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佛法雜談(第二部)(第二版)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綜述 更新時間: 2025-09-24 16:03:06 閲讀: 0

第三章 修斷煩惱篇(1)

一、不斷煩惱不能證菩提

佛在菩提樹下剛剛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煩惱妄想而不能證得。”佛在大方廣如來藏經中說:“佛見眾生。如來藏已。欲令開敷。為說經法。除滅煩惱。顯現佛性。”“但彼眾生。煩惱覆故。如來出世。廣為說法。除滅塵勞。淨一切智。”“我以佛眼。如實觀之。以善方便。隨應說法。滅除煩惱。開佛知見。普為世間。施作佛事。”

“我以佛眼。觀諸眾生。煩惱糠糩。覆蔽如來。無量知見。故以方便。如應說法。令除煩惱。淨一切智。於諸世間。為最正覺。”“我見眾生。種種煩惱。長夜流轉。生死無量。如來妙藏。在其身內。儼然清淨。如我無異。是故佛為。眾生說法。斷除煩惱。淨如來智。轉復化導。一切世間。”“如來觀察。一切眾生。佛藏在身。眾相具足。如是觀已。廣為顯說。彼諸眾生。得息清涼。以金剛慧。捶破煩惱。開淨佛身。如出金像。”  

以上佛所說,顯示出眾生是由於煩惱的遮障,而不能見到自己的如來清淨寶藏如來藏,需要斷除煩惱,消除遮障,如來藏才能顯發出來,眾生智眼清淨才能證得自性清淨如來藏。由此可見,我們學佛修行如果不能降伏和斷除粗重的煩惱障礙,心不得清淨,是不能證得如來藏的,也不能斷除我見。如果沒有煩惱,心清如水,眾生就會只見世間的如來藏性,和一真法界,不會見世間相,認世間相為真為我相和我所相,就沒有我執和法執,眾生本然解脫,本然是佛,不用學佛修行。

斷我見的深淺與斷除煩惱的程度有必然的關係,明心的智慧程度同樣與斷除煩惱的層次有必然的關係,煩惱斷除的越多越深,斷我見和明心的智慧越深,果位越高。如果眾生學佛只管學理論知識,不管自己的煩惱,認煩惱現行而不想法除滅,就不能有大小乘的見道,只能繼續做俱縛凡夫,生死流轉不息。所以那些所謂證果和明心的人,如果煩惱還是很深重,毫無疑問並沒有證果和明心,只不過有個假名罷了,不值得大眾學習和效倣。

二、學佛的目的是斷盡無明煩惱

學習佛法究竟目的就是斷盡無明煩惱,煩惱斷盡就是無學,也就無需再學習佛法了。小乘的無學位是四果大阿羅漢和緣覺辟支佛,大乘的無學位是佛世尊。小乘無學只是在解脫三界生死上斷盡一念無明而無學,還沒有斷盡一切無明煩惱,所以還是有學。大乘不僅要斷盡一念無明,無始無明都要全部斷盡才是無學。只要有無明,就是有學,無無明就沒有可學的了,都懂得了,都證得了,學業就結束。

小乘尊者四果阿羅漢周利盤陀伽,因為前世業障,雖然證得了四果阿羅漢,卻不會講法,雖然不會講法,一念無明斷盡,煩惱斷盡,能出離三界得解脫,是無學聖者,不用再學四聖諦解脫之理。而大乘無學佛世尊,斷盡一切無明,所有佛法張口就來,全部都能宣講。菩薩們也都會講法,因為菩薩不離眾生,與眾生在一起,必然要講法。因為講法就聚集了極大的福德,所以菩薩比阿羅漢更善於講法,更有福德,甚至最初學佛的菩薩即使不懂佛法,也要講法,即使講的不倫不類,自己都不知所雲。

學佛學法的目的明確了以後,我們學佛就不要四處炫耀佛法知識,學知識掌握知識不是目的,是斷除煩惱的手段,煩惱斷除了,一切知識就都沒有用了,除了度眾生講法用得到。所以在學佛過程中,觀察自己的無明煩惱,降伏煩惱,斷除煩惱是非常重要的,佛學知識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我們就不要本末倒置,不管自己的煩惱,到處學知識。即使知識學得五大車,一旦因為煩惱造作一個惡業,重者無間地獄,輕者畜生道,佛學知識能拯救自己否?帶著豐厚的知識去三惡道,還有炫耀的機會和心情嗎?

