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佛法襍談(第一部)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綜述 更新時間: 2020-11-29 10:23:42 閱讀: 521

第十三章  証果與明心篇

一、實,在在處處,滿目青山無荒草。一莖葉一根草一縷絲,是實無虛,卻無蹤跡。衆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燈火闌珊,在在處處,何處不是?從前心盲眼更盲,如今滿眼是金光。這是悟道者的感慨。

証果和明心的條件具足,遇到因緣,不管是什麽因緣,都能証果和明心。如果遇見佛講法更能証果和明心見性了,佛的威德和加持力是非常大的,佛講法的法會磁場效應也是相當大的。況且佛世的修行人普遍都有甚深禪定,心地都很清淨,都有出離心,煩惱都輕微,善根福德都深厚,所以一聞法,就能隨著佛的音聲觀行思惟,立即就能証果和明心。

我們末法時期的衆生跟佛世的衆生根基沒法比,善根輕鮮福又薄,内心浮躁,大都沒有禪定,佛法再細,也不能入心,所以都無法真正的實証什麽果位,最多理解理解,就很不錯了。正因爲衆生普遍都沒有禪定,無法具足禪定,所以就出現一種說法,不用修定直接就可以觀行佛法,可是沒有禪定如何有觀行能力?能觀行出什麽?能觀行多長時間?能觀行到什麽程度?每個人自己可以試驗一下,有禪定之前的觀行,與有禪定之後的觀行,其效果差別有多大,可以說差別太大了,本質上就不是一回事。

一個法義,有禪定時思惟和沒有禪定時思惟,就是天差和地別。所以很多人思惟佛法,根本不能真正理解,錯會誤會太多,根本不能理解真實義,要想實際証得和現量觀行,那真是太難太難。即使這樣,很多人還非常相信自己的理解力,動不動援引一段經文,以証明自己的觀點。其實經文的意思和自己的觀點並不一致,自己錯會很多,也不自知。

不少研究經典的人,根本不能如實理解透徹經典的真正義理,還覺得自己很能。其實佛法根本不是搞研究能研究得出來的,必須在甚深禪定中如理思惟觀行參究,才能真正理解真正實証,研究不能實証。

一些人往往是看佛經裡記載,衆生在聽佛講法的當下就証果和明心了,那些人也沒有修禪定,直接就証果了,好像是只要能聞法,稍微一思惟就能証果,不用特意修定。這個誤會相當大,不知道那些聞法當下証果的人,都已經具足了禪定,善根福德都深厚,只差因緣了,遇見佛講法這樣最殊勝的因緣,當然會非常容易的証果和明心見性了。

這些人只能看見証果人的最後結果,看不到証果的人已經走過了多長的修行路程,聽佛講法之前是如何用功的,如何發心和行持的,如何努力修禪定的,這些必要條件都不看,專門截取最後証果這一段,這是最嚴重的斷章取義。

現代人浮躁得都想走捷徑,越簡單越直接越好,佛所走過的路都不想走,以爲自己的辦法比佛還實用,還直接,不用那麽辛苦。難道說一個凡夫比佛高明,比佛還有智慧嗎?佛的修行都是繞彎子,自己走的路最直接,不用打基礎,不用付出任何代價,不用辛苦修定降伏自心,研究研究就能取得很大成果嗎?研究出的果都是紙糊的,風一吹就散壞了,遇火就化了。如今世間假果太多,蓋的都是蘿蔔印章,觝不住風吹草動,死後果報自知。

衆生因爲無明與業力的不同,就會招感不同的果報,就有不同的色身正報和生存環境的依報。業報結束以後,再進入另一個業報之中。由於業報不同,色身不同,大腦組織結構不同,顯現出來的智慧不同,行爲表現就不同。

二、悟前最好多消業,悟了以後不至於被業力壓垮和轉掉,白白悟一回。開悟時福德不足,一旦悟時,業障很快就出現,各種魔障干擾都會出現。定力再不足的,就會被拉下水,退回去,以至於道心退失。即使不退道,色身以及各方面的變故都很大,需要承受的壓力可不小。

