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定與參禪證道
第二節 參禪所需要的禪定
一、禪定具足時才能隨機悟道
禪定通於外道,有禪定不一定有道,但是沒有禪定,一定不能有道,離開禪定,不可能成就道業。沒有定力的人,心思粗糙,不可能參透較深的佛法之理,那就不可能真正完全的斷我見和明心。所以,參禪需要極好的定力,在參禪之前一定要修好禪定,然後再參禪。
歷代祖師都教導弟子要修定,過去寺院裡設置的禪堂就是供學人打坐修定、參禪用的。唐宋時期的修行人各個都有禪定,那時經書很稀有難遇,極少能遇到讀到,學佛人只能打坐修定,所以他們的定力都很好。靜中的定和動中的定都具足,心不外緣,常在定中,所以他們遇到禪師開示佛法真實義時,很快就能悟入,也能隨時隨地的離世和投生,隨心所欲地投生適合自己學佛修行的父母家。
具足那麼好的定力,禪師們上堂隨機講法時,有人堂下就開悟了。過去的學佛人二六時中都在參禪,都在思惟佛法,所以他們觸緣隨即能悟。他們那時沒有太多的禪法知見,沒有很多的佛法理論,只知道如來藏真如心的一些體性,並且信受不疑,就開始參禪,尋覔如來藏,所以悟的比現在人要快要容易,就是因為戒定慧具足,善根福德也具足。過去禪師講法的語言都比較隱晦,表達的都不太直接和顯露,如果學人的戒定慧不具足,就很難證悟。不像現在,佛法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學人還仍然不明白就裡。
二、參禪需要有色界的初禪定或者是初禪之前的未到地定,才能參究真心如來藏,從而能夠破參,覔得真心如來藏。就是相應於欲界第六層天的定,定再深或者再淺,就不好參禪體究真心如來藏。定如果再深,就進入了二禪,眼不見色,耳不聞聲,沒有五識,只有意根和意識心,就不能在身口意行的真妄和合上覔得真心。進入深禪定中來尋覔如來藏,是不容易覔得的,那時的意識心比較微弱而不靈敏,很難發現哪個是真心如來藏,況且這時身行口行也沒有了,只有微弱的意行,意識心不容易在意行上面找到真心,很難找到。尋覔如來藏是在身口意行造作的當下,尤其是在身行和口行的造作當下,在真妄和合時才能找到真心如來藏。
意識微弱,意行很少時,很難找到真心如來藏,如果不是極好的根器,就不要指望入深定中明心開悟。定淺了,或者沒有定,意識心就比較散亂,心思粗躁,也不能打開智慧悟得真心。在中間的未到地定或者初禪定中,意識不散亂,比較專注,就可以達到一心不亂,這樣思惟比較細密,容易打開智慧。
開悟是不能離開意識的制心一處,也離不開專心致志的這種專注力。所以參禪開悟,不能在定很深,也不能在定很淺的狀態下來悟。 凝心一處、制心一處的禪定功夫修出來以後,還得知道這一處是什麼處?這時得要知道參禪的方向和入手處在哪裡,否則還是不能悟。要知道悟個什麼,悟的標的是什麼,如果不知道,還是沒辦法開悟。
明心之後,智慧打開,知道如來藏是如何配合五陰和七識運作的,身口意行是怎樣造作出來的,如來藏的一些體性能夠觀察一點,以後也能夠知道一切事情生起的因緣。這時如果沒有修得甚深的禪定,就不可能有神通,也不能知道世俗上的秘密事情。開悟的境界與禪定的境界不同,二者是不能混在一起。知曉一切,那是神通禪定境界,與開悟無關;虛空粉碎大地平沉,那是禪定境界,也與開悟的智慧境界無關。
三、戒定慧還沒有修好,六度沒有具足的時候,還不到參禪的時候,那就且慢參究,禪定要跟得上才行。如果禪定不好,就無法真正用心觀行,觀的也不會深和透,猶如霧裡看花。但禪定不足,觀行就成為了意識的研究分析,雖然也能研究出一個相似的結果,但是身心卻沒有受益,沒有功德受用,這是非常不足取的。菩薩六度尚且不具足,如果急於參禪,往往事與願違。師父不給大家拔苗助長,你們也不要自己拔苗助長。一顆小樹苗,剛剛露頭,卻給它拔到一米高,這課幼苗還能活嗎?幼苗死了,小樹以及大樹就沒指望了。學佛這一生被解悟,不僅這一生人才廢棄,後世這個人也不容易成為人才,拔苗助長毀的可能不是一生,下一生的棟梁都無法成就,就失去了成為棟梁的機緣。
不少人都勸我趕快搞禪三,我問為什麼要搞禪三?他們說引導三天參禪準備開悟。大家說說我能不能三天讓大家開悟?香巖禪師在他師父身邊當十八年侍者,那個根器那個方便條件都沒有開悟,如今末法時代的眾生,沒有禪定,不能持戒,菩薩六度不具足,給三天的機緣就能開悟嗎?那佛陀在世間,娑婆世界末法時期會有多少人開悟?佛陀為什麼不這樣搞?
