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佛法杂谈(第二部)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综述 更新时间: 2021-12-26 11:40:26 阅读: 1525

第六章  善根福德篇 

一、说说福德的事

学佛人在佛法上所修得的福德,或者为弘法所修出来的福德,都是有定数的,也是有限量的。有限量的福德,如果往世间法里用的多,在佛法修证上用的福德就会少,二者如称两头,低昂等时。比如说在世间法里工作待遇好了,职位升高了,名誉好了,地位高了,有权势了,赚钱多了,人缘好了等等,总之你越来越得意,越来越舒服,家庭关系等等也越来越好,但这些都是动用自己在学佛和弘法当中所修的福。那么福德就从如来藏银行里套现出来了,剩余的就不多了,用在佛法修证上够不够用就不好说了。

如果学法的福德不够用,修行还是上不去,那就还得再继续修福。如果修出福再往世间法里用,修行需要的时候福还是不够用,这样循环什么时候能把自己修持出来?所以在修福的同时要发愿,这些福用其中的百分之多少用来修道,尽量不往世间法里用,因为不划算,套现出来用完就没有了。钱赚得越多地位越高,福德套现出来的越多,如来藏里存款越少,这样拿什么来支撑道业,修行成道?

不要以为钱赚的越多越好,权利名声越大越好,除非是为了弘法和利益众生而赚钱,否则自己如来藏银行里的存款越来越少,就没法支撑修行了。聪明有智慧的人,总是保持如来藏银行里有相当程度的存款,而不是套现出来为世间法所用。世间法能凑合过得去就行了,有吃有穿就行了,修行上用的福一定要保证足足的,富富有余,修行才能顺利和快速。

二、修福与消福的原理

用来修道的福,众生都不够用,所以一边要不断的修福造福,一边还要尽量节约福。福消失的很快,享受了福就灭去了,自我夸耀毁灭他人,或者得到别人的夸耀,福就消化了,造作了恶业,嗔恨嫉妒诽谤两舌恶口,福就消失了。当然做善业会增加福,利益的他人和团体就增加了福,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心地良善,就增加了福,禅定能增加福德,多闻能增加福德,持戒能增加福德,忍辱能增加福德,当然种种布施更能增加福德。

也有人比较喜欢多行布施,本来福也不少,却总感觉没有什么福,做什么也不顺利,这是为什么?其实是因为这个人烦恼重,习惯于造恶业,经常爱发脾气,起嗔心,还爱嫉妒人,在工作上总是排挤人,争强好胜,这样就损害了他人的利益,而让他人利益受损,就损害了自己的福德。争强好胜的人不容易积累福德,还会消耗福德,嫉妒排挤别人,损害他人利益,当然都是自损福德之事。

心善口善身善,是积福之道,反之,烦恼习气重,心地狭隘,口不善,喜欢搬弄是非,身不善喜欢造作恶行,心不善只想利己,这是消福之行。烦恼也叫作漏,烦恼漏,有这个漏,善业难集,福也难积,有点福因为烦恼就会漏出去了,因此福总不够用,动不动就出事,心不安,道不坚。人在遇到病苦,遇到麻烦和灾难的时候,总以为是自自然然发生的,每个人都会这样想,就习以为常,从来不反省因为什么出现病痛和挫折种种不如意,因此就不会吸取教训,来改变自己,那么痛苦苦恼就会一直伴随着自己,做什么也不顺利。

三、什么是有漏福?什么是无漏福?

福分为有漏福和无漏福,有漏福不能到解脱的彼岸,无漏福才能护送行人到解脱的彼岸。有所求于世间法而修的福是有漏福,带有世间法功利心而修的福是有漏福,有我的心而修的福是有漏的福,为了得到世俗法回报而修的福是有漏福。无漏福是以无所求无所得的心所修的福,是没有功利心所修的福,是不为自我不为世间回报所修的福。

有漏福能享尽,在世俗法一享受就会消失了,需要不断的修福才能有福可享;无漏福享不尽,只要修出来了,就能保持到成佛之时,因为无漏福与功德相连,功德不失,福就不失。有漏福与世间烦恼相应,无漏福与成佛度众生的清净大愿相应,愿越大,福就越大,发愿就生福。有漏福会强化一个人的我见和我执,而无漏福则相反,会支撑修行人断除我见,消除我见,提升各种证量和智慧。

