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佛法雜談(第一部)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綜述 更新時間: 2025-07-01 10:42:04 閲讀: 341

第十二章 修行篇(2)

十九、我們學佛修行要踏踏實實的從腳下一步步起修,不要用高喊口號模式的,成天把口號掛在口邊。那些口號多是十地菩薩聖賢人所修證的內容,如果沒有修到相應的位階,無論怎樣喊口號,仍然無法從腳下挪動半步。比如如夢觀,是十回向位菩薩所證得的,我們現在無論怎樣高喊一切法如夢,如何理解一切法都如夢,內心都做不到看待世俗界一切都如夢幻,等到真正證得一切法如夢觀的時候,已經是十回向位的菩薩,快入初地了。

對於如夢觀的理解,如果沒有修到十回向位,無論理解到什麼程度,終究也是個理解,不是證得。這種理解也叫作慧,如果都追求和滿足於這種智慧,那成佛簡直太容易了,只要把成佛之前的各種觀行理論都拿出來,順次的學習理解,生起各種理解的智慧,那是不是說我們就有了十地等覺菩薩和佛的智慧了?

說食不能飽,真正想修行不應該採取空喊口號似的修行方式。語言說得很高大上,實際自己內心很渺劣。何不針對自己內心的實際情況,採取相應的切實可行的修行方法去修行,不要喊那些短時期內甚至長時期內都做不到的口號。佛法是用來實際觀行和對治調伏自心的,不是用來玩弄口舌的,不能逞一時的口舌,而不注重實際而真正的修行。

比如說如來藏的那種無住,讓我們七識心也要像如來藏那樣對一切法無所住,這簡直是太高遠了。八地菩薩才能相應一部分,也不能完全相應,初地以上的菩薩才能相應一些,更不能完全相應。地前菩薩和悟前菩薩只能理解,讓心不住法很難很難。說歸說,做歸做,實際沒有修行到那個層次,說與做無論如何都不能統一起來,不能一致。因為沒有證得,就不能做得到,理解之後能說,證得之後才能做,那時說與做才能統一協調。所以我們如果遇到一些人說一套做一套,那我們就應該知道,他們沒有實際證得,不是證悟此法者。

再比如明心以後最淺的如幻觀,如果沒有很深的連續的禪定,不能有一絲絲的幻化觀感,離開禪定這種感觀不可能出現,定淺都不行,何況沒有禪定。很多人成天口頭掛著一切法如夢如幻,其實根本做不到如幻,理解的如幻畢竟不能真正起作用,事情臨頭的時候,內心覺受就一點也不如幻,更不會如夢了。我們都應該踏踏實實修行,不要玩口頭禪。那些口頭禪,作為一個自己修行的座右銘當然很好,作為一個追求的目標當然很好,但是還要一步一個腳印的起修,老老實實修福德和禪定,老老實實完成三十七道品,不要指望能越過三十七道品不修,就能完成大乘的各種觀行,這是天方夜譚。

沒有戒和定的慧,都是理解的慧。理解的慧,就像一個凡夫通過學習和情思意解,能講出十地菩薩等覺菩薩甚至成佛的法,實際上他並沒有走過任何一段路,卻能告訴你各段路的大略走法,細講是絕對講不出來的,除非胡說。那麼他人依著他所講的成佛之路,是否能走得很快,或者是能走否得通,都是一個問題。

而一個真正走過那段路的人,只要一指路,他人順指而行,就能快速達到目的地,不走彎路,不用繞行,沒有曲折,直線到達。

二十、正常情況下,修行是要次第修,一個階段一個修行內容,修行層次不同,修行的內容也不同。凡夫有凡夫的修行方法,賢人有賢人的修行方法,聖人有聖人的修行方法。一個凡夫絕對不能使用聖人的修行方法,差距太大了,根本使不上力。

