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佛法襍談(第一部)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綜述 更新時間: 2020-11-29 10:19:49 閱讀: 478

第四章  性障和煩惱篇(1)

一、我心我性的表現

衆生的我心我性,從任何一個方面都能表現出來,即使是把自己全部偽裝起來,總有露馬腳之處,總有蛛絲馬跡可尋,沒有智慧的人看不出來,有智慧之人,從蛛絲馬跡當中就能窺見此人的我心我性,況且現在的衆生煩惱性都很粗重,流露出來遠遠不是蜘絲馬跡那樣淡薄微細。

所謂的我,可以分成很多層次,從小我私我到大我。有人單獨把五隂十八界當作我和我所有的,因此而造業;有人稍微擴展一下,把自己的父母兒女家親眷屬當作我的一部分,因此而造業;有人把自己所在的一個小小的團體當作我的一部分,因此而造業;有人把一個地區當作我的一部分,因此而造業;有人把自己所在的國家當作是我的一部分,因此而造業。

爲什麽把國家團體當作我的一部分而造業呢?因爲那裡涉及到了自己的私人利益,沒有自己的利益,一般人都不願意去造業了,只有涉及到自己的利益時,才去造業,所以不管爲了多大的團體造業,實際上還是爲了自己,還是有個我心。

修到真正的無我,不是容易的,每個人總有些私欲,不是爲了小我,就是爲了大一點的我,因爲大我裡有小我的利益。衆生往往不是爲了金錢,就是爲了權勢;不是爲了權勢,就是爲了名聞;不是爲了名聞的人很少,就是爲了更能說得出口的個人利益,比如佛法上福德、功德、眷屬等等利益。總而言之,衆生内心都是有個我,有的輕,有的重,有人隱藏的淺,有人隱藏的深,有人干脆不隱藏,真正無我,那是極少見的。

有些人外表的善,同時也正是大惡的表現,大惡表面好像是善的,表面能利益稍微多一些的人,看起來是善的,實際上還是惡,而且是大惡,因爲他損害了更多人的利益。有人爲了自己的國家覺得很光榮的上了戰場,名義上是保衛自己的家園,可是卻損害了他人的家園,自己的家園是家園,他人的家園難道就不是家園了嗎?可是衆生就不是這樣看,只要與我有關的,就一定是正當的,不用考慮對方利益,一定要去做,於是就堂而皇之的造業。

有人認爲做事只要是爲了團體,就是無我的,可是這個團體裡沒有他,也沒有他的利益,他就不能願意無私的去做事去造業。如果說爲了自己的團體做什麽事都是善的話,那麽如果損害了更多的團體和衆生的利益,這個行爲到底是善還是惡呢?那就是大惡。往往很多人外表的善,正隱藏著更大的惡,可是衆生愚癡,不明此理,都是意根暗暗執我的外在表現。

衆生往往都是以我爲主,只要與我有關的,不管怎麽樣都要去維護,對錯不管,實際上那就是非常強烈的我心我性,不管是哪種程度的我,只要涉及到了自己的利益,都是我心的表現。與我有關的都好,與我無關的都不好,這就是我心的表現,衆生很多時候不能反觀,也不願意反觀,因爲智慧短淺,護己心極重之故。

二、如何破除情執增進道業

現在的衆生情執都很深重,處處都要爭個我高你低,我必須是最好最高的,我一定要第一,我的團體一定要第一,不僅要第一,還要唯一,只有我就行了,其他都不管不顧。學佛人中同樣是如此,一點也不遜色於世俗人和團體。佛菩薩看衆生看得很清楚,就是衆生自己看不明白自己,沒有反觀力。凡是與我有關的,都好,這就是衆生的情執心理,也是深重的我執習氣。衆生總是要不惜一切代價地維護自我和與自我有關的家親眷屬、大大小小的團體,根本就不考慮因果,不考慮後果,這是很難改變的深重情執心理,往往造業就是因爲情執。

那喒們就要說說世界上有沒有第一,誰是第一者。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說的意思就是永遠有比自己更優秀的人存在;除了佛,誰也不是第一,而且佛佛道同,也沒有第一的佛,諸佛平等,都是無上尊,那麽諸佛之間就沒有第一第二之說了。菩薩是當不了第一的,總有比菩薩更高的更有智慧的人存在;凡夫就更當不了第一了,所以世間根本就沒有什麽好爭的,越爭越不能第一。因爲心有所爭,就已經落於下處了,只有完全不爭者,其心高遠而又空闊,才能達到頂峰,達到峰頂。

要想破除情執心理,就要依靠大智慧和禪定力,定下心來,深細思惟,就能知道一切法都是夢幻泡影,那還執著個什麽。仔細想想,這個世界有什麽,哪個是真實的,哪個值得去執著的,哪個值得去爭的,哪個又值得去掛礙的。只有佛法值得用心,值得我們努力去付出,但是爲了成佛去與人爭,反而不能成佛,修行的速度就會緩慢下來,這樣反倒耽誤了自己成佛。除了成佛這件事,沒有再值得執著和掛礙的,但是還是要把成佛的執著和掛礙都滅除掉,最後才能成佛。

三、什麽是性障和煩惱習氣

性障是心性方面的煩惱,與貪嗔癡相應,能障礙自己的道業;煩惱習氣是意根無始劫以來所累積起來的慣性作用。四果羅漢只能斷除貪嗔癡煩惱的現行,但是無法斷除習氣慣性,所以有時候習性還是要不經意發作出來,但是過去的非常快,内心不留痕跡,不會過去很長時間了還在生氣和發火,或者内心記恨。

凡夫卻是把煩惱都要現行出來,具體表現就是貪性的行爲造作,嗔恚的行爲造作,愚癡的行爲造作,而且是内心的貪嗔癡煩惱性的直接體現和流露。習氣就比如汽車刹車以後,按照慣性的作用還會往前跑一段路程,不是馬上停止不動,但這個力量是比較小的,這段路程就是初地菩薩到八地菩薩之間的修行過程。初地之前都是煩惱的現行,煩惱沒有斷盡。三果之前,沒有修到初禪定時,貪嗔癡煩惱都是壓伏著,一點也沒有斷,初禪之後,才開始漸漸斷煩惱。

