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阿含經十二因緣釋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二乘解脫 更新時間: 2022-03-08 10:53:06 閱讀: 0

第四節  四食與十二因緣的關係

(三七一)四種食集

原文: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衆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爲四。謂一粗摶食。二細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

釋:世尊告訴諸比丘:有四種食能夠滋養和助益衆生的生命體,使得衆生得以資助和增益,得以住於世間,得到攝受和滋養。是哪四種食呢?第一種粗摶食是比較粗糙的四大組成的飲食,滋養色身,維持生命;第二種細觸食是比較微細的觸食,以六根對六塵的觸以及六根六識與六塵三者和合的觸爲食,滋養五受隂,維持生命;第三種意思食是以意識意根的思量爲食,滋養五蘊身,維持生命;第四種識食是以識心的持身爲食,維持五蘊身的運行,維持生命。

第一種粗摶食是欲界人間衆生和畜生所食用的食物,通過咀嚼進入腸胃被身體吸收,以滋養色身,維持生命住世。因爲人類和畜生的色身,是由四大組成的粗重的色身,需要粗糙的飲食來維繫,微細的色身需要微細的飲食來維繫,或者是用禪定來維繫。如果無四大色身就不需要四大組成的飲食,僅僅以禪定來維繫生命就可以了。欲界天人雖然也是食用四大組成的飲食,但是飲食是非常微細的,不用咀嚼,用鼻嗅聞就飽。

第二種細觸食,是以根塵相觸爲食,有四大色身的衆生需要觸食,無四大色身的衆生也需要觸食,因爲無色界衆生雖然無四大色身,卻有意根,意根與法塵相觸,才能維繫無色界衆生的生命。衆生爲什麽需要觸食呢?因爲衆生有色蘊、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有六根、六塵和六識,只有根塵相觸生起六識,五蘊才能運行,才能了別六塵境界,擁有六塵境界,這是生命所必需。如果沒有觸食了,衆生必入涅槃,生命消失。

第三種意思食,主要以意根對法的思量食爲主,意根恒審思量,片刻不停息,意識斷續思量食爲輔,只有思量才能讓五蘊運行下去,吸納塵境,這是三界無明衆生所必需,如果沒有思食,衆生必入涅槃,生命消失。

第四種識食,是以八個識爲食,維持生命的運行。八個識都有持身的作用,第八識是絕對的持身識,是第一持身識,七識是相對的持身識,第七識是第二持身識,意識是第三持身識,五識是第四持身識。只要有第八識和第七識二識共同持身,五蘊生命體即可住世,但五蘊的功能作用不全,極大多數衆生必不能離開意識的持身作用,以及五識的持身作用,五蘊功能才能圓滿的運行,生命才能相續和集起,能諸根互用的八地以上菩薩除外。雖然第八識有絕對的持身作用,是一切食的根源和基礎,是根本食,但這裡的識食還是以六七識的食爲主。

衆生所需的四種食,都離不開識食,以識食爲根本食攝受五蘊身,以此爲基礎才會需要觸食和思食。如果沒有甚深的禪定,就必須有地水火風四大種子組成的摶食作爲色身的營養元素,如果禪定比較深,就可以斷除摶食,以識食和思食爲主滋養色身,可以有輕微的觸食,也可以斷除一部分的觸食。衆生越依賴這四種食,生死越流轉,苦受越多。禪定越深,對這四種食的依賴越少,生命越自在,但是對第八識的依賴是永遠斷除不了的,只要不執第八識就好。

原文:此四食何因何集。何生何觸。謂此諸食。愛因愛集。愛生愛觸。此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觸。謂愛受因受集。受生受觸。此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觸。謂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觸。

釋:這四種食是以什麽法爲因出現的?是因爲什麽法集起的?是什麽法出生引起的?是什麽法觸引生的?這四種食是以愛爲因出現的,是愛的集引起的,是愛出生所引起的,是愛觸了引生出來的。那麽這個愛是以什麽法爲因而出現的?因爲什麽法集起而引生的?因爲什麽法生出來而引發的?是什麽法觸了以後而産生出來的?