凡夫只能觀行五蘊的生滅變異無常,觀行四聖諦苦集滅道,或者參禪以求明心。凡夫不能觀行八地菩薩所證得的境界,比如無所住無所著,比如空卻一切法,比如不取相分別,比如任運自然等等。

凡夫和悟後的賢人,正處於有心和著相修善法階段,雖然賢人已經初步破了一些相,但層次太淺。這時候就不著在相上,不在相上認知一切法,不僅做不到,還會狂妄自大,撥無因果。比如凡夫看到肉,應該想這是眾生肉,出於慈悲心,不應該食眾生肉,這是正確的修行方式。這時候不應該把肉看空看成無相,看成真如,然後想吃了也等沒吃,於是大口吃起來,同時覺得自己入到真如境界裡了,其實是入到貪欲境界裡去了,這是錯誤的修行方法。

比如說凡夫見到男相女相,不應該說我把男女相空掉,都看成真如一相,於是心裡覺得自己好像已經沒有了男女相,就無所顧忌的交往,結果定力嚴重不足,雙雙走出了軌道。這種修行方法,也可以這叫作惡取空,罪過很大。一個異性如果對自己有特殊要求,而自己卻要不執相,不著相,把對方看作空,看作真如的化身,於是就隨緣。結果菩薩戒的十重戒犯了,那麼地獄肯定是掛號的了。所謂的隨緣,你一定要具備隨緣的本事,內心證得了空,能真真正正的做到心空、不起心、不著相,沒有初禪的定力和初地以上菩薩的智慧,任何人也只是想一想,說一說而已,根本做不到,還是要老老實實的持戒修行,不能跨越修行的界限和次第。

一個凡夫想要懺悔自己過去造作的罪業,應該取相懺悔自己的惡心惡行,以期改變惡的心行。可是卻行大乘無相懺悔,強行自己認為一切煩惱都是菩提,都是真如相,又不能證得無相,這樣認為以後,就覺得心安了。但是心安歸心安,罪業仍然存在沒有消除,果報不饒人。這樣搞,就是惡取空,果報絲毫不爽。

我們學佛修行是有次第有章法的,不可胡來。菩薩能做的事情,凡夫不一定能做,對於異性隨緣度化不是凡夫的能力所及,那是有甚深禪定的地上菩薩所為,凡夫也為,必去三惡道。

現在的佛法簡直亂透了,多數人意識心都很聰明,地上菩薩以及佛陀的修行境界也能了解一些,於是就把地上菩薩應該修行的法,掛在口頭上,認為自己也能做到,這可能嗎?你又不是善財童子,沒有善財童子的善根福德,又不肯踏踏實實修定觀行。

我們修行應該改一改口頭禪習慣,佛法要實修,然後才能實證,實修實證不是口號式的,要有實修的切實可行的具體方法,如果沒有,那就不是實修,也不能實證。我們即使能講出佛所說的話,也沒有什麼用,只是喊口號而已,腳下要一步步邁步才能有所希望。

二十一、菩薩道修行之路漫長,何必在意一時眼前的快慢,目標的達成在三個無量劫,只要在三個無量劫之時最快速完成佛道,就是優勝者。就像萬米長跑,誰個智者在意一百米之內在前在後,根據體能設立長遠規劃安排,保證優先到達終點才是根本,其它都不重要。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目標越長遠,智慧越廣大,胸襟越廣博,氣量越宏偉,志氣越高遠,腳力越有勁,信心越十足。不要在意一時的快慢和輸贏勝負。

如今末法時代,沒有那麼多菩薩種性之人,沒有那麼多好道器,所以絕對不能搞快速證果和明心的速成班。這兩年我看到一些現象,有些警醒了,速成班害人不淺,出來的都是偽劣產品,危害佛教正常有序的發展。