初学佛人都是从有漏善和有漏福开始修起的,心越来越空,越来越无为,越来越无所求,功到自然成,最后才能修出无漏善和无漏福。这是修行的过程,在学佛的最初阶段一定要先修有漏的善和福,因为众生心中有恶不善法,就要用善法对治。当修到相当程度时,心才与空相应,心中的恶不善法才能消失殆尽,这时候就不要再着善法了,有善法心就不空,不与道相应。

我们现在都处于努力学习四正勤阶段,都在努力断恶修善,等到把恶都断除了以后,善也不用特意修,心中善恶都不着,才是真正的无漏。四正勤:未生善令生善,已生善令增长,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除。这个阶段人人都要经历的,修行越精勤,四正勤就能越快的修完,从而证得无漏。

四、福德的差别导致正报依报的差别

在三界六道中,福德大的众生都在天界享乐,少部分在人中,福德小的众生都在三恶道受苦,一部分在人中受苦。福德越大寿命越长,福德越小,寿命越短,如果是受苦寿命就越长。天人看人类的寿命最多几分钟,一辈子快速灭亡,又快速出生,很无聊。人类看畜生尤其是细菌的生命也是非常快速的。

蚂蚁蜜蜂辛辛苦苦一辈子,认认真真的活着,团队配合得井然有序,可是在人类看来,有什么意义吗?人类也如是,一辈子辛辛苦苦,认认真真的活着,名利权位,各种第一第二的,可是在天人眼里,有什么意义吗?人类之间的各种争夺,就如蚂蚁之间争夺蚂蚁蛋一样,就如蜜蜂之间争夺花粉花蜜一样。人类觉得自己伟大,蜜蜂蚂蚁也觉得自己了不起。自大都不过如此,都是眼界所局限的,福德限制了众生的生存方式和理想道德。

福德不足的人都在搞世俗法,一心在世俗法中有所成就。福德大的人,一心搞出世间法,力争出世自在解脱。福德限制了人心和理想行为。有的人给他机会多修福做功德,可是他的福德不够,就不喜欢修福不喜欢做功德。缺的东西,不好弥补,缺福德,不好修福德。

五、福德的重要性

福德是佛法修证的基石,如果福德不足,禅定就修不上去,没有禅定或者禅定不足,理解法义就很困难。福德不足,有些事情看着很容易,却怎么也做不到。明明觉得持戒很容易,就是持不了戒,有些法明明觉得很容易理解,就是无法深入观行。没有福德,什么事也不如意,包括在世间法上的种种事业。禅定和福德具足以后,在每一个法上都容易出现观行智慧,让我们证得空,心空无我也无物,解脱自在。修行也是圆满种种见道因缘的过程,只有因缘条件具足了,才能见道得法眼净,证得空三昧。

六、福报与福德的区别

众生布施得福,但因布施的心态不同,得福不同。所说的心态就是指是否是以有所得心、自私自利心、有所求心、贪欲心等等,如果有这些心行心态想法而行布施,只得福报,不得福德。德代表心行清净,无我无私,不求回报,没有所求,或者是不为个人私利私欲而求,没有不纯正的目的。一颗纯净的心,就是德,清净无欲的心,就是德,以这样的心行布施,才能得福德,才能成道,才能有道。

有德,就有波罗蜜,能到智慧的彼岸;无德,就无波罗蜜,不能到智慧的彼岸,修道就不成就。有所求的心量非常小,得福当然就小,无所求的心量非常大,得福也大,德也大。

所以布施的时候,尽量不要有所求,有所贪欲,有所功利心。不管做什么事情,如果有贪求,有贪欲,有私心,目的不纯,心不清净,就没有功德可言。有所求的心量非常小,得福当然就小,无所求的心量非常大,得福也大,德也大。

经常修布施行的人,要静下心来反观自己,修布施修福的目的是什么?是否纯正,只为了道业或者是为了众生,如果发现其中参杂了贪欲,就要不断的清净自心,清除染污,去除遮盖。因为这么努力的布施仅得福报,没有波罗蜜,福报消耗完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德不存在,道业上无法进功。反之以无所求无所得之心,以利他之心行布施修福就会获得福德,不仅有福,还有德,而德永远属于自己的,不会消失,它是成就道业的资本和资粮。

