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大乘顯識經講記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般若經典 更新時間: 2021-08-04 14:01:47 閱讀: 466

第十一章  賢護最後請法利益大衆

原文:爾時賢護。與大葯王子。聞說是已。身驚毛竪。俱起合掌。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俱歸依佛。請垂救護。願今以此。聞法功德。未脫有流。處生死輪。不落三塗。不入地獄。賢護複白佛言。欲有所請。唯願聽許。佛言。如汝悕望。恣汝所問。

釋:這時賢護菩薩和大葯王子聽到地獄衆生的罪苦之事,身體驚顫,毛孔直竪,一起站起來合掌對佛說:世尊,我們現在都皈依於您,請佛哀憐救護我們這些衆生,我們希望以今天聞法的功德,回向給沒有脫離三界生死苦海,處於生死輪回中的衆生,希望他們不要落入三惡道中,也不要入地獄中。賢護又對佛說:我有一些問題想請問世尊,希望世尊能聽許我問。佛說:我滿你的願,允許你發問。

佛給衆生展現了地獄的情景,讓衆生趕快皈依佛,皈依了佛,就有三寶來救護自己出離地獄,不受地獄苦。大葯王子和賢護菩薩就發願皈依佛,請佛來救護,並且回向說,我們現在願以此聞法的功德,使得未脫欲界色界無色界三有生死流的衆生,不落於三塗,也不入於地獄。

他們發願不是爲了自己,而是爲了衆生不入三惡道,這就是菩薩的心性,他們希望所有的衆生,都能脫離苦海,不再入三惡道,尤其是不再入地獄。因爲他們感到衆生真是苦,看到衆生這麽苦,就身驚毛竪。這不是害怕自己入三惡道,而是害怕衆生入三惡道,因爲大葯王子和賢護已經是菩薩了,菩薩心中想著衆生,不會只想著自己。

原文:賢護白佛言。世尊。雲何爲積。雲何爲聚。雲何爲隂。雲何爲身不遷。

釋:賢護對佛說:世尊,什麽是積? 什麽是聚? 什麽是隂? 什麽是身不遷?積就是集積起來,聚就是聚到一起,隂是指遮蓋,遮蓋了真相,遮蓋了真心本性,身體不再遷化,就是指不再有色身在三界中。

原文:佛言賢護。智界見界。意界明界。以此四界。和合成身。四界境識。名之爲積。聚謂六界六入。六入境三界因。二入因即須髮毛爪。皮肉膿血。涕唾黃痰。脂[月*冊]髓液。手足面目。大小支節。和合崇聚。名之爲聚。猶如谷豆麻麥。積集聚貯。而成高大。謂之爲聚。

釋:佛對賢護菩薩說:阿賴耶識的本體智慧境界,加上阿賴耶識能見法界的見性境界,與意根的見性境界和六識的明了境界,四個境界合在一起,組成了衆生的識身,四個境界的識心,就叫作積集。聚就是地水火風空識六大,眼耳鼻舌身意内六入,色聲香味觸法外六入的境界,貪嗔癡是三界産生的因。外六入和内六入二入的因是頭髮、體毛、爪齒、皮肉、膿血、鼻涕、唾液、黃痰、骨髓腦液、手足、面目、身體大大小小的肢節,二入和合聚集起來叫作聚,聚集起了五隂身。就像谷、豆、麻、麥聚集在一起堆積起來,而形成了高大的堆垛,這就叫作聚。

什麽是聚落?聚就是聚落、部落的意思,六界六入六入境界組成五隂身聚落。六界就是地水火風空識,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入境就是色聲香味觸法。三界就是色界欲界無色界,六界内外六入是産生三界的因, 二入就是外六入内六入。

原文:其地水火風空識。名爲六界。眼耳鼻舌身意。名爲六入。色聲香味觸法。名六入境。即貪嗔癡。名三界因。又風黃痰。亦名三因。二入因者。謂戒與信。又有二因。謂捨與施。又有二因。謂進與定。又有二因。謂善不善。其受想行識。此四名無色隂。

