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雜談(第二部)(第二版)
第三章 修斷煩惱篇(2)
十三、甚麼是道?
問:甚麼是道?禪師答:吃飯睡覺。問:我也吃飯睡覺,與道有甚麼不同?禪師答:你吃飯時不好好吃,百種求索,睡覺時不好好睡,種種挑剔,這是貪求色香味觸,非修道也。
在生活中修道是像祖師們那樣修的,不是像某些煩惱具足的人所說的,要融入生活當中去,與色聲香味觸打成一片,被貪瞋癡煩惱所度,結果跳不出五欲羈絆。煩惱具足的人講法,處處不離煩惱,自己有煩惱,不會教人出離煩惱解脫煩惱,而是希望別人與自己一樣的煩惱。他沒有解脫煩惱的經驗,沒有出離煩惱的經歷,不可能如法教導他人一步步脫離煩惱深淵,他也不認為煩惱是深淵,貪著享受的緣故。
有些講法者也有意無意地灌輸一些世俗煩惱,比如灌輸如何頂天立地、出人頭地,為人處事如何圓滑巧辯、自讚毀他,如何容忍男女欲求和瞋恚爭鬥,誘導眾生種種貪取,甚至教授辯論的話術技巧和詭辯。在佛教裡搞的這些世俗煩惱事,最終就會引領和趣向三惡道,受苦無量,難有出期。所以真想好好修道,就要多學學古修道人禪師和祖師們的風範,學學他們的在日常生活中的清心寡欲,學學他們質直無偽、淡泊名利、志氣高遠、一心為道的道人心。
現代人不用教導,本來煩惱就重,加之社會生活環境和習俗的熏染,心地染污很厲害,每天都在周遍馳求,六根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無一法不求,無一法不取,五蓋的遮障極重。如果此生真想有一個突破,就應該及早覺悟,時時處處反觀自心的煩惱所在,每當有所索求的時候都要心念:我在馳求,我在周遍馳求。不周遍馳求是甚麼樣子的?像古修行人的樣子:山中修道,日中一食,少欲知足,心常安樂,除此都有馳求的性質。
十四、甚麼樣的身口意行符合道?
修行精進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會反觀自心,觀察自己吃飯時的心態,覺察到自己對飲食有貪,於是就把吃飯的速度變慢了。其實飢餓時狼吞虎咽並不一定是貪,細嚼慢咽的品嘗也許更是貪。貪味塵是貪中的一種,對於飲食的貪包括貪飲食的色香味觸,只要不貪色香味觸,只是為了解決飢餓,就不是貪心,所以吃飯時也可以不貪心地吃飯,甚至是不貪心地快快吃。
如何區分貪心與不貪心?過去有一個在家弟子問大珠慧海禪師:師父你吃飯睡覺與凡夫吃飯睡覺有何不同?慧海禪師說:凡夫吃飯不好好吃飯,百種索求,睡覺時不好好睡覺,千般計較。我則沒有那麼多的想法,只是吃飯睡覺而已。對於吃飯沒有甚麼想法,不是吃飯時甚麼也不想,專心吃飯,而是對飲食沒有甚麼額外的需求,不挑剔,沒有貪心。
凡夫眾生對於吃飯的百種索求都索求甚麼呢?大體來說不過是色香味觸,和為了保養色身對色身的滋補罷了,細節方面的種種要求那就多了,概括起來說就是貪,都是我見身見作怪的結果。而得道的人吃飯,餿飯剩飯都無所謂,能吃飽不餓不影響修道就行了,沒有其他的要求。凡夫眾生睡覺時的千般計較都計較甚麼呢?大體上來說不過是計較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境界罷了,細節上來說就是對於房屋、床鋪、被褥等等的計較,實質上都是身見我見的表現。