七、享乐就是消福

学佛修道人应该常常反观自己都在哪些方面不断的消耗着福德,反观出来之后就要改正,注意不要轻易浪费自己的福德,以使道业快速增进。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发达,是不是说明今时众生的福德大,而佛世时众生的福德小?根本不是这样,福德的大小,不看表面的奢华与否,而在于能否把精力和福德用于道业上,用于善业上,能否不断的开启智慧的宝藏,能否把福德都留在如来藏中为后世修道所用,而不空耗在世俗法中。

世人福德不足时,往往就会生在浮华之世,轻易的把福德种子套现出来,用来享受世乐,用来显示自己的权贵。如果学佛人不觉悟,而随顺世俗享乐,随意的消耗自己的福德,做无益的俗事,不为道业打算,那是无智无善根的表现。有善根有智慧的人,把福德留着用来修道,不套现为世间法的享受和炫耀。很多人总是以拥有世俗的名利和权贵引以为傲,在虚幻的生灭法上计较不停,不知道富贵荣华如空花,不久即灭,有也是空。世人都难体会到空,只知道有,所以才有及时行乐,不为后世着想的心态。

八、如何获得无为福

世间人大多能享受有为福,却享受不了无为福,因为大多数人的心都是有为的,不能无为,而无为福极大,远远大于有为福,一般人没有无为的体验,无法体会二者之间的差别。有为的人在世间里心不空,种种生心动念,种种执取,种种造作,动荡不止,不肯停息,非常劳碌,无时无刻不在消耗着身心,虽然能享受到一些劳碌的有为福,但代价大,得不偿失。因此就需要减少妄想,多平复休养身心,渐渐就会获得一些没有祸患的清净的无为福。

如何平复身心获得无为福呢?多观察五蕴世间一切法的空,少动少做,对一切人事物理少生心动念,少有感触,少有喜怒哀乐这些伤身伤心的情绪。因为都没有必要,生灭幻化无常的法,凭借因缘出现的法,因缘灭法也灭,执取了也是徒劳,结果都是一场空,还消耗极多的时间、精力和心血。大智大心者应该着眼于长久和永久,多做无心的功夫,减少情绪化的反应,不管遇到什么境界,心都要空,没有其他的念想,渐渐的心就平淡清净了,消耗的少了,身心健康,心地无为,道业也进步了。

心态平和,念想非常少的人,心地比较单纯善良,没有复杂心思,身心健康调和,磁场好,有亲和力,人际关系好,无意间就集聚了无为福。有些人对世间一切法都执取不舍,思想情绪和心境变化无常,身心都有苦,虽然能获得一些有为福,但代价大。所以能做到心空就有无为福,心空就是世间最大的享受,是心地清净的果报。

九、福与苦的关系

许多小动物都是夜行众生,白天睡觉半夜出来活动和觅食,因为它们怕光怕人,有光亮时它们就尽量不出来。这是由于它们色身机制决定的,也是由于无福不能自力需要偷食吃决定的,总之就是由业力造成的。小畜生没有福德,就必须怕人,怕比自己福德大的众生。同类众生也是,福大者占据领导地位,居同类之首。

所以每个人如果把福德消耗没有了,又有三恶道的业,就必须去三恶道受苦,三恶道几乎不需要多少福就能存活,无福必然有苦,福和苦如称两头,低昂等时。如果学佛人也不懂得多修福,少消耗福德,那简直是很遗憾的事,不知道福能消耗没有了,没有福德就受大苦,这是无知和愚痴。一个人不肯修福,甚至举手之劳的利益他人的事都不肯做,绝对不是一个聪明人,心中只有自己的人,都不是聪明有智慧的人。

十、为什么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德,包括福德、品德、人格、修养、才能、才干等等可用资源;位,包括地位、权势、名声、名称、眷属、利益等等。用这些资源投资去得到那个位,如果资源不足,就是高利贷,最后资不抵债,倒闭、破产、负债,也有可能家破人亡,以生命去抵债。如果生命也不够抵债的,福德欠缺太大,就会下三恶道,甚至沉到三恶道最底层,再上来就很困难了。

