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佛法雜談(第一部)(第二版)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綜述 更新時間: 2025-10-10 18:04:09 閲讀: 478

第三章 性障和煩惱篇(2)

二十四、貪愛執著是生死輪迴的因

生死的因是甚麼,這點要搞清楚。生死輪迴是因為貪瞋癡煩惱,是對五陰十八界的貪愛執著,是對三界世俗法的貪愛執著。如果沒有執著,沒有貪愛,沒有煩惱,煩惱全部斷盡,自然就能出離生死輪迴。如果對他人的恭敬實質是自己的煩惱性現前,而不是真正的恭敬,那就有生死;如果不是煩惱的顯現,那就與生死無關,包括對佛的恭敬,如果是以清淨心真誠心,反而能增加福德,有利於解除生死煩惱。楞嚴經第一卷裡記載,阿難出家的因,是對佛的貪愛,不僅僅是恭敬,所以佛才徵求愛樂佛的心是哪個,在哪裡,然後降伏這個貪愛心,才能解決生死問題。

二十五、修四禪八定是否能證得涅槃得解脫

涅槃是心解脫和慧解脫的阿羅漢所證的境界,不僅與禪定有關,主要與解脫的智慧有關。即使修出了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也不能得解脫,仍然在生死輪迴中。因為沒有斷除生死的根源——我見,因此就沒有斷除與我有關的煩惱,被煩惱所繫縛,心不得解脫,未證涅槃。

心得解脫是小乘三果人的境界,不僅有初禪以上的禪定,也斷除了我見,斷除了貪欲和瞋恚煩惱以及三縛結,這是證得了有餘涅槃。再斷除我慢、我執,對三界的貪愛全部斷盡,獲得了解脫的智慧,就能入無餘涅槃。

因此說只有禪定,不能斷除煩惱,只能壓伏煩惱,心不得解脫,智慧也不得解脫。心解脫是智慧加禪定,斷除煩惱所獲得的解脫境界,慧解脫同樣是解脫智慧加禪定,斷除所有煩惱所獲得的解脫境界。

二十六、心中有我才會有各種煩惱情緒

很多人每天都是為了說話而說話,為了表白自己,顯示自己,而口無遮攔,心中的我很重,都不知道回光返照檢查自己的身口意行,修行是修個甚麼?天天喊無我,心中的我卻仍然很重,自己檢查自己,修行究竟修了個甚麼,有沒有力度?

檢查自己的心裡,為甚麼有不高興的情緒,如果心裡沒有我,不是我重的話,能否不高興呢?順我者樂,不順我者悲、愁、恨、苦,這就是十足的我,這樣與無我正相反。修行的最終目的是要達到無我,把自己每天心中的我融化掉,這就是最好的修行,學習千經萬論,就是要達到無我,不是為了學佛法而學佛法。學佛法的目的是要做到無我。如果每天都是為自己的我而學佛法,而顯擺自己,那不是與修行背道而馳嗎?

第七識意根的我執重的原因,是著我相,時刻想突出自己,表白自己,自己如何又如何,告訴他說錯了,不是這樣,馬上就為自己辨白,或者氣憤的走人,這些都是嚴重的我心。真想快速的修行,快速的增進道業,每天都應該檢查自己的煩惱心所法,是不是比以前減少了;情緒化的表現是否減少了;慢心我心是否減輕了,這樣才是正修行。不是學了一大堆知見,然後增長我心和慢心,這樣是學錯了,學反了。

二十七、甚麼是見惑和思惑?

見惑是指知見上的煩惱,知見不清淨不正確叫作見惑,見道時即斷。見惑是指眾生把五陰十八界當作真實的我,當作不生滅的我,因此執著不捨。斷除五陰十八界為我的知見,就名為斷見惑。

思惑是指思想上的迷惑顛倒,貪瞋癡煩惱和煩惱習氣,所有的無明惑,修道以後才能斷除。小乘的思惑指貪瞋癡煩惱,對三界世間的貪愛。大乘的思惑除此之外,還包括眾生心地上的所有塵沙無明惑。小乘思惑斷盡,就是四果阿羅漢,大乘的思惑斷盡,就是佛世尊。

二十八、一切煩惱因我而來

世俗之爭,讓所有人身心疲憊,爭來爭去結束爭個我,放下自我,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豈不快哉!為甚麼非得要自己好,別人不好呢?每個人心中那個我,像巨石一樣沉重,以至於壓得喘不過氣來,每天每月每年每生每世,活得都非常艱辛、疲憊和沉重。從現在開始,我們應該學會用無我這個工具,一點點的敲掉這塊有我的巨石,讓大石頭變成小石頭,讓小石頭變成碎石,讓碎石一點點的離開心中消失掉。這樣心就輕松沒有沉重感了,心就解脫自在了,心就愉悅快樂祥和了。

一切的爭奪鬥爭,都是因為有我,無我就不會去爭奪和鬥爭。無我之性分成不同程度,我性也分成不同程度。我性越輕微的,斷我見越容易,反之就越不容易。在斷我見的過程中,我性是要逐漸減輕的,以至於接近於無我,才能在最後觀行時斷除我見。

