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细说如来藏(第二部)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如来藏法 更新时间: 2020-11-29 13:57:03 阅读: 5073

第十六章 真与妄的区别

一、觉分为真觉和妄觉,能够觉烦恼的心,一定是妄觉七识,而真觉不觉这些。因有妄心的觉,众生才知道有烦恼,因有真心的觉,众生才能生起烦恼,现起烦恼,烦恼才能出现,妄心才能反观自己的烦恼性。这两种觉起着不同的作用,妄觉本身就带有烦恼,然后再感知自己的烦恼。真觉是烦恼的来源之处,但本身没有烦恼,也不会感知烦恼。

所以才说烦恼即菩提,烦恼与菩提的关系,就是非一非异。非一,菩提不等于烦恼,烦恼有生灭,菩提无生灭,烦恼依靠菩提生,菩提自己不用生,不靠外缘就能存在,烦恼灭了,菩提不灭。非异,烦恼来源于菩提,是菩提的一部分,也是菩提的作用显现。所以在有烦恼之处,就能找到菩提。开悟就是在吃喝拉撒、行走坐卧、嬉笑怒骂、举手投足这些烦恼中,识得那个没有烦恼的菩提心体。

二、平等觉性分为如来藏的先天觉性,和后天修出来的觉性。先天觉性就是如来藏的觉性,了知如来藏的觉性,就要学习如来藏的体性,然后再参禅证悟如来藏,就会亲自现前观察如来藏的体性。尤其是见佛性以后,在六根上都会证得如来藏的奇妙的觉性。没有明心开悟见性,没有找到如来藏,就不能如实地了知如来藏的觉性,都是相似的觉知如来藏的觉性,不是亲自证得的。

后天修出来的觉性,就是觉知心七识的觉悟性,觉知心的觉悟有很多内容和层次,有小乘的觉悟、中乘的觉悟和大乘的觉悟;悟前的觉悟,悟后的觉悟,都是七识对一切法的正确的认知和理念,与从前比较有觉悟了。

把真心和妄心两种体性分开,分别清楚就知道了。尤其是没有找到真心的时候,所有的觉悟都是妄心七识所具有的。明心见性以后,意识心会渐渐地皈依于真如如来藏的体性,向祂学习和靠拢,意根也同时受到熏陶,逐渐减轻贪嗔痴性和意根的不平等性,渐渐地增长其平等性。

所以后天的平等觉性,就是指意根的平等对待一切法的体性。意根由原来的不平等性,转变为平等性,其转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入初地时,意根第一次正式地转识成智,其体性转变成具有一分平等性了。第二个阶段是入八地时,意根第二次转识成智,转变成更平等的平等性智。第三个阶段是临成佛时,意根最后一次转识成智,转变成彻底的平等性。只有意根转识成智以后,才能达到初步的平等性,看一切众生都是佛,都有自性清净心,都能成佛。

意根的平等觉性,到达佛地才能真正地具足平等,看一切众生都是看众生的真如自性,了知众生从自性清净心这个角度来说都是平等的,因此公平对待一切众生。佛平等地对待一切众生,以慈悲心来观照着众生,不是说看众生善,佛就对众生慈悲;看众生不善,佛就不慈悲于众生。但是佛是有无量智慧的,观照众生也要分清众生的根基利钝,根据众生所需。没有证悟如来藏时,所获得的觉悟都是意识心的觉悟,明心见性以后,意根就觉悟了。

觉悟分成很多种,有凡夫的觉悟,有贤人的觉悟,有十地菩萨的觉悟,还有佛的觉悟。凡夫的觉悟是感受到了生活的苦,想要离开苦受,想要修行明心见性证解脱;贤人的觉悟是觉悟了法界的实相,获得了智慧,希望能够得到彻底的解脱和成就;十地菩萨的觉悟是获得了无生法忍的大智慧,希望能够自利利他,地地增进,尽快圆满佛果。后天觉知心的真正觉悟就是明心见性,找到如来藏以后,觉一切法都是自性清净心如来藏所出生和显现,觉悟一切法都是如来藏性。

三、众生都有本觉,就是如来的智慧德相,因为无明,一直没有发现这个本觉。如果发现了这个本觉,就打破无始无明开始觉悟了,这就是始觉。觉知心开始觉悟了,名为始觉,始觉依本觉而有,始觉的对象就是本觉,因为没有本觉的助缘,觉知心也不能开始觉悟,那也就没有始觉了。始觉之前,就是觉知心的不觉,因为有无明,觉知心才不能觉悟本觉。这个觉知心的不觉也依本觉而有,不觉的无明种子是存在本觉之中的,不觉的觉知心是依本觉而出生的。

本觉,是本来觉悟,无始劫以来从来没有迷惑颠倒过的心——如来藏。我们常讲:真如无知无不知,无觉无不觉,无念无不念。真如就是本觉,祂没有一法不知,没有一法不觉,没有一法不念。如果有一法,祂不知不觉不念,那就没办法变现这一法出来,也没办法输送相应的种子,那么这一法就不能形成,不能出现。

有一样不知就是无明,本觉没有无明,祂什么都知。但是祂这种知,不是像七识心的那种知,是知一切法的过去、当下以及未来的状态,不知具体内容和概念,是一种无心的知和不分别的知,体性绝然不同于七识心。七识的知,只限于六尘境界,顶多知道个如来藏之理,世出世间之理。本觉的知,包括三界所有法,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样不知不觉不念,非常神奇,因为祂出生和执持着一切法,时刻都与一切法在一起。越探究祂的知,对于三界宇宙万有的来龙去脉越清楚明了,我们的智慧就越高,越与本觉相应。

四、觉有真觉和妄觉,妄觉是七识心,真觉是如来藏。七识心常常能觉六尘世俗法,有时就能觉出自己有妄念,有贪嗔痴了,犯戒行了,觉了以后,就纠正过来,以为纠正过来就是觉悟了。其实这个觉悟还是七识心的觉悟,是妄觉,不是真觉。而真觉就是真如如来藏的觉知性觉悟性,祂从来不觉悟六尘具体境界,不知道五阴此时有没有妄念,犯没犯错误,有没有贪嗔痴,也不会去纠正过来,这些事真觉都不会做,祂永远不分别六尘的各种境界法。所以六尘现前时,真觉永远是清净无为的,只有妄觉是有为的或者是不清净的。两个觉我们应该仔细分别清楚才好修行。