一個人有沒有修行,從日常的瑣碎事情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每個細節都能看出是否有我見。我見不斷的人,色身的需求就多,為了維護色身的需求,就會顯現出極多的貪心貪行,自己並不會察覺到,不自覺地總會現起貪行,那就是意根的貪,是習慣性的。由於習慣了,就認為是正常和正當的,如果有人不與自己一樣,對甚麼都不貪著不挑剔,就認為是不正常的,這叫作顛倒。日常所行,哪些符合道,哪些不符合道,自己要善於觀察和區別,不斷地修正自己,才能盡早悟道。
身行和語行,都受心支配,心如果是凡夫的貪著心,身語行就會不自覺的體現出貪的心行。有些沒有修行的凡夫人總想顯示自己有修行,於是就裝著有修行,可是卻不知道甚麼樣的行為是有修行的,甚麼樣的行為是沒有修行的,即使是裝也裝不了多長時間,關鍵是還不知道怎麼裝,於是就時不時地暴露自己無修行的行為,外行們是分辨不出來的。
其實,凡夫從早上睡醒,睜開眼睛,到開始一天的活動,再到晚上睡覺,甚至在夢中,一天當中幾乎都沒有正確的符合道行的身口意行。這樣說是不是誇張呢?不誇張,心不與道相應,身語行就不與道相應,時時處處都是無明煩惱行。
如果能知道甚麼樣的心行是與道相應的,就會知道甚麼樣的身行和語行是有道行的,甚麼樣的身行和語行是沒有道行的。這樣就能粗略的判斷出一個人是否見道證果了,是否有道行,修為在甚麼層次上。眼睛明亮了以後,就不會再受騙上當,不會被割韭菜了。
十五、重大滲漏是根據追求的時間長短來判定的嗎?
有人說:想要斷掉欲界愛需要花很多時間,而且還有一個很重的造作相,這就是重大滲漏,一個人貪心很重結婚就能解決了,結婚需要的時間短,屬於輕微的滲漏,花很多時間去追求的就是重大滲漏,花短時間追求的就是輕微滲漏。此人說法扭曲事實,嚴重違背佛教四聖諦理和解脫之理。
如果說花很多時間去追求就是重大滲漏,那麼凡夫花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去追求成佛,是不是重大滲漏?如果斷除欲界愛是重大滲漏,難道說無量劫保有欲界愛,以至於無始劫以來都在六道裡造作無量貪瞋癡煩惱業,受無量生死苦就不是重大滲漏了?解決貪欲心的方法就是結婚,而不是觀行苦空無常無我得解脫?難道結婚是解決欲界愛的方法?那麼解決瞋心的方法該是甚麼?是不是應該在一瞬間把瞋恨的人殺了,從此就沒有瞋心了?
凡夫花一瞬間去殺人,所花的時間非常短,這就不是重大滲漏了?順從貪愛煩惱就不是重大滲漏?這樣說來,佛陀到煩惱深重的娑婆世界來講解脫法是不是沒有甚麼意義了,眾生順從煩惱欲求就解脫了?滲漏重大與否是根據所花的時間來衡量的,還是根據煩惱輕重來衡量的?花極短時間貪欲,難道就不是重大滲漏?解決貪欲的方法就是結婚?解決瞋恚的方法就是殺人?誰不知道結婚正是貪欲的表現,無始劫來眾生做人的時候生生世世都結婚,還不是一直都貪欲著?為了這個貪欲生生世世受苦無量,這不是很明顯的事實嗎?
看來此人並不真正信受佛法,卻高座說法充當善知識,教導眾生儘管順從貪欲,順從貪瞋癡,怎麼享受怎麼來,不要修學苦集滅道,不要斷除貪欲瞋恚,因為那要花費大量時間,得不償失,及時行樂為好。是可忍孰不忍,如果是外道們這樣說也就算了,畢竟是外道,可是這是個自稱善知識和真善知識的人,是個講解脫道理的人,這明顯是想把眾生都按在六道裡陪自己一起貪欲。每個人所造作的不善業,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仰天吐口水都落到自己的臉上。古人一字之差墮入野狐身,此人差錯極大極多,果報該如何?
