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细说如来藏(第二部)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如来藏法 更新时间: 2025-07-03 13:44:59 阅读: 4

第十六章 真与妄的区别(2)


十四、法本无法,意思是说如来藏这法当中 ,一法也无,无形无相,心体本空。这句话不是让我们舍去成佛之心和修法之念,那样就不会出离生死火坑。不学佛的人都没有成佛之心,和修法之念,但他们永远处于生死轮回中。

不思善不思恶之心,是指真如心,祂没有思考三界法六尘法的功能作用,祂本来就不思,不知善恶是非。不思善恶不是说让意识也处于不思善恶是非的状态,就成为真如了,意识心也不思的时候,就是入定状态,入定状态仍然是意识心的境界,不是真如本心的本有状态,因此不能把意识心不思善恶时,就当作真如,就以为这时候开悟了。意识如果入定不思惟了,就不能参禅,不参禅不思惟,就不能悟道。

我们修行所体证到的智慧境界,都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表达不了的,有可能是没有真悟。如来藏在哪里,哪个是,怎样起作用的都可以表达,简短几句话就能表达清楚,长篇大论更能说得详细。佛用四十九年时间,也没有讲完如来藏法,只讲出来极微少的一点点,没讲出来的法还有极多极多。所以只要真实证悟,都能把如来藏表达出来,也会表达得很准确到位。

十五、八识能否了别身体的状况

身体的变化无非就是胖了、饿了、瘦了、渴了、轻安了、舒适了、疲乏了、困了、还有呼吸的状况,色身内脏的状况,血液流动的状况,身体任何一个部位的异常状况,这些都属于身根的运行情况。身体的各种状况,各种变化,最直接的了别是身识,最具体和清楚细致的了别是意识心,时刻刹那不间断了别的是第七识。意识心了别了以后,祂就会生起名言,把身体的某种状况定义为渴,把某种状况定义为饿,把某种状况定义为舒适和昏沉等等,名言和概念是意识心分别之后的产物,把这具体情况分别出来以后,就有文字和语言的出现。

第七识对身根也有了别性,而且没有间断时,从入胎到死亡,以及中阴身里,都在时刻攀缘身根和了别身根状况。第七识缘于如来藏变起的身根相分,而有自己的识别了别性,祂只能了别粗略的状况,不能作具体的了别,因为攀缘的法太多,心识不能集中,也就没有足够的智慧作具体细腻的了别,但是身体的异常状况,祂能首先感觉出来,意识心不知道的,祂就已经先知道了,有时就要警觉意识来了别和关注身体的异常变化。

在六识灭掉时,比如睡着以后,昏迷以后,入定以后,第七识都在坚守和执著着身体,在昏迷时,身体只要稍微缓过来一点,祂就要唤醒意识出来,让身体动起来,在身体受伤时,祂能努力强撑着身体,不让意识和身识灭去,顽强地守着身体和生命,祂认为身体是祂的,六识都是祂的,色声香味触法都归祂所有,因此祂才执著不舍,是最顽强的一个识。当身体出现病痛时,即使睡着六识都已经灭去时,祂还一直在惦记着身体,一旦身体病痛加剧,祂就马上唤醒六识来处理身体的状况,以至于一宿不能睡个安稳觉。因此说第七识能了别色身的状况,了别粗略的状况,有个粗糙的判断,只是不能细腻一些。

第七识和第六识的了别性也有很大的区别,只是六识的了别性比较详细和具体,能给出概念和定义,能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第七识和如来藏不能了别身根具体的状况,不能给出概念,也不能下定义,不能用文字语言表达。

如来藏是否能了别色身呢?如来藏也能了别身体的状况,如果说如来藏对身根不能了别的话,身体就没办法产生变化,也没办法继续存在下去,祂还是能够了别身根的。但是祂的了别性与身识、第六识和第七识的了别性完全不同,祂绝对不能具体了别身根是哪种状态,也不会出现名言,不与文字语言相应。如来藏对身根的了别,还是以了别种子最为根本,祂了别了业种和业缘的同时,就知道身根当前是什么状态,下一步要如何变化,然后输出四大种子让身根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一定与业种一致。