很多人找不到真正修證的入手處,這是正常現象,說明其修證的因緣還不成熟。在他們東碰西撞當中,逐漸成熟自己,逐漸增長其善根福德,以及禪定智慧,完善菩薩條件,培養菩薩心性和德行,最起碼要有做人的德行修養,有人的人格,否則如何當菩薩帶領眾生?把眾生都帶到泥潭當中,都不覺知,近硃者赤近墨者黑,眾生不知不覺都被熏染了惡習,卻以為是菩薩行,這後果也很可怕。

我觀察到一些求悟者,人品極其惡劣,根本不會做人,也不想做好人,如果這些人都知道了修證的入手處,都知道最後一個結果,都成為所謂有名無實的菩薩,那麼今後的佛教該發展成什麼樣子?想想真可怕。

越想快速明心開悟證果的人,越不應該悟,因為有這樣急迫的心,都有不純的目的性,菩薩心性還不足,無所求的心性還沒有培養出來。這樣的人一旦悟後,會更加的有所求,名聞利養心就控制不住了。所以修行方面的事,應該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因緣成熟的人,控制都控制不住,一定會自然而悟,自然就是菩薩。

快速證果和明心,福德累積的不足,業障還沒有消除,煩惱還沒有降伏,一旦接近證果和明心,業障就會出來遮障,煩惱就會現前阻礙,障礙重重,極容易退失菩提和道心,後續修行無力。所以有些因緣不成熟,絕對不能下手去引導,絕對不能摘取生瓜蛋,以免害人害己害佛教。

佛教如果搞速成班,只能辦心性速成班和道心速成班、人性速成班、禪定速成班,絕對不能搞證果速成班和明心速成班。如果心性不能速成、人性不能速成、道心不能速成、禪定不能速成,證果和明心豈能速成?

那麼多人跟我訴苦說,修行沒有下手處,不知如何參禪和明心,不知如何觀行證果,現在想來,那就對了,不知是正常的,沒有入手處是正常的。千辛萬苦的磨練一段時間,因緣成熟,就會什麼都知道都懂得了。

二十二、主人在房間裡觀賞鮮花,然後自言自語說:紅色的花兒很漂亮。這時身邊的鸚鵡聽見了,就跟著說:紅色的花兒很漂亮。鸚鵡所說是如實語嗎?是現量觀察嗎?證得了花兒的紅色和漂亮性了嗎?都沒有,鸚鵡只是學舌,對這句話的內涵一無所知,甚至可能不知道自己說的是什麼。所以不見得是能講出點什麼,就是有修行有實證了。

佛經上說,十信位的眾生學佛就有幾大劫了,遇見佛也有好多尊了,一個無量數劫的學佛修行也就修到初地菩薩的層次。開悟明心的住位菩薩,距離初地菩薩還有三分之二的修行時劫,已經走完了成佛之道九分之一的路程,這已經是修學了很久遠很久遠的時劫,相當不容易了。可見學佛修行,不是很容易的事,道業每進步一個層次,需要付出的時間精力都是無法計算的。所以每個人都不能掉以輕心,認為自己理解理解就成就了一個什麼果位,沒有這樣簡單的事。如果沒有走過那段路,也看不到前面的路途,憑想象當然就會覺得很簡單,成佛很容易;已經成佛的人,才知道成佛這條路究竟怎麼樣,經歷過的事講出來才靠譜。

二十三、背課文的同時,一定要理解課文的內涵,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學佛的過程是:先讀課文,再背課文,接著要理解課文,然後關鍵點要證得課文所說內涵,再然後依照所知所證去實行。這樣,所有的課文都是自己的,不是學來的,從今以後就可以到處廣說課文,都是在說自己心裡的課文。

二十四、學佛如果總背書和盲信,道業如何能有進步?智慧如何能增長?好不容易得個人身,遇到了大乘了義法,如果不好好利用自己的頭腦,深細思惟,求得實證,就白得一回人身,白白遇到正真的佛法,幾十年過去,自己仍然一無所是,豈不可惜?應該盡量把自己不正確不如理的學佛方式,改變過來,不要數寶,要往自己口袋裡裝寶,替別人數沒有用,到頭來自己仍然是一場空。一定要修定,在定中觀行佛法,離開定理解都不能到位,更何況能證得。只有證得的智慧,才是究竟的智慧,屬於自己的智慧,理解的不可靠,何況還理解不到位。