在平時的修行過程中,要時時檢查自己的我,是否在逐漸減弱。在為人處世中,觀察自己的煩惱是否還很重,慢心執著是否還很重。如果觀察出來自己的慢心重,我心重,就要想辦法調伏自己,壓伏自己。

每個人因為甚麼有慢心呢?因為自己認為自己的五陰身殊勝於他人,自己比他人重要,因此起慢。這種知見不降伏,很難斷我見。把自己的五陰身當真,把自己的覺知心當真,把自己所擁有的色聲香味觸法財色名食當真,內心才會自覺不自覺的生起慢心,而淩滅他人,心有高低不平。修行過程中,必須努力克服這些慢心,慢心我心輕微以後,才有可能斷我見。

所有煩惱都是因我而來,無我就無煩惱,越無我越無煩惱,究竟無我,煩惱以及習氣都會斷盡。

二十九、革自己的命才能得解脫

不知觀心,不會觀心,不能觀心的人,無法覺悟自心,不能覺悟自心,就不能改變自心。有很多人學佛,都是任心自漂流,隨順自己的貪瞋癡煩惱,隨順自己的我性,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有惡心,有不善心所,也就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自己。因此也就不會時時處處與自我相逆,與自己的煩惱習氣相逆,與自己的愚癡無明相逆,不知道隨順我心我性就是隨順生死,隨順三惡道,隨順苦業。

革命,是革誰的命?是革自己的命,革意根的命,這樣才能得解脫,得大自在。可是很多人每天卻是革別人的命,努力想改變他人,以隨順自己的我性,滿足自己的私欲和貪婪,這樣的人正是無明深重的人。凡是不能觀心的人,都是煩惱習氣嚴重的人,我性重的人,自大自慢的人。這樣的人,意識心都沒有覺悟,內心深處的意根要如何覺悟、解脫和自在呢?

大多數人沒有遇到佛法時,內心迷茫不覺悟,遇到佛法了,照樣是迷茫不覺悟。抓取外境為我所有,為我所用,增加我見和我慢,不惜採取卑劣手段達到個人的私欲私利,卻堂而皇之的認為自己有修行,有手段,聰明才智。從來不能回光返照自己,學法之後,把佛法知識作為一種偽裝,來壯大自我,增長自我,實是愚癡,而不自知。

三十、如何抓住煩惱賊

修行到有一定覺悟的人,會經常回光返照自己,就能發現自己內心深處的那個我總是要冒出頭來,這是好事,沒有覺悟的人就發現不了。發現冒出頭的那個我時,就觀察這個我,看看他到底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是如何生起的,如何滅去的,如何運作的,心行如何,有甚麼目的。常常如此觀察,必有重大發現。

這樣修行的人,就不要刻意的壓制自己,讓煩惱冒出頭,然後抓住它進行審判,搞清他的來龍去脈,就會大有收獲。以後斷煩惱也是這樣,不要刻意壓制煩惱,看煩惱起處,快速的抓住它,好好審判審查一番,定能改造。修行還是在娑婆世間裡好修行,處處是擒賊的機緣,只要能擒住賊,就能識得他,自家寶藏就不會再損失了。

三十一、因有四相才有是非紛爭

人心不平,是非紛爭,為甚麼不平?心中有四相,相有好壞和凹凸,存於心中,所以心中不平。心本自平,不平的是那個見相的心,如何心平?把相抹平。如何抹平?觀相平等一如,看透相的實質和本質。相的實質和本質是甚麼?不過七大種子組合而已,不過如來藏造就而已,豈有真實的相,而被我們所見?眼睛有翳病,見有高低、上下、美醜,病眼望空花,病去空花無。修行,就是除病見實相,除此無他!此為勉人,也為自勉。

那麼遇到好爭好鬥之人怎麼辦?忍他,讓他,再過幾年看他;讓他爭,讓他鬥,讓他第一,讓他高大,把所有的相都讓他置於心中。我們卻要空掉所有的相,越空越好,越懦弱越好,越無我越好,四相空淨,無掛無礙,心得解脫,常樂我淨,成佛有餘!這樣,最後誰第一,誰得勝?智者無為,愚人有求!

一切爭鬥,都是與自心爭,與自心鬥,鬥不著他人,只能鬥自己。內心無明,見有他人,見有自我,見有利益可爭。若無無明,不見自他,只見如來藏總持一切法,只見一真法界。

我們在面對是非,面對他人的過錯時,在不能空掉和躲避這些境界,必須要解決這些人事時怎麼辦?應該觀行人事境界的虛幻不實性,觀行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事相。口中如果一定要談論人事,也應該只是在意識心的層面來客觀的作以評價,以如理的方式如理的解決,內心不要有所騷動,不要被人事情節所牽引,陷於其中而不能自拔,這樣就會失去所有的覺照之力,我相、人相、眾生相、事相全部現前,並且執以為實,心被事相所染污,染污的業種存入自己的如來藏中,後世果報自受,得不償失。

豈有智者,以他人之過失,藏於自己心中,侵污自家田地,累及後世,不得清淨。見他人之過失,回光返照自心,莫要責人而不責己。誰人修行誰人了,誰能代替他人修行,替人成就,而自己背負業果?無有此理!