沒有明心見性,也沒有証果的人,即使修出了四禪八定,煩惱也斷不了,而是壓伏著,將來禪定退失時,所有的煩惱還是要現行出來。所以說証果和明心見性的功德非常大,讓衆生將來就有能力斷煩惱出離生死輪回苦,世世都非常自在。

四、性障煩惱影響福德

一個人好比一個磁場,能夠影響周圍的人事物,慈悲柔和的性體能帶給周圍一片祥和的氛圍,能感化周圍的一切,因此就會生出福德來。相反,貪嗔癡重,性情粗暴,就會擾亂了周圍的磁場,擾亂了人心,讓他人内心不安,那樣就會消耗自己的福德。一個人禪定修不好,一個是因爲福德不夠,一個是因爲貪心重,惦念的事情多,放不下,貪心重,念頭就不斷,就會影響禪定;再一個是因爲嗔心重,嗔心重,内心也是有很多人事物擺不開,嗔心障礙禪定是最重的,尤其是不能得到初禪定。

佛說貪嗔癡這些性障障礙禪定,而慢心最障道,能障礙一切善法的生起。修行降伏煩惱是極其重要的,煩惱不僅障礙自己,也嚴重地影響了他人,影響了一個團體,影響周圍的一切,損減自己的福德。性情柔順的人,修養好,福德也大;福德大的人,道業就會快速進步。一個人的一張面孔,就是一個人的全部風水,從這裡就能看出一個人的修爲,一個人的心性;一個人的福德,一個人的性情,都會表露無遺的。

慢心這個東西根深蒂固,很難降伏,深細的我慢,四果羅漢才能斷,四果以下都有慢。慢的表現不一定在表面,有些時候隱藏很深,眠藏在如來藏裡,極大多數是沒有機會表現出來,因爲因緣還不成熟,慢的條件還不具備,自己各方面還沒有特殊的地方,和其他人比,還不如人,慢心就不輕易顯現。一旦條件成熟,自己稍微一點點資本,慢心馬上就現行出來。即使自己遠遠不如人,沒有慢的資本,也會顯現慢心,比如一個乞丐過大街時,一輛林肯車開過來,鳴了幾下喇叭,讓他躲開。他無奈躲開了,車過去後,他就在背後罵道:開輛破車有什麽牛的?等我有錢時,開的車比你的還豪華。這就是卑劣慢的表現,等他某生某世發達了,他的慢就會完完全全表現出來,這就是衆生。當某些人在某一方面一旦得勢,慢心不久就會出現,自己不一定能發現出來,一是心粗故,二是認爲自己真的很不錯。

煩惱這些東西根深蒂固,無量劫帶過來,很難降伏,一旦降伏了,智慧快速增進,修行就非常的快。煩惱就是障道的因緣,遮蔽著自心,不見光明,愚癡無智,既不能正確的認識他人,也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貪心著境界,嗔心障禪定,慢心障一切,尤其是遮蔽智慧的開啓,這是最嚴重的。

這個世界如果是災難頻發,果物不收,那都與我們自己有關,戰爭頻發,世界動亂,也和我們自己有關,都是自己的心所感召的,多檢查自己的心,多檢查自己的業障,多找自己的不是。人心動蕩,貪嗔熾盛,國家就不太平,世界也隨之不太平。把心修好了,世界一切都會發生改變,修行就能夠改變一切。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只要你有德有福,就不用害怕天災人禍會降臨到你頭上,而且還能帶給世界或者周圍地方安樂和祥和。修行就是萬能鈅匙,沒有打不開的心結,沒有過不去的河。大家多多檢查自己的心性吧!

五、煩惱的定義是什麽

有人說,憂愁恐懼苦惱是煩惱,痛苦是煩惱,失意不如願是煩惱,病苦是煩惱,内心不愉快是煩惱。那麽快樂是不是煩惱呢? 佛教裡定義的煩惱是貪嗔癡慢疑惡見,是煩惱,這些煩惱是我們通過修行需要斷除的,一旦斷除就是三、四果人, 煩惱斷盡,才能涅槃得清涼。如果嚴格定義煩惱,心不寂止、心不寂靜就是煩惱。

快樂也是煩惱,很多時候的快樂就是貪愛煩惱的體現。快樂的時候,心喧閙不寂靜,這時心散亂就沒有辦法思惟佛法,心不住在佛法上,法理不通,就不能得到法益。那麽我們快樂一輩子又有什麽益處呢? 天人很快樂,他們一天時間就等於人間的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可是因爲快樂,時間過得很快,很快壽命就到期了,於是不得不托生到人間或者三惡道。當天人時,由於快樂而不願意修學佛法,沒有佛法的受益,白白地快樂了幾千年。

所以我們學佛修行,不能只圖快樂,要想辦法多培養自己的福德資糧,戒定慧資糧,圓滿這些資糧,我們才能夠得到相應的道果,得到真正的法益。否則每天都是賣弄自己的口舌,說食不飽,佛法再好,也不是你的,即使本來是佛,你也只能當個凡夫,生死輪回不斷。

六、衆生的煩惱有下煩惱和上煩惱。下煩惱就是貪嗔癡慢疑惡見,這些煩惱四果羅漢就斷盡了。上煩惱是開悟以後,修道位菩薩修証路上所應該斷的,不與貪嗔癡煩惱相應的煩惱,初地以上菩薩慢慢開始斷的。這個煩惱也叫爾焰,就是思考著怎樣成佛,怎樣修行道種智,怎樣獲得更大的智慧,怎樣了知某些更深層次的法,怎樣俢証各種觀行,如何地地增上,如何取証佛果圓滿菩提等等。也包括怎樣破除外道法和邪法,怎樣引領衆生走上正路等等,而沒有救度衆生離開邪見之心,沒有救度衆生得解脫之心,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菩薩,沒有資格入初地進如來家。這些爾焰,是隨修隨生,隨修隨滅,不斷滅去舊的,又不斷生起新的。上煩惱斷盡,才能成就佛道。

