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佛法杂谈(第二部)(第二版)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综述 更新时间: 2025-09-24 16:02:53 阅读: 80

第三章 修断烦恼篇(2)

十三、什么是道?

问:什么是道?禅师答:吃饭睡觉。问:我也吃饭睡觉,与道有什么不同?禅师答:你吃饭时不好好吃,百种求索,睡觉时不好好睡,种种挑剔,这是贪求色香味触,非修道也。

在生活中修道是像祖师们那样修的,不是像某些烦恼具足的人所说的,要融入生活当中去,与色声香味触打成一片,被贪嗔痴烦恼所度,结果跳不出五欲羁绊。烦恼具足的人讲法,处处不离烦恼,自己有烦恼,不会教人出离烦恼解脱烦恼,而是希望别人与自己一样的烦恼。他没有解脱烦恼的经验,没有出离烦恼的经历,不可能如法教导他人一步步脱离烦恼深渊,他也不认为烦恼是深渊,贪着享受的缘故。

有些讲法者也有意无意地灌输一些世俗烦恼,比如灌输如何顶天立地、出人头地,为人处事如何圆滑巧辩、自赞毁他,如何容忍男女欲求和嗔恚争斗,诱导众生种种贪取,甚至教授辩论的话术技巧和诡辩。在佛教里搞的这些世俗烦恼事,最终就会引领和趣向三恶道,受苦无量,难有出期。所以真想好好修道,就要多学学古修道人禅师和祖师们的风范,学学他们的在日常生活中的清心寡欲,学学他们质直无伪、淡泊名利、志气高远、一心为道的道人心。

现代人不用教导,本来烦恼就重,加之社会生活环境和习俗的熏染,心地染污很厉害,每天都在周遍驰求,六根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无一法不求,无一法不取,五盖的遮障极重。如果此生真想有一个突破,就应该及早觉悟,时时处处反观自心的烦恼所在,每当有所索求的时候都要心念:我在驰求,我在周遍驰求。不周遍驰求是什么样子的?像古修行人的样子:山中修道,日中一食,少欲知足,心常安乐,除此都有驰求的性质。

十四、什么样的身口意行符合道?

修行精进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会反观自心,观察自己吃饭时的心态,觉察到自己对饮食有贪,于是就把吃饭的速度变慢了。其实饥饿时狼吞虎咽并不一定是贪,细嚼慢咽的品尝也许更是贪。贪味尘是贪中的一种,对于饮食的贪包括贪饮食的色香味触,只要不贪色香味触,只是为了解决饥饿,就不是贪心,所以吃饭时也可以不贪心地吃饭,甚至是不贪心地快快吃。

如何区分贪心与不贪心?过去有一个在家弟子问大珠慧海禅师:师父你吃饭睡觉与凡夫吃饭睡觉有何不同?慧海禅师说:凡夫吃饭不好好吃饭,百种索求,睡觉时不好好睡觉,千般计较。我则没有那么多的想法,只是吃饭睡觉而已。对于吃饭没有什么想法,不是吃饭时什么也不想,专心吃饭,而是对饮食没有什么额外的需求,不挑剔,没有贪心。

凡夫众生对于吃饭的百种索求都索求什么呢?大体来说不过是色香味触,和为了保养色身对色身的滋补罢了,细节方面的种种要求那就多了,概括起来说就是贪,都是我见身见作怪的结果。而得道的人吃饭,馊饭剩饭都无所谓,能吃饱不饿不影响修道就行了,没有其他的要求。凡夫众生睡觉时的千般计较都计较什么呢?大体上来说不过是计较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境界罢了,细节上来说就是对于房屋、床铺、被褥等等的计较,实质上都是身见我见的表现。

一个人有没有修行,从日常的琐碎事情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每个细节都能看出是否有我见。我见不断的人,色身的需求就多,为了维护色身的需求,就会显现出极多的贪心贪行,自己并不会察觉到,不自觉地总会现起贪行,那就是意根的贪,是习惯性的。由于习惯了,就认为是正常和正当的,如果有人不与自己一样,对什么都不贪着不挑剔,就认为是不正常的,这叫作颠倒。日常所行,哪些符合道,哪些不符合道,自己要善于观察和区别,不断地修正自己,才能尽早悟道。