三十二、學佛是用來覺照自心降伏煩惱的

很多人學佛學了十幾年甚至二三十年,至今不知道學佛是為了甚麼,學了很多佛理,仍然不知道用之來覺照自心,降伏自心,改變自心,卻偏偏用來覺照他人。以至於遇到煩惱的人事,心起大浪,久久無法平靜,是非紛爭不斷,偏離了學佛修行的目的和方向。學的理仍然是理,遇到的事仍然是事,理事不能結合,也不能圓融,得不到自心的功德受用。如果學佛人看待事嚴重的脫離了理,變成了單獨存在的事,所學的理,也就失去了意義。

那麼應該如何面對娑婆世界的人事糾紛和煩惱呢?學過大乘法的人,都知道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所幻化出來的,沒有實際存在的人事物理,都是如來藏這個魔幻師依緣輸出七大種子生成的。就像繪畫師潑墨揮灑出的一幅幅畫像,我們不要把畫像當作真實之物,也不要把畫像中的人物和風景當作真實,而去貪厭,所有的畫像只不過是彩墨噴繪出來的,是一堆顔料的堆積而已,豈有智者去執著分別一堆堆的顔料,而生心動念。真正的智者也不應該面對如來藏用七大種子所堆積起來的人事物理和山河大地,而生執念。

多作此觀行,常常覺照,就不會讓自心陷於人事糾紛之中而不能自拔,以至於得不到學佛修行的真實利益,白白的用功於各種佛學理論知識的積累,畫餅不能充飢。

三十三、眾生愚癡不懂得自救

每個人今生今世都經歷過苦難、苦惱、波折、挫折,可是眾生仍然不覺悟,遇到佛法,佛講了苦諦的真實義,眾生仍然不覺悟,還貪著苦,不肯出離。眾生愚癡無明就是如此,親身經歷多少苦難,也不知反省自救,佛來救度也不接受。無明薄、善根深厚、煩惱輕微的人,遇到煩惱,就要想辦法解決和躲避,愚癡人就會繼續忍受,深陷其中也不肯自拔。記吃不記打。

眾生知道自救嗎?如果知道,佛陀來娑婆世界講苦聖諦,也就沒有必要了,可是佛陀講完苦聖諦,對於我們末法時期的劣根人又有甚麼用?意識和意根有一個懂得自救,懂得苦,懂得要出離苦,也就用不著佛陀來救度了。可是現在佛陀再親自來作用也不大,眾生無明太深重,愚癡不可救拔。

地藏經中描述:佛告閻羅天子:南閻浮提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難伏。是大菩薩,於百千劫,頭頭救拔如是眾生,早令解脫。是罪報人,乃至墮大惡趣,菩薩以方便力,拔出根本業緣,而遣悟宿世之事。自是閻浮眾生結惡習重,鏇出鏇入。勞斯菩薩,久經劫數,而作度脫。閻浮眾生結惡習重,從地獄裡鏇出鏇入,出出進進,像回家一樣頻繁。勞斯菩薩,久經劫數,而作度脫。菩薩們都夠有耐心的了,眾生都不覺得慚愧!何等下劣!

三十四、如何懺魔除去罪魘

有很多人修學佛法以後,由對世間法上的利益追求,轉入對修學佛法上的利益的追求,實際還是對自我的追求和執著,內心的我不斷,我執不斷,增益我見與我執。我要更多更多的弟子,我要更大更大的權利,我要更高更高的名聲,我要更多眾生的更多恭敬,所有的目的就是為了心理感受舒服。可是這個心舒服的覺受有實在意義嗎?眾人追捧,我就舒服,這個舒服的覺受是意識心的感覺,這個意識心是生滅幻化的,本是虛妄,不能長久存在的,生來滅去,日夜都要斷滅的。

真正的修行人,應該常常靜下心來,時刻反觀自心,我到底追求的是甚麼?我抓錢財,抓錢財的目的是甚麼?我現在貪圖享受貪圖覺受,其目的是甚麼?有甚麼意義?有甚麼過失?我有各種欲望,這些欲望最後的結局是甚麼?看清自己的內心,並且要勇敢的面對自己的內心,搞清楚自己修學佛法的最終目的是甚麼,如何如理如法的通過修學佛法達到這個目的,而不會與自己最終的目標背道而馳。如果內心無所求,就能快速達到目的,我還追求甚麼?經常要問自己要甚麼?爭來奪去圖甚麼?能不能得到解脫?有沒有實際意義?所追求的一切是否是如來藏幻化的影像?是不是求來還要失去,或者失去的更多?這樣不如理的作意和追求,是束縛自己的枷鎖更多,還是解脫的功德受用更多?