四、慢心最障道

學佛路上總會遇到許多溝溝坎坎,暫時越不過去,那都沒關係,只要堅持下去,不斷努力,最終都能越過知見之坎。只要不認為自己所解都對,內心謙虛,多作觀行,仔細思考,並且多懺悔業障,道業就能增進。就怕慢心,慢心是最障道的,而自己還不知道自己有慢心,這就麻煩了。

當自己的嫉妒心生起的時候,回光返照,分析觀察自己因何嫉妒?慢心生起的時候,回光返照,因何會生起這樣的慢心?找到原因以後,就要用所學之理說服勸導自己,降伏嫉妒心和慢心。在證果和初禪定之前,只能降伏,不能斷除嫉妒心和慢心這些煩惱。一般人生起嫉妒心是因為別人搶了自己的風頭,自己那個我沒有突出出來,自己沒有得到希望中的利益。心中有我有人,才會互相比較,不希望任何人強於自己、比自己好。

因嫉妒心,任何一個團體都有是是非非,互相排擠打壓,互相爭奪勢力資源,鬥爭是不可避免的。在三寶團體裡,如果不降伏這種嫉妒心,就容易分裂僧團,如果導致僧團分裂,那就是無間地獄罪。

煩惱這些事,只有證果之後,初禪定出現,成為三果聖人之後,才能斷除微細的煩惱,先斷貪欲,再斷瞋恚,四果斷除我執我慢。初果二果人只是降伏煩惱,粗重煩惱不現起,微細煩惱偶爾也會出現。在斷我見之前的凡夫位,只能壓伏煩惱,有時也壓不住。有初禪以上禪定的人,也能夠壓伏煩惱降伏煩惱,但不能斷除煩惱。四果阿羅漢煩惱雖然斷除了,但是習氣偶爾也會現行出來,有時控制不住,有時也不覺知,需要別人提醒。

五、如何降伏瞋心

瞋恚心重,有先天性的,生來就是如此,有後天環境熏染的,如身體不健康的原因導致的瞋心重,遇事不順等等心理情緒方面原因導致的。單純的後天因素導致的瞋恚心重,就要調整色身和心理情緒,這些障礙消失了,瞋恚心自然就輕微了。對於先天性的瞋恚,遇人遇事處理問題要注意從對方立場來考慮,多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多理解對方,盡量為對方找理由,場景置換,將心比心,這樣就會理解和原諒對方。多考慮他人的不容易,多憐憫他人,瞋恚自然就少了輕了。

每當生起瞋恚的時候,就要仔細觀察自己瞋恚的原因和理由,分析其中的原因,找出問題所在,發現自己有不如理的作意和思想觀念,就要降伏和克服。如果發現自己我性重,就要思惟五陰無我之理,降伏我性,瞋心就會減少了;如果是太挑剔對方和環境,就要看空所遇人事。每當瞋恚習性現前的時候,心裡要知道這是煩惱習氣,是不如法的,是要有瞋恚的果報的,久之瞋必減輕減少。

三、煩惱是禪定發起的最大障礙

性障煩惱輕微的人,身體素質好的人,氣脈運行通暢,容易發動氣機,身心輕安愉悅,從而生出禪定。煩惱多的人不容易有愉悅感和身心輕安感,氣脈不順暢,氣機發動不起來,禪定不容易出現,即使欲界禪定也不容易生起,色界禪定就更困難了。

修行還不能上路的人,應該多檢查反觀自心的煩惱,並且盡量加以降伏和克服。煩惱表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心量小,心胸狹窄,執拗認死理,見識短淺,愚癡,無理辯三分,得理不饒人,好鬥好爭,喜歡爭論家長裡短小事,喜歡攀比,心機多,造謠生事,妄語兩舌惡口,口業、是非心重,好出風頭,好表現自我,喜歡權勢名利,貪得心重,喜歡追逐財物,瞋恚心重,不捨瞋惱,哀怨不已等等。眾生煩惱真是數不盡之多,但無論怎樣,想要離苦,不管甚麼煩惱都要努力降伏和斷除,這樣修道才有希望。

六、如何才能減少苦惱

在斷煩惱以後,心就會寂靜下來,沒有那麼多煩惱和苦惱了。斷我見之後有了初禪定,貪欲瞋恚就會斷除,再加初果斷除的我見、禁戒取見和疑見三縛結,五下分結斷除,人就能自在一些了,但沒有四果自在,四果斷我慢和我執,幾乎一身輕了。