七、心裡有不如理的想法應該隱藏起來,盡量不要說出來;如果不應該說的話,不如理的話都要明目張膽的說出來,表明内心煩惱非常重,克制不了,内心有個我,認爲我很重要,別人應該要順從我,都要以我爲中心。隨著修行的不斷遞進,煩惱應該逐漸輕微下來,内心裡那些不如理的想法,也應該不要再出現,修行才有進步。如果内心這個我很嚴重的話,斷我見就非常的困難。

修行就是要時時注意檢查反觀自己心中的那個我,是否每天每月都在減輕,都在縮小;如果還與從前一樣的壯大,不可逆轉,那麽修行就沒有得力,沒有走上正軌。如果斷我見覺得很難,那麽明心就更困難,畢竟明心所需要的福德和各方面的條件要更高,要求菩薩的心性要更好。我心重的人,福德不容易集聚起來;無我的心與如來藏相應,將來菩薩道的修行就非常快速。

八、現在的衆生貪嗔癡煩惱幾乎都非常深重,但是衆生卻又不自知,可是貪嗔癡造成無邊的惡業,未來基本上是要下三惡道的,再世爲人的希望非常渺茫。衆生因爲有無明,才造作貪嗔癡業;而正是因爲無明,都不知道那是惡業。人貴在有自知之明,不學佛法,不懂因果,就處在無明之中;或者學了佛法,仍然是不懂因果,不知道自己的一切身、口、意行都有果報,於是就任意妄爲,絲毫不顧及後果。事情做的的對與錯,自己的判斷是不準確的,要依靠佛所講的理來判斷。衆生無始劫以來廣造惡業,輪回六道無有止息,得人身的機會微乎其微,因此都不會做人,不懂做人的道理,也不能反觀自己的貪嗔癡煩惱。

衆生無量劫得人身的機會,佛比喻說,猶如在一個洶湧奔騰的大海裡,有一隻烏龜,海上又漂浮著一塊木頭,木頭上有一個圓孔,正好能讓烏龜的頭伸進去。這只烏龜迎著風浪把頭伸進木頭孔裡,這個機率是極小的,佛說得人身的機會就是這樣小。有一次佛從地上抓一把土,又扔掉,問大衆說:我手指甲裡的土多,還是大地上的土多?弟子回答:大地土多。佛說衆生得人身的機會就像我手指甲裡的土一樣少,不得人身的機會就像大地裡的土一樣多。

佛在阿含經中說,衆生極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三惡道裡渡過的,三惡道的業消滅一部分,剩下一點福,重新得個人身做人,做人時又沒有做好,造了很多惡業,死後又下惡道了。三惡道裡,在地獄的時間按劫算,當惡鬼的時間也是按劫算,當畜生時每種畜生最少是五百次,惡業消了,才再回到人間。所以我們看,極大多數人是不會做人的,人的品德是不好的,就是因爲他們在三惡道的時間太長了,沒有機會做人事,所以都不會做人。我們今世得人身,又遇見了佛法,真應該好好俢持,免去那些長劫的苦受。何必爲了滿足自己貪嗔癡的煩惱而造作惡行,有智慧的人,應該靜下心來思惟,比較一下,考慮自己該如何度過這一生,考慮未來該如何不再受苦,以解決生死苦惱的最大問題。

九、每個人都有自己並不知道或者難以觀察到的隨眠煩惱,只有在一定因緣條件下才得顯現出來。這些隨眠煩惱是主動參加一些社會活動讓之顯現爲好,還是閉門獨修不讓其顯現爲好?

煩惱隨眠主要指煩惱習氣,貪嗔癡慢疑惡見就是煩惱,這些煩惱如果沒有初禪定,沒有修到三果時,都不能斷除,有機緣就要現行出來,只不過有人輕有人重。煩惱隨眠的意思是有煩惱習氣眠藏在識心裡,不容易發現,這個習氣是從初地菩薩開始斷,凡夫和羅漢們還都沒有能力斷。煩惱現行太重的話,就要多修禪定,多思惟無我之理。如果自己發現不了,還想降伏的話,就得在人群中多磨練自己,並且他人指出來,自己能夠聽取,善於隨順;不能見他人指出來,就起嗔恨,造作惡行,如果是這種情況,就少到人群中;如果不是,就多在人群中反觀自己的身口意行,虛心聽取他人的勸告。

降伏煩惱和斷煩惱都是在歷緣對境當中,發現煩惱的現起,回光返照,當下就斬斷。如果遠離人群,煩惱不容易現前,就發現不了,那麽煩惱就藏在心裡,無緣斷除。到了其它佛國土時,都是順境,煩惱沒有機會現起,斷除就很難,修行就很慢,雖然是活得很舒適,可是道業進步的很慢。

十、如果一個人的情商高,智商也高,很懂得人情世故,說明這個人在無始劫以來,在人中生活的時間比其他人稍微長一些,或者在三善道生活的時間稍微長一點,熟悉人類的生存環境,善於了解人的心理,通達人情世故,很會做人做事。他的意根由於較長時間熏習人中的事情,心性與人相應。即使他前世在畜生道裡,也是投生在一種與人比較相近的畜生類中,能夠與人比較接近,懂得人的心理。比如貓狗之類的畜生,因爲與人在一起居住,了解人的心理和習性,再投生爲人時,就懂得人中的人情世故,做人做事兒很乖巧,甚至八面玲瓏。一個衆生在哪道裡住的時間長,哪道的習性就重,所以看一個人的習性,就知道他前世是屬於哪道中的衆生,從哪道裡托生過來的。這就說明了衆生的意根是受熏染的,而且會把熏染的種子現行出來。那麽我們如果長期受佛法的熏染,大乘法的熏染,如來藏法的熏染,種子就會種下來,有朝一日種子就會現行出來,開花結果。