一個人想得到的越多,往往失去的就越多。我們學佛就是要減輕心靈的負擔,不能被世間的虛妄相迷住了雙眼,看別人要看得清楚,看自己更要看得清楚,時常這樣反觀自己。學佛如果都在相上貪,不在心上用功,因相上的貪著,在世間上你爭我奪,出賣自己的靈魂,違心做事,只能增加自己的煩惱和心靈的負累。把佛法作為了爭奪世間利益的工具,個人貪欲的工具,壓倒他人的工具,實是罪過,禍患無窮。修行人如果不是想辦法減輕自己和眾生心上的煩惱,反而在煩惱上又增加了層層的枷鎖,又造作種種的不善業,這樣殃及佛教和眾生,求升反墮,得不償失,實在是無智之舉,應速速悔改,除去罪魘。  

三十五、有為法不一定都是有漏的

四果羅漢的身口意行是有為法,地上菩薩的身口意行是有為法,卻是與無漏相應的,無漏就是無煩惱性。但是習氣免不了。佛的身口意行完全徹底的無漏,卻是有為法,佛度眾生,現無量佛國土,都是有為法,都是無漏的。如果有為法不能無漏,眾生學佛修行就無用。當六七識斷除了煩惱,其心行與無漏相應,六七識轉識成智以後,更是與無漏相應,其智慧也是無漏的,不僅心行上無漏。

三十六、大小乘見道者煩惱輕微

證果以後三惡道的業消除了,但是這些業要在人中受報,人中無論怎樣受報,都比三惡道輕微。在人中最大的惡報,就是短壽,被人殺死或者是折磨致死也比三惡道苦受輕微。有六識心就有感受,就能感受苦樂和不苦不樂。聖人也是如此,只是聖人少於用心,心不在五欲六塵上,苦樂受很輕微。如果在意六塵,苦樂受也多一些。

有煩惱就有業行,就會做錯事,開悟和證果以後,也是這樣。如果煩惱輕微,做的錯事就少,斷除煩惱,錯事就更少。斷除煩惱以後,還有煩惱習氣,也要有一點輕微的錯誤。直到八地菩薩我執斷盡,煩惱習氣斷盡,那時就沒有關於我的業行了。四地菩薩以上,有了四禪八定,有了神通,就沒有甚麼苦受了,他們輕易也不來人間,尤其是七八地菩薩,根本沒有必要來人間。

三十七、飲食對禪定的影響

飲食也是影響禪定的一個重要因素,身體裡如果攝取過多的營養物質,超出了身體所需,身體就會有所反應;之後就影響識心,識心的反應就有些躁動不安,心念不清淨,情緒不容易控制,或者是需要強制控制。這些營養不僅包括魚肉類、煙酒類和蔥蒜類等葷腥物質,也包括素食。如果素食營養過剩,也會造成身體和情緒上的過激反應,身體和心理負擔增加,心不容易清淨,就會影響禪定。

所以很多人抱怨禪定難修,那就要檢查自己的飲食結構,是否是營養過多過剩。現在由於物質生活豐富多彩,人們貪著口腹和營養,過於愛惜色身和美味,以至於造成身心不清淨,貪和瞋都不容易降伏,煩惱重,禪定當然就無法成就,佛法的觀行和實證就難上加難。那麼學佛雖然廣博多聞,理論嫻熟,口若懸河,其內心的實證終究不成就,只成個知解宗徒和理論雜家。

世尊在楞嚴經中要求弟子們斷除葷腥,降伏欲心和瞋心,使得道業快速增進。但在現代社會中,物質生活太豐富,即使是素食,也同樣影響身心的清淨,增長欲心和瞋心,道業無法快速增進。這應該引起我們廣大的學佛弟子的關注,調整自己的飲食結構,以利於修行。

三十八、斷煩惱的過程

心軟化的前提是要明得修行之理,學了佛法中的正確知見,知道世間一切法都是假相,並且歷緣對境去磨練這個心消融這個心,心才能慢慢軟化。要想證得無我,首先知道自我虛妄,觀行自我是如何的虛妄,真認可了,才能證得無我。然而還有煩惱沒有斷,需要繼續深入地觀行,煩惱才能淡薄。欲界的需求減少了,證初禪,才開始一點一點地斷除各種煩惱。在這之前,都是壓伏煩惱,不是斷。

斷我見,證無我以後,才有能力破除意根對自我的執著,才是一個沒有自我的人。而破除五陰十八界我的虛妄見以後,就有能力在身口意的各種活動中,發現一個真實而不虛妄,時刻都在起作用的真心如來藏。證初果與明心只差一個階位,這其中,福德和智慧大大不同。後者需要的福德要大,智慧要深,要有無我智再加大乘智慧。說的容易,做起來不容易。只要堅定自己的信心,就會不知不覺地滿足了這些條件,成為真實義的菩薩。只要努力不懈,都能成就。

三十九、清涼劑也會變成煩惱散

佛法本是一劑清涼藥,能讓人心清涼得解脫。在甚麼情況下,這劑清涼藥變成毒藥,服之增加生死,趣向地獄三惡道?

