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阿含经十二因缘释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二乘解脱 更新时间: 2022-03-08 10:37:25 阅读: 1643

第四节  灭苦解脱之道

(二九〇)观行触缘受得解脱

原文:譬如两木相磨。和合生火。若两木离散。火亦随灭。如是诸受缘触集。触生触集。若彼彼触集故。彼彼受亦集。彼彼触集灭故。彼彼受集亦灭止。清凉息没。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于色解脱。于受想行识解脱。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解脱。我说彼于苦得解脱。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释:佛说:譬如有两根木头互相接触磨擦,一会火就生起来了,如果两根木头分开了,火就随着灭了。像这样,所有的受都是缘着触而集起来的,都是由于触生起来的,都是由于触集起来的。如果一个一个的触集起来的时候,一个一个的受也就集起来了。一个一个触集灭了以后,一个一个的受集也就灭了,心就清凉止息寂静了。多闻圣弟子像这样观行,就会对于色蕴得解脱了,对于受想行识蕴得解脱了,对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得解脱了。这样的话,我就说他们对于苦得解脱了。

佛用两根木头互相摩擦生火来比喻触集受就集的缘生之理,两根木头摩擦就会生火,如果两根木头不接触,触的因缘没有了,火就没有了。众生的苦恼因缘是由触而产生,如果触这个因缘没有了,不再触了,也就没有受了,触的因缘没有了,就没有受的感觉了。

不管哪一种受,触缘如果是积集起来了,就有受集产生,缘不断集就不断,有集就有触,有触就有受。触产生了,触集起来了,就会有受集,受的产生条件就是先接触,接触是缘的作用,没有缘是无法接触的。万事万物都依靠缘才能产生和存在,而缘是由前世的业缘产生的。触灭了受就灭,受集灭了以后就心得灭止、清凉、息没。

佛让众生认识到触集就是受集,有触就有受,触是虚妄的,受也是虚妄的。受是以意识心为主产生的受,触是由六根和六尘相触产生,这其中需要有缘才能相触,所以一切事物产生都是要有缘起,没有缘就没有起,有缘就生起。缘起的法也是虚妄的,是依靠众缘和合产生的,也就是不真实的。只有第八识如来藏不依靠条件而有,不是集起的因缘法。

(二九一)观察内触法得解脱

原文: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说内触法。汝等为取不。时有异比丘从座起。整衣服。稽首礼足。合掌白佛言。世尊所说内触法。我已取也。时彼比丘于佛前。如是如是。自记说。如是如是。世尊不悦。尔时尊者阿难。在佛后执扇扇佛。佛告阿难。如圣法律内触法。异于此比丘所说。阿难白佛。今正是时。惟愿世尊。为诸比丘。说贤圣法律内触法。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释: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所讲的内触法,你们能观察得到吗? 这时候有一个从外边新来的比丘从座上站起来,整理衣服礼佛足,合掌对佛说:世尊所说的内触法,我已经观察到了。这时这个比丘就在佛前种种说法印证自己,但他的哪种说法世尊听着都不高兴。这时候尊者阿难在佛身后手拿扇子为佛扇扇子,佛告诉阿难说:如贤圣法和律则所说的那个内触法,跟这个比丘所说的内触法是不一样的。阿难对佛说,现在正好可以讲一讲,惟愿您世尊为比丘们说如贤圣法和律则那样的内触法,比丘们听闻后应当信受奉行。

什么叫内触法?就是胜义根之内的触,眼触色、耳触声、鼻触香、舌触味、身触触尘,意触法,触以后产生识,识再触尘,

原文:佛告阿难。善哉。谛听。当为汝说。此诸比丘取内触法。应如是思惟。若众生所有种种众苦生。此苦何因何集。何生何触。作如是取时。当知此苦亿波提因。亿波提集。亿波提生。亿波提转。

释:佛告诉阿难说:好啊,你们仔细听着,我现在就为你们说了。你们这些比丘如果要观察内触法,应当这样思惟:如果众生所有的种种苦恼生起来时,这些苦恼的因是什么?苦恼是由于什么法集起来的?是什么法生起了才有这些苦恼?是什么触生起了才有这些苦恼?当这样观察内触法时,就应当知道这些苦恼是由于取的因而出现的;是取集起来了苦恼就集起来了;是取出生了苦恼就出生了;是取流转出来了苦恼就流转出来了。