十一、當心中生起煩惱的時候,我們要靜靜的看著它,觀察它,探求它是從哪裡現出來的,它的來源在哪裡,因爲什麽而現出這個煩惱。然後再分析現出煩惱的原因,再解決這個原因。心裡要不斷的思索那個原因,再分析因爲那個原因,值不值得生起煩惱,升起這些煩惱的後果是什麽,能解決多少問題。再回想我們從前從小到大生起過多少煩惱,那些煩惱是如何解決的,怎麽消失的,最終結果是什麽。再思考我們過去生生世世無量劫的煩惱有多少,苦惱有多少,那些苦惱煩惱都是我們的業報,報完就過去了。我們今世的煩惱也是一樣,無論怎樣都要過去的,何不正確地看待這些煩惱,打開心結,如理地解決。

要思惟我們每個學佛人都是菩薩,菩薩的職責就是要廣行菩薩道,那就不能總是沉浸在小我的煩惱當中。我們一定要打開心量,放眼未來;我們的未來是要在無量劫當中,在十方諸佛國土,廣行菩薩道,廣度無量衆。菩薩心裡不應該有個人的貪嗔癡煩惱,只能有想要獲得佛法更高証量而生起的上煩惱,只能有爲如何更好的教化衆生而生起的煩惱,只能有爲如何使正法永續流傳而生起的煩惱。只要心中常想未來世的菩薩道行,就不會被眼前的小小煩惱所係縛住,心量就能放大了,心裡就能開懷了。放眼未來,是極其重要的!

十二、漏,就是貪嗔癡慢這些煩惱;無漏,就是這些煩惱消失滅除了。有爲,就是有所造作,有所運轉,有所作爲,包括身口意行;無爲,就是沒有心行,沒有造作,沒有身口意行,不運轉。第八識是無漏無煩惱的,是無爲法,在三界世間裡沒有心行,沒有身行口行,什麽也不造作,是自性清淨心。

但是祂也有有爲法,祂輸送七個識的種子,收存業種,輸送業種,變生顯現一切法,這就是祂的有爲部分;如果沒有有爲部分,我們的五隂就不能生存,祂對五隂純粹是無私奉獻。這種有爲法,我們應該好好學習,既要學習轉依祂的清淨無爲的體性,更要學習祂的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有爲性,這兩方面我們都學習好了,徹底轉依成功了,我們修行也就到達終點。

煩惱斷除的前提是斷我見,初禪以後,開始斷貪愛這種煩惱,嗔恚煩惱也斷掉,就是三果人,貪嗔癡慢的煩惱斷盡,就是四果羅漢。外道們修行,沒有斷我見,不管心地如何清淨,那都是伏煩惱,不是斷,所以不斷六道輪回,定力退失以後,還會生起煩惱,那麽只靠修定是不能出離生死輪回的,必須配合斷我見的智慧,靠智慧出離生死輪回苦。

無漏的有爲法,一是指第八識無煩惱的在五隂身中的運行,二是指無煩惱的聖人所行。有漏有爲法,是三果以下的人的行爲造作,尤其是凡夫的行爲造作。有漏的無爲法,是指沒有斷煩惱的人,入到定中,意識心也滅,沒有身口意行的造作,叫作有漏的無爲法,只有無想定是這樣。

十三、降伏煩惱和斷除煩惱的區別

七識本身的識種子是清淨沒有煩惱的,是七識的心所法在運行中出現的煩惱性。所謂的善惡性,是指識心心所法的善惡性,心所法伴隨著七識運行,七識清淨時,是善十一心所法伴隨著七識運行,七識染污時,是煩惱心所法伴隨著七識運行。

修行以後,七識本身並不發生改變,是心所法在不斷的改變。心所法沒有徹底究竟改變時,七識只是壓伏煩惱,以後還會隨緣現行煩惱心所法;七識轉識成智時,心所法已經改變了,煩惱心所法斷除了,善心所法增加和現行,這時是屬於三四果人,煩惱是斷除而不是處於降伏壓伏狀態。煩惱的降伏和斷除有質的不同,降伏壓伏時,只是煩惱不現行出來,但是還存在著;斷除煩惱時,是指煩惱連根拔除,不存在了,以後不會再現行出來,這是三四果人。

所以降伏五蓋,和斷除煩惱,也有本質的區別。降伏五蓋,煩惱還在,只是不現行,這時就可以出現初禪定。當初禪定現起之後,依此定力,先斷貪欲煩惱,請記住,斷除不是降伏;貪欲煩惱斷除之後,漸漸的斷除嗔恚煩惱,之間經歷多長時間斷除嗔恚煩惱,因人而異。請記住,這是斷除嗔恚煩惱,不是降伏和壓伏嗔恚煩惱,二者有質的區別。嗔恚煩惱比貪欲煩惱要難斷,比較困難,當嗔恚煩惱徹底斷除時,才是真真正正的三果人,這是斷煩惱的過程和細節,先降伏壓伏,令不現行,然後在禪定作用下,斬斷煩惱。

當然這裡不離智慧,所謂的智慧就是斷我見的智慧,知五蘊無我的智慧,沒有這個智慧証量,就屬於降伏煩惱和壓伏煩惱,所有修出四禪八定的外道們都是如此。所以那些外道們,人品都相當好,不會把煩惱現行出來,但是煩惱沒有斬草除根,未來世當定力消失時,煩惱仍然要現行出來,那時他們還在六道裡輪回,也許還要下三惡道。這是有斷我見的智慧和沒有斷我見智慧的區別。

十四、當一個人心裡有輕慢心時,不僅是說出去的語言能成爲惡業種子,將來要受惡報,連代表輕慢的表情也都成爲業種,將來也要因此而受惡報,甚至心裡的覺觀想法也要作爲種子收藏起來,將來也要因此而受惡報,因爲心地染污了,業種就不淨。

