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四念處經講記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二乘解脫 更新時間: 2020-11-29 21:31:20 閱讀: 529

二、觀色身的行住坐臥

原文:複次。諸比丘。比丘於行者。知我在行。又於住者。知我在住。於坐者。知我在坐。於臥者。知我在臥。又此身置於如何之狀態。亦如其狀態而知之。

釋:觀呼吸的修習,功夫達到純熟,心念已經能時刻集中,不再散亂昏沉以後,就開始修習訓練動中的定慧。這個難度會增大一些,觀行時需要更強的定和慧,需要心念的觀照力更強,照顧的更全面。

在行走運動中觀行,心裡時刻要知我在行走運動。行是動轉,不寂止,是指身體的走動、運轉、活動的意思,是指身體沒有靜止的狀態。自己的身體無論是在走路,還是在作其他的事情,心念都要反觀到,都要覺知到,不要給自己留下心念散亂攀緣的空間。比如從家裡走到外面,從一個房間走到另一個房間,或者走到大街上,走在上班的路上,或者在做一些工作和襍事,或者與人談話,這些活動自己心裡都要清楚的知道:我在行,我目前正在做什麽。這樣心念就被拴在目前所作的事情上,心念專一,心就會定下來了,了別的智慧就得到增進,看問題就清楚,思惟就細密。

身體活動當中的定慧修習訓練好了以後,就往下修習身體止住時的定慧,又於住者,知我在住。住就是停留、停止的意思,身體在站立著,倚靠著沒有動,處於靜止狀態。這個時候心裡也都要知道,心不能散亂打妄想,把心念都要拴在當前自己的色身上,不緣於他物、他事。身體在不做事情的時候,心念也要專一,不給自己亂想的機會。

在坐著的時候要知我在坐,自己在磐腿靜坐,在散亂坐著,心裡也要知道,心念只緣色身當下的狀態,不妄想其它。身體在躺著的時候也要知道我在躺著,自己在躺臥著,右脇臥,或者是左脇臥,以及其它姿勢的臥,心裡都要清楚了知。這些狀態心裡都要清楚知道,如果不知道就說明心裡在昏沉,或者是心念不專,在打妄想。心思散亂的人總是一問三不知,昏昏沉沉的人,你要問他什麽事,也是一問三不知,無定就無慧的緣故。

此身置於如何之狀態,亦如其狀態而知之。不管身體處於什麽狀態,行走坐臥也好,語笑動默也好,疼痛疲乏、舒適輕安也好,心裡都要知道。内心要非常的清明,既不散亂也不昏沉,明明了了。對於身體的任何狀態都清楚,比如身體是晃動的,還是靜止的,腿是動來動去的,還是磐著的,腰是彎的,還是挺直的,這些狀態都要知道。

原文:如是。或於内身。觀身而住。於外身。觀身而住。又於内外身。觀身而住。

釋:做到以上這些以後,就要觀内身,整個色身的狀況,自己都清楚,全部心念也要住在這上面。内身從五臟六腑、肌肉、骨骼到外表的皮膚、五官,從頭到腳心裡都要知道。然後又於外身觀身而住,外身就是指色聲香味觸法,比如眼見的色塵、耳聽到的聲音、周圍出現的氣味、口腔裡的味塵、身上的觸塵、心裡的法塵等等,這些法内心都要知道。又於内外身觀身而住,内身和外身的狀況,心裡同時都要知道。如果沒有定力,慧力就不足,只能知道其中一樣兩樣事情,其它就不清楚了。

當訓練到這個内身、外身都能清楚了知的程度時,一心就可以多用。比如說正在做一件事情,同時可以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都能做的很好,定力相當好,精力相當旺盛。如果沒有定力,就連一件事情都可能做不好。我們如果能修好禪定,生生世世都會受益。比如說一個人非常聰明,很會察言觀色,很多事情一看就知道,別人的心理狀況他能掌握,這就是有定力的表現。他在做一件事,其他的事情也能同時照顧到,四通八達,精力十足。

如果有人興趣廣泛,有可能是精力旺盛,也有可能是心思散亂。要看他做事的結果,如果同時幾件事情都做好了,說明他有定力,慧力也很強。舉個例子來說,上學的時候,有些學生上課聽老師講課,同時還媮媮看課外書,旁邊同學的小動作也知道,教室外面的情況也清楚,老師提問還能回答,每樣事情都能做得很好,效率又很高。他用了不到一半的精力就能把學習搞好,這說明這個學生有定力又有慧力。

