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阿含經十二因緣釋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二乘解脫 更新時間: 2022-03-08 10:39:46 閱讀: 0

第五節  世間的集與滅

(二九三)佛爲異比丘說緣起法

原文:爾時世尊告異比丘。我已度疑。離於猶豫。拔邪見刺。不複退轉。心無所著故。何處有我。爲彼比丘說法。爲彼比丘。說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所謂有是事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

釋:世尊告訴一個從他處來的比丘說:我已經滅盡所有疑惘了,離開了對解脫法的猶豫不決,已經拔掉了邪見的毒刺,於無上菩提道已經不再退轉了。因爲心無所住著的緣故,不見何處有我爲那些比丘們說法,爲那些比丘們說與賢聖們所証得的出世間的空相應的緣起隨順之法。緣起隨順之法就是所說的由於有此事的緣故,彼事就出現了,由於此事的存在而導致彼事産生出來了。

原文:所謂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

釋:這就是所說的十二因緣法,由於有無明就産生了身口意行,由於有身口意行就産生了六識的業種,由於有六識的業種就産生了後世的名色,由於有名色就産生了六入,由於有六入就産生了觸,由於有觸就産生了受,由於有受就産生了愛,由於有愛就産生了取,由於有取就産生了有,由於有了有就有了生,有生就有老病死憂悲苦惱,之後生死大苦就聚集起來了,乃至於通過修行,生死大苦聚消滅了。

度疑的意思就是說佛已經斷盡無明,一切疑惑都沒有了,心裡非常肯定了知一切法,知道世出世間的一切法都是什麽道理,這些法的實相是什麽。而衆生都還沒有度疑,疑惑都太多,不懂的法太多,因而在事相上都很迷惑和執拗,這一切都源於無明。無明的範圍很廣,衆生的無明疑惑簡直數不盡數,如果要按數量來計算的話,衆生的無明有十方世界的灰塵那麽多。

 無明有三種:一念無明、無始無明、塵沙無明,就算開悟以後,還有很多成佛路上不懂的法,猶如灰塵和沙子一樣多。等覺菩薩都還有一品無明沒有破,破盡了才能成佛。長處無明,就是長處黑暗。最根本的邪見就是我見,因爲有一個我,所有的煩惱都出現了,一切的邪見都因爲我而來,我見一斷,其它的邪見就會一個一個隨著都斷了。世尊拔掉了邪見刺,一切不正確的見解全部斷盡,無明都斷盡。有無明就有邪見,開悟了以後也還是有邪見,只有成佛才會沒有邪見。

原文:如是說法。而彼比丘猶有疑惑猶豫。先不得得想。不獲獲想。不証証想。今聞法已。心生憂苦悔恨。矇沒障礙。所以者何。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複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

 釋:世尊如此說法,而那個比丘還是有些疑惑和猶豫,不能抉擇了,他先前有一種想法,認爲自己得法眼淨了,獲得解脫了,証果了,實際上他並沒有得法,沒有証果,沒有得解脫。現在聽到世尊講十二因緣法,心裡就生出了憂苦、悔恨,心裡迷惑不解,有心障礙。爲什麽如此呢?因爲十二因緣法比他從前修學的四聖諦理更加甚深難証。難証之處在於,十二因緣法修到最後要離開一切三界法的取著,對三界的貪愛滅盡,斷盡了貪欲,獲得了寂靜涅槃。

原文:如此二法。謂有爲無爲。有爲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爲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因集故苦集。因滅故苦滅。斷諸徑路。滅於相續。相續滅滅。是名苦邊。比丘。彼何所滅。謂有餘苦。彼若滅止。清涼息沒。所謂一切取滅。愛盡無欲。寂滅涅槃。

釋:有爲和無爲這兩種法,顯示出比丘所處的一切行苦和寂滅涅槃兩種狀態。有爲法是有生住異滅現象存在的,無爲法沒有生住異滅的現象存在。比丘未涅槃前是有爲,所有的五蘊的行苦滅了以後,就涅槃無爲了。諸行苦的因集起時苦就集起了,行苦的因滅了苦就滅了,這樣就把通往生死的路徑截斷了,把生死相續截斷了,生死相續滅了就到達苦的邊際了。