十六、修定和除五蓋是否是有滲漏法
有人說打坐修定和修除五蓋都是取相分別,是與外道相同的修行方法,這是屬於主修不了義法,因此不能發起真如三昧,應該當成重大滲漏來處理,應該棄捨掉,不要修。這個觀點非常邪乎,嚴重違背佛教和菩薩教,簡直不是佛弟子所應該說的話,這樣的知見表明此人根本不懂修道的主要內容,不知道究竟應該修甚麼和如何修,不知修道次第和過程,不知修道的過渡,又不能直達修行的結果和最終目標。結果就是甚麼道也沒有,一無所是,空口高談,腹中空空。
如果修定和修除五蓋是取相分別,修學佛法更是取相分別。如果不取相分別,就連佛法也不應該學,連善法也不用修,不要修四念處、三十七道品、菩薩六度以及戒定慧三學。學佛本身就是在取相分別,要不然為甚麼不去學氣功和基督教?為甚麼不到基督教堂裡去講法?為甚麼不成天睡大覺而去工作?甚麼人能不取相分別?除了佛和如來藏,但是佛度眾生是不是取相分別?為聲聞人講四聖諦,為辟支佛講十二因緣,為菩薩講六度萬行,這些是不是取相分別?不為初基眾生講唯識是不是取相分別?佛陀不把僧團的長官權交給提婆達多是不是取相分別?佛陀捨棄王位、妻和子出家修道是不是取相分別?山中日食一麻一麥是不是取相分別?在鹿野苑度五比丘是不是取相分別?
除了如來藏,眾生和佛都避免不了取相分別。如果取相分別都是滲漏的話,細菌的取相分別最輕微,幾乎分別不了甚麼,沒法取那麼多的相,因為極度愚癡的緣故,難道說人比細菌的滲漏更多更大?種種取捨就是取相分別,在世俗界和所有佛國土都離不開取捨,沒有不作取捨的人,包括諸佛菩薩,只是要如何取捨,涉及到取甚麼捨甚麼的問題,善於取捨和分別是極大的智慧,無智慧就無法正確的取捨和分別。
發起真如三昧,一是純屬禪定性質的三昧,一是禪定加般若智慧的真如三昧,離開禪定任何一點點的三昧都不存在。打坐修定和除五蓋是佛所講的修道必修之法,無論大小乘學人都不能越過不修,不修定就不能證道,不除五蓋就不能斷除無明煩惱,宣揚不修禪定不除五蓋,難道是想與佛對立違逆佛陀和佛法,還是認為自己比佛更高明更懂修道?難道希望一直帶著散亂心膚淺的思惟推理,帶著五蓋和一切煩惱無明去成佛?
如果佛所規定必須修的法是有滲漏的法,那麼甚麼法沒有滲漏?如來藏沒有滲漏,可你的七識和五陰是如來藏否?如來藏能代表五陰七識否?七識和五陰的滲漏如何處理?用膚淺的散亂心情思意解能處理這麼多、這麼大的煩惱滲漏?末法時期世俗界和佛教裡怪人和怪事相當多,簡直超出了人的想象力,就這樣還有那麼多人追捧,不知道圖個甚麼,歲月如梭,轉瞬即逝,還是依法不要再依人了吧?
