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日常开示汇总(增加三万字的新内容)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综述 更新时间: 2025-07-03 11:53:01 阅读: 10

第六章 修行篇(2)


十一、杂学不是正精进

我们学佛修行是要解决实际的根本的生死问题,不是为了学理论的,理论知识掌握一些够实修用的就行了,别再往里深钻,心思要用到关键处,只要意根智慧开发出来,原来不懂的法都会明了,原来不知道的知识都会清楚,然后自己的智慧总结出来,传递出去,就变成了别人需要的理论知识,于人于己利益无量。

周利盘陀伽证得四果阿罗汉之后,仍然不会讲法,嘴笨,但事都做到了,有解脱智无生智,就是表达不出来,知识面也不足。虽然如此,不障碍他是圣人,有解脱三界生死的智慧,苹果吃到肚子里了,这是实实在在的,比那些能写出一百本书的夸夸其谈的贪嗔痴烦恼具足的凡夫强大多少倍?

很多人不懂得学佛修行,天天津津乐道于到处收集知识,不管是有用没用的都努力收集,净捡一些芝麻,收集之后再忘记一些。无尽宝藏不去开发,金钥匙不知道拿到手里,看似努力用功,其实是邪精进,越精进离道越远。

有些人就是喜欢研究万花筒中的花样图案,第一种图案还没研究出来,就换成了第二个图案,一万个图案转换,追逐各个花样,结果把眼睛晃花了,也没研究明白。无智的人就是不知道研究制造万花筒,有了万花筒一切花样图形自己随心掌握岂不快哉?世界上知识无量,成爆炸式发展,天天追逐能得到什么?发大菩提心,努力变成知识库,一切知识从自己心中源源不断地汩汩而出,众生都能依靠你这个知识库汲取知识营养,那是多美的一件事?

为什么有人修行没有多长时间,禅定就很深,观行智慧也好,三昧不失,而有些人修行了几十年,禅定不出现,智慧力弱?痴狗逐块,外面的什么东西都去关注,都感兴趣,每天各大平台里转,什么知识都学,到现在都一无所成。往往越一无所成的人越自信,凭什么自信呢?

有些人如果打开他的后脑勺子,就会发现,那里都是一堆乱线头子,杂乱无章,思想没有什么逻辑性,上一句话和下一句话都对不上茬,还出去乱学那些没有逻辑性的东西,脑子越学乱线头子越多。人的思惟路线和方式是有熏染性的,跟什么人学就会学出那个人的思惟特性。没有辨别力的时候,随便乱学,本来自己智慧就弱,再熏染杂乱思惟方式,自己的思惟就更不能走直线,说话绕来绕去,说不到根本和重点。思惟路线不对,能证果和明心吗?

人家修得好的人,长处定中和观行中,别说外边杂乱的东西不学不看,就是师父我说话人家都没心思听,我这边说,人家心里在观行,毕竟做功夫要紧,生死大事要紧。而几十年修不出什么的人,每天都忙着杂乱无章地吸取各种杂乱的知识,忙得不亦乐乎,你究竟有什么可乐乎的?大脑堵得一塌糊涂,一根清晰的线都没有。

十二、持戒算不算修行?

甲说:修行的最终目的就是破我执,进而破法执。而破我执、法执就要有般若智慧,如果要成就般若智慧,就必须有禅定助缘,没有禅定助缘心就会散乱,即使熏习过般若智慧,也使不上力,所以要有定功。而禅定的基础在戒,只有透过持戒,才能遮止、不去做一些不好的业,使身、口、意三业保持清净,这时就有了力量用般若智慧破除内心的贪嗔痴、我执等。

甲的意思是持戒有助于禅定,保持清净心,不造恶业,在禅定的力量下断除贪嗔痴烦恼,破除我执和法执,这样的持戒算是修行。但我觉得单单不造恶业的持戒还是不够的,虽然说从初发心学佛的角度来说,这样已经很好了,但还是没有进入修行阶段,因此还不算是修行。

修是修正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身口意行,行是身体力行,具体操作,对于善法善业有所造作,只不作恶还不行。众生的身口意行都具足了贪嗔痴烦恼,具足了无明,这些无明烦恼需要用善法来对治,善来恶去,有善就有福,福德一是有助于持戒,二是有助于生起禅定,降伏烦恼,三是有助于生起智慧,改变错误的思想观念,清净身口意行,让身心世界都得到转变。仅仅是持戒不作恶,还不能具足善法,不能有大福德,因此还不算修行。

乙说:持小乘戒,不是真正的修行佛道,顶多算是一个修行的保障,持菩萨戒才是修行。修行佛道就好比一艘船行于苦海,船行的方向、路线是第一重要的。佛世尊开示的修行路线图第一重要,法船第二重要。仅仅持小乘戒,为什么不算修行佛道呢?譬如只保护自己的小船不触礁,不漏水,孤零零地飘荡在苦海里,自利不了,利他又不能,这怎么算是自他兼利的修行呢?

