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大乘显识经讲记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般若经典 更新时间: 2021-08-05 12:06:02 阅读: 3557

第一章  贤护童真请法因缘

第一节  贤护童真到佛讲堂

原文: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阿罗汉。

释:如是我闻四个字,表明了这部经是阿难复述佛当时讲法的内容,不是阿难自己讲的。薄伽梵是指释迦牟尼佛,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是佛常住的用来讲法的一个精舍。大比丘都是佛的常随众,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另外还有五个人,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经常随佛各处闻法,护持佛的法藏。为首的几个大比丘,各自带领着自己的弟子众,跟随世尊闻法修行。大迦叶带领五百弟子,舍利弗等人也各自带领着一部分弟子,他们合起来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是大比丘、大阿罗汉,已经证得四果,心得解脱,智慧也得解脱了。

但不包括阿难,阿难还是初果,其余所有人都是四果。阿难为了作佛的侍者,他只能当初果人,不能证四果罗汉,因为佛不用四果罗汉作侍者,所以阿难故意不证四果,只保持初果人的身份。佛涅槃后,在大迦叶带领比丘们集结经典的时候,大迦叶为了迫使阿难证四果,把他赶出结集经典的石窟,说初果人不能参加结集经典。

阿难出去后就开始精进用功,有一天在准备睡觉时,头刚好要碰到枕头还没有碰到的时候,他就证了四果,并且还有了神通。然后他就去敲石窟门,大迦叶问他是否证果,阿难说证得四果了,大迦叶说那你从钥匙孔里进来吧,于是阿难就从钥匙孔里进来了,之后就以阿难为首,开始集结经典,复述当时佛讲过的所有大小乘经典。

阿难还没有出家之前世尊所讲的经,阿难要如何复述呢?这部分内容,在阿难当了世尊的侍者后,世尊就单独讲给他听,世尊讲一遍阿难就能记住,阿难没有在场时所讲的经,世尊都要再给阿难单独复述一遍,目的是阿难记住,以后好集结经典。阿难有这样惊人的记忆力,能过耳不忘,就像录音机一样,这是他无量劫前与佛一起修行所获得的殊胜功德。

原文: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自在。心善解脱。慧善解脱。

释:这些大阿罗汉们所有的烦恼都断尽了,再也没有任何烦恼了,已经得自在了,心善得解脱了,智慧也善得解脱了。

漏指的是贪嗔痴烦恼,尽是断尽,贪嗔痴烦恼都断尽了,叫作漏尽。初果向断除欲界五品烦恼,二果向断除欲界六七品烦恼,修出初禅定以后,开始断除根本烦恼贪欲和嗔恚,证得三果,烦恼断尽证得四果。初禅定发起以后先断贪欲烦恼,后断嗔恚烦恼,再加初果的三缚结的断除,这就断除了五下分结,到四果的时候再断除五上分结,这时凡夫异生的我慢、对三界的贪爱、愚痴等等烦恼漏都断尽了,即意根对自我的执著性断尽了。

所有的贪嗔痴慢疑恶见这些见思惑都已经断尽,对三界法一点贪爱也没有了就是漏尽。如果还有烦恼就是漏,有漏就不能出三界,仍然要在三界里受苦。比如说三果人还有我慢、我执烦恼没有断尽,他就不能直接出三界,可能要在中阴身里再作观行,断尽烦恼以后才能出三界。有的三果人命终升天以后,在天上再断除剩余的烦恼,之后才能出三界。

烦恼就像绳索一样,能把自己束缚在三界六道里不能出离生死,因此每个众生必须在了断烦恼以后才能出三界。只有证了四果阿罗汉,具有世间了尽的智慧,才能断尽三界世间一切法。也就是说阿罗汉们都知道,命终如何把自己的五阴灭尽,才能出离世间,这是阿罗汉的解脱智慧,具足出离生死得解脱的智慧,叫作慧解脱。

七识心断除了烦恼才能获得自在,没有了烦恼的束缚,对于世间一切法,心无挂碍,心得解脱,不受三界世间的拘碍,来去自由。当然,阿罗汉对于大乘法还是不自在的,因为他没有证得大乘法,不能随心所欲的住于大乘法中得解脱。但在五阴世间的世俗生活当中,心是自在无挂碍的,对三界的贪爱结缚全部都断尽,不被任何六尘境界所束缚,心已经得到了解脱,智慧也已经得到了解脱,具足了出离世间的智慧。