世间的名声权势人人都觉得好,都想要,可是那个却福德不够,如果耍手段强取豪夺,那么高利贷会让人付出巨大代价,最后发现还不如默默无闻过得踏实和实在。人生在世争个什么,凡是得到手的,都需要消耗相应的福德,福德消耗没有了,做人的资格也就没有了。所以不要追求名闻利养,不要求他人高看自己高抬自己,不要求尊重权贵,不要求受人仰慕,不要不择手段,不要求在人上,在人下者利益更大,谦卑谦让即生福,谨慎即生福。

反之,当自己种种欲望都实现的时候,即消耗了福德,名声起来的时候,就消耗了福德,志得意满的时候就消耗了福德。消耗福德最大最快的就是做恶事造恶业,犯戒违规都是消耗福德最大的行为,违背五戒十善,杀盗淫妄,贪嗔嫉妒,两舌恶口,做奸逆小人,一切的恶心恶行,都极大的消耗福德。福德殆尽,人间一切事业休废,也就不必再做人了。

得,即消福;失,即消业。受人尊重,需要消耗福德;被人辱骂,能够消业。所以忍辱为德,忍辱生福,忍辱能成大业,见道成道即为大业,最后成佛,顶业成就,就不需要再修行了,大乐。所以忍辱能成大业和大乐。福不要享尽,辱可以受尽。有福可以不享,有辱一定要受。有大志者谨记。

十一、福厚沉实福薄轻浮

在种地之前,先要把种子浸泡一段时间再种到土里,种子事先浸满水,埋在土里发芽快。在浸泡的时候,水面上会漂浮一层种子,这些种子都是不成熟的不饱满的,不能发芽生长作物的瘪子,不能做种子用,所以要把漂浮在水面上的种子剔除过滤掉,剩下的实的沉的才种到土里。这比喻什么呢?一个活人跳到海里可能要被大海淹没,而一个死人在大海里,会被海水托举上来而漂浮在海面上。这比喻什么呢?秋天的时候,高粱地里,成熟的高粱颗粒饱满,压得高粱低下了头,甚至把高粱杆压弯了腰;而不成熟的高粱却腰杆挺拔,迎风漂动摇曳,特别炫耀。这比喻什么呢?

福薄压不住好冲动的习气,福薄什么也压不住,烦恼习气都会浮出来。为什么不懂装懂非要对人指手画脚的?为什么每天浮躁的语言那么多?厚重的人从来都不多言多语。

十二、积善得福如何最大化

行善不被人知就是集阴德,不被人所知得的福大于被人知而恭敬得的福,阴德大于阳德。因为被人知就会被人恭敬赞叹,这样福德就得到了一部分的酬尝,以后得的福就少了。恭敬赞叹羡慕的回报没有什么意义,只能得到自我良好的感觉,增强我心罢了,得到这样的回报不值得。

做的善事越不让人知,得到的赞叹越少,将来所得的福越大。心越不在意自己的付出,越没有想得福的心,将来得的福越大,心越无为,得福越大。佛说无为福胜就是这个意思,心量越大,福越大,无所求的心量最大,得福就最大。

十三、小善与大善

小善有迹可循,容易被人发现和感知;大善则无形,不容易被感知,更不容易被发现,不容易理解,也许还会被错会。小善短期效应,只能照顾眼前;大善着眼于根本和究竟,着眼于长远未来,不管眼前得失。小善容易被当作善,大善也许被当作恶;小善可以伪装,大善不屑人知;小善人人赞扬,大善少有人懂,甚至恶之。总之,无智之人总是颠倒错见,不明正理。若以世人颠倒错见为归,则世间将无善矣!

若循着世人之指,只能走向毁灭和轮回;若背向世人之指,定会遭世人唾骂。大善难为,大路难行,则是此理,皆为世人之所嶂!世人翳眼生花,而谓他人无珠,横加指责,实是痨病而发。病入膏亡,不信医嘱,难救难治,只有循业受苦。

十四、主观故意布施的果报是什么?