開悟要穩穩當當的水到渠成最好,各方面條件都不具足,福德欠缺,著急悟,即使能非常勉強的悟了,魔障紛至遝來,一般人很難承受得了。最可怕的是在強大的壓力下退道,再回來就不知道什麽時候了。平時應該多修福,多消業,多懺悔,少享福。到關鍵時刻有福德支撐著,願力大的有願力支撐著,有佛菩薩和護法神護持著,才能度過難關。

三、斷我見是第六住位,明心是第七住位,不斷我見,就不能明心。不斷我見而明心,兩個我現前,慢心深重,就要大閙特閙了。

如果不証得五蘊我的虛妄,怎麽能與無我相應?不用証就覺得相應,那就是意識的自認爲,沒有根據,屬於情思意解。意識的錯覺,正是我性的表現,不了解自己和實情,就會給自己戴高帽子,很多人都是這樣,什麽法也沒有証得,卻認爲自己心空了,沒有四相了,如夢如幻了,要涅槃了,有相戒不用修了,開始修心地戒了等等,很快就高大起來了。這是對佛法修証的極大誤會。

四、要想法身活,就要消滅五隂爲我的邪念,不立五隂我,法身就容易被發現了。但是在尋覔法身的過程中有參究的念頭,壓伏住了世俗法的貪嗔癡念頭,這樣努力用功,有朝一日就能見到法身。

但是沒有經過參究過程的悟,究竟算不算悟道,究竟結果如何,佛也說了不算,由因果和閻王說了算。死神最能說明問題,權利最大。如果非常希望自己是証果明心的人,非常希望自己是聖人,而不顧事實真相,這還是很嚴重的我,我一定是如何如何的,這就是我。如果真斷我見無我了,真明心証得五蘊空了,應該充分展現自己解脫的心,自己是什麽果位有什麽果位都不重要,都沒關係,無我了果也無,有我才有果。

有人會說,斷我見和明心都是初果,初果沒有斷煩惱,煩惱與凡夫一樣,是沒有解脫功德的。那斷我見與不斷我見有什麽區別?証初果沒有一點點解脫的功德受用,明心証得如來藏沒有一點點的解脫功德受用,與凡夫一樣。那什麽叫作果德?一切果都有德,証果以後,沒有果德,那就只是一個名稱,一個名相,沒有任何意義。這個名稱即使是佛給的,也不是本來就有的不生不滅的,因此也沒有實質的意義。但是實証和妄語,都有各自的因果。

在真正開始修道的時候就有一定的功德受用,在修三十七道品的過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功德受用,只是那時沒有解脫的功德受用,因爲沒有斷我見就沒有解脫。但是斷我見明心以後,就有不同程度的解脫功德,初果有初果的解脫德,二果有二果的解脫德,三果有三果的解脫德,四果有四果的解脫德。雖然斷煩惱是三果以後的事,但是初果人的煩惱與凡夫是有很大區別的,學佛人在修道過程中與沒有開始修道的人,其煩惱也有一定的區別。否則學佛修行有什麽用?

那麽多人都喜歡果,爲什麽喜歡果而不注重事實?因爲有一個嚴重的我和我執在作祟。即使佛特意給一個果,而自己的德與這個果並不相應,事實上並沒有真正証果,那麽自己還非常在意和執著這個果,也是我見和我執,仍然是一個我。這樣得個假果,心裡還很歡喜,到處宣傳,到處耀武揚威,說明我性還是很重,不出生死,這叫作自欺欺人。

真正修行人,應該不理會什麽果的,應該注重内心是否有所改變,是否是真解脫了,修行是否有了功德受用。如果真有了功德受用,即使佛不給証書,所有人都不承認自己得果,實際上你自己還是有果有解脫証量,能得解脫的。反之,如果自己沒有功德受用,沒有真正的解脫証量,即使佛給發個証書,所有人都恭敬你是大德羅漢菩薩,但實際上自己仍然是凡夫,仍然處於生死業障之中。