阿罗汉分为慧解脱和俱解脱两种,慧解脱的阿罗汉只修出了初禅定,还没有修出四禅八定,没有五神通,不能随时随地以禅定力脱离三界世间入无余涅槃,但命终时能以智慧脱离生死,入无余涅槃。在命终时,由于烦恼断尽,不执于三界,无欲无求,意根灭尽,五阴身灭尽,就得解脱了。有解脱生死的智慧,五蕴身心不被世俗法所系缚,这叫心善解脱、慧善解脱。

原文:于去来今。照了无碍。是大那伽。如佛之教。所作已办。

释:这些阿罗汉们对于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法,都明了通达无碍,这是俱解脱阿罗汉所具有的神通道力。对于四圣谛的观行,佛在《杂阿含经》中讲过,观行五阴的虚妄,还要观行过去世的色身和识心的虚妄无我,观行未来世的色身和识心的虚妄无我,观行现在世的色身和识心也都是虚妄无我的。观行过去、未来、现在的五阴,无论好的五阴、不好的五阴、粗的五阴、细的五阴,全都不是我,这就是于去来今照了无碍的意思。

慧解脱的阿罗汉也能如此观行,也证得了过去、现在、未来世的色身和识心都不是我,于去来今照了无碍。阿罗汉不仅证得了现在的我是虚妄无我的,也证得了未来世的我是虚妄无我的,因此他们不欣乐于未来世的色身五蕴,才能够灭了意根对自我的贪爱执著,命终才能灭尽五蕴,出离三界。如果对未来有一念的喜心,就是生死系缚,不能出离三界。要想出离三界,连这一念的喜乐心都不能有,对未来世一点希求都没有,才能照了无碍,从而达到心善解脱、慧善解脱。

那伽梵指龙族,这些阿罗汉就像大龙一样有力量,如实奉行佛之教导,一生求解脱就得解脱,弃舍了生死的沉重担子,从此得解脱休息身心了。四果阿罗汉常常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阿罗汉所要作的就是断尽贪嗔痴烦恼,能够出离三界得解脱,这是他们一生所要作的事情。所作已办就是该作的事全部都作完了,三果人还不能这么说,只有四果罗汉才可以这么说。因为三果人还有烦恼没有断尽,我执我慢还存在一些,这就是生死系缚,四果阿罗汉所有的贪嗔痴烦恼都断尽,诸漏已尽,才能说所作已作,不受后有。

原文:弃大重担。获于己利。已断流转。生死有苦。

释:放弃了五蕴身心这个重大的负担,获得了个人得解脱的功德利益,已经断除了三界六道生死流转之苦。

众生五阴十八界就是生死轮回中最大的重担,五欲六尘、生死有苦就是最大的重担。阿罗汉能够弃大重担,心无烦恼,三界的负担都卸下了,也不用管众生苦不苦,卸下所有的包袱和担子冲出三界。获于己利,自己终于得到利益,能了生死苦,得解脱了。阿罗汉们只要自己能出离三界,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其他的就不管了,这就是自了汉的心行。学佛的人如果都是这样的心态,佛法就不能延续下去,终将会灭去,无人宣传佛法,无人教导,后世的众生也就不能获得佛法中的什么利益,常处黑暗深渊中,生死苦恼不能解脱。

所以说小乘声闻法不是究竟的法,只能修学一段时间,修学大乘佛法的菩萨,小乘佛法虽然不可避免一定要修证,但不能走涅槃这条路,自己成就以后还要利他,这就是菩萨的发心。菩萨心量广大,不但要度自己,还要度和自己一样受轮回之苦的所有众生,使他们同样都获得究竟的解脱,那就是大心菩萨的所为,所以菩萨也叫大心众生。

阿罗汉们已经截断了流转在三界的生死有之苦,有包括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的五蕴四蕴世间,即欲界有欲界的世间法,色界有色界的世间法,无色界有无色界的世间法,这三界的世间法都是苦。不但三恶道是苦,人道也是苦,天人和阿修罗也同样有苦,在乐受当中也有苦,而且这个所谓的乐本身就是一种苦,乐过后还是苦。佛说的苦,有苦苦、行苦、坏苦三种。天人虽没有苦苦,但是还有行苦和坏苦,因为他们的那种乐不是永久的,是留不住的,早晚会消失,这种苦叫行苦。乐的感受消失了,就叫坏苦。

尤其是临命终时,天人会有五衰相现,身体臭秽、花冠萎谢、衣落尘埃、两腋出汗、不喜宝座。天人的身体变得臭秽难闻时,没有哪个天人愿意去接近他,都躲避远离他。这个快要死的天人就坐不住宝座了,头上的花冠也枯萎了,原来衣服都是干干净净,永远不落灰尘,现在衣服就有灰尘了,两个腋窝也出现汗臭了,有这些现象出现时就表明天人的生命快要结束了,他要受苦去了,这叫天人的五衰相现。这三界当中的生死有苦,阿罗汉都已经断尽了,未来不再来三界受生死有苦。