其中具体的如何祂还是不知道,比如现在皮肤还挺好,一会就要有个因缘促使皮肤出现病变,祂知道要如何改变皮肤的状态,但是祂心里没有概念,没有湿疹或者是水泡的概念,祂就能变出湿疹和水泡等等之类的东西,祂是从业种和业缘上知道要如何变化皮肤,世俗的名言和概念祂没有。因为如来藏不了知世俗法,所谓身体具体的变化的状态,如胖、瘦、扭伤、骨折、流血、肿瘤等等这些名言概念祂不懂,这些属于世俗法,如来藏不了别具体的世俗法。

祂有祂了别的内容和方式,七识心无法知道祂的心理,如来藏主要是以了别种子的形式,知道身根当前的大致的状况,以后一段时间内的状况是怎么样的,祂也能知道业缘要如何演变和发生,但是心里还是没有我们世俗界的名词概念,第六识与如来藏不能用语言文字来沟通。如来藏依种子判别就知道身根下一步应该如何变化,再下一步应该如何变化,下一秒钟、下一分钟、下一个小时、或者第二天身根要如何变化,祂依据种子,有一个大概的判断,祂这种判断和我们七识心的判断还有很大区别,如来藏的了别性和七识的了别性截然不同。

再者,如来藏通过了别七识心行,也能知道身根要如何发生变化,比如让身体上火了、发胀了、咳嗽、头痛等等,祂随顺配合七识的心行,促使身根出现以上种种变化,使得身心保持一致,互相影响,这种身根的变化也是三个能变识共同和合运作的结果。

十六、如来藏只有了别到身根的情况,才能帮助身体正常运行,当身体出现异常时,才能帮助身体复原。比如说身体受伤、皮肤破损、流血,身体做手术了,如来藏肯定知道身体的状况,之后就能自动的给身体受伤的地方弥补上肌肉,让身体复合,让筋骨连接完好,恢复如初。如来藏通过不断的输出四大种子,让身体复原,逐渐健康起来,所以如来藏能了别身根,配合身根,实现业因果报。

只是如来藏了别的方式和前七识,尤其是和意识都不一样,祂不了别具体的世俗法方面的内容,但是祂还是有祂独具的了别方式,祂了别之后,不会给身体情况下个定义,加个概念,没有受伤、流血、骨折、溃烂等等这些名词概念,也没有想修补的心行,祂只是按照祂特有的程序来运行,祂的心行真的不好窥探。

祂没有名言,没有概念,也不知道身根具体的状况,但是祂能完全配合身根配合七识,完成身根的各种变化,达到与业种、业缘和七识同步,这说明如来藏能同时了别无数色法和心法。身体手术了,受伤了,祂会帮助恢复,渴了、饿了、疲乏了、困了,祂能配合身根和七识解决出现的问题。如来藏的配合主要是配合意根,因为意根也了别身根,因此就想改变身体状况,祂了别意根的心行,就配合意根,让身根有相应的变化,除非因缘条件不允许。

既然一切法都是如来藏所生,如来藏所变幻,如来藏所变化,一切法因为如来藏才能产生变异,才能有生住异灭,我们就要仔细思惟,如来藏对一切法有没有了别性,有没有见的作用。祂肯定有,祂能够了别一切法,只是了别的方式和内容,与七识大不相同,我们现在没有甚深的智慧观察祂的心行,没办法了解祂的心行,也没办法与之沟通,只有当自己证悟了,有了道种智以后,自己慢慢的一点一点体验观行,对于如来藏里的秘密才能都通达了知。