自己凡是出現過輕慢心的,不管是那種形式,都應該及時懺悔,爲了後世不受惡報,付出多大代價挽回都值得。還有比輕慢心更嚴重的心行,更應該懺悔,免得後世大惡報,比如欺騙和謊言,故意欺騙和惡意的謊言,都應該及時懺悔。小因得大果,這些事情可都不是兒戯,果報不虛。

過去一個小沙彌說一個出家師父,吃飯像牛嚼草,五百世做牛,出家人說出家人的口業都那樣嚴重,何況在家人說出家人的口業,更加嚴重。每個人都要檢討自己,有一點點過錯都要懺悔,免得將來受報後悔莫及。現在誹謗三寶的人很多,不在少數,還堂而皇之的,公開的,理直氣壯的,不可理喻,不可思議,這些人有可能要下地獄受報。如果有神通,能到地獄裡走一遭,就知道地獄裡的衆生不都是殺人放火之流,有不少都是學佛衆生造大惡業過去的,當時都不知道自己造惡業,有的人還以爲是善業,以爲沒什麽事,這些人當中有不少是自認爲修行很不錯的人。

只要貪嗔癡煩惱沒有斷除,就有可能造惡業,尤其是學佛人被自己所信任的人煽動,頭腦一熱,什麽事都敢做,自以爲沒事,不知道將來果報極重。世間越尊貴者,對衆生最有益者,對之造惡業,罪業越大。學佛人首先要懂因果,小心身口意行,不造作惡業,不受惡報,這是明智之人。真正能懂因果的,真正深深信受因果的,也差不多快修到初地菩薩了,地前菩薩對於因果還不能完全信受,何況凡夫。因爲能証得如來藏,現觀如來藏運作的人,知道身口意行是刹那刹那都存入了如來藏中,沒有遺漏,果報就不可避免,因此沒有僥幸心理。

經常讀讀佛經裡講的因果事例,就能多明因果,身口意行就能非常小心了。頭腦經常發熱,不理智的人,比比皆是,無始劫以來的惡習太深重,難以遏制。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對於自己不懂的,不要輕易開口評論和評價,不要太自信,太自信的人,往往就吃虧,都是自己給自己虧吃。太自信的人,就是我壯,說來說去,造惡業,受惡報,還是因爲内心的我,那個我沒有降伏,就要不斷的冒出來造惡業。

内心裡有優越感,就是我慢,就是有我,只要内心認一個微小的法爲我,就是我慢。我慢最難斷,自己也難發現,因爲太習慣了,往往是不覺不知,很自然的就表現出來了。大多數人都有非常粗重的我慢,而極少有人能意識到自己的慢心。因爲定力不足,智慧不夠,不能反觀自己明顯的慢心和隱藏著的慢心,如果沒有人提醒,就會任其發展。

十五、煩惱和無明在什麽情況下才能斷除

衆生因爲沒有神通,所知非常有限,眼界太窄,視野太小。識心被五隂身所限制,也被煩惱和習氣所限制,被業障所限制,很多事不知不見不証,這就是無明。無明斷盡,就成佛。很多人都是想躲避境界、躲避人事,好把煩惱和無明漸漸斷盡,可是無明業障恰恰是在接觸人事,在作事當中斷除的。如果煩惱不現前,無明不現前,就無法作意和觀行煩惱的現起,也就無法斷除煩惱。在人際交往中,遇到不如意事,能忍下來,退一步,是非常不容易的,而斷除煩惱和習氣,就是要在逆緣中忍耐下來,然後才能斷除。有些順境,也需要忍耐而不得意,然後才能斷除對順境的貪愛。沒有境界,無法斷煩惱,因爲看不到内心深處的煩惱,煩惱不現前,就無法斬斷,不能連根拔除。

十六、我執,是對五隂我的執著不捨,斷我執就得解脫,不被五隂所係縛,不被十八界所係縛,不被三界世間任何法所係縛,有智慧出離三界,這是四果羅漢的境界。他們斷我執以後,再也不執五隂我,壽終就能滅掉自己,入無餘涅槃。

法執,也叫作法我執,執著蘊處界和合起來所衍生的一切法當中有我是我。地上菩薩修一分無生法忍,就証一分法無我,斷一分法執。地上菩薩因爲要留惑潤生,保有五蘊身,故意不把我執斷盡,就開始斷法執,証得蘊處界和合而生的一切法當中無我無我所,法執斷盡,圓滿成佛。

十七、有煩惱性的疑,比如執著於我,有我慢,有見取見,就無故懷疑他人他法,執著自己的知見看法爲正確,認爲自己錯的也是對,他人對的也是錯。因爲有煩惱,有愚癡,不信受佛語,才無故疑師疑法。阿羅漢已經斷了這種疑, 不疑佛,不疑法,不疑師。然而這是在小乘的修証方面不疑,在大乘法上,有無量的疑沒有解決,這些疑不與貪嗔癡煩惱相關,純是在大乘法理上的不懂,這就是無記疑。佛斷了一切的疑,沒有一樣不明的,修証出了一切種智。

說聲聞人厭於多聞, 是因爲他們對於大乘法不喜樂,滿足於自身所修証的小乘解脫道,能得解脫心就已經知足了。緣覺厭於思惟,他們逆推十二因緣法,推到第八識阿賴耶識,就知道一切法都由第八識而生,但不起心繼續思惟以証第八識,滿足於對緣生法的修証,能夠出離生死就知足。而菩薩不厭足思惟觀行,勇猛精進修行,探究一切種智,終於成就佛道。

聲聞緣覺有五隂解脫的智慧,卻不夠清淨,知道一切法都是空,証得了一切智,但是根器漏劣,只想自己得解脫,出離輪回,不發大菩提心,不顧衆生苦,不想成就佛道。佛的智慧清淨,根器極大,大心大量,誓度一切衆。聲聞緣覺行不清淨,只爲個人得解脫,不廣行菩薩六度十度萬行,廣利衆生。即使是爲了成就衆生,連小小的戒都不肯犯,就怕因此不能入涅槃得解脫,做一切只爲自己得解脫。佛作菩薩時,爲了衆生,寧犯殺業邪婬業,寧願自己下墮地獄,也要救度衆生,一切所做,都不爲自己。聲聞緣覺爲自己修行,所作所爲都是有限量的,而佛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六度十度萬行,其行無量無邊,度化無數衆生。

