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如来藏(第四部)
第十一章 实证的相关问题(2)
十二、如何才能真正证到第八识
维摩诘经说: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原文的意思是第八识这个法不是可以用见闻觉知就能见到和证得的。如果你用见闻觉知的方法去了知祂,那么这样的话,见到的只能是你的见闻觉知,而见不到第八识,用见闻觉知的方法去知第八识,不是证第八识的方法,是不可能证道的。
原文中的法是指众生的本体本源第八识,这个法与其他的法都有本质的区别,这个法决定着一切法,无始劫来众生都迷失了,所以才不断地追逐妄法和枝叶,不知寻本源。知有本源之后,才会懂得去寻找本源,回到本源那里,返璞归真。如何才能追溯到本源呢?不会寻找的人就会用见闻觉知的功能作用去寻找,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最后结果可能连第八识的影子都见不到,即使见到了影子,也没有用,还是回不到本源那里。
什么是见闻觉知?见闻觉知是六识的功能作用,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触、意知,这是六识对六尘境界的了别方式,用对六尘了别的方式,来寻找和了别第八识是不对路的,因为第八识与六尘有着非常明显而巨大的差异,见第八识不应该与见六尘的方法相同,所以维摩诘经中说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这句话好好品味一下,特别重要。方法手段用错了,就不能达到目的,实现目标。
经文里的意思明显是说:见第八识不是六识的见闻觉知功能作用。那是什么作用?是谁见第八识?这里明显地把意识的功能作用否定了,不是用意识那样的见。意识都有什么功能作用?推理、思惟、分析、想象、整理、归纳、总结、比较等等,那就是说用这些功能作用去见第八识,根本见不到第八识本体,如果真以为见到了,那见到的只能是影子和替代品。如果有人是用意识心寻觅到了第八识,而认为自己明心了、开悟了、证道了,那都是极大的误会,维摩大士不许。如果是大士所不许的,自己非要坚持不可,那么后果自负,只要能负得起就行。
所以说,归根结底,还是祖师们的证悟方法正真不虚,既不自欺也不去欺人,最起码不辱佛教,良心过得去。还是那句话,意根主人不证悟,意识作为一个附属工具的作为能有何用呢?主人没有开尊口,所说一切都不算数。所以想要证得任何一个法,包括世俗法,都必须主人意根亲自去证,亲眼所见,才名为亲证,才能有功能受用,才能转变一切虚妄法,才能彻底究竟,才是真实不虚。
十三、脑补和想象出第八识不等于实证第八识
有一些人原来说自己证得第八识了,现在却改口说开悟是证真如,不是证第八识。大家说说,这些人原来所谓的悟,是怎么回事?理解不理解第八识与真如的关系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自己当初是怎么回事都没有搞清楚,然后一直以圣人自居,还教导别人证第八识,这不是很愚痴可笑的行为吗?这就说明了当初所谓的证悟第八识,纯粹是想象和脑补出来的,不是实证出来的,真证得的法,不管遇到什么因缘,不可能后来再否定掉,或者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既不敢承认,又不敢否认,抓心挠肝地苦恼着。脑补和推理想象出来的东西,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疑神疑鬼地,不敢坚持己见了,即使能坚持的,也未必不是推理出来的。
现在关于第八识的说法,简直混乱不堪,怎么说也说不清楚了,一塘池水从底到浮面都是浑浊的,原来底部浑浊,浮面还是清的,现在却不是了,从底部到表面全部是浑浊的。为什么会这样?急功近利,不想付出相应的代价,却急欲得大虚名,虚荣心膨胀,不分真假,只顾建造空中楼阁。所以不踏踏实实地从基础起修,不一步一个脚印地修行,到最后基础的法不屑于修,高层的法又证不得,高低都不成,到临命终时会是什么结果?脑补开悟法最厉害的,说刚刚开悟的住位菩萨,能观察到好几地菩萨才能观察到的一切法都是第八识的种子功能作用。这个脑补的尺度大得惊人,任谁也够不着这个高度,就连祖师大德再来者也无可奈何。