有些學生竪起耳朵聽老師講課,好像注意力很集中的樣子,卻不知道老師在講什麽,也不能理解老師所講的内容。他是一邊聽課,心裡還裝著其他的事情,自己還不一定知道,這樣他聽課就有很多的障礙,昏沉和散亂都有。作業做幾個小時,完成的也不好,他也沒干別的什麽事,這就說明這個學生既沒有定力,也沒有慧力。

有人就會說,這孩子天生學習就不好。其實就是前世沒有訓練過定力和慧力,加上對所學内容不感興趣,今世業種現前,學習就是這個樣子。如果一個人定力不好,精力不集中,慧力不好,就處理不好事情,所以有定才能有慧。如果一個人現在心裡非常散亂,正在生氣,或者正在著急,這個時候,考慮問題就不容易考慮清楚明白。如果精力非常集中,事情就很容易思考明白,很快就知道該做如何處理,慧力就顯現出來。

原文:或於身觀生法而住。於身觀滅法而住。又於身觀生滅法而住。

釋:於身觀生法而住,在我們行住坐臥當中,當身體出現新的狀況,或者身體感覺輕安,或者身體感覺疲乏,或者内臟器官發生變化,或者皮膚發生了變化,凡是原來沒有的,現在出現了,自己都要知道。於身觀滅法而住,原來身體上的現象,現在消失沒有了,都要觀察到。比如身體上某部分有痛覺,或者有病患不適,現在消失了,自己都要知道。又於身觀生滅法而住,身體上什麽現象生起了,什麽現象滅掉了,都要觀察到,心裡同時都要了知清楚,這個心思就很細密。

原文: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身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亦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而住。諸比丘。比丘如是。於身觀身而住。

釋:這樣修行觀察以後,自己現在的意識中全都是這個身體,都是這個我,心心念念都是個我,那麽關於色身的觀念就牢固形成了。最後還要把這個心念泯滅、消除掉,内心要空靜下來,把身體從心念當中排除出去,空卻自我,這樣就會入到深定中,心不著我。

現在即認可色身是空的,色身不是我,但心裡也不執著世間的任何物,就這樣内心空空地安住著,心要無所依而住,任何相都不要著。把身體觀念排出去以後,心裡也不要著任何其他的事物。假如這個時候心裡是貪戀著金銀珠寶,那就沒修好,心中還有物,不空淨。修習到後來,心裡都要空掉一切法,色身不是我,世間任何物也都不是我,不是我所有的,一切法全部都要淡化、空掉。這樣入定就深了,執著貪欲都會減少,或者消失,内心既不貪著色身,也不貪著任何物。

以上就是於身觀身而住,我們心裡不再認可這個身體,不要認爲身體就是我,因爲身體有各種生滅變化,它不是我。我們一旦有了身體不是我的這個觀念,就容易忘身。忘身就能得定,斷身見,還能斷我見,我們要這樣去用功。如果内心有很多妄想,這個道理就思惟不透徹、不清楚。所以我們想要有智慧,一定是定在前,修好禪定,有定就能引生智慧出現。

原文:複次。諸比丘。比丘不論行往歸來。亦由於正智而作。彼觀前顧後。亦由於正智而作。彼於屈於伸。亦由正智而作。

釋:世尊告戒諸比丘:你們不論行往他方,還是從外歸來,内心都要有正智正念,知自己目前在做什麽,心不散亂和失念,不昏沉不掉舉,由於正智而作。你們無論是看向前方還是瞻視後方,心裡都要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麽,既不昏沉,也不散亂,也要具足正智正念,由於正智而作。你們無論是彎腰還是伸直身體,不管身體是什麽姿態,心裡都要清明了知,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麽,不昏沉不掉舉,具足正智正念,一切都是由於正智而作。

無論一天當中做些什麽事,都要有正知正念,心不昏沉,也不散亂,清明了知目前所作的一切事情,有定有慧。比如我們出去辦事,辦完又回來,整個這個過程也是由於正智而作,内心清清楚楚,既不散亂,也不昏沉,做什麽事情都一清二楚,心念清明,了了靈知。看眼前或者看身體後面,不管看什麽,前顧後看,左右瞻視,心念都要清楚明白。

