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细说如来藏(第四部)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如来藏法 更新时间: 2023-05-14 20:18:19 阅读: 250

一、大乘法的二十种空

在大般若经五十一卷中,佛说大乘有二十种空,菩萨应该修学,分别是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世俗法的空是指无、没有、不存在、不可得,自性如来藏的空是指无世俗法的一切相的那种空,与世俗法不同,本体是存在实有的,只是不是像认知世俗法那种方式去认知的,以认知世俗的方式来认知如来藏的空是无法正确认知的,往往会错解。二十种空的内涵概略地解释如下:

内空是指内法的眼耳鼻舌身意空。外空是指外法的色声香味触法空。内外空是指内外法的内六处和外六处空。空空是指一切法全部都空,此空也空。大空是指东西南北四维上下的十方空。

胜义空是指涅槃空。涅槃为什么空呢?因为涅槃只是一种被如来藏本体所显示出来的寂静状态,状态当然不是真实法,何况还是被如来藏托显出来的,不要把涅槃与如来藏本体混淆不分,二者一个实一个虚。

有为空是指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的三界空,三界是被造作出来的,因此是有为的,那么从无到有的法自然是空的;无为空是指无生住异灭的这些现象空,也就是说生住异灭的现象是空的,无生住异灭的现象是显示出来的,也是空的,有无只是假立之法,言说而已;毕竟空是指诸法究竟是不可得的,这种不可得是空的,可得、不可得都无有其事,戏论而已,所以是空的。

无际空是指一切法无前际、无中际、无后际法可得,无往来际可得,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前中后际不可得,这种不可得是空的。一切法有前中后际可得是空的,不可得也是空的,一切法有往来际、有发展、有变迁是空的。如众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世是空的,无往来际也是空的,凡一切现象和性质、状态都是空的。

散空是指一切法的离散、散坏、弃舍这些现象是空的,聚散都为空;无变异空是指不改变、不变化、不离散、不散坏、不舍弃,这些现象是空的,变异和不变异都是空的,都是戏论。

本性空是指一切法的本性是空的,不管是有为的法性还是无为的法性,都不是诸佛菩萨声闻缘觉所造作的,也不是凡夫们所造作的,无人造作,因此是空的。

自相空是指一切法的自体相是空的,如色蕴的自相是质碍,这是空的,受蕴的自相是领纳,这是空的,想蕴的自相是取像,这是空的,行蕴的自相是造作,这是空的,识蕴的自相是了别,这是空的,像这样的有为法自相或者是无为法的自相都是空的。

共相空是指一切法的共同之相是空的,如有漏法的共相是苦的,这是空的,有为法的共相是无常,这是空的,一切法的共相是空的无我的,这是空的。这样看来阿罗汉所证的五蕴空和无我,是空的,辟支佛所证的十二因缘也是空的。一切法还有无量之多的共相都是空的,一切法不管是自相还是共相,都是空的。

 一切法空是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法,不管是有色还是无色,不管是有见还是无见,不管是有对还是无对,不管是有漏还是无漏,不管是有为还是无为,都是空的。

不可得空是指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连这种不可得也是空的、不可得的。一切法包括过去、现在、未来的法,都是不可得的,如果立足于过去,就没有现在和未来可得;如果立足于未来,就没有现在和过去可得;如果立足于现在,就没有过去和未来可得,这些不可得也是空的。

 无性空是指一切法没有任何的性质和属性,而这样的无性也是空的。比如水没有水性和非水性,没有湿性、软性,没有硬性和动性等等,一切性都没有,而这种无性也是空的。比如五蕴没有五蕴性,没有非五蕴性,无一切性,而这种无性也是空的。

 自性空是指诸法自体性空,能自我主宰性空,能和合出自体的性空。无性自性空是指诸法的无自主性、无主宰性是空的,诸法有被主宰性也是空的,即诸法能和合性空,所和合性也空。

诸法有性、无性、自性、他性皆为空。有性空是指五蕴有之性是空的。无性空是指诸法的无为性是空的。自性空是指一切法无自体性,这种空不是智所成就的,不是见所成就的,也不是其他的什么法所成就的。他性空是指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法法住、法定、法性、法界、平等性、离生性、真如、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实际,皆由他性故空。

总之,凡有言说都无实义,凡有知见都无实义,凡有指示都无实义,凡有观念都无实义,凡有思惟和造作都无实义,凡有法想都无实义,一空到底,直至再也空不掉的那个,才是不空之空,除此都为空。