身行和语行,都受心支配,心如果是凡夫的贪着心,身语行就会不自觉的体现出贪的心行。有些没有修行的凡夫人总想显示自己有修行,于是就装着有修行,可是却不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有修行的,什么样的行为是没有修行的,即使是装也装不了多长时间,关键是还不知道怎么装,于是就时不时地暴露自己无修行的行为,外行们是分辨不出来的。

其实,凡夫从早上睡醒,睁开眼睛,到开始一天的活动,再到晚上睡觉,甚至在梦中,一天当中几乎都没有正确的符合道行的身口意行。这样说是不是夸张呢?不夸张,心不与道相应,身语行就不与道相应,时时处处都是无明烦恼行。

如果能知道什么样的心行是与道相应的,就会知道什么样的身行和语行是有道行的,什么样的身行和语行是没有道行的。这样就能粗略的判断出一个人是否见道证果了,是否有道行,修为在什么层次上。眼睛明亮了以后,就不会再受骗上当,不会被割韭菜了。

十五、重大渗漏是根据追求的时间长短来判定的吗?

有人说:想要断掉欲界爱需要花很多时间,而且还有一个很重的造作相,这就是重大渗漏,一个人贪心很重结婚就能解决了,结婚需要的时间短,属于轻微的渗漏,花很多时间去追求的就是重大渗漏,花短时间追求的就是轻微渗漏。此人说法扭曲事实,严重违背佛教四圣谛理和解脱之理。

如果说花很多时间去追求就是重大渗漏,那么凡夫花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去追求成佛,是不是重大渗漏?如果断除欲界爱是重大渗漏,难道说无量劫保有欲界爱,以至于无始劫以来都在六道里造作无量贪嗔痴烦恼业,受无量生死苦就不是重大渗漏了?解决贪欲心的方法就是结婚,而不是观行苦空无常无我得解脱?难道结婚是解决欲界爱的方法?那么解决嗔心的方法该是什么?是不是应该在一瞬间把嗔恨的人杀了,从此就没有嗔心了?

凡夫花一瞬间去杀人,所花的时间非常短,这就不是重大渗漏了?顺从贪爱烦恼就不是重大渗漏?这样说来,佛陀到烦恼深重的娑婆世界来讲解脱法是不是没有什么意义了,众生顺从烦恼欲求就解脱了?渗漏重大与否是根据所花的时间来衡量的,还是根据烦恼轻重来衡量的?花极短时间贪欲,难道就不是重大渗漏?解决贪欲的方法就是结婚?解决嗔恚的方法就是杀人?谁不知道结婚正是贪欲的表现,无始劫来众生做人的时候生生世世都结婚,还不是一直都贪欲着?为了这个贪欲生生世世受苦无量,这不是很明显的事实吗?

看来此人并不真正信受佛法,却高座说法充当善知识,教导众生尽管顺从贪欲,顺从贪嗔痴,怎么享受怎么来,不要修学苦集灭道,不要断除贪欲嗔恚,因为那要花费大量时间,得不偿失,及时行乐为好。是可忍孰不忍,如果是外道们这样说也就算了,毕竟是外道,可是这是个自称善知识和真善知识的人,是个讲解脱道理的人,这明显是想把众生都按在六道里陪自己一起贪欲。每个人所造作的不善业,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仰天吐口水都落到自己的脸上。古人一字之差堕入野狐身,此人差错极大极多,果报该如何?

十六、修定和除五盖是否是有渗漏法

有人说打坐修定和修除五盖都是取相分别,是与外道相同的修行方法,这是属于主修不了义法,因此不能发起真如三昧,应该当成重大渗漏来处理,应该弃舍掉,不要修。这个观点非常邪乎,严重违背佛教和菩萨教,简直不是佛弟子所应该说的话,这样的知见表明此人根本不懂修道的主要内容,不知道究竟应该修什么和如何修,不知修道次第和过程,不知修道的过渡,又不能直达修行的结果和最终目标。结果就是什么道也没有,一无所是,空口高谈,腹中空空。

如果修定和修除五盖是取相分别,修学佛法更是取相分别。如果不取相分别,就连佛法也不应该学,连善法也不用修,不要修四念处、三十七道品、菩萨六度以及戒定慧三学。学佛本身就是在取相分别,要不然为什么不去学气功和基督教?为什么不到基督教堂里去讲法?为什么不成天睡大觉而去工作?什么人能不取相分别?除了佛和如来藏,但是佛度众生是不是取相分别?为声闻人讲四圣谛,为辟支佛讲十二因缘,为菩萨讲六度万行,这些是不是取相分别?不为初基众生讲唯识是不是取相分别?佛陀不把僧团的领导权交给提婆达多是不是取相分别?佛陀舍弃王位、妻和子出家修道是不是取相分别?山中日食一麻一麦是不是取相分别?在鹿野苑度五比丘是不是取相分别?

