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四念处经讲记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二乘解脱 更新时间: 2023-09-26 20:34:39 阅读: 3000

五、观四圣谛法而住

(一)观苦谛而住

原文: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四圣谛法。观法而住。然。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四圣谛法观法而住耶。于此。诸比丘。比丘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之集。如实知此是苦之灭。如实知此是到苦灭之道。然。诸比丘。苦谛者何耶。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忧悲苦恼闷是苦。求不得是苦。约略言之。五取蕴是苦。

释:再次,诸比丘,比丘应该于四圣谛法观行而住。那么,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四圣谛法观行而住呢?是这样,诸比丘,比丘应该如实了知什么是苦,如实了知什么是苦的集,如实了知什么是苦的灭,如实了知什么是灭苦应该修的道。

那么,诸比丘,苦的真实理是什么呢?出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忧悲恼闷都是苦,有求不得也是苦,总体来说,五取蕴都是苦。

原文:复。诸比丘。生者何耶。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生出产。入胎转生。诸蕴之显现。内外诸处之摄受。诸比丘。此名为生。复次。诸比丘。老者何耶。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年老老耄。齿落头发白。皱纹皮肤。寿命短缩。诸根熟衰。诸比丘。此名为老。

释:再次,诸比丘,什么是生?在所有处的生灵之类中,有很多众生出生、出胎、入胎、再次出生以及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的显现,有内六处和外六处的摄受,就是生。再次,诸比丘,什么是老?在所有处的生灵之类中,有很多众生的年岁大了、衰老了、牙齿脱落了、头发花白了、皮肤出现皱纹了、寿命越来越短了、眼耳鼻舌身成熟衰落了,诸比丘,这就是老。 

原文:复次。诸比丘。死者何耶。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消失散灭。破坏灭亡。消灭死殁。命终诸蕴之破坏。死尸之放弃。诸比丘。此名为死。复次。诸比丘。忧者何耶。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恼。忧愁感内忧内怆。诸比丘。此名为忧。复次。诸比丘。悲者何耶。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恼。叹悲叹息悲哀悲叹悲痛。诸比丘。此名为悲。

释:再次,诸比丘,什么是死呢?在所有处的生灵之类中,有很多众生消失、散灭、破坏、灭亡、消灭、寿命终了、死灭了,以及五蕴被毁破、死尸被抛弃了,这就是死亡。再次,诸比丘,什么是忧呢?诸比丘,三界有法聚集之处有若干程度的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恼、有忧愁感,内心感到愁忧凄怆,这就是忧。再次,诸比丘,什么是悲呢?诸比丘,遇到了若干种不幸之事,被一些痛苦所逼恼,心里生起了悲叹、叹息、悲哀、悲叹、悲痛,这就是悲。

原文:复次。诸比丘。苦者何耶。诸比丘。关于身之苦痛。身之不快。由身触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诸比丘。此名为苦。复次。诸比丘。恼者何耶。诸比丘。关于心之苦痛。于心不快。由意触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诸比丘。此名为恼。复。诸比丘。闷者何耶。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苦法所恼。失望沮丧气馁愁闷。诸比丘。此名为闷。

释:再次,诸比丘,什么是苦呢?诸比丘,苦是有关身体上的苦痛,身体上的不快乐,由于身体上的触所产生的苦痛以及不快乐的感受,这就是苦。再次,诸比丘,什么是恼呢?恼是有关心里的苦痛,心上的不愉快,由意识触法尘所产生的苦痛以及不愉快的感受,这就是恼。再次,诸比丘,什么是闷呢?诸比丘,遭遇到了若干种不幸,心被这些痛苦的事情所逼恼,感到失望、沮丧、气馁、愁闷,诸比丘,这就是闷。

原文:然。诸比丘。求不得苦者何耶。诸比丘。于生法之众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实非于生法之下。我等不愿意生来。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苦。诸比丘。于老法之众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实非于老法之下。我等不愿意老来。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苦。

