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日常开示汇总(增加三万字的新内容)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综述 更新时间: 2025-07-03 11:54:19 阅读: 9

第九章 意根训练篇(3)


十四、如何选择合适的观行所缘

我们通常每时每刻所缘的法太多,导致思想分散,思惟分散,精力分散,导致所缘的哪个法都弄不清楚,生不出智慧,身口意行就错乱,造作贪嗔痴烦恼业。如果能用心精专,思惟深透,就会看透所缘之法,不行愚痴行,就能解脱。

为了训练意根能够减少对外界的攀缘,把注意力缩小到一个时点只缘一法上,提高专注力,就要寻找一个适合自己观行的所缘,寻找一个意根感兴趣并且能够契入的目标,让祂能够单纯地观,直觉地观,摈弃杂念地观。专注力提升以后,智慧才能提升。

寻找什么样的所缘才容易契入呢?楞严经中二十五圣分别在六根六尘六识上悟圆通,在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上悟圆通,任何一法都可以观行,都可以悟圆通。圆通的意思是,圆满的通达,圆满地契入了实证了那个法的空,小乘的空理和大乘的空性。既然在六根、六尘、六识、六大上都能圆通,那么法法都能圆通,法法都是证道的切入点。但由于精力有限,每个修行人只能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切入点,专一去用功观行,去突破,去入道,入道之后慢慢就会法法皆通。

如果选择眼根作为切入点,就要对眼根所对应的色尘有所选择,选择合适了,心里接受了,感觉舒适愉悦了,观行就会得心应手。选择的对象要简单明了,体积不要大,外形色泽不复杂,不会引起过多的关注力,不会引出种种想法,种种情思,导致妄想纷飞,以至于违背修行的初衷,不能进入正常平淡的观行中。

简单的色尘如香头、豆类、球类、笔类、自己的手指头、脚尖、头发、衣服扣子等等,简单的色尘,尤其是比较熟悉的,不需要去探索去分析,不会引起情绪波动,心境能保持平平淡淡,容易专心。

观行时只用直觉去观,色尘上有什么就观什么,不要去脑补看不到的情节,这是现量观行,脑补是非量观行,不可取,结果不真实,也得不到结果。观色尘不是研究色尘,不用思惟色尘的大小方圆长短和颜色鲜艳不鲜艳,这是意识分析的内容,分析这些没有用,观行的结果与这些内容无关,证得三昧不是在这些内容上证的。有人会问:那到底是观什么证的是什么?功夫上道慢慢就知道了,妙不可言,至于有多妙,看二十五圣的三昧境界就知道了。

如果选择耳根作为切入点,对所缘的声尘就要有所选择,声音不能跌宕起伏,不能太悦耳动听,免得情绪波动,引起浮想联翩。声音要单调一些,轻微一些,有噪音扰乱心神的不能用。小闹钟或者手表的滴答声比较合适,能随身携带,随时闻声,习惯了以后,听到声音心就能安静下来。最方便的是自己的心跳声、呼吸声、手指头轻微敲击声、牙齿咬合声等等,敲木鱼声更好,用手机录制一段,设置好自动重复播放功能。

如果选择鼻根作为切入点,对所缘的香尘就要有所选择,要淡淡的清香味,香味不能浓郁,免得生贪心,可以选择香料味,水果味、花香味、青草味等等。

如果选择舌根作为切入点,对所缘的味尘就要有所选择,味尘都在口中,最直接方便的就是品味观行口水、口腔味,或者口含坚果类,口含枣核类等等,味尘要淡,不能太香浓,否则会生贪,造成思绪纷飞,妄念交织,心就不清净了。

如果选择身根作为切入点,对所缘的触尘就要有所选择,触尘一定是与身体相接触的,是能随身带着,时刻能跟随身体的,那么用自己身体中的一部分是最方便的,比如用手轻轻触碰额头,按压脉搏,盘腿坐着时摇晃腰身,可以手握圆球、小石头、念珠、核头等等。但不要有大的磨擦,免得用心多分散心神。

如果选择意根作为切入点,对所缘的法尘就要有所选择,越简单越容易定心,比如数阿拉伯数字、1到100 反复数,手摸小口袋里的黄豆粒数黄豆,数念珠、数呼吸,数心跳,数自己的胎息,念佛念咒都是好方法。从意根上修比从五根上修稍微难一些。

选择行住坐卧都能随时入观的对象,能让观行连续不断,工作的时候和与人谈话的时候都能观行,不影响处事。与人谈话时,内容不是特别重要,不用全身心投入倾听和应对,就可以一边谈话应和,一边观行,可以观对方的衣领和衣服扣子,或者关注自己的呼吸、数呼吸等等。如果单位经常开会,会议又不是特别重要,这个时间可要好好利用,不能浪费,在会议室随选一尘,半开会半观行,皆不耽误。

这样的直观,可以用在引导孩子的学习上,这是训练专注力,训练定慧的方法,世间和出世间的定慧是通用的,都是用的同一个心,训练好了,孩子的学习成绩自然会提升,理解力、自学能力自然增强,甚至会有独创力。

十五、运动员是如何训练意根的?