十八、衆生投生到六道中的某一道,一定有與這道相應的業和習氣種子,否則就不能投生此道中。投生以後,就要表現出與這道衆生相應的習性習氣,一切行爲造作、飲食生活習性自然就與這類衆生相應。所以我們要多培養人界和天界衆生的好習慣好品德,盡量降伏貪嗔癡煩惱和不良的行爲習慣,習性與人和天人相應,後世就能投生到人中和天上。

作爲學佛人盡量不蓄養畜生,因爲長期與畜生打交道,朝暮相處,就會毫無覺知地受到畜生習性的熏染,來世就有投生到畜生道的危險。我們現在如果心裡有慳吝心,就與惡鬼衆生相應,來世就有可能投生到惡鬼道中。所以布施能破除我們的慳吝心,沒有慳吝心,就不會投生到惡鬼道,心與惡鬼不相應故。心中有嗔恚、兇狠和邪惡,就與地獄衆生相應,來世就有可能投生到地獄中,忍辱就能破除我們的兇狠嗔恚心,命終免墮地獄中。愚癡與畜生心相應,修學般若智慧,就能破除愚癡心,善於思惟思辨,就會破除無明和愚癡。

有些人心性粗惡,在家頂撞辱罵父母,在外違逆師長,毫無孝道,時時處處以我爲中心,來世就與人絕緣,投生惡道。多做人事,說人話,多孝敬父母師長,受持五戒,心性就與人相應,來世能保住人身。修行十善,心性與天人相應,來世就會升天享福。但是學佛人盡量不去天界享福,應該發願留在人中繼續修行,所修福德都要回向自身道業,以使道業迅速增進,在道業上得到最大利益。

十九、每個人的我執都是很重,只有通過學佛修行認識到世間的真實相以後,我執才能慢慢消融。前世有人學佛時間長,有人學佛時間短,造成了每個人的學佛根基有所不同,然而無論什麽樣的根基,只要進入佛法當中,都是先於其他衆生覺悟的人,應該爲此感到慶幸。我們後邊還有無數又無數的衆生連人身都得不到,更沒有機會接觸佛法,苦難無邊無盡,到我們成佛時,都不知道他們是處於哪種生存方式的衆生。所以我們學佛人應該生起悲憫心,不僅要憐憫自己,也要憐憫衆生,發起救度衆生的大悲心,使得自己一方面道心能堅固,一方面福德就能快速累積起來,修行就能很快速了。

學佛盡量多修福德,佛是福慧兩足尊,福德是不可缺少的成佛的因素,福德累積到一定程度,道業才能進步,智慧才能增長。很多人不重視修福,致使學佛很久,佛法知見還是很淺薄,智慧不得一點長進,根本問題就是福德不足。那些積極修福的人,進步就很快,智慧增進的也很快。是修福對自己有利,還是不修福對自己有利,請大家三思。

二十、衆生因什麽而有慢

衆生因有我而有我慢。慢的種類有很多,都是以假我這個色身五隂所擁有的虛相、假相、生滅相而感到自豪自傲,因而生慢。慢包括慢、過慢、高慢、卑劣慢等,比如,衆生以自己的色身外貌美麗、漂亮、莊嚴而感到自豪;以自己的見聞覺知心聰明伶俐、工於心計、知識豐富而自傲,認爲自己的見解多麽正確和高明而自豪;以自己能擁有極多的財富而自豪;以自己所擁有的名聲、權勢、地位而自豪;以自己所擁有的眷屬,擁有優秀的孩子而自豪;以自己所擁有的産業巨大的父母、有權力和地位的親屬而自傲;以自己的學問、修養、經歷而自豪。

因爲自豪自傲,内心裡就喜悅愛樂,逢人就向人誇耀,展示自我,自覺或不自覺想讓他人了知和羨慕自己。所有的心行全都圍繞著假我這個五隂而現行出來,不知五隂虛妄,本非真有,刹那刹那在生滅變化,沒有一個真實不變的實體。我尚且不有,何況我所擁有的某某更是虛妄。比別人超勝而自傲的人還算好些,很多人是明明不如別人或者和他人差不多,也認爲自己超勝於人,這種過慢就很嚴重,不但能障礙與他人平等交往交流,也讓自己深陷貪執,增加生死係縛,不得解脫。 

也有一種人,總認爲自己各方面都不如人,總是感覺很自卑。這是總把自己的五隂與他人的五隂相比較的結果,也屬於非常注重自己的我心,五隂我在心裡仍很重,内心裡還是希望自己的五隂比較突出一些,因此才感到自卑,這是卑劣慢。我慢是下意識當中認爲有個我的存在,這個我有功能作用,有影響力,内心感到滿足和訢喜,這種慢是阿羅漢斷的,離我們還很遠,暫時斷不了。

對我們學佛人修行有障礙的慢,是我們最應該著手要克服和改變的慢,比如有人認爲,我學的法都是正法,有多麽殊勝,他人都不如我學得好,但實際不是;我的師父是某某大德,名氣非常大,我學來的智慧見解絕對正確,但實際不是;還有人說我學佛時間很長已經有三十年了,已經如何如何了,別人都不行。

因爲這種慢,就不肯虛心向他人請教,遇到真比自己有智慧的人,就做不到不恥下問,甚至還要辯倒對方爲己樂,白白失去參學的機會。這些慢心都能耽誤和障礙自己的道業,以至於道業得不到增進。這些慢都因五隂我而來,心裡牢牢地執著五隂爲我爲真實,這是障道的根源,這樣阻礙自己的道業甚爲可惜。因此有必要觀行五隂的虛妄,破除我見,拔除生死的根源。