乃至。诸比丘。于病法之众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实非于病法之下。我等不愿意病来。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苦。乃至诸比丘。于死法之众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实非于死法之下。我等不愿意死来。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苦。乃至。诸比丘。于忧悲苦恼闷法之众生。生如是之欲求。我等实非于忧悲恼闷法之下。我等不愿意忧悲苦恼闷法之来。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苦。

释:那么,诸比丘,什么是求不得苦呢?诸比丘,对于有生命的众生,心里可能要有这样的欲求:我们确实不愿意处于生命之中,不愿意再活着,也不愿意再被出生。然而,却不能满足他们这样的欲求,这就是求不得苦。诸比丘,对于有衰老现象的众生,心里可能要有这样的欲求:我们确实不愿意处于衰老之中,不愿意再衰老。然而,却不能满足他们这样的欲求,这就是求不得苦。

诸比丘,对于有病苦的众生,心里可能要有这样的欲求:我们确实不愿意处于病苦之中,不愿意再有病。然而,却不能满足他们这样的欲求,这就是求不得苦。诸比丘,对于有死亡现象的众生,心里可能要有这样的欲求:我们确实不愿意处于死亡之中,不愿意死亡。然而,却不能满足他们这样的欲求,这就是求不得苦。

诸比丘,乃至于对于有忧悲苦恼闷法的众生,心里可能要有这样的欲求:我们确实不愿意处于忧悲苦恼闷之中,不愿意再有忧悲苦恼闷。然而,却不能满足他们这样的欲求,这就是求不得苦。

原文:然。诸比丘。约略而言。五取蕴之苦者何耶。如次之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诸比丘。约略而言。此等名为五取蕴之苦。诸比丘。此亦名为苦圣谛。

释:总而言之,诸比丘,简略来说,什么是五取蕴的苦呢?众生顺次执取色蕴,执取受蕴,执取想蕴,执取行蕴,执取识蕴,简略来说,有执就是苦,有取就是苦,执不得,取不得,更是苦,这就是五取蕴的苦。诸比丘,这也叫作苦圣谛。

(二)观苦集谛而住

原文:然。诸比丘。苦集圣谛者何耶。此爱能引导再生。有俱喜贪。到处为追求满足。即欲爱有爱无有爱。复次。诸比丘。彼爱于何处生起。于何处止住耶。凡于世间有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释:诸比丘,苦集圣谛是什么意思呢?现世的所有贪爱都能引发再次的出生,再次出生时无论接触什么都伴随着喜乐贪爱,贪爱欲界的法,贪爱色界的法,贪爱无色界的法,所追求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贪爱心理。今世的烦恼能集成业种,引发后世的苦果,这就是苦集的真理。

再次,诸比丘,内心贪爱是在何处生起来的,又是住在何处、止于何处呢?凡是在世间有爱乐欣喜的事物存在,这种爱乐欣喜心就在执行事物处出生,在此处住着,在此处停止下来。喜乐于什么法,心就止住在什么法上,心就被什么法而束缚,不得解脱。

原文:何者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耶。眼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舌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身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意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释:什么是世间里所可爱的、可喜乐的法?眼根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眼根处生起,在眼根处止住;耳根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耳根处生起,在耳根处止住;鼻根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鼻根处生起,在鼻根处止住;舌根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舌根处生起,在舌根处止住;身根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身根处生起,在身根处止住;乃至于意根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意根处生起,在意根处止住。

这是在说六根,众生喜爱六根,因为六根能接触六尘,能为自己所用。因此心就住在六根上,不断的使用六根。

原文:色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声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香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法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释:色尘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色尘处生起,在色尘处止住;声尘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声尘处生起,在声尘处止住;香尘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香尘处生起,在香尘处止住;味尘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味尘处生起,在味尘处止住;触尘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触尘处生起,在触尘处止住;法尘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法尘处生起,在法尘处止住。