得寂靜自在的菩薩也叫菩薩三果人,過了禪宗三關,有資格入初地,在七地菩薩之前都是三果人,不取四果阿羅漢的果位,留一絲煩惱以留在三界。八地菩薩全部煩惱斷盡,我執斷盡,法執斷除大部分。菩薩三果人再來人間時,煩惱很輕微,雖能受環境熏染,也可能會造一些惡業,但是惡業也非常輕微。學佛以後,一懺悔就消除了,或者明理就消除了,不用懺悔,因為沒有根本煩惱心。

三四果以上的聖人,幾乎不願意與眾人混在一起,獨處時候多,只有度眾生講法的時候才與眾生在一起。過去的大菩薩都是先獨處把自己修持出來,然後才出來說法度眾生,如果感覺定力不足了,明顯慧多定少,就會再獨處修行以增進道業,之後再回到眾生中說法。就這樣一段時間自修一段時間度眾生,不是總與眾生在一起,如果總與眾生在一起,定力會退失,修行會被眾生拉回去一部分,道力就不足。

七、煩惱是如何降伏和斷除的?

當自己內心起了一個煩惱,發現了以後就想起了所學的法義,一切人事物都是空的,覺得不應該起這個煩惱,於是就掐滅了煩惱,變得好像剛才並沒有煩惱。這是斷煩惱境界嗎?根本不是,這是念起即覺覺之即無的境界,但是在覺之前畢竟念已經起來了出現了,不能當作沒有出現過。

念出來了就是有煩惱了,有煩惱就不是斷煩惱境界,不管後來怎麼樣,畢竟煩惱出現過,那就證明意根是有煩惱的,並且也現行出來了。儘管意識是後天後覺,意根卻是先天就有煩惱是不覺的。而意根的煩惱沒辦法總是依靠意識去發現和管理,因為第一意識可能來不及制止煩惱,就形成了煩惱業行,留下了業種;第二意識不能時時處處都與意根共同運行,也不能總是清明和覺醒,也有微弱、糊塗和消失的時候,那就沒辦法發現和管理意根的煩惱了。

煩惱起就掐斷,最初的修行階段要這樣做,有禪定以後,就會逐漸過渡到念頭減少,自然不起煩惱,逐漸地降伏和壓伏煩惱。強行掐念頭的降伏煩惱很困難,其實到最後無論是伏煩惱還是斷煩惱,都不用這樣對治,禪定出現以後煩惱都是自然不起的。在禪定中煩惱自然漸漸少了輕了,然後就伏住了,最後才在禪定中自然斷除,有禪定的人能明白這個理。禪定生起並且堅固的人,你們想想自己的煩惱特別對治過嗎?是不是在禪定中自然就不出現了?沒有禪定的人,由於定力不夠,才不得不自己內心對話,意識給意根講道理。有禪定的人,意根自然聽從教導,自然受熏。

比如說氣滿不思食,不想吃飯這是對治出來的結果,還是自然出現的結果?強行地不想吃飯或者是少吃,是很困難和苦惱的,而修定修到身體裡氣足了以後,胃裡總是有氣充盈,自然不會感覺到飢餓。精滿不思婬,這是對治出來的結果,還是自然出現的結果?這也是修定修到身體裡精足了的時候,自然沒有婬欲之想,強行克制是很難的。神滿不思睡,這是對治出來的結果,還是自然出現的結果?這同樣也是修定修得神滿了,不用睡眠來恢復神氣,是自然不困了,強行不睡覺身體會受不了的。其他煩惱的降伏和斷除,都類似於此。

修行的外行,在不入門階段才用理論來對治和壓伏煩惱,壓伏住一陣子,就說自己斷煩惱了,或者證果了,或者明心了,其實是還沒有入修行門裡。禪定的功德就是降伏煩惱和斷除煩惱的,沒有禪定,理論再完善,也拿煩惱沒辦法,一物降一物,禪定降煩惱。降伏了煩惱,就降伏了業障和見道的遮障,沒有了遮障才能見道。所以不斷煩惱是不可能證得菩提的。

修行是自我消融的過程,只要修行的方向正確,方法得當,精進用功辦道,自我就會一點點地消融,當然與我相關的煩惱也就隨著一點點地消融了,不知不覺就不見了煩惱。修行一段時間,回頭一看,才發現自己改變了,哪裡來的用理論對治煩惱,煩惱出頭再縮回去的道理?