原文:复次比丘。取内触法。又亿波提。何因何集。何生何触。彼取时当复知。亿波提爱因爱集。爱生爱触。复次比丘。取内触法。当复知爱何因何集。何生何触。如是取时。当知世间所念。谛正之色。于彼爱生而生。系而系。住而住。

释:复次,比丘,你们观察内触法时,应当观察什么法又是取出生的因?什么法集起来了取就集起来了?什么法出生了取就出生了?什么法触了取就触了?你们观察时应当知道,是因为贪爱的原因取出生了,是因为贪爱集起来; 取就集起来了,贪爱产生了取就出生了,贪爱触了取就触了。

诸比丘们,观察内触法时,还应当观察,贪爱的产生是由于什么原因?是什么法集了贪爱就集了?是什么法出生了贪爱就出生了?是什么法触了贪爱就触了?像这样观察时,应当知道世间人心里所念着的精细纯正之色阴时,贪爱就生起来了,色阴生起来了;心念被贪爱所系缚的时候色阴就被系缚了;心念被贪爱所捆住的时候色阴就被捆住了。

这是世尊讲的十二因缘法中的一部分,前面讲的是触集是受集的因,现在讲的是爱集是取集的因,有了爱就有了取,有了取就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苦。因为贪爱的原因,就取着六尘,取了之后就有了有,有了有就有生,生了以后苦就出来了。

原文:若诸沙门婆罗门。于世间所念。谛正之色。作常想恒想。安稳想。无病想。我想我所想而见。则于此色爱增长。爱憎长已。亿波提增长。亿波提增长已。苦增长。苦增长已。则不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彼不解脱苦。

释: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世间人所忆念的精细纯正之色声香味触法,作常想、恒想、安稳想、无病想、我想、我所想,生起这些知见以后,对色受想行识的贪爱就会增长;贪爱增长以后,取就增长;取增长以后,苦就增长了;苦增长以后,对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就不能解脱,我说他们对于苦是不解脱的。

恒是永远不变不灭的,安稳就是固定永远不变的,永远是我的,无病是没有过患的意思。众生不把这六根六尘六识当作有过患的,当成是我,当成是我所有的,就会去追求、贪爱、抓取,这样生死轮转就不断。如果知道这些法都是有过患的,能生起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就不会再去追求这些法了。

有这些念想,色爱就会增长,就会越来越贪,贪爱越增长,生死越无法了断,苦恼越多。这种贪爱增长起来后,执取就会增长,三界的有肯定也会随着要增长的,三界的有增长起来后,生命就不断,苦就不断增长。贪爱越重苦越多越增长,就越不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众生都追求乐,结果都受苦,因为众生一直都在造作苦因,有贪爱就有苦。阿罗汉没有贪爱,也不执取,当然就不再有生老病死苦了。

原文:譬如路侧。清凉池水。香味具足。有人以毒著中。阳春之月。诸行路者。风热渴逼。竞来欲饮。有人语言。士夫。此是清凉池。色香味具足。然中有毒。汝等勿饮。若当饮者。或令汝死。或近死苦。

释:佛比喻说:譬如路边有一个清凉池,池水香味具足,有人把毒放在池水中,那么当春天来临,天气转暖的时候,那些路过的人因为炎热而感觉非常口渴,就想喝这池井里的水。当他正想喝水的时候,旁边有人告诉他:这个清凉池水,虽然色香味俱足,但是水里边有毒,你们不要喝了,如果喝了就会死,不死也会得一场大病。

原文:而彼渴者。不信而饮。虽得美味。须臾或死。或近死苦。如是沙门婆罗门。见世间可念。端正之色。作常见恒见。安稳见。无病见。我我所见。乃至不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释:但是想喝水的人,因为口太渴而不相信旁边人的告诫,于是就喝了,虽然喝水时感觉清凉美味,但是喝完以后毒发作了,那些人或者马上就死了,或者难受的快要死了。与清凉池的譬喻一样,沙门婆罗门看见世间可爱端正之色,当作是恒常不灭的,当作是安稳不变的,当作是没有任何过患的,当作是我和我所有的,因为有这些知见就不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原文:若诸沙门婆罗门。于世间可念端正之色。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彼爱则离。爱离故亿波提离。亿波提离故则苦离。苦离故则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离。