比丘,阿羅漢辟支佛們把什麽法滅掉了?把斷除無明煩惱以後餘下的苦滅除了。有餘苦如果滅除和止息了,就止滅了一切行,心得到清涼、息止、滅沒了。這就是所說的把一切取的心行都滅除了,貪愛永盡,再也沒有貪欲了,就會得到寂滅涅槃之樂。佛說完這部經以後,比丘們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阿羅漢辟支佛們修行到最後,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心不取著一切法,不執著一切法,不希望擁有更多的法,就是取滅。取滅了以後就沒有貪愛,貪愛也盡就無欲了,對這三界世間再也沒有什麽想法和追求,如果還有想法和意願,意根的執就不斷,就會還有下一世,愛不盡,欲不離,就不能寂滅涅槃。所以無欲以後就是寂滅,寂滅就涅槃,這樣五隂都滅盡了,就剩下一個無生住異滅的涅槃心第八識,就是涅槃境界。

四聖諦法和十二因緣法是小乘有爲法,小乘有爲法離不開無爲法阿賴耶識。佛講一切法的出生是有爲,住也是有爲,變異是有爲,滅失也是有爲。宇宙大千世界都有生、住、異、滅,都是有爲法。無爲就是不生也不住,不異也不滅。什麽法是這樣?只有第八識才會這樣,所以阿羅漢和辟支佛入無餘涅槃以後就無爲了,因爲沒有有爲的七識心和行了。身口意行這些有爲法裡就含著無爲法,否則有爲法也現不起來,有爲、無爲兩個同時運行,有爲滅了,剩下一個無爲,就是寂滅涅槃。

有爲就有苦,一切的苦都是結果,有果就有因,身口意行就是因,因造作出來了,果有可能在未來世出現,有可能是現在就會出現,只要緣具足,果就出現,如果緣不具足,就作爲因、作爲種子存著,將來結果。修行就是在種因,果什麽時候出現?緣什麽時候具足,就什麽時候得果。開悟的緣是什麽?就是菩薩六度,把菩薩六度圓滿了,明心的果就會出現。要想快速得果,就快速具足菩薩六度這個緣,如果不重視菩薩六度的修行,明心的緣就不具足,哪生哪世何時明心就不一定了。

有些人把修行的果安排到命終之時得,求命終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命終時往生極樂世界的緣不一定能具足,誰也不能保証命終時往生的緣一定能具足,佛如果沒有給予保証,誰保証都沒有用。除非能保証在現世活著的時候能夠具足往生的緣,在活著時極樂世界就能出現在自己的三昧中,或者是阿彌陀佛出現在自己的三昧中,由於這種三昧力和佛的加持力,命終才能保証往生。

(二九四)在六觸入處解脫與係縛的差別

原文: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無明覆。愛緣系。得此識身。内有此識身。外有名色。此二因緣生觸。此六觸入所觸。愚癡無聞凡夫。苦樂受覺。因起種種。雲何爲六。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

釋: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愚癡無聞的凡夫因爲有無明的覆障,有所貪愛的障緣把自己的六識身係縛住了。在内有六識身,在外有名色五隂,内外六入二者和合生觸,在六個觸入處生觸之後,愚癡無聞的凡夫就生起了種種的苦受和樂受的覺受。什麽是六觸入處?眼觸入處、耳觸入處、鼻觸入處、舌觸入處、身觸入處、意觸入處,名爲六觸入處。

衆生心都被無明遮障著,如果把無明去除,心地透出光明來,一切事理就會都明了了。佛的心沒有覆蓋,心放光明照天照地,十方法界都通亮。每個凡夫心裡都有愛的因緣係縛,於是就有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意識身,這個六識身就叫識身,沒有愛就沒有這些識身。有了六識身就會觸十一種色法以及心法,就會生出苦樂捨受。

衆生由於無始劫來的貪愛,而有這個六識身,六識爲什麽是身之内的識?因爲在勝義根之内産生的識。名色爲什麽屬於外身?因爲名色是外入,在勝義根之外入到勝義根,與六識相觸,就有了受覺,之後身口意行不斷,六識不斷。如果六根不觸六塵時,六識就滅,六識滅了就沒有種種受覺了,什麽也沒有了。講到這裡,我們對十二因緣的這個鏈條就清楚了,五隂身的一切活動就清楚了,意根的無明如果不滅,身口意行總是要現起來的,這樣業種就不斷地累積,未來世的名色就會不斷地生起,這就是來世名色出生的因。

原文:若黠慧者無明覆。愛緣系得此識身。如是内有識身。外有名色。此二緣生六觸入處。六觸所觸故。智者生苦樂受覺。因起種種。何等爲六。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

愚夫黠慧彼於我所。修諸梵行者。有何差別。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惟願演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釋:如果聰明有智慧之人被無明覆障,由於貪愛的因緣係縛了這個六識身,這樣的話,内有六識身,外有五隂名色,二者和合觸之後,就有了六入觸處,因爲在此六處有觸,聰明智慧的人就生起了種種苦樂受。什麽是六觸入處?就是眼觸入處、耳觸入處、鼻觸入處、舌觸入處、身觸入處、意觸入處。