釋:其中地水火風空識,就是所說的六界,六大是組成衆生的基本元素。眼耳鼻舌身意,是衆生的六根。有六根才有境界的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從六根入進來的六塵境界,衆生的貪嗔癡煩惱是三界法出現和存在的因。持戒和信是二入的因,衆生因爲持戒和對三寶的信,才能入到佛法中來。還有兩個因,就是衆生的捨心和布施之心,是衆生進入佛法中的因,還有精進與禪定是衆生入佛門的因。再有就是衆生的善與不善,是進入佛法中修行的因。其中衆生的受隂、想隂、行隂和識隂,是無色隂。

地水火風空識, 名爲六界。由地水火風空五界組成衆生的色身,識界生成了七識,六界和合在一起組成了五隂。眼耳鼻舌身意, 名爲六入,色聲香味觸法, 名六入境,和合一起就聚集成了衆生的五隂身。貪嗔癡,是三界因,因爲有貪嗔癡,生死不斷,輪回不息;如果沒有貪嗔癡就涅槃了,三界法消失,不再出生。衆生都在三界裡,出了三界,就是四果阿羅漢的涅槃境界。

還有一些三界的因,也能夠聚集起衆生的色受想行識。又風黃痰, 亦名三因,這是現起病態五隂的原因。還有受想行識,此四名無色隂,五隂就是由一個色隂,四個無色隂組成的色受想行識。什麽叫作無色隂呢?沒有色塵相,不是由四大組成的,是由六界當中的識大組成的受隂、想隂、行隂、識隂,沒有色相,都是心相。

原文:受謂領受。苦樂等相。及不苦不樂之相。想謂知苦樂相。行謂現念。作意及觸。識者是身之主。遍行諸體。身有所爲。莫不由識。不遷者謂。身語意淨。証獲道果。此人死已。識棄有隂。不重受有。不流諸趣。極樂而遷。不複重遷。是名不遷。

釋:受是領受苦樂境界相和不苦不樂境界相的意思;想是知苦樂境界相的意思;行是運行、動的意思,包括心念的出生和流轉,包括對境界有作意和觸;識是色身的主體,普遍運行在色身中,促使身根有所運轉,都是識的作用。

不遷流的意思是,衆生的身口意行都已經清淨了,証得了阿羅漢果,死後不再入三界中遷受生死苦,識心拋棄了三界的五隂,不再重新受五隂之軀,不再入六道中輪回,臨終非常快樂地遷滅了,不再遷轉到另一個五隂身上,這就是不遷的含義。

六識的受,受謂領受苦樂等相,以及不苦不樂之相,受有三種,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想隂的想就是知性、了別性、執取性,知苦樂相,了別苦相、樂相以及不苦不樂相,知色聲香味觸法,不僅知苦樂,還知善知惡,知一切法,知佛法,知三千大千世界,這些知都屬於想。

行就是現行和運作,各種念頭、思想、作意及觸心所法。識者, 是身之主,遍行諸體, 身有所爲, 莫不由識。這個識是指六識還是阿賴耶識?這裡講的這個識應該是指六識,因爲有六識就有身口意行,沒有六識身口意行就不能造作了。六識不在色身的裡、外和中間,但是遍布全身,到處都有六識,行走坐臥就是六識的功能。

這裡的識是指直接造作衆生身語意行的六識,有六識就有身語意行,與時時處處作主的意根的識性有區別。身體的所有造作都是六識造作的結果,沒有六識就不能行走坐臥,比如坐在某一處,如果沒有六識身體就坐不直、坐不住了,就像一灘泥一樣倒下來,就像睡著了一樣。睡著了就不能坐得很直了,因爲沒有六識持身。因爲有六識才能夠言談語笑、行走坐臥、吃喝拉撒,此外還因爲有第七識和第八識,我們才能有這些行爲造作,八個識和合著出生了五隂身的一切法。