释:如果沙门、婆罗门看见世间可念端正之色,观察这些色相就像有病患的一样,就像痈疮一样,就像芒刺一样,就像杀戮一样,都是无常苦空无我的,贪爱就离开了;贪爱离开了,取就离开了;取离开了,苦就离开了;苦离开了,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就离开了。

原文:譬如路侧清凉池水。香味具足。有人以毒著中。阳春之月。诸行路者风热渴逼。竞来欲饮。有人语言此水有毒。汝等勿饮。若当饮者。或令汝死。或近死苦。彼则念言。此水有毒。若当饮者。或令我死。或近死苦。我且忍渴。食干麨饭。不取水饮。

释:譬如路边的清凉池水,香味具足。有人把毒放入水中,行路的人口渴想喝水时,别人告诉他们这水有毒,你们不要喝,如果喝了,就会或者马上死亡,或者痛苦得就像要死了一样。喝水的人一想,这里的水有毒,有毒的水是不能喝的,喝了就会死,那就暂且忍受一下干渴,只吃干炒饭,不喝水。于是这些路人就离开了,不喝毒水,因此就不会中毒而死。

那我们以后就要在心中警记着:别再喝毒水。一念贪爱生起就对自己说:我不能再贪爱了,我不能再喝毒水了;一喜欢什么法就对自己说:我不能再喜欢了,一喜欢就如在喝毒水;一舍不得时就对自己说:我不能再舍不得了,一舍不得就是在喝毒水。慢慢这个贪爱就淡了,随后就会灭了,最后苦就没有了,这样一点一点地警醒自己,最终就能走上解脱之路。

原文:如是沙门婆罗门。于世间可念之色。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乃至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是故阿难。于此法如是见。如是闻。如是觉。如是知。于过去未来亦如此道。如是观察。是故阿难。于此法如是见。如是闻。如是觉。如是知。于过去未来。亦如此道。如是观察。

释:如是,沙门、婆罗门对于世间可念可爱之色,观察其如病一样,如痈疮一样,如刺一样,观察其无常、苦、空、非我性,这样就会远离贪爱了,就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阿难,因此说对于此内触法应该如是见、如是闻、如是觉、如是知,对于过去、未来的内触也要如是对待,如是观察。观察来观察去,最后就证得了一切法都是无常的、苦的、空的、无我的,那么就不再贪爱和执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就灭去,心得解脱、清凉、寂静。

(二九二)苦灭之道

原文: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云何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众生所有众苦。种种差别。此诸苦何因何集。何生何触。思量取因取集。取生取触。若彼取灭无余。众苦则灭。彼所乘苦灭道迹。如实知。修行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取灭。

释:世尊告诉诸比丘说:思量和观察如何才能完全彻底的灭尽苦,到达究竟苦的边缘时,应该思量众生的所有苦,以及这些苦的种种差别相,思量这些苦是由于什么因缘出现的,是什么法的集起所感召出来的,是什么原因生出来的,是什么法的触所产生出来的。

最后思量出是取的原因使得苦出现的,是取的集起导致苦出现的,是取的出生导致苦出生了,是取的触产生了苦。如果那些取都灭尽了再也没有剩余,一切苦就会都灭了。比丘们应该对修习灭苦的修道方法如实的了知,并且要修行趣向于正尽苦的助道法和次要法,这样比丘们就能趣向于正尽苦,能究竟到达苦的边缘,这就是把取灭掉的方法。

原文: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彼取何因何集。何生何触。思量彼取爱因爱集。爱生爱触。彼爱永灭无余。取亦随灭。彼所乘取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爱灭。