平等觉性也有两种,一种是指如来藏的本来就有的觉性,另一种就是后天通过修行而出现的觉知心的平等觉性。真正的平等觉性是先天就有,永远不变异,永远不会消失灭亡的,不管众生是如何贪嗔痴,如来藏的觉性都不消失也不隐藏。未悟的众生如果认为有个我,而造作染污业行,他的平等觉性也不会消失不见,因为如来藏永远不灭。

只是众生由于认假,而不见真,或者是忽略了真,暂时不能发现有个平等的觉性存在,一直在作用着,这就是众生的无明。众生因为有无明,他的如来藏就好像是隐藏了,实际不是隐藏,更不是没有如来藏,是众生自己有无明,有遮障不见罢了。对于悟道的人,如来藏也不是自己就显现出来了,而是因为打破了无始无明,心不迷惑了,就能时刻观察到如来藏的功能利用,因此如来藏的平等觉性,其隐显是因人而异的。

后天修出来的觉知心的平等觉性,是七识心去除一分染污后的觉性,是生灭变易的,有时在,有时就会消失灭亡,因为有生必然有灭。无我的觉受也是意识通过观察,觉得五阴是无我的,这是意识心的觉受,不是如来藏心本来的无我觉受。

意识心的无我或者是意根的无我,必须通过深修禅定之后观行参究,才能证得。六七识通过观照五阴中无我,十八界中无我,蕴处界和合衍生的一切法无我,确认这些法中的无我性,从而证得大小乘的果位,将来就能得到解脱,究竟成佛。先天的平等觉性和后天的平等觉性,这两种平等觉性都是极其宝贵的,没有第一种,就没有第二种,有了第二种觉受,就能解脱和成就佛果。

五、有人说第七识的知就是佛性,这种见解真妄不分,不解佛性的妙用。第七识虽然也有知,但是第七识的知,与佛性的见觉性是两种功能作用,不是一回事。虽然佛性不离第七识而存在和显现出来,但是第七识的知,其内涵与佛性大相径庭。第七识是如来藏里的识大所起的作用,佛性是如来藏里的见大所起的作用。《楞严经》里讲的见大,就是佛性,佛性不需要思惟得太明了,不需要深入参究,太明了时,福德和定力又不具足,见佛性就很困难。

明心以后,修好禅定和福德,二者都具足时,再参究佛性,就有机会得见佛性。如果差一个条件,见性就没有指望。所以条件不成熟时,不要去深究佛性的内涵,应该多修福德,多修定力,当未到地定很深时,再细心参究佛性,那时就有机缘见性了。

第七识都知些什么法呢?因为第七识有不太细致的了别慧,第七识知六尘的法尘境界,知如来藏所显现出来的一切法尘相,但只是知个粗况,不知细节和具体内容。如来藏现起什么,第七识就缘什么,缘什么就知什么,但那个知,不能知道具体的法尘是什么,只能知个大概轮廓。

我们参禅用的知,表面上和前期阶段还是以第六识的知为主,在参禅的后期阶段和深层次里,却以第七识意根为主,第六识配合第七识,提供一些相关和必要的理论依据,第七识才能深细的思量和抉择。但是第六识的知性从来也没有离开过第七识的知,第七识一直在深细的运作着,第六识才能有其分别了别性。参禅主要用意识来参,用意识这个知性,把这个知修好了,时时刻刻带着这个知的念,悬挂在意根心里,再把这个念转换成话头,就能参禅了,非常快。知念一转就是参禅的念,把心心念念知道一切法的念,换成话头,换成一个公案,换成某个法的内涵,就可以参究,有朝一日就能证悟。

六、问:楞严经上佛说: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此不可还者,就是最后剩下的此能知之性,了了分明,不着见闻。这个能知之性是自性真如吗?

答:楞严经中佛所说的不可还者,是指众生的佛性。佛性不能归还于任何一个世间法,因为佛性不从任何一个世间生灭法中而来,不是因缘所生法,而是归属于如来藏的性用。佛性在六根六尘上运作,但不见六根和六尘,能见六根和六尘的是妄心七识。

了了分明时,明的是什么内容,这是最关键的;如果明的是法尘境界,那是意识心所明的,自性如来藏并不见法尘、不知法尘、不明法尘,只要有个明,就有见闻觉知性,能见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至少也能知入定与否的法尘境界,这就是意识的知,是意识的明。

了了的了字,是清楚明了的意思,意识只要存在且不散乱,就能清楚法尘境界;而如来藏从来不清楚法尘境界,绝不了了。了了分明,来自于法尘境界,由法尘境界所引起,如果法尘境界消失,就没有了了,这个知就是可还的,因此是生灭虚妄的。能知之性,要看知个什么,如果知法尘,知自己有没有入定,睡着就不知了,那这个能知就是意识的知,是生灭变异无常法。

楞严经里所说的不还给任何一个法的,没有来源的,不生不灭的,就是如来藏性、佛性。在断我见时,把可还的生灭法都否定掉以后,参禅就能证得那个不能还的如来藏或者佛性。把六识七识的能知之性,都否定掉,才能认清那个不生灭不可还的如来藏。如来藏的能知性,在开悟以后才能证得,如来藏所知的相分,与六识七识知的相分有区别有界限,悟前观察不到,悟后如果没有后得智别相智,也很难知道如来藏到底能知什么法。

七、佛法当中最基础的小乘佛法,是要修行苦集灭道四圣谛之理,观察五阴之苦患,明五阴苦之集谛,知五阴苦之灭谛,修灭五阴苦之道谛。然后一一观行五阴的苦、空、无常、无我性,内心深处真认可了,就断我见证初果,三恶道的业从此消灭。依照佛的教理用智慧去作观行,其中也不离戒律的修行,不离禅定的修行,以及福德因缘。

观行时主要是识阴的虚妄不容易观行,尤其是意识心太深细,也很广泛,把意识心找全,然后一一都否定掉,认可这些识心作用的虚妄也是很不容易的。如果能对识心的体性作深细的了知,然后把识心的所有作用处都找出来,再观行其生灭虚妄性,就能有把握把我见断彻底。意识心的境界很广泛,大家一般容易知道散乱和起烦恼的意识是生灭和虚妄的,可是往往却不知意识入定,变得深细和清净,不起妄想,没有念头时,这个境界也是生灭虚妄的,此是意识定境,非是不变的真心境界。