乙的观点是仅仅持小乘,还不算修行,持大乘戒才算是修行。但是大小乘只要有纯正的发心都是修行,只不过各自的目标不同,小乘在中途就下车了,而大乘是在终点站下车。持戒是不是修行,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心行而持戒,持戒所指向的结果是什么。如果持戒是为了人天福报,得了人天福报或者是造恶业,或者是福尽又堕落,这样的持戒仍然能导致堕落,那就不是修行了。外道门也持戒,很多人五戒绝不犯,心也清净,最终仍然是外道,不走佛道,这样的持戒也不算修行。

小乘修行的目标是断我见,修成无我,改变五蕴是我的思想观念,解脱五蕴束缚。如果能以无我无私的心持戒,就能断我见趣向解脱,得涅槃果证,那么这种持戒就属于修行。相反,以有我之心,不行无我之事,心中处处计较着我,这样的持戒就不是修行,得不到无我的果德,得戒福以后还会堕落。大乘以无我之心行利他之事,发大菩提心,这样的持戒是修证的基础,能改变心性,增长定慧,导向明心证悟,所以算作修行。

十三、什么是邪精进?

邪精进与正精进相反,所努力的方向不正确,而方向不正确,则越努力离目标越远。正精进努力的方向是证得无我,证得空,越来越无我,越来越空,直至彻底究竟,围绕着这个目标修行戒定慧三无漏学。而邪精进的人心中我盛,着有不空,无论修什么都是为了那个所谓的我的世俗利益,着于世俗的有,对于名闻利养心有希冀和追求,与道背道而驰。这样的话,尽管日夜不息地打坐念经念佛,学法甚至弘法,都以自我为中心,以自身利益为中心,只要自己得利,与自己有关的人得利,别人好不好无所谓,甚至还要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样的修行,越精进离无我之道越远,离空越远,离法界实相越远,最后还容易修成魔。

没有清净大愿正愿的精进,虽然不算邪精进,但也不是正精进,一切修行愿为先导,无愿不成事,有愿事半功倍。愿如加速器,愿如深坑中的梯阶,愿如泥中的牵引绳,愿能摆脱业力的纠缠,直达涅槃彼岸。小愿为自身,大愿为众生,邪愿为假有,正愿为真空,为清净。大愿和正愿发不出来,修行尚浅,一旦善根福德积累得深厚了,自然愿起,有愿皆成。

十四、为什么声闻人厌多闻缘觉厌思惟?

优婆塞戒经第一卷原文:声闻之人厌于多闻。缘觉之人厌于思惟。佛于是二心无疲厌。故名为佛。

释:具有声闻根器之人为什么会厌倦于多闻?小乘经中佛曾经说声闻人因为喜欢多闻,才被称为声闻,而在大乘这里,佛却说声闻人厌于多闻,是不是佛说法总是颠倒?其实不是,每个定义都有一个前置条件,都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定义,超出这个范围,从前的定义就不适宜了,那么定义就要改变。声闻人的多闻,是在小乘解脱道范围内的多闻,是在四圣谛世俗谛范围内的多闻,超出这个范围,他们就不想多知多闻了,满足于现状,同时也认为超出这个范围再也没有什么法了。这种认知的局限性缘于他们的发心,缘于他们的心量和眼界,也缘于他们不算太深入的智慧见地。

声闻人通过听佛讲法,认识到了五蕴世间苦,他们发心小,只想解脱世间苦,只要能解脱世间苦,这就足够了,至于遥远的三大无量劫的成佛之道,他们不感兴趣,也有的人认为能解脱三界系缚就成佛了,其余的就没有什么可修可证的了。缘于善根福德智慧的局限,他们在修学四圣谛时,触碰不到大乘般若如来藏之理,于是就盲目地认为四圣谛对于解脱已经是究竟到底了,再无他法了。正是基于如此的愚慧,在法华会上,才有五千比丘退席,大乘法他们不信不听,更不会去思惟。从这一点上就可看出,声闻人其实是不喜多闻佛法的。