这是在说六尘,因为六尘能为众生所用,所有众生都贪爱六尘。

原文:眼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耳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鼻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舌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身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意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释:眼识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眼识处生起,在眼识处止住;乃至耳识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耳识处生起,在耳识处止住;乃至鼻识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鼻识处生起,在鼻识处止住;乃至舌识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舌识处生起,在舌识处止住;乃至身识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身识处生起,在身识处止住;乃至于意识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意识处生起,在意识处止住。

这是在说六识,因为六识能识别六尘,取着六尘,使用六尘,享受六尘,所以众生就喜爱六识。

原文:眼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耳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鼻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舌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身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意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释:眼触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眼触处生起,在眼触处止住;乃至耳触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耳触处生起,在耳触处止住;乃至鼻触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鼻触处生起,在鼻触处止住;乃至舌触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舌触处生起,在舌触处止住;乃至身触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身触处生起,在身触处止住;乃至意触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意触处生起,在意触处止住。

这是说十二处,六根触六尘,之后就出生六识,就能享受六尘境界,因此众生都贪爱六触处。

原文:眼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耳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鼻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舌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身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意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释:眼触之后所生的受蕴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眼触所生的受蕴处生起,在眼触所生的受蕴处止住;乃至耳触之后所生的受蕴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耳触所生的受蕴处生起,在耳触所生的受蕴处止住;乃至鼻触所生的受蕴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鼻触所生的受蕴处生起,在鼻触所生的受蕴处止住;乃至舌触所生的受蕴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舌触所生的受蕴处生起,在舌触所生的受蕴处止住;乃至身触所生的受蕴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身触所生的受蕴处生起,在身触所生的受蕴处止住;乃至意触所生的受蕴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意触所生的受蕴处生起,在意触所生的受蕴处止住。

这是说六识的受,六根触六尘之后,就有六识的感受出生,众生都是非常贪爱受觉受蕴,心都住于受蕴上,为了受蕴,不惜造作恶业。

原文:色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声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香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味想于世间乃至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触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法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释:色想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色想处生起,在色想处止住;乃至声想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声想处生起,在声想处止住;乃至香想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香想处生起,在香想处止住;乃至味想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味想处生起,在味想处止住;乃至触想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触想处生起,在触想处止住;乃至法想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法想处生起,在法想处止住。

六根触六尘,受蕴出生以后,想蕴出生,六识就会执取六尘境界,众生也都贪爱自己的想蕴。

原文:色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声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香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味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触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法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释:色思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色思处生起,在色思处止住;乃至声思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声思处生起,在声思处止住;乃至香思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香思处生起,在香思处止住;乃至味思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味思处生起,在味思处止住;乃至触思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触思处生起,在触思处止住;乃至法思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法思处生起,在法思处止住。

六根触六尘,执取六尘以后,行蕴出生,六识就要造作身口意行了。众生都喜欢行蕴,喜欢不断地造作身口意行。

原文:色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声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香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味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触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法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释:色爱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色爱处生起,在色爱处止住; 乃至声爱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声爱处生起,在声爱处止住;乃至香爱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香爱处生起,在香爱处止住;乃至味爱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味爱处生起,在味爱处止住;乃至触爱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触爱处生起,在触爱处止住;乃至法爱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法爱处生起,在法爱处止住。

贪爱六尘境界的心行,也是众生喜爱、宝爱的,不愿意舍弃的,因此众生也都喜乐于贪爱。

原文:色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声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香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味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触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法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释:追寻色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追寻色处生起,在追寻色处止住;乃至追寻声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追寻声处生起,在追寻声处止住;乃至追寻香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追寻香处生起,在追寻香处止住;乃至追寻味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追寻味处生起,在追寻味处止住;追寻触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追寻触处生起,在追寻触处止住;追寻法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追寻法处生起,在追寻法处止住。

由于众生喜爱色声香味触法境界,为了满足自己的贪爱心理,就会不断的追求六尘寻觅六尘境界,不愿意放弃和舍弃自己的追寻心,所以众生生生世世都在不断的追求和寻觅着六尘境界。