既然是境界,境界就是法尘尘境,法尘境界是意识心所分别的对象,那么知道入定了、进入定境了,这个知定境的是意识心,是生灭法,不是我,不是真实的。因为出定以后就没有定境了,于是念头就又产生出来了,这样有变化有生灭之法,就是虚妄法,不是真实不变异法。六祖说: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真心永远在定中,没有出定,也没有入定,没有增减变化。

佛在楞严经中说:内守幽闲,犹是法尘分别影事。佛说的就是这种入定的情况。祂老人家早已料到众生难以识别真假,尤其是末法时期,众生福薄,邪见炽盛,不能认清和辨别真伪,世尊特在楞严经中专门提示,以警示后人。

八、众生一般来说都是有很多的分别,但也都是在世俗法中的人我是非的小事上来分别,心当然是不清净的,往往能感召生死。但是在大事大非时,我们一定要好好分别,善于分别,才能分清是非对错,行于正真,不落因果,也不落生死。尤其在佛法的修证上,更应该好好分别,才不至于走错路;如果不分别,修错方向,不但不得解脱,反而更增生死。一切事情都要善于分别,没有智慧就分别不清楚,是非和善恶都把握不准,身口意行就不能清净无余,也不能行于正真。

在佛法的修证上,我们确实应该好好分别,善于分别,内心应该清楚,佛经中以及祖师的各种开示当中,某一法某一段落是讲真心如来藏的体性,还是在讲妄心七识的体性,分别清楚了,才能不把妄心当作真心,不会混淆真妄二者的体性,修行就不会走错方向,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分别不清楚,就没法修行了。

如来藏有如来藏的体性,意识心有意识心的体性,二者截然不同。意识心无论怎么样,也不能像如来藏那样不分别六尘,对一切法都无念想;除非是意识心灭了,才不分别了,否则只要意识心存在,就要起分别作用,五遍行心所法当中的想心所是必然要起了别作用的。

九、人的思想是意识心的分别、分析、判断、思惟、推理等等心理活动,意识有时与前五识在一起共同分别,有时自己单独分别打妄想,单独分别打妄想时又叫作独头意识,包括梦中和定中的意识活动。意识心的体性有粗有细,细的时候,我们自己很难发现,有很多时候意识心刹那刹那都在起作用,都在了知。除非意识在灭去时,不起作用,没有了别性,其余时间只要意识存在,就在分别着法尘,可是自己却反观不出来。为什么反观不出来?因为智慧不足,定力也不足的缘故。而当反观不出来时,有人就说自己达到无心状态了,或者说自己无念了,还有的说,我证得了无妄想又无念头的真心了,但是这个误会太大了。

如果有人做禅定功夫,心里修到无念没有妄想时,或者是前念已断,后念还没有起,中间这时候,内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当然是意识觉知心,因为这种状态毕竟是属于觉知的范围,否则就没有了了分明,也没有清清楚楚,正是意识心了知了这时没有妄想的法尘境界。

而这时的意识心不是无所不能的,其功能有很多局限,与真如如来藏的功能大相径庭,无法比拟。如来藏永远不了知境界,不知道有没有妄想和妄念,也不知道入没入定这些事情,祂不了知六尘境,如来藏对于六尘不知也不住。如果把这时了知了没有妄想的境界意识心当作真如,就认为自己开悟了,这样错会佛法就严重了。佛在楞严经中说,如果一个穷人说自己是国王,就会被国王抓住杀头。那么在佛法中,没有开悟说开悟,冒充大菩萨和法王,更是罪业极重。我们在佛法中修行应该是非常谨慎的,慎之又慎,才能免遭罪报。

真正的开悟,就像五祖说的那样,若见性,轮刀上阵也见。这个意思就是说,真如佛性时时在五阴的各种活动中放光芒,不必把意识修到无念时,真如佛性才显现出来,只是在心动得很严重时,不容易证得真如佛性而已,不是说在妄想重重心思活动很乱时,就没有真如佛性了。

所以即使是真的开悟了,也不用意识心在各种境界上锻炼自己去除妄想,不着境,不沾染,去除取舍心,以保任这个所谓的见性境界。真正的开悟明心,一悟永悟,即使妄想很严重,真如如来藏也不会丢失不见了,这时照样知道哪个是自己的如来藏,也知道别人的如来藏是如何起用的,根本不用悟后保任意识心没有妄想,而认为这样才是保持悟境。但是悟后如果意识不努力保持禅定,就无法降伏烦恼,也无法观察如来藏的运作,智慧就不会提升。

有贪染的心,才需要保任,如来藏不用你去保任祂,祂永远存在,时时处处都存在,即使杀人放火时也在,赶也赶不跑祂,因此不用担心祂会消失不见了。如果是悟个意识心才会有这种担心,担心这个心又出烦恼妄想了,那么悟境就消失了。这不是真正的悟,而是误会了的误。学佛修行的人,大需仔细又仔细,不能认贼作父,意识心永远不是本心,不能当作本心如来藏。

十、有人说意识心修到无住,就是悟了,什么叫作住和无住呢?无住是什么状态和境界?