十七、如来藏的了别性与前六识了别性的区别

我们的思想念头、观念、想法、知见,都属于想蕴和行藴范围,想蕴是指六个识心对六尘境界了别的功能作用,继而又取相执取。这种功能作用是如何产生出来的呢?有人说念头存在如来藏里,是如来藏出生的念头,但是如来藏并不存念头,祂只能存种子,存业种。念头是一种法,如来藏存一切法的种子,种子输出以后,就产生了法。意根作意攀缘法尘,触了法尘之后,了别不清楚,又要想了别法尘,如来藏就会配合意根的思心所,生出意识心来了别。

意识心生出来以后,意识的作意心所法就开始运作,意识就作意于意根想要了别的法尘,之后触法尘;触了法尘以后,受心所出生,意识就领纳领受法尘;领纳了法尘以后,想心所运行,想心所了别法尘,取法尘的相,执取法尘;之后就有感受,受蕴出来了,感受以后还要再想,下一步思心所运行出来,意识就要思量思考,对法尘有了胜解,于是思想念头不断的出生、发展、变化,语言也就此产生出来,所以思想念头就是意识心的功能作用。

从以上分析来看,说念头是存在如来藏里的就不对了,如来藏不存念头,而是存种子、存业种,业种现行,识种子生出来,法尘和意识心就出生,意识了别法尘以后,对法尘有了胜解,然后才能有念头。如来藏出生法尘以后,意识了别法尘时就会出现连续不断的了别功能作用,意识执取法尘、思量法尘时,就有思想念头、回忆、妄想、希望、打算、以及想像,这都是属于意识心的功能作用,属于想蕴和行藴。

想蕴就是六识心生出来以后,对法尘的了别取相作用,也就是由五遍行与五别境心所法而运作出来的取相分别性。之后行藴的思心所的行为造作就出来,各种念头就不断的出现。所以说念头是意识心的念想作用,是意根攀缘的结果,由如来藏出生。

如来藏和第六识的区别我们应该能清楚,如来藏有几个遍,遍一切处,遍一切界,遍一切时,遍一切地,遍一切法。遍一切法是最主要的,一切法主要指六根六尘六识上的法,还有超过六根六尘六识的法,六识缘不到,也了别不到的,是由如来藏出生,意根能缘,但不能具体了别的法。凡是由如来藏所出生的,不管在七识心上留影还是不留影,都叫作法,如来藏本身也是法。

我们应该知道,既然一切法都是由如来藏所出生的,由如来藏所执持,那么如来藏肯定在一切法上,和一切法在一起,如来藏不可能是生灭性的,因为一切法不可能同时都灭,总有存在着的法,那么如来藏必然同在,这个法灭了,那个法生出,只要有法存在,就有如来藏存在。

那么有人修定心里没有念头时还有没有法的存在?在没有念头的时候仍然有法存在,眼识还能看见眼前的光明或者是黑暗,耳识还能听见周围的声音,心里没有念头也知道有什么声音,没有念头的时候,身识也知道身体的感受,五识只要在了别五尘境界,第六识就一定存在,祂必须配合五识了别五尘境界,外加一个法尘境界,这时候六尘都在,六识心也都存在,六识心只要存在,就要了别六尘境界。除非入深定了,入深定了还知道自己入定了,还有心喜,说明意识心还在。但是有时候意识了别不清楚自己所处的状态,也许还不知道自己在了别,一个可能是因为祂自己的心识弱,再一个可能是因为意识有愚痴性,反观力弱,愚痴的人没有能力反观自己到底在干什么,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样的心念,在起什么样的作用。

如果心中某个法灭了,还有了别这个法的意识心存在吗?那就没有了,意识心在这个法上就不存在了。但是另一个法生出来,意识心了别到了,就在另一个法上出现;当另一个法灭了,了别那个法的意识心就随之而灭,意识心总是在随着六尘法生,随着六尘法灭,意识心是要随着境界的转换而转换的,境界的转换一个是意根的攀缘在不断的转换,一个是境界的因缘要不断发生生灭变化。

