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佛法杂谈(第二部)(第二版)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综述 更新时间: 2025-09-24 17:10:32 阅读: 1292

第十一章 法义篇

一、弄清名相的重要性

修学第一步弄清楚名相是很重要的,如果连名相都搞不清楚,佛法的门槛就进不去。等把明相弄清楚以后,在自己心里再去除名相,得其义可以忘言。但是与人交流或者指导大众修行,不用名相还真不好办,别人就会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如果都得其义了,那么名相也就没有什么用了,简单的表达,互相都会知道说什么,也不会有什么误会。

二、唯识法里的概念解释

五法:相、名、分别、正智、如如;三自性: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第八识;二无我:人无我、法无我。这些法都可以归于五法中,遍计执归于名,依他起归于相,圆成实归于如如,前七个识归于分别,第八识归于圆成实,二无我归于正智。

六个识的依他起性也是名,七个识都是名,都有分别性。五阴是名,一切法除第八识都是名,五根六尘是相。七个识是分别,证得佛法以后有正智,第八识属于如如。

正智也是妄心七识具有的,见道就有正智,只是在于什么程度的正。不颠倒了,就是正。不颠倒的程度不同,就有不同程度的正。

三、无生忍和无生法忍的区别

无生忍,忍于五阴身为如来藏所生所执持,忍于五阴身空幻无我,忍于如来藏不生不灭,能生万法,住于五阴身中,生生世世变生自己五阴。按照其证量程度,仅限于三贤位中,未入圣位。

无生法忍是在无生忍基础上,证入诸法也都无生,证诸法唯识性,降伏我执(未断),始入圣位安住不退。

四、一念无明和无始无明是什么意思

一念无明顾名思义,就是其思想观念是无明的染污的,为什么是无明和染污的?因为心中有我,以五蕴十八界为我和我所,不知这个所谓的我是苦空无常无我的,其思想观念全部围绕着我和我所而展开,坚固地执著这个所谓的我,生死也就是坚固的。以有我的思想观念去指导身口意行,当然身口意都是染污业,由此染污业,必然生死轮转不休。所以一念无明能续诸生死,无法得解脱。

但是一念无明也是无始无明之一种,无始劫以来一直都存在着的,没有一个开始的时间。如果有开始时间,那么在这个时间之前,就没有一念无明,众生就是阿罗汉,处于无余涅槃中,在涅槃中没有众生,也没有阿罗汉。所有无明都是无始劫以前先天就存在着的,都是无始无明,由于后天环境的熏染,才使得无始无明增加或者减少。

一念无明断尽以后,还有无始无明需要断尽,才能成佛。无始无明是众生无始劫以来一直以为五蕴世间是真实的,不知道是如来藏幻化出来的假相,不知道是空的,由此才有我执和法执,才有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不能解脱。断除无始无明需要参禅,实证如来藏,实证一切法的真如性,一步步证得一真法界性,在所有的一切法上都证得了真如法性,就会完全转识成智,成就佛道。

五、什么是分段生死?

分段生死,是生命分成一段一段的,这一段时间有多长是不一定的,八地菩萨以前都是这样。可以观察畜生们的生命期限,从人间的几个小时几分钟到几千年几万年,鬼道众生的生命期限,地狱众生的生命期限,人的生命期限,各层天的天人生命期限,阿修罗的生命期限,以及各层次菩萨的生命期限,不管能活多长时间,最终却都是要死亡的,不是永远不死的。生命既然是有期限的,就是有段落的,就叫作分段生死。

分段生死之后是变易生死,八地菩萨至等觉菩萨妙觉菩萨都有变易生死,其生命虽然可以无限期的长,但终有一死,因为还有极其微细的无明没有断尽。无明能感召生灭变易,致使生命不牢固,分段生死中的众生无明最重,生死和苦难也就最重。就像人有念头就会有喘息,就会有息脉,就会有风动,就会感召到风灾,无念头就无风动、喘息、心脏脉搏的跳动,就会远离一切灾难。无明灭尽就不会有任何一种生死,这时就成佛。

六、什么是证量?

所谓的证量,通常来说,就是证得大小乘法的程度,实证到或者是观行到大小乘法的程度。证是证得,量是度量和程度、水准的意思。

修行禅定,也涉及到证量,叫作禅定的证量。学习任何法都有证量之说。没有证得什么,当然就没有证量了。

七、万法唯识

世界上任何一个科目,都是唯识科,都是佛科心科;任何一个法门,都是唯识法门,都是佛法心法;任何一个教,都是唯识教,都是佛教心教;任何一个宗,都是唯识宗,都是佛宗心宗;任何一个派别,都是唯识派,都是佛派心派,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唯识,都是佛法。

八、一切法都有相

法有色法和心法,有真法和妄法。色法有色法的自相和共相,心法有心法的自相和共相,妄法有妄法的自相和共相。真法有自己本体之相,没有共相。

色法的共相是四大组成的物质,有质碍性,不空,可传播,可扩散,有磁场效应,可触可见,生灭变异。色法的自相是,色声香味触,各有各的相貌和特征,不能混淆,因此所触所见的根识不同;即使都是同一种类的色法,有各有其相貌特征,各有不同的用,如花草树山,桌椅板凳。

心法的共相是,都有识别性了别性,都有心所法,都是无形无相的,都是识种子形成的,除了第八识,都是生灭变异的。各个心识各有自己独特的识别对象,各有其对应的法可见。第八识没有共相,才是独一无二的法,才是脱离世俗的,才是不生灭不变异的,不增不减的,才是众生所依止之处。

九、什么是气?