世尊在阿含经中讲,六根触六尘,生六识,三者和合触,识就能分别、辨别、了别、明了六尘。那么根触尘时,就是住尘,否则就不能触;产生六识出来以后,识再触尘,也是住尘,否则就不能触尘,触尘之后识才能知尘。根触尘多长时间,就是住尘多长时间;识了知尘多长时间,就是触尘多长时间,识触尘多长时间,就是住尘多长时间。

根尘识三者和合触,就是根与识都住尘。比如手拿球,手就是住在球上了,否则就不能拿球。手触球,身识就产生出来,身识触球,就是住球上,于是就拿住球了。同时意根与球上的法尘相触,产生意识出来,意识触球上的法尘时,就知道是球了。那么意根、意识、身根、身识都是住尘的,拿多长时间的球,就住多长时间的尘,不住尘时,球就掉下去了。眼识看见了球,也是住在球上了,意识、意根、眼根都同时住在球上了。

意识打妄想或者思考问题时,意根与法尘相触,是住法尘,意识生出来与法尘相触,是住法尘,然后意识才能思考法尘,进行推理、思惟、想象、比较等等心理活动。如果几个识知道了什么法,就住了什么法,不住法时,就没有触,也就不知道法了,所以识心知法,就是触法,就是住法,不是无住。

无住时,就是识不存在时,识不了知时,识入深定时。没有识时,就是不知法不住法时,那是无想定和灭尽定的境界;昏迷和死亡以及睡着无梦时,没有六识,那时识心是不住的,但是还有意根的住。总之,只要有识,就有住,所以如果说意识心是无住的,就不对了。即使意识真的无住,也不是如来藏,即使意识不在意六尘境界,对六尘境界无心,也不是如来藏,悟得这种意识,不是开悟境界,离开悟还差得很远。

真正的开悟是悟得如来藏本心,如来藏有住吗?住在哪里了吗?如来藏没有住,祂是真正的无住之心。如来藏看不见色尘,肯定不住色尘上,听不见声音,肯定不住在声音上,嗅不到香臭,肯定不住在香尘上,不知酸甜苦辣,肯定不住在味尘上,不觉冷热触痛,肯定不住在触尘上,不知道善恶是非好坏,也不知是世俗法还是佛法,祂肯定不住在法尘上。这就是如来藏的无所住,虽然祂无所住,却仍然能产生一切法,祂就是我们所说的无住生心的心。

六祖当时就悟了这个心,才说出五个何期自性。如果悟个意识心的无住,怎么能知道五个何期自性?悟个意识的无住怎么能成就佛道?外道们都把意识的无住入定的境界,当作涅槃,真是错会大了。还有人认为开悟就没有意识了,那么开悟就是什么也不知道了吗?如果是这样,就无法生活下去,也无法继续修学,等于死人一样了。众生不管悟与不悟,都离不开意识心,悟前用意识心思惟佛法参禅,开悟当时就用意识心悟个真心如来藏,悟后也要用意识思惟佛法,观察如来藏更深细的体性,为人宣说佛法也是用意识心,离开意识心,寸步难行。所以说开悟仍然用意识心,所有的圣人都用意识心来应对一切法。

十一、禅宗以无念为宗,无念是指如来藏心体的无念,禅宗就是以无世俗念的如来藏为宗旨,来建立一切法。禅宗以无住为本,无住是指如来藏不住三界世间六尘境界,祂是个无所住的心,禅宗就以这样无所住的如来藏为本心,来建立一切法。禅宗以无相为体,如来藏虽然无形无相,其体是真实存在的,禅宗就以无相的如来藏为体,一切法都是以如来藏为体而得以建立。

既然如此,修学禅宗,就不是把意识心通过修定变成无念无想无住无相的状态,然后就把这种状态认定为证得真如,从而开悟了。我们无论怎样改变意识心,变来变去最后仍然是意识心,祂永远不能变成原本就无念、无想、无住、无相的如来藏真心,因此就不能把意识处于这种状态称为开悟。真正的开悟就是用意识心去证得如来藏本心,发现如来藏本心的运作。

意识妄心的体性和如来藏本心的体性要严格区分开,不能把二者混淆,要认清二者的本质,以后才能快速地明心见性。识的体性就是有分别和了别性,如果想要自己不分别,只有灭掉意识才能做得到,但是灭掉意识只能入定,不能参禅;如果不能参禅,就不能悟道,所以修行不是要灭掉识心,不是要不分别,相反还要善于分别。阿含经以及大乘经典都讲了识的体性,识就是识别,识别就是了别,就是分别,学佛修行对识的概念一定要弄清楚,修行才有下手处。

十二、意识虽然是生灭的,但是修行首先就是要修意识,然后再影响和带动意根也破无明,最后成就佛道。众生杀人以后,杀人的行为虽然灭了,可是杀人的业行却作为种子留下了,种子成熟,就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将来一定会受杀人的业报。同理,意识通过修学大般若,获得了大智慧以后,意识临终虽然灭了,可是其智慧却作为种子存入到如来藏里,将来就能获得大智慧的果报,以至将来就能以此智慧修成佛果。

意识分别一切法时,有善分别和不善分别,有清净和究竟的分别,有不清净和不究竟的分别,还有的是恶分别、邪分别、错乱分别、狂乱分别,可见意识分为有智慧的意识和愚痴邪恶的意识等等多种。那么修行是修什么?当然是要修六七识,修妄心,把六七识修除无明,修出智慧,让七识智慧圆满,破除所有的无明,转八识成四智,圆满一切法,究竟成佛。在众生杀人放火时,如来藏的智慧正大放着光明,可是众生的七识却是非常愚痴的,非要杀人放火,造作恶业,将来再受恶报,生死轮回不断,苦恼无边,因此修行当然是修七识妄心,让七识断除贪嗔痴烦恼,回归自性,获得大智慧。

如来藏虽然有般若大智慧,但是如来藏的智慧属于如来藏的智慧,也与六识七识的智慧不同,祂不能代替七识妄心的智慧。我们修行就是要依止于如来藏本有的智慧,来获得七识的智慧,七识有智慧了,就转识成智,成就佛道。我们信佛学佛,就是六七识在学,六七识在修行,六七识在逐渐地明理,逐渐地降伏烦恼,无明一点点地淡薄,到一定时候,就开大智慧,那时就修成就了。

十三、维摩诘经有云: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这里的了和意识心的了了分明有什么区别?