缘觉辟支佛们的善根智慧要比声闻人深一些,他们不必跟在佛身边多闻佛法,但遇因缘就会独自思惟其来龙去脉,追根究底,彻法底源,于是就有了对十二因缘法的思惟,在反反复复正推和逆推中,触碰到了五蕴世间一切法的最初来源阿赖耶识 。他们思惟到阿赖耶识这里,缘于根性和习性就不再进一步思惟了,也不想去实证这个法界实相真理,智慧就停滞在能解脱三界世间苦这个程度。因为他们没有发大菩提心,想要成就佛道,他们只想解脱五蕴世间束缚,别无所求,所以才满足于现状,满足于断除对于解脱五蕴世间苦的无明,更深细的无明没有断除的欲望和打算。所以佛在这里说,缘觉厌于思惟。

佛异于声闻缘觉,在三大无量劫的修行中,发心广大,为无量众生得离苦,不为自身得安乐,根深器大,智慧就广大,为了探究法界真实理,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不满足于现前所得小法浅法,不断地深入思惟,不断地探究究极真理,对真理的追求从来没有疲倦,才能最终圆满一切种智,成就佛道。

总结起来说,一个人的根器是极其重要的,根深器大,才会枝繁叶茂,心包太虚,才会量周沙界。当一个菩萨能度到一个大根器的众生,该有多么幸运,遇到一个大根器众生该有多么宝贝,谁愿意额外花费心思度那些无用的自私声闻人,耗费自己宝贵的度众生的精力?有这精力度一个初发心的菩萨,胜过度百千万亿声闻人。这个初发心菩萨,将来成就时,能拔济无量众生的苦,带领无量众生走向解脱。如果能度到善根已经成熟了的菩萨,那更是非常幸运的事了!

因此,如果你们看到我有偏心,就不要奇怪和误会什么,要看我因为什么而偏心,心偏到了哪里,哪里就有大乘菩萨,不管是初发心菩萨也好,久修菩萨也好,总之是菩萨,将来是要成佛的,是会有无量众生从之受益得解脱的,也许现在就有很多众生在暗暗受益着。如果我没有偏心,那就没有平等心了,就有不公平的事出现,那样的心才是偏的。比如说甲作出了一百份的贡献,乙只作了一份的贡献,我如果都给同样的待遇,这显然是不合理、不公平,也不平等的。

佛同样有偏心,佛是偏爱大乘菩萨,偏爱于佛子的。谁是佛子?初地以上的菩萨是佛子。尽管这些菩萨在五蕴世间解脱的智慧上,不如阿罗汉和辟支佛,甚至与他们相差很大,但是佛护地上菩萨,称他们为亲儿子,让他们继承如来家业;而称阿罗汉辟支佛为焦芽败种,从来不说声闻缘觉是我子佛子。佛到娑婆世界来度众生,身边跟着的都是佛无量劫所度化的各阶位菩萨,这些菩萨们虽然居在他方世界,却能随佛去往十方世界度化众生,佛的随从众里可没有声闻缘觉。佛在娑婆世界讲法,为声闻缘觉只讲了十二年,为菩萨们却讲了三十多年。三藏十二部经里,仅有少量的声闻缘觉法,大量的都是大乘菩萨法。没有讲出的法,更有极多的都是菩萨法。

十五、心缚尘劳不如觉醒修道

由于业力突然间的意外死亡,心里没有准备,一般情况下是不容易再投生的,无法投生就会成为孤魂游魂,尤其是死时尸体残缺不全或者是全无者,更无法投生。这类众生心里非常没有归宿感,惶恐不安,很痛苦。意外死亡的人不容易投生,往往会在自己死亡之处等待机会,或者想办法制造意外事故,借着新死之人的魂再次投生,俗语说是抓替身。自杀的人也是这样,只有抓到替身,才好投生。所以发生事故之处,以后会隔段时间再次发生事故,甚至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事故,不仅是地面,空中、水中事故都是如此,好多事故是众生的执念造成的。

为了救度这些横死意外死亡的人,让他们尽快投生,我们就要为他们念佛念经回向,让他们明理,去除执着和执念,增加他们的福德,让他们有机缘想去投生就去投生,不要守着死亡之处,徘徊不已。我们应该发慈悲心,抽点时间念佛念经给这次空难者回向,如果他们能在一个月之内投生,以后在同一地点就不会再次出现意外事故。