三藏十二部經背得再熟,意根沒有熏成功,在中陰身裡這些知識也起不了什麼作用。理論知識畢竟是知識,自己沒有證得,沒有掌握在自己手裡,根本不起作用。所以我跟大家總是強調定力和觀行,這比知識重要得太多了。而且果位上的事,也與理論知識無關,不管你能背誦出多少佛法,沒有證得,就是零果位。證得佛法的人,盡管沒有那麼多的理論知識,可是實際證量就決定其果位高低。

二十五、現代人都吃不了苦,於是就找借口說,苦行不是道。苦行雖然不是道,可修道離不開苦行,這代表著一個人有能力擺脫種種貪欲,無貪欲之心之行,心清淨修道很快。讀釋迦佛的本生修行事跡,就可以知道,釋迦佛無量世都是苦修行,甚至為了求得半句偈子,而捨身喂羅刹。諸佛菩薩在因地修行當中,都以苦行為主,都不受用貪欲。到如今世間,修行之風逆轉,變為苦行不是道,都想要一邊享受貪欲,一邊追求聖人的名譽和果位。魚與熊掌能兼得乎?

有的人因為貪欲重,無法捨離,還要遮掩這種心理,於是就找借口說菩薩是有大福德之人,應該向眾生顯示自己的福德,才能攝受眾生。所以這些人就時時處處講究享受,好像已經成就了的樣子。若如此,釋迦佛當年是無福之人,出家之後沒辦法享受福德?十方諸佛菩薩修行時莫非都是無福之人,在修行時都無法享福,才會那麼樣的珍惜福德?西天二十八祖東土六祖,過去時代所有禪師大德都是無福之人,都無法享受福德?

二十六、有人說吃肉與否,不必執著這件事,就是不執相,攝心為戒才是根本。可是事實和結果、因果不依你任何人執著與不執著,它必然是要出現的,一廂情願是解決不了什麼問題的。

有攝心的本事才能真正持戒,沒有攝心的本事,就不能持戒。什麼人能攝心,修到什麼程度才能真正攝心,這才是關鍵,不是自己認為攝心就攝心了,不是自己認為不執相就是不執相了,認為那個東西太不準了,沒有什麼道理。能夠做到不執相,必須證得相應的真理,還要有深禪定,才能不執,才能破相攝心。除此都是口頭禪罷了。

要搞清楚,修到什麼程度才能攝心,捫心自問,自己能攝心嗎?如果能,那麼任何問題都能解決,吃不吃飯也無所謂了。如果說執著吃肉不吃肉的事情是執相,那就是說不執著吃肉不吃肉,就是心已經不執相了。既然已經不執相了,那吃什麼應該都可以,不再計較了,只吃白米飯就可以了,或者配一盤鹹菜也行,吃沒有肉的生菜也行,吃什麼都行。不執著吃什麼的人,應該是剩飯剩菜什麼都可以吃,只要吃飽肚子,能用功辦道就可以,其它的都不在乎。真正不執著應該是這樣,而不是所說的不必躲避吃肉這件事。

二十七、真正的修行就是修心,修心就應該在自己的心地上下功夫,就是要空去各種我的心念,排空心中的我,越空越好,把我排得越淨越好,直至心中無我。而不是向外用功去修他人,讓他人他法隨順於自己的我性。修行的目的,就是要達到各種層次上的無我,越無我越好,越無我越成就,越無我越解脫,越無我越自在,越無我越近於佛,最後徹底無我就成佛。然後把心裡裝上眾生的利益,裝上佛教的利益,就是不要自我的利益。最後就會發現自己還是得到了所有的利益,得到了解脫的大利益。這種利益是用無我之心、無我之行換來的,而不是用各種小我行事得到的。