释:复次,比丘想要思量和观察如何才能正尽苦,到达究竟苦的边缘时,就应该要思量取是什么因缘出现的,是什么法集起了而出现的取,是什么法产生导致取的产生,是什么法触了导致取的产生,最后就会思量出取的出现是因为贪爱的原因,是贪爱集起的因缘产生的,贪爱出生了取就出生了,贪爱触了取就出生了,贪爱灭了取就随之灭了。比丘们对所修的灭除取着的道迹和路径要如实的了知,并且要修行趣向灭苦的法和帮助灭苦的次要法。这就是比丘渐渐趣向于正尽苦的方法,能究竟到达苦的边缘,就是贪爱灭尽。

众生如果把取灭了,不再取着诸法,众苦就会灭了。究竟如何灭苦,中间要修的道是什么,我们应该要如实的了知,如实了知灭苦的修行方法,就是修习趣向正尽苦的向法和次法,就是三十七道品包括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向就是朝向趣向灭苦的方向,次就是次要的有帮助的法,主要的法就是观察五蕴断我见,修习向次法的目的是为断我见做准备,满足见道的前提条件,才能如理观察和观行,最后才能断我见。

原文: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则思量彼爱何因何集。何生何触。知彼爱受因受集。受生受触。彼受永灭无余。则爱灭。彼所乘爱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受灭。

释:复次,比丘要思量和观察如何达到正尽苦,达到究竟的苦的边缘,就要思量贪爱是由于什么因缘生出来的,是什么法集起所产生出来的,是什么法出生而产生的,是什么法触了而产生的。思量观察之后,就知道了贪爱是因为受的因缘而产生出来的,是受集起了而产生出来的,是受出生了导致了贪爱的出生,是受触了导致贪爱出生了。如果受永远灭尽了,贪爱就会灭尽了。比丘们对所修的爱灭修道的轨迹要如实了知,并且要修习向法和助道法,这样比丘们就能趣向正尽苦,到达究竟的苦的边缘,就是所说的灭除受觉。

受之前是触,不触就不能产生受,没有受就不能有贪爱,没有贪爱就不能取。众生每天都触不断,六根不触六尘就感觉受不了。为什么感觉受不了?因为无明,触的根源就是无明。只有真正的修行人意根得到了降伏,停止了攀缘,证得了空,才能不愿意再触了,才能受得了寂静。

原文: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彼触何因何集。何生何触。当知彼触六入处因。六入处集。六入处生。六入处触。彼六入处灭无余。则触灭。彼所乘六入处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

释:复次,比丘要思量和观察如何才能正尽苦,到达究竟的苦的边缘,还要接着思量观察触是依据什么因缘法出现的,是什么法集起产生的,是什么法出生之后引发出来的,是什么法触了之后出生的。观察之后应当知道,触是由于六入处的因缘出现的,是由于六入处的集起而出现的,是六入处的产生导致了触的出现,是六入处触了致使触就产生了。只有六入处灭尽无余了,触就灭。比丘们对自己所修习的六入处灭尽的轨迹应该如实了知,修习趣向正尽苦的向道法和次要法,这就是比丘向于正尽苦,能到达究竟的苦的边缘。

原文: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彼六入处。何因何集。何生何触。知彼六入处。名色因。名色集。名色生。名色触。名色永灭无余。则六入处灭。

释: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想要到达究竟的苦的边缘时,就要思量六入处是由于什么因缘法生起来的,是由于什么法的集起而出生的,是由于什么法的出生而随之出生的,是由于什么法触了就随之出生了。观察之后就应当知道六入处是名色因缘所产生的,是名色的集起所产生的,是名色的产生导致了六入处随之出生了,是名色触了就引生了六入处的出生。当名色都灭尽没有剩余的时候,六入处就随之灭尽了。

原文:彼所乘名色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名色灭。

释:比丘们对于自己所修习的名色灭尽的道迹,应该如实的了知,并且要修习向道之法和次要助道之法,这就是比丘向于正尽苦,到达究竟的苦的边缘,就是所说的灭尽名色。

有名色五阴就有六入,有众生就有六入,除非是六根不全,六入处出现的因缘就是因为有名色。名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是从受精卵开始出现的,一直到出母胎以后长成肉身,直至死亡这个阶段,就是一期名色。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色就是身体,名就是七个识和七个识的功能作用。五阴组成了众生,众生就叫作名色,名色也叫作五阴。有名色有受精卵,就会长出眼耳鼻舌身五根,长出五根然后就触,触了就有受,受了就有爱,爱后就有取,取了就有有,有了就生,生之后就有老病死忧悲苦恼,这是一个生死因缘链。

