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日常开示汇总(增加三万字的新内容)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综述 更新时间: 2025-07-03 11:54:03 阅读: 8

第九章 意根训练篇(2)


八、旋见循元是意根圆通法门

楞严经第五卷原文: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我。成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释:阿那律从眼根起修,其修行心得是旋见循元。旋,是旋转、反过来的意思,把眼根的见由原来的向外反过来向内,循着见的来处,也就是落到根本处。原来是向身外心外见色法,现在要反过来去见那个能见的根本处。根本处是什么处?是引起见的功能的根源处,是谁引导和决定着眼根的见?一是意根,二是第八识,最究竟处是第八识。

落到意根处是大阿罗汉,落到第八识处是大菩萨。从世俗界角度来看,意根有见一切法的功能,包括见内外六尘界。但因无明意根见法的功能受限,不得不用六识从五根上来见,若去除无明,恢复意根的最大功用,则可不用六识从五根上向外见法,意根独自就可见法,让五根休歇,六识休歇。

阿那律通过修习世尊教导的乐见照明金刚三昧,训练出用意根见法,不用眼根地向内见,结果能见十方世界,非常清晰了然,真真切切,就像看着自己手中的果子一样。旋见循元,竟然是意根圆通法门。谁说意根不能见五尘境来着?大阿罗汉阿那律的意根就能见十方世界,精真洞然,色声香味触法无所不见,由意根证得三昧,意识无用。那么发明出意识证果的就是天大的笑话。

九、心地平则世界地平(持地菩萨所证的圆通法门)

楞严经原文:时国大王。筵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

释:持地菩萨无量劫中最初出家时,经常修路搭桥,助人通行,一直是默默地不计回报地为大众提供方便,热心于有为法中,不悟心地。中间经过了无量佛出现于世,积累了无量的福德资粮,为见道打下了极其坚实的基础,中间也可能多次悟道,但悟得不够深透。

直到遇见毗舍浮佛时,为佛修平路过的地面,佛摩顶加持,告诉他说:你应该平复你的心地,如果你的心地平复了,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土地就会都平复了,包括十方世界的土地。持地菩萨在佛的加持下,听到佛的教诲,顿时心地开通悟道了,即时见到组成色身的微尘,与造就世界的微尘,都是同样没有差别的。这些微尘的自体性是空的,无形无相,所以互相之间没有相触性,互不融合,乃至于战场上的兵器刀具对这些微尘都无可奈何,触碰不到丝毫。

心平则地平是什么意思呢?万物皆由心起,不平的心见不平的地,见世界起起落落,见天地悠悠,见善恶是非美丑,如果能把心平复下来,无论见什么都是菩提,见什么都是七大种子的显现,见什么都平等无差别,无高低上下。因此平心地就能见真相,直达无上菩提。

佛讲完平心地的道理之后,持地菩萨以无量劫所修持出来的无量善根和福德,以及甚深禅定,立时证入三昧之中,见自己色身中的微尘,与造就世界的所有微尘,都平等无差别,也就是构成的元素和成分都相同,同要素组成,立时证得身与世界无二。而微尘的本质又是空的,组成色身和世界的微尘由五大组成,五大无形无相,组成的微尘虽有相,相却是空。

空相则没有实质的微尘之说,就不能互相触碰和组合,那么身与身之间就没有妨碍和障碍,也不互相重叠,不互相冲击,犹如空与空的交融。身与世界之间,世界与世界之间也不互相妨碍和阻碍,不互相重叠和冲击,犹如空与空的交融,了不相触。既然如此,无量神通即可显现,没有障碍,身入一切境中犹如入虚空,不费须臾和丝毫。