但是三天時間我可以讓所有人悟,不是不可以。一句話的事,不難。可是大家這樣悟了之後,每個人會成為什麼樣?娑婆世界會成什麼樣?佛法的走向會變成什麼樣?
古代曾有禪師,弟子在狹路堵截,拿刀威逼相向要禪師說出密意,禪師面對這樣的情事也毫不畏懼,不肯直答。只是一把推開弟子說:你過來,我過去。這是對弟子高度負責的師父,不做買賣和交易,也不炫耀自己度的弟子多,自己有多能。弟子因緣條件具足則自動悟,因緣條件不具足則再繼續補足六度條件,修戒定慧,絕不送人情。古代這樣的實例很多,這才是對佛教對眾生負責的好禪師,只有如此,才能報四重恩,不為個人名聞。
佛法流久成弊,其實在佛陀滅度一百年時就開始有弊了,開始一點點變質了,把生滅法說才成水老鹤,已經讓阿難痛心不忍,涅槃走人。如果阿難來到佛法已經流傳二千多年的如今世間,估計他一天也不想留,一點惡法惡習也不想知道和容忍。還好他修出了四禪和神通,有說走就走的本事,可以眼不見心不煩。沒有他那樣本事的菩薩該怎麼辦呢?只有容忍、接受,再想辦法轉化惡的風氣,沒有什麼退路。
四、定力深時意根才能參究
參話頭就是參究直指如來藏的一句話,也就是要明了這句話的真實義,從而找出如來藏的真實作用,證得如來藏。參究一句話的義理,也是同樣意思,想要明了這句話的真實義。在作參究的功夫時,意識表面粗淺的思惟比較少,其心理活動以內心深層次的思惟活動為主,其心又專又深,能探究出一句話的實質和深層次含義,定淺就做不到了。
作功夫的無所念而念,是意識表面沒有念頭,不念法,而意根深處還是有念的,心裡懸著念頭不斷,這就是參究的功夫和狀態。用意根的功夫不容易,因為定力不足的緣故。真達到意根用功時,意識也不容易觀察得到,意根的作用太隱蔽了,意識的觀察智慧也非常薄弱。
參禪的疑問疑情越切近目標越好,範圍越小越好。這與找人是一個道理,把範圍設定在全國範圍,等於沒有設定一樣,設定在某個具體區域,就能很快找到人了。只不過是設定的範圍越小,需要的證據資料越多,了解到的情況越多,智慧越深細。禪宗最直接的話頭是,拖死屍的是誰,在行蘊上證得如來藏最快,但證量小一些,智慧淺一些。如果能在唯識上悟,悟到識心的究竟來源處,則一通百通,尤其是在意根的功用上悟最直接而究竟徹底。
五、有一些人長期修無念無想的定,不管修多長時間初禪也不會現起,也不會見道開智慧。這樣修就是在浪費寶貴的學佛時間。長期無念無想,沒有對佛法的如理思惟觀行,無法出生任何智慧,不能證道,命終要如何安置這個有漏身?定力修好了,知見具足時,在禪定中就要有參究的念頭,不能再百無所思了。有念頭有疑情,才能破除疑情,獲得智慧。沒有定,有疑情,難聽的話叫作瞎琢磨。
只修身體,不修心,入定不管多長時間,也不會出現初禪定。對欲界離欲,去貪去執,初禪定才能出現。長期在未到地定黑暗暗的境界裡安住,有何益處?
六、修行要定慧等持
佛說菩薩們修行應善於修定和修慧,如果發現自己定多慧少,就要多修慧;如果慧多定少,就要多修定,盡量要做到定慧等持。雖然菩薩都是慧大於定,但是定慧之間的差距也不要過大,否則佛法修行就要受到阻礙。外道有定無慧,羅漢定多慧少,菩薩慧多定少,佛是定慧等持。
菩薩真正成就的標志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有這些心性才代表此人是一個真正能利樂眾生的菩薩。一個有狂慧的人不能代表此人是真正菩薩,心性不調柔故,不能利樂眾生故,我心重故。所以我們學佛修行,最重要的就是修出菩薩的慈柔的心性,悲捨於眾生,修行的最根本目的是為了眾生,不是為了一己之私利,真正的菩薩應該是這個心念。
七、修行必須是定慧齊修,按照佛陀教導我們的修戒定慧的方法去修行,不能脫離佛陀的教導,自己想怎樣修就怎樣修,那是不行的。如今這個世間現存的環境條件,使得眾生都是很難修定,不能因為定難修,就只強調一個動中定,或者只強調有個粗淺定就行了。定淺的人,煩惱是非非常多,一個團體就會非常混亂,大家在一起,就會有很多糾結和矛盾,你爭我鬥非常激烈,那樣哪個團體也不會和諧團結,就會導致佛法慢慢消失滅亡,佛教就會垮掉。而且定淺的人,觀行非常不得力,別看他口中振振有詞,頭頭是道,滔滔不絕,大多數都是從外學來的,不是自己用功觀行出來的,因此就不屬於自己的智慧,對於生死問題就沒有辦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