气包括心气和物质四大的身气。心气体现的是意根的气息,是意根的心所法,比如心高气傲、心气满满、气宇轩昂、意气风发、骨气、志气、傲气等等。身气包括肾气、肺气、胃气、脾气、肝气、心气,五脏六腑都有气,乃至于全身上下经络里都有气。气能带血运行,叫作血气,身体就靠血气滋养运营,一旦血气供养不上了,六识就无力运行下去,五阴活动就减弱,或者是血气运行乱了,六识就乱,甚至会疯狂。

心气能带动和影响身气,身气能提升和影响心气,二者互相影响,对禅定的影响也很大,心气不平和,禅定不起,身气不调和,禅定不出现,所以要调理心气和身气。调理心气一靠理,讲道理,让心气平和安稳,二要身体素质好,气血畅通,禅定才能出现。调理身气一是靠供给充足必要的四大养分,二是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三是靠心气意念的调理,心气平和,身气慢慢也会平和,这叫心平气和。如果身气乱和不足,心气也会乱和不足,二者相辅相成。

除了心气和身气之外,还有一个业障气。所谓的业障气其实就是一种过去世业行势力,或者叫业的惯性和力量,这个是最难调理和克服的,多数时候只有被动承受的份儿。如果一个人觉悟性比较强,发现自己的业障所在,发现自己的不良习性,就要想办法扭转和克服,一是通过忏悔的方式,忏除业障,二是通过发愿的方式压过业障,三是要培养新的好习惯。

十、离开分别心是否等于是死人

首先说离开分别心,并不等于死人,因为这个分别心是指意识心,离开意识心的时候,有好多种情况,最平常最普遍的情况就是睡觉的时候没有了分别心,可是人却不死。虽然离开意识分别心不会死亡,很多事情却做不了了,就不会有日常生活,那就耽误事儿了,这种情况比死人也强不了多少,遮障严重。

很多事情经常做,做得非常熟悉了,可以不用意识心去分析思考,就能快速直接的完成,比如抬腿走路,不用思考先迈哪只脚,吃饭时饭到嘴边就会张嘴吃等等,但没有意识这些事极其熟悉的事都做不了,所以说意识的功能作用对于没有神通的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很多时候意识看似不分别,但了别性却是一直在起用,众生才能有种种的身口意行,才能生存。

十一、什么时候才能做得到不取相分别

初果断我见以后才能破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但仍然离不开对众生五阴相的取着和分别,开悟以后不取相也非常难,尤其是禅定退失以后,极大多数时候仍然要取相分别,八地以前的菩萨根本不能做到完全不取相分别。凡夫一个小小的考验都承受不住,无论怎样训练自己不着相不取相,凡夫就是要在相上转。凡夫尽管口中经常说自己要不取相分别,可是每一分钟都在取相分别,根本做不到不取相不分别。

因为禅定和智慧证量严重不足,想要不取相分别,根本不可能,意识强行压制一分钟也许能行,两分钟就坚持不住了,不取相分别很难做得到,想一想是很容易,说一说也容易,可是要做到就一定要证得到所有相都是不实的才行。证得多少才能做到多少,想是没用的,口说更没用,凡夫即使再修一个无量劫,能做到多少程度的不取相分别都不好说。阿罗汉同样也做不到完全不取相分别,因为阿罗汉大乘法都没有证得,因此就不得不取相分别。如果阿罗汉能做到不取相分别,就不会取着娑婆世界的苦,而一心要躲开娑婆世界的境界去取无余涅槃了。

十二、杂思

一外道与佛辩论,立一论题:我不受一切受。佛说:你不受一切受的受,你还受吗?外道无语。回去路上思量:我无论怎么说都败了,佛是胜者,我应皈依。于是回去找佛剃度出家,随佛学法。

 有人说:我不取相分别。请问:你这句话是取相分别否?我不取相分别这句话,你还分别否?对方顾左右而言他。败是无疑问的,但却不能勇敢的承认,不如外道诚实。有人说:我本来就是佛。请问:你什么时候坐在供桌上受过世人礼拜供养?你什么时候从供桌上爬下来了,何因缘爬下供桌,以至于如今这般落魄?

从今生追溯无始劫以前,你从来都没有做过佛,一天一刻都没有。无始劫又无始劫以前,你的无明一点都没有破除过,从来都是生死业障凡夫,从来都在六道里生死轮回,没有断绝过,从来都是与纯大苦聚集在一起。所以结论就是:你本来不是佛。圆觉经曰,黄金从金矿中提炼出来以后,不会再融合杂质,变回金矿,黄金永远是黄金。成佛以后,无明灭尽,不会再有无明,几不会再变回众生。成佛永远作佛,不作众生。成佛所依靠的本心,可以说本来是佛,可是你五阴七识却是众生,不是佛,靠着佛当生死业障众生,就如坐在河边却忍受强烈的口渴,不得水喝,怪谁?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