知是菩提,意思是说如来藏这个菩提心有能知性,因为祂也是识,有识的体性。了众生心行,意思是说如来藏能知能了别意根的心所法,了别意根的作意和思心所。了,是明了和了别的意思。了别了意根的心行以后,就会随顺于意根,变造出相应的法,造就众生相应的身口意业行。但如来藏永远不了知六尘境界,不了别色声香味触法。而意识心只要存在,就知六尘,了六尘境界。

了了分明的意思是,意识对于相应的六尘境界,一清二楚,内心明了,不糊涂,什么都知道,可是却没有语言、文字、思想的动念。意思就是说,意识心里明白接触到的各种境界,却不用语言表达出来,内心里也没有文字出现来形容,也没有念头的动转。只要是对应于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境界,所有的了别性都属于意识心的了知。如来藏不知六尘,不了别六尘具体境界。对于如来藏的知,这部分内容,没有明心开悟的人,不能观察得到,也不好理解。

意识心的了了分明,是对六尘境界的知,意识心了了时,就是分别完成了,分别了就是知道了,就是了了;分明就是很清楚,了然于心,更是分别完成,才能分明。了了时,是现量,是对目前的境界了了,不是比对而知,所以不是比量,比对而知时,一定是有思惟,有动转,不是一念不生的了了分明境界。如来藏的体性是不了别六尘,对六尘是无知无觉的,不知好恶是非长短方圆。如来藏所了别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了别众生的五阴根身、宇宙器世间、众生的业种等等。如来藏犹如镜子,谁来照谁,自己却不知道是什么,不了了也不分明,是镜子里的人了了分明,这个人就是指意识心。

真心如来藏和妄心意识的体性,一定要分清楚,对于一切法才不愚痴。如来藏不是权设假设的法,是本来就有,不用再从外得。也不是修行不起念时,了了分明时,真心如来藏就出来了,不能把了了分明的心当作真心如来藏,了了分明的是意识心。真心如来藏不管你起念与不起念,分明与不分明,了了与不了了,祂一直都存在着。真心如来藏也不管你颠倒不颠倒,祂本来就不颠倒,本来就在,对于六尘境界如如不动,不分别,不起念,不散乱,不随境界转,始终保持自己的无为性,而不动摇。

十四、法本无法,意思是说如来藏这法当中 ,一法也无,无形无相,心体本空。这句话不是让我们舍去成佛之心和修法之念,那样就不会出离生死火坑。不学佛的人都没有成佛之心,和修法之念,但他们永远处于生死轮回中。

不思善不思恶之心,是指真如心,祂没有思考三界法六尘法的功能作用,祂本来就不思,不知善恶是非。不思善恶不是说让意识也处于不思善恶是非的状态,就成为真如了,意识心也不思的时候,就是入定状态,入定状态仍然是意识心的境界,不是真如本心的本有状态,因此不能把意识心不思善恶时,就当作真如,就以为这时候开悟了。意识如果入定不思惟了,就不能参禅,不参禅不思惟,就不能悟道。

我们修行所体证到的智慧境界,都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表达不了的,有可能是没有真悟。如来藏在哪里,哪个是,怎样起作用的都可以表达,简短几句话就能表达清楚,长篇大论更能说得详细。佛用四十九年时间,也没有讲完如来藏法,只讲出来极微少的一点点,没讲出来的法还有极多极多。所以只要真实证悟,都能把如来藏表达出来,也会表达得很准确到位。

十五、八识能否了别身体的状况

身体的变化无非就是胖了、饿了、瘦了、渴了、轻安了、舒适了、疲乏了、困了、还有呼吸的状况,色身内脏的状况,血液流动的状况,身体任何一个部位的异常状况,这些都属于身根的运行情况。身体的各种状况,各种变化,最直接的了别是身识,最具体和清楚细致的了别是意识心,时刻刹那不间断了别的是第七识。意识心了别了以后,祂就会生起名言,把身体的某种状况定义为渴,把某种状况定义为饿,把某种状况定义为舒适和昏沉等等,名言和概念是意识心分别之后的产物,把这具体情况分别出来以后,就有文字和语言的出现。

第七识对身根也有了别性,而且没有间断时,从入胎到死亡,以及中阴身里,都在时刻攀缘身根和了别身根状况。第七识缘于如来藏变起的身根相分,而有自己的识别了别性,祂只能了别粗略的状况,不能作具体的了别,因为攀缘的法太多,心识不能集中,也就没有足够的智慧作具体细腻的了别,但是身体的异常状况,祂能首先感觉出来,意识心不知道的,祂就已经先知道了,有时就要警觉意识来了别和关注身体的异常变化。

在六识灭掉时,比如睡着以后,昏迷以后,入定以后,第七识都在坚守和执著着身体,在昏迷时,身体只要稍微缓过来一点,祂就要唤醒意识出来,让身体动起来,在身体受伤时,祂能努力强撑着身体,不让意识和身识灭去,顽强地守着身体和生命,祂认为身体是祂的,六识都是祂的,色声香味触法都归祂所有,因此祂才执著不舍,是最顽强的一个识。当身体出现病痛时,即使睡着六识都已经灭去时,祂还一直在惦记着身体,一旦身体病痛加剧,祂就马上唤醒六识来处理身体的状况,以至于一宿不能睡个安稳觉。因此说第七识能了别色身的状况,了别粗略的状况,有个粗糙的判断,只是不能细腻一些。

第七识和第六识的了别性也有很大的区别,只是六识的了别性比较详细和具体,能给出概念和定义,能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第七识和如来藏不能了别身根具体的状况,不能给出概念,也不能下定义,不能用文字语言表达。

如来藏是否能了别色身呢?如来藏也能了别身体的状况,如果说如来藏对身根不能了别的话,身体就没办法产生变化,也没办法继续存在下去,祂还是能够了别身根的。但是祂的了别性与身识、第六识和第七识的了别性完全不同,祂绝对不能具体了别身根是哪种状态,也不会出现名言,不与文字语言相应。如来藏对身根的了别,还是以了别种子最为根本,祂了别了业种和业缘的同时,就知道身根当前是什么状态,下一步要如何变化,然后输出四大种子让身根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一定与业种一致。

其中具体的如何祂还是不知道,比如现在皮肤还挺好,一会就要有个因缘促使皮肤出现病变,祂知道要如何改变皮肤的状态,但是祂心里没有概念,没有湿疹或者是水泡的概念,祂就能变出湿疹和水泡等等之类的东西,祂是从业种和业缘上知道要如何变化皮肤,世俗的名言和概念祂没有。因为如来藏不了知世俗法,所谓身体具体的变化的状态,如胖、瘦、扭伤、骨折、流血、肿瘤等等这些名言概念祂不懂,这些属于世俗法,如来藏不了别具体的世俗法。