人的慢心是從哪裡來?從我而來,以自己的五隂爲慢,以自己的見聞覺知心爲慢。把虛妄的當作真實的我,才有慢,拿自己的五隂與別人的五隂相比較,認爲自己的五隂比別人的要好。拿自己的見聞覺知心,與別人的見聞覺知心相比較,認爲自己的見聞覺知心是聰明的,優秀的,有智慧的,有才能的……,於是就覺得自己多麽的了不得了,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言語之間就把自己兜售出去,讓別人都知道自己多麽有能耐,多麽的殊勝。這就是我們那個可憐的我!各種煩惱一旦形成習性,就很難改變,自己都不能覺察出來。但是言語之間明顯地表露了出來,別人都能發覺,就是自己不知道。

二十一、當我們初禪現前的時候,外界無論怎樣的際遇,他人無論怎樣對待你,内心的煩惱都不會現起,雖然有時也難過,但那是浮層,不能進入内心深處。那時心如銅牆鉄壁,外不入,内不出,外界的欺辱不能真正的碰觸到内心裡,心就會有一層保護膜,這個境界叫作煩惱不侵心,心不起煩惱。這就是阿含經中說的:心自在,心得解脫的境界。

修到這個地步,自己會生生世世都受益。所以二果以前,心都是不自在也不解脫的,因爲與貪嗔癡煩惱聯繫在一起。心解脫,是以意識心爲主,意識心貪嗔癡具足,前五識也解脫,眼不貪色,五識不貪色聲香味觸;意根第七識的解脫,那就要斷我執,有能力滅掉自己,那是四果阿羅漢的境界。真正的心解脫是四果,斷了我慢,五上分結都斷了,能夠自己証明自己不受後有。

二十二、喜歡音樂是不是貪

只要心裡認爲好,感興趣,有喜樂,就是貪,只要有心於這些聲音,心沉浸在這些音聲裡就是貪。因爲貪愛,才生死輪回不息,只要喜歡一個東西,就被這個東西束縛住,就不得解脫。解脫就是心不著任何一物,阿羅漢因爲心心念念想解脫生死,害怕著任何境界,他們接觸六塵時,根和塵僅觸一下就移開,不再往下進行,免得起貪,起覺受,他們很注重這些修行,我們也應該盡量這樣做,雖然暫時還做不到,但熏習總是有利於自己的。

我們聽聲時,應該把聲音當成空谷的回音,知道聲音是不真實的,就不要對聲音生起興趣,對其它的六塵境界也要這樣觀行,不要生起貪愛,心就能解脫。佛在《襍阿含經》卷一中說:貪愛於色就等於愛樂苦,喜歡覺受就等於喜歡苦,喜歡想蘊就等於喜歡苦,喜歡身口意的行就等於喜歡苦,喜歡六識的識蘊就等於喜歡苦。如果不喜歡苦,就不要喜歡色受想行識的五蘊,對色受想行識的喜貪斷,就能離欲斷苦。

我們要想斷我見,得解脫,首先就要觀察苦,認識苦,才能生起厭,才能求解脫,厭離心不生起來,對五隂的貪愛就會繼續,這樣就不能斷我見,較深一些的禪定也不能出現。我們厭離世間的五隂和生活,欲界定才能出現,厭離欲界天人五隂和生活環境,色界定才能出現。總是有一個喜歡五欲的心,什麽好的境界也不可能出現,因爲你的心裡已經裝滿了,沒有空間,更好的境界也只能擺在心外,你都享受不到。

二十三、如何減輕情執解脫自心煩惱苦

一個人如果情執太深重,内心深處肯定是糾結不斷,苦惱重重。怎樣才能減輕情執呢?最好的辦法就是觀察世間的無常,觀察每個家庭的無常,觀察每個家庭的結侷;觀察每個人的無常,觀察每個人的結侷;觀察自他心理的無常變異,仔細思惟這些世俗法有什麽可執著的,再思惟自己生生世世所有的情感,最終的結侷都是什麽;衆生無量劫來泡在各種各樣的情感裡都得到了什麽結果,觀察每個人從前世都帶來了什麽,今世死後又能帶走什麽;什麽是自己永遠不變的東西,什麽是自己最可依賴的東西,什麽是永遠屬於自己的東西。

再觀察思惟自己無量劫以來的父母、伴侶、兒女、親朋以及所有的家親眷屬,他們如今都在哪裡,那些感情都哪裡去了,自己爲什麽生生世世輪回痛苦不已,都是因爲執著於自他情感,從而係縛了自己的心,不出六道輪回。衆生不管對什麽都是貪生生貪,生死輪回,情爲根本,愛爲根本。知此,就不應該再去追求生死輪回苦的根源,應該從貪染的泥潭中漸漸地拔出腿來,逐漸走向自由和解脫。

二十四、生死的因是什麽,這點要搞清楚。生死輪回是因爲貪嗔癡煩惱,是對五隂十八界的貪愛執著,是對三界世俗法的貪愛執著。如果沒有執著,沒有貪愛,沒有煩惱,煩惱全部斷盡,自然就能出離生死輪回。如果對他人的恭敬實質是自己的煩惱性現前,而不是真正的恭敬,那就有生死;如果不是煩惱的顯現,那就與生死無關,包括對佛的恭敬,如果是以清淨心真誠心,反而能增加福德,有利於解除生死煩惱。楞嚴經第一卷裡記載,阿難出家的因,是對佛的貪愛,不僅僅是恭敬,所以佛才征求愛樂佛的心是哪個,在哪裡,然後降伏這個貪愛心,才能解決生死問題。

二十五、修四禪八定是否能証得涅槃得解脫

涅槃是心解脫和慧解脫的阿羅漢所証的境界,不僅與禪定有關,主要與解脫的智慧有關。即使修出了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也不能得解脫,仍然在生死輪回中。因爲沒有斷除生死的根源——我見,因此就沒有斷除與我有關的煩惱,被煩惱所係縛,心不得解脫,未証涅槃。

