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四念处经讲记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二乘解脱 更新时间: 2020-11-29 21:31:20 阅读: 3080

二、观色身的行住坐卧

原文:复次。诸比丘。比丘于行者。知我在行。又于住者。知我在住。于坐者。知我在坐。于卧者。知我在卧。又此身置于如何之状态。亦如其状态而知之。

释:观呼吸的修习,功夫达到纯熟,心念已经能时刻集中,不再散乱昏沉以后,就开始修习训练动中的定慧。这个难度会增大一些,观行时需要更强的定和慧,需要心念的观照力更强,照顾的更全面。

在行走运动中观行,心里时刻要知我在行走运动。行是动转,不寂止,是指身体的走动、运转、活动的意思,是指身体没有静止的状态。自己的身体无论是在走路,还是在作其他的事情,心念都要反观到,都要觉知到,不要给自己留下心念散乱攀缘的空间。比如从家里走到外面,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或者走到大街上,走在上班的路上,或者在做一些工作和杂事,或者与人谈话,这些活动自己心里都要清楚的知道:我在行,我目前正在做什么。这样心念就被拴在目前所作的事情上,心念专一,心就会定下来了,了别的智慧就得到增进,看问题就清楚,思惟就细密。

身体活动当中的定慧修习训练好了以后,就往下修习身体止住时的定慧,又于住者,知我在住。住就是停留、停止的意思,身体在站立着,倚靠着没有动,处于静止状态。这个时候心里也都要知道,心不能散乱打妄想,把心念都要拴在当前自己的色身上,不缘于他物、他事。身体在不做事情的时候,心念也要专一,不给自己乱想的机会。

在坐着的时候要知我在坐,自己在盘腿静坐,在散乱坐着,心里也要知道,心念只缘色身当下的状态,不妄想其它。身体在躺着的时候也要知道我在躺着,自己在躺卧着,右胁卧,或者是左胁卧,以及其它姿势的卧,心里都要清楚了知。这些状态心里都要清楚知道,如果不知道就说明心里在昏沉,或者是心念不专,在打妄想。心思散乱的人总是一问三不知,昏昏沉沉的人,你要问他什么事,也是一问三不知,无定就无慧的缘故。

此身置于如何之状态,亦如其状态而知之。不管身体处于什么状态,行走坐卧也好,语笑动默也好,疼痛疲乏、舒适轻安也好,心里都要知道。内心要非常的清明,既不散乱也不昏沉,明明了了。对于身体的任何状态都清楚,比如身体是晃动的,还是静止的,腿是动来动去的,还是盘着的,腰是弯的,还是挺直的,这些状态都要知道。

原文: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

释:做到以上这些以后,就要观内身,整个色身的状况,自己都清楚,全部心念也要住在这上面。内身从五脏六腑、肌肉、骨骼到外表的皮肤、五官,从头到脚心里都要知道。然后又于外身观身而住,外身就是指色声香味触法,比如眼见的色尘、耳听到的声音、周围出现的气味、口腔里的味尘、身上的触尘、心里的法尘等等,这些法内心都要知道。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内身和外身的状况,心里同时都要知道。如果没有定力,慧力就不足,只能知道其中一样两样事情,其它就不清楚了。

当训练到这个内身、外身都能清楚了知的程度时,一心就可以多用。比如说正在做一件事情,同时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都能做的很好,定力相当好,精力相当旺盛。如果没有定力,就连一件事情都可能做不好。我们如果能修好禅定,生生世世都会受益。比如说一个人非常聪明,很会察言观色,很多事情一看就知道,别人的心理状况他能掌握,这就是有定力的表现。他在做一件事,其他的事情也能同时照顾到,四通八达,精力十足。

