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修定與參禪證道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7月01日

第四節  三昧與正受

一、什麼是三昧

三昧,是印度語,是定的意思。三昧裡有禪定的境界,也有不同程度的智慧境界。如果智慧不深,三昧就以定境為主,如果智慧很深,就是定慧等持的境界。

各種念佛三昧的層次不同,以定為主的念佛三昧,是口念佛號而入定的,行走坐臥都能念著佛號,最後不念而念,佛號聲不斷縈繞於心,縈繞於耳邊,不想聽也能聽得見,連續不斷。

定慧等持的念佛三昧,證得了無生忍和無生法忍。比如觀像念佛和觀想念佛,從口念佛和心念佛開始,最後獨影境現前,定果色出現,證得無生理,明了了自性佛。

白骨觀不淨觀修成以後,也是三昧境界,定慧等持。定是一心境界,在初禪以上;慧是證得無生,知色身不淨,五陰無我,果位是三果四果,也是小乘的空三昧,獨影境現前,定果色出現。 四念處觀修成也是小乘的空三昧,定慧等持,成就三、四果。大乘三昧一個是念佛三昧的成就,一個是觀無量壽經的十六觀,都是定慧等持。沒有定,也不成就慧觀。

這些三昧裡,往往都是定多於慧。大乘的參禪,最後破參時也是三昧境界,有定有慧。如果定淺,慧就淺,只成就七、八住位;定深慧就深,能到初地二地位。心住於如來藏的空性中,五陰自身都是空性如來藏,行走坐臥猶如處於如來藏中,無五陰我。

小乘的觀行參究斷我見時,也是三昧現前,有定有慧,定淺慧就淺,只成就一、二果,定深慧就深,能成就三、四果。證果以後,心處於五陰無我的空三昧中,沒有五陰我的覺受,處緣對境,心不起我相,不與任何人事為仇為對,不在意自己周遭的一切,因為心裡無我。

如果是意識的理解佛法,或者是解悟佛法,一點三昧也沒有,沒有定境,沒有空的覺受,心中仍然有我,我心不死,遇緣對境必須依靠意識的作意才能想起來五陰是無我的,一旦意識失去覺照,我心就突然冒出來,身口意行沒有把持。而意識的覺照作用非常有限,斷續的非常嚴重和明顯,總是會失去覺照,保持不住,即使意識的力量很強大,能保持住一段時間,也早晚都會失去覺照,尤其是命終。

二、所有的三昧,不管是以定境為主的,還是定慧等持的,都是意根成就的結果。只有把意根定住,不散亂不到處攀緣,才有定境,意根才有足夠的精力思量意識帶過來的法,才能明了法的根本意義和實質內涵,三昧必出現,這才叫作證得。

觀無量壽經的日觀也好,白骨觀也好,以及其它各種觀行都好,到最後成就的時候,不用意識作意,睜眼閉眼那個景象就會現前,當然意識作意了,那個景象會更明顯。 所謂的成就就是自然而然出現的,那個叫作三昧。如果不能自然而然出現,必須意識作意才能出現的,那個都不算成就,不是三昧。

所謂的三昧就是很深的定境,但不排除同時含有智慧境界,智慧和禪定的有機結合叫作三昧,缺少一種都不是三昧。這種三昧當中已經有比較深的禪定了,一定是把意根也訓練成熟了,意根訓練成熟了以後,能時時刻刻運作,心裡時時刻刻就能顯現出這種景象了。

如果你定力沒有修成就,三昧就沒有修成就,意根沒有被熏習成功,只是意識比較熟練罷了。意識熟練再作意,就帶動了意根,意根才能作意,之後就顯現境界。那麼這種境界就不是熟練的,是斷續的,這種定力就不足,那麼就不能叫作三昧了。

三、三昧和正受,是定慧等持的身心境界。當一個人遇到一個法義,起心深深思惟參究之後,突然內心與法義相應,深深的明了法義的內涵,證得了法義所指的深層之義時,智慧湧發,內心感到無比的喜悅,無以言表。之後身心輕安舒適,行住坐臥如處虛空,如入無人之境,內心空曠,廣博而寧靜,思想深邃,頭腦敏捷。氣脈湧上胸腔和肩膀,後背挺拔,胸腔開闊,雙肩下沉,身輕如燕。內心空空如也,與空相應,與無我相應,與無四相相應;所見一切,都覺虛幻不實,思惟深沉專一,細密而清晰。心中樂感不斷,祥和安寧,不再有繁雜的妄想和浮念;沒有過去,沒有將來,當下也不實在,三際脫空,空也不存。心胸寬闊而慈祥,寬容大度,不爭人非,不計善惡,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五欲面前猶如行屍走肉,八風吹不動,猶坐珍寶山。

定慧齊資,不偏不倚,二者缺一,即不是三昧,二者有偏,就不是正受。定慧等持,是真三昧,也是真正受。

四、所有的三昧,都是定境和智慧的結合,缺少一種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三昧。但是有的定境裡沒有智慧,只能叫作定境;有的定境裡有智慧,含藏著智慧,就叫作三昧。定境的範圍內涵比較淺和窄,三昧的內涵比較深比較廣,所以三昧一定包括定境,沒有定境就不叫作三昧,沒有智慧也不叫作三昧。各種層次的果證都是三昧,因此三昧必須包括禪定和智慧。