每個人學佛修行求的都是真正的解脫,真正的道業,而不是虛榮,虛榮的東西不可靠,帶來的仍然是虛榮,猶如肥皂泡。我們不要看著肥皂泡很美麗,不要喜歡泡影,要求實際,要得真實。說歸說,實際做起來很難,只有在証果浪潮過去之後,佛教界才能開始務實,現在屬於猛烈的追求果和榮耀時期,真正修行人難遇。繁華褪盡,真實才能顯露出來。

五、二乘行者分爲已見道和未見道的行者。已見道的行者因爲証得了五隂十八界生滅變異沒有真實性,沒有我的主宰性,証得無我三昧,破除了四相,沒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和壽者相,獲得了法眼淨,因此心中對四相有空的感覺不真實的感覺,在人我四相上有爲法越來越少。由於有道共戒的原因,内心自然貪欲減輕,人我是非減輕,能降伏煩惱。修出初禪定以後,煩惱斷除,貪欲和嗔恚煩惱滅盡,這時與異性接觸,沒有愛欲心,内心是自在無礙的。但是由於有出家的戒律,要爲衆生示現做榜樣,也爲了不讓衆生誤會,三四果人在言行舉止上都遵守戒律,符合槼範,内心卻是無拘束的。

出家人是衆生的依止,在外表上要講究威儀,衆生見了才能對三寶心生恭敬,才能種下善根。佛世時世尊創立僧團,一是爲了衆生離俗得解脫,二是做衆生的依止,引導衆生離俗歸依三寶,種下解脫的種子。每個出家人不管是否見道,都以身作則,模範遵守戒律,言行槼範,具諸威儀。他們托鉢乞食時,接觸的衆生多,更應該具諸威儀,免得被衆生恥笑,造下惡業得惡果報。所以他們乞食時,走在路上,低頭眼視前路,不左右顧盼,也不斜視,不會抬頭直視面前衆人,遇見齋主,當然也不會去分辨是男是女,是美是醜,接過鉢飯轉身就走,沒有客套話。因爲行者們一心想解脫生死,所以心不在六塵境界上,也不在世俗上,這樣才能証道,才能保証不被世俗五欲六塵所羈絆。

聲聞人在三果以後,煩惱是斷除而不是伏除,因爲是斷除,才能不被五欲六塵所牽絆,而能脫離三界,得解脫。伏除煩惱是壓伏煩惱,是在二果之前,尤其是在見道之前降伏煩惱,三果才能斷除煩惱,伏除不能脫離煩惱,不能得解脫。

而大乘菩薩的修行,也離不開聲聞行者所行,離開小乘的修行,不名菩薩,只能是凡夫。菩薩最開始在個人修道過程中,也都像聲聞人一樣,遵守戒律,具諸威儀,爲衆生做表率。由於遵守戒律,才能獲得禪定,從而見道。菩薩也要從小乘斷我見開始起修,不証果就不能大乘見道。小乘的戒定慧和見道得法眼淨,大乘菩薩們都不能越過,否則既沒有大乘菩薩,也沒有小乘行者。

菩薩們在小乘見道証初果以後,還要繼續加修初禪定,以斷除五下分結,三縛結加貪欲和嗔恚煩惱。然後才有資格在大乘法中過禪宗三關,以及陽炎關和如夢觀,進而有資格入初地。入初地以後,刻意不斷盡煩惱,不取阿羅漢那種正性離生,也就是不取証四果阿羅漢的果位,保留極微小的煩惱不斷,才能不入無餘涅槃中,入無餘涅槃就斷了佛種。