搅池塘水的人有大功德,把原来池塘底部隐藏的怪物给搅到水面上来了,这样众人就能认清,是何方妖怪沉在水底暗中祸害游人。如果等到后世再认清怪物就晚了,何况后世还不一定有机缘认清怪物。怪物早现形早清除,流毒早认清,就早觉醒,少被祸害。
十四、真妄不分的悟就是猜测和臆想
意根统摄六识在色声香味触法上共同运作,可以说就是八个识的和合运作,真妄心都有,缺一就不会有任何一个法的出生和运行。所以有的人说自己在某个法上悟了,但是在这个法的运作中真识妄识都有,那到底悟的是真心还是妄心,还是真妄和合体呢?如果这个极其重要的地方弄不清楚,所说的悟与不悟根本没有区别。
有的人会说,我知道如来藏在这个法上存在着,我就是悟了。可是这个法上还有七个识也存在着,只有如来藏没有七识,任何法都不可能存在,怎么还能运行下去呢?把七个识的功能作用也强加给如来藏,所悟的无非是八个识的和合体,这叫什么悟?
十五、真妄分不开时不能开悟
参话头:念佛的是谁?这里寻找参究的是谁?是寻找如来藏,还是寻找意根,还是寻找第六识?在念佛时六七八三个识都参与其中,但却有真念佛和假念佛之分,表面念佛的未必能念佛,不能念佛的那个有可能是真念佛。在证得甚深三昧定境时,第六识有可能不起念了,不起念就不念佛了,只有七八二识处于念佛的三昧定中。而真正能念佛的,念佛的关键是谁,这是非常重要的,参禅所要寻找的就是这个识心。能念佛的这几个识心,肯定都有念心所,否则就无法念佛,不起念如何念佛?起初三个识都参与念佛,那么三个识一定都有念心所,没有念心所如何能念佛?
在任何一个法的运作上都有如来藏参与,有些人就根据这个特点或者说是理论,推测出在五阴十八界运作的某些法中有如来藏,推测出如来藏是这样运作的,大致是起这样作用的,于是就认为自己开悟了。实际上,五阴十八界任何一个法的运作都是八个识和合运作出来的,并不是如来藏单独运作的结果。如果说自己证得了如来藏,就应该在五阴十八界的运作过程中,把八个识都找到,都能分开,明确指出哪个是如来藏,具体如何运作的,同时要否定七个识的功能作用为真,证得五阴确实无我,这样才是真正的开悟明心,否则连解悟也不是。
实际上极大多数人并不能推论猜测出来,是到处打听,被人所暗示的。如果暗示正确了也行,关键是暗示的人也没有分清楚五阴十八界当中八个识都是哪个,都是如何运作的,都是起什么作用的,就把胡萝卜和大葱混在一起,告诉人家,这个就是如来藏的作用,知道这个就算证悟了。可是这离证悟到底有多远的距离都无法测量,就断然认为自己悟了,实际上是误了,误人误己的误,很可怜。这样误的人,我遇到一些,这些人基本的戒律不能持,基本的佛法知见也不具足,基本的禅定没有一点,贪嗔痴烦恼重重,有可能仅仅属于初学佛者。
念佛这一法相,是八个识共同和合运作出来的。如果说有人推测出念佛的就是如来藏,并且以此推测结果就认为是悟得了如来藏,属于明心了,那么如来藏到底能不能念佛?如果如来藏能念佛,那就可以把六识灭掉,让如来藏自己念佛,把意根灭掉让如来藏自己念佛。那样的话,在无余涅槃里,如来藏同样也能念佛,那么无余涅槃还是寂静无为的吗?还是涅槃境界吗?显然不是了,所以这样得出来一个是如来藏念佛的结论就是错误的,不属于明心证悟,多说是个解悟,甚至连解悟的边也不着。如果如来藏能念佛,到临终时不管六识和意根如何的不堪,如何的贪嗔痴,业障如何的深重,只要如来藏能念佛就行了,就能感应到阿弥陀佛,被佛接引到极乐世界去。
同样道理,每个自认为开悟证得如来藏的人,都是因为推测出在某个法的运作上是如来藏的功能作用。可实际情况是,不管任何一个法,都不是如来藏单独作用的,都是八个识和合运作的结果,里面有真有妄,没有把妄法否定掉,怎么能证得真正的如来藏?真妄八个识分不清楚,哪个是妄,起什么作用,哪个是真具体起什么作用,怎么能是证真如?把真妄共同作用的法全部当成是如来藏的功能作用,这样也算开悟证得如来藏吗?