二、二十种空的比量思惟

般若经中的二十种空非常难理解,现在用一个譬喻来方便理解。譬如有一个无限大看不见边沿的容器,在其中有七种不同色彩的粒子,每种粒子都有无量数之多,可自由组合拼合出无数的物体。

比如用其中五种粒子,按照容器中的一个拼图拼合出一枝鲜花,观察这支鲜花,如果我们的眼光或者叫作注意力只片面地落到鲜花的形像外观上,就会看到鲜花的色彩和相貌,从而知道鲜花的属性和性质,其余不知不见,这样的认知是有极大的偏颇的,因此而生出的执念是无益的、徒劳的。如果我们能摒弃鲜花的外在形象,细微地观察鲜花的组成和质地,就会知道这支鲜花其实就是五种粒子的组合体,实质就是五种粒子,鲜花属于幻影假像,实际上连幻影和假像都不是,就是五种粒子混合起来的组合而已。

粒子处于容器之中,组合成的鲜花并不出容器之外,不管花生花灭,粒子还是原样,数量也不变,容器也未动未变,不受任何影响。如果偏颇地看,好像有花生花灭这回事,实际上并无其事,连幻相也不算。按照一个拼图,用七种粒子


拼合出五蕴身也是如此,并无实质的五蕴身相貌,连幻化的影像也不是,没有五蕴身生住异灭这些现象的存在,生住异灭无踪无迹,众生愚痴偏执地计着,无益徒劳。五蕴身无论是生是住是异是灭,不出容器之外,容器不动,不受任何影响。

容器比喻为如来藏,七种粒子比喻为如来藏中的七大种子,拼图比喻为如来藏中存储的业种,拼图用完就消失作废,鲜花和五蕴身比喻为如来藏所出生的一切法。我们对照着这个譬喻来思惟般若经的二十种空,应该有一个入手处,只要思惟落入任何一种世俗法相中,就是邪解邪见,应当摒弃,不落入世俗法相中观察,才能生出正见和实相智慧。最后空诸所有,连空也空,空得干干净净一丝不挂了,就彻底究竟,寂静涅槃了。

按照这样的比量思惟,再读大乘所有经典,应该容易理解佛所讲的法的究竟义、真实义,修行起来就有契入点了。最后对于法理解是理解了,明白是明白了,要想起用就要实证,要想实证就要实修,佛所要求修的三十七道品和菩萨六度、五戒十善等等这些法都要一一实际修行,不可躐等和略过,否则就不能实证,所理解和明白的法就无法起用,生死就照样生死,苦还是照样苦。

任何一种法,拿过来对照思惟,则会迅速契入。佛法就是一乘法,无二无他,二乘人所修所证处于着世俗法相阶段,认为法相有,认为法相无,但都不究竟,法相是不有不无,有无都是戏论。所以二乘人怕世俗五蕴,怕生死,于是就想躲入无余涅槃中,这完全是着相。所以四圣谛、十二因缘法皆空不实,是在假相上的计较,着于杯弓蛇影。所以五蕴无我这个理是空的,乃至于无余涅槃也是空的,都是为遣世间有而方便施设的,应该空掉世间无,有无皆不是。人无我、法无我也是方便施设,有我空,无我也空,本就为一真法界,除此无法,一切法的一切性和相皆空不可得,空和不可得也是空的,无一法可当情时,佛道最终就圆满成就了。

三、心空无病及第归

六七识无形无相,做的梦也是无形无相的,但梦里为什么能见到有形有相的人事物?无形无相的梦如何能承载有形有相的人事物?无形无相与有形有相二者应该是不相容的,既然不相容,梦里如何能有有形有相的人事物?

同理,如来藏是无形无相的,七大种子是无形无相的,业种是无形无相的,出生的一切法如何是有形有相的?一切法都不出如来藏之外,无形无相的如来藏如何能承载有形有相的一切法?无形无相的如来藏如何能与有形有相的一切法相容?因此说,一切法相,落眼成翳,落耳成病,落鼻成病,落舌成病,落身成翳病,落意成病,七识成病才见了法,七识无病,哪里有一切法?因此说,修行就是去翳病,除相去执,心空病才愈,心空及第归。

每当你着于法相的时候,就要警觉自己,这是翳病所见,我有翳病了,我应该消除翳病,如此下去,早晚有一天会除去翳病,恢复到正常状态,不再着相。原来我们都不是正常人,原来所以为的正常即非正常,是名正常,恢复正常以后的正常也非正常,是名正常,正常以后的解脱,即非解脱,是名解脱。修行路数即如此,不如此者即非修行,是名修行,假修行。

