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修定與參禪證道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6月30日

第七節  用楞神方法修動中定力

一、問:用楞神來修動中定力,確實是一個善巧方便,但大多數人覺得楞神難以持久。用楞神來作為入口,然後不讓語言文字在心中出現,看住它,保持住,慢慢訓練,楞神的時間會變長。這其實就是看話頭吧?

答:這個狀態就是無語言文字的狀態,一開始進入的時間短一些,通過不斷的訓練,可以延遲時間,定力能深入一些,參究就比較得力。

這種狀態,不僅是與看話頭相似,實際上就是參究話頭。參究,就有意根思量性的作用,意識少於分析,或者不分析,配合意根的思量,把思量的任務移到意根的肩上,讓意根承擔一些,然後某個時節因緣相應,意根與意識同時證得法。如果不是這樣,意識思惟分析之後,再交給意根,意根不一定認可承認,短時間內意根絕對不能認可承認,因為這不是意根的現量了別,意識也沒有把所有的證據都拿出來,也不是完全的現量了別,意根就不與之相應,因此不能證法。

意根雖然智慧不強,比意識低很多,但祂是作主識,一切法意根說了算作決定,一切事情祂不點頭,就不算數。好像一個一家之主,雖然比其他家庭成員智慧低一些,但是一家子的事情都由這個人作主決定。要想讓這個人認可決定一件事情,就得用各種有說服力的理由證據說服祂,讓他相信以後就能決定下來了。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親自了解這個事情,親臨現場,親眼所見,在事實面前當場就能相信,然後就爽快的作抉擇作決定認可此事。

二、發愣狀態裡有意根的思量性

問:我經過體驗,發現發愣狀態隨時隨地可以進行,效率很高。發愣時間有長有短,但是無法使用意根思量法義,用發愣來思量法義恐怕要有個入處,一時無法掌握。於是索性用發愣這個法來鍛鍊修定。不知是否如理?

答:如果沒有找到意根,就無法知道在發愣的狀態中,也有意根的思量性,因為意根的思量性非常隱秘,不容易發現,需要證得意根,了知意根的運作才行,即使在六識都消失以後,意根仍然有思量性,有抉擇性,有各種識心活動,何況在意識有定的情況下,更有意根的識心活動了,意根的心理活動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只不過祂有什麼樣的識心活動,思量什麼法的差別而已。

在發愣狀態裡,意根有思量,沒有空,關鍵在於意根思量的是什麼。如果想讓意根思量比較重要的法義,前期就要讓意識把這個法義理解清楚,縷清大概路數,然後深懸於心,就交給意根了。之後意識不要散亂攀緣,要緊緊盯住這個法義不動,就把意根拴在這個法義上進行思量了。

這個發愣狀態裡也有意識的深細思惟作用,還要把意識和意根的思想分開來,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愣神時間長一點,能夠思量出一個不太深的法義,能夠考慮清楚不太難的問題,不動用語言文字。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經驗,就是不能反觀,不能總結出來,因為不了解意根的活動。因為我能觀察意根的運作,所以能夠總結出來這個修定思惟方法,如果我不能觀察意根的運作,就不知道在發愣的狀態中,意根也啓動了,在運作、在思量、在抉擇,那就無法告知他人,指導他人。

發現和總結經驗,也是智慧的結晶。運用愣神狀態修行禪定也非常好,容易有入手處。意識和意根都要專注在一個點上不動,意識指示給意根一個思量的內容和範圍,就把意根定在了一個法上,這樣就有禪定了。

三、愣神與一念不生和發呆的區別

愣神就是意根對某個事深深的關注了,注意力幾乎全部集中在關注的事情上,意識心是沒有念頭,但意根卻有非常隱秘的思量,只是意識不動念,這就是很深的禪定,就看能持續多長時間了。時間長一些,就能足夠解決一個問題,頓時就容易有所領悟,茅塞頓開,沒有疑惑。

而一念不生,意識沒有念,意根也沒有什麼事要特別關注思量的,思想比較輕微不夠集中和專注,屬於意識傻傻的一種狀態。因為沒有什麼問題要思慮,也就不會解決什麼問題,不會茅塞頓開,不會有靈感出現,沒有智慧出生。

愣神是把心定住,心裡有心事、有思想、有思量、有思慮,不是空的。發呆有時候是因為某些事而發呆,與愣神相近,有時候因為有點閑,心裡有點空落,與一念不生相近。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