菩薩再怎樣急著開悟,也不能越過小乘各個關口。如果故意想越過去,那麽這個人就不是一個真正修行人,更談不上大乘菩薩了。一個具足四相和煩惱的菩薩即非菩薩,與凡夫等同。如果菩薩有著急開悟的心行,這個心就是有所求的心,不是無爲心。有私人目的的心,一定有四相,有煩惱,那就是凡夫心。與凡夫心相應,就不能成爲真正的菩薩。真正的菩薩一定是破相的菩薩,沒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和壽者相,也沒有証果相和開悟相。有這些相者,即爲凡夫。

六、斷我見在先明心其後

一切法的修証,最初都是從降伏身見,斷除身見開始。在衆生無始劫以來最初接觸佛法時,都是從認識五隂的色隂開始,不知道修了多少劫,善根福德深厚了,才接觸到大乘菩薩法,逐漸認識到自身當中有個真心如來藏是自己的本心。但這時仍然沒有降伏身見和我見,何況斷除。

斷除我見既然在明心之前,那就是菩薩的七住位之前,斷除我見假我倒下之後,真心才能被發現,這時明心就是住位的第七住果位。所以一定是斷我見在先,証得真心在後。即使大乘菩薩參禪,在參究的過程中,也都是要逐漸的降伏身見和我見,再斷除身見和我見。沒有明心之後身見我見還仍然存在的道理,如果有這樣的現象存在,說明此人並沒有明心,沒有經過真正的參禪階段,也沒有深入的參究,他的果位來得有些蹊蹺,或者說來路不明。

七、在哪裡造業,就要在哪裡真誠懺悔,發誓不再犯,在多少人面前造業,就在多少人面前真誠懺悔。如果惡業的影響非常大,學法已經到了相當程度,可以採取實相懺悔。實相懺悔分爲兩種,一個是按照小乘的無生理懺悔,定中觀察五隂的不真實性,五隂所造作的身口意業行的不真實性,証得初果或者是初果向,得到法眼淨就能懺悔清淨。

另一個是按照大乘法的如來藏無生理懺悔,觀行剛才的身口意行是如何出現的,最後証得自己的身口意行都是如來藏一點點出生的,沒有身口意行的真實性,五隂是虛妄的,依五隂而有的身口意行也就是虛妄的,業就消了。當然必須具足未到地定,才有希望實証如來藏,之後才能觀察出身口意究竟是如何由如來藏出生的。一旦証得佛法,三惡道業皆消除,包括無始劫以來的三惡道罪業。但是這非常不容易,需要相當好的善根、福德、禪定、智慧,以及因緣。

八、缺少定力和福德,即使勉強明心了,以後的進步都會很慢,定不足而明心了,覺明時間非常短,後續的禪定就不容易生起,貪嗔癡煩惱不能減輕;因爲定力不足,觀行的智慧也不容易生起,很多法就觀行不到。証果和明心,一定要在極好的定力下去獲得,然後禪定就能迅速地生起來,借此機會,不久就能修到初禪,過了這個時候,初禪定就不容易生起,二果三果不容易獲得,禪宗二三關就不容易過去,那麽今世想進入初地,就沒有指望了。

九、禪宗三關,是智慧增進的關口。第一關証如來藏,第二關見如來藏性也就是佛性,在六塵上都能見到如來藏所起的作用。第三關是牢關,過了這一關,生死大事就能解決,有能力入涅槃。禪宗的參禪了畢,再往下就要學方廣唯識了。

禪宗証悟時就相當於小乘的初果,第三關就相當於小乘的三四果,取大乘果同時就有小乘果,而証小乘果,不一定有大乘果,說明大乘包含小乘。羅漢見空是見人我的空,知道五隂十八界是空,不是我,還沒有証得如來藏。菩薩見空,是証得如來藏是真實的,是空性心,同時知道如來藏所産生的五隂十八界法是空,二者都証空,内容不完全一樣。

