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修定與參禪證道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7月01日

第六節  世間定與出世間定 

一、禪定是所有眾生共同所修證的內容,是所有外道與學佛人共通的定,在特徵上沒有什麼差別,但在功用上卻有很大差別。

其差別在於在外道定裡,對五蘊沒有思惟、沒有觀行、沒有觀修、沒有參究等等思想活動,因此沒有無我智慧的出生,不能得解脫。而佛門裡如理的定,一定要有思惟觀行參究活動,依此能出生相應的解脫智慧。如果學佛人修的定一直都是在定中,沒有思惟觀行活動,就屬於外道定。

一般來說,學佛人修行的定大多數都與外道定相通,只有到後期在定中起思惟觀修活動時,才屬於不共於外道的定。所以每個學佛人不必排斥外道定,以及任何禪定,只要最後能利用各種定出生正確的解脫智慧就行,這才是修定的根本目的。

二、外道不持殺生戒的定與佛門的定有什麼區別 

定有定福,不持殺生戒的定裡,定福少。但是隨著定力的加深,身口意造作的越來越少,以至於不再造作身口意行,那麼這些外道定都是持戒的定,不持而持,自然有戒。這樣的戒要比學佛人持的五戒八關齋戒還要清淨,甚至比大多數人的菩薩戒還要清淨。 因為有這樣深的不犯任何戒的禪定,外道們在聽佛說法的當下,瞬間思惟,立即證得四果阿羅漢,不必經過初果二果三果,學佛人能比得上嗎?

外道定雖然不能斷除我見,斷除煩惱,但是外道定能降伏自我降伏煩惱,與五陰我藕斷絲連,與煩惱藕斷絲連,最後佛陀開示佛法,外道們就深信佛陀,真正歸一了佛陀,就會快速證果,我見和煩惱不再藕斷絲連,而是徹底斷除。 學佛人修的淺定,如果不能降伏自我,不能降伏煩惱,還沒有藕斷絲連,那離斷煩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世間定與出世間定的區別

世間定是指四禪八定,是五陰身心所入的定,是在意識覺知心上修的定,都是有出有入的定,因此是生滅的、無常的,需要時時刻刻保持,一旦保持不好,定力就消失不見。單純的只有這八種定之所以不能使得眾生得到解脫,是因為這些定只能調伏意識心,不能斷我見,不能斷生死結縛。眾生要想解脫,首先需要斷除五陰是我的知見,然後修出初禪,斷貪愛,斷煩惱,最後對三界的貪愛都斷盡無餘,再也不貪不愛不心喜了,才能得解脫。在四禪八定裡,還有對禪定的貪愛,還執著五陰當中的某部分為我,執著禪定中的意識覺知心為我,所以不能得解脫。

有的眾生在從前可能修過四禪八定,但是這種定,並不能使眾生脫離生死輪迴得解脫,因此當定力消失的時候,又會下墮,回到人間或者是三惡道。那麼怎麼樣才能脫離生死得解脫呢?只有斷我見,證解脫果,才能出離生死,得到解脫,別無他路。為什麼眾生要那麼喜歡修定,把修定當作是唯一的修行方法呢?就是因為眾生都以為禪定能夠讓自己得解脫,不相信滅掉各種意識覺知心的我,才能得涅槃,得解脫,出輪迴。所以修學佛法,獲得正知見,最為重要,以佛法的正理來指導修行,如法修行,才能得到成功。

出世間定,是指第八識如來藏的不出不入的楞嚴大定,也叫作楞伽大定,因為只有如來藏不在三界世間裡,其餘的法都在世間裡,不離意根和意識心,如來藏常在定中,永遠不出不入,不生不滅,常恒自在。如來藏常住大定中,從來不出定,也沒有入定時,祂不攀緣一切法,對於六塵,祂從不起心念和心行,從不散亂,從不掉舉,從不昏沉,從不入睡,方便說祂在定中,所以如來藏沒有定與不定之說。如來藏也是本不動搖的,對一切法都無見無聞,因此從來不動心念。祂的運作,是完全隨順眾生的業力、習氣、因緣,雖然隨順也不動念想,因此也叫作首楞嚴大定。

楞嚴經中講楞嚴大定,整部經都在講如來藏,這就是我們的真心,祂常在定中,從不出定也不入定,沒有出入,這才是真正的不生不滅的禪定境界,非常堅固,因此也叫作楞嚴大定。為什麼如來藏不出定不入定,常在定中?因為祂無眼,不見色,色來時,祂不分別,不起心動念,從不亂心,對於其它五塵,也是不分別,不動念,心不散亂。祂永遠不與六塵相對,永遠不生心動念,永遠不隨境界而動,這就是楞嚴大定。六祖說: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就是這個意思。