而如来藏不管法生法灭,祂一直存在着,这个法灭,那个法还在,如来藏一直在执持着祂所出生的一切法,有些法我们能接触得到,有些法我们就接触不到,但如来藏一直都存在,都接触。所以在修定时,不管心中有念没念,如来藏都在,我们睡着的时候,更是一点念想也没有了,但是如来藏还是存在;即使昏迷了,如来藏还是存在,到临死亡之时,任何一种想法都没有了,马上就要死了,如来藏仍然存在;即使六识都灭了,还有意根在,那么如来藏就存在着。因为祂遍一切处一切法,没有祂就没有法,有法就有祂。

我们一般情况下所能知道的了别性,都是指第六识的了别性,以第六识的了别性为主,当然前五识也有了别性。眼识的了别性,能见光明和黑暗,当眼前看不见黑暗,也看不见光亮,这个时候肯定没有眼识了,只要能看到一点亮光,即使是闭着眼睛,还能知道眼前是黑暗的,这个时候还是有眼识的存在。

前五识的了别作用比较粗浅,我们很容易就知道有没有五识的存在,这个知是第六识的知,第六识能知五识是否存在,能知五识的状态。但是第六识的体性比较微细,了别的范围非常广,能把第六识了别的范围都了别到,也是不太容易的,当然了别第六识的了别,还是第六识自己,这是第六识的反观力作用。

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一切境界就是六尘境界,只要把六尘境界的概念弄清楚了,就能判断出自己所接触和了知的境界是不是属于六尘境界,只要是六尘境界,能了知六尘境界的心,一定是六识心,肯定不是如来藏。因为如来藏了别慧特别劣,祂不了别六尘境界,六尘境界是好、是坏、是粗、是细、是美、是丑,如来藏都不知道。

但是如来藏也是识,祂也有识的功能作用,识的功能作用就是了别分别的作用,如来藏了别分别的作用是什么?祂在何处起了别分别作用呢?我们知道,业种成熟业缘现前时,果报就出现,因为什么而出现果报、受果报呢?是因为如来藏把业种输送出来了,果报是与众生造业的业种相一致的,就是说众生造什么业,肯定就要受什么样的果报,我们现在所受的果报肯定是从前造过的业所感召到的。

那么如来藏是如何把业种输送出来,让我们受到相应的果报呢?如来藏是如何产生我们的五阴身,产生五阴所受用的色声香味触法和三界世间法呢?因为如来藏有了别业种的功能作用,祂了别业种以后,知道缘熟了,就能让业种现行出来,按照业种如理如法如实的变现众生的五阴色身,变现五阴身生存的环境,变现五阴身的一切业缘,如实的实现众生的业因果报。

如来藏不但能了别业种,还能了别根身,五阴身现在处于何种状况,下一步五阴身应该如何变化,再下一步五阴身又应该要如何变化,如来藏因为能随时随地了别业种的关系,这些事祂都知道,祂能依业种和业缘使五阴身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五阴身刹那刹那的生灭变异,都是如来藏对五阴身和业种的了别作用的结果。

如来藏还能了别五阴生存的宇宙器世间,宇宙器世间其实也是在刹那刹那发生着变化,我们现在没有能力观察出来,因为心太粗糙,智慧太低劣了,无法了知这些生灭变化现象,也没有甚深的禅定和智慧观察到这些现象。但是我们却能观察出一段时间内宇宙器世间的生灭变化,这些变化都是如来藏依据众生的业种,在刹那刹那的变现和维持着。宇宙器世间要如何变化和转变,如来藏都能知道,所以祂要不断的输送四大种子,不断的改变着宇宙器世间,宇宙器世间才有生住异灭的现象存在,宇宙各种现象上的发生和变化,都是如来藏了别宇宙器世间、不断变造宇宙器世间的结果。

如来藏因为能了别业种,了别宇宙器世间,祂就能让宇宙器世间不断的发生变化,比如最大的最初的变化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生灭,地球的成、住、坏、空,这都是如来藏的功能作用,如来藏依据业种,不断的输出四大种子,就能让宇宙器世间出现这些变化,所以如来藏作为识,祂也有了别性。