六識的身語意行都清淨了以後,就証得了道果。身語意都清淨,沒有貪嗔癡煩惱,就是四果阿羅漢。証了道果的人死了以後,阿賴耶識就棄捨了三界有的五隂身,不再受三界之有,阿羅漢命終就入無餘涅槃,不再出生在三界六道裡,出離了六道生死輪回,這就是定性的阿羅漢。

原文:於是賢護與大葯王子。禮佛雙足白言。世尊。佛一切智。說此法聚。當於未來。作大利益。安樂衆生。佛言。如來法聚。常住非斷。一切智者。知而不爲。我經無量勤苦。積集智光。今說此經。此正法日。爲諸衆生。作大明照。

釋:佛講到這裡,賢護菩薩與大葯王子一起禮佛雙足,對佛說:世尊,您是一切智者, 今於此處宣演大乘法聚,對於現今和未來的衆生都能作大利益, 安穩饒益衆生,得大解脫。

佛說:如來法聚, 是常住不斷滅的,佛的無垢識沒有染污種子可滅可斷,因此是常不變異、住於世間的,所有有智慧的人全都知道此理,而心地達到無爲了。我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辛苦修行,積累了無量的智慧光明,才把這部經講解出來,作爲正法住世的明燈,引導衆生走出黑暗走向解脫,引導衆生出離三惡道,出離一切生死火坑。

原文:德譽普流。一切智海。爲能調心。流注者說。此經所在之處。請誦解說。諸天鬼神。阿修羅摩睺羅伽。鹹悉擁護。皆來拜禮。水火王賊等怖。皆不能害。

釋:如來之智德和勝譽普遍流入一切智慧之海中,爲那些能夠自覺調伏自心生死流注的人,開示甚深的大乘法義。這部經所在之處,以及修行者爲大衆請法、讀誦、解說之處,諸天、鬼神、阿修羅、摩睺羅伽等護法神都來擁護、禮拜供養,所有的水災、火災、王難(有些國王有懲罸衆生的權力,這時候他不敢懲罸),還有那些盜賊難,全部都遠離,不敢加害。只要是講誦這部經、解說這部經的修行人,所有的災害都不能加害於他。

原文:諸比丘。從今已往。於不信前。勿說此經。求經過者。慎勿示之。於尼乾子。尼干部衆。諸外道中。亦勿說之。不恭敬渴請。亦勿爲說。若違我教。虧損法事。此人則爲。虧損如來。諸比丘。若有禮拜。供養此經典者。應當恭敬。供養是人。斯人則爲。持如來藏。

釋:諸比丘們, 從現在開始到未來世, 你們在不信大乘法的人面前, 不要講說這部經,挑剔經文中過錯的人,也不要讓他們看到這部經,在尼乾子、尼干等外道部落當中,也不要講誦這部經,那些不恭敬渴仰這部經的人,也不要給他們講這部經。如果你們違背我的教導,虧損了如來大法,就是在虧損如來。諸比丘們,如果有禮拜、供養、讀誦這部經典的人,就應當恭敬供養他,因爲這個人是在守持如來的法藏。

原文:爾時世尊。而說偈言。當勇超塵累。勤修佛正教。除滅死軍衆。如象踐葦蘆。持法奉禁戒。專精勿虧怠。以棄生流轉。盡諸苦有邊。佛說此經已。賢護勝上童真。大葯王子。並諸比丘。菩薩摩訶薩。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普會大衆。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釋:這時,世尊就說偈,勸告弟子們精進修行,早出塵勞:你們大衆應當勇猛地超越塵世的拖累和牽絆,精勤地修行佛陀所教導的正法之教;除滅讓自己陷入生死輪回苦的煩惱衆賊,就像大象踐踏蘆葦一樣;你們應當嚴格遵守禁戒,多修持正法,專心精進不要懈怠放逸,這樣才能棄捨生死流轉苦,滅盡所有的生死塵勞,出離三界,不受後有。世尊把這部經都講完了之後,賢護勝上童真和大葯王子,以及諸比丘們、菩薩摩訶薩、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衆,聞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