不要以为学佛修行,是要获得什么,而是要去除什么,与从前的认知正好相反。想获得法,获得果,获得荣誉,获得大千世界,获得美好的生活,获得殊胜的正报和依报,不管想获得什么,都是痴心妄想,应该灭去有想,空去一切想。

四、空空的内涵

我空、法空和空空,这里的空空是什么意思?空,一是不可得、得不到的意思,二是现象有,实质无的意思,三是没有,不存在的意思。我空、法空,是法界之理体,或者是道理,类似于规则、法则等等,是被描述和显现出来的法,这些规则法则和理体也是空的,不是本来而有的类似于如来藏的那种不生不灭的法。比如我代表一,我空代表二,不但一是空的,二也是空的,这叫作空空。比如法代表甲,法空代表乙,不但甲是空的,乙也是空的,这叫作空空。比如狗舍里没有狗,狗是空的,而狗舍里没有狗这件事、这个道理也是空的,这叫作空空。

不但我空,就连我空这个道理也是空的,我空这个现象也是空的,我空这件事也是空的。把我与我空并列来看,我空与我一样都是空的。狗窝里没有狗,狗窝里的狗是空的,而狗窝里没有狗这个道理也是空的,这个现象也是空的,这件事也是空的。空这个理体是空的,不是本来而有的,不是不生不灭的,有个空的法存在,还是不空,空的法也是空,才是真正空了,所以说空空。

把空这个概念,悬在意根心里,参究几年,以自己亲自见证为准,哪管参究个十年、八年,也要靠自己亲自证见,再问也没有用了,即使参究二十年、一辈子也值。比如白色的白,无论我怎么讲,如何譬喻,别人都无法理解,这就不是我的事了。这个别人其实就是指盲人,要想理解白色,应该怎么办?应该亲眼见白色,理解永远不解决问题,必须开眼亲自见。因为眼盲不见色,又不能用耳根见、鼻根嗅、舌根尝、身根触、意识琢磨,只能开眼亲自见。所以我经常劝大家,不要总发表自己不成熟的、没有得到证实的、理解出来的法,又以为究竟,从而自以为是,不听劝导,理解的不管正确与否都没有什么用处,亲见才是真。

五、真解脱者不空空

大般涅槃經原文:解脫者名不空空。空空者名無所有。無所有者。即是外道尼乾子等所計解脫。而是尼乾。實無解脫。故名空空。真解脫者。則不如是。故不空空。不空空者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又解脫者。名曰不空。

释:解脱的人名为不空空,空空的人名为无所有,无所有就是外道尼亁子所计着的解脱,但是尼亁子实际上没有解脱,所以叫作空空。真正解脱的人则不是这样,所以叫作不空空。不空空者才是真解脱者,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另外,解脱者名为不空。

大涅槃经里这个不空空,是指真心如来藏,彻底究竟证得如来藏的人,是最大的解脱者。为什么这样说呢?究竟彻底证得如来藏的人,知道只有如来藏才是真实法相,除此之外,都是如来藏所出生和现起的虚妄不实之法,这样我见我执,法见法执都破除灭尽,解脱于世间一切法的束缚,这是究竟彻底的解脱,远远高于小乘的不究竟的暂时解脱,高于空,也高于空空,高于外道。

证得空空的人,是证得一切法无所有,如果认为无所有,连如来藏法界实相也没有的人,就是外道所说的解脱,其实这是不解脱。真解脱的人,则不是这样的知见,所以真解脱的人,是不空空的人,这样的人就是如来,如来证得一切法的实相,名为不空。

六、菩萨心空不住不习五蕴

大般若经原文: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若于色不住不习。是为住习色。若于受想行识。不住不习。是为住习。受想行识。广说乃至。若于十八佛不共法。不住不习。是为住习。十八佛不共法。何以故。懦尸迦。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于色不得。可住可习。于受想行识不得。可住可习。广说乃至。于十八佛不共法不得。可住可习故。

释:诸菩萨摩诃萨,在修行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时,如果对于色蕴心不住着也不熏习,这就是住在对色蕴的熏习中,这是正熏习,不正熏习是住在色蕴上生起贪执;菩萨们如果对于受想行识蕴,心不住着也不熏习,这就是住在对受想行识蕴的熏习中,不住是正熏习,住着是不正熏习。乃至于广泛地说,如果对于十八佛不共法既不住着也不熏习,就是住在对十八佛不共法的熏习中,不住是正熏习,住着是不正熏习。