每个人早晚都会死,但尽量不要横死,不要意外死亡,最好是善终、正常死亡,最起码要落得全尸,这样后世才好办。好死善终也是福德所感,善业所招,所以我们尽量在日常生活中随缘行善积德,不要做恶事,损人之事一定不要做,尤其是对三宝,能护持则尽量护持,不能护持也不要毁谤,起破坏作用,要做到言行无亏,避免今世后世受到重大的恶报。

这次空难者,有不少人的人生还算圆满幸福吧?工作事业家庭都挺不错,令人羡慕吧?可是结局如何呢?几十年时间的所谓圆满幸福快乐,后世却是千万年甚至更久的苦痛,流离失所,身心难安,甚至想要有个色身都很难。所以有智慧的人,眼光一定要放长远,格局一定要大,眼界一定要宽,站得要高看得要远,以有生之力,搏永生之安稳。要做聪明有智慧的人,不要目光短浅,心胸狭窄,心量短小,只顾眼前蝇头之利,不管未来无量劫的生死苦痛。

有多少人找借口说,我现在还不能出家,还不能全心修行,因为我在世间还有责任和义务。可是如果你的家人和亲友突然间消失不见了,你的责任和义务该怎么算?如果你自己突然间消失不见了,还谈什么责任和义务?所以趁着有生之年,趁着还有精力,应该多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多做一些有利于更长远之事,别只顾着目前几十年,几十年时间确实是很短暂很短暂,未来长劫却是很长很长,长得无法计算,你是应该在意这几十年的人生享乐,还是更应该考量后世长劫的安稳?世间之事,早就应该心清如镜了,什么事还能迷惑住自己的双眼和心智?智者应善思。

十六、不过如此

移山填海,伟大工程,挥沙运石,众志成城;

高楼大厦,宏伟壮观,安居乐业,人生荣华。

天上看之,如蚁造穴,群蚁合力,搬沙运土;

穴成群居,安蛋孵卵,天灾毁之,移穴再造。

你之伟大,我也不差,历劫如此,循环往复;

碌碌一生,终归寂灭,回首一望,无尽苍穹。

众情执之,浑然不觉,迷之争之,不过尘沙;

身生身灭,尘幻埃亡,唯一不化,不如一土。

十七、劝修

一到过年,农村就要杀猪宰羊了,最后一顿给猪喂食的时候,猪吃得还那么欢快,丝毫不觉得这是有生之年最后一餐,吃了一辈子无所事事,养出肥膘却丧失了性命,越愚痴的畜生,越没觉悟。人也如是,人类的一切灾难都摆在眼前,明晃晃的,丝毫没有遮掩,靠山山倒靠水水流靠人人跑,什么也靠不住,在灾难四起之时,却还有心游山玩水,看山看水又看雪,能玩则玩能乐则乐,犹如猪在享受最后一顿晚餐。人与猪的区别在哪里呀?

不要觉得一辈子很长,那是错觉,在天人看来只几分钟几天时间而已。不要觉得自己还年轻,黄泉路上无老少,白发人送黑发人常常在发生。不要觉得自己没事,遇上大灾大难的有不少都是很自信的人,都是躺在床上不能动了才留下悔恨的眼泪,却为时已晚。

遇到佛法了,还不觉悟,还不想努力修行,改变生死悲苦的命运,这样的人还有什么药可救?我说谁,谁应该知道,如果还不知道,简直是蠢笨如猪了,知道还不改,还有什么好话可说呢?

十八、如何才能运用好自己的思惟?

 问:人死时,身体里众生是不是都离开了?死后身体里还有没有众生,特别是有没有无形众生?

答: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众生附在别人的身体是为了什么,利用别人的身体想达到什么目的。然后再思惟人死了以后,身体会变得怎么样,对众生是否还有用。按照这样的思惟顺序,都思惟清楚了,就能明了人死后,身体里是否还会有各类众生。

我们对各种问题,一定要有个清晰的思路,思惟要具有逻辑性,这远远超过解决问题本身。如果思惟没有逻辑性,思路不清,即使能解决一个问题,其他的问题还是解决不了,都得依靠别人来解决,而依靠谁也不如依靠自己,自立才是根本。如果自己的思惟没有逻辑性,思路总是不清晰明了,那就要分析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思惟力不够好,再想办法解决这个原因,让自己有个非常强大的头脑以解决诸多问题,或者是关键问题,或者是浅显的基础问题。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