以貪瞋癡的煩惱心去學法,學法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得無我的解脫功德,而是為了增加自我的砝碼,以壓倒一切人,淩滅一切人,駕馭一切人,控制一切人。因此在佛法學得越來越多的時候,我性也就越來越強烈,就情不自禁的拿著佛法的刀杖砍殺一切,以至於煩惱和業障越來越增勝,貪瞋癡越來越嚴重,我性越來越強壯,這樣在佛法中造作惡業之後,最終就趣向地獄,趣向三惡道,不但不得解脫,反而增長生死苦厄。

有些人追求明心見性,就是想當人上人,就是想超越於一切,站在一切人的肩膀上。這樣的人不僅不能破除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反而增加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增加我執,生死繫縛得越來越緊,這是顛倒眾生。

最能救度眾生生死煩惱的只有佛法這一清涼劑,如果把佛法知識當成自己獲得世間法的砝碼時,佛法就成為了煩惱散。那麼這樣的人,再也無藥可救,學佛還不如不學。

四十、有貪習的果報

真想解脫的學佛人,應該在日常生活中,仔細檢查自己內心的各種覺受,檢查自己在貪愛著甚麼,對甚麼事情在意,對甚麼事情花費著心思和精力。檢查出來以後,就要分析這是甚麼心理,有甚麼意義,結果是甚麼。然後想辦法對治自己的貪愛和覺受,修行就會掃除遮障,道業進步就快了。

我們無始劫以來的貪習很重,自己很不容易發覺,因為習慣了,習以為常了,只有過來人去掉貪習降伏貪習的人才能發覺自己和他人的貪心。就像久居香庭不覺香,久處糞缸不覺臭,香庭外的人才能聞到清香,糞缸外的人才能嗅出臭穢。

貪的範圍很廣,凡是欲界裡的法,只要喜歡都是貪。那些擅長詩詞歌賦的文豪,揮灑自如的畫匠,幾乎都去鬼道瀟灑去了,因為那都屬於貪,何況其他方面的,情情愛愛的更是貪,離不開鬼道受生。經常畫馬的,畫得神似,死後投生馬腹;經常寫鬼類小說的,寫得極神,死後投胎做鬼;腦子裡經常想甚麼,死後就去與甚麼作伴。畫匠畫馬非常專注,心與馬相應,來世就托生為馬;經常寫鬼神小說的人,心都投入鬼神之中,與鬼神相應,死後就會做鬼;我們現在念佛,心與佛相應,就會出生在佛的身邊。心與善相應,就會托生善道,心與惡相應,就會托生惡道。

鬼道的業報結束,還有一些福德,就去畜生道受生,畜生道業報結束,還剩一些福德的人,才會再回到人間受生。所以得人身的時間非常短暫,在三惡道的時間非常長,每個眾生都是苦受多,樂受極少。所以我們還是為未來世著想,少享福,為後世多留一些福,福大才能盡快投生為人。

善根福德深厚的人在佛身邊,受佛督導和熏染,修行非常快。沒有佛,在斷除煩惱的菩薩身邊,在阿羅漢身邊,修行也非常快,所謂近硃者赤,近墨者黑。心中的大貪心細一些還可以觀察到,細微的貪極多,幾乎沒有人能觀察得到,除非斷煩惱的人。得人身的機會是多麼微少,得人身的時間多麼短暫,得人身證果得解脫多麼稀少不易。已經得人身的我們,該如何把握這個難得的時機,精勤修證,得微少解脫,這是我們應該經常深思的問題。

四十一、自以為是就是愚癡

智慧不足的時候,沒辦法依現量作判斷,能判斷準確需要有很高的智慧,有相當好的擇法眼。很多人都把自己意識的理解當作是現量觀察,如果是證據不夠確鑿的,就不可能是現量觀察出來的,沒有現量觀察智慧的人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即使在世俗法中也是這樣。所以提個現量觀察,要依現量判斷,這也是非常難的事情。

很多人不能實事求是的觀察到自己並沒有現量觀察智慧,對很多的法都不能現量觀察,尤其是比較高深的法,更不能現量觀察。但是眾生往往都自以為是,認為自己有現量,這就沒辦法了。就像很多人都會說我學的法是正法,其他人學的都是邪法,我的師父是正師,其他師父都是邪師,我的觀點都正確,別人的觀點都是錯誤的,因為有此嚴重的我執我所執,而從來不反思自己的錯執。

眾生難度就難在愚癡性上,因為愚癡而不知道自己愚癡。愚癡的範圍極廣極廣,極細極細,細到九地菩薩十地菩薩還有深細的愚癡無明需要破除。一切的煩惱都是由愚癡引發出來,包括貪,包括瞋,包括慢,包括疑,包括所有的邪見。所以愚癡滅盡,煩惱就滅盡,無明就滅盡,那在佛法上再也不用學甚麼了,徹底畢業。

三惡道眾生當中,還是畜生道眾生最難度,因為畜生有極重的愚癡性,語言無法溝通,吸收不了甚麼法義,又不會反思。鬼道眾生和地獄道眾生,雖然惡業重,但是還難聽懂人語,能思考,就有辦法去救度。

如果一個人沒有現量智慧,想要依正教量,那也是不容易的。佛經白紙黑字,有多少人誤解,有多少人錯解?即使是原封不動一字不差的復述經文,聲音發出來,抑揚頓挫,就能把經文的意思改變了。現在的大藏經裡,有很多都是現代人又重新整理校對的,標點符號都給點錯了。古文佛經的標點符號一般都是句號,現代人校對以後,就改成現代文的標點符號,然後經文的意思就扭了,看不出原意了。總之一句話,愚癡智慧就不足,智慧不足甚麼事也做不好。