如来藏这种了别性,我们一般都观察不出来,因为没有证得如来藏,也没有甚深的智慧,我们一般所能知道的了别性都是前六识的了别性,意根的了别性我们也无法了解,所以我们知道的了别性,肯定就是前第六识的了别,以意识心为主,不大可能观察了知到如来藏的了别性。

如来藏和第六识这两个识的体性,我们应该仔细分清楚,分清楚以后,在将来参禅的时候,就不会把我们所处的清清静静的状态,没有思想、没有念头的状态,当作是开悟的状态,认为自己的心清静了,达到无知无念了,这就是清净的如来藏。可是这里还是有个知,知境界法,知自己清净和无念的知,这正是第六识对自己的反观性的知,不是真心如来藏的知,也不是意识的无知。但是这个时候如来藏的知和无知也都在,需要我们用慧眼去把祂识别出来,这样就能找到自己的主人公,参禅也就达到初步的成功了。

十八、言语道断,是指真心阿赖耶识根本的体性,祂没有语言,也不通达晓了任何语言。因此祂不说话,我们说话,祂也听不见,听不懂。所以我们想开悟找到祂,祂也不会说,我在这里,这就是我,所以参禅这种事跟祂无关,祂不理会这件事。但是在参禅时,没有祂的佐助,我们真就不能参禅,没有祂的佐助,我们什么也不能做。换句话说,没有祂,根本就没有我们,更不用说参禅了。

所以言语道断,是指祂不通语言,不通文字,不听劝告,不听骗,不听哀求,不听吩咐,不听利诱,不听两舌,不听恶口,不听绮语,不听是非,也不听赞美,语言文字,干脆就不用施加于祂。言语道断的意思,不是让我们修到自己没有语言时,就是悟了。妄心的没有语言与真心阿赖耶识的本来就没有语言,不是一回事。

心行处灭,也是指真心阿赖耶识的体性,真心没有任何心行,没有任何想法和打算,没有任何贪求和厌弃,祂无所求,也无所得,因此事事都不作主。在六尘任何境界里,祂都不起心,不动念,既不贪,也不嗔,也不愚痴,没有邪见,也没有我见,完全是一个无我的心。所以心行处灭就是指真心,祂没有三界世间的心行,不对六尘境界,不知六尘,不分别六尘,无论什么样的境界来了,祂都不动心,所有六识心所具有的善恶和不善不恶的心行,祂都没有,祂是清净而又无为的。

十九、如来藏不了知具体的万法和六尘境界,这是第七识所了知的部分,也是六识所了知的内容。真心与妄心的体性,所对应和了知的内容,要严格区别开,这样才能有正确的认知和智慧。如来藏知,如果意识不知,没有什么用,意根知了,意识知了,才有意义,才有作用。

虽然能读万卷书,而不知其意,也不是真正的精进。学法的根本目的,是获取智慧,不是为了收藏无数的知识和学问,不是为学而学,更不是学给他人看的。所以为了获得智慧,我们要做什么,如何做,是应该要用心思考的。学佛人,是学佛的心和行,不是要收集所有佛的语言,而是通过佛的语言,了解佛的心,然后学习佛的心,效仿佛的行,最终才能与佛平等无二,慈悲于人。

二十、无一切念者,为真如心,不是妄心七识,只有真如无念,不念一切法。众生的妄心是有念的,因为六识只要存在,就要面对六尘境界,肯定有念想。佛虽然是无上觉,祂的七识心也有念,佛要观察哪个世界众生的缘熟,可以现应化身去救度,而观察思惟就是念,没有念不会去观察众生的根器和众生的因缘,没有念佛就不能因材施教,演说无量法。释迦佛在娑婆世界度众也没有离开过念,除非佛入定,和无事时,不用度众生时,才没有念。