愚癡的凡夫和聰明智慧的人在六入觸處都有苦樂等種種受,如果他們都在我法中修諸梵行,他們之間有什麽差別?比丘們對佛說:世尊您是法的根源,是法的眼目,是法的所依,希望世尊您來開演此意,比丘們聽聞之後,應當信受奉行。

原文: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爲汝說。諸比丘。彼愚癡無聞凡夫。無明所覆。愛緣所系。得此識身。彼無明不斷。愛緣不盡。身壞命終。還複受身。還受身故。不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以者何。此愚癡凡夫。本不修梵行。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故。是故身壞命終。還複受身。還受身故。不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釋: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你們仔細地聽,細心地思惟,我現在就爲你們解說。諸比丘,那些愚癡無聞的凡夫因爲被無明所遮障覆蓋的緣故,被貪愛的因緣所係縛,生出這個六識身。他們由於不斷無明煩惱,貪愛的因緣就不能斷盡,身壞命終的時候,還會再繼續投生受用六識身,既然愚癡無聞的凡夫還會受六識身,就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爲什麽這樣呢?因爲那些愚癡無聞的凡夫,本來就不修行清淨的梵行,不願意趣向於正盡苦,到達究竟的苦惱的邊緣,因此身壞命終還會再次受身,由於還會再受身的緣故,身壞命終就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原文: 若黠慧者。無明所覆。愛緣所系。得此識身。彼無明斷。愛緣盡。無明斷愛緣盡故。身壞命終。更不複受。不更受故。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釋:如果是聰明有智慧的人被無明所遮障覆蓋著,因爲被愛緣所係縛的緣故,也出生了六識身。但是這個有智慧的人能夠通過修行梵行斷除了無明,愛緣隨之斷盡,再也不貪愛了。因爲斷除無明愛緣斷盡的緣故,有智慧的人身壞命終以後,再也不受六識身,不會再去入胎了。因爲不再受生的緣故,就解脫了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原文:所以者何。彼先修梵行。正向盡苦。究竟苦邊故。是故彼身壞命終。更不複受。更不受故。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名凡夫及黠慧者。彼於我所。修諸梵行。種種差別。

釋:爲什麽能這樣呢?因爲有智慧的人精進修行梵行,就趣向於正盡苦,到達究竟苦的邊緣,所以在身壞命終的時候就不會再繼續受生了。因爲不再受生了,就解脫了生老病死憂悲苦惱。這就是愚癡無聞的凡夫與有智慧的人在我法中修行梵行,而有的種種差別。

凡是有智慧的人都不是無緣無故有智慧的,他有前世的基礎,曾經修過清淨梵行,所以今世能夠正向盡苦,走到滅苦的邊緣,最後能達到究竟的苦邊,得解脫。而前世沒有修過梵行今世才聞法的,不精進修行,不可能斷除無明,就還會有下一世。衆生學佛修行有快有慢,這都與前世的根基有一定關係。同樣修學佛法,有些人接受很快,有些人就很慢,差別在於前世的根基不同,但最後都會得大解脫。即使是三惡道的衆生聞到了佛法,雖然不解,但是也種了種子,再轉到人身時,他就比其他人根利。

(二九五)世間集滅的因緣

原文: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此身非汝所有。亦非餘人所有。謂六觸入處。本修行願。受得此身。雲何爲六。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

釋: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你們現在的色身不屬於你們所有,也不屬於其他人所有。因爲有六觸入處不斷的運行不滅,以滿足自身種種的願行,才得以受生,有了此色身。什麽是六觸入處呢?就是眼觸入處、耳觸入處、鼻觸入處、舌觸入處、身觸入處、意觸入處。

原文:彼多聞聖弟子於諸緣起。善正思惟觀察。有此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所謂此有故。有當來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是名有因有緣世間集。

釋:那些多聞的聖弟子對於一切緣起法,都能夠善於正確如理的思惟觀察,因爲有了六識身的緣故,就有了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所謂的此有故彼有,意思就是說因爲有六識身的緣故就有未來世的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就像這樣的純大苦就聚集起來了,這叫作有因有緣世間就集聚起來了。

佛說衆生有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識身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身識、意識;六受身就是眼觸生受、耳觸生受、鼻觸生受、舌觸生受、身觸生受、意觸生受;六觸身就是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六想身就是眼觸生想、耳觸生想、鼻觸生想、舌觸生想、身觸生想、意觸生想;六思身就是眼觸生思、耳觸生思、鼻觸生思、舌觸生思、身觸生思、意觸生思。思就是抉擇決定和行爲造作,比如說眼根觸色塵生思,眼識生起了抉擇,並且有所行爲造作,再繼續運行,這個屬於行隂。