除了如来藏,众生和佛都避免不了取相分别。如果取相分别都是渗漏的话,细菌的取相分别最轻微,几乎分别不了什么,没法取那么多的相,因为极度愚痴的缘故,难道说人比细菌的渗漏更多更大?种种取舍就是取相分别,在世俗界和所有佛国土都离不开取舍,没有不作取舍的人,包括诸佛菩萨,只是要如何取舍,涉及到取什么舍什么的问题,善于取舍和分别是极大的智慧,无智慧就无法正确的取舍和分别。

发起真如三昧,一是纯属禅定性质的三昧,一是禅定加般若智慧的真如三昧,离开禅定任何一点点的三昧都不存在。打坐修定和除五盖是佛所讲的修道必修之法,无论大小乘学人都不能越过不修,不修定就不能证道,不除五盖就不能断除无明烦恼,宣扬不修禅定不除五盖,难道是想与佛对立违逆佛陀和佛法,还是认为自己比佛更高明更懂修道?难道希望一直带着散乱心肤浅的思惟推理,带着五盖和一切烦恼无明去成佛?

如果佛所规定必须修的法是有渗漏的法,那么什么法没有渗漏?如来藏没有渗漏,可你的七识和五阴是如来藏否?如来藏能代表五阴七识否?七识和五阴的渗漏如何处理?用肤浅的散乱心情思意解能处理这么多、这么大的烦恼渗漏?末法时期世俗界和佛教里怪人和怪事相当多,简直超出了人的想象力,就这样还有那么多人追捧,不知道图个什么,岁月如梭,转瞬即逝,还是依法不要再依人了吧?

十七、无心之失虽无罪却有恶报

首先来说明明没有心造恶业,为什么会出现过失呢?这是因为心有愚痴无明。无明愚痴是根本烦恼,由此根本烦恼导致其他大中小随烦恼出现,贪和嗔这两个根本烦恼也是由无明愚痴导致的,若无无明,若无愚痴,则无贪也无嗔;若无无明和愚痴,就不会出现种种过失。表面看这些过失是无心而为,但真的是无心吗?不是无心,是烦恼习性使然,因为习气重,不用经过大脑不用思考就造成了过失,甚至是不可挽回的过失,以至于伤人很重,或者是损失很大,甚至是杀死了人,诽谤了三宝,毁坏了三宝的名誉。

一般人都说这些是无心之过,不是故意想要怎样,是不小心、忍不住就造作出来了,那这样来看,就不是无心之过,无心之失了,而是有心,有烦恼染污心,有愚痴心,代表着习气重。清净的人就没有这些过失过错,身口意行都清净完美,没有过失,甚至魔波旬几百年几千年寻这些人的过失都寻不到,没有缝隙,波旬无法得其便而借机造作什么恶业,不得已失望而归。所以一切过失过错都是有心,因此都有恶报。愚痴无明的果报是三恶道,以畜生道为主。而所有的烦恼中,愚痴最难除,贪嗔除尽了才能除愚痴,直到等觉菩萨才能断尽最后一品无明,可见无明愚痴的坚固性、细微性、广泛性。

愚痴业最重的不是杀人放火,杀业虽能堕入地狱,但时劫有限,罪业一消就从地狱出来了,而诽谤三宝,对三宝造作恶业,受报时劫却极长极长,即使从三恶道出来了,生在人中,因为曾经诽谤过三宝,也仍然有盲聋喑哑报,或不遇三宝,不闻三宝名。即使恶业消一部分,遇见三宝了,学法也无法入心,不得其门而入,很是苦恼。所有一切恶报没有比这个更重的了,障碍学法解脱,是最大利益的损失。

十八、修学如来藏法门有什么意义

一切佛法的修学,都是为了证得我空和法空,灭除七识的我见、法见和我执法执,消除七识的无明烦恼惑。每个人心里一定要明确这个目标指向,这样修学佛法修学如来藏法才有意义,否则就成了一门学问,修行与学问打成了两截,导致学问是学问,修行是修行,两者不相干。我们应该清楚这点,学问不能断除无明烦恼,还会徒增烦恼和系缚,甚至增加无明生死惑业。