原文:色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声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香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味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触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法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诸比丘。此名为苦集圣谛。

释:等待色的出现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等待色处生起,在等待色处止住;等待声的出现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等待声处生起,在等待声处止住;等待香的出现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等待香处生起,在等待香处止住;等待味的出现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等待味处生起,在等待味处止住;等待触的出现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等待触处生起,在等待触处止住;等待法的出现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等待法处生起,在等待法处止住。

众生对六尘境界的贪爱和追求,一开始是比较粗的寻觅行为,寻觅到一定时候,觉得快得到了,就开始有等待,细心的等待六尘境界的出现。众生由于这些贪爱的行为,就集起了生死业种,后世就会出生生死苦报。

(三)观苦灭谛而住

原文:复次。诸比丘。苦灭圣谛者何耶。对彼爱之无余离欲。灭尽。舍离。弃舍。解脱。无染是。复次。诸比丘。彼爱于何处舍。于何处止灭耶。于世间有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释:再次,诸比丘,什么是苦灭圣谛?对于上述那些法的贪爱已经完完全全离开了,灭尽了、舍离了、弃舍了,对于从前的贪爱,现在已经完全解脱出来了,心已经完全无染了。这是四果阿罗汉烦恼灭尽的境界,有能力摆脱生死苦,可以不再受生。再次,诸比丘,这些爱集在什么处能舍离贪爱的苦果,在什么处才能止息这些贪爱呢?在世间里有可爱乐、可喜欢之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以后就不再有贪爱和喜乐。

原文:何者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耶。眼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舌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身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意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释:在世间里什么法是可贪爱、可喜乐的?眼根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耳根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鼻根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舌根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身根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意根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

原文:色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声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香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法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释:色法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声法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香法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 乃至味法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触法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法尘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

原文:眼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耳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鼻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舌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身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意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释:眼识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耳识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鼻识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舌识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身识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意识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

原文:眼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耳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鼻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舌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身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意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释:眼触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耳触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鼻触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舌触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身触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意触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

原文:眼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耳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鼻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舌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身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意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释:眼触所生的受蕴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耳触所生的受蕴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鼻触所生的受蕴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舌触所生的受蕴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身触所生的受蕴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意触所生的受蕴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

原文:色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声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香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味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触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法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释:色触所生的想蕴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声触所生的想蕴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香触所生的想蕴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味触所生的想蕴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对触触所生的想蕴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法触所生的想蕴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

原文:色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声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香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味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触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法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释:色触之后所出生的行蕴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声触之后所出生的行蕴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香触之后所出生的行蕴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味触之后所出生的行蕴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触触之后所出生的行蕴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法触之后所出生的行蕴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

六根对于六尘的触,之后就会产生识蕴、受蕴、想蕴、行蕴,这时往往也会对五蕴和四蕴产生贪爱心理,那么灭除贪爱,也要灭除六根触六尘时对色声香味触法上的受想行识的贪爱。如贪爱在色尘上产生的受蕴、想蕴和行蕴,在修行之后要断尽,才能得解脱;在声尘、香尘、味尘、触尘和法尘上的受想行蕴的贪爱,也要断尽,才能得解脱。

原文:色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声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香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味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触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法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释:对色的爱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对声的爱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对香的爱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对味的爱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对触的爱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对法的爱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

原文:色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声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香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味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触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法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释:对色的追寻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对声的追寻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对香的追寻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对味的追寻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对触的追寻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对法的追寻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

原文:色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声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香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味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触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法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诸比丘。此名为苦灭圣谛。

释:对色的等待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对声的等待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对香的等待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对味的等待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对触的等待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乃至对法的等待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诸比丘,这就是苦灭圣谛。