运动员临场比赛时都是发挥意根的技能和功用,比如各种竞技比赛运动,拼速度拼技术拼反应力拼力量,都需要全神贯注,精力高度集中,心无杂念,这时候每个动作,每个应对对手的瞬间,还有时间用意识去思考吗?根本没有,否则刚想思考如何应对时,对方招数已经施展完成,自己瞬间就会被对手击败了。赛场上时间最宝贵,时间决定胜负,而用意识思惟应变措施,对手不会给你机会等你思考,一出手就胜了你,超越了你。

运动员没有思惟应变的时间,那么所有的临场应变,都是意根功能的发挥,意根不动声色,无声无息地、有条理地完成一个个动作,应对一个个出其不意的进攻和挑战,完全凭借着平时训练的经验,形成条件反射。任何生命体的条件反射活动都是意根的反应,没有意识发挥的余地。条件反射是意根的习性习惯,是意根长期所习所熏形成的一种机制,意识对此不了解,也无可奈何,只能全然服从和随顺。

意根是如何形成条件反射的呢?那是平时强训练的结果,训练得成了习惯,成了有肌肉记忆似的,任何一个动作和招数,都不用过脑,直接上去就完成了。意思是说,不走意识思惟这条路,这时候的意识不是用来思惟用的,只是起着引导意根的作用,把意根定位到某处某法上。同时心里只能带着一个知,仅此而已,其他活动都多余,没有必要,也根本用不上,一用就坏事耽误事,赛场上必输。

只有平时没有训练到位,经验不足时,才用意识去思考策略战术,应对方法,但还来得及吗?就像在战场上,敌人的刀枪剑戟正对着你,你还能抓耳挠腮地想对策吗?意识的思惟分析只有比赛过后、战斗过后来使用,过后总结经验时用得着。在训练正进行中几乎也用不上,知道了如何训练以后,只管照着方法训练就行了,训练熟练了,技术过关了,才能去参加比赛,比赛是靠训练出来的技术技能,是意根的熟练程度,不是靠侥幸临场发挥,现想对策。

那么意根在紧张的应对过程中有思想活动吗?当然有思想活动,而且非常快速,悄无声息,不仅五遍行心所法环环相扣,五别境心所法也紧随其后时时出现,最突出的就是定心所法和慧心所法,若无定不专注,稍微一分心有杂念,动作就错乱,被对手乘虚而入,比赛就败北。这时候意识的慧不大能使上力,全靠意根的慧了,意根若无慧,手忙脚乱,不能正常发挥应对各种状况,比赛还比个什么?

在我们实修观行佛法时也是如此,意识把意根定位在所观行的法上,带着对观行对象的知,定在法上,其余都是意根的现量观察。比如观察一枝花,只管盯着花观察就好了,看着就行了,不必用意识去分析和想象,这支花的品种、产地、形态色彩如何、美丽不美丽,还会不会再开花,还能不能生长,如果送给某某人会如何?等等这些杂七杂八的思绪,全部都掐死泯灭,更不要强行根据所学的理论,去主观地得出结论说:这支花是生灭的、虚幻的、空的,是如来藏变幻出来的,是如来藏用四五大种子,是依靠什么什么缘生出来的。连观都不会,怎么就得出结论了?这么多事,有何益处?

只用意根观就行了,有什么观什么,别去想象推理分析,直到观察清楚了所缘对象的生住异灭现象,眼前的法再也没有了真实性,三昧出现,就证得了空和无我。那么意根的慧力到底有多强,还是那个慧劣的意根吗?慧劣怎么能观行,怎么能知道法的生住异灭?怎么能证道?这时候意根的心所法有什么没什么,应该都清楚了吧?

十六、如何是正确的观行方法?