四十二、慢心的危害性

很多人禁不住讚揚和批評,究其原因,還是由於我心,才出現慢心。三四果以前人人都有慢心,只不過因緣不具足的時候,慢心隨眠隱藏著。等到有因緣現前的時候,慢心就要現行出來。幾乎是人人都要經歷這個階段,只是時間長短不同深淺不同而已。

最卑微的人,一旦自己得勢,往往是心最慢的人。因為卑微自卑也是慢心我心的一種表現形式,沒有我心,就不會覺得自卑了。所以有多自卑,就有多慢。

幾乎所有的慢,都表現為世俗法方面的。比如有的人因為富貴多金而慢,有的人因為有地位高而慢,有的人因為有權勢而慢,有的人因為相貌而慢,有的人因為有如意的家親眷屬而慢,有的人因為閱歷廣而慢,有的人因為有某種特長而慢,有的人因為自己聰明才智而慢,很多人因為色身的緣故而慢,多數人因為頭腦智慧而慢。這些慢的種類頗多,都是內心裡有我有我所,身見我見重而導致的。

慢心最障道,慢心最容易入魔。有的人一臉麻子自己看不到,卻成天緊盯著別人的臉,天天檢查別人,這就是內心有自有他的原因。

四十三、誹謗正法不能往生和解脫的原因

無量壽經第十八願(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五逆罪是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和合僧、殺父、殺母。正法是能夠讓眾生解脫的正確的法義,包括大乘和小乘法。

為甚麼犯了五逆重罪不能往生極樂世界,甚至不能證果不能明心不能解脫?為甚麼誹謗正法不能證果不能明心不能解脫?

首先來說出佛身血,因為佛的業種已經徹底清淨,感召不到任何惡業和惡緣,沒有任何惡報。所以任何眾生都不能殺佛,也不能傷害到佛,讓佛的色身上流出血液。為甚麼還有出佛身血之說呢?佛的血脈就是法脈,就是佛法的流傳,出佛身血就是讓法脈失傳斷流,不能正常傳播。佛法能讓眾生出離生死得解脫,出佛身血就是非常嚴重的了,這個惡業的果報就是無間地獄業,造這種惡業的人不能得解脫不能離開生死苦。

阿羅漢是斷盡一切煩惱的解脫聖人,由於其解脫德人天都應該供養,叫作應供。八地以上菩薩的解脫證量相當於四果大阿羅漢,初地到七地菩薩的解脫證量相當於三果聖人,留一絲惑業,不取解脫果,不入解脫正位,以保證不入無餘涅槃。尊重、供養阿羅漢的果報就是斷除煩惱、得解脫、解除生死。那麼反之,殺阿羅漢就不能解脫煩惱,不能得解脫,不能出離生死,所有能出離生死苦的解脫路全部都閉塞不通,因此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不能證果,不能明心見性。

和合僧團,僧:梵文 Samgha,詳稱僧伽,指出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意為眾、大眾、團契,廣義也包括女眾,男女出家眾統稱僧尼。僧伽是四人以上的一群依佛法的出家人所組織的一個宗教團體。如果沒有出家身份和資格,就不屬於僧尼,人數再多也夠不成團體。至於聖義僧,必須是真正證果真正明心見性的僧人,意識假證果假明心的人仍然屬於凡夫僧人,沒有意識操控的時候,完全顯露的是沒有證果和明心的意根的本性,必隨意根的思想見解和煩惱而生死輪迴。

和合是指按照六合敬的宗旨在一起居住,六和敬就是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爭、意和同悅、利和同均。如果意見觀點不一致,就不是和合;如果都不遵守三皈五戒、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和菩薩戒,所修戒律內容不一致,不符合佛陀所制,就不是和合;如果色身不能居住共同處所,東西南北各處雜居,不是和合;如果內部之間互相爭吵,互相謾罵,互相攻擊拆台,是非紛爭不斷,更不是和合;如果見面在一起時都不舒服,內心氣惱不悅,多有隔膜,也不是和合;如果眾生之間利益不均,不管是甚麼樣的利益,一方只做犧牲付出,沒有回報,另一方只是索取和占有,同樣不是和合。若違反其中一條,都不能構成和合僧團。

真正的和合僧團,能代替佛陀流傳正法於千古,救度眾生於生死火海之中,破壞之,則是破壞度眾生出生死的舟筏,果報則是不能得解脫出生死苦,因此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不能證果和明心。對於不和合的僧團則無此過,不和合的僧團能帶給眾生煩惱和苦果,讓眾生煩惱之上又增加煩惱,增加繫縛和枷鎖,生死更苦甚。

父母帶給自己肉身,有此色身能遇正法修學,能有機緣得解脫,永久脫離生死,因此父母恩重如山,粉身碎骨也難報答父母的生養之恩。眾生不但不供養,反而殺之,殺父殺母之罪,其重無比,死後無間地獄不得解脫,因此殺父殺母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不能證果和明心。

正確的佛法,眾生依之修學,就是解脫的因,能得解脫了生死。如果誹謗這些法義,那就是不信正法,信尚不足,豈能修學?不能修學,何能解脫?法如度生死海的舟筏,破壞了舟筏,眾生憑何能度生死海?誹謗了正法,不但自己不信,也阻止了其他人信受,其罪甚大,自己必不能出離生死得解脫,因此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不能證果,不能明心。