十七、無心之失雖無罪卻有惡報
首先來說明明沒有心造惡業,為甚麼會出現過失呢?這是因為心有愚癡無明。無明愚癡是根本煩惱,由此根本煩惱導致其他大中小隨煩惱出現,貪和瞋這兩個根本煩惱也是由無明愚癡導致的,若無無明,若無愚癡,則無貪也無瞋;若無無明和愚癡,就不會出現種種過失。表面看這些過失是無心而為,但真的是無心嗎?不是無心,是煩惱習性使然,因為習氣重,不用經過大腦不用思考就造成了過失,甚至是不可挽回的過失,以至於傷人很重,或者是損失很大,甚至是殺死了人,誹謗了三寶,毀壞了三寶的名譽。
一般人都說這些是無心之過,不是故意想要怎樣,是不小心、忍不住就造作出來了,那這樣來看,就不是無心之過,無心之失了,而是有心,有煩惱染污心,有愚癡心,代表著習氣重。清淨的人就沒有這些過失過錯,身口意行都清淨完美,沒有過失,甚至魔波旬幾百年幾千年尋這些人的過失都尋不到,沒有縫隙,波旬無法得其便而借機造作甚麼惡業,不得已失望而歸。所以一切過失過錯都是有心,因此都有惡報。愚癡無明的果報是三惡道,以畜生道為主。而所有的煩惱中,愚癡最難除,貪瞋除盡了才能除愚癡,直到等覺菩薩才能斷盡最後一品無明,可見無明愚癡的堅固性、細微性、廣泛性。
愚癡業最重的不是殺人放火,殺業雖能墮入地獄,但時劫有限,罪業一消就從地獄出來了,而誹謗三寶,對三寶造作惡業,受報時劫卻極長極長,即使從三惡道出來了,生在人中,因為曾經誹謗過三寶,也仍然有盲聾瘖啞報,或不遇三寶,不聞三寶名。即使惡業消一部分,遇見三寶了,學法也無法入心,不得其門而入,很是苦惱。所有一切惡報沒有比這個更重的了,障礙學法解脫,是最大利益的損失。
十八、修學如來藏法門有甚麼意義
一切佛法的修學,都是為了證得我空和法空,滅除七識的我見、法見和我執法執,消除七識的無明煩惱惑。每個人心裡一定要明確這個目標指向,這樣修學佛法修學如來藏法才有意義,否則就成了一門學問,修行與學問打成了兩截,導致學問是學問,修行是修行,兩者不相干。我們應該清楚這點,學問不能斷除無明煩惱,還會徒增煩惱和繫縛,甚至增加無明生死惑業。
為甚麼會出現學問與修行成為兩截的現象?根本問題在於缺少禪定和如實觀行,缺少與身心世界的對號與聯繫,其中一個錯誤觀點認為菩薩不斷煩惱就是問題的直接根源。由於修行目的不明確,導致學問雖然累積起來了卻沒有實義。修學如來藏法就是用來斷除煩惱的,只要方向方法對路了,煩惱就會一點點消融,想不斷也會不知不覺斷了。如果方向方法錯了,知識學問可以不斷增加,而煩惱卻不會減少,甚至還有可能煩惱會隨著學問的增長而增長,這樣學法真是錯會了,顛倒了。
眾生由於歷劫處於無明煩惱中,導致六道生死輪迴種種苦難不斷,菩薩是眾生中的一份子,同樣也是由於無明煩惱而生死輪迴,同樣需要修行斷除無明煩惱,斷除生死結縛離苦得樂。只有自身斷除了無明煩惱,才有資格當菩薩引導大眾也斷除無明煩惱,離苦得樂,走向解脫。如果一個菩薩處在煩惱深淵中,怎麼能有能力和資格引導眾生走出煩惱深淵?
所以菩薩不用斷煩惱也不要斷煩惱,這個觀點是極其害人的,不斷煩惱還要學佛修行幹甚麼?度眾生而不讓眾生斷煩惱,那要把眾生度成甚麼樣?難道眾生一個個都成為學問知識的收集者,成為理論行家才是最終的歸宿嗎?知識理論學問能觝擋得住生死嗎?能當福德當飯吃嗎?有煩惱就無德,既沒福德也沒功德,無福德無功德的眾生,就是生死業障凡夫,那還談甚麼修行和度眾生?