心得解脫是小乘三果人的境界,不僅有初禪以上的禪定,也斷除了我見,斷除了貪欲和嗔恚煩惱以及三縛結,這是証得了有餘涅槃。再斷除我慢、我執,對三界的貪愛全部斷盡,獲得了解脫的智慧,就能入無餘涅槃。

因此說只有禪定,不能斷除煩惱,只能壓伏煩惱,心不得解脫,智慧也不得解脫。心解脫是智慧加禪定,斷除煩惱所獲得的解脫境界,慧解脫同樣是解脫智慧加禪定,斷除所有煩惱所獲得的解脫境界。

二十六、很多人每天都是爲了說話而說話,爲了表白自己,顯示自己,而口無遮攔,心中的我很重,都不知道回光返照檢查自己的身口意行,修行是修個什麽?天天喊無我,心中的我卻仍然很重,自己檢查自己,修行究竟修了個什麽,有沒有力度?

檢查自己的心裡,爲什麽有不高興的情緒,如果心裡沒有我,不是我重的話,能否不高興呢?順我者樂,不順我者悲、愁、恨、苦,這就是十足的我,這樣與無我正相反。修行的最終目的是要達到無我,把自己每天心中的我融化掉,這就是最好的修行,學習千經萬論,就是要達到無我,不是爲了學佛法而學佛法。學佛法的目的是要做到無我。如果每天都是爲自己的我而學佛法,而顯擺自己,那不是與修行背道而馳嗎?

第七識意根的我執重的原因,是著我相,時刻想突出自己,表白自己,自己如何又如何,告訴他說錯了,不是這樣,馬上就爲自己辨白,或者氣憤的走人,這些都是嚴重的我心。真想快速的修行,快速的增進道業,每天都應該檢查自己的煩惱心所法,是不是比以前減少了;情緒化的表現是否減少了;慢心我心是否減輕了,這樣才是正修行。不是學了一大堆知見,然後增長我心和慢心,這樣是學錯了,學反了。

二十七、什麽是見惑和思惑

見惑是指知見上的煩惱,知見不清淨不正確叫作見惑,見道時即斷。見惑是指衆生把五隂十八界當作真實的我,當作不生滅的我,因此執著不捨。斷除五隂十八界爲我的知見,就名爲斷見惑。

思惑是指思想上的迷惑顛倒,貪嗔癡煩惱和煩惱習氣,所有的無明惑,修道以後才能斷除。小乘的思惑指貪嗔癡煩惱,對三界世間的貪愛。大乘的思惑除此之外,還包括衆生心地上的所有塵沙無明惑。小乘思惑斷盡,就是四果阿羅漢,大乘的思惑斷盡,就是佛世尊。

二十八、一切的爭奪鬥爭,都是因爲有我,無我就不會去爭奪和鬥爭。無我之性分成不同程度,我性也分成不同程度。我性越輕微的,斷我見越容易,反之就越不容易。在斷我見的過程中,我性是要逐漸減輕的,以至於接近於無我,才能在最後觀行時斷除我見。

在平時的修行過程中,要時時檢查自己的我,是否在逐漸減弱。在爲人處世中,觀察自己的煩惱是否還很重,慢心執著是否還很重。如果觀察出來自己的慢心重,我心重,就要想辦法調伏自己,壓伏自己。

每個人因爲什麽有慢心呢?因爲自己認爲自己的五隂身殊勝於他人,自己比他人重要,因此起慢。這種知見不降伏,很難斷我見。把自己的五隂身當真,把自己的覺知心當真,把自己所擁有的色聲香味觸法財色名食當真,内心才會自覺不自覺的生起慢心,而淩滅他人,心有高低不平。修行過程中,必須努力克服這些慢心,慢心我心輕微以後,才有可能斷我見。

所有煩惱都是因我而來,無我就無煩惱,越無我越無煩惱,究竟無我,煩惱以及習氣都會斷盡。

二十九、世俗之爭,讓所有人身心疲憊,爭來爭去結束爭個我,放下自我,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豈不快哉!爲什麽非得要自己好,別人不好呢?每個人心中那個我,像巨石一樣沉重,以至於壓得喘不過氣來,每天每月每年每生每世,活得都非常艱辛、疲憊和沉重。從現在開始,我們應該學會用無我這個工具,一點點的敲掉這塊有我的巨石,讓大石頭變成小石頭,讓小石頭變成碎石,讓碎石一點點的離開心中消失掉。這樣心就輕松沒有沉重感了,心就解脫自在了,心就愉悅快樂祥和了。

三十、不知觀心,不會觀心,不能觀心的人,無法覺悟自心,不能覺悟自心,就不能改變自心。有很多人學佛,都是任心自漂流,隨順自己的貪嗔癡煩惱,隨順自己的我性,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有惡心,有不善心所,也就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自己。因此也就不會時時處處與自我相逆,與自己的煩惱習氣相逆,與自己的愚癡無明相逆,不知道隨順我心我性就是隨順生死,隨順三惡道,隨順苦業。

革命,是革誰的命?是革自己的命,革意根的命,這樣才能得解脫,得大自在。可是很多人每天卻是革別人的命,努力想改變他人,以隨順自己的我性,滿足自己的私欲和貪婪,這樣的人正是無明深重的人。凡是不能觀心的人,都是煩惱習氣嚴重的人,我性重的人,自大自慢的人。這樣的人,意識心都沒有覺悟,内心深處的意根要如何覺悟、解脫和自在呢?

大多數人沒有遇到佛法時,内心迷茫不覺悟,遇到佛法了,照樣是迷茫不覺悟。抓取外境爲我所有,爲我所用,增加我見和我慢,不惜採取卑劣手段達到個人的私欲私利,卻堂而皇之的認爲自己有修行,有手段,聰明才智。從來不能回光返照自己,學法之後,把佛法知識作爲一種偽裝,來壯大自我,增長自我,實是愚癡,而不自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