能讓眾生解脫的法,包括小乘四聖諦、十二因緣,也包括大乘的如來藏系列法,如般若方廣唯識,五識六識七識和八識的理論,包括戒定慧三無漏學。四聖諦和十二因緣,讓眾生得小解脫,不能永久究竟解脫,大乘如來藏法能讓眾生永久真正究竟解脫。而第七識意根的法,能保證眾生小解脫,也能保證眾生大解脫,以至於究竟解脫。所有的解脫,不管甚麼程度,都在於意根的解脫,意根不解脫,都是假解脫,煩惱不能斷,生死不能了,苦海不能出,不能涅槃清涼寂靜。

犯五逆罪者少之又少,而誹謗正法越來越多,隨處看見,普遍如此,因此勸導大眾自己禪定智慧不足,證量不夠,應該時時處處謹言慎行,沒有資格當評委的時候,默默修持自己,儘管暫時不能證果和明心,沒有唯識種智,也要做個世間智者,不給自己招災惹禍,不給自己解脫路上設置路障。

意根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熏染六識,使得六識不自覺地就造作業行(是意根指使的),業種又存入第八識,再熏染意根。這樣反復地熏,眾生真的是沒有解脫之日。眾生造起業來,不管不顧,天不怕地不怕,讓人看了心裡直打冷戰。菩薩能直接感受到各種業行將會受到甚麼果報,那些果報受起來真是痛苦,即使地上菩薩也很難承受。

四十四、眼界開闊心量才能廣大

現在我們都知道了娑婆世界裡有十億個南瞻部州地球,我們的心量就應該擴展到所有地球的生命輪迴上,不僅要考慮自己的生死輪迴,也要考慮六道所有眾生的生死問題。心應該站在一個制高點上觀察一切法,不要再局限在一個小小的地球上,更不要局限在自己個人私利上。如果只局限在自己眼前的小利益,其心量和智慧就過於狹隘了,被自己五受陰所迷惑和遮止住了,這樣後世只有生死苦痛,沒有一絲快樂了。

慢心重的人觀察一下,自己在十億個地球裡是否渺小到不能再渺小了?擁有一項技能,懂得一些理論知識,有一定的權勢地位和資產等等,又算得了甚麼?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半瓶子的最容易慢,因為有一點,還不足,就有空間晃蕩。滿了的人,因為眼界開闊,見識廣大,眼裡裝的是廣闊天地,心量也大,就不把自己太當回事了。其實我們每個人在十億個地球裡能算老幾?即使修到幾地菩薩,也得問自己:我算老幾?十方世界八地菩薩數不勝數,十地菩薩數不勝數,自己算甚麼?

但是另一方面,菩薩戒裡佛也要求菩薩一定要認識到菩薩的尊貴,菩薩不能輕賤自己,要好好保護自己,不能讓自己隨便處於危險境地。因為一個發了菩提心的菩薩,從發菩提心開始直至成佛,能利樂無數眾生,無邊無際的眾生會因菩薩的發心而被救度出生死火坑。

我們算一算,十億個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眾生?人類有多少,鬼類有多少,地獄眾生有多少,畜生道眾生有多少,大畜生如大鵬金翅鳥有多少,一直到最微小肉眼見不到的細菌眾生有多少,任何人絕對想象不出來,不要說計算了,無數台電腦也算不出來。單獨一個眾生身體上的細菌就數不清了,何況空中的,所有眾生身上的細菌眾生。所以我們每位菩薩都任重而道遠,好好保重自己,只是不要有太重的慢心。我們都曾經被很多佛菩薩救度過,因此就要發心同樣的救度其他有緣眾生,以報佛菩薩的救度之恩德,報無數眾生養育自己和親人的恩德。

四十五、如何斷除貪愛煩惱

修行是為了斷除貪愛,貪愛是在六根觸六塵處生起,那就要在六根觸六塵處止住貪愛。在眼根觸色塵時,心不生起貪愛,就止住了貪愛;在耳根觸聲塵時,心不生起貪愛,就止住了貪愛;在鼻根觸香塵時,心不生起貪愛,就止住了貪愛;在舌根觸味塵時,心不生起貪愛,就止住了貪愛;在身根觸觸塵時,心不生起貪愛,就止住了貪愛;在意根觸法塵時,心不生起貪愛,就止住了貪愛。按照內心的貪愛習氣,本來應該生起對色聲香味觸法的貪愛,因為修行有力度,就制止了貪愛的現起,止住了貪愛,這就是修行之功,沒有貪愛,就是修行之德,於是修行就出生了功德。德,就是品德,德行,是心的善的行相,有善就趣向於解脫,有善就近於自在,貪瞋癡煩惱就是束縛,不解脫,不自在。