五、佛家三昧分兩種,一種是只有定境,通於世俗外道定;一種是不僅有定境,還有智慧境界。有智慧境界的不通於世俗外道禪定。

第一種定境三昧有三種,叫作三三昧,包括三種:有覺有觀三昧(初禪以下),有覺無觀三昧(初禪二禪之間),無覺無觀三昧(二禪以上)。

三三昧,只是攝心,與智慧無關。有觀想觀行的三昧,能出生智慧,是真正的三昧,包括大小乘的觀行智慧。比如觀像念佛,成就三昧時,可明心見性;念佛三昧成就的時候,可明心見性;觀行五蘊三昧成就的時候,可得法眼淨;白骨觀三昧成就的時候,能斷我見,證得初果到四果;四念處觀三昧成就的時候,可證得初果到四果;觀經第七觀成就的時候,可明心開悟;般舟三昧成就的三昧,十方諸佛面前立,智慧境界是明心開悟。般舟三昧,九十天念佛,不坐不臥,只能走和站立,不能睡覺。到九十天成就念佛三昧時,十方諸佛面前立,就見到佛——如來了,此為開悟境界。

六、念佛三昧成就的時候,十方諸佛在面前立,眼識所見了了分明,他人卻見不得,這是什麼境界?白骨觀修成之後,見一切人白骨連連,十分分明,他人卻不可見,這是什麼境界?觀無量壽經裡,第一觀日觀成就以後,開眼閉眼,落日如懸鼓顯現面前和心中,他人不可見,這是什麼境界?十六觀每個觀成就之後,都有相應境界出現,眼識看見,他人卻不可見,這是什麼境界?眼冒金星,星星點點在眼前飛舞,他人卻不可見,這是什麼境界?海市蜃樓,大家都可見,是什麼色?比如眼冒金星,眼睛能否看見金色的星星黑色的星星?白骨觀的白色的骨頭,落日紅彤彤的色彩等等,這是怎麼回事?眼識見色彩,赤橙黃綠青藍紫黑白。有眼識參與所見的不能是獨影境,但是任何一種禪定中所見的色,都是獨頭意識見,沒有眼識。回憶當中顯現出來的色彩,夢裡所見的色彩都是獨頭意識所見,不是眼識所見,這裡沒有眼識。

七、真正的三昧是定慧等持,有定有慧,是實證後的境界。修行的方法不同,層次不同,禪定的深淺不同,觀行的智慧不同,成就的三昧就不同。凡是需要觀行智慧的禪定,都要有未到地定或者是初禪定,在初禪定中觀行效果最好,沒有初禪定,未到地定越具足越好,越接近初禪定越好。沒有未到地定就無法觀行,心非常粗糙和膚淺,觀察不出什麼法,未到地定不足,觀行也不得力。

二禪以上的定中,意識沒有念頭不能觀行思惟,必須從禪定中出來,才能依靠意識觀行思惟,禪定越高,出定後的定力也越好,觀行思惟越細密深透。除非意識把觀行的法已經傳遞給意根了,意根想弄清楚,在二禪以上的禪定中,意根就可以單獨思量參究,沒有干擾。諸佛都是在四禪定中悟道,可能就是意根獨立悟道,意識的作用不大。

具足禪定,學會觀行,很多人修行自己就可以有下手處,可以證得任何一種法。這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和路線,也是現代學佛人難以突破的瓶頸。意識理解佛法以後,能深深的觀行求證,法義在意根那裡,能保證意根思量法義和疑點,思量通達以後才能非常確認,才會不疑法,那個心境是非常輕松愉悅的,解脫就是那樣子。

八、如何成就三昧

所謂的三昧就是定與慧完美結合到一起的境界。《坐禪三昧經》裡介紹了幾種三昧的修行方

法,其中有觀像念佛成就念佛三昧的方法,在修習觀像念佛時,身心耑正,專心一意,不緣他法,一心觀想面前的佛像。在觀像時禪定具足,戒律具足,觀慧具足,戒定慧都具足,最後成就觀像念佛三昧,定慧等持。其它幾種三昧的修持都是戒定慧具足才成就的,戒不具足,心思散亂,內心躁動,定就不具足,定不具足就不能生起觀慧,觀慧不足就不能出生三昧。

楞嚴經中介紹了二十五位聖人所修的種種三昧境界,都是戒定慧具足,在甚深禪定中,深細思惟參究,成就甚深三昧,獲得廣大智慧。獲得三昧境界,離不開甚深禪定,離不開六七識的觀行智慧,意根在其中所起作用遠遠大於意識,所以證得甚深三昧時,就有大神通現前。

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訪的每一個老師都教他一種修習三昧的方法,他就在定中一一深細觀修,每成就一種三昧,智慧就得到增長,上一個台階,最後智慧達到等覺菩薩。所以戒定慧是前行方便,定是中間紐帶,觀慧是橋梁,三昧是道果。五十三個老師教導善財童子五十三種法,善財童子都精進修習,道業突飛猛進,超越其他菩薩兩三個無量劫的修行時間,他的修行真正是神速。為什麼這麼快速?願力弘深,尊師重道,禪定甚深,智慧深利,無比精進,所以能成就一切三昧。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