如果这样就算证得如来藏,那么根据如来藏运行的规律,如来藏会在一切法当中运作,都参与在一切法中,只要单独指出具体的某一法,就说这一法就是如来藏,岂不是大多数人都能证得如来藏,从而明心开悟了?全世界真妄不分的人,知道一点如来藏的体性,都能开悟了吗?不用持戒修定,不用有多深的般若智慧,都能开悟了吗?不用修三十七道品,不用修菩萨六度,不用断我见,都能快速明心开悟吗?
佛教当中的水有多深多浑浊,淹没了多少求学者,究竟谁能知道?该如何处理,谁能知道?
十六、唯意识论是无智慧的表现
现在大多数人的修行都落在意识上,一切都以意识为主,唯意识而论,不仅分不清第八识和第七识,即使是五识也不太能分得清。可是就这样,还是有不少人说自己悟了,所悟却是八个识的和合状态,或者是四个识的混合状态,根本不是第八识独自的运行状态,这与不悟没有区别。在五蕴十八界的活活泼泼的活动中,把八个识的体性都分得一清二楚,这是大智慧,如果都捆在一起说一起悟,那就没有意义了,等于没说没悟一样。
把五识、第七识、第八识都与意识绑在一起来说,离开意识就无法说清楚其余几个识的体性和特征,那就说明此人只能观察到意识,观察不了其余的识,智慧太浅了。如果说所有的体性都是意识的,其他识的体性是意识赋予的,这是唯意识论,此人几乎没什么智慧。
唯意识论导致了满大街是断除三缚结和开悟的圣人,如果有人认为这件事很容易不稀奇,那一定是错会了见道之法,临终必后悔。众生实在是太可怜,由于没有修学经验,误信了某种不实之法,不信佛所说,结果就这样了,这个责任不知道谁来承担,如何来承担?三恶道真的不是什么好玩之处,每个人都应该好好掂量掂量自己。如今佛法被误解得很严重,即使很多人都读经,都信佛语,也不一定读得明白,却认为自己看懂了,更何况是依人所说。
每个法门的修学人,都很确信自己修学的方法方向的正确性,也都很确信自己所悟的正确性和真实性,总之就是信任自己和自己所跟随的人和法,从来不起心如理思惟,这就是众生的业力。元音老人当他的老师拷问他的智慧证量的时候,也是毕恭毕敬的双手捧着一个不存在的月亮,送到老师面前,意思是这个就是自性清净心真如,不知道这个到底是哪一个,与禅宗祖师的机锋把式一模一样。可见很多人的悟,外表看好像是一样,可是里面实质内容都是什么?众生由于无智无慧,往往就会被外表蒙蔽了双眼,不识庐山真面目,众生就是愚钝,但是谁也不承认自己愚钝,都认为自己不一般,这就是众生的我性。
那么多人的自信,终究是害了自己,也害了他人,即使业报到来,也可能认识不到这点,何况业报的缘还不熟的时候。这么愚钝的众生,怎么能在闻法的当下,意识稍微思惟一下,就断我见甚至明心开悟了呢?怎么能有无数人把理论整理消化一下就证果了呢?末世时代,确实可怕!