那麼每天從早上睜開眼睛開始,直到晚上心念止息為止,時時刻刻反觀自己的內心,反觀各種思想念頭,如果發現了自己的心念都是我,有我的各種利益,那麼就思惟有我的不利因素,就要呵責自己,勸說自己,擺平自己,不讓心中的我泛濫而去侵犯他人他法,去順我排他。

讓心像嬰兒一般的單純、純潔、潔淨、清新、不剛不硬,不染一絲塵埃,這樣身心得到滋養,純淨至柔,如來藏就給我們脫胎換骨,一個聖人無我的坯子就成型了,聖人就誕生了,從而聖心成就,聖身自在。這樣才能成為欲界之尊,色界之尊,無色界之尊,成為三界之尊,最極殊勝果報不求而得,得也不著不住。

把眾生看成與己一體,生出無我大悲之心,去用無我的心拯救所有世界的苦難眾生。我們的未來,只有這一件事可做,沒有世俗事,沒有世俗利益之爭,沒有各種權勢和名譽地位之爭,全部是佛事菩薩事,全部是無我利他之事。既然如此,我們最好就從現在做起,不要等到成為聖賢才開始作,等是等不來聖賢之果的。

二十八、學佛人的精進應該不輸於外道

佛世時有一個外道叫作長爪梵志,他為了與自己的外甥捨利弗辯論,立志學習外道幾大部典籍,發誓不學通達就不剪指甲,人稱為長爪梵志。一個外道為了世間無意義的辯論,都能如此用功,無剪爪的時間,長年不剪指甲,我們學佛人都是如何用功的?每天泡泡茶,聊聊天,逛逛街,收拾收拾衛生,吃吃飯,親人團聚團聚,再養生練練瑜伽氣功,道友之間侃侃大山,吹吹牛,再睡足覺,一天下來,有多少時間用在修道上?

世界上有多少學佛人有外道們修行精進?恐怕很少很少,有多少學佛人如外道一樣看破了世間,放下了世俗去修道?恐怕很少很少。三人之中必有我師,我們真應該向外道多學習,學習他們的長處和優點,以及那種放下的精神和精進用功的精神,看淡世俗的精神。如果學佛人能有這種精神,加上法義正確,想不得道都很難。

那麼用功的外道遇到佛就得度,戒行清淨,禪定具足,智慧也好,遇到適當的佛法,凝神一思,就證果。那是真正的證,不是解。我們現在的學佛人能行嗎?戒無法守持,禪定修不出來,在大乘法群裡熏染多長時間,也沾不上證悟的邊,頂多解一解罷了。內道與外道的差距有多大?有一些人還看不起外道,那樣的外道,我如果能遇到教起來多麼輕松,絕不會累心,頂多他們不能發大心而已。學佛人發的大心,也是進進退退,都不保靠。

二十九、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即為魔業,如何理解?

菩提心有兩種,一種是先天性的不生不滅的菩提心,能夠作為一切眾生一切善法的所依止處,這是指自性本心、既有為又無為的第八識;另一種是後天修諸善法所生起來的想要自度度他的菩提心,是七識心依止菩提自性所發出來的,是生滅性的,從有為漸趨於無為。

眾生在最初發起菩提心時往往都是單純的純真的,可是在長久的修道過程中,有可能會忘記了自己最初的發心,雖然也在修諸善法,其目的就不純正了,夾雜了一些私念和私欲,違背了自性菩提和最初的發心。這些私念和私欲表現為目的指向於個人的利益,而不是無私的為了佛教為了眾生,自己的私利高於了整體佛教和眾生的利益。

那麼以這樣的私心而修行的度眾生的善法,就含有了魔的性質,因為魔王和魔民都是有強烈貪欲的,他們不見得不做善事,可是做善事的目的不純,利益在於個人,所以結果往往不善,善的表面隱藏著惡的實質。所以凡是以利益個人和小團體為目的善業都是魔業。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