观是观察,客观地察看,简单来说就是专一、一心一意地看,不是想,也不是思惟,更不是分析和剖析,眼前有什么现象就直接观察什么现象,没有出现的不要想象,不要去剖析、分析,不要用学过的法去对号入座,不要代入任何理论知识,不要有任何框架束缚。明白地说,就是要打死意识,别让祂强出头,用各种理论显摆,用学来的各种知识套用,然后什么也没观出来就用分析得出结论了。

想象出北京的面貌,和走到北京直接观看北京,那是截然不同的境界,可以说是天上和地下的巨大差别。后者是亲见、亲证、实证,前者连梦游都不算,梦都梦不到,就开两片嘴皮、唾沫横飞,大讲特讲,理论大家的架势摆出来了,著作也写出来了,甚至名声都打造出来了,实际上什么都不是。

第一尊佛修行的时候什么理论也没有,什么知识也没学过,凭什么就成佛了呢?凭借对各种现象界的如实观察,现量观察,心细如发,从各种现象界发现了背后的真理真相,发现一个真理就总结一个真理,形成了指导后人的理论。直至大小乘的空都证得了,一直空下去,不断地空下去,空到最后,再也没有可空的了,就成佛了。

现在是师父把法讲多了,弟子们也学多了,学来学去,心里懒惰了,遇到问题直接套用所学的理论,再也不肯自参自证,理论变成了所知障。那些理论是你自修总结出来的吗?既然不是,怎么能到处用?嘴叭叭地一直动,腿却一步也迈不动,目的地永远也到达不了,嘴到又不算。理论是指引修证方向和方法的,不是用来显摆的,不是用来伪装自己的,也不是用来获取世间空法、假法的手段。陷入理论的金潭里,也会窒息而亡。佛法不仅是良药,如果不会用用不好,就变成了毒药,病上加病。

拿观行火圈来说,如何才是如实观察呢?仔仔细细地、专一地观察火圈,只观察注视着就行,用白话说就是盯着看就行,定力出现以后,就会发现火圈有点虚了,不太实在了,再继续观察,会发现火圈不像是火圈了,再进一步观察,发现火圈原来是一只火把,或者是仅仅是一只燃烧的火柴头,哪里有什么火圈?最后把火把和火柴头也观空了,观没有了,道理都一样。

火圈还是原来的火圈,火把还是原来的火把,是观行者的定力出现以后,心细致有智慧了,于是就发现了其中的蹊跷和不同,心的认知改变了,空了法空了物,空了我,空了人。没有定力时心粗,认知力低下,看到的都是假象却不知道,被自己的视觉给骗了,就是被自己的习惯性的认知给骗了。从前那么斩钉截铁地认为什么都是实有的,自己这个人更是实有的,观察到最后却发现,世间没有一个法是实有的,自己就这样把自己骗了无量劫,是不是应该捶胸顿足?

观呼吸、观鼻端白、观胎息、观白骨、观花观草,不管观什么,都是如此观,都会是这样的结果。观察到所观的那个法生住异灭,不真实了,虚幻了,空了,一个小目标就达成了。不要加入意识的什么想象,什么理论分析,不管意识分析出什么都没有用,路得用脚走,把意识禁闭住,别搞什么事,用意根直观,直接观,单纯地观,用意根直接见道,意识无法见道。

看圣贤人实证的案例就知道,我们对其无论怎样分析,都是相似的理解,都不是现量所见、现量所知、现量所感,分析出的境界与实际的现量境界差距极大,有时候是南辕北辙。分析出来的可能是头头是道,说得可能是天花乱坠,实证以后却会说原来是这样,颠覆了从前的想象和认知。

深处现量境中,亲眼所见,亲身体会,可能未必能表达清楚、准确,而在意识的非量境界中,虽然说得很有道理,却不是那么回事。就好像吃苹果,未吃之前,种种分析,查资料,写出种种论文论述,夸夸其谈,句句精彩,吃过之后,就知道了原来苹果的滋味是这样的,感觉是这样的,这时候才知道真味道是什么,颠覆了从前的认知,于是一把火把论文烧了,一句都说不到点子上,空有文字。

什么叫现量境?目前正在享受着,亲身体验着,处于三昧中,不用分析,不用思惟,不用想象,不用理解,直接感受。很多人所谓的悟,都没有直接感受到任何一点点现量境,没有任何亲身体验,没有任何受用,全凭脑子想象理解。所以还是要去做功夫去实证,实证之前的种种分析理解,都不要太当回事,更不要把理解分析出来的当作是悟,二者差太远了,不可同日而语。学的再多,思惟得再多,也没有用,于实证无益,不如直接去做功夫,所得一切才是真实的。

十七、一切观行的核心是唯观无缘

《十往生经》原文:尔时阿难白佛言。未闻观身之法。其事云何。唯愿说之。佛告阿难。夫观身之法者。不观东西。不观南北。不观四维上下。不观虚空。不观外缘。不观内缘。不观身色。不观色声。不观色像。唯观无缘。是为正真观身之法。除是观身。十方谛求。在在处处。更无别法而得解脱。