眼見色的時候,眼識就有思和行,有抉擇和行爲造作;耳聽聲的時候耳識就有抉擇和行爲造作,有分別就是行爲造作,叫六思身,也叫六行,也叫行隂。所以思包括行,思和想不同,想是了別執取的行爲,或者是六七識的妄想、分別、打算等等思想活動。這個思主要是在抉擇和抉擇之後的行爲造作上,六個識的行爲造作就是身口意行,但抉擇之後,也許是靜止寂滅,沒有身口意行的造作。

此有故彼有,就是在說十二因緣,前一個鏈條是因,後一個鏈條是果,從第二個鏈條開始,每個鏈條既是前一個鏈條的果也是下一個鏈條的因,最後一個大苦聚只是果,不是因,第一個無明只是因,不是果,沒有前面的因,就是無始就有的。十二因緣就是緣起法,世間一切法都是緣起法,如果無因無緣,一切法都不會出現,這就叫作有因有緣世間集,世間是因緣集起來的。有因有緣世間滅,滅也是有因有緣的,不是無緣無故就滅的。

但是有一法就不在因緣裡,不是因緣所生,祂是萬法的因,萬法因爲有祂才出現,祂就是阿賴耶識第八識。祂不因爲任何一個緣就存在著,沒有法能生祂,祂就是法爾如是的存在。只有這個法的存在沒有爲什麽,沒有原因,其餘的一切法存在都有個爲什麽,都有因緣。因爲有第八識,世間的一切假相都建立起來了,宇宙、虛空、大千世界、衆生的五隂身,祂是萬法的因,也是萬法的根、萬法的緣,祂自己沒有根也沒有緣。

原文:謂此無故。六識身無。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無。謂此無故。無有當來。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釋:有因有緣世間集的意思是說,因爲此因緣無故,六識身就沒有了,接著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也就隨之消失了。因爲此因緣消失的緣故,就沒有了未來的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像這樣,純大苦聚也就滅了。

原文:若多聞聖弟子。於世間集世間滅。如實正知。善見善覺善入。是名聖弟子招此善。得此善法。知此善法。入此善法。覺知覺見世間生滅。成就賢聖出離。實寂正盡苦。究竟苦邊。所以者何。謂多聞聖弟子世間集滅如實知。善見善覺善入故。

釋:如果多聞聖弟子對於世間的集和世間的滅能夠如實正確的認知,善於觀察,善於覺悟,善於入此法中,那麽聖弟子就招集了這個善法,得到了此善法,知了此善法,入到了此善法中,能夠覺悟到、証見到世間的生和滅,成就了賢聖的出離果,真實証得了寂滅的正盡苦,到達究竟的苦邊。爲什麽這樣說呢?因爲多聞聖弟子對於世間的集、世間的滅已經如實了知了,能夠善察、善覺悟、善入此法的緣故。

此無故彼無的道理,比如說無明沒有了,身口意行就沒有了;行沒有了,六識的業種就沒有了;六識業種沒有了,名色就沒有了;名色沒有了,六入就沒有了;六入沒有了,觸就沒有了;觸沒有了,受就沒有了;受沒有了,貪愛就沒有了;貪愛沒有了,取就沒有了;取沒有了,有就沒有了;有沒有了,生就沒有了;生沒有了,老病死憂悲苦惱就沒有了。無明沒有了,生老病死就沒有了,中間無論哪一個鏈條斷了,整個十二因緣的生死循環就都斷了。

生死苦樂的關鍵在於是否執取,當你執取不斷時,苦惱就不斷了,因爲無論你抓取什麽都在抓苦,無論你抓取什麽都在抓刺,抓取什麽都在抓毒葯,執取貪愛就是在抓苦,貪愛就是苦,貪愛集就是苦集,取集就是苦集。我們千萬要記住,只要取了,就在取著苦,取著毒葯,最終害的是自己。

知世間苦集、苦滅的道理,成就了賢聖的出離果,這個知僅僅是意識理論上的知還不行,主要還得意根知,因爲意根是作主作決斷的識,只有意根知了,才能抉擇不造苦業,才能滅苦斷苦集,才能解脫生死。意識知苦,意根不知,就會照樣作主造作苦因,因爲是意根決定一切身口意行,意識不起決定性作用,知苦也沒辦法。所以學法要修意根,學到意根心裡去,意識心雖然也很關鍵,但是意根更關鍵。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