十七、死后剩下不灭的是否是真如
问:有人说到临命终的时候,五阴(包括色身及妄心:所谓受想行识)幻灭,而中阴身未生的时候,剩下的就是真如,这就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其实也可以改为参“死后是个什么?”“死后的面目是什么?”。这个说法对不对?
答:这个说法当然不对。死亡以后中阴身未起的时候,不是真如,而是七八二识和合体,意根绝对不能断灭,除非四果阿罗汉。这个时候不能悟,因为没有意识,意根没有强大到自己可以单独悟,必须意识和意根二者同时参究,还必须没有业障的遮挡,才有一点悟的希望。
中阴身出生之前,有第七识和如来藏,不可认为这时只有真如,真妄和合在一起时,不可把妄也当真,真妄和合不是真如。这种悟是猜测想象的悟,与不悟没有区别。出生中阴身之前,只有第七识与如来藏,这时候没办法悟,因为意根无法单独识别如来藏,六尘都没办法具体了别,何况那么隐秘的如来藏?即使中阴身出现,意识出现,也很难悟,因为意识非常微弱,辨识度非常低,如何能悟?并且中阴身这个时候是处于极特殊的时期,正是生死交替之时,业障完全显现出来并且做了五阴身的主宰了,后世去向未明,心中极度恐慌,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能保持镇定地悟道?
没有断我见的人,死亡以后,中阴身没有生起来的时候,意根是很恐慌的,祂害怕自我消失灭亡了,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出路,哪有心思理会真如不真如的事情,这时候意根的我心还是很重,怎么能认五阴六识灭了以后的空档为真如呢?根本不可能。这样还不如前念不生,后念不起的中间这个空档,更容易让人悟,因为这时候毕竟有清醒的镇定的意识的知,还在定中。在活着的时候,可以参究死后的面目,但是也比较困难,因为死后仍然是真妄和合,不是只有真,不如参究拖死尸的是谁,这个话头还比较容易一些。至于死后要想悟道,无论是否有人开导,都极难如愿,所以不要指望死后,活着时应该全身心地努力用功办道。
十八、人死后无法开悟
问:有人认为死亡以后可以开悟。说死亡以后五阴散坏,四大分离,中阴身还没有出生的空档就是真如。我怎么觉得他说的这种情况就像无余涅槃了似的。师父给仔细说说,这个人能不能是开悟的?
答:如果说五阴散坏,四大分离,中阴身还没有出生时的空档就是真如的话,那这个时候应该除了真如,什么也没有了,没有意根,没有六识,没有色身,只有真如,那就是无余涅槃状态,已经解脱三界生死苦了。如果说每个人死亡以后就是无余涅槃状态,那我们辛辛苦苦修学四念处观,修学四圣谛理,断我见求解脱,还有什么必要了?佛陀到这个世间讲解传播阿含经教导众生得解脱,也同样没有一点意义了吗?显然这是非常错谬的。
死亡以后中阴身未生这个空档,色身六识都灭了,意根肯定不能灭,否则过一会怎么还能有中阴身出现呢?怎么还能有后世的五阴世间呢?是意根需要中阴身,如来藏才出生中阴身满足意根所需。既然凡夫和三果圣人以前的意根不能灭,那么这个空档里就有七八二识,怎么能说就是真如呢?退一万步来说,就当这个时候只有真如,就是真如,就是无余涅槃境界,那么开悟是谁开悟呢?没有六七识了,谁来悟呢?莫非真如自己悟自己吗?显然不是。
既然死亡以后这个空档里还有意根,七八二识共同存在着,谁也离不开谁,这时候能否开悟呢?如果能开悟的话,也是意根单独的悟,没有意识的佐助,没有意识引领意根说这个就是真如,意根自己单独有那么大的智慧,去识别出真如吗?显然不能,否则众生死亡以后悟的概率简直太大了,那就会有很多人盼望早些死亡,以成圣果。经过以上思惟分析,这个人悟没悟,自己判断,不必我明说了。
十九、急于思惟观行的原因
问:明明知道定力不足对参禅不利,但在实际修行过程中特别喜欢观行,修定只拿来当作是一种辅助手段,观行的时间反而比修定的时间多,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理现象?