八、降伏粗重的貪愛才能有禪定和斷我見

喜歡各種娛樂活動,包括琴棋書畫、種種藝術等等,都屬於貪愛範疇,不管在世人的觀念裡,這些有多麼的高雅、高尚、高貴、美妙,有多麼的賞心悅目,都與道相反,都屬於世間有,因此都屬於輪迴中物事,貪著就不能出輪迴。而心有貪愛,與鬼道相應,命終就會去鬼道受報。貪的範圍非常廣,幾乎處處都是貪,只要喜歡和在意、執取,都屬於貪愛。

所以不管學佛與否,只要其善業不足以生天和做人的,因其種種貪愛幾乎都先去鬼道受報,之後再去畜生道受報,惡道暫時業盡,還剩一些福時,才會回到人間。貪欲界的法,不出欲界,貪人間的法,不生天上,甚至也不能生在人中。

飲食欲是人間最粗淺最容易降伏的煩惱,是修行的第一關,如果這關都過不了,別的貪就更難降伏。凡夫千般不是,萬般不對,就體現在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貪上,處處貪,處處執取,活著那叫一個講究,講究甚麼?甚麼都講究,甚麼法都不肯空掉,都追求最好的,單單這一個吃,那花樣才多呢,講究的也非常多。但是果報往往與所求相反,貪吃會生餓鬼,慢心會讓色身短小等等。

人間的男女欲是最重的貪,如果能降伏下來,就能修出初禪定,而斷除男女欲貪,後世能生到初禪天。人間的吃穿住用行的貪欲如果能降伏下來,就能修出未到地定,從而降伏人間煩惱,死後能生欲界天。修不出禪定的人,應該檢查自己內心裡的各種貪,在人間高樓大廈、錦衣玉食的享受是要付出代價的,福報享沒了,就不足夠在人間生存下去了,只好去三惡道受罪。所以喜歡享受富貴榮華的人,要及早醒悟和打算,看透世事榮華的不實,不慕虛榮。

為甚麼禪定都與天道相應,命終能生天?天道眾生都有相應的善業,心都善,貪瞋癡煩惱輕微。欲界天主要是善業感召,是善業果報,也有一點禪定的果報。色界天和無色界天主要是禪定的果報,如果沒有相應的禪定,則不能生到色界和無色界天上,所以禪定一定能降伏煩惱和斷除煩惱。斷我見和明心見性都至少要有未到地定,都要降伏欲界粗重煩惱。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都是欲界裡的煩惱,有這樣嚴重煩惱的人不可能有禪定,不可能斷我見,不可能明心見性,更不可能入地。

如果自稱斷我見和明心見性以後,還與普通人一樣,有明顯的貪瞋癡煩惱,那就不是真斷我見、真明心見性了。世人不懂修證的事情,往往都會高估自己和他人的修行,誤會很多,由於有我見,就不往低處誤會,只往高處誤會。以前有些人跟我說自己斷我見了明心了,求我檢驗,求我證明,於是翻來覆去的講如何無我如何空,其實這些理論到處都是,很容易獲得,我聽到這些描述就一定能判斷出是否真實證得甚麼了嗎?當然不能,與其耳聽不如眼見。

其實判斷一個人是否斷了甚麼,證了甚麼,最主要的不在於聽他怎麼說,而是要看他怎麼做,行最真實。所以很簡單的判斷方法就是查其言觀其行,觀察其人的身口意行,對吃穿住用行的態度,對待人事物的態度,這是最粗的煩惱所在,是修行過程中首先要改變的。稍微細的煩惱,是對精神心識的態度,是一個人的思想觀念,這些也要有所改變,否則就沒有斷甚麼,也沒有證得甚麼。既然證得了五蘊無我,證得了空,明明知道是空和無了,對於粗淺和粗重的法,怎麼能還繼續抓取貪著,而不放捨不改變呢?這樣檢驗一個人是最直接最簡單最有效的,有多少人能經得起這種檢驗呢?

九、煩惱消福德 

知道一言一行,無論善惡皆有業報,說話做事就應該小心謹慎,謹言慎行,不要只在意自己,不管他人。平常為人處事的時候,貪瞋我慢嫉妒,能收斂就收斂,不要算計人,不要用心機排擠這個排擠那個,多為別人著想,多為所處的各個團體著想,為大局著想,心地要厚道,這樣一是能消除性障和業障,二是能增加福德。如果心地不清淨,而造了染污業,就會消耗很多福德,福德不足了,做甚麼事也不成就,無論世間上的事,還是修行上的事,沒有福德支撐,一律不成就。

對於福德比自己大的,智慧禪定比自己深的,戒律比自己守持得好的,各方面能力比自己強的,要心悅誠服,最起碼要尊重,不能心生嫉妒,如果言行有所沖撞,就會消耗不少福德,最後吃虧的是自己。對於不如自己弱於自己的,要心生憐憫,多給與幫助和提攜愛護,不能起慢心和欺淩心,這樣就會增加自己的福德和慈悲心。