這個愛是以受爲因而出現的,是因爲受集而引生的,是因爲受出生了而引發出來的,是因爲受觸了以後産生出來的。這個受是以什麽法爲因而出現的?是因爲什麽法集起而引生出來的?是因爲什麽法出生了引發的?是什麽法觸了以後産生出來的?這個受是以六根對六塵的觸爲因出現的,是觸集起了引生的,是觸生出來導致的,是六根對六塵的觸觸了引生出來的。

如果沒有愛,愛滅盡了,識食不生,就沒有觸食,沒有觸食就思食和摶食,四種食就會滅盡不生。所以貪愛就是苦,貪愛是生死流轉的苦因。

原文:此觸何因何集。何生何觸。謂觸六入處因。六入處集。六入處生。六入處觸。六入處集是觸集。觸集是受集。受集是愛集。愛集是食集。食集故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如是純大苦聚集。

如是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食滅。食滅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

釋:這個觸是以什麽法爲因出現的?是什麽法集起了而出現的?是什麽法生了引發出來的?是什麽法觸了引起的?觸是以六入處爲因而出現的,是六入處集起了而引生的,是六入處生出來所引起的,是六入處觸了導致的結果。六入處集就是觸的集,觸集就是受的集,受集就是愛的集,愛集就是四種食的集。因爲食集的緣故未來世的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就會集起來了,純大苦聚就集起來了。

依這些法的相關關係來說,如果六入處滅了觸就滅了,觸滅了受就滅了,受滅了愛就滅了,愛滅了四種食就滅了,四種食滅了,未來世的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純大苦聚就滅了。

(三七二)四食與十二因緣的關係

原文: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衆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爲四。一粗摶食。二細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

釋:世尊告訴諸比丘:有四種食能夠滋養和助益衆生,使得衆生得以攝受,長久住世。是哪四種食呢?第一種是粗糙的飲食;第二種是微細的觸食;第三種是意識和意根的思食;第四種是識心的了別食。

原文:時有比丘名曰頗求那。住佛後扇佛。白佛言。世尊。誰食此識。佛告頗求那。我不言有食識者。我若言有食識者。汝應作是問。我說識是食。汝應問言。何因緣故有識食。我則答言。能招未來有。令相續生。

釋:這時候一個比丘名叫頗求那站在佛的身後爲佛扇扇子,對佛說:世尊,是誰把識心當作食?佛告訴頗求那:我沒有說有個以識爲食的人,我如果說有個以識爲食的人,你這樣才可以問。而我說的是識心也是一種資益衆生的食,你應該這樣問:因爲什麽緣故有識心這種食?我就回答說:識食能招致未來世的有,能讓三界的有相續不斷的産生。

佛爲什麽說沒有食七識八識者?佛爲什麽說沒有以七識八識爲食者?因爲需要識食者是五蘊衆生,而五蘊衆生是和合體,沒有主宰,識是沒有主宰的和合體中的最主要元素,識不自食,無主宰者則無食者。爲什麽會有識食?佛說因爲有識食才能感召未來世的三界有。從這句話中,我們能體會到小乘和中乘的識食是指六識的食,有六識的食就會有後世的名色。而大乘的識食包括七八二識,以七八二識爲主,六識爲輔。

原文:有有故有六入處。六入處緣觸。頗求那複問。爲誰觸。佛告頗求那。我不言有觸者。我若言有觸者。汝應作是問爲誰觸。汝應如是問。何因緣故生觸。我應如是答。六入處緣觸。

釋:由於有三界有的緣故有六入處,以六入處爲緣能産生觸。頗求那又問佛:是誰觸?佛告訴頗求那:我沒有說有能觸的人,我如果說有能觸者,你才應該這樣問是誰觸。你應該像這樣問:因爲什麽緣故而産生了觸?我就應該回答說:因爲有六入處觸的緣故才産生了觸。