为什么这样说呢?憍尸迦,诸菩萨摩诃萨,在修行甚深的般若波罗密多时,心应该住于色蕴是不可得的这个义理上,应该常常熏习色蕴不可得这个义理;心应该住于受想行识蕴不可得这个义理上,应该常常熏习受想行识蕴不可得这个义理;乃至于广泛地说,心应该住于十八佛不共法是不可得的这个义理上,应该常常熏习十八佛不共法不可得这个义理。

这里的重点是住和习两个字,搞清楚这两个字的内涵,就能理解了这段经文。住,是心陷于色受想行识中,心入于色受想行识中,心着于色受想行识,心爱着色受想行识,心执于色受想行识,心取着色受想行识。习,心触于色受想行识,熏习色受想行识,心行于色受想行识,心着于色受想行识,心用着色受想行识。

这是凡夫的心行,是对色受想行识的执取贪着,看不清色受想行识的真面目,被色受想行识所迷惑,所以心就颠倒行于色受想行识。修行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照见色受想行识空,就会在行色受想行识中,不住不着不执不取不贪不爱,心空地地行于色受想行识,于色受想行识不颠倒行,也不像阿罗汉那样灭除色受想行识。

五蕴之用表现在哪些方面?五蕴的用就表现在一切的身口意行上。从色受想行识之用上,就能区分出凡夫与圣人。凡夫与圣人的身口意有什么差别?从身口意行上就能辨别出一个人的修为,心空的人身口意行与心不空的人的身口意行有什么差别?证法的人身口意,与未得道的人的身口意有什么差别?差别很多且大,但自心没有空、没有改变的人,是很难辨别出来的,因为认知很难跳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之外,局限性很大。

七、心越空越有成就

从凡夫到成佛的整个过程,就是求证一切法空的过程,就是不断破相、破见、破执、心空、空去一切法的过程。心不空,认为法是真实的,这是无明,有一个法你认为是真实的,就是无明,这个法就束缚、障碍你,让你不得解脱自在。即使认为成佛这个法是真实的,不是空的,同样是无明。无明都破尽了才成佛,有一个想成佛的心,心还是不空,有妄想,也成不了佛,当然凡夫和三贤位菩萨还是应该有想成佛的心,还是应该希求成佛,这是坚固自己道业的基石,过了三贤位,需要破法我见和法执的时候,才能渐次破除一切妄想。等你心空净了以后,什么造作的心都没有了,无相、无愿、无作,这时候才能有真正的大成就。

须菩提在母胎中心就空寂,出生后取名为空生,跟随佛陀出家修道以后,心更空了,连有相佛也从心中空去,不着佛相。佛陀在天界讲法四十九天,讲完之后从天上回到人间,弟子们都去迎接佛陀,唯独须菩提宴坐在林中,心念法身佛,不着有相佛,知道佛讲法的法会也是生灭幻化的,于是就不见佛也不参加法会,寂然禅坐。佛赞叹说:你虽然没有来迎接我,但你是第一个见我的弟子。这个我是指法身无相真佛,不是有相的报化身佛。万法皆空,报化身佛也空,一切后天造作出来的有为法全部是空的,包括佛无量劫度众生这些伟大的事业都是空的。

八地菩萨之前有为法造作的多,到八地菩萨心空了,供养三宝、为众生、为佛教做事业的心都空了,只有无心任运而为一切利生事业的时候,佛才会给授记成佛。如果心不空,以有为的心造作有为法,包括以有为的心供养三宝,以为这样有大功德,有大福德,心中取法不空,佛就不会给授记成佛。虽然有些菩萨生生世世供养无量诸佛,舍去自身的一切来供养,把三千大千世界的珠宝都用来供佛,佛也不给授记,何况造作俗世间的有为法,更得不到授记了。但是通过这些有为法可以增加福德,福德增加了,智慧才能增长,心才能越来越空,最后才能成为福慧两足尊。所以不能说既然是一切法皆空,那就什么善法也不用修了,不修善法,没有福德支撑,空的智慧就不会出现,心更不能空尽。

在修福的时候,心也要尽量地空,以无所得的心行来修福,其福更大。比如在度众生的时候,不要觉得众生度得越多,自己就越有功德福德,其实是通过度众生这件事不断增加福德,然后心空的功德出现,心越来越空,空到一定的程度,修行就成就了。衡量福德的多少,关键是看在度众生的过程中,心空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程度的无为,心空无为才决定一个菩萨的智慧证量和果位。