但是从另一面来说,真如也有念,真如除了不念六识所念的六尘境界,其余一切祂都念。悟后慢慢就会懂得真如的有念和无念,那是后得智、别相智、道种智才能了知的内容。所以不能把真如的无念当成意识心的无念,也不能把意识心的无念当成真如的无念,悟前往往错会佛语和祖师语。现在普遍都是真妄不分,把妄心的体性当真如的体性,而真如所具有的体性让妄心修行去达到,那怎么可能做得到呢?现在的众生颠倒知见太多,真不知真,妄不知是妄,真妄互相混着说。

二十一、有人说如来藏是众生立出来的,我们立祂,祂就存在,不立祂 ,祂就不存在。可是实际上如来藏根本不用我们立,祂本自存在,任何人想推翻祂,也推不倒。祂永远不灭,任何人用任何力量,都不能磨灭祂,不管众生承认不承认祂,祂一直都在默默无闻的工作着,为众生奉献着一切法,俯首甘为孺子牛,祂只管耕耘,不要收获。

如来藏是世间最正之眼,能见一切法,而又无所见;能知一切法,而又无所知;能闻一切法,而又无所闻;能觉一切法,而又无所觉。祂无见无不见,无知无不知,无闻无不闻,无觉无不觉。如来藏的无知,是因为如来藏不对六尘境界,不分别六尘境界,对一切法不作具体了别,又没有觉观,没有名言概念,没有知见,没有观点、意见和看法。

但是,如来藏又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无所不闻,无所不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如来藏能了别业种,了别业种时就了别了一切法,同时依如来藏而运行的佛性,在一切法上都能运行,对一切法都有见性,因此能觉一切法,能观一切法。此种觉观与七识的觉观截然不同,其见性与七识的见性也截然不同,众生往往很难区分。

如来藏在了别业种以后,就要依据业种,变造一切法。如果祂不知一切法,那就无法变造了,或者是要错乱地变造,那就会出现因果不符、无因有果、有果无因的现象,而众生的因果从来就没有错乱过一丝毫,可见如来藏能如实了别业种,如实依业种出生一切法,实现因果律。实际上,因为如来藏能知一切法,才能变造一切法,祂知的方式,一是知业种,二是知因缘;另一方面祂有见性的功能作用,能见一切法,就能配合一切法生起和转变。总体来说,如来藏的见闻觉知性非常殊胜,也很特别,别于七识的见闻觉知性,我们难于了知。

二十二、无心定与真如三昧的区别

无心定的意思,就是住在定境中,无念无想,无所事事,百无所思,意识不起思惟和观照,就像楞严经中世尊所说的内守悠闲的状态,这些都是意识的闲着状态。有些人就误会这种状态就是不起念想的真如了,认为是证得真如三昧了。其实真如本来就没有一丝念想,不管修不修定,都是如此,因此真如的状态永远不改变。而禅定中意识的不起念的状态,是修出来的,先无后有的,那么有后还能无,早晚还会消失,生灭变异之法,就不是不生不灭的真如,那就不等于真如三昧境界。

二十三、动念即乖的意思

乖,是乖离、违背、不是的意思。当我们动起念头的时候,这个起念动念的心,不是第八识本心。因为第八识从来不动念头,尤其是三界世间法里的念头,有语言有文字有声音有心思的念头,第八识都不会出现。只有妄心才有念头,因为意根对于世间法的攀缘不止,惦念不断,意识就要不断的出生各种念头和思想,生生灭灭,断断续续,抓不住理还乱。所以没有唯识种智的人,所能观察出来的念头,都是妄心思想出来的,起念的心都是妄心,不是第八识本心。

二十四、怎样才是无分别?

如来藏的无分别性,七识心很难做到。接近于如来藏的无分别状态,也就是七识的无心状态,七识心无心时,对一切法都无所谓,不再放在心上。看像没看见一样,听像没听见一样,没有人我对立是非纠纷,不管好坏是非,不着六尘境界。

但是这种状态,还是分别了,知道是色是声是香,认识你我他她,有了名言概念,与如来藏那种不知所以,没有名言概念的无分别状态还是有区别的。毕竟识心种类不同,功能作用就不能相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