答:这种心理非常普遍,原因有三:一是大多数众生学佛时劫短,善根不够深厚,没有发起道心,对于佛法,兴趣爱好多于骨子里的抉择,比较肤浅,所以没有长远心,不愿意花时间精力按部就班地修习禅定;二是观行思惟生起的那种智慧和认知,是非常吸引人的,人都想多知,渴望知一切法,知法以后心理就得到了满足,所以就忽视禅定;三是有急迫心理,急于知道最后结果,而不注重修证的实际过程;四是习惯于使用意识粗浅的思惟,而不习惯于意根那种深细的思量参究。
所以我讲修心的部分、实修的部分、打基础的部分,不少人都不喜欢跟着学,觉得太慢和枯燥无味,没有耐心按部就班地修行,就给我提意见,或者渐渐退走了。但是为了众生和佛教的长远利益和真实利益,不能只顺应大家的心理,舍弃实修这部分,只讲众生感兴趣的理,让众生只能临渊羡鱼而不去结网。
众生的长远利益应该是,有个扎实的基础,心性转变,掌握修行的方法,以后即使遇不到合适的老师,也懂得如何自修,有自修能力,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这个能力能带到未来世无量劫,这是再好不过的,这样的人就是佛教的人才。当一个负责任的传法师父,是要培养真修实学的人才,不是培养理论知识学家。人才会代代相传,知识理论传个一世二世就会消失了,走不远,因为没有真东西可传故。
二十、见道的因缘具足才能悟道
想开悟,是一种愿望,也是善愿,如果没有想,就不会有实际行动。想是前提,行是助缘,用种种实际行动圆满开悟的因缘,具足开悟所需要的条件,最后才能促使因缘时节成熟,自然而然的悟道。只要是顺其自然的想,不抱着侥幸心理,没有投机取巧的想法,修行到相当程度的时候生出开悟的想法,就是正当的,值得鼓励的。
二十一、迷昧空性依旧是野狐禅
问:处于断恶修善阶段的众生,能不能直接去观行一切恶法都是如来藏性,本质都是如来藏?有的人主张犯戒的人,可以用无相忏悔法灭罪,开悟以后戒行就清净了。这样做合适吗?
答:修行是根据个人的根基和具体情况来安排,都应该次第修,不能躐等跳跃,否则容易出现恶取空的迷昧现象,再现野狐禅,导致业障更重,使得修行明进暗退。
处于断恶修善阶段的众生,如果直接观行恶法是如来藏性,会出现两种不同结果:一种结果是知道如来藏是空的,恶法也是空的,所以就觉得没有必要再造什么恶法了,于是心就逐渐变清净了,这是大根器众生的观行结果。另一种结果是不在乎造恶业,不管束自己的心,放浪形骸,因为觉得恶法也是如来藏法,不必执著恶法,随便造恶,反正都是如来藏的空性,没有真的恶法,皈依如来藏就没有恶法和恶果了。这是愚痴劣根人的邪见和误解,果报不善。
不少人都觉得自己是大根器人,实际上娑婆世界目前大根器的人极少极少,烦恼和业障都不算轻,所以在修行上该断恶就断恶,该修善就修善,不要越过这个阶段,而忽略善恶心性的转变,一心陷于理中,在事上却仍然迷惑颠倒。把善恶法都当作如来藏的那种空,不断恶也不去修善,恶业遮障,善法不助,福德不具,如何能圆满戒定慧从而见道?把空挂在口头上,心里真就能空了吗?根本不能。如果心不空,果报依然,还是不得解脱。
同样的道理,犯戒之人用无相忏忏罪,以期于灭除罪业,这恐怕一般人都无法见实相,无法灭罪消业,而不见实相,罪业如何能消?那什么人才可以用实相忏忏罪呢?应该是离见道不远的人,三十七道品和六度都修得接近圆满了,心性向善,业障轻了,这样因缘成熟时,有佛菩萨加持,通过实相忏悔,才能见实相,从而灭罪消业。
有些人学了大乘法以后,很容易给自己的恶行找借口,说这些坏事做了也没有真做,没关系,都是空的,于是心安理得的,没有惭愧心,恶心不改,善心不现。这样迷昧于空性,依旧是野狐禅,逃不出因果的审判。
二十二、举例说明什么是实证
问:生日朋友来贺,甲给100元,乙给100元,丙给50元。忘记口袋里自己原有多少钱,于是取出来数钱,发现:去掉外来的250元钱,自己原来一分钱也没有。这种情况算不算实证自己口袋里原来没有钱?