原文: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回心今入。菩萨位中。闻诸如来。宣妙莲花。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本如来藏。虚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释:持地菩萨说:我在微尘的法性上悟了无生忍,证成了阿罗汉。把心回入大乘菩萨道,听闻诸佛宣演微妙的莲花经,佛所具足的见地,我先证明了佛所说法,以此而为第一。佛问我修的圆通法门是什么,我是仔细地观察色身和法界二种微尘,都相同而没有差别,都是本来的如来藏生发出来的微尘。在三昧中微尘从心中消散不存在了,智慧就得以圆满,成就了无上道果,这是我的第一圆通法门。

持地菩萨的这段自述,也是修行成就的关键,持地菩萨听我佛讲的微妙甚深的法理之后,亲身实践,最后如实证明了佛法的真实性,而不是止步于只信受了佛所说法。信和实行,是两个不同层次,只信还不是佛陀的真正弟子,实践佛陀所讲的法才是真孝敬佛陀,真懂佛意,是真佛子。若不修行,信有什么用?学理学知识有什么用?

我们知道了上述道理,身心与世界都无碍了吗?并没有一丝无碍,障碍仍障碍,业障仍业障,烦恼仍烦恼,无明仍无明,无济于事,于事无补。依照此理,踏实修行,证得微尘无二之后,那些障碍才能解除,业障和烦恼才能消除,身心世界才能圆融,无量三昧、神通道力才能出现。理是用来指导实践的,若不想实践,理即使堆积如山,也是于事无补,知识并不能拯救一个人,而实践实证才能救人于水火。所以以知识量为能事的人早该醒醒了,别做美梦了。知识若不能转化为修行力,有与不有并无差别。

有人在若干年当中,一直不断地发给我各种表格,不知是谁归纳总结整理出来的楞严经大纲,若干年都在大纲上做文章,都在研究楞严经的脉络,从来不肯遵照楞严经所讲的方法来指导自己实修,不肯把理论付诸于实践。这样的研究,最多只能当个学者,当个理论研究员,学者和研究员是个什么呢?除了会玩弄文字,什么都不是,即使在文字中再流转十亿年,也仍然什么都不是。

十、大迦叶菩萨的意根圆通法门

楞严经中大迦叶菩萨讲述自己修证的圆通法门:我观世间。六尘变坏。惟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我以空法。成阿罗汉。世尊说我。头陀为最。妙法开明。销灭诸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释:大迦叶说:我观察世间里的六尘境界不断地生生灭灭,从无到有,从有到坏到灭到空,都不可依止,只有以空的寂灭的心,把这些法都空掉,身心时时处于灭尽法的定中。在这样的三昧境界中,身心经过百千劫的漫长岁月,却感觉就像仅仅只有一弹指这么短的时间。我是因为把六尘境界法都空掉了,才成为阿罗汉的。

在灭尽定中把六尘境界都从心里灭掉空去,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六识也随之灭去了,没法再出生了,六尘是六识出生的一个缘,缘不具,识就不能出生。六识若灭掉,就只剩下意根和如来藏了,大迦叶只好处于灭尽定中。那么大迦叶还出不出定呢?还应对不应对世俗界的人事呢?需要应对的时候该怎么办呢?大迦叶修行到把法灭尽的程度,虽然很轻易就能入到灭尽定中,但是作为一个大菩萨是有利生责任的,不能总在灭尽定中什么也不做。出了灭尽定还是处于灭尽法的三昧中,并且要做一切利生事业。这就不可思议了,法都空了,怎么做利生事业,利生事业也是法呀?

楞严经中又有一段讲: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这段就是讲大迦叶平时是如何处事应对人事的,如何处事应事呢?不用意识的心念而能圆圆满满清清明明地了知六尘境界。

对于普通人来讲,这个境界是不是太玄乎太不可思议呢?不用意识就能知道六尘境界,而且还知道的比普通人都圆满还清明透彻,那是怎么知道的?那就是意根知道的,意根代替了六识的了别性,换句话说是意根自己直接了别,不用六识辅助,主人自己能做一切事,把助手都打发走了。这意味着主人精力充沛,能力提高了,所有的事,自己单独就能应付得过来,不用帮手。这样的意根多厉害,这是普通人能拥有的意根吗?准确说,有这样意根的人,能是普通人吗?那可是相当于八地菩萨的大迦叶啊!