爲什麽佛說沒有觸者?爲什麽沒有受者、沒有愛者、沒有取者、沒有有者、沒有生者、沒有老死者?因爲觸是根塵相觸,是内六入與外六入的觸,根塵、内外六入無自性,無主宰,無主人,因此沒有能觸和所觸,沒有觸者。同理,也沒有受者,沒有愛者,沒有取者,沒有有者,沒有生者,沒有老死者。

原文:觸緣受。複問。爲誰受。佛告頗求那。我不說有受者。我若言有受者。汝應問爲誰受。汝應問言。何因緣故有受。我應如是答。觸緣故有受。

受緣愛。複問。世尊。爲誰愛。佛告頗求那。我不說有愛者。我若說言有愛者。汝應作是問爲誰愛。汝應問言。何緣故有愛。我應如是答。緣受故有愛。

釋:由於觸的緣故就産生了受。頗求那又問:是誰受?佛告訴頗求那說:我沒有說有能受的人,我如果說有能受者,你才應該問是誰受。你應該像這樣問:因爲什麽緣故才有了受?我就回答說:由於有觸的緣故才産生了受。

由於受的緣故才産生了愛。頗求那又問:世尊,是誰有貪愛?佛告訴頗求那:我沒有說有貪愛的人,我如果說有貪愛者,你應該問是誰貪愛。你應該這樣問,因爲什麽緣故産生了貪愛,我應該這樣回答:因爲有受的緣故所以才有貪愛。

原文:愛緣取。複問。世尊爲誰取。佛告頗求那。我不說言有取者。我若說言有取者。汝應問言爲誰取。汝應問言。何緣故有取。我應答言。愛緣故有取。

釋:緣於貪愛就會産生取的行爲。頗求那又問:世尊,是誰取?佛告訴頗求那:我沒有說有個取者,我如果說有個取者,你應該問是誰取。你應該這樣問:是什麽因緣導致取的産生?我應該這樣回答:是貪愛的緣故導致了取的産生。

原文:取緣有。複問。世尊爲誰有。佛告頗求那。我不說有有者。我若說有有者。汝應問言爲誰有。汝今應問。何緣故有有。我應答言。緣取故有有。能招當來有。觸生是名有。

釋:緣於取就會産生三界的有。頗求那又問:世尊,是誰有?佛告訴頗求那:我沒有說有個有者,我如果說有個有者,你應該問是誰有。你現在應該這樣問:是什麽因緣導致三界有的出現?我應該這樣回答:有取的心行,所以才會有三界的有,取能招來未來世的有。觸生出來了,就叫作有。

原文:有六入處。六入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謂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集滅。

釋:因爲有六入處才有觸,六入處的因緣導致觸的産生,觸的因緣産生受,緣於受有愛,緣於愛有取,緣於取産生有,緣於有就有生命出生,有生命就有老病死憂悲苦惱,這樣純大苦就聚集起來了。如果六入處滅了,觸就滅,觸滅了受就滅,受滅了愛就滅,愛滅了取就滅,取滅了有就滅,有滅了生就滅,生滅了老病死憂悲苦惱滅,純大苦聚就滅。

在十二因緣法中,沒有食識者,沒有觸者,沒有受者,沒有愛者,沒有取者,沒有有者,沒有生者,沒有老病死者,因爲這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因緣所生法都是沒有主宰的,都不是主。那還有誰把識當作食?還有誰能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沒有能者,這一切只不過是如浮雲一般的假象罷了,過而不留,不斷遷徙演變,生滅變異,不可得。當時過境遷時,就不再觸了,即使有觸,也沒有當時的那種受了,更沒有愛了,也不會有取著了。但還是不免有後世的有,因爲還會有別樣的觸,別樣的受、愛、取,這就是變異。

如果有主,這些法就不會變異了,恒一觸,恒一受,恒一愛,恒一取,恒一有,沒有生老病死。無主必生滅變異無常,不恒定,必沒有識食者,沒有觸者、受者、愛者、取者、有者,生者、老病死者。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