十、在觀行中如何斷除婬欲

在證果之前,婬欲只能降伏和壓伏,不能斷除,降伏婬欲一是依靠禪定的力量,有禪定身心輕安,內心充盈,念頭少,如果修鍊到精氣滿滿的,就不再思念婬欲了;二是如理思惟婬欲的種種生死過患,和婬欲的不淨,就能減輕婬欲念頭;三是轉移注意力,把精力用在最有意義的事情上,不給自己閑餘時間,欲念就減淡了;四是遠離不清淨的環境場所,創造清淨的修行場所;五是天天念楞嚴咒,依靠佛菩薩和護法神的加持力,來降伏婬欲。

十一、甚麼是心解脫?

心解脫是心無煩惱繫縛,無煩惱則無苦,無苦則心解脫。苦分為身苦和心苦,身苦不算苦,心苦才真苦。只要心不苦,就是解脫。同樣身有苦,不把身苦當回事,心就不苦解脫,如果覺得身苦真苦,心就苦,不得解脫。自願承受身苦,認為身苦無所謂,或者是有某種意義,必須承受,則心不苦,甚至還會樂。如果是被迫受身苦,不是自願,則心也苦。苦與不苦在心不在身,在於心對苦的認識,心在意就苦,不在意就無苦。於苦無苦則心解脫,於苦而苦則心繫縛。

阿羅漢天天托鉢挨家乞食,不覺苦,凡夫做頓飯就抱怨,富樓那乞食不得食牛糞不覺苦,心解脫,富人天天山珍海味,心不樂,煩惱繫縛嚴重。既然苦樂因人而異,則苦樂無定法,既然無定法,則虛妄、無常、空,則苦樂無我。

十二、戒定慧三無漏學是斷煩惱的利器

漏是指貪瞋癡煩惱漏、種種無明漏,漏掉的是善法、善願、善心、善根,心善能脫離輪迴苦,心善能成就佛道。漏掉了善法就是惡不善法,生死輪迴苦不能斷,因此就要通過修行達到心地的無漏,去除無明。實現心地的無漏主要有三條渠道,那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通過持戒使心無漏,通過修定使心無漏,通過修慧使心無漏。

持戒為何能使心無漏?因為能持戒,心就不會違越戒律,不能作惡,不能造作貪瞋癡無漏煩惱業,時間長習慣了以後,心自然就不再想造作惡業了,煩惱就得到了降伏,善法就得到增長,四正勤就修出來了。長期持戒,心得到有效的收攝,不再處處攀緣,禪定就出現了。

禪定為何能使心無漏?因為心在定中無所作為,不攀緣不散亂,不造作貪瞋癡染污業,就把煩惱降伏下來了,出定之後由於慣性作用,定力也能保持在一定程度,不喜攀緣,心安而不亂造作,仍然能夠降伏煩惱。如果未到地定具足,就能斷除欲界五品煩惱,成為初果向,現世就有因緣條件證入初果。

外道們的四禪八定定力更強,不但能降伏欲界九品煩惱惑,也能降伏色界九品煩惱惑,乃至於能夠降伏無色界九品煩惱惑,這種降伏不等於斷除和斷盡,因為還缺少五蘊無我的智慧,如果遇到四聖諦理,依甚深的禪定力,斂念稍一思惟就能證道,煩惱斷盡,身心脫落,當證得四果阿羅漢時,須髮就會自然脫落,袈裟著身,代表煩惱斷盡,自然就是出家人。

三果以前以為還有煩惱殘留,就不能須髮自落,袈裟著身,也就不能自然成為出家人。所以如果是在家身的人想不用通過受比丘戒和比丘尼戒,就要成為出家人的話,就要斷盡煩惱,須髮自落,袈裟著身,不用人剃度,在家身只要有一絲煩惱就是在家人,如果非要說自己是出家人那就是強行盜取出家僧寶身份,混淆僧俗,屬於極重罪。

智慧為何能使心無漏?證得無我的四聖諦理和大乘真理的智慧能破除無明,心中無我就不會再為我而造作,不為我就無私,無私就是善,善能破煩惱,心就無漏,有我即有罪,有我即有煩惱,有我就漏掉善法。這個無漏慧是以戒和定為基礎的真慧,沒有戒定的慧就是乾慧,沒有實用價值。戒定慧三者統一在一起,共同斷盡一切煩惱,善法永不再漏失,當善法圓滿具足之後,就成佛了。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