原文:彼於著僧伽梨(袈裟)衣鉢。亦由於正智而作。彼於食飲咀嚼嘗味。亦由於正智而作。彼於大小便。亦由於正智而作。彼於行住坐臥醒語默。亦由於正智而作。

釋:佛說,比丘們,你們穿上袈裟,手托著鉢,也要正心正意,清楚的了知自己在托鉢乞食,心不散亂掉舉,這些事都是由正智正念而作。出家人出去托鉢乞食時,要穿上三衣,拿著鉢出去乞食。比丘的穿衣拿鉢,也要由正智而作,不是稀裡糊塗,昏昏沉沉的,而是有定有慧,内心清明,正知正念而作。那麽我們出門辦事,與人打交道,也要正知正念,清清楚楚地做好每件事情,心不糊塗。

托鉢乞食回來以後,在吃飯、喝水、咀嚼、嘗味等等日常瑣事當中也都要正知正念,清清明明地來完成,心不掉舉。就連如厠大小便時也要正智正念,了知自己目前所作,心不散亂。比丘們在走路、站立、坐著、躺著、醒來、說話、沉默的時候,都要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麽,目前的狀態是什麽,正智正念,不散亂不昏沉。

那就是說,除了睡著以後心裡不能了知了,其餘的時候全部都要正知正念、清清明明、了了靈知。如果内心不是清明了知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昏沉,一個是散亂。定力提高,心念就會集中到眼前所做的事,周圍的事情都會知道。整個色身的狀況,乃至外身的狀況,周圍一切情況,都能清清楚楚,明明了了。

要做到心不亂想是很不容易的,如果修習訓練得好,定力就會相當好,慧力也就相當好,看書和思惟法義的時候,很容易就能思惟通達。否則讀佛經就很難讀懂,一邊讀一邊打妄想,讀多少遍也不能明白其中真正内涵。或者跟別人交流時,意念不集中,心思散亂,人家表達的意思聽不明白,自己的觀點也闡述不明白。如果内心靜到一定程度,別人一個表情或一個動作,自己就會知道對方的目的,想要干什麽,甚至對方自己都不知道,你就先知道了。

世尊在這段經文中是在教我們動中定、動中禪,這也是大乘參禪的基礎。我們如果有這個基礎,再把這個知身各種狀況的知,換成一個話頭就可以參禪。像參話頭、參公案,參到後來只剩下一個話頭的内涵,整個話頭濃縮成一個點、一個知,用心念帶著,深深地懸在心裡,細細地參究,就能明心見性。所以這個方法雖然是小乘修法,但也通大乘的參禪,大小乘的修法到最後也都是相通的,任何禪定也是相通的,並不是對立和矛盾。

原文:如是。或於内身觀身而住。於外身觀身而住。又於内外身觀身而住。

釋:這個地方的修習方法與上邊講的觀呼吸的方法是一樣的,都是讓我們在行住坐臥當中,觀照色身,身體的各種狀況都要知道,自己的外身,六塵的境界也要知道。這個定力要求更高,觀照力也更強,將來就能有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定慧。如果定慧不足,只顧著觀身體,那邊來了車也不知道,出現了其它情況也不知道,說明慧力還是不夠廣大。定力如果足夠好,在觀自身的同時,那邊來了車就知道,就能躲避開,四面八方的人事物都知道,就能同時處理很多的事情。定力如果不好,只做一件事,都可能做不好。

原文:或於身觀生法而住。或於身觀滅法而住。又於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身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而住。諸比丘。比丘如是。於身觀身而住。

釋:這個修習方法都如上文,在行住坐臥中,身體當中生起了新的現象,要了知,身體當中某種現象消失了,也要了知,身體當中同時生起和滅去的現象都要了知,一法也不糊塗,不含糊就能清清明明,明明了了。

身體當中的各種生滅法觀行完了以後,心念裡就會都是這個色身我,思想裡都是這個身體。最後要把這個身體是我的觀念泯滅,思想中不要再有我這個身體。心念要空,内心既不依賴色身而安住,也不依賴任何法而安住,空空淨淨,無一法在心。這樣就能空卻這個身我,不認這個身體爲我,就會入到一種空定中,在定中已經沒有身的觀念,就能斷除身我見。這就是於身觀身而住的修持方法,應該仔細修行。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