释:阿难向佛请教观身之法,应该如何观身。佛回答说:观身之法,就是在观身的时候,不要去观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不要去观虚空,不要观身外之法,不要观身内之法,不要观身体的色相,不要观长相和声音,不要观色身的相貌。对色身只单纯地观,不要去攀缘与观无关的法,比如用意识去思惟、分析、想象、猜测、推理、判断色身内外的种种法。要做到只观不缘,这才是正真的观行之法。除此观身之法,在十方世界里去真诚求索,不管探求到哪里,都找不到其他的方法能够得解脱的。

唯观无缘,四个字是一切观行功夫的核心,所含信息量极大,排除了极多的与观身无关的操作,那些操作都是用意识思惟分析的方法,不是直观、正观和纯粹的观。意识到处攀缘,想东想西,想南想北,海阔天空地遨游,却都与观身无关,不是得解脱的办法。排除意识的这些功用,就是意根的直观,是真正的观行,是能得解脱的观行,是与四念处观相符的观行,是楞严经二十五圣的观行,是一切圣贤人的观行,同样是诸佛菩萨的观行。

方法已经说得非常明白了,可是有一些人还是用不上功夫,其中一个原因是用意识用得太习惯了,想象不到不用意识要如何观,不知道用意根直观要如何观,总之就是离开意识的功能,就不知所措了。这就没有办法再进一步演示了,只能靠自己不断地细细地琢磨和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是可以用意识去思惟和理解的,理解透彻之后就要依之做功夫,练习观行了。

原文:佛复告阿难。但自观身。善力自然。正念自然。解脱自然。何以故。譬如有人。精进直心。得正解脱。如是之人。不求解脱。解脱自至。

释:佛告诉阿难说:你们只管去直下观身,善法之力自然而然会生起来,正念也会自然而然地生起来,心解脱也会自然而然地出现。为什么这样说呢?譬如有人,发愿精进修行,直心用功,就得到了正解脱。像这样的人,心虽然没有求解脱,而解脱之果自然而来,不求自得。

佛讲的用功方法非常明白,只管去观,直接去观,不要胡思乱想,脑补情节,情思意解,增添很多事情,种种曲折,反不得力。直下用功观行,不作他想,不要有他念。就像四念处经里所教的观行方法一样,如实观行,那么善法之力自然生起,善根增长成熟,暖顶忍世第一法自然现前。心具正念,与四圣谛理相应,身心自然就解脱了。心虽没有求过解脱,解脱自然出现了。

这是意根用功观行的方法,一切观行都是如此,从凡夫地到等觉地都是如此观行证道。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一生当中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位善知识教导一个法门,善财童子就在定中直观,直到三昧出现,这一法门就成就了,修完了。然后再去参访下一位善知识,这样善财童子就从凡夫地修到了等觉位。如此参访到最后一位善知识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教导祂发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

既然善财童子都是用意根的如此直观方法,修到了等觉地,我们就不要另辟蹊径,非要加进意识的想入非非,用投机取巧方法来获取正真道果。道果不是用意识得的,是意根主人修来的,是直观得来的。因此佛教当中没有意识证果、意识明心见道之说,用意识投机取巧的方法,是不可取、不可用的,用了也白用,得不到善果,得不到正真的解脱果。

十八、会主动使用意根的成果

弟子至从学会使用意根之后,工作效率快速提升,工作量也增长好几倍。现在做任何事都不愁方法, 能想出来的方法有的是, 只要心里一惦记某件事, 就对那件事上心了, 然后往那一打坐, 哪怕是睡个觉, 办法就会来一堆。处理问题的方法出现了,就得马上记下来,或者立即实行起来,要不然过后容易忘。实行之后事情就会越做效果越好。以前不会用意根,遇到一些事情可愁死了,尤其是工作业务繁忙的时候,都不知道如何处理解决,颇费脑筋。

弟子用意根这些年确实有一些体会,但不太会总结。有时候意根寻思出来的方法窍门灵感,简直妙不可言,自己都感觉很惊讶,奇怪这是怎么出来的呢。

评:这篇分享体验,是实打实的,没有一点虚的假的意解的成分,禅定非常好,上座很快就能入定,意识功能弱一些,意根的功能强大,真能产生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包括佛法上的智慧,问题只要入到意根里,思量都很透彻。

意识抛出问题后,不再思考,悬在意根心中,让意根隐秘的思量,意根就会默默地,不动声色地思量,结果自然出现,意识了知到这个结果,就会突然明白了。这个时候发现虽然意识不在思考,但还是感觉到有一股念力思考力在运行着,这是意根在暗暗思量问题的一种隐秘方式,至于思量有多深有多久,是什么结果,由多种因素决定。