那些學如來藏法的人,把如來藏分析意解得清清楚楚,可是自身卻沒有一絲受益,煩惱仍然如故,智慧仍然淺薄,結縛仍然繫縛著自心,這樣修學到最後都是徒勞無功。不管如來藏如何清淨,如何無我,如何具足一切戒定慧,五陰七識不清淨,不能無我,沒有戒定慧,照樣無福無慧,苦惱無邊,解脫無望,如來藏照樣會把五陰七識變生在三惡道中受苦,在六道苦海裡頭出頭沒。
所以修學一定要如理如法如律,不能偏離正確的目標和航線,要用佛陀的戒律嚴格要求自己,要嚴格按照佛所說的戒定慧三無漏學準則去修學,目標是心地無漏,無漏就是要無無明無煩惱,這樣才是正確的修行之道,不要再說菩薩不斷煩惱了,這是邪見,與修行背道而馳。
十九、為甚麼會有受攻擊的感覺?
問:如果在一些群裡講一些佛教正理時,被一些沒有正知正見的所謂學佛人攻擊,會感覺全身難受,好像被毒蛇咬了一樣,感覺對方全身充滿了負能量,比一般沒學佛的人還不如。為甚麼會有這些感覺?
答:在這種時候,第一要反省自己說話是否不合時宜;或者是言語不當,沒有善巧方便;或者是心存傲慢,看輕對方;或者是自己信受力不夠等等。第二,要考慮到:被人攻擊和反對,這是正常現象,眾生因為有無明,認知都不相同,才會各執己見,甚至有偏執現象的出現。第三,要多觀察眾生心理,多了解眾生,學會溝通方法和技巧,等等。遇到問題,先找別人的原因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找自己的原因才能修正自己,從而讓對方信受自己,接受自己的善意。
如果自己的觀點不被接受,認為受到了對方的攻擊,從而有上述種種感覺,這說明自己的我執非常重,絲毫不允許別人的拒絕和不認可,太在意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從上述語言的描述上,能看出我慢比較嚴重,心中的我盛,不自覺地看低和藐視了別人,因此才會出現那些不應該存在的感覺。如果自己有正見和正理,應該心空隨緣,言語低調而有技巧,並且看淡對方的態度和反應,不在意別人的評價,對一切結果了無掛礙,態度始終謙和。這樣的話,自己的心意和磁場會無形當中攝受和影響了對方,自己的觀點就容易被接納,最起碼不會有言語的沖擊。所以我才說遇到問題首先要檢查自己。
與人對話中,如果先設定自己是正,有正法,那麼就把別人放在了邪的那面,認為別人沒有正知正見,這樣正邪對立,人我是非必然出現,因為誰也不願意成為邪的那一面。如果認為自己是正,就代表別人是邪,別人當然不願意了,衝突就會生起,矛盾往往都是這樣激化出來的。一個人說話的語氣往往能顯露出自己的態度和立場,對方感知到了就會反感,出現情緒,語言就不當,矛盾就會出現。
我這麼多年講法,從來沒有說過,我講的是正法,或者是我代表正法,這樣的詞滙在我的法義裡從來沒有出現過,你們翻書看一看就知道了。所以我從來不跟人鬧對立,即使有人不接受我講的法,不是因為我本身,而是有其他非我的原因,問題不在我這裡。有智慧的人說話做事,不會把人處在自己的對立面,不給自己樹敵。我執嚴重的人,才會不斷地樹敵,甚至把一切人都當作是自己假想敵,這樣做,當然是敵人滿天下了。而敵人滿天下的人,能走多遠呢?行事能順利嗎?
二十、為甚麼很多人過得很快樂不覺苦?