如果有人說楞嚴大定不是指這個心體之定,他的意思就是指四禪八定了。但是四禪八定是有出有入的定,不是常定,有生滅變化的定,就不是楞嚴大定。四禪八定如果要修,首先要修到欲界定,就是欲界六層天的定。欲界第六層天的定是未到地定,未到地定過去以後就是色界的初禪天的定,初禪以上的定才是真正的四禪八定。

欲界和色界天人的色身都比我們人高大無數倍,他們的心裡覺受也是非常愉悅的。當我們修到這兩個定時,天人的色身就在我們人的色身上同時現起,我們就會覺得身體無比高大,心裡感受也是很舒適的。要達到這些定境,你就要對人間的人事物理都不太在意,沒有什麼希求,五欲要減少到很淡薄,才有可能修到那些定境。修到未到地定時,要降伏五蓋,對欲界的東西都不喜歡,才能有初禪現前。然後再往上修,一直修足四禪八定。雖然如此,四禪八定仍然是有出有入的定,不是永遠在定中,心還是有動搖的,仍然是意識心虛妄的妄法,不是真正的永遠不動的定,因此就不是楞嚴大定。

四、什麼是邪定?什麼是正定?如何把邪定轉換為正定?

邪定是不在解脫路上的定,是不能出生解脫智慧的定,是不能趣向於解脫的定,是共外道的定。在這種定裡,識心沉悶或者昏沉,無所用心,不起思惟,不思教理。

正定當中最正的定,在定中心不顛倒,不思世間一切法,不思善也不思惡,不著一切法,卻能有無上智慧隨順眾生出生一切法,不被一切法所拘礙束縛,解脫於一切法。其次正的定,定中能深細思惟種種正理,不著世間一切相,不著善惡,能出生種種解脫的大智慧,能變化世界,成熟自他一切善根福德因緣,心向正道,心在正道。

當禪定修到一定程度,心清淨下來,心力能夠高度集中,思考有一定的深度時,定中就要起思惟,思考目前需要解決的佛法問題,思考目前需要弄懂的問題。並且出定之後,也要用心思惟佛法,朝斯暮斯,心心念念,都圍繞著佛法,圍繞著目前需要解決的佛法的問題。這樣就能明了佛法,因緣條件具足時,有可能證得相應的法,開啓智慧。

在比較深的正定中,意識思惟較少較輕微,沒有情思意解,卻有意根不易覺察的思量,意根要深思,用功多於意識,以意根的思量為主。這裡有定有慧,定就是正定,邪定裡沒有這樣的思量。自己要踏踏實實的做功夫,掌握思量的技巧,學會思量,一定有益處,百益無一害。

禪定中的昏沉有幾種原因,把原因找出來,對治一下,就能解決昏沉問題。一個是氣血不通,堵塞血管,供血不足就會昏沉。坐時可按摩穴位,疏通氣血。一個是睡眠不足或者是身體疲勞。可調節呼吸,做幾次深呼吸。一個是缺少意根感興趣的所緣法,致使心沉悶。這時可以觀想有趣圖景,把心從沉悶中解脫出來。

沒有禪定時,先不要觀行佛法,定力不足時,也不要觀行佛法,這樣容易推理推論出一個結論一個答案,以後再無法真正用功參究,後續很難實證,道業就受大阻礙。沒有禪定的思惟觀行,於解脫無益,於道業無益,只增長知見和我慢,不能斷除我見,沒有功德受用。

五、神通是會消失的

外道修到四空定,修出了神足通,為什麼還見色起心並且失去了神足通?婬欲心的斷除是初禪定配合斷我見的證量,二者結合才能成為三果人,才能做得到斷除欲心。只有初禪定和四禪八定,或者只是斷我見,都不能斷除婬欲心。因此外道雖然有禪定和神通,仍然要見色起心,之後,禪定和神通全部消失。可見沒有斷我見的智慧,只有禪定,是不能斷除婬欲的。

以前經文裡記載過,有禪定有神通的人,因為見色起心,心念一起,神通和禪定就退失了,來時飛行,回去時走路。那是因為沒有證初果的功德,只有禪定。斷除婬欲,必須斷我見證初果加初禪定,只有禪定不行。所以說初果的分證解脫功德受用還是很大的。  

提婆達多同樣是沒有斷我見而修從出神通上天,因為動了偷天花的念頭,神通立時消失,就從天上掉下來了。如果證初果以後,有初禪定,再有神通,就是三果,不會再動邪念頭,不會再犯戒,也就不會失神通。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