(四)观苦灭道谛而住

原文:复次。诸比丘。苦灭道圣谛者何耶。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

然。诸比丘。正见者何耶。诸比丘。如实知苦。知苦之集。知苦之灭。知至苦灭之道。诸比丘。此名为正见。复次。诸比丘。正思者何耶。无欲之思。无恚之思。无害之思。诸比丘。此名为正思。复次。诸比丘。正语者何耶。远离两舌。远离恶口。远离妄语。远离绮语。诸比丘。此等名为正语。复次。诸比丘。正业者何耶。远离杀生。远离不与取。远离邪淫。诸比丘。此等名为正业。

释:复次,诸比丘,什么是苦灭道谛呢?八正道是能灭苦的修行方法。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那么,诸比丘,什么是正见?如实了知什么是苦,如实了知什么是苦的集,如实了知什么是苦灭,如实了知什么是苦灭修道的方法,就是正见。复次,诸比丘,什么是正思呢?没有任何欲望的思维,没有任何嗔恚的思维,没有任何恼害的思维,就是正思维。复次,诸比丘,什么是正语呢?远离两舌,远离恶口,远离妄语,远离绮语,就是正语。复次,诸比丘,什么是正业呢?远离杀生,远离不与取,远离邪淫,就是正业。

原文:复次。诸比丘。正命者何耶。诸比丘。于此。圣弟子舍邪命。依正命而营活命。诸比丘。此等名为正命。复次。诸比丘。精进者何耶。诸比丘。于此。比丘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不生未生之恶不善法。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远离已生之恶不善法。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生未生之善法。起坚决心卖力精勤。心勤注意。令住已生之善法。令不惑乱。使之增长充满。修习成就。诸比丘此等名为正精进。

释:复次,诸比丘,什么是正命呢?诸比丘,在世间里维持生活,圣弟子能舍弃不如法的谋取生存资粮的手段,而依于如法的、合理的谋生手段来活命,这就是正命。复次,诸比丘,什么是正精进呢?在修道过程中,能够生起勇猛心,非常卖力地精进地让还没有生起来的恶法不再生起;勇猛、精进、卖力地专一其心,心心念念都要远离已经生起的恶法不善法;并且生起勇猛的精进心,专注一心让还没有生起的善法生起来;勇猛精进地,专心一意地住在已经生起来的善法上,让善法不被惑乱,逐渐增长,圆满成就,诸比丘,这就是正精进。   

原文:复。诸比丘。正念者何耶。诸比丘。于此。比丘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欲恼。于受观受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欲恼。乃至于心观心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欲恼。乃至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欲恼。诸比丘。此等名为正念。

释:复次,诸比丘,什么是正念呢?诸比丘,比丘修习正念,要修于身观身而住,精进勤勉,正智正念,舍离世间的欲望和恼害;比丘修习正念于受观受而住,精进勤勉,正智正念,舍离世间的欲望和恼害;比丘修习正念,于心观心而住,精进勤勉,正智正念,舍离世间的贪欲和恼害;比丘修习正念,于法观法而住,精进勤勉,正智正念,舍离世间的贪欲和恼害。诸比丘,这就是正念。

原文:复次。诸比丘。正定者何耶。诸比丘。于此。比丘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达初禅而住灭寻伺。内心安静。心成专一。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达第二禅而住。更舍离喜而住。正念正智。以身感受乐。唯诸圣者说。舍此而正念乐住。达第三禅而住。其次舍乐离苦。以前所感受之喜忧皆灭故。而不苦不乐。成为舍念清净。达第四禅而住。诸比丘。此名为正定。诸比丘。此等名为苦灭道圣谛。

释:复次,诸比丘,什么是正定呢?比丘修习正定,去除贪欲,远离不善法,内心里既有寻觅,也有等待的心理状态,由于离去欲界而生出喜心和乐心;把寻觅等待的心理状态灭去,内心安静恬淡,专一其心,既没有寻觅的心,也没有等待的心,由这种禅定而生出喜心和乐心,到达第二禅而住;然后再舍离喜心而住,心里正智正念,在身体上就会感受到乐触,就如诸圣贤们说的:舍去欢喜心,正念住于乐受上,达到第三禅而住;再其次,把乐受舍去,也离开苦受,从前心里所感受到的喜乐忧愁都灭掉,只有不苦不乐,修成为舍去念想的清净心,就达到四禅了。诸比丘,这就是正定。初禅之前的定,都不是正定。