祂有祂了别的内容和方式,七识心无法知道祂的心理,如来藏主要是以了别种子的形式,知道身根当前的大致的状况,以后一段时间内的状况是怎么样的,祂也能知道业缘要如何演变和发生,但是心里还是没有我们世俗界的名词概念,第六识与如来藏不能用语言文字来沟通。如来藏依种子判别就知道身根下一步应该如何变化,再下一步应该如何变化,下一秒钟、下一分钟、下一个小时、或者第二天身根要如何变化,祂依据种子,有一个大概的判断,祂这种判断和我们七识心的判断还有很大区别,如来藏的了别性和七识的了别性截然不同。

再者,如来藏通过了别七识心行,也能知道身根要如何发生变化,比如让身体上火了、发胀了、咳嗽、头痛等等,祂随顺配合七识的心行,促使身根出现以上种种变化,使得身心保持一致,互相影响,这种身根的变化也是三个能变识共同和合运作的结果。

十六、如来藏只有了别到身根的情况,才能帮助身体正常运行,当身体出现异常时,才能帮助身体复原。比如说身体受伤、皮肤破损、流血,身体做手术了,如来藏肯定知道身体的状况,之后就能自动的给身体受伤的地方弥补上肌肉,让身体复合,让筋骨连接完好,恢复如初。如来藏通过不断的输出四大种子,让身体复原,逐渐健康起来,所以如来藏能了别身根,配合身根,实现业因果报。

只是如来藏了别的方式和前七识,尤其是和意识都不一样,祂不了别具体的世俗法方面的内容,但是祂还是有祂独具的了别方式,祂了别之后,不会给身体情况下个定义,加个概念,没有受伤、流血、骨折、溃烂等等这些名词概念,也没有想修补的心行,祂只是按照祂特有的程序来运行,祂的心行真的不好窥探。

祂没有名言,没有概念,也不知道身根具体的状况,但是祂能完全配合身根配合七识,完成身根的各种变化,达到与业种、业缘和七识同步,这说明如来藏能同时了别无数色法和心法。身体手术了,受伤了,祂会帮助恢复,渴了、饿了、疲乏了、困了,祂能配合身根和七识解决出现的问题。如来藏的配合主要是配合意根,因为意根也了别身根,因此就想改变身体状况,祂了别意根的心行,就配合意根,让身根有相应的变化,除非因缘条件不允许。

既然一切法都是如来藏所生,如来藏所变幻,如来藏所变化,一切法因为如来藏才能产生变异,才能有生住异灭,我们就要仔细思惟,如来藏对一切法有没有了别性,有没有见的作用。祂肯定有,祂能够了别一切法,只是了别的方式和内容,与七识大不相同,我们现在没有甚深的智慧观察祂的心行,没办法了解祂的心行,也没办法与之沟通,只有当自己证悟了,有了道种智以后,自己慢慢的一点一点体验观行,对于如来藏里的秘密才能都通达了知。

十七、如来藏的了别性与前六识了别性的区别

我们的思想念头、观念、想法、知见,都属于想蕴和行藴范围,想蕴是指六个识心对六尘境界了别的功能作用,继而又取相执取。这种功能作用是如何产生出来的呢?有人说念头存在如来藏里,是如来藏出生的念头,但是如来藏并不存念头,祂只能存种子,存业种。念头是一种法,如来藏存一切法的种子,种子输出以后,就产生了法。意根作意攀缘法尘,触了法尘之后,了别不清楚,又要想了别法尘,如来藏就会配合意根的思心所,生出意识心来了别。

意识心生出来以后,意识的作意心所法就开始运作,意识就作意于意根想要了别的法尘,之后触法尘;触了法尘以后,受心所出生,意识就领纳领受法尘;领纳了法尘以后,想心所运行,想心所了别法尘,取法尘的相,执取法尘;之后就有感受,受蕴出来了,感受以后还要再想,下一步思心所运行出来,意识就要思量思考,对法尘有了胜解,于是思想念头不断的出生、发展、变化,语言也就此产生出来,所以思想念头就是意识心的功能作用。

从以上分析来看,说念头是存在如来藏里的就不对了,如来藏不存念头,而是存种子、存业种,业种现行,识种子生出来,法尘和意识心就出生,意识了别法尘以后,对法尘有了胜解,然后才能有念头。如来藏出生法尘以后,意识了别法尘时就会出现连续不断的了别功能作用,意识执取法尘、思量法尘时,就有思想念头、回忆、妄想、希望、打算、以及想像,这都是属于意识心的功能作用,属于想蕴和行藴。

想蕴就是六识心生出来以后,对法尘的了别取相作用,也就是由五遍行与五别境心所法而运作出来的取相分别性。之后行藴的思心所的行为造作就出来,各种念头就不断的出现。所以说念头是意识心的念想作用,是意根攀缘的结果,由如来藏出生。

如来藏和第六识的区别我们应该能清楚,如来藏有几个遍,遍一切处,遍一切界,遍一切时,遍一切地,遍一切法。遍一切法是最主要的,一切法主要指六根六尘六识上的法,还有超过六根六尘六识的法,六识缘不到,也了别不到的,是由如来藏出生,意根能缘,但不能具体了别的法。凡是由如来藏所出生的,不管在七识心上留影还是不留影,都叫作法,如来藏本身也是法。

我们应该知道,既然一切法都是由如来藏所出生的,由如来藏所执持,那么如来藏肯定在一切法上,和一切法在一起,如来藏不可能是生灭性的,因为一切法不可能同时都灭,总有存在着的法,那么如来藏必然同在,这个法灭了,那个法生出,只要有法存在,就有如来藏存在。

那么有人修定心里没有念头时还有没有法的存在?在没有念头的时候仍然有法存在,眼识还能看见眼前的光明或者是黑暗,耳识还能听见周围的声音,心里没有念头也知道有什么声音,没有念头的时候,身识也知道身体的感受,五识只要在了别五尘境界,第六识就一定存在,祂必须配合五识了别五尘境界,外加一个法尘境界,这时候六尘都在,六识心也都存在,六识心只要存在,就要了别六尘境界。除非入深定了,入深定了还知道自己入定了,还有心喜,说明意识心还在。但是有时候意识了别不清楚自己所处的状态,也许还不知道自己在了别,一个可能是因为祂自己的心识弱,再一个可能是因为意识有愚痴性,反观力弱,愚痴的人没有能力反观自己到底在干什么,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样的心念,在起什么样的作用。