十、煩惱垢及染污垢,在斷我見或者明心見性以後才能修斷,在這之前都是壓伏煩惱,表面上雖然不現起,其實煩惱還在隱藏著。在斷我見或明心見性之後,知道五隂確實不是真實的我,内心的我就松動了,禪定才能現起並且漸漸深入。修出初禪定以後,貪嗔癡煩惱才能一個一個的斷除,意根對於自我的執著才能一點點的滅除,心地的煩惱污垢去除以後,心就變得清靜了。

斷了我見以後,知道五隂十八界法全部是虛妄的,以後再參禪証真心時,就不再把虛妄法當作真實的,最重要的是不再把意識心的各種細相當作第八識來悟,不會錯悟。找到第八識時,就能觀察祂是不是生滅的,是不是屬於十八界裡的法,有沒有變異性,有沒有無常性,發現祂確實是真實永遠不變的,與七個識的體性大不相同;而且還能觀察到第八識是如何産生五隂,如何與五隂七識配合産生萬法,這樣就可以確認這個心就是第八識真心,這才是真正的明心証悟。

在斷我見的當下,是不是一下子就能斷除煩惱呢?這不一定,要看斷我見之前煩惱降伏的程度禪定的修行程度。如果煩惱還是很重,總是要現行出來,定力又不是很好,煩惱的斷除就需一定的時日,因此斷除煩惱的時間長短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世尊在世時,有人在聽世尊講法之前就已經修到很高的禪定,煩惱已經得到有效的降伏,他們在聽法後心中確認五隂非我的當下,所有的煩惱一時全部脫落,當下成爲阿羅漢。如果我們修行沒有禪定的功夫,即使斷了我見成爲初果人,斷煩惱也需要很長時間,也許一輩子也不能斷煩惱,仍然只是個貪嗔癡煩惱具足的初果人。

十一、真要証得如來藏也是不容易的,因爲我們歷劫以來,都執著五隂十八界的假相不放,執著七識的功能作用爲我,爲真實,那就遮蔽了自己的自性,讓我們不識真法,只認假相。如果我們能先斷我見,再參禪尋覔如來藏,就能比較容易一些。那就要修小乘法《阿含經》,斷我見,成爲初果、二果以後,把五隂十八界的假相一一排除,然後在這些假相裡尋找真相。

在五隂生滅的虛妄法裡,要尋找那顆不生不滅的明珠,斷我見以後才能容易找到。因爲把假相都排除掉,就能顯出真相。在沒斷我見之前,就容易把五隂這些妄相當作明珠,如果把五隂當作明珠,那個真正的自性如來藏這顆明珠,就不容易找得到,真假混在一起不好辨別。等我們把五隂十八界都排除掉以後,就容易找到自性清淨心,很快就進入佛門裡了。

十二、佛的攝受力類似於催眠

勇施犯重悟無生事,是講勇施菩薩出家受具足戒以後,犯了殺戒和婬戒兩個重戒,命終應該墮入地獄受苦。由於他害怕自己的果報,就去找文殊菩薩救度,文殊菩薩領他去見佛,佛就給勇施菩薩分析,是否有勇施比丘這個人,是否有勇施比丘所殺的這個人,是否有殺人這件事,勇施菩薩當下思惟之後,就明心開悟悟無生,成爲真正的菩薩,不僅僅是斷我見証初果。勇施菩薩遇見佛是非常幸運的,不但消了業不會下地獄,還証悟成了菩薩,三惡道業都免。

世尊爲勇施菩薩講無生理的時候,就是用的催眠法。勇施菩薩當時極度恐慌、害怕、羞愧,心亂如麻,佛卻能穩定他的心緒,引導他思惟人無我,引導他思惟背後的造作者,最後勇施菩薩的意根確認無我之理,証得了造作者,既斷我見又明心。遇見佛爲自己催眠,那要有多大的善根和福德。我們都應該多修福,將來遇見佛,給自己催眠,就能成爲地上菩薩,成爲聖人。