答:这当然算是实证自己衣兜里原来没放钱了,因为这事是自己亲眼所见,亲手所数,实际现前观察到了,是千真万确的活生生的事实,任谁也无话可说,否定不了,不信不行,而不是依靠推理、想象、臆测、估算得到的。再比如做生意时,每天晚上回到家里数钱,数完之后,就实证了自己一天的赚钱数额。这个数额不是估算、臆想出来的,不是推测、想象出来的,是实打实亲手数出来的,是亲眼所见的,这才名为实证亲证,其余都不是。
二十三、知而无力实行时怎么办?
问:在心里比较清静的时候,静静的看着整个世界,内心很多次会突然出现一个疑惑: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是个什么?然后就想远离世界,但又做不到。这个时候该如何办?
答:这是意根在默默地对世界整体进行观察和思考,进而生起疑惑,想要探究出世界的真实相貌。但是由于没有实证,其力量不足,定慧还不具,虽然意识到了这个世界是空幻的,因为没有实证到,意根就无法冲破这个世界,也无法弃舍和远离这个世界。这时候就应该继续观察,继续修行戒定慧,继续准备种种见道的资粮,慢慢地把见道的因缘条件具足了,就能做得到远离、放舍,不黏腻了。观察和疑惑是修行的起步阶段,日久功深,早晚会到实证到一切法,从而就能心空,远离一切法,修行就到达终点了。
二十四、悟后的境界
问:“还于一切时一切处智照无滞,念念圆通,不见一法能为障碍,未曾一刹那中暂令间断否?”《宗镜录》检验开悟十个标准中的一条。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答:这段话应该这样理解,开悟以后的菩萨,在五蕴世间的一切造作中,在一切时,在一切处,在一切法上,都应该能观察到是如来藏的功能作用,没有五蕴自己单独的作用,全部是真如自性起用,心不落到五蕴世间的假相里。这个智慧程度相当深,达到无生法忍的程度,分证了一真法界,证得了世出世间一切法全部是如来藏的功能作用。
这样的观行智慧地前菩萨无论如何也是做不到的,需要具足初禅以上的禅定,并且禅定不退失,能够连续起来,具足甚深的唯识种智,否则不可能观察得这样细微、周全、深透,这就是真正的真如三昧。诸佛完全证得了真如三昧,地上菩萨只是分证真如三昧,还不能证得完全的真如三昧,因为还有很多法没有证得,有些法还是落在世间相里。
如果是检验没有唯识种智的地前菩萨的悟道境界,其日常观照应该在人无我的范畴,应该时时处处观照五蕴无我,五蕴十八界中的一切法都是如来藏的功德作用,没有真实的五蕴。要具足这样的观照智慧,一要确保是真悟,二要保持未到地定和或者是初禅定具足且不退,一旦禅定退失,再有外界的干扰,其观照力就退失,见法就会落到世间相里。生活在娑婆世界,环境熏染侵扰得很厉害,保持这样的观照功夫是非常困难的。一般来说,功夫是断续的,很难连续,因为禅定容易退失不容易保持,而没有禅定就没有相应的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