如果心中某个法灭了,还有了别这个法的意识心存在吗?那就没有了,意识心在这个法上就不存在了。但是另一个法生出来,意识心了别到了,就在另一个法上出现;当另一个法灭了,了别那个法的意识心就随之而灭,意识心总是在随着六尘法生,随着六尘法灭,意识心是要随着境界的转换而转换的,境界的转换一个是意根的攀缘在不断的转换,一个是境界的因缘要不断发生生灭变化。

而如来藏不管法生法灭,祂一直存在着,这个法灭,那个法还在,如来藏一直在执持着祂所出生的一切法,有些法我们能接触得到,有些法我们就接触不到,但如来藏一直都存在,都接触。所以在修定时,不管心中有念没念,如来藏都在,我们睡着的时候,更是一点念想也没有了,但是如来藏还是存在;即使昏迷了,如来藏还是存在,到临死亡之时,任何一种想法都没有了,马上就要死了,如来藏仍然存在;即使六识都灭了,还有意根在,那么如来藏就存在着。因为祂遍一切处一切法,没有祂就没有法,有法就有祂。

我们一般情况下所能知道的了别性,都是指第六识的了别性,以第六识的了别性为主,当然前五识也有了别性。眼识的了别性,能见光明和黑暗,当眼前看不见黑暗,也看不见光亮,这个时候肯定没有眼识了,只要能看到一点亮光,即使是闭着眼睛,还能知道眼前是黑暗的,这个时候还是有眼识的存在。

前五识的了别作用比较粗浅,我们很容易就知道有没有五识的存在,这个知是第六识的知,第六识能知五识是否存在,能知五识的状态。但是第六识的体性比较微细,了别的范围非常广,能把第六识了别的范围都了别到,也是不太容易的,当然了别第六识的了别,还是第六识自己,这是第六识的反观力作用。

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一切境界就是六尘境界,只要把六尘境界的概念弄清楚了,就能判断出自己所接触和了知的境界是不是属于六尘境界,只要是六尘境界,能了知六尘境界的心,一定是六识心,肯定不是如来藏。因为如来藏了别慧特别劣,祂不了别六尘境界,六尘境界是好、是坏、是粗、是细、是美、是丑,如来藏都不知道。

但是如来藏也是识,祂也有识的功能作用,识的功能作用就是了别分别的作用,如来藏了别分别的作用是什么?祂在何处起了别分别作用呢?我们知道,业种成熟业缘现前时,果报就出现,因为什么而出现果报、受果报呢?是因为如来藏把业种输送出来了,果报是与众生造业的业种相一致的,就是说众生造什么业,肯定就要受什么样的果报,我们现在所受的果报肯定是从前造过的业所感召到的。

那么如来藏是如何把业种输送出来,让我们受到相应的果报呢?如来藏是如何产生我们的五阴身,产生五阴所受用的色声香味触法和三界世间法呢?因为如来藏有了别业种的功能作用,祂了别业种以后,知道缘熟了,就能让业种现行出来,按照业种如理如法如实的变现众生的五阴色身,变现五阴身生存的环境,变现五阴身的一切业缘,如实的实现众生的业因果报。

如来藏不但能了别业种,还能了别根身,五阴身现在处于何种状况,下一步五阴身应该如何变化,再下一步五阴身又应该要如何变化,如来藏因为能随时随地了别业种的关系,这些事祂都知道,祂能依业种和业缘使五阴身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五阴身刹那刹那的生灭变异,都是如来藏对五阴身和业种的了别作用的结果。

如来藏还能了别五阴生存的宇宙器世间,宇宙器世间其实也是在刹那刹那发生着变化,我们现在没有能力观察出来,因为心太粗糙,智慧太低劣了,无法了知这些生灭变化现象,也没有甚深的禅定和智慧观察到这些现象。但是我们却能观察出一段时间内宇宙器世间的生灭变化,这些变化都是如来藏依据众生的业种,在刹那刹那的变现和维持着。宇宙器世间要如何变化和转变,如来藏都能知道,所以祂要不断的输送四大种子,不断的改变着宇宙器世间,宇宙器世间才有生住异灭的现象存在,宇宙各种现象上的发生和变化,都是如来藏了别宇宙器世间、不断变造宇宙器世间的结果。

如来藏因为能了别业种,了别宇宙器世间,祂就能让宇宙器世间不断的发生变化,比如最大的最初的变化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生灭,地球的成、住、坏、空,这都是如来藏的功能作用,如来藏依据业种,不断的输出四大种子,就能让宇宙器世间出现这些变化,所以如来藏作为识,祂也有了别性。

如来藏这种了别性,我们一般都观察不出来,因为没有证得如来藏,也没有甚深的智慧,我们一般所能知道的了别性都是前六识的了别性,意根的了别性我们也无法了解,所以我们知道的了别性,肯定就是前第六识的了别,以意识心为主,不大可能观察了知到如来藏的了别性。

如来藏和第六识这两个识的体性,我们应该仔细分清楚,分清楚以后,在将来参禅的时候,就不会把我们所处的清清静静的状态,没有思想、没有念头的状态,当作是开悟的状态,认为自己的心清静了,达到无知无念了,这就是清净的如来藏。可是这里还是有个知,知境界法,知自己清净和无念的知,这正是第六识对自己的反观性的知,不是真心如来藏的知,也不是意识的无知。但是这个时候如来藏的知和无知也都在,需要我们用慧眼去把祂识别出来,这样就能找到自己的主人公,参禅也就达到初步的成功了。

十八、言语道断,是指真心阿赖耶识根本的体性,祂没有语言,也不通达晓了任何语言。因此祂不说话,我们说话,祂也听不见,听不懂。所以我们想开悟找到祂,祂也不会说,我在这里,这就是我,所以参禅这种事跟祂无关,祂不理会这件事。但是在参禅时,没有祂的佐助,我们真就不能参禅,没有祂的佐助,我们什么也不能做。换句话说,没有祂,根本就没有我们,更不用说参禅了。

所以言语道断,是指祂不通语言,不通文字,不听劝告,不听骗,不听哀求,不听吩咐,不听利诱,不听两舌,不听恶口,不听绮语,不听是非,也不听赞美,语言文字,干脆就不用施加于祂。言语道断的意思,不是让我们修到自己没有语言时,就是悟了。妄心的没有语言与真心阿赖耶识的本来就没有语言,不是一回事。