文中提到的久灭意根又是怎么回事,是大迦叶早就灭掉意根了吗?这里的意根不是指作主的第七识了,而是指意识出生的根源。如果第七识灭了,就会入无余涅槃了,不再有大迦叶这个人存在世间了,又何谈圆明了知呢?

那么意识出生的根源是指什么呢?意识出生需要几个缘,缺少其中一个缘,意识就不能出生。几个缘当中包括法尘境,主要的还是意根第七识的作意,法尘境出现以后,意根不作意去辨别和了知,无心于境,于境无心,意识就无法出生,这个是修行最关键的。意根如果对六尘境界无心了别,空掉了六尘和万法,六识都不能出生。所以修到意根无心于境,就灭去了意识出生的根,就是大迦叶的久灭意根三昧境界。

可是又能圆明了知,意根既然无心了不想了别境界了,怎么还能了知并且圆明了知呢?这是意根自然的无心任运的了别功能。就像摄像头开着,一切景观自然进入摄像头里,意根也是这样,无心了别,尘境自然现前。若意根这个摄像头不开,就入无余涅槃了,菩萨不会这样做,开着能顺便做利益众生的事业。一切利生事业都是意根单独做出来的,那么意根有没有善心所法呢?意根的智慧强大不强大呢?绝对不是劣弱的吧?尤其是初地菩萨以后,意根转识成智了,意根的慧怎么还是劣弱的呢?即使是凡夫的意根,有时候也是有智慧的,并不劣弱。意根的功能是如此殊胜,我们怎么能不去努力修祂训练祂呢?

十一、意根思量“患得患失”成语的步骤

第一步,深呼吸,把心静下来,再静下来,直到杂念渐少以至于无。

第二步,眼识盯着这个成语,意识明了大概,不作思惟分析,念不动,处于愣神、呆愣、发呆状态中。这个过程相当于把成语的信息往意根里传送,就好比袋子里的东西装满了,但还有东西要装进去,就把袋子里的东西往里压一压,顿一顿,腾出空间再装剩下的东西。而压和顿,就是把东西从袋口送到袋子下面,送的越多,腾出的空间越大。袋口相当于意识,袋底相当于意根。

第三步,信息都传递给意根以后,意根开始处理信息。这时候要保持和延长发呆、发愣和愣神儿的状态,意识不动念,甚至要闭目以养神。

闭目是眼识意识闭目不见色,养的当然是意根这个神识。意根觉得应该休息,决定闭目不见色,二识听从决定,就闭目了。若意根想见色,二识无论如何也不能闭目。若意识说这个色真好,再看一会儿,意根说那就看一会儿吧,于是二识见色不闭目。任何事都是意根作主作决定,虽然有些事是意识建议的,那也得意根同意意识的建议,再作主决定。二识一闭眼不造作,意根就不用费神关注见色这件事,就省下心思,或者去思量别的重要事情。

意识安定下来,信息都传递给意根以后,意根开始思量,无声无息,无动无静,静得意识很难发现和感觉到祂的存在和运行,所以一般人都说意根是傻子和摆设,没什么实质的功能作用,而实际上五蕴最主要的功能作用都是意根的,意根起挑大梁的作用。

第四步,意根首先思量“患”这个字,意识不要去分析,要做到不干扰不添乱,不让意根分神,也不要让意根离开对成语的思量。保持意根不离应该思量的标的,是意识的工作任务,若完成不好,可能会影响意根的思量结果。若意根已经娴熟于思量,则不用意识督促。意识不能急于出结果而去参与其中,绝对不能有思惟作用,否则意根无智慧可出,意识思惟出的结果不代表真正的智慧,不可用。