還有大涅槃經裡,世尊爲阿奢世王解心結時講的斷我見部分内容,相當的好。阿奢世王殺父以後,受了現世報,内心相當惶恐不安,見佛以後,佛爲他消業,就問阿奢世王,你父親這個人是真正有的嗎?你是真正有的嗎?有殺父這件事嗎?阿奢世王聽後思惟,說沒有,之後就証得了無根信,沒有証初果和初果向,還是因爲殺父的業障遮止的緣故。有了無根信也能消地獄業, 命終可以生極樂世界。這也是佛對衆生用的催眠法,有福德之人才能遇到。所以說福德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有些人只爲自己,不願意修福,自私就是傻,自己不會得利益的。

十三、唯識的見道是在証三果四果以後

唯識見道主要是指証得一分唯識種智,小乘的修証是在三果以後,接近四果的時候,大乘的修証是在禪宗三關和如夢觀以後。初地菩薩必須是小乘三果人,煩惱斷除了,也許還有一點我慢和對五隂或者是三界世間的執著沒有斷除。

一般人學唯識法同樣可以悟道,而且一旦開悟,其見地深細而究竟。從禪宗那裡悟道,智慧稍微粗燥淺薄一些,因爲般若智慧沒有唯識智慧深細。

初地以上菩薩至七地菩薩,爲了留惑潤生,不可以入小乘四果阿羅漢的正位,不可以取証四果,否則必然涅槃。菩薩留一點點貪愛有利於在娑婆繼續修行和弘法,其餘的就沒有任何必要了。

十四、任何一種理論,自己了解了之後,也理解了,懂得了,知道了,也會運用了,能對答如流了,能講給他人聽了,也能講得明白了,心裡清清楚楚了。

然,等於實証到了嗎?等於是自己的理論、知見,等於是自己的見地嗎?達到理論爛熟於心,並不難,對答如流,舉一反三,也不難。難的是能走到求証階段,去一步步的實証,而最難的是能順利走過實証階段,真正實証得到。

十五、衆生要証得四果,成爲俱解脫的大阿羅漢,非是一件簡單的事。一般人能証得初果就已經是可喜的成就了,能免除三惡道業,永遠不去三惡道。對於這樣的成果,即使付出世間所有一切,都是非常非常值得的。如果用金錢交換這樣的果報,無量億也換不來,這是無價寶。對於在地獄三惡道的衆生,他們即使擁有地球所有的資産,也未必能換得來一個人身。一個人無始劫以來的執著,用一生的時間滅去,相當於坐飛機一樣,坐飛機也沒有這樣快。

斷除世間貪執的三四果人學佛之前,在世間裡生活往往看不慣世間裡的一切,有時感覺很苦惱,自己的行爲舉止又處處與普通衆生不同,好像異類分子一樣,往往不理解爲什麽是這樣。學佛以後才能明白,原來自己是與衆不同的。如果一個人時時處處的身口意行與其他人沒有什麽區別,衆生貪嗔癡,自己也同樣的貪嗔癡,衆生的煩惱有多重,自己的煩惱也有多重,那麽這個人今世証得初果也難,四果就別想了。

十六、涅槃有四種:第一種是自性清淨心涅槃,菩薩明心時証得。這個涅槃是自性本心的不生不滅性、清淨性、寂靜性。

第二種涅槃是有餘依涅槃,三四果人証得的,就是說羅漢有色身存在時,還有餘苦可依,色身還會有一些苦受,比如病苦、天熱之苦、蚊蟲叮咬之苦等等,菩薩阿羅漢也能証得這種涅槃。

第三種涅槃是無餘依涅槃,四果羅漢証得,命終時滅掉自己五隂,入涅槃,灰身泯智,再也沒有任何苦受,苦就沒有可以依賴的五隂身了。菩薩阿羅漢也會証得這種涅槃,但不會入涅槃中,不會永遠滅度自己。

第四種涅槃是無住處涅槃,是佛所証得的。佛不住涅槃,也不住生死,是大解脫,究竟的解脫,有解脫色,因爲慈憫於衆生,要化現無數色身度脫衆生,永遠不捨棄衆生。

回頂部