能主动使用意根,让意根思量的前提是,一定要静下心来,一定要有定力,禅定越深,意根思量的功能越强大,结果越令人震惊,如果有未到地定或者是初禅定,意根思量佛法,断我见和明心见性就相对容易多了。如果定力不够,感觉好像是意根在思量,其实意识没有停歇,也参与思考,其结果就有意识的分析推理的成分,结果并不太真实。

学会运用这种功夫,世间法以及出世间法都会有大成就,拥有独到的大智慧,能够处理好各种事务,效率倍增,效果显著。这种功夫从小学生开始就可以培养,功夫学成以后,不仅是事半功倍,自学能力也许是几倍的增长,各行各业都会大出优异人才,这种有独创力的人才,机器人无论如何都追不上取代不了。

十九、会使用意根的殊胜境界

我有一个弟子,学会了使用意根,每遇到问题,智慧汩汩而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层出不穷,随着办法的出现,不得不马上去解决问题,一个一个方案都去实施,导致日夜工作,马不停蹄,身体却吃不消了。因为智慧出现以后,脑子里的思想若不去实施,过后那些想法可能会想不起来了,很可惜。解决一个问题以后,思路开阔,又一个想法出现,还得再去把这个想法实施起来,去解决另一个问题,这样下来,就不得不连续工作,变成了工作狂,工作效率虽然大幅度几倍若干倍的增长,可是身体吃不消。

我就给他出主意说,你以后再有汩汩的思想智慧火花出现,马上用手机记录下来,只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记录就行,或者只用一些关键词记录也行。因为是自己头脑中(意根心中)出现的想法,过后再打开记录,意识浏览一下,就会回忆出大概内容,思路还会再现,不会浪费了智慧资源。

还有一个弟子,几年前跟我学法以后,出国学习工作,仅用了十五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近五年的工作学习任务,并签订了十年的订单。这都是学会用意根,处理问题的智慧快速增长,超额完成工作学习任务。可见意根的潜力是非常大的,只怕意识和体能跟不上,身体吃不消。

我讲法就是采取这个办法,对于一个法义,只要心定下来,沉浸其中,各种想法思想不断涌出,有时候身体疲乏,意识跟不上,就没办法把思路都形成文字记录下来。把脑海里的意念都形成文字也很费气血,气血这个东西对我来说可是宝贵的资源,得省着点用。于是我不得不只记录片段,或者是只记录关键词,以后再打开看时,思路又会重新出现。但由于记录的片段太多,根本没有时间再去整理,而新的思想想法又不断出现,旧的记录多年来一直堆积着,没有精力处理。所以我没法再去应对各个弟子们的问题了,否则会没完没了的,哪个法也不能形成文字发表出去。

会用意根,真的是有用不完的智慧,意根祂从来不休息,而意识的精力远远跟不上,文字和语言的表达跟不上意根的思想,智慧形成不了文字,这也觉得很可惜,头脑灵光就是这样,自受用没问题,想要让他受用就有障碍,但这总比意识灵光,意根无智慧的强太多了。意识灵光,侃侃而谈,天花乱坠,而实际可能就不是那么回事。

可见,意识与意根并不一定是协调一致的。有些事我们有时能做得到,虽然做得到,却不会总结归纳,如果要形成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显得非常困难,或者是没有时间精力去形成语言文字。比如大阿罗汉周利盘陀迦,自己意根的证量证德非常高,却无法把这些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以利益众生,这是意识智慧的缺陷。意根都做到了,意识却说不清楚,表达不出来,能做不能说。而有些人却相反,意识说得天花乱坠,意根却寸步难行,能说不能做。而诸佛菩萨们由于长期度化众生,既能做也能说,意根和意识协同一致,不但通宗也通教,宗是意根的智慧,教是意识的智慧,两种智慧都很高深。

从意根衍生出的智慧境界来看,意根的智慧被打开被充分激发出来以后,并不劣弱,相反还很强盛,意识的意识倒显得劣弱了一些,跟不上意根的节奏,语言文字描述不了意根的三昧境界,很多时候还理解不了意根的境界。而且随着修行的不断深入,意根的智慧越来越深,最后深到完全取代六识的功能作用,把六识灭掉不用了,以一带七,这样的功能智慧该有多么的强大,强大到意识连劣弱都谈不到了。从古到今说意根慧劣的人,看到如此事实,有何想法呢?是否还仍然执迷不悟,执拗地抱着残缺的意识思惟出来的理论不放?后续再用诸圣实证境界来打破这些虚妄的残缺的思想观念。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