所以不要注重外表的相,如果在相上转,执著于相,就算你一年写一百本书,一年摄受了几十万个众生,布施了几个亿,这些都是有为法,在其中有明显的我执和法执,着在相上心不空,就得不到智慧证量和应有的菩萨果位。只有具足了大福德的时候,才能证悟,证得如来藏以后观察自己的种种行,包括福行,就会知道这些行都是如何生灭不实的,如何都是如来藏的功能作用,实际理地,没有真实的这些有为法相,这样心就会越来越空,修行的成就也会越来越大。

破法执的路非常漫长,从初地菩萨开始直到成佛,两大阿僧袛劫的修行,一直在破法执。在这之前的一大阿僧袛劫在破我执,所以我见断尽的修行之路也是很长的。意根的无明非常深重,执著性很大,要破意根的执著,首先要破意根的知见,破祂的思想,那就是断意根的我见。我见断除之后,我执逐渐破除,再破意根的法我见和法执,一切法为真实的知见都要一点点地破除,最后无明灭尽,心全部都空了,就成佛了。修行成就的大小,在于无明破到什么程度,心空到什么程度,要想心空破相必须要实证如来藏,再观察一切法的不真实性。

佛给造杀父之恶业的阿阇世王消业,就是用的空之理,让他明理心空,从而灭除罪业。阿阇世王杀了父亲,最后非常悔恨,觉得自己死后必下地狱了,心里痛苦不堪。他为什么这样痛苦呢?因为他把他的父亲当成真实的了,把他自己当成真实的了,把他杀父这件事当作实有的了,把地狱也当作实有的了,那么这些所谓的实有法就缠缚了他的心,使他挣脱不开罪恶感,命终也必然会受恶报。于是佛就给阿阇世王讲解杀父这件事三轮体空,父亲这个人空,自己这个人空,杀父这件事空,无有其人其事。最后阿阇世王对于空就有了信根,杀父罪业性罪灭除,命终往生极乐世界,没有下地狱受报。

同理,证果开悟这些事也是空的,包括度众生这件事,都不是真实的,把一切法都看空了,心中没有其人其事,就解脱了。梦中杀了人,醒了以后还以为自己把人杀了,心还是在睡梦中,没有醒过来。只要心中有法存在,这个法就会束缚障碍你,只有心中无法了,什么法也不能成为阻碍,才能对自己没有任何影响。空的力量是极大的,能破除一切无明和业障,能破除一切苦难和生死系缚,只有心空才能解脱,才能成为空王法王。

八、阿奢世王为什么能消地狱业往生极乐世界?

阿奢世王因为杀父业障的遮止,佛当面给他讲法,他只得了一个无根信,没有断根本我见而证初果,仅仅是初果向,初果向就能消除三恶道业,接近于初步解脱,所以才能往生极乐世界。一般来说,佛陀当面亲自讲法摄受,只要业障不是很重,都会证果的,初果到四果都可以证得,而阿奢世王却没有证果,毕竟杀父之业不轻,但这个无根信已经很不错了,得了初果向足以消地狱业。

阿阇世王未来世再遇到他父亲,可能免不了还要偿还业债被杀一次,但如果阿奢世王前世与他父亲有怨业,今世阿阇世王是报前世的仇了怨业,这个业债就了,不用再偿还了。事实上,阿奢世王之所以杀父,确实是因为与他父亲前世有怨业,今世是报怨来的,所以杀父业也没有那么重,听佛陀讲法就消了。而且他父亲证果了,死后升天以后一直跟随着阿阇世王,忏悔自己前世的罪过,不断地鼓励和加持阿阇世王,所以阿阇世王心生惭愧,遇佛讲法,就消除了杀父地狱业。

能给予消业的佛陀摄受力非常大,无人能比,被消业的阿奢世王有忏悔心、惭愧心,业障不是极重,又有前因,所以结果就是阿奢世王不必下地狱,而往生极乐世界。如果不是佛陀给阿奢世王讲法,换作其他菩萨,或者是阿罗汉,或者是普通人,阿奢世王就不一定会得无根信,从而灭除地狱业,往生极乐世界。

消业是用智慧消除的,不同程度的智慧消不同程度的业,业尽成佛。消六道轮回的业,那是四果阿罗汉和辟支佛修行的境界。凡夫也消业,但只是浅层次的业,业的种类和层次很多,根据个人修行程度,消不同层次和种类的业。只有断各种烦恼,才是真正的消业,业消不再造,不断烦恼,有些业虽然消了,以后有机缘可能还会再造。有些人不求明理,只求消业,到处求佛菩萨给消业,消了之后再造,这样消业是无济于事的,只有明理心改变了,才会业消不现。而改变心是自己的事,别人帮不上忙。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