眾生無始劫以來漂浮在苦海裡早已經習慣了,從來沒有享受到真正的樂,沒有對比也就沒有知覺和覺悟。眾生越愚癡越不知苦,也不知自己的愚癡,往往就會以苦為樂。能知苦是修道人的覺悟,修道人的覺悟極大多數又都是佛陀教導出來的。只要知苦了,就會慕滅而修道,早晚有一天就會斷盡苦集,從而了脫生死,得到解脫。
愚癡是所有煩惱中最重的,愚癡人也是最難度化的,一切教理不進,一切言語不懂,一切勸導無用,一切方便方法手段休廢,猶如一塊頑石,鹽醬不進。由於愚癡其它的煩惱也少,妄想也少,念頭也少,更不知出離。人中這樣的人,如果修定,也許會很快入欲界定中,沒有了雜念,再深的禪定就不能有了,因為愚癡煩惱重,與上界不相應。
二十一、如何才能覺悟自心的心念
如果想了解自己,想知道自己的心念究竟是善的還是惡的,是染污的還是清淨的,應該如何做呢?為甚麼很多人能持續不斷的隨順自己的染污心行、煩惱心行,去造作染污業行呢?是因為沒有覺悟性,沒有覺察力,不知道也不考慮自己每個心行心念的結果是甚麼,會有甚麼果報,只想把情緒發泄出去,心裡感覺舒服就滿足了,至於以後可能會非常不舒服極其不舒服,那就管不了了,這就是眾生的愚癡無明和短視。
如何才能覺悟到自己的心行心念?首先要信受因果,然後要明了因果,知一切身口意行都有因果,因緣成熟時一定會受善惡果報,自己對人對事所做的一切最終都要自己來承受,作善受善報,作惡受惡報,這是逃不掉的因果律則。這樣的話就會有意的關注自己的身口意行了,但是因為定力和慧力不足,往往還會習慣性地造作不善的身口意行,而不自覺知。
這就要修定補足定力,提高反觀力,讓心細緻一些,觀察力敏銳一些,隨時能捕捉自己的心念,並且能夠觀察到內心最深處的心思和想法,或者是煩惱念頭。這樣就能做到深透的了解自己。即使不能很快改正不善的心念,不能降伏自己的煩惱,但只要知了,日久天長肯定會慢慢的偷偷的改變了自己,甚至自己都會驚訝自己的變化。
可以通過定慧齊修、定慧等持的四念處觀行,增加自己的定力和慧力,提高自己的覺性。然後在日常為人處事當中反觀自己的心念,反觀自己內心深處真正的想法,然後問自己這樣做對人對己有甚麼益處?會有甚麼後果?這個結果對自己是解脫的還是束縛的?這樣的結果將來是否願意承受,是否能承受得了?
觀察自心和觀行四念處是同樣的道理,四念處起始於定,終成於慧,目標是慧,慧生起時才能斷我見證果解脫。觀察自己的心念也是如此,觀察的結果是甚麼?結果是生起了認識自己和認識後果的智慧,有此智慧必然能降伏煩惱斷除煩惱,將來享受善業的快樂果報。起心動念決定了一個人的禍福,心念惡不善會招來禍,並損福,心念善會生福免災禍。很多人遇到種種順逆境,都不知道到底是因為甚麼,心粗的人根本也不想是因為甚麼,而認為逆緣逆境是自然而有的,不知道是自己業行招感來的,不知道是因為自己惡導致的不善業,福不能長存,禍不能免離,在人生苦海中起波蕩漾,逐境沉浮。
如果不觀察自心就沒有慧的生起,因為意識不動心念的觀,就把法現量的呈現給意根,讓意根去如實的面對,面對以後意根就會留意和專注於法,就會有思量,如理思量後就會有一個結果。如果意識不觀察,心散亂,意根就不會住於所觀法上,就不知法,也不證法。意識沒有禪定散亂的觀察,意根照樣散亂攀緣,不能聚集在所觀法上,不能如實觀察和思量法,就不知法,不證法。所以過去禪師們和佛世時的弟子們,雖然都不懂意根的法,但照樣能明心證果,就是因為他們都有甚深禪定。
如果不觀察自心,六七識就不會在這個法上作意,也沒有後面的觸受想思心所法的運行,也不會有定心所和慧心所的出現,當然就甚麼也不知道了。不觀察自心,就會隨念流轉,我就是念,念就是我,身陷其中不能自拔。知之一字很重要,心念如賊,家裡面來了賊,要知要覺,看著他,賊知道被發現了,不好意思偷東西,就會灰溜溜的離開。