比丘再思量观察如何灭苦到达究竟苦边时,应该思量六入的因都是因为名色,名色集了六入集,名色生了六入生,名色触六入就触,把名色永灭无余了,六入就灭了。如何灭名色呢?这就要修习向法、次法、助道之法,修习了以后再逐一观行,就能灭名色、灭五阴。

原文: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名色。何因何集。何生何触。知彼名色。识因识集。识生识触。彼识欲灭无余。则名色灭。彼所乘识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识灭。

释:复次,比丘思量和观察正尽苦,想要到达究竟的苦的边际,就要思量名色是由于什么因缘而出生的,是由于什么法集起了而出生的,是什么法出生了名色才出生的,是什么法触了名色出生了。

观察思量后就知道了名色的出生是由于六识业种的因缘而出生的,是由于六识业种集起了而出生的,是由于六识业种出现了就引生了后世名色的出生,是由于六识业种触了导致后世名色的出生。六识的业种如果灭尽无余了,名色就会随之而灭尽。比丘们对于修习灭尽六识业种的道迹应该要如实的了知,应该要修习向道之法和次要的助道之法,这就名为比丘趣向于正尽苦,到达究竟苦的边际,就是所说的灭尽六识的业种。

原文: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彼识。何因何集。何生何触。知彼识行因行集。行生行触。作诸福行。善识生。作诸不福不善行。不善识生。作无所有行。无所有识生。是为彼识行因行集。行生行触。彼行欲灭无余。则识灭。彼所乘行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行灭。

释:复次,比丘如果要思量观察正尽苦,到达究竟的苦边,应该思量六识的业种是因于什么因缘产生出来的,是什么法集起了六识的业种就出现了,是什么法生了六识的业种就生了,是什么法触了六识的业种就出生了。经过观察思量以后就知道了,六识的业种是由于身口意行的因缘产生的,是身口意行集起了六识的业种出生了,是身口意业行生起了六识就出生了,是身口意业行触了六识的业种就出生了。

如果造作福行善行,善的六识业种就出生了;如果造作非福行不善行,不善的六识业种就出生了;如果造作不善不恶行,不善不恶的六识业种就出生了。这叫作身口意行的因缘、身口意行的集决定了六识业种的出生,身口意的行生、行触就导致六识业种出生了。如果身口意行灭尽再也没有一丝业行了,那么六识的业种就会随之而灭尽。比丘们应该对所修行的行灭的修道之路,要如实的了知,应该要修习向道之法和助道之法。所以如果行灭了比丘就会趣向正尽苦,到达究竟苦边。

因为在六根上的身口意业行不断,六识的业种就会不断地产生,业种留下以后就有未来世的名色。如果没有了任何身口意业行,六识的业种就不会出生,没有业种留存,就没有未来世的名色。名色出生以后就会有六入,有六入就会有触,有触就会有受,有受就会有贪爱,有贪爱就会有执取,然后三界的有就会出现,五阴身就会出生,从此生命不断,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又循环往复起来了。这都是因为身口意业行不断导致的结果。

原文: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触。知彼行无明因。无明集。无明生。无明触。彼福行无明缘。非福行亦无明缘。非福不福行亦无明缘。

释:复次,比丘如果要思量观察正尽苦,到达究竟苦边,就要思量观察身口意业行是什么原因产生出来的,什么法集起了身口意业行就出现了,什么法生了身口意业行就生了,什么法触了身口意业行就出生了。思量后知道了身口意业行是由于无明的缘故才出现的,是无明集起了身口意业行就出生了,无明生了身口意业行就生了,无明触了身口意业行就出现了。造作福业的身口意业行是由于无明的缘故产生的,造作非福不善的身口意行是由于无明的缘故产生的,乃至于造作不是福的心行也非不是福的身口意业行是由于无明的缘故产生的。