为什么会出现学问与修行成为两截的现象?根本问题在于缺少禅定和如实观行,缺少与身心世界的对号与联系,其中一个错误观点认为菩萨不断烦恼就是问题的直接根源。由于修行目的不明确,导致学问虽然累积起来了却没有实义。修学如来藏法就是用来断除烦恼的,只要方向方法对路了,烦恼就会一点点消融,想不断也会不知不觉断了。如果方向方法错了,知识学问可以不断增加,而烦恼却不会减少,甚至还有可能烦恼会随着学问的增长而增长,这样学法真是错会了,颠倒了。

众生由于历劫处于无明烦恼中,导致六道生死轮回种种苦难不断,菩萨是众生中的一份子,同样也是由于无明烦恼而生死轮回,同样需要修行断除无明烦恼,断除生死结缚离苦得乐。只有自身断除了无明烦恼,才有资格当菩萨引导大众也断除无明烦恼,离苦得乐,走向解脱。如果一个菩萨处在烦恼深渊中,怎么能有能力和资格引导众生走出烦恼深渊?

所以菩萨不用断烦恼也不要断烦恼,这个观点是极其害人的,不断烦恼还要学佛修行干什么?度众生而不让众生断烦恼,那要把众生度成什么样?难道众生一个个都成为学问知识的收集者,成为理论行家才是最终的归宿吗?知识理论学问能抵挡得住生死吗?能当福德当饭吃吗?有烦恼就无德,既没福德也没功德,无福德无功德的众生,就是生死业障凡夫,那还谈什么修行和度众生?

那些学如来藏法的人,把如来藏分析意解得清清楚楚,可是自身却没有一丝受益,烦恼仍然如故,智慧仍然浅薄,结缚仍然系缚着自心,这样修学到最后都是徒劳无功。不管如来藏如何清净,如何无我,如何具足一切戒定慧,五阴七识不清净,不能无我,没有戒定慧,照样无福无慧,苦恼无边,解脱无望,如来藏照样会把五阴七识变生在三恶道中受苦,在六道苦海里头出头没。

所以修学一定要如理如法如律,不能偏离正确的目标和航线,要用佛陀的戒律严格要求自己,要严格按照佛所说的戒定慧三无漏学准则去修学,目标是心地无漏,无漏就是要无无明无烦恼,这样才是正确的修行之道,不要再说菩萨不断烦恼了,这是邪见,与修行背道而驰。

十九、为什么会有受攻击的感觉?

问:如果在一些群里讲一些佛教正理时,被一些没有正知正见的所谓学佛人攻击,会感觉全身难受,好像被毒蛇咬了一样,感觉对方全身充满了负能量,比一般没学佛的人还不如。为什么会有这些感觉?

答:在这种时候,第一要反省自己说话是否不合时宜;或者是言语不当,没有善巧方便;或者是心存傲慢,看轻对方;或者是自己信受力不够等等。第二,要考虑到:被人攻击和反对,这是正常现象,众生因为有无明,认知都不相同,才会各执己见,甚至有偏执现象的出现。第三,要多观察众生心理,多了解众生,学会沟通方法和技巧,等等。遇到问题,先找别人的原因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找自己的原因才能修正自己,从而让对方信受自己,接受自己的善意。

如果自己的观点不被接受,认为受到了对方的攻击,从而有上述种种感觉,这说明自己的我执非常重,丝毫不允许别人的拒绝和不认可,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从上述语言的描述上,能看出我慢比较严重,心中的我盛,不自觉地看低和藐视了别人,因此才会出现那些不应该存在的感觉。如果自己有正见和正理,应该心空随缘,言语低调而有技巧,并且看淡对方的态度和反应,不在意别人的评价,对一切结果了无挂碍,态度始终谦和。这样的话,自己的心意和磁场会无形当中摄受和影响了对方,自己的观点就容易被接纳,最起码不会有言语的冲击。所以我才说遇到问题首先要检查自己。

与人对话中,如果先设定自己是正,有正法,那么就把别人放在了邪的那面,认为别人没有正知正见,这样正邪对立,人我是非必然出现,因为谁也不愿意成为邪的那一面。如果认为自己是正,就代表别人是邪,别人当然不愿意了,冲突就会生起,矛盾往往都是这样激化出来的。一个人说话的语气往往能显露出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对方感知到了就会反感,出现情绪,语言就不当,矛盾就会出现。