如果有人兴趣广泛,有可能是精力旺盛,也有可能是心思散乱。要看他做事的结果,如果同时几件事情都做好了,说明他有定力,慧力也很强。举个例子来说,上学的时候,有些学生上课听老师讲课,同时还偷偷看课外书,旁边同学的小动作也知道,教室外面的情况也清楚,老师提问还能回答,每样事情都能做得很好,效率又很高。他用了不到一半的精力就能把学习搞好,这说明这个学生有定力又有慧力。

有些学生竖起耳朵听老师讲课,好像注意力很集中的样子,却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也不能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他是一边听课,心里还装着其他的事情,自己还不一定知道,这样他听课就有很多的障碍,昏沉和散乱都有。作业做几个小时,完成的也不好,他也没干别的什么事,这就说明这个学生既没有定力,也没有慧力。

有人就会说,这孩子天生学习就不好。其实就是前世没有训练过定力和慧力,加上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今世业种现前,学习就是这个样子。如果一个人定力不好,精力不集中,慧力不好,就处理不好事情,所以有定才能有慧。如果一个人现在心里非常散乱,正在生气,或者正在着急,这个时候,考虑问题就不容易考虑清楚明白。如果精力非常集中,事情就很容易思考明白,很快就知道该做如何处理,慧力就显现出来。

原文: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

释:于身观生法而住,在我们行住坐卧当中,当身体出现新的状况,或者身体感觉轻安,或者身体感觉疲乏,或者内脏器官发生变化,或者皮肤发生了变化,凡是原来没有的,现在出现了,自己都要知道。于身观灭法而住,原来身体上的现象,现在消失没有了,都要观察到。比如身体上某部分有痛觉,或者有病患不适,现在消失了,自己都要知道。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身体上什么现象生起了,什么现象灭掉了,都要观察到,心里同时都要了知清楚,这个心思就很细密。

原文: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而住。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释:这样修行观察以后,自己现在的意识中全都是这个身体,都是这个我,心心念念都是个我,那么关于色身的观念就牢固形成了。最后还要把这个心念泯灭、消除掉,内心要空静下来,把身体从心念当中排除出去,空却自我,这样就会入到深定中,心不着我。

现在即认可色身是空的,色身不是我,但心里也不执着世间的任何物,就这样内心空空地安住着,心要无所依而住,任何相都不要着。把身体观念排出去以后,心里也不要着任何其他的事物。假如这个时候心里是贪恋着金银珠宝,那就没修好,心中还有物,不空净。修习到后来,心里都要空掉一切法,色身不是我,世间任何物也都不是我,不是我所有的,一切法全部都要淡化、空掉。这样入定就深了,执着贪欲都会减少,或者消失,内心既不贪着色身,也不贪着任何物。

以上就是于身观身而住,我们心里不再认可这个身体,不要认为身体就是我,因为身体有各种生灭变化,它不是我。我们一旦有了身体不是我的这个观念,就容易忘身。忘身就能得定,断身见,还能断我见,我们要这样去用功。如果内心有很多妄想,这个道理就思惟不透彻、不清楚。所以我们想要有智慧,一定是定在前,修好禅定,有定就能引生智慧出现。

原文:复次。诸比丘。比丘不论行往归来。亦由于正智而作。彼观前顾后。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屈于伸。亦由正智而作。

释:世尊告戒诸比丘:你们不论行往他方,还是从外归来,内心都要有正智正念,知自己目前在做什么,心不散乱和失念,不昏沉不掉举,由于正智而作。你们无论是看向前方还是瞻视后方,心里都要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既不昏沉,也不散乱,也要具足正智正念,由于正智而作。你们无论是弯腰还是伸直身体,不管身体是什么姿态,心里都要清明了知,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昏沉不掉举,具足正智正念,一切都是由于正智而作。

无论一天当中做些什么事,都要有正知正念,心不昏沉,也不散乱,清明了知目前所作的一切事情,有定有慧。比如我们出去办事,办完又回来,整个这个过程也是由于正智而作,内心清清楚楚,既不散乱,也不昏沉,做什么事情都一清二楚,心念清明,了了灵知。看眼前或者看身体后面,不管看什么,前顾后看,左右瞻视,心念都要清楚明白。