心行处灭,也是指真心阿赖耶识的体性,真心没有任何心行,没有任何想法和打算,没有任何贪求和厌弃,祂无所求,也无所得,因此事事都不作主。在六尘任何境界里,祂都不起心,不动念,既不贪,也不嗔,也不愚痴,没有邪见,也没有我见,完全是一个无我的心。所以心行处灭就是指真心,祂没有三界世间的心行,不对六尘境界,不知六尘,不分别六尘,无论什么样的境界来了,祂都不动心,所有六识心所具有的善恶和不善不恶的心行,祂都没有,祂是清净而又无为的。

十九、如来藏不了知具体的万法和六尘境界,这是第七识所了知的部分,也是六识所了知的内容。真心与妄心的体性,所对应和了知的内容,要严格区别开,这样才能有正确的认知和智慧。如来藏知,如果意识不知,没有什么用,意根知了,意识知了,才有意义,才有作用。

虽然能读万卷书,而不知其意,也不是真正的精进。学法的根本目的,是获取智慧,不是为了收藏无数的知识和学问,不是为学而学,更不是学给他人看的。所以为了获得智慧,我们要做什么,如何做,是应该要用心思考的。学佛人,是学佛的心和行,不是要收集所有佛的语言,而是通过佛的语言,了解佛的心,然后学习佛的心,效仿佛的行,最终才能与佛平等无二,慈悲于人。

二十、无一切念者,为真如心,不是妄心七识,只有真如无念,不念一切法。众生的妄心是有念的,因为六识只要存在,就要面对六尘境界,肯定有念想。佛虽然是无上觉,祂的七识心也有念,佛要观察哪个世界众生的缘熟,可以现应化身去救度,而观察思惟就是念,没有念不会去观察众生的根器和众生的因缘,没有念佛就不能因材施教,演说无量法。释迦佛在娑婆世界度众也没有离开过念,除非佛入定,和无事时,不用度众生时,才没有念。

但是从另一面来说,真如也有念,真如除了不念六识所念的六尘境界,其余一切祂都念。悟后慢慢就会懂得真如的有念和无念,那是后得智、别相智、道种智才能了知的内容。所以不能把真如的无念当成意识心的无念,也不能把意识心的无念当成真如的无念,悟前往往错会佛语和祖师语。现在普遍都是真妄不分,把妄心的体性当真如的体性,而真如所具有的体性让妄心修行去达到,那怎么可能做得到呢?现在的众生颠倒知见太多,真不知真,妄不知是妄,真妄互相混着说。

二十一、有人说如来藏是众生立出来的,我们立祂,祂就存在,不立祂 ,祂就不存在。可是实际上如来藏根本不用我们立,祂本自存在,任何人想推翻祂,也推不倒。祂永远不灭,任何人用任何力量,都不能磨灭祂,不管众生承认不承认祂,祂一直都在默默无闻的工作着,为众生奉献着一切法,俯首甘为孺子牛,祂只管耕耘,不要收获。

如来藏是世间最正之眼,能见一切法,而又无所见;能知一切法,而又无所知;能闻一切法,而又无所闻;能觉一切法,而又无所觉。祂无见无不见,无知无不知,无闻无不闻,无觉无不觉。如来藏的无知,是因为如来藏不对六尘境界,不分别六尘境界,对一切法不作具体了别,又没有觉观,没有名言概念,没有知见,没有观点、意见和看法。

但是,如来藏又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无所不闻,无所不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如来藏能了别业种,了别业种时就了别了一切法,同时依如来藏而运行的佛性,在一切法上都能运行,对一切法都有见性,因此能觉一切法,能观一切法。此种觉观与七识的觉观截然不同,其见性与七识的见性也截然不同,众生往往很难区分。

如来藏在了别业种以后,就要依据业种,变造一切法。如果祂不知一切法,那就无法变造了,或者是要错乱地变造,那就会出现因果不符、无因有果、有果无因的现象,而众生的因果从来就没有错乱过一丝毫,可见如来藏能如实了别业种,如实依业种出生一切法,实现因果律。实际上,因为如来藏能知一切法,才能变造一切法,祂知的方式,一是知业种,二是知因缘;另一方面祂有见性的功能作用,能见一切法,就能配合一切法生起和转变。总体来说,如来藏的见闻觉知性非常殊胜,也很特别,别于七识的见闻觉知性,我们难于了知。

二十二、无心定与真如三昧的区别

无心定的意思,就是住在定境中,无念无想,无所事事,百无所思,意识不起思惟和观照,就像楞严经中世尊所说的内守悠闲的状态,这些都是意识的闲着状态。有些人就误会这种状态就是不起念想的真如了,认为是证得真如三昧了。其实真如本来就没有一丝念想,不管修不修定,都是如此,因此真如的状态永远不改变。而禅定中意识的不起念的状态,是修出来的,先无后有的,那么有后还能无,早晚还会消失,生灭变异之法,就不是不生不灭的真如,那就不等于真如三昧境界。

二十三、动念即乖的意思

乖,是乖离、违背、不是的意思。当我们动起念头的时候,这个起念动念的心,不是第八识本心。因为第八识从来不动念头,尤其是三界世间法里的念头,有语言有文字有声音有心思的念头,第八识都不会出现。只有妄心才有念头,因为意根对于世间法的攀缘不止,惦念不断,意识就要不断的出生各种念头和思想,生生灭灭,断断续续,抓不住理还乱。所以没有唯识种智的人,所能观察出来的念头,都是妄心思想出来的,起念的心都是妄心,不是第八识本心。

二十四、怎样才是无分别?

如来藏的无分别性,七识心很难做到。接近于如来藏的无分别状态,也就是七识的无心状态,七识心无心时,对一切法都无所谓,不再放在心上。看像没看见一样,听像没听见一样,没有人我对立是非纠纷,不管好坏是非,不着六尘境界。

但是这种状态,还是分别了,知道是色是声是香,认识你我他她,有了名言概念,与如来藏那种不知所以,没有名言概念的无分别状态还是有区别的。毕竟识心种类不同,功能作用就不能相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