我这么多年讲法,从来没有说过,我讲的是正法,或者是我代表正法,这样的词汇在我的法义里从来没有出现过,你们翻书看一看就知道了。所以我从来不跟人闹对立,即使有人不接受我讲的法,不是因为我本身,而是有其他非我的原因,问题不在我这里。有智慧的人说话做事,不会把人处在自己的对立面,不给自己树敌。我执严重的人,才会不断地树敌,甚至把一切人都当作是自己假想敌,这样做,当然是敌人满天下了。而敌人满天下的人,能走多远呢?行事能顺利吗?

二十、为什么很多人过得很快乐不觉苦?

众生无始劫以来漂浮在苦海里早已经习惯了,从来没有享受到真正的乐,没有对比也就没有知觉和觉悟。众生越愚痴越不知苦,也不知自己的愚痴,往往就会以苦为乐。能知苦是修道人的觉悟,修道人的觉悟极大多数又都是佛陀教导出来的。只要知苦了,就会慕灭而修道,早晚有一天就会断尽苦集,从而了脱生死,得到解脱。

愚痴是所有烦恼中最重的,愚痴人也是最难度化的,一切教理不进,一切言语不懂,一切劝导无用,一切方便方法手段休废,犹如一块顽石,盐酱不进。由于愚痴其它的烦恼也少,妄想也少,念头也少,更不知出离。人中这样的人,如果修定,也许会很快入欲界定中,没有了杂念,再深的禅定就不能有了,因为愚痴烦恼重,与上界不相应。

二十一、如何才能觉悟自心的心念

如果想了解自己,想知道自己的心念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是染污的还是清净的,应该如何做呢?为什么很多人能持续不断的随顺自己的染污心行、烦恼心行,去造作染污业行呢?是因为没有觉悟性,没有觉察力,不知道也不考虑自己每个心行心念的结果是什么,会有什么果报,只想把情绪发泄出去,心里感觉舒服就满足了,至于以后可能会非常不舒服极其不舒服,那就管不了了,这就是众生的愚痴无明和短视。

如何才能觉悟到自己的心行心念?首先要信受因果,然后要明了因果,知一切身口意行都有因果,因缘成熟时一定会受善恶果报,自己对人对事所做的一切最终都要自己来承受,作善受善报,作恶受恶报,这是逃不掉的因果律则。这样的话就会有意的关注自己的身口意行了,但是因为定力和慧力不足,往往还会习惯性地造作不善的身口意行,而不自觉知。

 这就要修定补足定力,提高反观力,让心细致一些,观察力敏锐一些,随时能捕捉自己的心念,并且能够观察到内心最深处的心思和想法,或者是烦恼念头。这样就能做到深透的了解自己。即使不能很快改正不善的心念,不能降伏自己的烦恼,但只要知了,日久天长肯定会慢慢的偷偷的改变了自己,甚至自己都会惊讶自己的变化。

可以通过定慧齐修、定慧等持的四念处观行,增加自己的定力和慧力,提高自己的觉性。然后在日常为人处事当中反观自己的心念,反观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的想法,然后问自己这样做对人对己有什么益处?会有什么后果?这个结果对自己是解脱的还是束缚的?这样的结果将来是否愿意承受,是否能承受得了?

观察自心和观行四念处是同样的道理,四念处起始于定,终成于慧,目标是慧,慧生起时才能断我见证果解脱。观察自己的心念也是如此,观察的结果是什么?结果是生起了认识自己和认识后果的智慧,有此智慧必然能降伏烦恼断除烦恼,将来享受善业的快乐果报。起心动念决定了一个人的祸福,心念恶不善会招来祸,并损福,心念善会生福免灾祸。很多人遇到种种顺逆境,都不知道到底是因为什么,心粗的人根本也不想是因为什么,而认为逆缘逆境是自然而有的,不知道是自己业行招感来的,不知道是因为自己恶导致的不善业,福不能长存,祸不能免离,在人生苦海中起波荡漾,逐境沉浮。