原文:彼于着僧伽梨(袈裟)衣钵。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食饮咀嚼尝味。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大小便。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行住坐卧醒语默。亦由于正智而作。

释:佛说,比丘们,你们穿上袈裟,手托着钵,也要正心正意,清楚的了知自己在托钵乞食,心不散乱掉举,这些事都是由正智正念而作。出家人出去托钵乞食时,要穿上三衣,拿着钵出去乞食。比丘的穿衣拿钵,也要由正智而作,不是稀里糊涂,昏昏沉沉的,而是有定有慧,内心清明,正知正念而作。那么我们出门办事,与人打交道,也要正知正念,清清楚楚地做好每件事情,心不糊涂。

托钵乞食回来以后,在吃饭、喝水、咀嚼、尝味等等日常琐事当中也都要正知正念,清清明明地来完成,心不掉举。就连如厕大小便时也要正智正念,了知自己目前所作,心不散乱。比丘们在走路、站立、坐着、躺着、醒来、说话、沉默的时候,都要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目前的状态是什么,正智正念,不散乱不昏沉。

那就是说,除了睡着以后心里不能了知了,其余的时候全部都要正知正念、清清明明、了了灵知。如果内心不是清明了知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昏沉,一个是散乱。定力提高,心念就会集中到眼前所做的事,周围的事情都会知道。整个色身的状况,乃至外身的状况,周围一切情况,都能清清楚楚,明明了了。

要做到心不乱想是很不容易的,如果修习训练得好,定力就会相当好,慧力也就相当好,看书和思惟法义的时候,很容易就能思惟通达。否则读佛经就很难读懂,一边读一边打妄想,读多少遍也不能明白其中真正内涵。或者跟别人交流时,意念不集中,心思散乱,人家表达的意思听不明白,自己的观点也阐述不明白。如果内心静到一定程度,别人一个表情或一个动作,自己就会知道对方的目的,想要干什么,甚至对方自己都不知道,你就先知道了。

世尊在这段经文中是在教我们动中定、动中禅,这也是大乘参禅的基础。我们如果有这个基础,再把这个知身各种状况的知,换成一个话头就可以参禅。像参话头、参公案,参到后来只剩下一个话头的内涵,整个话头浓缩成一个点、一个知,用心念带着,深深地悬在心里,细细地参究,就能明心见性。所以这个方法虽然是小乘修法,但也通大乘的参禅,大小乘的修法到最后也都是相通的,任何禅定也是相通的,并不是对立和矛盾。

原文: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

释:这个地方的修习方法与上边讲的观呼吸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让我们在行住坐卧当中,观照色身,身体的各种状况都要知道,自己的外身,六尘的境界也要知道。这个定力要求更高,观照力也更强,将来就能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定慧。如果定慧不足,只顾着观身体,那边来了车也不知道,出现了其它情况也不知道,说明慧力还是不够广大。定力如果足够好,在观自身的同时,那边来了车就知道,就能躲避开,四面八方的人事物都知道,就能同时处理很多的事情。定力如果不好,只做一件事,都可能做不好。

原文:或于身观生法而住。或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而住。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释:这个修习方法都如上文,在行住坐卧中,身体当中生起了新的现象,要了知,身体当中某种现象消失了,也要了知,身体当中同时生起和灭去的现象都要了知,一法也不糊涂,不含糊就能清清明明,明明了了。

身体当中的各种生灭法观行完了以后,心念里就会都是这个色身我,思想里都是这个身体。最后要把这个身体是我的观念泯灭,思想中不要再有我这个身体。心念要空,内心既不依赖色身而安住,也不依赖任何法而安住,空空净净,无一法在心。这样就能空却这个身我,不认这个身体为我,就会入到一种空定中,在定中已经没有身的观念,就能断除身我见。这就是于身观身而住的修持方法,应该仔细修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