主观主动布施,为个人修福,后世的果报当然是得福了。其中也不侵犯、损害他人的利益,也不阻碍其他人得利益,而且布施的对象也得利了,所以结果就是双赢。如果是发心为成佛道而修福,为救度众生而修福,今世后世的福德就会更大。如果什么也不为,什么也不图,只是遇到需要布施的机缘,随缘而做布施,应缘而行的布施,心空,这个福德更大,无为福最大,这是金刚经中佛所说。

修布施行是有次第的,首先是要为自己得福而修布施,心再广大一点,就会为众生得利益而修布施,这个布施就有波罗蜜,能到解脱的彼岸,心再广大一些,心空无愿,所修是无为布施,能得佛受记。而心的广大与否,都由福德决定,福德小,心量就小,福德大了,心量就会变得广大了。所以能够发菩提心,发大愿,也靠福德的支撑。福德大了,眼光就广阔,看得长远,智慧就广大无碍。

十五、福大能降魔

如果不勤修福德、不勤修智慧,信根不具足,善根不具足,修着修着,魔就会附身,其人也不知是魔着。楞严经第九卷讲了很多魔鬼附体的事例,自己多对照对照。魔鬼附体的时候,最开始会给你很多世俗法的好处,让你身心愉悦快乐,让你得禅定,让你得财富,让你病退身体健康,让你似乎有神通,让你觉得自己了不起,其实都是魔力,不是自己的道行。等到魔鬼把你利用完了,你没有利用的价值了,魔心生厌就会抛弃你,然后你是个什么?原形毕露,死后地狱。

佛说得人身者如指甲中土少,不得人身者如大地土多,佛陀这句话是不是完全确实?观察如今的众生,有善根福德的人太少太少了,即使学佛,也是无数贪嗔痴烦恼附着于心,所以无数学佛者命终仍然三恶道受报,只有真正断我见之人可免三恶道。然而有多少人能真正断我见?极少极少。如果谤佛谤法,就不是一般的三恶道了,那就是无间地狱道,极其漫长的岁月煎熬,无有出期。众生确实可怜,但是其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

当一部分众生精进修学佛法,无明烦恼减轻,福德增加,必然会改变其自心器世间,,同时共业众生的如来藏也会受其感应,会显现出美好富足的器世间,世界看起来就会变得美好,各种资财就变得富足。当世间变得越来越美好富足的时候,与此相应的有善根福德的众生会投生过来,从而影响和带动世间更加的美好光明。而福德不足的众生与此世间不相应,恶业众生越来越少。这是良性循环。反过来就是恶性循环,恶业众生增加,善业众生减少,菩萨都不愿来此世间,这个世间的生活环境就会变得恶劣。

十六、种善根的重要性

一阐提断善根,不是指一般的不信有真如心如来藏,而是在不信的同时有恶语相加,诽谤极重,影响非常不好。不信有如来藏的人占大多数,一阐提罪人没有太多,占极少数,否则无间地狱就装不下了。

文殊菩萨为五百比丘讲大乘法,比丘们在不信的同时,起身离开了,心里有嗔心,尤其是对文殊菩萨讲法的嗔心,这个罪比对一般人起嗔心要大很多倍,所以他们就下地狱受苦去了。这些事文殊菩萨早有预料,舍利弗问文殊菩萨既然知道这个结果为什么还要给他们讲大乘法,文殊菩萨说,虽然他们下地狱了,但是他们善根已经成熟了,到地狱里以后知道忏悔,一念悔心地狱罪消灭,就会升天,然后再回到人间修学大乘法,最后证道。如果不给他们讲大乘法,他们虽然不会下地狱,但是也不会种下善根福德,没有机会修学大乘并且证道。

所以有些事情暂时看是不善不利,但是从长远来看,会有很大利益。大菩萨的见识广大,目光长远,能看到长远利益,所作都能饶益有情。而普通人只能看到眼前利益,看不了长远,所以目光短浅。

学佛人既然是学佛,就应该多读佛经,多了解佛的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经历,也要多了解诸大菩萨的修行历程,多了解佛菩萨的大智慧行,对于自身修行就会有极大的指导意义,不会茫无所知。佛经里讲的既全面又究竟,内容丰富详实,多读一定会受益匪浅。为后世打下基础,也有了辨别佛菩萨的慧眼,能识别出各个传法之人是善知识还是邪师,不受人欺瞒,不走邪路,成佛快速。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