最初的时候,可能意识不会督促提点,意根也不会思量,二者都需要努力学习,过了这个阶段,就能自如上路修观了。意根思量了若干时间,知道患有过患、担忧、害怕、计较的意思,到底是哪个意思,还要看后面的字词再决定。于是就思量“得”这个字,由于得的含义太多,就把得失两个字连起来一起思量,就圈定了得和失的含义,再思量得什么失什么,就知道是对五蕴世间法的财色名食睡、家亲眷属、权势地位等等人间这些生灭的空法假法的计较执著。最后把四个字综合起来思量,就知道患得是担心得不到,患失是担心得到的再失去,计较执著得很,什么也看不破放不下,整整是一个我见我执在作祟,这是生死凡夫的心理状态,好可怜。

最后再思量什么呢?那要看各人的意根智慧和观念了。意根应该回顾整个人生的得失,有智慧地思量出得失都不可得,得不到什么,也失不去什么,无事瞎折腾而已,实属愚痴。当然大多数人的意根思量不到这一步,只要慢慢练习思量就好。

由于智慧不足,方法不熟练,禅定也不足,最初练习思量,可能非常慢,还不一定思量正确,但没关系,总有熟练的那一天。意根一旦学会如理思量观行,那个智慧就会汩汩而出,挡都挡不住。

从前注重意识闻思,广学多闻,把时间都耗费在各种大部头的唯识论著中的人,现在看来是不是吃亏了?几十年用意识啃唯识论著,啃出什么结果了?现在是不是应该回头补补基础,一步步着手实修了?但是有些人因为习惯于意识的闻思,实修的时候,意识不肯老实安静,对实修的障碍非常大,禅定很难修出来,观行就谈不到了。理论强盛的人,与那些注重实修,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人,修证功夫差距是很大的,人家几年功夫就修出了三昧,已经是初果二果了,随时随地能证悟如来藏空性,而自己不仅理论没有通,禅定还没有个踪影。

这一对比,就应该知道理论若不与实际相结合,空谈往往误国,理论若落不到实处,实证就难上天。实处是什么处?实处是意根之处,是眼见之处,能接触到事实真相之处,而意识是虚处,是耳听之处,接触不到事实真相之处。

十二、如何读经受益最大?

很多人没有般若空的基础,却津津乐道于唯识,结果学来学去,越学越着有,越学越不空,与道相背离。本来唯识全部指向一切法空,结果让很多人一研究,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有法,变成了一门学问,这是唯识学的不幸。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补足基础部分,从现在开始,咱们要回头着重对般若法门的修学。般若法门承上启下,既有助于小乘断我见,也有助于唯识的修学,如果没有般若学基础,学唯识就是戏论。世尊讲的般若经有六百卷,每天坚持读一部分,日积月累对般若法门的理解就加深了,心中就会越来越空,不著世间相,身心就会转变。

读经要想读懂佛意,有大受益,就要有一定的方式方法,首先就是要发菩提心,把菩提心贯穿整个修学过程,在此基础上,修行菩萨六度,然后专精用功办道。读经一般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意识有口无心地读,意根天南海北打妄想;第二种是妄念减少,意识专心读经,意根少打妄想,一起关注经文,留出一定的空间思惟理解经意;第三种,经文熟练时,意识不读或不出声地慢读,配合意根思考参究,意根专注在经文上,对经文不断地进行思考。

第一种是最初级的读经方式,纯粹是读,不需要理解经文,要过渡到第二种第三种,才能达到读经的效果,对经文有一定的思考,正确理解经文,把握经文的意涵,从而有效地指导自己的修行。

如何做到第二种读经方式呢?读经要用心专精,不杂思乱想,禁止意根的广泛攀缘,拴住意根只关注经文。读经时就要慢慢地读,留出思惟理解的空间,也给意根思考的时间,读到重点部分或者是有疑惑处时要暂停,让意根不动声色地去思量和消化一下。这是注重读经的质量,而不是完成任务似的求速度。