原文:以正智力。善知众生。心之所趣。如是大声闻众。长老舍利弗。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菩萨摩诃萨众。俱在会集。

释:阿罗汉以正真的智慧力量,善于了知众生心之趣向。像这样的大声闻众,以长老舍利弗作为上首,还有无量的菩萨摩诃萨众,都在法会当中聚集在一起。

阿罗汉修行苦、集、灭、道四圣谛,获得解脱智慧,具足一切智,以此智慧,能善于观察众生的心到底趣向于哪里,见众生所贪所喜乐的法,就能知道众生命终会趣向于六道哪一道,也能知道众生是否能获得解脱,入无余涅槃。大多数众生的心都在贪着三界世间法,未来不可能摆脱世间法,都要受于五欲六尘的束缚,趣于六道轮回,趣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趣于三界世间,不出生死轮回。

长老是对阿罗汉的尊称,已经证了四果阿罗汉的人叫作大声闻众,长老舍利弗在他们当中是智慧第一,所以舍利弗居于声闻众的首位。在这大会之中,声闻众以舍利弗为首,无数菩萨摩诃萨在大会中列在大声闻众的后边,表示菩萨摩诃萨有很多是在家众。佛在世的时候以出家众为首,所以先表出家众,再表在家众。声闻众弟子和菩萨众弟子都聚集在世尊讲法的法会上,听从世尊教诲。

原文:尔时。诸比丘。在世尊所。多有疲睡。失容阿委。不能自持。于是世尊。面门晖发。如莲花开。时诸比丘。咸悉醒悟。各自严正。作如是念。今佛世尊。颜容晖焕。面光照朗。欲开何法眼。作大饶益。

释:这时,比丘弟子们在世尊讲堂中,大多数都有些疲倦,有些睡意朦胧,颜容萎靡,即将把持不住,快要睡着了。佛在上面讲法,下面的比丘有些已经疲倦,要睡了,形态不端庄,有打哈欠的,有打瞌睡的,身体就不能保持端正了。世尊看到这种情况,为了让这些比丘们清醒清醒,于是就显现神通。

面门晖发的意思是说面部就像莲花开放一样光辉灿烂。这时比丘们一看佛显神通放光彩,全都没有了睡意,精神充足,各自端正身体坐姿,心想:佛现在开始显现神通,面色光丽,光明朗照,将要开讲什么样的大法,对众生作大饶益呢?

原文:尔时。贤护胜上童真。修容丰美。柔和光泽。色相具足。六万商主。前后围绕。侍从轰郁。声如地震。来诣佛所。

释:这时候,有一个在家人名字叫贤护胜上童真,(童真的意思是说他还是一个童子身,胜上表示这个人比较殊特,或者在福德方面,或者在智慧方面超越其他的人。)他的外表修容丰美, 柔和光泽, 色相具足美好,这里是在暗示贤护菩萨前世修的福德很大,才感得如此庄严的色相。有六万商主们前后围绕着他,伺候他的侍从人数众多,众人走在一起发出的声音像地震一样,说明贤护菩萨的福德是多么的广大深厚,这时众人一起簇拥着贤护菩萨来到佛讲法的讲堂。

原文:见佛世尊。寂静安隐。众德之藏。巍巍赫朗。如大金树。深心信重。合掌思惟。作如是念。众共称赞。佛一切智。普见一切。是如来阿罗诃。正等觉。诚实不虚。顶礼佛足。谛视而住。

释:贤护菩萨看见世尊端坐在本座上,显得寂静而安稳,在佛的五蕴身上,在言谈举止和神态祥和的面容里,都隐藏着佛陀的大威德行,处处都显示着佛是众德之藏。佛的三十二相,巍巍堂堂,威严慈蔼,赫奕明朗,如一棵高大的金树。贤护胜上童真见佛如此相好庄严,对佛发起了深深的敬仰信服之心,于是合掌思惟,生出这样的念想:所有众生都共同称赞佛的大功德,佛陀的一切种智普遍能见一切法,世尊确实是如来阿罗诃正等觉,真实不虚。于是就顶礼佛足,在旁边一心观瞻世尊的尊容。

贤护菩萨赞叹世尊具足了佛的十个名号功德,佛的十个名号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一切智按小乘来说,代表佛能解脱三界世间生死轮回的智慧,而佛的大乘法的一切种智,代表着佛陀证得了世出世间一切法,无一法不知无一法不晓。佛的无垢识里面含藏的所有种子的功能作用,佛陀全部证得无余,叫作一切种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