所以境界來了要知,心念出現了要知,不跟著境界跑,不讓心念流轉下去,從而保持正知。以前不知,就愚癡得如狗逐塊,見人扔石頭就追過去,見聲音就狂叫,不知是風吹草動。人與癡狗沒甚麼區別,成天以境界為真,生心動念,人我是非,我高你低,為掙一口食,打得頭破血流,眾生既可憐又可悲。為了改變自己,就要多做觀察自心的功夫。
二十二、逆境之用
人的弱點、缺點、習氣、毛病、煩惱,以及各種執念,並不都是自己主動改掉的,有些是因為環境條件不允許,而不得已改掉的,那就是碰壁了,前面出現了厚厚的牆壁,顯示此路不通請繞行,於是不得已才轉彎或者掉頭,一個弱點就克服了,一個缺點就沒有了,一種習氣煩惱就不見了,一種執念就消失了。
人生中的種種不如意,種種逆境,就像是牆壁一樣,讓我們不能再順著固有的認知和習氣走下去了,於是就換了一條路,結果還是後來這條路好。所以說逆境和挫折不是敵人,牆壁更不是敵人,而是人生的導師,把我們導向另一條光明之路。對於習氣煩惱重的人,自己約束不了自己的,多碰壁為好,這樣才能有機會覺醒和轉彎。做惡業的人,應該是剛一做惡就受惡報,這樣他才能明白惡業做不得,慢慢就會收斂惡心思了。多在逆境處深思,懂得轉彎,轉換思想和認知,轉運的機會就快出現了。
一個人如果一生順順利利的,他永遠是他原來的那個樣子,煩煩惱惱,無明愚癡,無知無畏,生死流轉沒有盡頭。只有多碰壁,舊路走不通了,才能知變通,舊有的執念才能改變,智慧才能生起,所以逆境也很好,牆壁也很好。在某些時候,善人就是惡人,好事就是壞事;在另一些時候,惡人就是善人,壞事就是好事,這要辯證地來看,要看結果,尤其是要看未來的究竟結果。
當你由於執念深,離不開世間一切法的時候,如果世間一切法都能主動地離開你,只留下能基本生活的資源用來修行,那多是求之不得的事呀!但是臨命終的時候,確實是一切法都離開自己了,消失了,也沒見哪個人的意根借此機會斷我斷執,也沒覺得甚麼法是無常不可得的,這是為甚麼呢?在這樣的情況下,別人告訴你第八識,你能開悟嗎?
二十三、分段生死是如何斷除的?
一切生死都是因為無明所致,有無明必有相應的無明業和業種,無明業種必然導致眾生有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如果要了分段生死,就要破除無明,心清淨以後斷除煩惱以及煩惱習氣,消除無明業種,這樣分段生死就消除了,進入變異生死階段。
業種轉變的前提是甚麼?只有心轉變了,身口意行轉變了,業種才會轉變。心轉變的前提是甚麼?破除了無明,斷除了煩惱,心就轉變了。破除無明的前提是甚麼?三十七道品的修行、菩薩六度的修行、戒定慧的修行達到一定程度,才會破除無明,斷除煩惱。之後心才能轉變,身口意行才能清淨,業種才能轉變。人我執斷除斷盡,法我執斷除,阿賴耶識才能轉為異熟識,分段生死轉為變易生死。
修行到哪種程度,就會破除哪種程度的無明,斷除哪種程度的煩惱,心就會清淨到哪種程度,身口意行就會轉變到哪種程度,業種就會轉變到哪種程度,果報也會隨之轉變到哪種程度。所以修行都是有過程的,每個過程都是必要和必須的,時間可長可短,但過程卻是必不可少的,沒有過程就談不到果。所以不要妄想具縛凡夫會帶著所有的煩惱能證菩提,也不要妄想證菩提之後可以不斷煩惱的繼續走菩提道,煩惱不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