这一步做得差不多了,就过渡到第三种读经方式,把大部分思考工作都留给意根,意识只负责把意根引导到每部分经文上,让意根把每段经文的关键部分凝聚成一个点悬在心中,单独在心中思考参究。只有在读诵非常慢没有妄想时,意根才能不受读诵的影响,把法义悬在心里,自行思考。

这是修慧的过程,同时也是修定的过程,定慧同修,法理入心,心中就会越来越空,以至于身心转变。会读经的人,坐在那里,就如老僧入定,眼睛虽在经文上,注意力却在意根的默默思考上,非常专注,以至于禅定生起,身心舒畅开朗,心开意解,慧思如泉涌,智慧如朗日照耀心田,滋润极了。做任何事都在于用心,不但需要发心正确,更需要专精,以及正确如理的方式方法,这样的话结果有可能不仅是事半功倍,还会超越于此。

十三、在日常生活中训练意根的方法

训练意根的专注,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开始练习,四念处经里是观呼吸、观白骨、观身行,楞严经里二十五圣是观六尘、六根、六识、六大,我们可以观蜡烛的火苗,或者是燃烧的香头,或者是一个苹果,或者是一朵花,随自己方便选择。意根缘蜡烛或香头,意识出生在此处,然后定在此处不动,眼识不看别处,意识不念他法,不动心念,二者只是单纯地盯着蜡烛或香头。这时候意根被牵制着只能缘蜡烛观蜡烛,不能攀缘他处,渐渐入境,渐渐专注,渐渐一心,心渐渐细致入微。

观是让意根聚焦一处一点一法,平常意根太散乱了,什么法都攀缘,什么法都认识不清,什么法都不了解,不知道什么法的真实面貌,不知道什么法本不是什么法。当意根观得渐入佳境,此时意识心里是空的,一念不生,或者只有知火苗的一念,而意根则暗暗地观,在观当中禅定生起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心思会起变化,对火苗相的认知会逐渐改变,真相渐渐浮出水面,逐渐会发现,火苗非火苗,香头非香头,苹果非苹果,鲜花非鲜花,一切物非一切物,智慧生起之后会有各种空的认知,三昧会出现,身心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可见,平常我们所见全都是错见,见假不知真,才对一切物起执,执为我和我所,什么色受想行识是我,色声香味触法是我所,财色名食睡是我所,权势地位名声金钱是我所,家亲眷属是我所,一切与自己关联的是我所,为了我和我所,什么代价都可以付出,修行哪有我和我所重要,不就是在六道里轮回吗?我不在乎,轮回不可怕,失去我和我所才最可怕,可是你得到过我和我所了吗?你失去多少个我和我所,你有办法护住吗?

为破此愚痴、愚见和愚执,观一物,长期观,就会知道物是什么,我是什么,有谁执何可执,现前去体会梦幻泡影,从梦中醒过来。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可笑从前的愚迷,捶足钝胸。醒过来就好,从前的不算数了,翻篇了。醒过来以后是大丈夫,醒之前是迷惑颠倒的凡夫,身份变了,大丈夫所行事业,值得一切世人敬仰,痴迷的凡夫所行令人心生怜悯。

具体观行过程和结果参照楞严经二十五圣的圆通法门。圣人们修行不拘于一界一法,十八界随选一界皆可入道,皆可成就殊胜的三昧,皆可圆通,从一法上入道,法法都在道,叫作一门深入,门门皆通。

我们要想断我见,不必五蕴十八界全部作以观行,选一个自己易观的着力点,像锥子一样一直扎进去,定会破除五蕴十八界。比如气球在一处扎破,整个气球都破,比如船艇一处漏水,整只船都会沉入水中。大家都尽快行动起来吧!别再傻傻地抱着梦幻泡影,错认爹娘了。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