意根的功用为什么与定有关?改变自己为什么与定有关?一切法的成就为什么与定有关?断烦恼为什么与定有关?

因为在定中,六识少于现行,意根能少了别和应对六识,精力集中,就能专心思考,思量性强,能认识到事实真相,认识真理,出生智慧,然后心中就有了力量,就能有很强的正确的抉择力,从而可以降伏烦恼,改变自己,乃至于改变一切法。否则意识明知是烦恼,就是伏不下来,因为意根心力不足,认识不到那是烦恼,祂就不可能决定改变自己。意根在无定的状态时,能缘万法,尤其是六尘的法都要攀缘,心力不集中,不能专心思量,不能认识真理和事实,也就不能有正确的抉择。修定后,意根缘于少法,其思惟深细,抉择力就大。一切法都是在定中改变的,一切法是意根作主,如来藏改变的。在禅定中意识浮浅的思惟受到控制,意根以其强大的功用,就能改变一切法。

意根为什么具有潜能?为什么灵感来自于意根?因为意根已经历了无量世,祂知道的事情太多了,不像意识只与这一世的经历相应。无始劫以来,意根一直都存在着,积累了无穷无尽的经验,老马识途,祂什么事都知道。动用意根,激发灵感,发挥其无始劫以来的丰富经验,祂又能作主,那么就无事不办,无往不利,战无不胜。

三十一、意根没有禅定时了别慧就低

意根为什么了别慧低劣呢?因为祂遍缘一切法,什么法祂都攀缘,什么法祂都去作意,什么法祂都领纳,什么法祂都执取,什么法祂都去思量,所以祂的注意力特别分散,不集中,不专注,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什么法上。一切法祂都攀缘,识心分流太多就不能出现禅定,没有禅定就没有很清晰的了别慧,哪个法祂都不能了别清楚。

心识越分散,了别越不清楚。从这个道理上说,没有定就没有慧,意识心就不能像意根一样到处攀缘,到处了别,不能对什么法都感兴趣,都投入精力,那样的话,智慧也就很浮浅,什么事也不明了。了解了意根的体性,就知道了意识心不应该到处攀缘,不应该到处去造作,要学会专注,这样才能生起智慧。但是意识兴趣广泛还是因为意根到处攀缘导致的,意根是否有定,决定着意识是否有定,修定还是要在意根上着力。

那么意识心要想有定,该怎么办呢?就要降伏意根,说服教育意根,告诉祂:这个法是假的,那个法是生灭的,这是空的,那是无我的。慢慢的意根知道并认可了这个道理,就会思量:既然都是空的、生灭的、无我的,那我还执着这些干什么呢?祂就不对很多法都去作意,注意力不分散了,意识才能专注。

为什么把意根降伏下来,意识心就有禅定呢?因为意根只要攀缘什么法,作意什么法,思量什么法,第八识就会把意识心生出来,随着意根去攀缘什么法,作意什么法,了别什么法,思量什么法。这样意识心被意根牵着到处跑,当然就没有定了。意识心没有禅定就没有智慧,意根也一样没有智慧。

修定要想有效果,就要不断地暗示意根,一切法都是空的、假的、生灭的、无常的、无我的,意根懂得了,就不会再攀缘了。那么在很多没有意义的法上,意识心也不用再了别了,就会专注于目前最重要的法尘上,只在一个法尘上,或者两个法尘上来了别,这样就定下来了。意识有定了,对法尘了别得非常专注集中,其了别慧就殊胜,智慧就容易产生出来,能把法思惟得清楚透彻,修定的原理就是这样。

既然意根攀缘什么法,意识就随后了别什么法,为什么有很多事情还不清楚,如对前世一无所知呢?因为意根和意识所对应的法尘有所不同,意识对应的法尘范围比意根小,意根如果攀缘胜义根里的法尘,意识就要随着去分别。但意根所缘的有些法尘,不属于胜义根里的,与意识不相应,第八识就不能生出意识来了别,意识就不知道了。

除非意识有神通的时候,了别的法尘才能与意根相差不多。成佛时,意识就可能了知所有第八识变起的法尘,对于前五尘,意识也可能了别到。前五识也可能了别到法尘,第八识也能了别到六尘。八个识都转识成智以后,就没有局限性了,每个识的功用都扩大到极限,甚至第八识的心所法就能有很多功用,那是真正很了不得的事情,我们没法想象。所以佛是三界尊,非常值得我们敬仰。

三十二、神足通是意根的定心所法成就的

练习神足通的时候,在座位上盘腿,意识观想身体离座位一寸,定力足够时,身体就能离座位一寸,这叫作以心举身。但是这个身是意识作主举起来的吗?不是意识,意识怎么想也没用,必须让意根也想如此做,才可能有办法作主把身体举起来。那么在意识观想时,意根同时也在努力,想把身体举起来。在没有定力时,意根也愿意作主让身体飞起来,为什么飞不起来?因为没有禅定或者定力不足,意根的心力就不足,力量不大,如来藏就帮不了忙。

有定无定,意根的表现差别那么大,力量差别那么大,就是因为没有定时,意根其力不充。而在甚深禅定中,意根种子集中流注,其抉择力思择力就大,就能心想事成。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