如果不观察自心就没有慧的生起,因为意识不动心念的观,就把法现量的呈现给意根,让意根去如实的面对,面对以后意根就会留意和专注于法,就会有思量,如理思量后就会有一个结果。如果意识不观察,心散乱,意根就不会住于所观法上,就不知法,也不证法。意识没有禅定散乱的观察,意根照样散乱攀缘,不能聚集在所观法上,不能如实观察和思量法,就不知法,不证法。所以过去禅师们和佛世时的弟子们,虽然都不懂意根的法,但照样能明心证果,就是因为他们都有甚深禅定。

如果不观察自心,六七识就不会在这个法上作意,也没有后面的触受想思心所法的运行,也不会有定心所和慧心所的出现,当然就什么也不知道了。不观察自心,就会随念流转,我就是念,念就是我,身陷其中不能自拔。知之一字很重要,心念如贼,家里面来了贼,要知要觉,看着他,贼知道被发现了,不好意思偷东西,就会灰溜溜的离开。

所以境界来了要知,心念出现了要知,不跟着境界跑,不让心念流转下去,从而保持正知。以前不知,就愚痴得如狗逐块,见人扔石头就追过去,见声音就狂叫,不知是风吹草动。人与痴狗没什么区别,成天以境界为真,生心动念,人我是非,我高你低,为挣一口食,打得头破血流,众生既可怜又可悲。为了改变自己,就要多做观察自心的功夫。

二十二、逆境之用

人的弱点、缺点、习气、毛病、烦恼,以及各种执念,并不都是自己主动改掉的,有些是因为环境条件不允许,而不得已改掉的,那就是碰壁了,前面出现了厚厚的墙壁,显示此路不通请绕行,于是不得已才转弯或者掉头,一个弱点就克服了,一个缺点就没有了,一种习气烦恼就不见了,一种执念就消失了。

人生中的种种不如意,种种逆境,就像是墙壁一样,让我们不能再顺着固有的认知和习气走下去了,于是就换了一条路,结果还是后来这条路好。所以说逆境和挫折不是敌人,墙壁更不是敌人,而是人生的导师,把我们导向另一条光明之路。对于习气烦恼重的人,自己约束不了自己的,多碰壁为好,这样才能有机会觉醒和转弯。做恶业的人,应该是刚一做恶就受恶报,这样他才能明白恶业做不得,慢慢就会收敛恶心思了。多在逆境处深思,懂得转弯,转换思想和认知,转运的机会就快出现了。

一个人如果一生顺顺利利的,他永远是他原来的那个样子,烦烦恼恼,无明愚痴,无知无畏,生死流转没有尽头。只有多碰壁,旧路走不通了,才能知变通,旧有的执念才能改变,智慧才能生起,所以逆境也很好,墙壁也很好。在某些时候,善人就是恶人,好事就是坏事;在另一些时候,恶人就是善人,坏事就是好事,这要辩证地来看,要看结果,尤其是要看未来的究竟结果。

当你由于执念深,离不开世间一切法的时候,如果世间一切法都能主动地离开你,只留下能基本生活的资源用来修行,那多是求之不得的事呀!但是临命终的时候,确实是一切法都离开自己了,消失了,也没见哪个人的意根借此机会断我断执,也没觉得什么法是无常不可得的,这是为什么呢?在这样的情况下,别人告诉你第八识,你能开悟吗?

二十三、分段生死是如何断除的?

一切生死都是因为无明所致,有无明必有相应的无明业和业种,无明业种必然导致众生有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如果要了分段生死,就要破除无明,心清净以后断除烦恼以及烦恼习气,消除无明业种,这样分段生死就消除了,进入变异生死阶段。

业种转变的前提是什么?只有心转变了,身口意行转变了,业种才会转变。心转变的前提是什么?破除了无明,断除了烦恼,心就转变了。破除无明的前提是什么?三十七道品的修行、菩萨六度的修行、戒定慧的修行达到一定程度,才会破除无明,断除烦恼。之后心才能转变,身口意行才能清净,业种才能转变。人我执断除断尽,法我执断除,阿赖耶识才能转为异熟识,分段生死转为变易生死。

修行到哪种程度,就会破除哪种程度的无明,断除哪种程度的烦恼,心就会清净到哪种程度,身口意行就会转变到哪种程度,业种就会转变到哪种程度,果报也会随之转变到哪种程度。所以修行都是有过程的,每个过程都是必要和必须的,时间可长可短,但过程却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过程就谈不到果。所以不要妄想具缚凡夫会带着所有的烦恼能证菩提,也不要妄想证菩提之后可以不断烦恼的继续走菩提道,烦恼不是道。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