原文:是故当知。彼行无明因。无明集。无明生。无明触。彼无明永灭无余。则行灭。彼所乘无明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无明灭。

释:因此比丘们应当知道,身口意业行是以无明为因缘而出生的,是因为无明的集起而出生的,是因为无明的出生而出生的,是因为无明触了而出生的。如果意根的无明永远灭尽无余,身口意业行就会随之灭尽了。比丘们对所修习的灭尽无明的道迹应该如实了知,应该修习向道之法和助道之法,这样才叫作比丘趣向于正尽苦,到达究竟的苦边,就是所说的灭尽无明。

原文:佛告比丘。于意云何。若不乐无明而生明。复缘彼无明。作福行非福行。无所有行不。

释:佛对比丘们说:你们怎么认为这件事,如果你们不喜乐无明,而心中生起了明,那么你们以后还会由于意根的无明去造作福行和非福行,或者造作非福行非非福行的舍行吗?

明和无明是两个对立的面,如果有无明就没有明,如果有明就没有无明,无明少一些,剩下的就是明,如果都是明,那无明就没有了。就如天平的两头,无明要高了,明就低了,有无明就没有明,有明就没有无明。无明如果没有了,六识就不会去造作身口意行了,也就不会留下业种了,不会再去投胎,也就不会再有名色,没有名色就没有六入;没有六入就不触,没有触就不受;没有受就不去贪爱,不去贪爱就不想抓取;不想去抓取占有,就没有生存的条件,也就没有了三界的有;没有了有,名色就不会出生,那么老病死忧悲苦恼就都灭了,不会再出现,生死苦的问题就解决了。

这样比丘们就会出离三界,得到解脱,不过这种解脱还不是究竟的解脱,只是灭了一念无明暂时解脱而已,还有极多的微细无明没有灭除,因此还有微细的生死苦没有灭,解脱就不究竟,佛的解脱才是究竟的解脱。怎样才能如佛一样究竟解脱呢?那就不要出三界,发大誓愿,继续修习大乘,保留五蕴身,自度度他,上求下化,圆满一切法,才能究竟的解脱。

原文:比丘白佛。不也世尊。所以者何。多闻圣弟子。不乐无明而生明。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如是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

释:比丘回答世尊说:没有无明就不会再造作任何行了,世尊,因为多闻圣弟子如果不喜乐于无明,无明灭了就生起了明,那么无明灭了身口意业行就灭了,身口意业行灭了六识的业种就灭了,六识业种灭了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乃至于纯大苦聚就都灭了。

原文:佛言。善哉善哉。比丘。我亦如是说。汝亦知此。于彼彼法起彼彼法。生彼彼法。灭彼彼法。灭止清凉息没。若多闻圣弟子无明离欲而生明。身分齐受所觉。身分齐受所觉时如实知。若寿分齐受所觉。寿分齐受所觉时如实知。身坏时寿命欲尽。于此诸受一切所觉。灭尽无余。

 释:佛说:太好了,比丘们,我也是这样说的,你们也知道是如此。因为某某法而集起另外的某某法,生出另外的某某法,灭除另外的某某法,最后心就寂灭无为了,心就清凉、息止了。如果多闻圣弟子灭了无明,心得离欲而生起了明,在色身上就会出现解脱的受和觉,如果在色身上出现了解脱的受和觉,就应该要如实地了知;如果在寿命上出现了解脱的受和觉,这时候就要如实地了知。在身坏命终寿命要终了时,在身心上的一切受和一切觉就会灭尽无余了。

原文:譬如力士取新熟瓦器。乘热置地。须臾散坏。热势悉灭。如是比丘。无明离欲而生明。身分齐受所觉如实知。寿分齐受所觉如实知。身坏命终。一切受所觉悉灭无余。

释:譬如一个大力士取一个新烧熟的瓦器,趁着瓦器还热的时候摔在地上,瓦器立时就摔碎了,瓦器的热度也都消失了。身分的受觉和寿命上的受觉也是这样,立时就消失了。如是比丘,无明灭尽离欲的阿罗汉心生起了明,色身上的所有受觉如实的了知,寿命上的受觉如实的了知,在身坏命终时,这一切的受觉全部消灭无余。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