功德不是容易出現的,因為無始劫以來的貪瞋癡煩惱根深蒂固,習氣深重,不容易降伏和拔除,要經過長久多劫的思惟觀行,觀行貪愛之苦,一點點的降伏貪愛,如果不知道貪愛之苦,就不能降伏貪愛。因為眾生都喜歡樂,都趣向於樂,躲避苦,如果現前觀察到了苦,才會選擇躲避苦,消除苦患。所以修行的第一步,要觀察苦,認識苦,感知苦,才能把心從觸六塵處縮回去,不深入到六塵之中,就不出生貪愛苦。沒有第一步的觀苦、知苦,就沒有第二步的斷集,也沒有第三步的慕滅,也就沒有第四步的修道。所以一個人能發起道心是非常不容易的,貪愛習性使然。

四十六、心中有我不能證無我解脫

那麼多人成天說大道至簡,簡在哪裡?簡在這裡,只要放下自我,剔除自我,就達到無我了。但是做起來就不簡單了,為甚麼?習氣根深蒂固,自心遮障太嚴重了,以至於很難放下自我,就是連看破自我都是那樣的難,更別說放下了。

學佛修行的目標就是要證得無我和解脫,那我們為甚麼還要追求個人自我的利益呢?這不與自己初衷背道而馳嗎?學佛不能證得無我之果的原因,就是心中有個我,不與無我相應。有我就是絆腳石和攔路虎,何不盡快除去?

有智慧者,就不要一邊追求無我之果,一邊還以自我為中心,維護袒護各種我,追求小我的私利,與道相逆相違,這樣就不聰明了。何至於如此矛盾?還不是無始劫以來的執我的煩惱習氣造成的,如果自己不知不觀察自心裡的這種煩惱污穢,不想辦法對治,總是隨順於我心我性,那何時能得到無我解脫?是解脫自在舒適,還是自我束縛自在舒適?兩者比較,選擇哪個?那麼多人都是想的明白,做的糊塗,所以才不能證得無我之理,得不到解脫之果。

學佛修行需要有福德善根,沒有在佛法中種過善根福德的,自然就不能在佛法有所受益。那些不皈依三寶,也不皈依佛的人,縱然世智辯聰,也不得智慧解脫。所以世俗人再聰明伶俐,也仍然不具佛法上的智慧,不是佛法中人。佛法只能度那些皈依於佛教,信重於佛教,願意在三寶中種植善根福德之人。不願意皈依三寶的人很難度化,他們即使來學法,也是搞研究,拿佛法作為消遣,不能證果和開悟以求得佛法上的利益。因為沒有信根,也就沒有五根,沒有五根就沒有五力,也就不能具足三十七道品,因此無法深入觀行證果和明心,成為佛法中人。

四十七、學佛修行的目的

修行的目的是心解脫,不能盯著果位,果位是副產品,以降伏煩惱,去除無明為目標,以獲得大智慧無量智慧為目標,以救度眾生為目標,有這樣的目標就純正沒有障礙了。

戒定慧實質就是戒心定心,使心生智慧。戒就是戒除煩惱,戒除我性,戒除遮障,這是戒的根本作用。戒除遮障,心不起非,才能有定,思惟深透,從而發起智慧。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破除一切無明,得到解脫。沒有無明就沒有煩惱,沒有生死,沒有束縛,一切煩惱因無明而來。如果把修行與其他方面掛鉤,那就是無明,不得解脫。

而要想去除無明斷除我心得解脫,離不開幫助他人共同得解脫。在幫助他人的同時,獲得福德資糧,獲得一切無我的見道資糧,培養自己無我的解脫心,培養自己慈悲喜捨菩提心,所以幫助他人就是幫助自己,二者之間不是對立的,是統一的。

有多少人學佛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知識,用掌握的知識理論,來獲取世間的名聞利養,獲取他人的恭敬,獲取能夠支配他人的權勢,獲得一個更強大的我。這樣就增加了無明,更加束縛,更加不解脫,這樣的知識理論,就是煩惱。而實證之後,卻不如此,自心有相應一部分的解脫和輕安,同時也能帶給其他人清涼,改善周圍環境,能夠利樂他人,自他都得利益。

 現代人都不知道踏踏實實的修行,成天張口就說,到處說說說,不管說的是甚麼,究竟為甚麼,又圖個甚麼?學佛修行難道就是為了彰顯自我,讓別人以為自己有修行懂得多?一些人想象力挺豐富,就是太欠缺實修實證,經常猜測佛法,而不是實際觀行,還很自信。沒有禪定的思惟都屬於猜測,思惟離自己修證很遙遠的佛法,也屬於猜測,拿自己猜測的佛法跟人辯論,都屬於彰顯自我那類人。

如果沒有修持,光是給別人講,就像沒有耳根的聾子給別人放音樂,音樂雖然好聽,但自己一點也聽不到,沒有修持佛法的人也是如此。就像大海裡的舟子(船夫),經常載人渡過大海,但有可能他自己會在大海裡喪命,沒有修持佛法的人也是這樣。

眾生的無明幾大劫說不盡,如果有空能一點點的數落出來,會有多少人驚訝不已,自己原來怎樣也想不到,內心都是無明。找不到甚麼法不是由於無明而生起的,誰都有無明,甚麼時候都有無明,任何事情上都有無明,無明廣泛而普遍的存在。能找出明來都很困難,當有人認為自己沒有無明都是明時,那就是無明。愚癡漫天遍野,無始劫以來,一直到無始劫以後,太多太多了。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