原文:如是。于内法观法而住。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于法观灭法而住。又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四圣谛观法而住。

释:佛说:就像这样,或于四圣谛的内法观法而住,又于四圣谛的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四圣谛的内外法观法而住。然后又观这些法生起来,观到把心念住于观法生上;然后观行这些法灭去,心住于观法灭上,同时又观这些法的生灭而住,到最后心里有一个念,全部是四圣谛法的念。再把这些法的念舍掉,心住于一无所有的状态,住于空的状态。把心里的任何一种念都要空掉,心无所依,就这样住着,这也是舍觉支。每种观行后面都要舍除心中所念所想,住于舍念中,最后舍念也除,才为究竟。

原文:诸比丘。实不管任何人。七年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七年间之念。诸比丘。不管任何人。于六年间……乃至……五年间……乃至……四年间……乃至……三年间……乃至……二年间……乃至……一年间。如果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一年间之念。

释:诸比丘,确实是不管是什么人,用七年时间,像这样修习四念处,就会得到两个果中的一个果,在现前存在的法中,在现世就会证得解脱的究竟智慧,能趣向无余涅槃;或者证得有余涅槃,希望不再来人间,也就是三四果中必证得一个果。诸比丘,应当花费七年的时间修成四念处观,七年中心心念念都是四念处观,必成就三四果中之一果。

诸比丘,确实是不管什么人,分别用六年的时间,或者用五年的时间,或者用四年的时间,或者用三年的时间,或者用二年的时间,或者用一年的时间,像这样修习四念处,就会得到两个果中的一个果,就是在现前存在的法中,现前就会证得解脱的究竟智慧,能趣向无余涅槃;或者证得有余涅槃,希望不再来人间,也就是三四果中必证得一个果。诸比丘,应当花费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的时间修成四念处观,心心念念都是四念处观,必成就三四果之一果。诸比丘,应当在一年中修习成念念都是四念处观。

原文:任何人七个月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七个月间之念。实不管任何人。于六个月……乃至……五个月……乃至……四个月……乃至……三个月……乃至……二个月……乃至……一个月……乃至……半个月。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半月间之念。

释:确实是不管任何人用七个月时间,如此精进的修习四念处观,必得二果中的一果,一个是无余涅槃,一个是有余涅槃。诸比丘,应当花费七个月的时间,修习四念处,心心念念都是四念处,就会证得涅槃解脱。实际上,不管任何人,在六个月当中,在五个月当中,在四个月当中,在三个月当中,在二个月当中,在一个月当中,在半个月当中,如此精进的修习四念处,必得二果中的一果,即于现前证得无余涅槃或者是有余涅槃。诸比丘,应当花费半个月的时间,修习四念处,心心念念都是四念处观。

原文:诸比丘。实不管任何。于七日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如叙述诸比丘。此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为此而说此经。

世尊如是说已。彼随喜之诸比丘。欢喜世尊之所说。

释:诸比丘,确实是不管任何人,在七日之中,如此精进地修习四念处观,必得二果中的一果,就是在现前存在的法中,证得究竟的涅槃解脱智慧;或者是证得有余涅槃,希望不再来此人间受苦。诸比丘,这种四念处观的修习方法,特意为众生获得清净而说,为了度脱众生的忧悲苦恼,为了灭除众生的生死苦恼,为了众生证得真理,为了众生得到涅槃之乐,而说此经。只有四念处观才能使得众生趣向这些乐处,因此而说四念处经。

世尊讲完这部经之后,所有随喜赞叹此经的诸比丘,都很欢喜世尊所说。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